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更像临川——谈唐显祖的廉政意识

清远更像临川——谈唐显祖的廉政意识

一、神情清远更临川——论汤显祖的廉政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石堆[1](2019)在《明代浯洲蔡献臣及其《清白堂稿》考论》文中研究表明蔡献臣(1563-1641)福建省同安县浯洲平林(今金门县琼林村)人。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第二,次年廷试二甲第六名。授南京刑部主事,官至光禄少卿。晚年家居讲学近二十年。着有《清白堂稿》等。《清白堂稿》有崇祯刻本,又有咸丰琼林族人抄本。献臣盐籍,世居琼林。琼林蔡氏科名自十四世蔡标始。献臣祖蔡标举人,父蔡贵易进士,至献臣三世科名。献臣及子女姻亲均闽南科举人家。献臣重要交游有王世贞、汤显祖、何乔远等;考论献臣与他们交游,可补王、汤研究之缺。献臣生长海岛,又曾任巡海道,对海上防御有独到见解。他认为筑铳台、铳城十分必要,同时应辅以舟火攻,攻即是防;他痛击“与其守外,何若守内”的谬论,坚决反对撤兵澎湖。制义理论方面,蔡献臣认为制义是“我明神物”,制义与诗赋古文相通,并以通变的眼光审视明代各时期的制义。蔡献臣还是理学家,以万历四十三年(1615)为浙江巡海道为界,前期继承明兴以来泉州蔡清等理学家学脉,“务在专朱”;後期转而治王阳明“致良知”说,以为“良知是我师”;“致良知”说源於孔孟,也就是孔孟学说。文学方面,献臣主张“文章经济”与“实用身亲”,强调文章的经国济世功用。他偏爱宋代的邵雍与苏轼。他以诗家的眼光审视《伊川击壤集》,拉近了理学与文学的距离;认为苏轼“文章擅天下”,特别欣赏“万斛泉源”、“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的行文风格。献臣年少即有诗名,创作跨度超过六十年。他认为抒写襟胸怀抱是诗的本质,其诗多抒写个人品格、情怀、志向,关心国家安危。蔡献臣的抗倭防夷诗尤有特色,诗表达了对整个中国海洋安全的关注,及克敌制胜的信念;海无波澜,民众安居乐业是他的理想。其诗风格七言古“抑扬纵送”,五律及绝句“明净简远”。琼林蔡氏家族三代八人能诗,形成了一个家族诗人群,对金门历史文化、文学有重要的贡献。他的古文叙事颇得要领,论说以识力见长,墓志铭和哀祭文情真意深。笔力劲健豪迈,行文如风过水,流畅自然。《附录》五种:一、《〈清白堂稿〉1佚》;二、《亲友致蔡献臣尺牍1》;三、《蔡献臣〈清白堂稿〉注释补正》;四:《蔡献臣生平事迹与作品繋年》。五、田野调查图片。《明代浯洲蔡献臣及其〈清白堂稿〉考论》是两岸第一篇以蔡献臣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将来修改後如能正式出版,可能是第一部研究蔡献臣的专着。

张啸[2](2019)在《竟陵派小品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崛起于明代晚期的竟陵派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文艺批评观而名噪一时,对明末清初的文坛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竟陵派的小品文创作是晚明小品文创作以及中国古代小品文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思想、作品题材以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竟陵派的小品文创作均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小品文创作实践中,竟陵派在继承古人创作精神的同时积极探索文学作品对于创作主体真性情的表达,在拟古与求变中走出一条独抒性灵的回归文学创作本真的道路。就作品题材而言,竟陵派小品文的创作题材既是对晚明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与描摹,更是作者个性化的体味与思考。这种独特的感悟蕴含了自己的“真情”,达成了“灵”与“厚”的共鸣,也是晚明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悄然发生变化的一种表征。竟陵派以自身独特的“幽深孤峭”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文学审美范式,并且将之贯彻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中。这种推崇个性的解放和性灵的抒发,重视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和感性的审美倾向的创作实践,无疑极大地拓宽了竟陵派小品文的写作空间。在文学创作观念以及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方面,竟陵派小品文均体现出难得的创新意识。这与晚明特殊的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思潮以及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竟陵派小品文在具体的文本创作中呈现出文学的革新性和进步性。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竟陵派小品文创作中呈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对后世的小品文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显双[3](2017)在《匾额书法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匾额是将汉字书写或刻制于木质、石质或其它材质的材料上,作为建筑的重点装饰和视觉中心,高悬于殿楼观宇、厅堂高斋、亭榭馆所等建筑的显赫位置处的一种文字标识。其文字内容往往是几个有特定含义的汉字,或反映建筑物的名称、用途和性质,或宣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表达人们的审美和情感,使得人文、诗意、书法、景观文化内涵等得到充分表现。恰到好处地渲染了建筑与环境的意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本文第一章对匾额的起源与形制予以考述,得出匾额是具有多种功用和价值的文化载体。现代意义上的“匾额”在先秦两汉有多种起源:一为向吏民宣示文告的“扁书”,二为向人们标明区别的“题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匾额被不断地赋予艺术的及文化的内涵。也就是从最初的“宣示标名”的标识作用发展到对匾额本身做华丽考究的装饰,及与建筑物一样由统治者划分等级,统一规范其制作和规格,使其兼具标名、表彰、装饰等多重功用,并具有教化作用。本文第二章主要对匾额与其他几种书法形制的关系进行考证和评述,如匾额与碑额、匾额与大字横幅、匾额与楹联。碑额作为整个碑的碑首正中,处在全碑视觉中心的位置,且周边配以纹饰以突出文字,这种特点与匾额十分类似。正是这种形制上的相似导致了二者风格上的相互借鉴;横式匾额的产生与大字横幅以及古代的“扁表”制度密切相关;匾额与楹联的搭配则是很晚的事情,约到康熙以后,由帝王的提倡而盛极一时。二者互相生发,相得益彰,成为最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独具特色的匾联艺术。本文的第三章梳理了匾额书法的发展史,具体将之划分为先秦两汉三国匾额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匾额的普及期、隋唐五代匾额的发展期、宋元匾额的定型期和明清匾额的极盛期五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匾额书法文化的特点、趋势、代表性事件进行详细考述,采用文献记载结合图像资料或实物的办法,力求直观、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匾额书法发展史的脉络。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探讨匾额书法的书写技法及其审美特征。匾额的文字内容包括了匾额的正文和款识,二者结合边框等工艺要素共同构成了匾额的全部审美内容,其中匾额正文的书法审美又是匾额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本章还重点论述了匾额书法技法与小字书法技法的区别,以及由于书写技法不同而导致的审美的不同。并通过对幼童、老人和武将三种特殊书匾者的文献勾稽,进一步印证了匾额书法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本文的第五章重点探讨匾额的内容及其社会功用,所论包括匾额的文字内容与悬挂场所之呼应关系、匾额在封建社会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以及清代中后期御赐匾额的流程等。如果说第四章是将匾额作为一种“书法文化现象”来探讨的话,本章则是将匾额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看待。通过对匾额社会作用的分析,进一步凸显了匾额的文化属性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与地位。

