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何智红[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方新涛[2](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无法迅速且有效地解决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从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依据、江西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价值意义和优势以及不同人群对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认识方面进行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考试操作方案提出设想,以便为今后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和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未来发展做探索性研究。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价值分析,以及专家领导、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对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态度,为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今后高校在招生选拔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2)目前江西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高考加试体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育兴趣、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改善体育教师及学校体育的地位、有助于为今后培养全方面人才打下基础、有助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推动。(3)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指导思想应以“健康第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为目标。考试内容可借鉴中考体育,但内容和分数等其他也应有别于中考,根据中学生身体发展规律,因地制宜选择考试项目,并在考核运动素质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运动技能项目考核。(4)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应以实践考试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考试取三年成绩的平均或最好成绩;体育考试初步阶段根据中考体育及体育高考确定体育考试项目,因此考试分数不宜过高,暂定考试分数为30分,其中理论考试为10分,高考加试体育理论考试内容应着重健康教育知识和生理卫生知识两大方面;实践考试为20分,实践类考核办法为必考加选考方式,为减少主观因素影响,考核主要以身体素质为主,必考考试内容为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分数为10分;选考考试内容分为素质类选考和技能类选考,素质类选考为50米跑、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掷实心球或铅球中、50米游泳选择一项,分数为5分,技能类选考为篮球、足球、排球中选择一项进行考试,分数为5分,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评分标准执行,以上是初步设想,考核方案与方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陈元元[3](2021)在《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发展历程及特点模式各不相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后者居上、私学主导、发展速度快且影响巨大等独特性,在路径发展上独树一帜。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等方法追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剖析不同发展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变化过程,可以拓展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专题内容,探究高等教育变革规律及大众化发展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日本高等教育于1963年迈入大众化阶段,经过一系列调整及变革,至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在整个大众化进程中,日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在整体上都呈现扩张趋势,如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及各类短期职业院校等均所有扩充,但私立高校担当了主力军角色,发展迅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皆占主导作用,院校及学生数量都远远超过国立、公立高校,且影响至今,现如今日本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占总数的70%以上。在国际及国内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着“量化指标”和“质的规定性”不完全同步的现象,高等教育正是围绕数量和质量这两个基本点进行变革的。在以私学主导为中心,规模与质量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协调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经了快速扩张期、集约发展期和稳定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1963年至1970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规模扩展为主的快速扩张阶段。这一时期是日本社会发展的黄金期,经济高速增长,教育投资论盛行,日本社会中等阶层扩大。结合中等教育普及多样化,人才需求旺盛的社会现状,日本政府提出了“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修订并放宽了大学设置基准。日本高等院校尤其是私立大学及私立巨型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展,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多,学部及学科种类也大幅扩充,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以量化规模扩展为主要特点的飞速扩展期。与此同时,日本高等教育出现了目标偏向功利性,入学考试选拔标准较为片面,教育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质量下降的问题。此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呈现私立高等院校发挥主力、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职业院校发展突出及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较大的特点。整体来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标准,但“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1971年至1983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质量调控为主的集约发展阶段。在石油危机经济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过剩就业困难以及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关于高学历问题意见书》等政策相继被提出,日本政府颁布了系列法案援助与控制私立高校,挽救前一阶段因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带来的质量危机。在高等教育目标上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并改进了师资教学及课程内容,强化了高校的内外部管理。日本高校数量增速放缓,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出现间歇性回落,学科及专业结构走向融合。呈现高校纵向多层次化发展、应用型人文社科类学科比重增加的特点。1984年至1999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量质兼顾、并重发展的稳定增长阶段。