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图学与相关课程整体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孙青云,孙志武,郑梅生[1](2018)在《非机类“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文中指出"工程图学"课程是大多数非机类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综合能力。分析了非机类"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环节及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1)制定教学文件;(2)合理调整教学内容;(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4)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5)构建课外学习交流平台;(6)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教学实践证明,教改措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何苗,魏书华[2](2017)在《融合“大图学与大工程观”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图学观从学科角度强调图学类课程体系的融汇与贯通。大工程观从实践角度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当前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图学教学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融合大工程观和大图学观的基本理念,构建了以三维造型为主线,面向工程设计的模块化工程图学新教学体系。并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对如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阐述。
段志坚,杨甫勤,田广才,杨玉琦[3](2012)在《改革工程制图教学理念 构建全程教育课程体系》文中认为针对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普遍欠缺工程实践经验的问题,提出改革工程制图教学理念,构建全程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在教学改革中注重考虑课程链改革的整体优化,将工程制图课程作为基础系列课程中的一个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能有效弥补学生欠缺的工程意识、实践经验;全面培养设计、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为制图教育探索了一条新思路。
杨放琼,云忠[4](2011)在《工程图学系列课程二维——三维双向式创新教学新体系改革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在二维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突出三维设计思想,将原有的以计算机三维实体造型为主线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改变为厚基础、重创新、强能力的工程制图二维、三维双向式创新教学课程新体系。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髙诚辉,章拓,卓勇,许冬梅,黄孙灼,张佑林,曾任仁,吴绍兰,卢健涛,刘晓敏,陈海良,姚斌,唐整生,郭智华,陈家欣[5](2011)在《福建省工程图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提出总结了福建省工程图学学科的科技研究与应用、现代图学科技普及与技能培训、图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我省工程图学学科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发展目标、海西建设的重点发展领域和具体对策。
陈英,王洪芬,王东明[6](2010)在《非机类少学时工程图学课程的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非机类工程图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改革的需要,分析了当前非机类少学时工程图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图学课程体系内容改革的一些看法;指出通过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方虹,王笑,刘智强,朱春耕[7](2010)在《工程图学知识内容与实践内容的教学整合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工程图学课程中实践性内容学习和训练特点,对如何提高实践教学效率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并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法。
赵惠琳[8](2009)在《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的工程图学课程改革和建设》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在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下,工程图学课程如何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及教学手段、考试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为国家造就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李芳,郝维春[9](2008)在《从比较研究探讨工程图学教学改革》文中研究指明工程图学是工科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和发展前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工程科技人员工程图学能力的要求,就中外工程图学教学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图学的教学改革进行积极的探讨。
童秉枢,田凌,冯涓[10](2008)在《10年来我国工程图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认识与成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调查,总结了我国工程图学课程在10年改革进程中思考的5个重要问题,叙述了迄今为止对这些问题所取得的共同认识。调查了所取得的一批教改成果,总结了所形成的5种课程体系的模式,给出了相应的案例,并叙述了各自的特点。这些成果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二、工程图学与相关课程整体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图学与相关课程整体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非机类“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机类“工程图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
(一) 课时少, 内容多 |
(二) 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知不足 |
(三)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
二、非机类“工程图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 |
(一) 制定教学文件 |
(二)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1. 适当删减画法几何的内容 |
2. 加强组合体视图和零件综合表达等内容的教学 |
3. 增加计算机绘图内容, 使之与理论知识教学相辅相成 |
(三)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
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
2. 注重融合贯通 |
(四) 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 |
1. 零件认识训练 |
2. 零件加工实习 |
3. 零件测绘 |
(五) 构建课外学习交流平台 |
1. 建立交互式课程教学网络平台 |
2. 设置QQ交流群 |
3. 开设课程微信公众号 |
4. 开设“微课” |
(六)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
三、非机类“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
(2)融合“大图学与大工程观”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图学观与大工程观理念 |
二、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 在课程体系方面 |
(二) 在课程内容方面 |
(三) 在教学方式方面 |
(四) 在考核方法方面 |
三、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