罗畅[4](2017)在《汤显祖岭南诗研究》文中提出具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在贬谪广东徐闻典史的路程中,看到很多带有岭南特质的人文和地理风物,进而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化作诗文和戏曲。岭南之行触动了汤显祖的思想,沿途的山川风光,都渐渐纾解了汤显祖被贬的苦闷抑郁的心境,使其内心平和自然,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有为心态。正因为当时人生际遇与心理需求的契合,使得岭南之行成为汤显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通过对汤显祖岭南时期的诗篇探究,可以发现汤显祖的岭南诗、岭南时期心态,对于他后期文学都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而言:第一章从汤显祖岭南诗的创作内容角度入手,对其岭南诗集中笔力做系统的分类和阐述。归纳出这些诗作反映的内容:主要反映汤显祖在岭南,亲身经历的风土民情、记游见闻,以及交游友情。通过具体诗作,详细分析海南、澳门、广东三地的民俗风情、山水林野、异样风物,以及汤显祖在这些地域的交游情况。第二章从汤显祖岭南诗歌的创作心态角度入手,分析其初贬时期的苦闷心境、赴任途中游历的纾解心态、上任时期的有为心态。弄清汤显祖遭遇贬谪之后诗歌风格的变化以及心境的转变。汤显祖岭南心态主要分为:苦闷焦虑、平和自然、积极有为的三个方面,体现他心路历程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三章从岭南诗对汤显祖戏曲创作的影响入手,分析这段游历对于汤显祖《牡丹亭》和《邯郸记》创作的影响。通过对题材内容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岭南景物的描写,以及对细节的把握上,从中都可以看出岭南心态对于汤显祖戏曲的影响。本文将从上这三个方面对汤显祖岭南诗,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与总结,详细地研究汤显祖岭南诗中包含的具有岭南特质的美景,所做诗文中内在的岭南心态,以及岭南心态对后期作品的影响,期望能于日后的研究有所补益。

易永姣[5](2014)在《清前室宇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室宇是辞赋创作的重要题材,室宇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相当规模,具有独特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本论文以清前室宇赋为研究对象,以室宇赋的分类收集、整理为基础,运用文学分析与文化阐释、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探讨了清前室宇赋的发展、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分析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宗教、思想文化、艺术等对室宇赋的影响。全文分上、中、下三篇,共十章。上编“清前室宇赋总论”属宏观研究。凡三章:第一章清前室宇赋之发展脉络。“室宇”作为房屋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先秦文献中的室宇记载与室宇描写,表明室宇不仅外观形式和类型功能日渐变化,而且其文化意蕴也日渐丰富和发展。室宇作为抒发情志的媒介,出现在早期诗文中,屈原楚辞也有描写室宇的片断,这些为室宇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汉代,宫殿赋、京邑赋兴盛;魏晋时期,表现个体情感的私宅赋兴起;唐以后室宇赋种类繁滋,数量大增,其包蕴的情感也日趋丰富,在创作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第二章清前室宇赋之思想文化关联。自唐代开始,室宇赋中室宇的文人化色彩日渐浓厚。室宇的命名、环境选择、建筑及装饰等越来越浓烈地呈现出文人化的审美意趣。对室宇的审美和题咏旨趣体现出中国古代喜山乐水的风水观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崇礼重德的礼义制度等对室宇赋创作有密切关系。第三章清前室宇赋发愤表志的创作动机和艺术特色。清前室宇赋以抒情写志为创作目的,在室宇审美和人生意趣上呈现出较量世俗、超逸高雅的特征,行文灵活多变,洒脱活络。在赋中室主道胜情泰的心境下,赋文体现出宁静、平和、纯美的虚构艺术。中篇专论清前私宅赋。私宅赋以个人居所为描写对象,占室宇赋的绝大部分,最能彰显作家思想和个性,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篇以汉魏唐私宅赋形成——宋私宅赋发展——元、明私宅赋高峰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文士的生活心态等对室宇赋创作的影响,研究各个时期的室宇赋所呈现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共四章:第一章汉唐私宅赋,集中分析了魏晋南北朝私宅赋的生命意识、山水情怀和唐代私宅赋的昂扬气势和淑世情怀。第二章宋代私宅赋,联系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分析宋代私宅赋幽约深婉,内蕴深醇的意蕴美以及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赋中所呈现的文人风雅和悲感情怀,并联系理学思潮分析南宋室宇赋的理趣韵致之美,宋代室宇赋所体现的文风嬗变,并论述了金代私宅赋中儒道合流的整体态势和乐天委命思想特征。第三章元代私宅赋,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元代私宅赋玩世遗荣,放情高蹈的思想特征、赋中隐者情怀的主要表现方式。选取典型作家进行个案分析,如耶律铸私宅赋园艺之趣与治业之情的有机交融;戴表元私宅赋循理而安、修身俟命的通达人生观;袁桷私宅赋的道家、道教意蕴。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探讨元代私宅赋“骚情汉势”的文体特征。第四章明代私宅赋。明代“以孝治天下”,大力推崇程朱理学,施行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压统治,受其影响,表现孝思主题的赋文大量出现;作家在创作中呈现出通变达观的仕隐观念;赋文体现出强烈的理学色彩和雅俗共赏的审美倾向,明代复古运动和文学流派对私宅赋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篇为公共类室宇赋研究,共三章:第一章教育类室宇赋。教育类室宇赋以学校为写作对象,有私学赋、官学赋等主要类型。本章分类探讨学校赋的类型及发展,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官学赋的政教性特征及形成原因,以学校赋中的儒者情怀为基础,探讨书院赋的兴起与宋明理学的关系,书院赋中浓厚的朱子情节和对理学传统的维护。第二章游观类室宇赋。根据室宇的建筑形式和作者抒发的情感类别,分览胜感怀、品评名人、览古咏史、观政护边四种类型探析游观类室宇赋的思想内容。分析中国古代文人庆赏宴乐、官吏考课、限韵作赋等与室宇赋创作的关系,探讨游观类室宇赋托兴抒怀的创作模式。第三章公堂、宗教与礼制类室宇赋。公堂类室宇赋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功业之心、国家观念,体现出茂昭清德,仁形于心的执政特色。宗教类室宇赋以佛庙、道观等宗教室宇为依托抒写宗教情怀。礼制类室宇赋以礼制建筑为题材呈现出崇圣祭祖的情感特征。综上,室宇既是家、国历史的浓缩,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室宇赋是文人心态和社会历史的生动展现,呈现出浓郁的情感色彩、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室宇赋的发展与中国古代建筑密切相关,与作者的身世经历、中国古代政治、宗教思想、审美观念、社会思潮等更是紧密相联。