受经济全球化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加强。私立高等院校数量有序增长,国立、公立高校平稳发展,高校入学人数稳定回升,学科种类走向交叉与融合。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也进一步完善及提升,高等教育理念趋向个性与创新,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综合,高校师资队伍力量提升,管理及评估机制更专业精细化,呈现数量与质量发展协调兼顾,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加深,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至1999年,日本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要求”上,都达到了大众化标准,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完成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变。日本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私立各类高校发挥主力作用,构建非传统型多层次高等教育,使大众与精英教育并存的大众化发展路径颇具特色。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然而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教育水平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学位含金量变低等遗留问题仍需解决。借鉴日本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高校在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国家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特色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既满足大众化的量化指标,又达到质的规定性,进而顺利衔接至普及化阶段,并稳步发展。
张辰[4](2021)在《2012年以来甘肃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文中提出学业水平考试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教育考试规定为依据,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标考试。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脱胎于会考制度,正式成为高中阶段的一项重要的国家考试。随着甘肃进入全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共同从属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新高考下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势必呈现另一番景象。针对新旧交替时出现的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甘肃近十年来历史学业水平试题的梳理,明晰甘肃省学业水平考试特点、基本结构、考查内容与方式,探讨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趋势,对甘肃省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其变革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研究首先从试题出发,运用量化的方法对试题进行分析,以期明了试题的特点以及结构。对于试题考查的内容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与学科素养等维度出发,由表及里审视教学与评价中“三维目标”向“历史素养”方面的转变。使用SEC一致性模式分析2003、2017两版课程标准与省内近四年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相关性。访谈一线历史教师与学生,了解他们对于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认知与备考,探讨教-学-评一体化。以及通过对命题教师的访谈明晰影响试题命制的诸多因素。通过两种研究路径,对2022年后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予以展望。通过多种视角的分析,发现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紧跟时代命脉,凸显核心价值。它重视对传统必备知识考查的同时,设计新情境重视对关键能力的考查。然而存在试题题型保守,与课标的一致性较低的问题;部分教师轻视课程标准,存在消极备考,盲目应试。鉴于此,提出树立课程标准对试题与教学的权威性,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试题在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实施创新题型,加强综合性、开放性与探讨应用性;统筹两试的实施;改善试题使用及反馈,实现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的互动。
张硕[5](2021)在《试点省市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闫佳伟[6](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程雅坤[7](2020)在《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从总体上扩大了各地区各阶层生源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入学公平问题成为学术界、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本研究获取了南京某省属重点高校2014-2018年五年间本科招生26169个完整生源的数据,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生源情况着手,先进行高校本科招生政策文本的分析,梳理了一般招生政策及高考加分、补偿政策的演变及政策诉求,对照分析南京某高校2014-2018年五年间生源整体情况,并重点关注国防生、高水平运动员、中外合作办学、综合评价录取、保送生、贫困与特殊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等特殊招生类型的生源情况,分析这些加分、补偿政策的实际效果及问题,进而从生源地地域、城乡、性别、高中校际和家庭因素等方面反应和探究高校生源差异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数据分析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国家不断改革各种加分、补偿政策试图达到教育公平,也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但这些加分、补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对生源造成了一些不公,比如地域省际差异、城市乡村区隔、专业性别隔离、超级中学问题、家庭资本参与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最后针对高校本科生源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需求和弱势生源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补偿的诉求,为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进而达到教育公平提出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求推进社会公平。
吴丽丽[8](2020)在《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拉开了高考综合改革的序幕。这次涉及面广泛、影响深远的高考改革,被称为我国恢复高考40年来最彻底、最系统、最全面的高考改革。高考综合改革涉及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消文理分科、选考制度、多元录取、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命题等诸多方面,反映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能力、追求公平选才、科学选才等改革意图。部分改革措施实施情况较好,实现了改革意图。