一、胰胆管肠外引流在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损伤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邱文龙[1](2021)在《术前放置鼻胆管引流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经验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术前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研究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符合困难胆囊诊断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ropiccholecystectomy,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困难胆囊患者LC术前是否留置鼻胆管引流分为鼻胆管组和非鼻胆管组,鼻胆管组术前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放置鼻胆管后再行LC,非鼻胆管组则常规行LC,术前未放置鼻胆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中转开腹率、术中胆总管损伤率及术后胆漏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共纳入患者183例,鼻胆管组91例、非鼻胆管组9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非鼻胆管组相比,鼻胆管组手术时间[80(67-105)分钟vs 93(76.25-137.25)分钟,P=0.01],中转开腹率[1.1%vs 8.7%,P=0.04]及胆漏发生率[0%vs 8.7%,P=0.012]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胆管损伤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行ENBD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可行方案,能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中转开腹率、减少胆道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在Mirizzi综合征和冰冻胆囊三角LC中更具有临床意义。
孙尚国[2](2021)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胆道疾患及ERCP插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探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PAD)的流行病学、对胆道疾病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插管的影响,以及探究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近10年来在我院肝胆外科行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970例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史、影像资料以及ERCP诊治报告等材料,探究我院肝胆外科ERCP插管成功率、PAD对ERCP插管有无影响,及PAD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无年龄及性别偏向。统计插管成功与失败的例数,计算ERCP插管成功率;按有无PAD分为PAD组和非PAD组,通过对性别、年龄、原发性结石还是继发性结石、有无胆管炎、有无胰腺炎、胆总管直径、结石直径及数量、是否插管成功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探究PAD的流行病学及与胆道疾病的影响;按照ERCP取石术6个月后,有无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结石的发生,把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分为复发和未复发两组,通过对性别、年龄(60岁)、有无胆道手术史、结石大小及数量(2枚为界)、PAD有无、胆管炎有无、胆总管直径、单次住院行ERCP的次数(2次为界)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寻找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的影响因素,接着将P<0.05的统计观察值代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中,计算出P值、OR值、OR的95%置信区间上下限等统计学数值,最终找出影响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70例患者,成功插管912例,成功率94%,PAD组与非PAD组插管成功率相似,也为94%,但t检验后P>0.05;在男性患者中PAD发病率30.6%,高于女性患者22.1%,P<0.01;PAD促进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结石直径>1.0cm的发生(P<0.01),而与胰腺炎、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个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胰腺炎、胆道手术、单次住院行ERCP次数≥2次、胆总管最大横径>1.5cm、结石个数2枚以上、结石最大横径>1.0cm(P<0.05)为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后表明,胆管炎症、胆总管直径>1.5cm、胆道手术史、单次住院行ERCP次数2次及以上为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OR的95%C.I.下限>1且P<0.05)。结论:PAD好发于老年患者,无性别偏向;PAD对ERCP成功胆管插管无影响;PAD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结石直径>1.0cm有密切联系;胆管炎、胆总管直径>1.5cm、胆道手术、单次住院行ERCP次数≥2次为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杜浩杰[3](2019)在《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的超声内镜诊疗价值》文中认为目的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较于普通内镜仅能观察粘膜表面状况,EUS可通过超声对病灶的大小、回声结构及起源层次进行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从而对病变的性质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对于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Submucosal Lesions,SMLs),其表面粘膜的状况在不同病变之间差别较小,难以据此做出鉴别,但应用EUS对病变内部结构进行评估后,则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对各个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的EUS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总结,但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其中十二指肠间质瘤作为潜在恶性的粘膜下病变,随着内镜应用的广泛,其发现率及确诊率越来越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对该病变的临床特征、治疗预后等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但大多研究的样本量偏小,并且不同研究之间存在矛盾的结论。