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戈枕金矿带成岩与成矿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林明智,邓开章,孙龙飞[1](2020)在《海南省牛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文中提出牛岭金矿位于海南岛西部戈枕韧性剪切带北东段,属碎裂蚀变岩型金矿。结合牛岭地区地质找矿工作成果,在系统分析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含矿层特征、找矿前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区内断裂控矿明显,构造线主体为NEE向;硅化蚀变带为该区最直接的找矿标志之一;成矿条件优越,深部还存在盲矿体,具有寻找金矿的潜力。
朱昱桦,陈根文,单强,许德如,王历星,何妙玲,兰永文,孙俊[2](2020)在《海南岛罗葵洞斑岩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文中提出为了正确理解海南岛罗葵洞钼矿床赋矿斑岩体的岩石学成因与成矿之间的关系以及成矿物质来源,对矿床中含矿斑状花岗岩进行了全岩主量、微量、Sr-Nd-Pb同位素和金属硫化物S-Pb同位素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罗葵洞斑状花岗岩具有高SiO2(70.94%~72.59%)、Al2O3(15.11%~16.26%)和低MgO(0.56%~0.68%),高Sr(421×10-6~564×10-6)、低Y(7.50×10-6~14.57×10-6)和Yb(0.76×10-6~1.30×10-6)含量,较弱的负Eu异常(平均0.75),亏损HFSE,富集LREE和LILE,较高的La/Yb(26.1~46.4)与Sr/Y(36.9~67.1)比值特征,表现出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2)斑状花岗岩的(87Sr/86Sr)i=0.708 38~0.708 44,(143Nd/144Nd)i=0.512 22~0.512 23,εNd(t)=-5.6~-5.5,对应的TDM2模式年龄为1.35~1.36 Ga,表明其可能形成于底侵的增厚玄武质下地壳岩石(中元古代)的重熔;(3)全岩锆饱和温度(平均795±12℃(σ))和锆石Ti温度(平均690±21℃(σ))表明斑状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在水近饱和条件下发生的部分熔融;(4)锆石Ce4+/Ce3+比值范围为174~621(平均383),表明其在形成时的岩浆-热液体系的氧逸度较高,有利于Mo等成矿元素在岩浆熔体中富集,成矿潜力较大;(5)金属硫化物δ34S(平均1.7‰)和Pb同位素特征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以下地壳为主,同时伴有少量地幔成分的参与;(6)对比年代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形成环境等方面后,初步认为该矿床属于Endako型斑岩钼矿床.
熊瑛,朱自强,鲁光银,胡祥昭[3](2018)在《海南省东方市踏王山金矿床H-O和S-Pb同位素特征及意义》文中认为通过对海南省东方市踏王山金矿床矿化期石英氢氧同位素、黄铁矿、方铅矿的硫、铅同位素特征的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探讨矿区的成矿流体来源与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18OSMOW的质量分数w(18OSMOW)为7.7‰16.3‰,18OH2O质量分数w(18OH2O)为1.0‰6.8‰,反映出成矿流体具有变质热液和岩浆热液的双重性;矿石中w(34S)变化范围为6.3‰9.1‰,平均值为7.8‰,极差为2.8‰,变化范围较窄,略微偏离陨石硫;矿石硫化物w(206Pb)/w(204Pb)平均值为18.25,w(207Pb)/w(204Pb)平均值为15.53,w(208Pb)/w(204Pb)平均值为37.91;硫、铅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并有壳源物质的混染。
李宝龙,王丹丹,张建,毛景文,马波[4](2018)在《海南岛西部戈枕含金剪切带花岗质糜棱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海南岛西部的中元古代抱板群混合岩主要沿北东向戈枕剪切带展布,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揭示混合岩的原岩为花岗质岩石,是遭受强烈剪切作用改造的糜棱岩。本文选择土外山金矿的花岗质糜棱岩和不磨金矿的糜棱岩化花岗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测试,3件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谐和线年龄值分别为1439.1±8.4Ma(样品13JC-8-1,MSWD=0.85,n=14)、1436.9±8.3Ma(样品13JC-41,MSWD=0.54,n=10)和1448±13Ma(样品BM-3,MSWD=0.56,n=10),代表其原岩的侵位时代。结合研究区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海南岛西部花岗质岩类和沿戈枕剪切带出露的糜棱岩原岩结晶年龄为1450Ma,之后于1400Ma经历一期构造-热变质事件;海南岛应为华夏地块的一部分,在Rodinia超大陆聚合前,华夏地块(包括海南岛,至少包括海南岛北西部)最有可能位于劳伦大陆南缘的西南延伸部分,华夏地块(包括海南岛)所经历的格林威尔造山事件可能较扬子板块偏早。