张清河[6](2012)在《晚明江南诗学研究》文中指出晚明清初是中国诗学鼎盛的时期。本文以江南诗学为研究对象,对晚明诗学现象、诗学进程作尽可能深入的解读和阐述,以期将明清诗学还原为一个生命整体。明代文学发展的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至晚明,江南文士完全成为文坛的主体。他们尽管不如王世贞才富学赡,不如袁宏道穷新极变,亦不如钟、谭矫异抉幽,但秉承世家“隐读”传统,以才艺相尚,客观上形成了金陵、杭嘉湖、苏松常三个较大的区域诗学群体,并在日常交往中,与“后七子派”、“公安派”、“竟陵派”相游处而不失主见,相讨论而不瘟不激,相砥砺而清雅自况,以其独立的诗学品格,铺垫了一条从摹古通向融今、从格调通向神韵、从全面宗唐通向合理祧宋的稳健途径,为清诗的全面发展及理论成熟作出了巨大贡献。全文共分导论、七章主体部分与结语:导论介绍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界定、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主体部分内容如下:第一章回顾“文学江南”与“江南文学”传统,通过回溯“江南”空间意象沿革的历史,说明晚明江南发展为以金陵、苏州、杭州为城市中心的三大区域具有必然性。通过梳理江南文学发展史,考察“江南文学”经过六朝、南唐、南宋、元末明初阶段持续沿“诗缘情”文学特征发展、最终才得以形成以“绮靡”为主流的诗学格局。第二章探讨晚明江南诗学背景。晚明政治、经济、科举、书籍行业以及家庭教育等都呈现出与明代前中期不同的面貌,构成了江南诗学的生成背景,促成了晚明诗学的高度繁荣。第三、四章,按照文学“四要素”的理论,概括介绍晚明江南诗学的世家主体论以及“尚博、崇艺、主情”的作品特征论;选择社会或文化“风气”作为考察视角,探讨晚明江南诗学的品评风气;这种热衷于品评的风气,也是江南诗学容易结成群体的重要原因。第五至七章是本文的重点,分别论证“金陵诗学群”、“杭嘉湖诗学群”、“苏松常诗学群”的群体诗学活动、诗学特征以及主要代表的诗学思想。第五章以《金陵雅游集》的作者、三位魁元诗人为代表,分别探讨焦竑、顾起元、朱之蕃的诗学活动和诗学思想。焦竑主张博雅,在晚明多元的诗学格局中自成一家;顾起元主张神理,将变雅变声导入中和雅正之途;朱之蕃通过其诗学编辑活动,初步改变了“诗以初盛唐为宗”的格局,将中晚唐诗人纳入理论畛域。第六章探讨浙西杭嘉湖诗学具有更典型的世家结社、鉴藏、参禅、着述等群聚特性,形成了“古雅”、“侧艳”的群体诗风。冯梦祯疏朗通脱的诗学观念、黄汝亨清妙醇雅的诗学理想、周履靖情景事意的诗学法则、李日华平淡恬雅的诗学风格、朱国桢清丽雍容的诗学品格以及董斯张而绮丽自成的“吴下体”诗学实践,扩大了江南诗学的影响。第七章从两个传统解释苏松常诗学群体的整体面貌,一个是“吴派”浪漫主义艺术传统,一个是“东林复社”古典主义诗学传统,这两派成员其实同出一地,有交叉重叠处,但他们不同的生存形态决定了其诗学理论的整体性差异。“吴派”以王穉登、赵宦光、董其昌、冯时可、陈继儒为代表。游吟诗人王穉登,以“清嘉蕴藉”为宗尚;斋居诗人赵宦光,以“情性格调”为主张;董其昌追求真实平淡、“元神”丰融的艺术境界;冯时可重拾“后七子”风雅诗教学说;陈继儒反对后七子以“粗悍拗硬”之语压倒一世的作派,强调以真性情抒写“便娟轻俊”的“古今粹言”。“东林复社”以顾宪成、高攀龙、顾大章、魏大中、黄尊素、李应升、张溥、陈子龙等为代表。其中,顾宪成、高攀龙强调文以致用、学思结合;顾大章、魏大中强调自然化工、文道合一;黄尊素、李应升强调兴观以群、养气致静;张溥、陈子龙强调兴复古学,经世复雅。第八章为结论,晚明江南文士在北方诗学(“齐风”)与公安竟陵派诗学(“楚风”)的“裹挟”下,形成了其独特的清丽婉雅的诗学(“吴歈”)。晚明多元化的诗歌风气,使吴中士子先后笼罩在“后七子”、“公安竟陵”以及“云间派”的氛围中,其诗学是保持现状,还是寻求突变,种种矛盾困扰着他们。立场上“复古与创新”的矛盾、观念上“格调与神韵”的矛盾、对象上“宗唐与宗宋”的矛盾是三组主要矛盾。晚明江南文士主张各种“调和论”化解上述矛盾,他们以博学调和古今,以艺术调和韵调,以情致调和唐宋,在诗学互动、人才储备、思想酝酿等各个方面,为清初诗学的殿堂搭建了高水准的平台。

徐卫[7](2012)在《徐泰《皇明风雅》及其诗学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徐泰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诗人和诗学理论家,影响最大的是他编选的明诗选集《皇明风雅》和诗学理论着作《诗谈》。《皇明风雅》选录了481位明代初、中期诗人的诗歌1653首,是藏于上海图书馆的一部明刊善本;《诗谈》则是一部对《皇明风雅》所选诗人诗歌艺术和成就进行评价的诗学论着。本文通过对这两部着作的整合研究,探讨徐泰的诗学思想,并通过对《皇明风雅》所选诗人及作品的考察,大致描绘出明初至嘉靖年间诗坛的总体概貌和发展脉络,为明诗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的结论部分包括“课题研究的范围与意义”、“相关研究现状”两部分,介绍了研究的方法,综合历代对明代选本的评价,给予明代选本客观的定位。此外,列举了今人研究选本的书籍、文章和硕博论文。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学习,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和素材的支持。第一章“徐泰生平、交游和着述”,分别介绍了徐泰和参与《皇明风雅》修改的徐咸的生平、作品,并进一步研究二人晚年参与的“小瀛洲诗社”,以此对徐泰的生平进行全方位关照。第四节“《皇明风雅》简介”运用分类统计的方法,对所选诗歌进行了总结归类。第二章“徐泰诗学思想研究”,通过对“徐泰诗学理论阐释”、“徐泰诗学理论对李梦阳的影响”、“徐泰对朱彝尊诗学思想的影响”、“钱谦益诗学思想与徐泰诗学思想的比较”等章节的分析对比,大致总结出徐泰诗学理论复古、宗情和崇雅的特点,并揭示出他对后代诗评家的影响。第三章和第四章结合《皇明风雅》、《诗谈》,从“历时性”和“地域性”两个角度对明代初、中期诗歌创作进行了总体考察。第三章在论述洪武、建文诗人”时,主要根据诗人分布的地域特征,将这一时期的诗人分为五大诗派:吴派、浙派、江右派、闽派和岭南派。在论述各大诗派时,着重分析了主要诗社、重点诗人的诗歌创作和诗学观念。第四章主要研究“永乐至天顺诗人”,对这一时期“台阁体”、“徐泰家乡及附近诗人”和其他重要诗人进行了关照。第五章介绍成化至正德年间诗人”,对先后出现的“茶陵派”、“前七子”给予了重点关照,并且对诗派的重要成员给予了详细介绍。学界对《皇明风雅》和《诗谈》的研究几近空白,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考察和研究能为明代初、中期诗歌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和参考。

宋媛媛[8](2011)在《《胡应麟诗集》校注》文中研究指明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自号少室山人,后更号石羊生,浙江兰溪人。胡应麟一生布衣,横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专注于学术,具有多方面的成就,是当时着名的文献学家、史学评论家和文学家,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藏书家。《少室山房集》(又称为《少室山房类稿》)是胡应麟的诗文合集,共有120卷,其中前80卷(卷1-80)为诗歌部分,称为《胡应麟诗集》,目前学术界尚无对胡应麟诗集做过系统的研究。是故,本论文以《胡应麟诗集》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部分进行论述。本论文第一部分是对胡应麟诗集的研究,正文分成四章,从胡应麟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生平经历入手,探析其文学思想产生的根源,分析其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探讨其诗的不足之处等等,力争对胡应麟诗歌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第二部分是《胡应麟诗集》校注,是为论文的主体。笔者对其中4000多首诗歌施加标点、进行校勘和注释,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作品的原貌,为读者更加准确地解读作品提供了依据。