因此本文通过系统性归纳,来探讨EUS对十二指肠SMLs的诊疗价值,并进一步收集所有经病理确诊的十二指肠间质瘤,对其诊治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至2018期间,在我院行EUS检查后初步诊断为十二指肠SMLs的患者共1587例,将病变进行分类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结果、CT检查结果、治疗情况、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进行收集并总结,比较EUS与CT的诊断价值,并在内镜下治疗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之间比较治疗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远期预后。另外,此期间在我院经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患者共142例,将患者的临床症状、术前CT、MRI及EUS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符合情况、治疗方式及治疗的远期预后等资料收集,并根据术后危险度分级进行分组,分为“极低危和低危”组以及“中危和高危”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在EUS初步诊断的十二指肠SMLs中,各个病变的发病率分别为囊肿占39.95%,Brunner腺病变占30.12%,异位胰腺占9.14%,副乳头占7.69%,间质瘤占7.44%,脂肪瘤占4.73%,神经内分泌瘤占0.89%。病灶多为单发,除副乳头及脂肪瘤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外,余病变均多位于十二指肠球部。CT诊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EUS,接受治疗的患者CT阳性率明显高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除间质瘤的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外,其余病变的患者接受内镜治疗的成功率与手术治疗无明显区别。囊肿、Brunner腺病变、异位胰腺、副乳头及脂肪瘤等良性病变未接受治疗者在随访过程中病灶均未见明显增大。囊肿及间质瘤的EUS与病理结果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与87.50%,而Brunner腺病变仅为65.45%,余病变因治疗患者较少,诊断符合率存在较大的偏倚。在病理确诊的14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EUS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CT和MRI。EUS-FNA获取术前病理诊断的敏感性为73.3%。3例患者尝试内镜下治疗后失败,因穿孔风险或套扎失败中断内镜下治疗,转外科进一步手术治疗。13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危险度分级为“中危和高危”组的患者,其累积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明显低于“极低危和低危”组(P<0.001)。在“极低危和低危”组中,十二指肠部分切除(limited resection,LR)的患者随访时间、肿瘤大小、核分裂象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相近,累积DFS也无明显差别。在“中危和高危”组中,LR患者和PD患者的随访时间、核分裂象相近,但PD患者的肿瘤大小明显大于LR患者,而累积DFS在LR患者中则明显高于PD患者。结论十二指肠SMLs中囊肿及Brunner腺病变发病最多,其余病变相对少见。EUS对十二指肠SMLs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可指导其诊疗,但Brunner腺疾病、异位胰腺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疾病均起源于粘膜下层,EUS下表现接近,相对来说易发生误诊。副乳头、异位胰腺、囊肿和脂肪瘤、Brunner腺病变等良性病灶,可采取定期随访,需要治疗者可首选内镜下治疗,但间质瘤首选手术治疗。EUS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CT和MRI。EUS-FNA大多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可靠的术前病理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术后预后与肿瘤生物学特征明显相关,而与手术术式的选择无关。
盛萍,姜洪池[4](2018)在《胆胰汇合部医源性损伤的预防及处理原则》文中研究指明胆胰汇合部是指胆管、胰管和十二指肠的汇合部位。因其特殊的解剖和病理生理等特点,医源性胆胰汇合部损伤最为常见。由于肝胆结石发病率的增高、胆道和胰腺手术的普遍开展以及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和胆道镜等新技术的推广,医源性胆胰汇合部损伤常有发生。胆胰汇合部损伤较为隐蔽,损伤后易发生延误诊断,并发症较为严重,病死率极高。因此需要深入认识胆胰汇合部医源性损伤的发生原因和诊疗策略。胆胰汇合部损伤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以及有效预防,可显着降低胆胰汇合部医源性损伤的病死率。
李秋瑾[5](2018)在《内镜联合X线透视支架置入术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36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所致胃出口恶性梗阻发病率逐渐升高,探讨经内镜直视联合X线透视下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的成功率及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36例胃出口恶性梗阻患者,包括胃癌24例,胰腺癌7例,十二指肠癌3例,胆囊癌1例和结直肠癌复发转移1例。术前禁食1-3d,并视情况胃肠减压,准备完善后行内镜检查并经活检孔置入导丝,结合X线显影置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术后当天禁食,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有无支架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出血、疼痛、移位、穿孔等,对于存在并发症的患者积极予以对症处理,如止血、镇痛、支持治疗等。如无不适可开放流质饮食,并可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部分患者可恢复至正常饮食。