刘萌[5](2018)在《海南岛不磨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文中认为海南岛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接部位,由于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海南岛发育多类型的金属矿床。戈枕含金剪切带位于海南岛西部,自北东向南西依次产出金昌、抱板、北牛、二甲、不磨、那都等一系列金矿床和金矿点,为海南岛最主要的金矿成矿带。本论文以戈枕含金剪切带南延的不磨金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该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利用矿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实验技术手段和特征分析预测的方法,探讨了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物质来源,分析了矿床成因,总结了成矿规律、控矿条件和找矿标志,建立了成矿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成矿预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不磨金矿位于戈枕含金韧性剪切带南延,主要赋存于中元古代抱板群中,矿体大多产于片麻岩与片岩接触带附近,总体受接触带界面(构造薄弱面)控制。2.该矿床的矿石矿物主要以黄铁矿为主,其次为闪锌矿、方铅矿、毒砂,另有少量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体积含量一般为98%,其次为绢云母,绿泥石等。矿区内矿脉类型有两种:烟灰色含金石英脉型、乳白色含金石英脉型;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状为主。矿区内的蚀变主要包括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次为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根据野外产状、镜下特征及脉体穿插关系,将矿区成矿演化期次划分从早至晚可分为三个阶段:金-粗粒石英阶段(Ⅰ)、金-细粒石英阶段(Ⅱ)及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3.根据石英流体包裹体测温,热液期金-粗粒石英阶段(Ⅰ)的均一温度为211397℃,主要为240290℃,平均为278.6℃;金-细粒石英阶段(Ⅱ)的均一温度为190-397℃,主要区间在220-260℃,平均为229.4℃;第三阶段(Ⅲ)的均一温度为215420℃,一般为220320℃,平均为268.1℃。根据电子探针数据计算表明,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的闪锌矿温度主要分布在212256℃之间,绿泥石形成于233286℃,平均值为267℃。4.不磨金矿中阶段(I)的石英中δ18O为2.7‰5‰,δD为-68.2-62.9‰;阶段(II)的石英中δ18O为-0.11.7‰,δD为-73.2-83.7‰,其结果显示不磨金矿的成矿流体是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5.不磨金矿矿石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δ34S(‰)的变化范围较小,介于5.39‰,围岩的硫同位素为3.84.5‰,这说明不磨金矿的硫的来源比较均一,且围岩对硫的来源的贡献较小。6.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成矿作用规律和成矿模式等研究成果,提炼了不磨金矿的找矿标志,同时,利用激电中梯、激电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圈定可能的有利的成矿靶区:A类靶区(5个);B类靶区1个);C类靶区(4个)。
朱昱桦[6](2018)在《海南岛罗葵洞钼矿床成岩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葵洞钼矿床位于海南岛南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内,近东西向九所-陵水断裂带中段的南侧,早白垩世同安岭陆相火山岩被的南缘,是一处大型的斑岩型钼矿床,金属钼储量约30万吨、平均品位约0.055%。本文在对罗葵洞钼矿床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总结了罗葵洞钼矿床的地质特征,并重点研究了其成岩成矿年代学、岩石成因、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等,初步分析了矿床成因,建立了成矿模式。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与成果:1.罗葵洞钼矿区内岩浆岩十分发育。喷出岩主要为中酸性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类。侵入岩主要为中-粗粒花岗岩、斑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斑)岩和石英正长岩等。脉岩主要为辉绿岩、安山玢岩、英安斑岩及石英脉等四类。矿区内构造以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火山口构造)为主。钼矿化主要赋存于隐伏斑状花岗岩顶部,其次为外围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岩石中。矿体形态主要以缓倾斜的层状、似层状为主。