规范高考加分、保留照顾性加分、改进投档方式等措施有效保障了高考的公平公正;科目选考制度有效解决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固化问题,并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选择规划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与多元录取引导基础教育超越“唯分数论”教育顽疾,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高考综合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曲折与不尽人意之处,甚至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目前,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施力度尚显不足,育人功能仍未得到更好的发挥;无论是高校一方还是考生一方,相对已获得的科目选择权,选择能力尚存在明显的差距,导致了考生功利性选考、学科失衡等问题;为了保证高考综合改革措施科学有效的落实,考试技术的协同研发是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陆卓涛[10](2020)在《普通高中师生对山东省新高考方案的认同度研究》文中提出山东省是全国第二批新高考改革的试点省份之一。2016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山东省于2017年启动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2020年全面推进。2018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实施新高考作为山东省的一项重大决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高考方案的最终实施者与落实者是教师和学生,作为目标群体的教师和学生对山东省新高考方案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方案的实施效果,研究教师和学生对山东省新高考方案的认同情况对新高考改革和方案推进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东省五所普通高中的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有效学生问卷1028份,有效教师问卷486份,使用访谈法访谈了14名高三学生和13名高中教师,来探究他们对山东省新高考方案的认同情况。根据山东省新高考方案中对新高考的规定与要求、已有的政策认同理论、我国学者对高考方案的态度研究以及预访谈结果,确定从一般评价与具体环节评价两个层面来研究山东省新高考方案认同度,从而确定六个维度,即总体判断、预期效果、高考科目改革、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志愿填报。运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等方法进行问卷数据处理。研究发现,师生对新高考方案整体认同度较高,主要是因为其有利于打破固化的文理分科、增加学生选择权、尊重学生兴趣、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新高考方案与师生的期望仍有一定的差距,师生对新高考方案的争议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在“减负”效果方面,新高考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且师生对考试内容无法把握,导致学生学习内容繁重,教师工作量加大;第二,在等级赋分制的科学性方面,等级赋分扭曲分数差距,使选考科目不等值,造成学科人数失衡;第三,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标准模糊不清,各省、市甚至学校都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难以保证招生的公平性。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出现造假等违规情况,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此外,学校办学水平显着影响认同度,而户籍、学历等个体因素认同无差异。针对以上研究发现,提出建议:保持改革方案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探索体制创新;加强对学科教学的专业引领和指导,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高考专业化水平,优化等级赋分方式;规范具体评价标准,健全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保障机制。
二、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中学生体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
1.1.2 国家对体育关注度愈来愈高 |
1.1.3 科学合理的高考体育方案实施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 |
1.1.4 中考体育的成功案例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考试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
1.3.2 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研究 |
1.3.3 关于体育科目纳入高考争议研究 |
1.3.4 国内外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研究 |
1.3.5 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价值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专家访谈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人群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分析 |
3.1.1 学生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观点 |
3.1.2 学生家长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看法 |
3.1.3 教师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看法 |
3.1.4 专家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意见 |
3.1.5 不同人群对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顾虑问题 |
3.2 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考试的优势 |
3.2.1 江西省高考体育招生考试的完善 |
3.2.2 江西体育中考经验的借鉴 |
3.2.3 教育分布情况较好 |
3.2.4 其他省份普通高考加试体育考试方法的优劣 |
3.3 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探索性操作方案设计 |
3.3.1 考试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 |
3.3.2 高考增加体育项目的考试模式及分值 |
3.3.3 高考加试体育项目的制定 |
3.3.4 高考加试体育考试的安排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不足 |
5.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一)历史分期依据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难点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 |
第一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 |
第一节 大正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一、大正时期的社会形势 |
二、《大学令》等相关法令的推进与实施 |
三、帝国大学的规模扩展 |
四、专门学校的升格 |
五、公立、私立大学的初创 |
第二节 昭和前期及战时日本高等教育的强化与扩充 |
一、昭和前期的社会变革 |
二、国家主义高等教育政策的强化与推进 |
三、帝国大学的增设与发展 |
四、私立及官立、公立大学的扩展 |
五、专门学校的扩充 |
第三节 战后初期日本高等教育的重建及大众化的前奏 |
一、战后初期的社会发展 |
二、高等教育民主新法令的颁布与落实 |
三、旧制大学改组升级为新制大学 |
四、私学扩展及巨型私立大学的出现 |
五、短期大学的制度化与发展 |
第二章 规模扩展: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扩张(1963-1970 年) |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扩张的背景 |
一、经济超热化高速增长 |
二、社会中等阶层的扩大 |
三、人力资本及教育投资理论的盛行 |
四、中等教育的普及与多样 |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提出 |
一、实施“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 |
二、修订并放宽《大学设置基准》 |
三、落实《关于改善大学教育》报告 |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
一、私立高校及私立巨型大学大幅增设 |
二、私立高等院校学生数量剧增 |
三、学部及学科种类的快速扩充 |
四、国立及公立高等院校的显微发展 |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显现 |
一、高等教育目标偏向功利性 |