随访期间根据患者症状酌情行上消化道钡透或胃镜观察支架狭窄及定位情况,如出现再梗阻、支架堵塞、移位等并发症时,可行内镜下对症治疗。统计支架置入操作一次成功率、临床有效率、平均操作用时、患者平均生存期、随访期间(14d、1月、2月、3月、6月)支架通畅率等。结果36例患者行内镜联合X线置入金属支架42例次,共置入金属支架40枚,其中2例患者因进镜后见胃腔内大量潴留物影响观察遂退镜,继续禁食1-3d后成功置入。40例次支架置入后24h梗阻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腹痛腹胀等症状得到缓解,且能进食流质或半流质,并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11例术中有少量渗血,予1:10000肾上腺素喷洒后并观察5min未见渗血,术后未再见明显出血症状。8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予以对症处理后7d内可缓解。随访期间5例患者再次出现梗阻症状,2例予以内镜下电凝烧灼支架网眼内肿瘤新生物,3例在原有支架基础上再次置入金属支架,梗阻症状均迅速得以解除。有1例在随访至161d时出现支架移位,在原梗阻部位用一枚新支架替换后,随访至今未再出现移位等其他并发症。所有病例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其他支架相关并发症。统计操作一次成功率95.24%,临床有效率100%,平均操作用时32.3±16.7min,操作时间≤30min为72.5%(29/40)。随访至术后14d、1月、2月、3月、6月的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7.5%、97.3%、97.2%、96.6%和93.8%。随访至今平均生存期为7.9个月,生存期超过12个月有5例,最长生存期为16个月;现仍存活7例,失访5例,余24例均死于晚期肿瘤全身衰竭,未见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经内镜置入金属内支架是解除胃出口恶性梗阻的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结合X线透视置入内支架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用时短、病人痛苦小等优点,且一次性置入成功率高,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林智良[6](2017)在《16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诊治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闭合性及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尤其是延迟诊断的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并通过对个案进行探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收集我院普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闭合性及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病例共16例,并对其损伤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从其中选出2例有价值的个案进行探讨。结果本研究中男9例(56.25%),女7例(43.75%),年龄2462岁,平均41.25±12.71岁;住院天数:11-170天,平均:37.13±42.92天。闭合性损伤10例(62.5%),医源性损伤6例(37.5%),损伤部位:降部8例,水平部5例,升部1例,水平部合并降部损伤2例。AAST分级,其中:1级3例,2级7例,3级2例,4级3例,5级1例。保守治疗1例,单纯修补6例,转流术8例,损伤切除吻合1例。损伤至手术时间小于24小时:9例;损伤至手术时间大于24小时:6例,其中2例于24-48小时内手术,2例于48-72小时手术,1例于损伤后5天后手术,最长的1例患者外伤后先于外院保守治疗后转至我院,至手术时已损伤20余天。本组16例患者中,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十二指肠损伤后24h内手术的9例病人中,并发十二指肠瘘3例,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3.3%;十二指肠损伤后24小时以后手术的6例病人中,并发十二指肠瘘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3.3%。术中未留置黎氏双套管的9例病人中,并发十二指肠瘘4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术中留置黎氏双套管的6例病人中,均无十二指肠瘘、粘连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取得不错的疗效。结论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病情多样,术前诊断较难,而医源性损伤诊断相对容易,如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可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有效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加个体化治疗,运用合理的手术方式,延迟诊断的十二指肠损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非延迟诊断的没有大的差异。黎氏双套管的运用可以较好的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陈婧[7](2014)在《FKN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表达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胰腺炎(AP)是普通外科比较常见的凶险急腹症病,临床上大多AP为自限性轻型急性胰腺炎(MAP),但仍有20%的患者可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死亡率可高达10-30%。SAP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远隔器官损伤中最常见为急性肺损伤(ALI)。目前认为,多形核白细胞(PMN)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PMN过度激活在SAP及远隔器官损伤中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FKN (fractalkine)是一种新近发现的极其重要的PMN趋化因子,与效应细胞表面的CX3CR1相互作用,调控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其在许多炎症反应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FKN在SAP及远隔器官损伤中的作用研究国内外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在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上,探讨FKN在SAP及并发远隔器官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SAP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54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三组。