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情况看政策调控效果

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情况看政策调控效果

一、从中职学校招生状况看政策的调控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曼青[1](2021)在《乡镇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 ——以汕头市潮阳区C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肖颖[2](2021)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从胜任力有关研究的被关注程度来看,我国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出现日渐增长的趋势,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探索还有待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是否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对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进行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并对中职心理健康教师在工作中的经历进行行为事件访谈,从而了解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基本构成。整个过程以N-vivo质性软件作为辅助工具,所得结果较为全面广泛。其次,通过以上研究形成教师胜任力问卷,将其发放给中职心理健康教师并收集问卷,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借助SPSS25.0和AMOS23.0软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共包括5个维度25个项目,5个维度分别为学生导向、自我管理、合作与交流、职业素养以及个人魅力;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5个维度进行验证,结果得出模型拟合度较好,问卷信效度良好。通过对522位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总体得分为5.65。从各维度情况来看,其中胜任力水平最高的为个人魅力维度,得分为5.84,职业素养维度得分为5.72、学生导向维度得分为5.69、自我管理维度得分为5.52、合作与交流维度得分为5.45。以上数据表明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在整体及各维度上都处于偏上水平。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水平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不同年龄教龄、子女情况、职称、学校类型、班主任任职情况、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拥有情况、获取荣誉情况之间的教师胜任力整体具有显着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年龄教龄、有子女、高职称、公办学校、曾任职过班主任、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曾获得过荣誉的教师胜任力要高于其他教师。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从中职学校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行业间合作与交流、心理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等方面提出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王冰[3](2020)在《贵州省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设置适切性现状调查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贵州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中职教育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中等层次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设置适切性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契合度和中职学生个人教育需求的满足程度。并对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增强中职学校办学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三所重点中职学校的建筑类专业设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个人教育需求满意度和区域经济协调度两个纵向角度出发,分别研究专业设置的自恰性和适他性。同时从专业设置四个参与主体的横向维度出发,调查建筑类专业设置的区域适切性、专业技能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以及企业参与专业培养等个人适切性情况,对建筑类专业设置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最后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调查数据的趋势分布和原因,并进行优化对策研究。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贵州省建筑类专业设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就,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发展规划社会环境,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稳健发展,中职建筑类学生能快速融入社会环境,匹配工作岗位。但还是存在专业结构协调性不足,建筑类专业认知不足,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不够到位,专业核心技能一致性程度不高,专业设置评价主体单一化等相关问题。最后针对问题及归因,提出相关针对性对策建议。政府方面应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专业设置布局。包括转变院校自主专业设置方式,完善政策落实,加强多方信息沟通共享等优化对策。从中职学校方面,建筑类专业通过多渠道信息发布提高专业认知度,构建专业设置评估团队完善专业设置体系,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专业核心技能培训。作为建筑类企业应多形式参与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工作,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把企业的岗位培养经验融入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建设中,提高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设置的适切性。

高吉聚[4](2020)在《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地位同等重要。中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对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通化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近些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错失了一些重要机遇,与国内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市(州)发展水平产生了一些差距,处在全省中下游水平。因此,深入研究通化市中职教育发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通化市实现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数据等进行分析,对通化市中职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个别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引言部分,结合通化市概况,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部分,梳理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部分,总结概括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绩;第三部分,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招生面临较大困难、师资力量失衡、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从破解“招生难”问题,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营造良好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周灿华[5](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执行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偏离与矫正》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奖、贷、助、减、补、勤”等形式的资助育人体系。随着国家资助体系制度的不断完善,效果成效初显。由国家主导、政府出资、社会参与的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在学生资助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2007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定通过《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到2019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职助学金政策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资助原则、资助内容、资助措施不断的完善。