(一) 建立面向工程设计的工程图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 打造以三维实体造型为主线的工程图学模块化课程内容 |
(三) 基于项目式教学法的工程图学立体化教学方法 |
(四) 以技能为导向的工程图学综合化考核办法 |
四、结束语 |
(5)福建省工程图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福建省工程图学科技研究的发展现状、目标及对策 |
2.1 我省工程图学科技研究的发展现状 |
2.1.1 传统图学理论与应用 |
2.1.2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 |
2.1.3 工业设计 |
2.1.4 其他研究及应用 |
2.2 我省工程图学科技研究的发展目标及对策 |
2.2.1 与国内外图学科技研究发展现状的对比和不足 |
2.2.2 我省工程图学科技研究的发展目标及重点发展领域 |
2.2.3 我省工程图学科技研究的发展对策 |
3 福建省工程图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目标及对策 |
3.1 我省工程图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 |
3.1.1 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及精品课程 |
3.1.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
3.1.3 试题库建设与考试方式的改革 |
3.1.4 图学人才的培养 |
3.2 我省工程图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对策 |
3.2.1 我省工程图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3.2.1. 1 师资队伍建设 |
3.2.1. 2 教学资源建设 |
3.2.1. 3 教学内容与课时数 |
3.2.2 我省工程图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对策 |
3.2.2. 1 重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 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
3.2.2. 2 稳定教师队伍 |
3.2.2. 3 引入工业产品设计思想 |
4 福建省工程图学科技普及与技能培训的发展现状、目标及对策 |
4.1 我省图学科技普及与技能培训的发展现状 |
4.1.1 图学科技普及 |
4.1.2 图学技能培训 |
4.1.3 图学大赛与考证 |
4.2 我省图学科技普及与技能培训的目标及对策 |
5 加强学会建设, 推进学科发展 |
5.1 抓住机遇, 谋求学会和学科的新发展 |
5.2 坚持以会员为本, 促进学会的和谐发展 |
5.3 统筹兼顾, 实现学会工作的全面发展 |
6 结语 |
(6)非机类少学时工程图学课程的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的必要性 |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
(一) 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 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
(二) 采用启发研究式教学方式, 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课程与工程实际问题知识结合起来, 启发学生多 |
(三) 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
(四) 改革考试方式, 突出对能力的培养 |
四、提高图学教育师资的专业素质 |
五、结语 |
(7)工程图学知识内容与实践内容的教学整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工程图学课程体系改革简述 |
2工程图学实践内容简述 |
2.1徒手绘图技能 |
2.2工具辅助绘图 (尺规绘图) 技能及测绘 |
2.3计算机辅助绘图技能 |
2.4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 |
2.5计算机辅助造型技能 |
3工程图学知识内容与实践内容的教学整合 |
3.1现代产品全生命周期基础知识 |
3.2平面图形的绘制与构形设计 |
3.3立体的多视图表达 |
3.4工程图样知识 |
3.5工程图学教学手段 |
4结语 |
(8)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的工程图学课程改革和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打破传统课程教学体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
2 以学生为本,设计适合学生能力培养和自主发展的教学方法 |
3 学以致用,按照教学要求重新构建和设计教材及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 |
4“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方式尽显学生综合能力 |
5 注重课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
(9)从比较研究探讨工程图学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外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比较分析 |
1.1 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
1.2 学时比较分析 |
1.3 实践环节比较 |
1.4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比较 |
2. 对我国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
2.1 对工程图学进行准确而又恰当的定位 |
2.2 构建公共平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
2.3 拓宽教学领域,与相关课程整体优化 |
2.4 引入产品工业设计过程 |
2.5 单纯的教学中渗透最新科研成果与创新 |
3.3 锻炼价值 |
3.3.1 训练效果良好 |
3.3.2 动作编排符合音乐风格,可提高锻炼效果 |
4. 结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南京、苏州等地区部分俱乐部能瞄准健身健美娱乐市场的发 |
4.2 俱乐部如果想将有氧拉丁之类的特色有氧操课程开展得更 |
4.3 教练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学员想象的空间,让学员感受 |
(10)10年来我国工程图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认识与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 10年来工程图学改革中的5个问题及其认识 |
1.1 工程图学课程的不可替代性是什么 |
1.2 工程图学课程为谁服务 |
1.3 如何考虑机械课程链改革的整体优化 |
1.4 工程图学课程内容如何反映现代科技进步 |
1.5 如何做到工程图学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
2 10年来工程图学体系内容改革的成果与案例 |
2.1 机械基础课程的融合模式 |
2.2 机械基础课程的分块协调模式 |
2.3 基础平台与综合提高相结合的模式 |
2.4 三维为主线的模式 |
2.5 新老内容调整整合模式 |
3 结束语 |
四、工程图学与相关课程整体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机类“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王芳,孙青云,孙志武,郑梅生. 中国林业教育, 2018(01)
- [2]融合“大图学与大工程观”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 何苗,魏书华. 高教论坛, 2017(09)
- [3]改革工程制图教学理念 构建全程教育课程体系[A]. 段志坚,杨甫勤,田广才,杨玉琦. 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4]工程图学系列课程二维——三维双向式创新教学新体系改革研究[J]. 杨放琼,云忠.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5]福建省工程图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髙诚辉,章拓,卓勇,许冬梅,黄孙灼,张佑林,曾任仁,吴绍兰,卢健涛,刘晓敏,陈海良,姚斌,唐整生,郭智华,陈家欣. 海峡科学, 2011(01)
- [6]非机类少学时工程图学课程的改革研究[J]. 陈英,王洪芬,王东明. 现代交际, 2010(09)
- [7]工程图学知识内容与实践内容的教学整合探讨[J]. 方虹,王笑,刘智强,朱春耕. 民营科技, 2010(08)
- [8]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的工程图学课程改革和建设[J]. 赵惠琳.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9(03)
- [9]从比较研究探讨工程图学教学改革[J]. 李芳,郝维春. 科技信息, 2008(27)
- [10]10年来我国工程图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认识与成果[J]. 童秉枢,田凌,冯涓. 工程图学学报,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