矿石结构以半自形叶片状、鳞片状结构为主,并具典型的细脉-网脉状、浸染状、星点状和团块状等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辉钼矿,次为黄铁矿、黄铜矿及少量闪锌矿、白钨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等。该矿区的热液矿化期分为:石英-钾长石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辉钼矿主要集中在石英-硫化物阶段。矿体围岩蚀变从火山口由内至外大致可分为含钼强硅化带→含钼硅钾蚀变带→含钼硅化蚀变带→绿帘石、绿泥石化带。2.罗葵洞钼矿区赋矿围岩中六罗村组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石英二长斑岩、斑状花岗岩和辉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04.1±0.7Ma、102.3±0.7 Ma/102.5±0.6 Ma、102.4±0.5 Ma和97.2±1.0 Ma;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00.1±1.8 Ma,表明钼矿化是在继火山作用后岩体侵位期间在较短时间内因含矿岩浆热液活动而发生的,也表明矿区内岩浆活动至少持续了ca.5 Ma。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成矿母岩为斑状花岗岩。结合目前华南钼成矿事件研究进展得知,华南钼成矿省中最年轻钼成矿事件发生在海南岛、且集中在白垩纪(ca.72112 Ma),该时期对应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拉伸减薄的构造环境。3.通过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认为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可能是来源于玄武质岩浆底侵于下地壳后因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岩浆而喷发的产物;成矿母岩斑状花岗岩具有类似于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起源于底侵的增厚玄武质下地壳岩石(中元古代)的重熔,同时,其形成时的岩浆或热液体系具有高氧逸度、富水的特征,且富含金属元素的交代富集型地幔也可能为岩浆提供了成矿元素来源,共同为形成罗葵洞斑岩型钼矿床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石英二长斑岩与斑状花岗岩形成时代相近,Sr、Nd和Hf同位素组成相似,但其具有更高的稀土总量(∑REE)、明显的Eu负异常和Sr负异常,表明其来源于下地壳岩石(中元古代)的重熔,但形成深度要更浅;辉绿岩的岩浆源区可能曾受到俯冲带流体交代改造导致地幔源区发生富集作用。4.罗葵洞钼矿床主成矿阶段石英δD值为-70.8-59.7‰,δ18O水值为-1.47.2‰,推测成矿流体具有以岩浆热液为主的特点,但还可能受到大气降水的影响。5.罗葵洞钼矿床辉钼矿、黄铁矿的δ34S值为-4.73.7‰,表明金属硫化物的硫源可能以岩浆硫为主。辉钼矿、黄铁矿的Pb同位素特征表明罗葵洞钼矿区成矿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地壳,且可能混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同时,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斑状花岗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的Pb同位素特征与辉钼矿、黄铁矿的Pb同位素组成较相似,表明赋矿围岩也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来源。此外,辉钼矿Re含量为26.0450.39 ppm(平均为33.65 ppm),反映出成矿物质来源可能属于壳幔混源型,且以壳源为主。6.罗葵洞钼矿床的矿床成因可利用岩浆对流流体富集机制来进行解释。
牛翠祎,刘烊,张岱[7](2018)在《中国金矿成矿地质特征、预测模型及资源潜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摸清全国金矿资源潜力,科学合理地部署金矿地质勘查工作,在全国金矿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金矿成矿规律、时空分布及资源潜力特征,跟踪金矿勘查进展,提出金矿勘查部署建议。中国金矿床虽以小型居多,但大中型金矿床的资源储量约占80%。金矿床在中生代呈大规模成矿特征,其矿床数和资源储量均居主要地位,其次为新生代、晚古生代、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金矿床在空间上呈区域集中分布特征,根据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和金矿床空间分布,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预测资源量,修订了金矿成矿区带划分方案,确定了57个Ⅲ级金矿成矿区带,其中胶东、小秦岭—伏牛山、滇黔桂、西秦岭、燕辽、松潘—摩天岭、东秦岭、长江中下游、丽江—哀牢山和吉南—辽东成矿区带,其查明资源储量和预测资源量在全国均居前列。以服务于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为目的,提出了金矿预测类型划分方案,将金矿床类型归纳为12类,分别为与中深成侵入岩有关的热液型、微细浸染型、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陆相火山岩型、变质碎屑岩地层中热液型、斑岩型、夕卡岩型、砂金型、花岗绿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风化壳型、砾岩型,其中以前5种矿产预测类型为主。