这项政策从制定到实施,是国家对中职教育的一个宏观调控举措,解决了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全民对中职教育战略性地位的认识,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设立。这本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工程,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屡屡发生冒领、挪用、评审不公等现象,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阻碍或拖滞了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的偏离,总结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推动政策的有效执行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的问题是总结和分析中职学校在执行国家助学金政策中发生偏离的现象及原因。通过对湘潭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情况的实证调查走访,选取其中的案例代表,从中职国家助学金的基本原则和意义出发,总结出湘潭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在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中,存在着观望式执行、表面化执行、选择性执行、变相执行等现象,通过分析,得出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协调性、政策内容的完善性;政策执行机构的监督体制和利益关系的驱动、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感及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策执行环境中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矫正措施。

王家好[6](2020)在《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将各级各类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向着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努力。然而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存在严重不均衡。尤其是在集中表现“老、少、边、山、穷”的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落后且不均衡的问题严重。由此,从“让职业教育成为带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的角度思考:在国内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政策支持和国内外普职融通实践支持的背景下,如何将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发挥合力作用;如何带动国家最边境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发挥国家教育整体发展的木桶效应;如何以普职融通为契机带动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普职融通的路径。研究致力于在我国高中阶段双轨制的框架下,基于新教育公平理论和协同学理论,探寻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发展路径。具体来说是采用混合研究法,将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研究路线为:第一,通过查阅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相关政策文件、论文资料,了解民族地区边境县在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总体情况;第二,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县为例开展实地调研,对广西边境县的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当地高中阶段的普高和中职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开展访谈,对当地中职和普高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当地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情况,提出问题并做出归因分析。第三,搜集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选取英国,日本,江苏,浙江温州第21中学,宁波北仑中学五个案例进行进一步分析。第四,结合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整体情况、广西实地调研分析结果和选取的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经验,构建适配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的特色普职融通路径。本研究由以下七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设计。研究背景缘起于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落后和普职融通对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界定了普职融通、民族地区边境县、县域中职教育的概念,确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教育文献法,设计了普职融通访谈提纲,编制并检验了普职融通学生问卷。第二部分,普职融通——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探索新方向。主要阐述在民族地区边境县开展普职融通的意义,包括呈现高中阶段开展普职融通的政策和实践依据,进一步分析在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开展普职融通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上的前景,最后概述了民族地区边境县在高中阶段开展普职融通面临的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保障机制上的挑战。第三部分,政策与实践——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举措。从政策支持和实践举措两个方面了解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情况,对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9个省、自治区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政策文件和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对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和普职融通的关注很少,且形式单一,多为综合中学形式。第四部分,调研与分析——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现状。详细调研广西A、B边境县教育局、学校、教师的做法和对普职融通的理解,以及当地学生对于开展普职融通的评价,得出边境县普高和中职学校曾经尝试开展的借普高办中职、综合中学形式的普职融通未取得成功,边境县教师关注学生未来发展认可普职融通但难以采取实际行动,边境县学生对普职融通需求较大的现状。第五部分,问题与原因——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分析。基于对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在政策与实践上的了解,和广西2县调研资料,分析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出现的问题,表现在普职融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对象单一和不贴切学生需求的问题,普职融通教学内容上缺乏教材与普职融通教育意识较弱的问题,以及普职融通保障机制上缺乏顶层设计的推进方案和普职学校未达成深度合作协议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民族地边境县对普职融通理念认识不到位、普职融通改革条件复杂、忽视普职融通长远综合效益、缺乏普职融通系统规划、脱离学生发展需求和缺失特色发展路径的规划的原因。第六部分,经验与启示——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借鉴。研究对英国,日本,江苏,浙江温州第21中学,宁波北仑中学在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经验进行呈现,总结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微观或中观层面的亮点做法。第七部分,定位与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现路径。基于新教育公平和协同学理论的支撑,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的制定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方案,注重学生整体发展和地区特色发展的路径,在政策、培养目标、办学方式、课程、工作组和宣传上进行定位。最后对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路径提出建议,从地方教育职能部门到具体实施的教师进行规划,加强政府行为,重视学校行为,保障教师行为。研究通过增加路径的可操作性,明确各个层面的任务和分工,促进边境县政府发挥顶层设计的根基作用,边境学校发挥策划保障的主导作用,边境教师发挥教学开展的主体作用。