刘铭[9](2011)在《李开先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李开先是明代中期着名的文学家,目前对他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是表现在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主要是对李开先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共包括绪论、上编文学编、下编李开先年谱补正和附录绪论,主要对李开先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彰显成绩,指出不足。另外,还对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创新点进行概括性的说明。上编文学编共包括九章,对李开先主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李开先的生平。本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李开先的生平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对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有利于理解其文学作品。第二章,李开先的文学思想。李开先的文学作品众多,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也颇为复杂。本章从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复古而不泥古;强调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提倡南北文学风格的融合和文学贵自然、通俗这五个方面,对李开先的文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并指出了这些文学思想在明代中叶文学思潮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李开先的诗歌创作。李开先的诗歌数量很大,但这一方面却是目前研究最为薄弱的地方,几乎是一片空白。本章主要研究了李开先的时政诗、闲居诗、咏物诗、边塞诗、悼亡诗、赠答诗、送别诗这几种题材类型。通过对这些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李开先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闲居田园的欢喜与忧伤。通过作品我们还欣赏到了李开先诗歌所包孕的艺术魅力,了解到其诗歌在明代中期文学思潮中的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李开先的散文创作。李开先的散文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也颇高。客观地说,其在明代散文史乃至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应当有一席之地。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此的认识还很不足。本章选取了李开先散文中较有文学性和代表性的“序”、“墓志铭”、“传记”、“杂记”四种体裁进行研究,从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李开先对于明中期社会政治弊端的大胆揭露,尤其是其对官场黑暗的鞭辟入里的针砭与暴露,这在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中是不多见的。同时,李开先散文所具有的平易通达,明白晓畅,讲究情趣的艺术特色,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五章,李开先的散曲创作。作为北人,李开先却创作了大量的南曲。本章通过对其存世的散曲套数《述隐·赠对山》、《卧病江皋》、《中麓小令》、《四时悼内》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开先散曲中所表现的忧时伤世的精神,这也是与明中叶主流的文学思潮相适应的。同时,这些散曲中透露的对朋友深厚的友情,对早逝妻子和孩子的浓浓亲情和痛彻心肺的悲情,是那么的真实,又是那么的厚重,让人感受到外表放浪的李开先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第六章,李开先的戏曲创作。李开先的戏曲尤其是传奇《宝剑记》,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本文以“宝剑意象”为坐标,对《宝剑记》的结构艺术与主题进行了阐释。以“渔翁”意象与“梦文学”为切入点,探究了《园林午梦》的主题。分析了明代中叶时代思潮与《打哑禅》的关系,论证了《断发记》为李开先作品。第七章,《词谑》研究。《词谑》包含着李开先关于曲学的理论见解,本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特别是其关于声韵和宾白等方面的认识,有着一定的价值。第八章,《改定元贤传奇》研究。《改定元贤传奇》是李开先主持编订的戏曲选本,本章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这部选本在戏曲理论史上的价值。第九章,李开先年谱补正。本章主要是针对曾远闻和李永祥《李开先年谱》中的一些缺漏和舛误进行了补正。附录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目前出版的《李开先研究资料汇编》的补充;二是对《金瓶梅》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的考证。

陈晨[10](2008)在《梅鼎祚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梅鼎祚是明代中晚期享有盛誉的诗人、戏曲家、选本家,他应是明代文学史、戏曲史中值得全方位综合研究的重要人物,因为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学术编纂与明代中晚期文学批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20世纪以来“重俗轻雅”研究格局的存在,梅鼎祚诸多文学活动的真相及价值都被遮蔽和边缘化了。本论文力图从文献梳理、史实考证、创作与批评的互动等方面,相对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探悉梅禹金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选编的历史真相及理论内涵,同时也尽可能挖掘其与明代中晚期的文学、学术演进的多层联系与互动影响。基于上述思路,全文分上、中、下三编,共九章,前有绪论,后有结语,具体情况如下:《绪论》,概括地介绍、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述评、研究意义及研究范围、梅鼎祚文学思想。上编《梅鼎祚诗歌创作及诗歌批评研究》,第一章主要梳理与考辨梅鼎祚诗歌集的各种版本及其关系。第二章以“创作与批评的互动”为线索,分别对梅鼎祚前后期诗歌交游、诗歌创作、诗歌批评进行考辨与探悉。中编《<唐二家诗钞>与梅鼎祚选本批评研究》,第一章重点就《唐二家诗钞》版本流传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考辨。第二章先于比较中凸现《唐二家诗钞》的选编特点,然后梳理其在“注释”、“评说”、“考辨”方面的特点与成就。第三章专门探讨《唐二家诗钞》“辨体批评”特色。下编《梅鼎祚小说编选与戏曲交游、戏曲批评及接受研究》,第一章围绕小说集《才鬼记》,从“版本考述”、“文本生成”、“多向比较”诸角度进行综合研究。第二章围绕小说集《青泥莲花记》,探讨其“伦理叙写”的特点,透悉其外篇展现的有趣现象。第三章对梅鼎祚戏曲交游、戏曲批评、《玉合记》明人评论诸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第四章梳理明人对《昆仑奴》杂剧批评史料,探悉该剧本的艺术原貌及明人接受的文化心理。《结语》,从梅禹金生平经历来挖掘其创作、批评、编纂的内在质素,这一质素的支撑点有二:一是远离政权后保有的思想独立性,二是源于安身立命的内驱力。