在总结金矿床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主要类型金矿预测评价模型。全国金矿资源潜力评价预测金资源量31 125.6t,预测深度大多小于1 000m,50%的预测资源量分布于已知矿床外围及深部。根据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结合近年来金矿勘查取得新的找矿进展,找矿主攻矿床类型为中深成侵入岩有关的热液型、微细浸染型、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陆相火山岩型;中国东部胶东、小秦岭—伏牛山、西秦岭、滇黔桂为金矿重点勘查区带,已知矿床深部和外围仍是金矿重点找矿地段;西部地区如东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班公湖—怒江、丽江—哀牢山等区带的金矿勘查突破,基础性地质勘查和科研工作投入,为西部地区金矿勘查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有利于开创西部地区金矿勘查的新局面。
吴旭[8](2017)在《海南定安某金矿地质物化探特征与找矿方向探讨》文中指出通过野外地质路线、实测剖面、矿井、岩芯等调查研究,室内测试和综合研究,对海南岛中北部定安县某金矿区,从该金矿的矿区地质构造、矿床相关的岩石学、矿物学、稳定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手段入手,深入研究该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探索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特征,结合该矿区与本次专题研究同时进行的矿区物探、化探调研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总结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指出找矿方向。通过多方面综合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新认识:1、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早白垩世鹿母湾组碎屑岩:岩性主要为含(砾)长石石英杂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等。因沉积物松散、孔隙度大、又夹有钙质层,地层易松动形成层间裂隙,成矿热液沿这类裂隙运移沉淀成矿,使得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近一致。可以,归属于层间滑动破碎带控矿构造类型。因此,造成化探异常与地球物理异常的长轴方向也与地层走向相一致。2、本区出露的早白垩世晚期石英闪长岩(K1γδ)侵位于早白垩世鹿母湾组岩层,其边部与内部有含金矿脉产出,在时间、空间上与金成矿相关。磁异常圈定的隐伏岩体范围与成矿元素化探综合异常多处重合,加上该区硫化物硫同位素数据显示金的成矿物质来主要来自于深部岩浆。所以,该石英闪长岩在时间、空间、及成因上与金成矿密切相关。不仅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而且为成矿作用提供热源与动力。3、对该金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从其岩相学、均一温度、冰点、盐度、密度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该区主要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少量CO2三相包裹体及富气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均一温度113.9323.9℃)、低盐度(平均值2.97wt%NaCl)、中密度(平均值0.90 g/cm3)的特征。从而计算出该金矿成矿压力为80.16235.45×105 Pa,成矿深度为0.270.78 km。因此,该金矿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4、结合矿区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大致圈定出了中西部和东南部2处找矿靶区。
高雅宁[9](2017)在《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陆内造山期构造—岩浆—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岭造山带作为复合型、多旋回的大陆造山带一直以来都是地学界关注的热点,有关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很早就已展开,并积累了大量的认识成果。普遍认为其是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共同作用的结果,多阶段造山运动和构造热事件引起秦岭造山带内发生了一系列的成矿作用。南秦岭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中规模最大、发展演化复杂的构造单元,也是秦岭造山带的主体。南秦岭地区分布的矿产资源类型丰富,其中金矿资源储量可观,继续深入对南秦岭地区展开研究有助于取得更大的找矿成果。此外,三叠纪以后的“陆内造山”阶段对南秦岭地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前人对该阶段的研究相比印支期板块碰撞造山阶段明显偏弱,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陆内造山期的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研究。