张小梨[7](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认为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陈亭伊[8](2020)在《“双师型”背景下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师专业转型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四州市为例》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为我国旅游业提供大量的一线服务人才,这些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在国家鼓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师专业转型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没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那么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就很难提升。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双师型”教师、教师转型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将已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已有研究对本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借鉴价值,但是发现此类型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针对旅游专业教师专业转型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工作实际出发,通过搜集资料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以云南省四州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基本情况、相关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对“双师型”教师的看法、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情况、对教师专业转型的认识、职业发展及心理变化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研究,找出目前“双师型”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师在专业转型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政策层面、旅游行业层面、教育管理部门层面、中等职业学校层面、教师个人层面五个层面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师专业转型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支撑、资金保障、优化专业结构、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搭建教师专业转型平台、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传统观念革新、教师转型激励机制和学习意识的树立九个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师的转型机制进行探索,力求构建一套科学和完善的体系,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师顺利完成专业转型。

方丽[9](2020)在《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执行研究》文中提出伴随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众多教育政策正逐步向中等职业教育倾斜,其推崇的“面向人人”理念已不再是一句口号。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形势却不容乐观,与理想状态仍有较大差距。生源数量减少、优质生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成为我国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共同难题。数量及质量的双重下滑,直接导致学校无法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长此以往,学校口碑就会受到影响,这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各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研究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原因,探求相关招生对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等招生问题,就成为了各地方政府及中等职业学校关注的头等大事。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通过对当前温州市在中职招生中出现的问题,聚焦政策执行,并进行深入剖析。然后针对当前所存在的政策执行方案偏离顶层设计,政策宣传过程中存在偏差,政策执行过程中部门间协调不畅,政策执行所需配套的资源不足,政策执行缺乏有效监督以及政策执行效果与政策目标偏差等问题,结合相关中外文献资料以及温州市的实际情况,从职教宏观政策与教育制度、政策执行环境以及政策执行中的主体缺陷三个角度出发探讨问题的成因。为了改善当前温州市在中职招生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要强化政府的职教宏观管理,科学把握大体相当,包括政府宏观调控,合理规划普职比,丰富招生渠道,拓宽生源,对中职学校布局、专业设置等进行优化整合,健全管理体制,规范中职招生市场,拓宽中等职业的就业以及升学通道,以“出口”促“进口”,加大整体投入力度,改善资助政策等。其次是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提升社会认可度,具体做法是加大舆论宣传,改变传统观念,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灌输职业教育理念,严格制定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最后从提升中职学校自身内涵着手,提出规范管理,质量立校,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产教结合,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和做好招生工作等。笔者希望此等建议不仅能帮助温州市解决当前中职招生困境,还能为温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些许帮助。

佘至宁[10](2020)在《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从1983年最早提出在高中教育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以来,“普职比”问题几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转型、科技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展露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中等职业教育陷入了困境,正在迎接着许多新的挑战,“普职比”问题已经成了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高中阶段的普职比,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比例,这关系到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普职比大体相当”相关政策的形成过程,并且审视当前阶段“普职比”的现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在以往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湖北省四个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对象包括了初中生,初中班主任,中等职业学校在读学生和专任教师,采用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卡方检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普职比”的影响因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对高中阶段“普职比”问题提出更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本研究框架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包括问题提出、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六个部分;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回顾了我国和湖北省地区的高中阶段“普职比”相关政策,并从学校数量、在校生数和招生数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以及湖北省地区的高中阶段“普职比”现状;第四章是湖北省“普职比”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湖北省地区的调研数据和历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教育年鉴》中相关数据的分析,辅以实地调研的访谈所得,客观的探究了湖北省“普职比”的影响因素;第五章、第六章基于第四章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目前高中阶段“普职比”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从中职学校招生状况看政策的调控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中职学校招生状况看政策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有效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需求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师选聘与专业化评价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职学校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
        三、教师胜任力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胜任力研究综述
        二、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三、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创新性与重点、难点
        一、创新性
        二、重点、难点
第二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初始模型确立
    第一节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理论梳理