二、神情清远更临川——论汤显祖的廉政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情清远更临川——论汤显祖的廉政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浯洲蔡献臣及其《清白堂稿》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金门诸岛地理历史与文化
    二、相关研究回顾与综述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路径
    四、论文结构及预期
第一章 金门琼林蔡氏家族考论
    第一节 五代由河南迁入金门
    第二节 琼林始祖十七郎繁衍成族
    第三节 七座八祠与祭祀
    第四节 “御赐里名琼林”辨
第二章 蔡献臣家世考论
    第一节 蔡献臣祖
    第二节 蔡献臣父
    第三节 蔡献臣同
    第四节 蔡献臣子孙
第三章 蔡献臣生平分期之讨论
    第一节 求学应试时期
    第二节 两京四部时期
    第三节 常镇及降调时期
    第四节 仕宦浙江时期
    第五节 光禄少卿时期
    第六节 乞休家居时期
第四章 蔡献臣姻亲考论
    第一节 妇翁池浴德及内弟
    第二节 诸子之姻亲
    第三节 诸女之姻亲
第五章 蔡献臣若干交游考论
    第一节 太仓王世贞、临川汤显祖
    第二节 晋江何乔远
    第三节 己丑科泉漳诸同年
    第四节 浯洲许獬、蔡复一、卢若腾
    第五节 龙溪张燮
第六章 蔡献臣着述及版本考
    第一节 蔡献臣着述考
    第二节 咸丰抄本《清白堂稿》异文举例
第七章 蔡献臣论海防思想
    第一节 蔡献臣论海防
    第二节 海防思想成因
第八章 蔡献臣制义理论
    第一节 制义为“我明神物”
    第二节 明代制义通变观
    第三节 意胜探微抉奥
    第四节 制义与诗赋相通
第九章 蔡献臣理学学说
    第一节 理学学说渊源
    第二节 前期:“务在专朱”
    第三节 後期:“良知是我师”
第十章 蔡献臣文学观
    第一节“文章经济”与“实用身亲”
    第二节“诵诗偏爱邵尧夫”
    第三节 东坡“文章擅天下”
第十一章 蔡献臣诗歌之讨论
    第一节“伊予少称诗”
    第二节“诗写情事之襟胸”
    第三节“海天万里净烟霏”
    第四节“抑扬纵送”与“明净简远”
    第五节 蔡献臣与琼林蔡氏家族诗人
第十二章 蔡献臣古文之讨论
    第一节 叙事颇得要领
    第二节 论说“以识力胜”
    第三节 墓志哀祭情真意深
结语
附录
    一、蔡献臣诗文辑佚
    二、亲友致蔡献臣尺牍辑
    三、蔡献臣《清白堂稿》注释补正
    四、蔡献臣生平事迹与作品繋年
    五、田野调查的照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竟陵派小品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竟陵派与明代小品文创作
    第一节 竟陵派的产生
    第二节 竟陵派与同时期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
    第三节 竟陵派的小品文创作概况
第二章 竟陵派小品文回归文学本真的创作思想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中的革新与求变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创作理念
    第三节 创作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 竟陵派小品文多样化的创作题材
    第一节 客观世界的细致描摹
    第二节 主观情感的真实抒发
    第三节 历史现实的深入关切
第四章 竟陵派小品文的美学风范
    第一节 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第二节 色彩美的领悟与描摹
    第三节 意象的塑造与意境的营造
    第四节 比喻手法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 竟陵派小品文的创新意识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竟陵派小品文中的创新意识
    第二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新意识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作的局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竟陵派小品文一览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匾额书法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学界研究状况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匾额的起源与形制
    第一节 匾额的起源
        一、匾额的名称与起源考
        二、汉简中的“扁书”
    第二节 匾额的分类
    第三节 匾额的制作工艺与建筑
        一、匾额制作工艺
        二、匾额与建筑
    小结
第二章 匾额与其他书法形制关系考评
    第一节 匾额与碑额
    第二节 匾额与横幅、“表扁”
    第三节 匾额与楹联
    小结
第三章 匾额书法发展史证
    第一节 两汉及此前的匾额书法
        一、“署书”与匾额书法
        二、萧何、梁鹄题署真伪考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匾额书法
        一、韦诞题署事考
        二、“此艺不须过精”------王献之拒题太极殿事考述
        三、魏晋南北朝匾额书法考述
    第三节 隋唐五代的匾额书法
        一、日本现存两件木匾实物考述
        二、中国现存几件存疑唐匾考述
        三、唐代善匾书家考述
        四、隋唐五代匾额书法考述
    第四节 宋元的匾额书法
        一、宋元名匾举隅
        二、宋元匾额书法风格特征
        三、宋元帝王与匾额书法文化发展
        四、元代擅题匾书家李溥光艺事考述
    第五节 明清的匾额书法
        一、明清匾额大字书法审美论析
        二、明清时期的匾额书论
        三、明清名匾考述
    小结
第四章 匾额书法技法与审美
    第一节 匾额书法的正文与章法
        一、匾额书法的正文
        二、匾额书法的款识
    第二节 “别有一功”——匾额书写技法考论
        一、匾额的书写工具考
        二、李溥光《雪庵字要》中大字“用布法”释意
        三、匾额书法技法与审美论析
    第三节 三种特殊身份的书额者考
        一、幼童书匾者考
        二、耋耋书匾者考
        三、武将书匾者考
    第四节 匾额书法的审美
        一、匾额书法的审美
        二、匾额整体的审美
    小结
第五章 匾额的内容及其社会功用
    第一节 匾额的内容与悬挂场所
        一、职司综理-----官府衙门的匾额
        二、斯文在兹-----教育机构的匾额
        三、河岳增秀----自然景观的匾额
        四、赞化弼教----宗教场所的匾额
    第二节 清代匾额的社会功用
        一、砾砺士气,激扬忠烈
        二、劝善化俗,弘扬正气
        三、笼络人心,特示褒奖
        四、标榜文治,附庸风雅
    第三节 清代御赐匾额流程
        一、御赐匾额的流程
        二、御赐匾额的申谢与追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宋元明清善匾书家小传