二、大学入学考试受传统学力观束缚 |
三、教学大课堂化及课程设置批量化一 |
四、高校教育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衡 |
五、“大学纷争”学生运动的爆发 |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扩张的特点 |
一、私立高校发挥主力作用 |
二、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 |
三、职业高等院校发展突出 |
四、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大 |
第三章 质量调控: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集约发展(1971-1983 年) |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背景 |
一、石油危机与经济增速下降 |
二、少子化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
四、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启动 |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调整 |
一、《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提出 |
二、《大学设置基准》与咨询报告的修改与完善 |
三、振兴与援助私立高校法案的实施 |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集约发展 |
一、各类高校数量增速放缓 |
二、高校学生人数阶段性回落 |
三、学科专业数量增速下降 |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调控 |
一、教育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
二、大学统一入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 |
三、兼职教授的选聘与课程教学的创新 |
四、高等院校内外部管理的相互制衡与加强 |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特点 |
一、私学转向集约化节制发展 |
二、高校类型纵向多层次优化 |
三、应用型人文社科类专业增加 |
第四章 量质兼顾: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定增长(1984-1999 年) |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稳定增长的背景 |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增强 |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
三、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化 |
四、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增强 |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成熟 |
一、“大学开放方针”的实施 |
二、大学自由化政策的制定 |
三、大学自我评价机制的导入 |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平稳增长 |
一、私立高校数量有序增长 |
二、国立及公立高校的平稳发展 |
三、高校学生人数稳定回升 |
四、学部学科的新增及改组 |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优化 |
一、教育理念趋向个性及创新 |
二、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 |
三、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多元 |
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 |
五、管理运营及评估机制规范 |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平稳增长的特点 |
一、量质并重趋向均衡发展 |
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加强 |
三、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
第五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特点及经验 |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及特点 |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发展路径 |
(一)美国:公立为主,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发展 |
(二)英、法等欧洲国家:公立为主,倚重政府 |
(三)日本:私立为主,政府引导 |
(四)中、俄等转型国家:前期倚重国家,后期民间发力 |
二、日本私学主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 |
(一)私立高等院校占据主体地位 |
(二)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 |
(三)构建非传统型多类型高等教育机构 |
(四)大众与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互促并存 |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 |
二、充分挖掘并发挥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 |
三、高校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 |
四、政府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
五、高等教育应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分类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2012年以来甘肃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综述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维度的分析与统计 |
(一)甘肃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考查的维度统计分析 |
三、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一)基于2017 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二)基于2003 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三)两版课标对试题一致性的影响及原由探寻 |
四、新高考背景下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困顿与变革 |
(一)访问提纲的设计与研究对象选择 |
(二)新高考背景下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困顿 |
(三)新高考背景下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变革 |
五、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建议 |
(三)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1.内容标准(2003 版课程标准)划分及编码表 |
附录二 1.2013 年冬季甘肃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双向细目表 |
附录三 内容标准(2017 版课程标准)划分及编码 |
附录四 1.关于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访谈提纲 |
(6)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重要概念界定、相关理论阐述及研究设计 |
2.1 重要概念界定 |
2.1.1 教育公平 |
2.1.2 本科招生 |
2.1.3 高校生源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2.2.1 胡森和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
2.2.2 有效维持不平等假设 |
2.2.3 社会分层理论 |
2.3 研究设计 |
2.3.1 数据分析 |
2.3.2 访谈调查 |
第三章 本科招生政策及南京某高校生源整体现状分析 |
3.1 高校本科招生政策 |
3.1.1 2014-2019年高校本科招生政策演变 |
3.1.2 普通类生源招生政策 |
3.1.3 特殊类型生源招生政策 |
3.1.4 艺术类 |
3.2 高考加分政策演变 |
3.3 南京某高校本科生源整体情况分析 |
3.2.1 文理科录取情况 |
3.2.2 生源性别比例情况 |
3.2.3 生源录取批次 |
3.2.4 生源录取学院、专业概况 |
3.2.5 从贝尔英才学院看本科精英教育改革 |