        一、基于文献的教师胜任力梳理
        二、基于文献的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梳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体系最终确立
    第二节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政策分析
        一、政策文本的选取范围
        二、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与过程
        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统计与分类
        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体系确立
    第三节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工具
        三、研究步骤
    第四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汇总及初始模型确立
第三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问卷编制
    第一节 研究过程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项目分析
        二、信效度检验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要素阐释
        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内涵探析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最终确立
第四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问卷信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第五节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总体发展水平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差异情况
    第六节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师内在方面
        二、社会外在方面
第五章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第一节 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
        一、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核心内容
        二、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实际应用
    第二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继续教育人才培养
        一、关注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二、增进师、生、家三方沟通互动,共创和谐互助氛围
        三、建立经验共享平台,组织新老教师之间“传、帮、带”
    第三节 促进行业间合作与交流
        一、关注自我资源获取
        二、提供校外互联互通的机会
    第四节 心理学专业师范生培养
        一、加强职校合作,创建实训条件
        二、增加学生实践实习时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材料来源及参考点统计表
附录 B 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材料来源及参考点统计表
附录 C 教育政策文本选取范围表
附录 D 基于内容分析的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汇总
附录 E
附录 F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初始问卷
附录 G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贵州省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设置适切性现状调查及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成熟期的政策背景
        1.1.2 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与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需要
        1.1.3 建筑类中职学生自身专业发展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建筑类专业
        2.1.2 专业设置
        2.1.3 专业设置适切性
    2.2 专业设置原则及理论基础
        2.2.1 专业设置原则
        2.2.2 相关理论基础
3 贵州省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设置适切性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的选取与筛选
        3.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2.2 调查样本的筛选
        3.2.3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2.4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3 建筑类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切性调查
        3.3.1 贵州省建筑业发展及各地州专业设置现状调查
        3.3.2 贵州省建筑类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调查
        3.3.3 贵州省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3.3.4 贵州省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结构协调度调查
    3.4 建筑类专业设置与个人教育需求适切性调查
        3.4.1 学生主体调查实施
        3.4.2 教师主体调查实施
        3.4.3 企业主体调查实施
4 贵州省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设置适切性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贵州省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建设成就概述
        4.1.1 具有良好的中职建筑类专业发展规划外部环境
        4.1.2 积极促进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实现发展共赢
        4.1.3 建筑类中职学生更快融入社会环境,匹配工作岗位
    4.2 贵州省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设置适切性问题分析
        4.2.1 建筑类人才整体供需平衡,专业结构协调性待提高
        4.2.2 建筑类专业认知度不足
        4.2.3 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匹配度较高,专业设置体系待完善
        4.2.4 建筑类专业核心技能联合培养一致化程度不高
        4.2.5 建筑类专业设置评价主体单一化
    4.3 专业设置适切性现状问题归因性分析
        4.3.1 政府调控不到位,措施难落地
        4.3.2 校企双方宣传与就业服务影响专业认知
        4.3.3 专业选择盲目程度较高,忽略自我专业提升
        4.3.4 企业参与中职办学程度低,缺失多方沟通平台
        4.3.5 专业设置适切性评估团队建设较为滞后
5 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设置适切性优化对策
    5.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建筑类专业设置布局
        5.1.1 由中职学校自主专业设置权限转变为双重保障机制
        5.1.2 完善建筑产业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实行多方协同办学模式
        5.1.3 构建专业信息化公开共享平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5.2 多渠道进行建筑类专业信息发布,促进专业认知普及
        5.2.1 利用多种媒介获取专业信息,优化专业建设过程
        5.2.2 强化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权,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流向
    5.3 构建专业设置评估团队,完善专业发展模式
        5.3.1 增设专业设置评价环节,保障专业设置整体合理性
        5.3.2 合理增设专业,保证信息畅通反馈
    5.4 提高学生专业能力辐射范围,保证专业建设质量
        5.4.1 探寻多种专业技能提升方式,建立选拔激励制度
        5.4.2 确保中高职有效衔接,专业就业精准对焦
    5.5 调整建筑企业参与模式,创新专业动态联动机制
        5.5.1 企业人才多样化补给,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5.5.2 企业多元化参与办学,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5.5.3 联合开发职教建筑专业群,创新专业动态联动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方法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产生期(1913—1949年)
    (二)通化职业教育探索期(1949—1985年)
    (三)通化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期(1986—2009年)
    (四)通化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二、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成绩