    第一节 宋元的匾额书家
    第二节 明代的匾额书家
    第三节 清代的匾额书家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汤显祖岭南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汤显祖岭南诗研究综述
        (一)离开徐闻的时间考证
        (二)交游研究
        (三)贬谪见闻研究
        (四)艺术特色研究
        (五)岭南诗对戏曲的影响
    二 本文研究范围及其内容
第一章 汤显祖岭南诗的内容
    第一节 岭南民风民俗
        一 澳门民俗
        二 海南黎俗
    第二节 岭南记游见闻
        一 别具一格的广东游历
        二 异样风情的琼崖风物
    第三节 岭南交游友情
        一 与昔日故人的友情
        二 与岭南人士的交游
第二章 由岭南诗看汤显祖的岭南心态
    第一节 苦闷焦虑
        一 初闻贬谪的苦闷抑郁
        二 心存回朝的渴望期盼
    第二节 平和自然
        一 山水与心灵相交感的自然心态
        二 亲身接触洋气洋风的开放心态
    第三节 积极有为
        一 修建书院劝学兴教
        二 知生贵生以人为本
第三章 岭南诗对戏曲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对《牡丹亭》的影响
        一 题材内容选择
        二 岭南经历描写
    第二节 对《邯郸记》的影响
        一 情节上的改编
        二 岭南景物描写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清前室宇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二、室宇赋的保存
    三、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价值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上篇:清前室宇赋总论
    第一章 清前室宇赋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先秦文献中的室宇记载与描写
        第二节 汉代宫殿赋、京邑赋的兴盛与室宇赋的产生
        第三节 魏晋私宅赋的兴起
        第四节 唐以后室宇赋种类的繁滋
    第二章 清前室宇赋之思想文化关联
        第一节 室宇命名寓意与题咏旨趣
        第二节 对室宇的环境选择与室主之精神追求
        第三节 赋中与室宇相关的礼义推崇与德性尊尚
    第三章 清前室宇赋之创作动机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发愤表志:室宇赋的创作动机
        第二节 较量世俗:室宇赋发愤写志的主要方式
        第三节 洒脱活络:室宇赋灵活多变的行文方式
        第四节 道胜情泰:室宇赋的虚构艺术
中篇:清前私宅赋论析
    第一章 汉唐私宅赋
        第一节 汉代私宅赋的仰慕情怀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私宅赋的生命意识与山水情怀
        第三节 唐代私宅赋的昂扬气势和淑世情怀
    第二章 宋代私宅赋
        第一节 北宋私宅赋沉潜内转的情思
        第二节 南宋室宇赋的理趣韵致美
        第三节 宋代私宅赋的文人风雅和悲感情怀
        第四节 宋代室宇赋的出世情怀
        第五节 宋代私宅赋创作风格的嬗变
        第六节 乐天委命的金代私宅赋
    第三章 元代私宅赋
        第一节 元代私宅赋的隐者情怀
        第二节 耶律铸私宅赋:园艺之趣与治业之情的有机交融
        第三节 戴表元私宅赋:循理而安,修身俟命的通达人生
        第四节 袁桷私宅赋之道家、道教意蕴
        第五节 元代私宅赋的文体特征
    第四章 明代私宅赋
        第一节 明代私宅赋的孝思主题
        第二节 明代私宅赋通变达观的仕隐观
        第三节 明代私宅赋雅俗共赏的审美倾向
        第四节 明代私宅赋强烈的理学色彩
        第五节 明代复古运动与私宅赋创作
下篇:清前其他各类室宇赋探析
    第一章 教育类室宇赋:重学崇德,志在王道
        第一节 官学赋:政教一体,证圣里仁
        第二节 私学赋与书院赋:崇经重学,兴复圣道
        第三节 学校赋的儒者情怀
    第二章 游观类室宇赋:探奇览胜,景生情外
        第一节 游观类室宇赋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文人生活与游观类室宇赋创作
        第三节 游观类室宇赋托兴抒怀的主体创作模式
    第三章 公堂、宗教与礼制类室宇赋
        第一节 公堂赋:茂昭清德,仁形于心
        第二节 宗教类室宇赋:清幽圣境,渺忽仙灵
        第三节 礼制类室宇赋:崇圣祭祖,威仪俱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清前室宇赋目录(756篇)
博士期间科研、获奖情况
致谢

(6)晚明江南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何处是“江南”
        二、“诗学”定义说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文论旨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学江南与江南文学
    第一节 文学江南:水乡意象与城市中心
    第二节 江南文学:六朝唐宋总关情
第二章 晚明江南诗学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政治环境的恶化
    第二节 江南经济的质变
    第三节 江南科举的发展
    第四节 江南书院、书楼、书坊的兴盛
    第五节 江南文学世家的繁衍
第三章 晚明江南诗学的主体特征论
    第一节 江南诗学主体论
        一、世家文士与群聚活动
        二、金陵诗社世家主体考论
        三、杭州诗社世家主体考论
        四、苏松诗社世家主体考论
    第二节 江南诗学特征论
        一、北方诗学特征:求真、遵道、言志
        二、江南诗学特征:尚博、崇艺、主情
第四章 晚明江南诗学与品评风气
    第一节 品评风气之成因
    第二节 清玩世风、清议士风与清言文风
        一、“清玩”世风
        二、“清议”士风
        三、“清言”文风
    第三节 从几个话题看品评风气
        一、李杜优劣论
        二、各体“压卷”说
        三、唐无古诗、宋无诗说
第五章 金陵诗学群
    第一节 概览
        一、集团结伙:群体之原委
        二、乡贤世家:群体之构成
        三、群体活动:金陵雅集与乡贤题咏
        四、金陵诗群之风格:以清雅为主流
    第二节 焦竑
        一、文学活动
        二、文学思想及流派倾向
        三、诗学成就:以《澹园集》为例
    第三节 顾起元
        一、文学活动
        二、文学思想
        三、从《懒真草堂集》看其诗学主张
    第四节 朱之蕃
        一、诗学活动
        二、诗学编着
第六章 杭嘉湖诗学群
    第一节 概览
        一、失落的文明:杭嘉湖文学世家群体
        二、湖上的诗社:诗学世家群体举隅
        三、世家成员的其他群聚方式
        四、“古雅”、“侧艳”的群体诗风
    第二节 杭州诗学:以冯梦祯、黄汝亨为例
        一、冯梦祯的文学活动
        二、冯梦祯的诗学思想
        三、黄汝亨及其《寓林集》
    第三节 嘉兴诗学:以周履靖、李日华为例
        一、周履靖的诗学活动及其思想
        二、李日华的诗学活动
        三、李日华的诗学思想
    第四节 湖州诗学:以朱国桢、董斯张为例
        一、朱国桢诗学活动及主张
        二、董斯张生平及其诗论
第七章 苏松常诗学群
    第一节 概览
        一、吴门、松江诗人群