矿田(金属矿田)是在空间、时间、构造建造及成因上相类似的一些矿床及矿化点集中赋存的区域,其指示为成矿作用集中发育的地质单元。通过矿田地质学研究可以有效掌握矿田尺度上各矿床与矿体的形成特点、分布特征及改造规律等,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着重要意义。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位于南秦岭构造带的中部,东西长约50km,南北宽约1020 km,为陕西石泉-汉阴-旬阳金矿整装勘查区内的一个重要矿田。近年来矿田内已经探明数十处规模不等的金矿床。然而随着探矿工程的不断深入,金矿的勘查工作明显遇到了一定的瓶颈,迫切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来指导生产实践。此外对于该区金矿的成矿类型多有争议,对矿田内广泛分布的岩浆岩脉重视不够,尤其岩浆岩同金矿之间的关系几乎未见讨论。本论文以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石泉-旬阳金矿整装勘查区专项填图与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为依托,以汉阴北部金矿田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搜集、分析和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野外对典型矿区进行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实测剖面与探矿工程测量等,查明了矿田的岩石地层特征、构造变形样式、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化蚀变信息等;其次,通过室内大量的综合研究和编图等工作,进一步掌握了矿田构造特征及各主要控矿要素特点;此外,通过大量采集各类岩石和矿石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和测试,明确了与金矿成矿作用相关的各类信息;基于以上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明确了矿田内金矿的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取得成果如下。(1)汉阴北部金矿田内可划分出五条近东西向、北西向展布的大型脆-韧性剪切带,其形成的时代为早侏罗世开始的陆内造山阶段,形成的环境为矿田南北两侧的宁陕和安康断裂发生大规模走滑剪切运动、中间块体整体向东挤出。(2)矿田内五条大规模的脆-韧性剪切带为成矿期构造,其控制着各金矿床的空间分布位置,而脆-韧性剪切带内的次级断层破碎带则控制了金矿体产出的具体部位。(3)矿田内的构造变形面理大致可划为三期,以S2面理占绝对主导,S2面理对金矿具有显着控制作用,属成矿期构造。(4)岩浆岩的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显示观音河花岗闪长岩侵位时代为180.2±3.6 Ma,柳坑细晶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76.0±1.9 Ma,均属早燕山期,而岩浆岩同构造侵位于S2面理则指示了S2面理也形成于该时期,并且岩浆热液活动参与了金矿的成矿,且可能为成矿作用提供部分物源。(5)典型矿区不同期次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田内金矿的成矿温度大体介于190300℃,属中-低温成矿,成矿压力范围大约为20.61100.77 Mpa,成矿深度范围大约为0.763.74 km。(6)明确了金矿田内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梅子垭组原始沉积地层,成矿期构造脆-韧性剪切带和S2面理形成于燕山早期的信息指示了成矿时代为早燕山期,主要成矿作用动力机制为韧性剪切作用。(7)明确汉阴北部金矿田的成矿类型为韧性剪切蚀变岩型并叠加岩浆期(后)热液,建立汉阴北部金矿田成矿模式演化图,并提出找矿思路和指明找矿方向。本研究成果能够为汉阴北部金矿田及邻区未来的金矿找矿勘探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有助于获取更多的金资源量。
孙莉,肖克炎,邢树文,丁建华[10](2016)在《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资源特征与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含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分地区、广东省西南部分地区以及海南省全部。该区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接合区。大地构造属于武夷云开岛弧系。本文以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在该地区划分新的重要成矿部署区带,并命名为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本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丰富多彩。目前已涌现像抱伦金矿、富湾铅锌银矿、大降坪硫铁矿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超大型矿床。对本成矿带的矿床成矿特征进行了研究,划分了14个成矿系列,建立了成矿谱系,并对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区主要矿床类型为沉积变质型、热水沉积型、热液脉型、接触交代型、斑岩型和表生型。成矿受构造作用影响明显。在此基础上,部署了广东云浮地区金、银、铁矿重点远景区、广西陆川地区金银一般远景区、海南石碌铁、金矿一般远景区。为指导本区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海南戈枕金矿带成岩与成矿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戈枕金矿带成岩与成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省牛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