    (一)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二)产教融合扎实推进
    (三)集团化办学取得积极进展
    (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五)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六)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七)地方党委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视程度提高
三、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面临的困境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较大困难
        2.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失衡
        3.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5.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原因分析
        1.适龄人口减少,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中职生源
        2.职教资源整合加速,编制管理不活导致师资结构性断档
        3.统筹保障不足,错失政策机遇拉低建设水平
        4.体制机制不活,企业“搭便车”制约校企合作
        5.体系不完善,生源素质不高制约职教服务振兴发展能力
四、推进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破解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问题
    (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四)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五)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
    (六)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公开发布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5)中等职业学校执行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偏离与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国家助学金
        1.5.2 中职国家助学金
        1.5.3 政策执行与政策执行偏离
第2章 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的理论基础和价值
    2.1 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的理论基础
        2.1.1 教育公平理论
        2.1.2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
    2.2 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基本原则
    2.3 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的价值
        2.3.1 经济价值
        2.3.2 教育价值
第3章 中职学校执行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偏离调查总结 ——基于对湘潭市区中职学校的实证研究
    3.1 助学金政策解读
    3.2 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的设计与编制以及案例的选取
        3.2.1 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3.2.2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编写
        3.2.3 案例的选取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助学金政策执行前期的宣传阶段
        3.3.2 助学金政策中期的执行过程阶段
        3.3.3 助学金政策后期的执行效果阶段
    3.4 访谈情况总结与分析
        3.4.1 助学金政策前期的宣传阶段
        3.4.2 助学金政策中期的执行过程阶段
        3.4.3 助学金政策后期执行效果阶段
    3.5 案例分析与总结
    3.6 湘潭市区中职学校执行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偏离情况总结
        3.6.1 政策观望式执行
        3.6.2 政策表面化执行
        3.6.3 政策选择性执行
        3.6.4 政策变相式执行
第4章 中职学校执行国家助学金政策偏离原因分析
    4.1 政策本身的因素分析
        4.1.1 政策的不科学性
        4.1.2 政策的不协调性
        4.1.3 政策内容的不完善
    4.2 政策执行主体的因素分析
        4.2.1 监督机制不完善
        4.2.2 利益关系的驱动
    4.3 政策执行目标群体的因素分析
        4.3.1 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4.3.2 对政策的认同感偏低
    4.4 政策执行环境因素分析
        4.4.1 缺乏完善的资助法律体系
        4.4.2 政策资金来源有限
第5章 中职学校执行国家助学金政策偏离的矫正
    5.1 完善科学合理的资助政策
        5.1.1 优化助学金政策的内容
        5.1.2 规范助学金政策
    5.2 健全内部监督途径,修正政策执行的配套制度
        5.2.1 健全内部的监管制度
        5.2.2 畅通社会监督渠道
        5.2.3 完善学籍监督管理制度
        5.2.4 修正政策执行配套制度
    5.3 优化资助育人理念
        5.3.1 强化学生资助道德内涵
        5.3.2 延伸资助内涵
    5.4 改善政策执行的环境
        5.4.1 完善中职资助政策的法律法规
        5.4.2 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职学校资助工作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致谢

(6)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落后
        2.普职融通对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未找到合适的普职融通路径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关于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研究
        2.国外关于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研究
        3.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普职融通
        2.民族地区边境县
        3.县域中职教育
    (五)理论基础
        1.新教育公平理论
        2.协同学理论
    (六)研究方法与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研究工具
一、普职融通——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探索新方向
    (一)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推行依据
        1.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政策支持
        2.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践支持
    (二)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发展前景
        1.发展方向——助力民族地区边境县有限普、职资源的整合
        2.发展水平——推动国家层面普、职教育协调发展
        3.发展规模——促进民族地区边境县区域整体特色发展
    (三)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面临的挑战
        1.构建以人为本的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培养目标的挑战
        2.创建本土化的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教学内容的挑战
        3.搭建健全的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保障机制的挑战
二、政策与实践——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举措
    (一)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政策支持
        1.有普职融通政策的边境县地区
        2.无普职融通政策的边境县地区
        3.小结
    (二)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践举措
        1.借普高办中职
        2.普职共存综合中学
        3.小结
三、调研与分析——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现状
    (一)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情况
        1.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学校概况
        2.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体验
    (二)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调研情况
        1.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学校层面普职融通的开展
        2.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教师层面普职融通的认识
        3.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学生层面普职融通的评价