①假手术组(SO组):开腹后轻轻翻动十二指肠和胰腺,关腹;②MAP组:以0.5%牛磺胆酸钠(1.0mL/kg)逆行胰胆管注射,诱导MAP模型;③SAP组:以5%牛磺胆酸钠(1.0mL/kg)逆行胰胆管注射,诱导SAP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h、6h、12h处死,收集血清、胰腺和肺组织标本。生物化学方法分别测定血清淀粉酶(AMS)活性和胰腺和肺组织中髓过氧化酶(MPO)活性。ELISA法测定血清FKN水平。HE染色胰腺和肺组织标本,光镜观察胰腺和肺组织损伤和病理学评分。常规方法计量肺湿干比值。Spearman分析血清FKN水平与胰腺和肺组织损伤程度及胰腺和肺组织MPO活性的相关性。[结果]1.MAP组及SAP组各时间点(3h、6h、12h)大鼠血清AMS活性和胰腺、肺损病理学评分均显着高于SO组(P<0.05)。SAP组各时间点大鼠血清AMS活性和胰腺、肺损伤病理学评分均显着高于MAP组(P<0.05)。2.SAP组各时间点大鼠血清FKN水平和胰腺、肺损病理学评分均显着高于SO组(P<0.05)和MAP组(P<0.05)。3.SAP组各时间点大鼠胰腺及肺组织MPO活性均显着高于SO组(P<0.05)和MAP组(P<0.05)。4.SAP组各时间点大鼠肺湿干比值均显着高于SO组(P<0.05)和MAP组(P<0.05)。5.各时间点大鼠血清FKN水平均与胰腺损伤、肺组织损伤及胰腺、肺组织MPO活性呈正相关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FKN与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并发远隔器官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有关,可能起着重要作用。FKN可能是评价和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一种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王诚建[8](2014)在《3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外科诊治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种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发病率较低,仅占胃肠道肿瘤的2%。消化道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尤其以胃部(60%-70%)、小肠(25%-35%)多见,十二指肠间质瘤仅占4.5%。对于原发局限性十二指肠间质瘤,手术切除并配合伊马替尼靶向治疗(如必要)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和预后,5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多无典型的、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经常导致部分患者漏诊或误诊,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近年来随着对十二指肠GISTs的不断认识,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目的:通过对3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病例分析,总结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探讨影响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旨在提高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3年期间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其中外院手术治疗12例),通过电话随访患者的一般状况及复查结果,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36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6例,男女比例1.25:1。年龄<40岁者2例,40岁及以上者34例,平均年龄56.92±13.017岁。患者多表现为黑便、腹部不适、腹部隐痛等症状,少数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上消化道钡餐、内镜、CT为有效的检查手段,超声内镜(EUS)在内镜检查阴性的粘膜下间质瘤诊断中有独特的优势。十二指肠降段发病较多(52.8%),未见淋巴结转移,肿瘤血供丰富,完整的手术切除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式主要有肿瘤局部切除术、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免疫组化检查CD117(97.2%,35/36)、CD34(86.1%,31/36)以及Dog-1(96.2%,25/26)多呈阳性表现,无全阴病例。回访6-78个月,平均28.28±18.53个月,2年生存率83.0%;至统计截止日出现7例死亡病例,均死于肿瘤肝转移或广泛腹腔转移。应用SPSS17.0对于患者预后进行分析,应用Kaplan-Meier及Log Rank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肿瘤大小、肿瘤核分裂象、肿瘤危险度分级以及术中肿瘤有无破裂对生存期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Cox回归模型发现肿瘤核分裂象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多无典型症状,上消化道钡餐、CT、内镜、超声内镜是有效的检查手段。完整的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肿瘤危险度分级以及术中肿瘤有无破裂均影响患者预后,核分裂象是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秋学,杨冬山,张磊[9](2012)在《十二指肠损伤45例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二指肠损伤情况复杂,加之其特殊的功能部位以及损伤程度不同,要求选择安全、实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1998年8月—2011年10月共治疗45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报道如下。