        二、吴派“平淡”诗风——以“拟陶”为例
        三、常州东林、苏州复社、松江几社诗人群
        四、东林、复社与几社诗学思想
    第二节 王穉登、赵宦光与吴门诗学
        一、王穉登的诗学活动
        二、王穉登的诗学思想
        三、赵宦光的诗学活动
        四、赵宦光的诗学思想
    第三节 董其昌、冯时可、陈继儒与松江诗学
        一、董其昌的诗学活动
        二、董其昌的诗学思想
        三、冯时可的交游
        四、冯时可的诗论
        五、陈继儒的文学活动
        六、陈继儒的诗论
    第四节 顾、高诸君子与东林诗学
        一、“东林八子”的诗学: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例
        二、东林六君子、七君子诗学
    第五节 张溥、陈子龙与复社、几社诗学
        一、张溥的诗学思想
        二、陈子龙的诗论主张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晚明江南诗学的三种矛盾
        一、立场上:复古与创新
        二、观念上:格调与神韵
        三、对象上:宗唐与宗宋
    第二节 晚明江南诗学的三种调和
        一、以博学调和古今
        二、以艺术调和韵调
        三、以情致调和唐宋
    第三节 余论
附录一 晚明大江以南诗学世家点将录(配论诗绝句)
附录二 晚明大江以南诗学简明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7)徐泰《皇明风雅》及其诗学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范围和意义
    二、有关研究现状
第一章 徐泰的生平、交游和着述
    第一节 明代诗、论双杰——徐泰
    第二节 与兄共修书—徐咸
    第三节 耆老的盛会-------小瀛洲社十老诗社
        西邨诗老—朱朴
        勾溪居士—陈鉴
        东畲老人—钱琦
        南溪老人—吴昂
        古厓老人—陈瀛
        海邨老人—刘锐
        西皋老人—钟梁
        石林诗僧—永瑛
        诗社的定位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皇明风雅》简介
第二章 徐泰诗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徐泰诗学理论阐释
    第二节 徐泰诗学理论对李梦阳的影响
    第三节 徐泰对朱彝尊诗学思想的影响
    第四节 钱谦益诗学思想与徐泰诗学思想的比较
第三章 五家争鸣—洪武、建文诗人
    第一节 明代前中期诗歌分期
    第二节 任气逞才—吴派诗人
        群英荟萃—北郭诗社
        明初第一—高启
        冲雅自然—杨基
        静居者—张羽
        温丽谨严—徐贲
        清雅萧爽—王行
        妫雌子—王彝
        帝师—姚广孝
        匊溜生—周砥
        澹泊简古—张适
        东海生—浦源
        群贤毕至—玉山诗社
        其他吴派诗人
        明哲保身—汪广洋
    第三节 以理入诗—浙派诗人
    开国宗主—刘基
        三代诗杰—刘涣、刘绩、刘师邵
        东南“小杜”—许廷慎
        忠臣儒士—方孝孺
    第四节 “元诗四家”余续—江右派
        江右翘楚—刘崧
        奇俊悲怆—甘瑾
        可闲老人—张光弼
    第五节 明代宗唐先声—闽派诗人
        翠屏山人—张以宁
        闽派先声—蓝仁、蓝智
        模拟唐音—闽中十子
        闽中领袖—林鸿
        选诗大家—高棅
        皆山樵者—王恭
        凌驾汉唐—王偁
        孤寂愁怨—唐泰
        孤独寂寥—周玄
    第六节 南园诗魂—岭南诗派
        岭南诗宗—孙蕡
        听雨先生—王佐
        自拟渊明—赵介
        雪篷先生—黄哲
        追随洛闽之学—李德
第四章 平和雅正—永乐至天顺诗人
    第一节 亦褒亦贬—台阁体
        台阁之祖—杨士奇
        酒状元—曾綮
    第二节 徐泰的家乡及附近的先贤
        斗南老人—胡奎
        海盐诗杰—张宁
    第三节 永乐至天顺其他诗人
        孤傲才子—解缙
        白衣山人—李昌祺
        和唐典范—张楷
        得唐诗风致—杨时秀
        清廉耿直—童轩
第五章 中兴复古—成化至正德诗人
    第一节 诗坛过渡—茶陵派
        茶陵盟主—李东阳
        娄东三凤之一—张泰
        耿直方石—谢铎
    第二节 诗坛中兴—前七子
        七子之首—李梦阳
        大复山人—何景明
        吴中之冠—徐祯卿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及征引书目
    着述
    论文
附录—:《皇明风雅》所选诗人小传
    浙江籍诗人
    江苏籍诗人
    江西籍诗人
    福建籍诗人
    广东籍诗人
    安徽籍诗人
    湖北籍诗人
    河南籍诗人
    湖南籍诗人
    河北籍诗人
    四川籍诗人
    陕西籍诗人
    山东籍诗人
    山西籍作家
    日本籍诗人
    未知籍贯诗人
附录二:《皇明风雅》所选诗人按地域时间分类
    江苏籍诗人
    浙江籍诗人
    江西籍诗人
    福建籍诗人
    广东籍诗人
    五大诗派之外的诗人
附录三:《皇明风雅》与《列朝诗集》所选诗人比较
附录四:《皇明风雅》与《明诗纪事》所选诗人比较
附录五:《皇明风雅》与《明诗综》所选诗人比较
附录六:《诗谈》一卷
附录七:《皇明风雅凡例》
附录八:《皇明风雅》徐咸后序
附录九:《皇明风雅》张沂后序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8)《胡应麟诗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胡应麟诗集》研究
    引言
        一、胡应麟诗集研究现状
        二、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胡应麟的生平概况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第一节 胡应麟的生平概况
        一、酷爱读书年少成名
        二、结交文人深受启发
        三、一生布衣无缘功名
        第二节 诗歌的创作背景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文化方面
        四、社会风气方面
        五、自身方面
    第二章 胡应麟诗集概述
        第一节 诗集介绍
        第二节 主题探讨
        一、崇仙慕道
        二、酬赠唱和
        三、隐逸闲适
        四、治学传世
        第三节 诗歌创作
        一、乐府诗
        二、古体诗
        三、近体诗
    第三章 诗集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写景细致,情景交融
        第二节 用典
        第三节 多用叠音词
        第四节 动物意象
    第四章 余论
        一、思想内容上的局限性
        二、艺术上的不足
        三、《胡应麟诗集》的价值
    结语
第二部分《胡应麟诗集》校注
    凡例
    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李开先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李开先研究综述
    一 明清时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该世纪末
    三 本世纪初至今
    五 本文的研究方向
上编 文学编
    第一章 李开先的生平
        一 为官之前
        二 为官时期