        4.小结
四、问题与原因——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分析
    (一)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存在的问题
        1.普职融通培养目标层面
        2.普职融通教学内容层面
        3.普职融通保障机制层面
    (二)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原因分析
        1.对普职融通理念认识不到位
        2.普职融通改革的基础环境复杂
        3.忽视普职融通的长远综合效益
        4.缺乏系统的普职融通规划
        5.脱离学生普职融通的发展需求
        6.未能结合地区特色进行普职融通路径规划
五、经验与启示——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借鉴
    (一)国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借鉴
        1.英国高中普职融通情况
        2.日本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情况
        3.小结
    (二)国内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借鉴
        1.江苏综合高中普职融通开展亮点
        2.温州市第21中学普职融通开展亮点
        3.宁波北仑中学普职融通开展亮点
        4.小结
六、定位与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现路径
    (一)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路径定位
        1.系统全面制定普职融通的政策支持
        2.全程兼顾组建普职融通的工作小组
        3.全员参与规划普职融通的培养目标
        4.因地制宜开创独立且融通的办学方式
        5.联合资源开发多重需求的普职融通课程
        6.广泛深入开展普职融通的政策宣传
    (二)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路径构建
        1.边境县政府发挥普职融通顶层设计的根基作用
        2.边境县学校发挥普职融通策划推进的主导作用
        3.边境县教师发挥普职融通教学开发的主体作用
七、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双师型”背景下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师专业转型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四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国家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专业转型的重要性
        三、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师专业转型的紧迫性
        四、个人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双师型”教师
        二、教师专业转型
        三、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六节 理论基础
        一、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二、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三、激励理论
第二章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师发展及转型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基本情况分析
        一、2015、2016、2017年云南省开设旅游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分析
        二、2015、2016、2017年云南省开设旅游专业招生数分析
        三、2015、2016、2017年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调查数据分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师基本情况
        二、“双师型”教师基本情况
        三、教师对旅游专业的看法
        四、学校对教师专业转型政策解读
        五、旅游专业相关知识储备及提升情况
        六、教师专业转型相关问题
第三章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师专业转型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国家政策层面
        一、针对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不健全
        二、国家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不完善
        三、国家政策层面没有提出具体的教师专业转型的要求
    第二节 旅游行业部门层面
        一、旅游行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二、部分行业企业不支持学校教师下企业
        三、行业进入标准较低,教师缺乏专业自信
    第三节 教育管理部门层面
        一、针对本地实际制定的文件较少,且指导性不强
        二、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
        三、开办旅游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过多
        四、部分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缺乏资金支持
    第四节 中等职业学校层面
        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对相关政策传递不及时且不充分
        二、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
        三、校企合作开发模式存在问题,阻碍教师专业转型的顺利完成
        四、部分学校对“双师型”教师专业转型激励机制不强
        五、学校缺乏教师职业生涯的指导,导致教师专业转型方向不明确
        六、教师专业对口培训少,下企业实践积极性不高
        七、学校职业文化氛围建设缺失,教师专业转型动力不足
    第五节 教师个人层面
        一、教师缺乏转型必备的时间
        二、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教师专业转型
        三、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欠缺,制约教师专业转型
        四、教师主动提升意愿不强烈,教师专业转型内驱力不足
        五、教师缺乏持续学习的决心,导致专业转型对持续性不强
        六、教师对自我发展规划不明确,专业转型缺乏方向性
第四章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师专业转型机制探索
    第一节 加大政策支持,提供转型的制度保障
        一、完善并落实“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政策
        二、出台教师专业转型的认定标准
        三、结合区域实际制定相关指导性文件
    第二节 提供教师专业转型的资金保障
        一、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确保教师专业转型的完成
        二、学校合理分配资金,保证教师专业转型资金落到实处
    第三节 优化专业结构,进行资源整合
        一、发挥全域旅游优势,实现旅游行业大发展
        二、建立地区间的专业优化
        三、实施学校内部的专业优化
    第四节 优化教师评价体系
        一、改变原有的教师评价体系
        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内容,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三、注重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第五节 搭建教师专业转型平台
        一、实施校企合作,打通教师专业转型的通道
        二、建立行业专家委员会,为教师树立专业自信
        三、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专业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第六节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改革专业课程设置,积极调动专任教师进行课程开发
        二、营造校园职业教育文化
        三、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
    第七节 革新观念,促使教师主动进行专业转型
        一、革新教师的自我观念
        二、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第八节 建立教师专业转型激励机制
        一、完善薪酬激励机制
        二、树立地位激励机制
        三、建立荣誉激励机制
    第九节 提升教师的学习意识
        一、增强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保持教师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让教师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温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现行招生政策内容及现状
    2.1 温州市中等职业招生政策概述
    2.2 温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2.2.1 温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2.2.2 各中职学校现状
第三章 温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执行方案偏离顶层设计