第四章 南京某高校特殊类型本科招生生源状况 |
4.1 国防生 |
4.1.1 国防生政策及生源状况 |
4.1.2 国防生分数变化 |
4.1.3 选择报考国防生的因素 |
4.2 高水平运动员 |
4.2.1 高水平运动员政策及生源状况 |
4.2.2 江苏省高水平运动员生源成绩情况 |
4.2.3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变化及影响 |
4.3 中外合作办学 |
4.3.1 中外合作办学及生源情况 |
4.3.2 中外合作办学分数线及正常批次分数线对比情况 |
4.4 综合评价录取与保送生 |
4.4.1 综合评价录取与保送生政策及生源状况 |
4.4.2 综合评价录取政策变化 |
4.4.3 保送生政策变化 |
4.5 贫困与特殊地区本科招生生源状况 |
4.5.1 贫困专项计划 |
4.5.2 定向 |
4.5.3 预科 |
4.5.4 内地班 |
第五章 南京某高校本科招生生源差异状况分析 |
5.1 生源地地域差异 |
5.1.1 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省际差异 |
5.1.2 南京某高校招生省份差异问题 |
5.1.3 西部协作补偿计划应运而生 |
5.2 城乡差异 |
5.2.1 全国及江苏城乡人口情况 |
5.2.2 南京某高校城乡比例失衡 |
5.3 性别差异 |
5.3.1 全国高校、社会女性人数情况 |
5.3.3 南京某高校性别差异状况 |
5.3.4 性别差异的问题 |
5.4 生源高中校际差异 |
5.4.1 保送生毕业中学及学费情况 |
5.4.2 自主招生生源南京毕业高中情况 |
5.4.3 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及校长实名推荐名额 |
5.4.4 保送生制度与超级中学公平问题 |
5.5 家庭因素差异 |
5.5.1 中外合作办学学费等级差异情况 |
5.5.2 保送生家庭房价情况 |
5.5.3 家庭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公平 |
5.6 生源其他问题 |
5.6.1 整体科类问题 |
5.6.2 整体专业问题 |
5.6.3 整体志愿率问题 |
第六章 缩小生源差异、促进入学机会均等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方面 |
6.1.1 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 |
6.1.2 借力“双一流”推进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
6.1.3 对贫困和农村地区学生精准扶“弱” |
6.1.4 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长效补偿机制 |
6.2 学校方面 |
6.2.1 高校合理调整、编制省际招生计划 |
6.2.2 高校建立招生计划听证制度 |
6.2.3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特色办学 |
6.3 社会方面 |
6.3.1 全社会参与宣传教育补偿观念 |
6.3.2 缩小阶层差距、保障教育均衡发展 |
6.3.3 优化家庭文化资本的投入,树立教育性别平等观念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高考综合改革政策解读的相关研究 |
1.3.2 第一批试点省市改革情况的相关研究 |
1.3.3 中国考试招生制度及其改革历史的相关研究 |
1.3.4 改革困境、难题、争议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章 破除“唯分数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与多元录取 |
2.1 解决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唯分数论”问题 |
2.2 综合素质评价与多元录取 |
2.2.1 综合素质评价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了诚信质疑 |
2.2.2 实现综合素质评价的“硬挂钩”取决于高校作为 |
2.2.3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和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
2.3 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命题改革体现多元思想 |
2.4 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尚未全面发挥 |
第3章 选择性是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思想 |
3.1 兼具“毕业考”与“选拔考”双重功能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3.2 不分文理科与自主选考 |
3.3 多次分散考试与等级赋分制 |
3.3.1 “多次分散考试”是减负还是“加负”? |
3.3.2 等级赋分制的争议与解决办法 |
3.4 “弃考物理”现象 |
3.4.1 政策干预保障基础学科地位 |
3.4.2 风险与收益并存 |
3.5 生涯规划教育与“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出现 |
3.5.1 生涯规划教育 |
3.5.2 “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出现 |
第4章 进一步确保公平公正 |
4.1 照顾性招生政策为公平公正保驾护航 |
4.2 投档模式的转变体现双向选择与竞争公平 |
4.2.1 “一档多投”指向考生与高校之间的公平盲区 |
4.2.2 取消录取批次打造公平竞争平台 |
4.3 规范加分政策提升高考公平 |
第5章 结论 |
5.1 几点思考与建议 |
5.1.1 公平性、科学性、选择性的有机整合 |
5.1.2 提升高校招生能力至关重要 |
5.1.3 推进教育考试立法有效保障公平 |
5.1.4 考试技术在高考综合改革中大有可为 |
5.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普通高中师生对山东省新高考方案的认同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1.新高考方案的相关研究 |
2.政策认同的相关研究 |
3.新高考方案认同的相关研究 |
4.文献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山东省新高考方案 |
2.政策认同 |
(四)理论基础 |
1.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模型 |
2.态度构成理论 |
3.教育公平理论 |
(五)研究问题、方法及意义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意义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工具 |
1.调查问卷 |
2.访谈 |
(二)研究实施 |
1.调查对象 |
2.资料分析与整理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新高考方案的整体认同情况 |
(二)新高考方案各维度的认同情况 |
(三)新高考方案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师生对新高考方案整体认同度较高 |
(二)师生对新高考方案部分内容依然存在争议 |
1.对“减负”效果存在争议 |
2.对等级赋分制的科学性存在争议 |
3.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存在争议 |
(三)学校办学水平显着影响新高考方案认同度 |
五、研究建议 |
(一)保持改革方案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探索体制创新 |
(二)加强对学科教学的专业引领和指导,改革教师教学方式 |
(三)提高高考专业化水平,优化等级赋分方式 |
(四)规范具体评价标准,健全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 何智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江西省普通高考增加体育科目的探索性研究[D]. 方新涛.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D]. 陈元元. 河北大学, 2021(09)
- [4]2012年以来甘肃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D]. 张辰.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试点省市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对比研究[D]. 张硕. 南昌大学, 2021
- [6]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D]. 程雅坤.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8]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D]. 吴丽丽. 南昌大学, 2020(03)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普通高中师生对山东省新高考方案的认同度研究[D]. 陆卓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