        三 罢官闲居时期
    第二章 李开先的文学思想
        一 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二 复古而不泥古
        三 强调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
        四 提倡南北文学风格的融合
        五 文学贵自然、通俗
    第三章 李开先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时政诗
        第二节 闲居诗
        第三节 咏物诗
        第四节 边塞诗
        第五节 悼亡诗
        第六节 赠答诗
        第七节 送别诗
        第八节 李开先诗歌的总体特征
    第四章 李开先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序
        第二节 墓志铭
        第三节 传记
        第四节 杂记
        第五节 李开先散文的总体特征
    第五章 李开先的散曲创作
        第一节 北曲【正宫·端正好】《述隐·赠对山》
        第二节 南曲【南昌·一江风】《卧病江皋》
        第三节 南曲【仙昌·傍妆台】《中麓小令》
        第四节 《四时悼内》(南曲:春一套,夏二套,又一韵四咏,秋一套,冬一套;北曲一韵十咏)
        第五节 李开先散曲的总体特征
    第六章 李开先的戏曲创作
        第一节 《宝剑记》结构特色与主题思想新探 #205——以"宝剑意象"为中心
        第二节 《断发记》作者当为李开先
        第三节 《园林午梦》与《打哑禅》的价值
        第四节 李开先《园林午梦》主旨新探
        第五节 《打哑禅》素材来源与主题新探
    第七章 《词谑》研究
        一《词谑》
        二《词套》
        三《词乐》
        四《词尾》
    第八章 《改定元贤传奇》研究
    结语
下编
    李开先年谱补正
附录一 李开先研究资料补编
附录二 《金瓶梅》的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考
参考文献
    一 古代、近代
    二 现当代
    三 期刊
后记

(10)梅鼎祚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梅鼎祚研究述评
        (一) 生平研究
        (二) 戏曲研究
        (三) 小说研究
    三、选题意义、研究范围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范围
    四、梅鼎祚文学思想
        (一) 政治伦理型
        (二) 文学艺术型
上编:梅鼎祚诗歌创作及诗歌批评研究
    第一章:梅鼎祚诗歌集的版本考述
    第二章:梅鼎祚诗歌创作及诗歌批评
        第一节 前期诗歌创作及诗歌批评
        一、前期诗学环境
        二、前期诗歌创作
        1、《与玄草》
        2、《予宁草》
        3、《庚辛草》
        三、前期诗歌批评活动
        1、《宛雅》
        2、《汉魏诗乘》
        3、其他诗歌批评
        四、余论
        第二节 后期诗歌创作及诗歌批评
        一、以"交游"为中心
        1、万历十九年之前
        2、万历十九年之后
        二、以"创作"为中心
        三、以"批评"为中心
        1、《古乐苑》
        2、《六朝诗乘》
        3、其他诗歌批评
    余论
中编:《唐二家诗钞》与梅鼎祚选本批评研究
    第一章:《唐二家诗钞》版本考述
        第一节 题名、卷次
        第二节 文本、集评者和版本源流
    第二章:《唐二家诗钞》"文本"论
        第一节 发凡起例
        第二节 注释、评说、考辨
        一、注释
        二、评说和考辨
    第三章:《唐二家诗钞》"辨体批评"论
        第一节 乐府体
        第二节 五言古
        第三节 七言古
        第四节 五、七言绝
        第五节 五、七言律
下编:梅鼎祚小说编选与戏曲交游、戏曲批评及接受研究
    第一章:梅鼎祚《才鬼记》研究
        第一节 《才鬼记》版本考论
        第二节 文本生成考察
        一、历代才鬼观述评
        二、《才鬼记》编纂背景与文本形态
        1、文本的生成背景
        2、文本的构成形态
        第三节 《才鬼记》比较研究
        一、选编的纵向比较
        二、选编的横向比较
        三、传统观点的反思
    第二章:梅鼎祚《青泥莲花记》研究
        第一节 "伦理叙写"论
        一、明代士风
        二、文本构成与思想异动
        三、形成原因探讨
        第二节 "外篇"探悉
        一、性别模糊下的准文士和准豪士
        1、文士化
        2、豪士化
        二、多声部中的焦灼与反思
        1、"遇"
        2、"用"
    第三章:梅鼎祚戏曲交游、戏曲批评及明人接受
        第一节 戏曲交游
        一、金陵青溪社
        二、吴中曲家
        三、江西曲家
        四、浙江、安徽曲家
        第二节 戏曲批评
        一、虽属戏剧,大有精理
        1、"吴音"、"吴中曲家"
        2、为剧必自调音始
        二、传奇评述及其他
        1、曲学、文学、剧学
        2、缘情绮靡、本色当行
        第三节 《玉合记》明人评论之检讨
        一、梅季豹、屠隆、汤显祖
        二、王骥德、吕天成
        三、祁彪佳、凌蒙初、沈德符
        四、徐复祚、邹迪光
        五、佚名及容与堂评点
        六、选本批评
    第四章:梅鼎祚《昆仑奴》杂剧明人评论之检讨
        第一节 明人评论史料梳理
        一、徐渭
        二、李贽
        三、张鄂举、孟称舜
        第二节 "异中之同"与"异中之同"
        第三节 价值取向与文化心理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汉魏诗乘》与《汉魏诗纪》文本比较
附录二:《唐二家诗钞》重要注、评、辨的条目辑考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四、神情清远更临川——论汤显祖的廉政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浯洲蔡献臣及其《清白堂稿》考论[D]. 王石堆.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竟陵派小品文研究[D]. 张啸.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3]匾额书法文化研究[D]. 苏显双. 吉林大学, 2017(05)
  • [4]汤显祖岭南诗研究[D]. 罗畅. 海南师范大学, 2017(02)
  • [5]清前室宇赋研究[D]. 易永姣.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6]晚明江南诗学研究[D]. 张清河. 武汉大学, 2012(06)
  • [7]徐泰《皇明风雅》及其诗学理论研究[D]. 徐卫.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8]《胡应麟诗集》校注[D]. 宋媛媛. 湘潭大学, 2011(04)
  • [9]李开先文学研究[D]. 刘铭. 复旦大学, 2011(12)
  • [10]梅鼎祚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研究[D]. 陈晨. 复旦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清远更像临川——谈唐显祖的廉政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