    3.2 政策宣传过程中存在偏差
    3.3 政策执行过程中部门间协调不畅
    3.4 政策执行过程中物质,环境保障不足
    3.5 政策执行过程中监督不足
    3.6 政策被替代化执行导致效果与政策目标偏离
第四章 温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存在问题的成因
    4.1 职教宏观政策与教育制度影响中职招生
        4.1.1 高校扩招间接影响人们初中毕业后的教育选择
        4.1.2 政府统筹规划不足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4.1.3 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够完善制约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4.1.4 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及资助形式单一影响中等职业招生
    4.2 政策环境阻扰和限制中职招生
        4.2.1 思想观念对中职招生的影响
        4.2.2 就业准入制度欠缺落实
    4.3 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缺陷制约中职招生
        4.3.1 产教脱轨,课程设置不合理
        4.3.2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
        4.3.3 中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够规范
        4.3.4 中职学校缺乏竞争机制
第五章 提升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实施效果的建议
    5.1 加强政府管理,落实招生政策
        5.1.1 政府宏观调控,合理规划普职比
        5.1.2 丰富招生渠道,拓宽生源
        5.1.3 对中职学校布局、专业设置等进行优化整合
        5.1.4 健全管理体制,规范中职学校招生市场
        5.1.5 拓宽就业途径,畅通升学通道
        5.1.6 加大整体投入力度,改善资助政策
    5.2 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提升社会认可度
        5.2.1 加大舆论宣传,改变传统观念
        5.2.2 在中小学阶段渗透职业教育
        5.2.3 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3 采取多种措施,增强中职学校吸引力
        5.3.1 规范管理,质量立校
        5.3.2 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产教结合
        5.3.3 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
        5.3.4 做好招生工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10)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高中阶段
        1.3.2 普职比
    1.4 文献综述
        1.4.1 普职比的影响因素研究
        1.4.2 普职比相关问题研究
        1.4.3 解决普职比问题的对策建议
        1.4.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实地研究法
    1.6 研究思路
2. 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比”相关政策回顾与现状分析
    2.1 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比”相关政策回顾
    2.2 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比”现状
        2.2.1 学校数量的普职比
        2.2.2 在校生数的普职比
        2.2.3 招生数的普职比
3. 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相关政策回顾与现状分析
    3.1 湖北省“普职比”相关政策回顾
        3.1.1 1958-1984: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初建
        3.1.2 1985-1998: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
        3.1.3 1999-2001:高中阶段“普职比”逐渐失衡
        3.1.4 2002-2010:高中阶段“普职比”不断调整
        3.1.5 2011-2017:高中阶段“普职比”渐趋降低
    3 2 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现状
        3.2.1 学校数量的普职比
        3.2.2 在校生数的普职比
        3.2.3 招生数的普职比
4. 湖北省“普职比”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学生升学意愿
        4.1.1 升学意愿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4.1.2 初中生升学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1.3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读动机
        4.1.4 对“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的看法
    4.2 高中阶段教育供给:普职教育发展
        4.2.1 经费支出
        4.2.2 师资力量
        4.2.3 专业结构
        4.2.4 质量效益
    4.3 高中阶段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4.3.1 湖北省普职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4.3.2 湖北省普职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性分析
5. 湖北省“普职比”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待提高
        5.1.1 生源状况不容乐观
        5.1.2 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5.2 湖北省高中教育阶段普职结构不协调
        5.2.1 普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同
        5.2.2 普职教育分离沟通不顺畅
        5.2.3 普职教育纵向结构有差异
    5.3 湖北省普职比难以适应地区发展的需要
6. 解决湖北省“普职比”问题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力度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6.1.1 稳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规模
        6.1.2 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6.2 努力打破普职教育之间沟通壁垒
        6.2.1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启蒙
        6.2.2 促进高中阶段普职融通
        6.2.3 拓展职业教育纵向结构
    6.3 坚持执行“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
        6.3.1 保持普职比相对稳定
        6.3.2 明确普职比确定依据
        6.3.3 加快普职比要求转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初中学生问卷
    附录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卷
    附录三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问卷
    附录四 访谈提纲部分样题
致谢

四、从中职学校招生状况看政策的调控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乡镇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 ——以汕头市潮阳区C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郑曼青.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D]. 肖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贵州省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设置适切性现状调查及优化对策研究[D]. 王冰.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4]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 高吉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中等职业学校执行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偏离与矫正[D]. 周灿华.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D]. 王家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8]“双师型”背景下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师专业转型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四州市为例[D]. 陈亭伊.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执行研究[D]. 方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湖北省高中阶段“普职比”问题研究[D]. 佘至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情况看政策调控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