徐佰国[10](2012)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61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发病部位、病理类型等的特点,特别是在中青年与老年患者中的差异。2、研究能早期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进行诊断且价格相对低廉的联合检查方法。3、初步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相对特异性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根据结果探讨其在诊治和病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统计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病例161例发病部位、首发症状、相关检查检出率、病理特点、及异常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等,探讨其各自特点及在各辅助检查在早期诊断中的价值。首先,文章结合临床资料分析首发症状、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与年龄等的差异性。其次,进一步探讨各种辅助检查的检出率、病变部位与病理类型等;探讨相对特异性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探讨其在诊断、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总体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总体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计数资料采用非秩和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无论中青年组还是老年组,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可以有上腹痛、腹胀、腹部胀痛、皮肤巩膜黄染、尿黄、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表现。从起病到确诊平均病程2.3个月。中青年组肿瘤好发于十二指肠乳头部,其次为降部(不含乳头部),余分别为球部、水平部、水平部与升部交接处。老年组肿瘤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其次为乳头部、球部、升部、水平部、降部与水平部交界处,两组在发病部位上无统计学差异。中青年组病理类型分别以腺癌为主,其次以恶性间质瘤、类癌、粘液腺癌。此外可见恶性淋巴瘤及小细胞恶性肿瘤各1例。老年组病理类型分别以腺癌为主,其次为恶性间质瘤、类癌、粘液腺癌。此外可见未分化癌、乳头腺鳞癌、腺癌伴粘液腺癌及腺癌并部分印戒细胞癌各1例。两组在发病部位上无统计学差异。辅助检查以ERCP、十二指肠镜、EUS检出率最高,余按检出率高低分别为MRI增强、CT增强、CT平扫、MRI平扫、胃镜、MRCP、B超等。肿瘤标志物中CA199、CEA在该病中升高明显,对该病诊断有提示作用。结合上述多种检查及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率。结论:1、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不易早期发现。2、老年人及中青年人在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上无组间统计学差异,总体以乳头部最多见,病理类型均以腺癌最多。3、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生存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而早期诊断又依赖于提高对该病的全面认识。当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皮肤巩膜黄染等临床表现,且又不能用常见疾病解释者应提高警惕性,结合ERCP、胃镜、十二指肠镜、CT增强等多项联合检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其中十二指肠镜、ERCP、EUS检查检出率最高。4、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目前缺乏相对特异性的血清学标志物,但血清学标志物升高可提示恶性肿瘤存在。CEA、CA199两者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诊断价值并可在术后检测有广泛应用。
二、胰胆管肠外引流在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损伤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胆管肠外引流在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损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术前放置鼻胆管引流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困难胆囊的定义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分组、组间资料对比情况 |
2.2.1 仪器设备 |
2.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术后结局指标对比 |
第4章 讨论 |
4.1 困难胆囊概述 |
4.2 对困难胆囊定义的进一步理解 |
4.3 困难胆囊LC前行MRCP与 ENBD的区别 |
4.4 鼻胆管的作用 |
4.5 Mirizzi综合征和“冰冻胆囊三角”困难LC前行ENBD更有价值 |
4.6 预防胆管损伤 |
4.7 关于胆漏的预防治疗 |
4.8 关于ENBD并发症的问题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胆结石的诊疗研究 |
参考文献 |
(2)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胆道疾患及ERCP插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 方法 |
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 |
4.结果 |
4.1 ERCP 插管成功率及PAD对 ERCP 插管成功率的影响 |
4.2 PAD发病率与性别的关系 |
4.3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 |
4.4 PAD 组和非PAD 组胆胰疾病的比较 |
4.5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复发 |
5.结论 |
6.讨论 |
7.总结 |
8.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文献复习 |
参考文献 |
(3)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的超声内镜诊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检查仪器 |
2.3 超声内镜检查及增强CT、MRI检查 |
2.4 超声内镜及增强CT的初步诊断 |
2.5 治疗方案 |
2.6 临床数据收集与分析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十二指肠囊肿 |
3.2 十二指肠Brunner腺疾病 |
3.3 十二指肠异位胰腺 |
3.4 十二指肠副乳头 |
3.5 十二指肠间质瘤 |
3.6 十二指肠脂肪瘤 |
3.7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 |
3.8 病理确诊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治分析 |
4 讨论 |
4.1 EUS对十二指肠囊肿的诊疗价值 |
4.2 EUS对十二指肠Brunner腺疾病的诊疗价值 |
4.3 EUS对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的诊疗价值 |
4.4 EUS对十二指肠副乳头的诊断价值 |
4.5 EUS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
4.6 EUS对十二指肠脂肪瘤的诊断价值 |
4.7 EUS对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的诊断价值 |