1.1 地层 |
1.2 构造 |
1.3 岩浆岩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地球化学特征 |
2.2 矿体特征 |
2.2.1 矿带及矿体的分布 |
2.2.2 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品位 |
2.3 矿石质量 |
2.4 围岩蚀变及矿化阶段 |
2.5 找矿标志 |
3 找矿分析 |
3.1 成矿规律 |
3.2 找矿远景 |
(2)海南岛罗葵洞斑岩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背景及样品 |
1.1 区域地质 |
1.2 矿区地质 |
1.3 样品采集及特征 |
2 测试方法 |
2.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2.2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
2.3 硫化物S-Pb同位素分析 |
3 分析结果 |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
3.2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
3.3 硫化物S-Pb同位素特征 |
4 讨论 |
4.1 岩石成因 |
4.2 成岩物理化学条件 |
4.2.1 温度 |
4.2.2 氧逸度 |
4.3 成矿物质来源 |
4.4 成岩成矿关系 |
4.5 矿床类型 |
5 结论 |
(4)海南岛西部戈枕含金剪切带花岗质糜棱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野外地质与岩石学特征 |
3 分析方法 |
4 锆石SHRIMP U-Pb分析结果 |
5 讨论 |
5.1 戈枕剪切带中及周边原抱板群戈枕村组归属及时代 |
5.2 海南岛与Rodinia超大陆的关系 |
6 结论 |
(5)海南岛不磨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意义和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含金剪切带的研究现状 |
1.2.2 戈枕含金剪切带的研究现状 |
1.3 以前地质与找矿勘探工作 |
1.3.1 以往区域地质工作 |
1.3.2 以往矿区勘探工作 |
1.3.3 以往物、化、遥工作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思路 |
1.5.1 资料收集——研究现状总结 |
1.5.2 野外地质调研 |
1.5.3 室内观察与测试分析 |
1.5.4 完成的工作量 |
1.5.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测试方法与资源评价技术 |
2.1 流体包裹体分析 |
2.2 电子探针分析 |
2.3 H-O同位素分析 |
2.4 S同位素分析 |
2.5 资源评价技术 |
第3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3.1 戈枕含金剪切带特征 |
3.2 区域地层 |
3.3 区域岩浆岩 |
3.4 区域构造 |
3.4.1 区域断裂构造 |
3.4.2 褶皱构造 |
3.5 区域构造演化 |
3.6 区域矿产 |
3.6.1 金矿 |
3.6.2 铅锌银矿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床地质概况 |
4.1.1 矿区地层 |
4.1.2 矿区构造 |
4.1.3 变质作用 |
4.2 矿体特征 |
4.3 矿石特征 |
4.3.1 主要矿石类型 |
4.3.2 矿石矿物成份 |
4.3.3 矿石结构构造 |
4.4 金的赋存状态及嵌布形式 |
4.5 矿体围岩及夹石 |
4.6 矿物的生长顺序 |
第5章 矿物学与矿物化学特征 |
5.1 矿物学特征 |
5.1.1 .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 |
5.1.2 绿泥石 |
5.1.3 黄铁矿 |
5.1.4 闪锌矿 |
5.2 矿物化学特征 |
5.2.1 绿泥石 |
5.2.2 闪锌矿 |
附表 |
第6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6.1 包裹体类型 |
6.2 岩相学特征以及显微测温 |
第7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7.1 氢氧同位素组成 |
7.2 硫同位素组成 |
第8章 成矿模式初探与成矿规律总结 |
8.1 成矿模式初探 |
8.1.1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
8.1.2 成矿时代 |
8.1.3 成矿物质沉淀机理 |
8.1.4 矿床成因 |
8.1.5 成矿模式 |
8.2 成矿规律总结 |
第9章 找矿预测 |
9.1 找矿预测要素的分析与提取 |
9.1.1 基础地质预测 |
9.1.1.1 地层 |
9.1.1.2 构造 |
9.1.1.3 岩浆岩 |
9.1.1.4 围岩蚀变 |
9.1.1.5 石英脉 |
9.1.2 化探找矿预测 |
9.1.2.1 不磨矿区 |
9.1.2.2 不磨矿区外围 |