4.8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治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胆胰汇合部医源性损伤的预防及处理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CPDJ损伤的原因 |
1. 解剖变异 |
2. 病人及病理性因素 |
3. 医源性因素 |
二、诊断 |
1. 术中诊断 |
2. 术后延迟诊断 |
三、治疗 |
1. 术中治疗 |
2. 术后治疗 |
四、预防 |
1.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
2. 手术精细操作 |
3. 术后密切关注病人状态 |
4. 多种方式结合进行诊断 |
5. 术前胆道减压 |
6. 重视损伤控制原则在CPDJ损伤中的运用 |
7. 术式的合理选择 |
8. 新诊疗方式、方法减少CPDJ损伤的可能性 |
(5)内镜联合X线透视支架置入术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3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资料 |
2.治疗 |
3.观察 |
4.数字处理 |
结果 |
1 支架置入效果 |
2 手术相关并发症 |
3 术后随访情况 |
典型支架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6)16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FKN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表达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3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外科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十二指肠损伤45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术前诊断 |
3.2 手术方式选择 |
3.3 并发症的预防 |
(10)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6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概述 |
2.1.1 十二指肠解剖及生理 |
2.1.2 流行病学及发病特点 |
2.1.3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 |
2.1.4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发病部位 |
2.2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 |
2.2.1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
2.2.2 辅助检查之内镜检查 |
2.2.3 辅助检查之影像学检查 |
2.2.4 辅助检查之血清学检查 |
2.2.5 其他 |
2.3 治疗 |
2.3.1 手术治疗 |
2.3.2 辅助治疗之放疗、化疗 |
2.3.3 辅助治疗之细胞生物治疗 |
2.3.4 其他治疗 |
2.4 预后 |
2.5 问题与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2 方法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首发症状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
4.3 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特征分析 |
4.3.1 年龄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
4.3.2 年龄与病理类型的特点分析 |
4.4 病变部位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
4.5 辅助检查方法在诊断中的应用 |
4.5.1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的价值 |
4.5.2 内镜检查在诊断中的价值 |
4.5.3 血清学检测在诊断中的价值 |
4.5.4 各种辅助检查手段的合理选择及应用 |
4.6 治疗方式的选择 |
第5章 讨论 |
5.1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一般发病率的特点 |
5.2 首发症状与病变部位关系的分析 |
5.3 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特征分析 |
5.4 病变部位与病理类型的分析 |
5.5 肿瘤标志物在诊断中的特殊价值 |
5.6 合理选择辅助检查方式,提高早期诊断的措施 |
5.7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胰胆管肠外引流在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损伤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术前放置鼻胆管引流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经验探讨[D]. 邱文龙. 南昌大学, 2021(01)
- [2]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胆道疾患及ERCP插管的影响[D]. 孙尚国.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的超声内镜诊疗价值[D]. 杜浩杰. 浙江大学, 2019(03)
- [4]胆胰汇合部医源性损伤的预防及处理原则[J]. 盛萍,姜洪池. 腹部外科, 2018(05)
- [5]内镜联合X线透视支架置入术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36例分析[D]. 李秋瑾. 苏州大学, 2018(01)
- [6]16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诊治体会[D]. 林智良.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7]FKN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表达意义的研究[D]. 陈婧.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8]3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外科诊治及预后分析[D]. 王诚建. 山东大学, 2014(11)
- [9]十二指肠损伤45例诊治分析[J]. 张秋学,杨冬山,张磊.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2(06)
- [10]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61例临床分析[D]. 徐佰国. 吉林大学, 2012(10)
标签:十二指肠论文; 间质瘤论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论文; 胰腺肿瘤论文; 十二指肠腺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