9.1.3 地球物理找矿预测要素 |
9.1.3.1 1 :1万激电中梯特征 |
9.1.3.2 激电测深 |
9.1.3.3 CSAMT和AMT |
9.2 预测靶区圈定 |
第10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海南岛罗葵洞钼矿床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与关键科学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罗葵洞钼矿床研究现状 |
1.2.3 关键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分析与测试方法 |
2.1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
2.1.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
2.1.2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
2.2 矿物同位素组成分析 |
2.2.1 石英H-O同位素分析 |
2.2.2 硫化物S-Pb同位素分析 |
2.3 成岩成矿年代学分析 |
2.3.1 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及成分分析 |
2.3.2 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分析 |
第3章 区域地质背景 |
3.1 区域大地构造 |
3.2 区域地层 |
3.3 区域岩浆活动 |
3.4 区域矿产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区地质概况 |
4.2 矿区地质特征 |
4.2.1 矿区地层 |
4.2.2 矿区构造 |
4.2.3 矿区岩浆岩 |
4.2.4 矿区变质与蚀变特征 |
4.2.5 矿体特征 |
4.2.6 矿石特征 |
4.3 矿区物化探异常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 |
5.1 样品采集及其特征 |
5.1.1 锆石U-Pb定年样品 |
5.1.2 辉钼矿Re-Os定年样品 |
5.2 岩浆岩锆石U-Pb定年结果 |
5.3 辉钼矿Re-Os定年结果 |
5.4 成岩成矿时代讨论 |
第6章 岩浆岩成因演化及构造背景 |
6.1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6.1.1 全岩主微量特征 |
6.1.2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
6.1.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6.2 岩浆岩成因与演化 |
6.2.1 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岩石成因 |
6.2.2 花岗质岩石成因 |
6.2.3 辉绿岩岩石成因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矿床成因探讨 |
7.1 成矿母岩物理化学条件 |
7.1.1 锆石温度计 |
7.1.2 岩浆氧逸度 |
7.1.3 成岩成矿关系探讨 |
7.2 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
7.2.1 成矿流体来源 |
7.2.2 成矿物质来源 |
7.3 矿床类型与成因初探 |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中国金矿成矿地质特征、预测模型及资源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
1.1金矿资源特征 |
1.2金矿矿产预测类型划分 |
1.3成矿区带 |
1.3.1划分原则 |
1.3.2划分依据 |
1.3.3成矿区带划分 |
2金矿预测评价模型 |
2.1与中深成侵入岩有关的热液型 |
2.2微细浸染型 |
2.3构造破碎蚀变岩型 |
2.4陆相火山岩型 |
2.5变质碎屑岩地层中热液型 |
2.6斑岩型 |
3资源潜力分析 |
4结论 |
(8)海南定安某金矿地质物化探特征与找矿方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我国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海南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3 定安某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与方法 |
1.3.1 野外研究方案 |
1.3.2 室内研究方案 |
1.3.3 样品及测试方法 |
1.4 实物工作量 |
1.5 研究进展及新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变质作用 |
第三章 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体特征 |
3.2.2 矿石特征 |
3.2.3 围岩蚀变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硫同位素特征 |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1 岩相学特征 |
4.2.2 显微测温特征 |
第五章 地质物化探综合评价 |
5.1 控矿地质因素 |
5.1.1 地层控矿 |
5.1.2 构造控矿 |
5.1.3 岩浆岩控矿 |
5.2 找矿标志 |
5.3 找矿预测研究 |
5.3.1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
5.3.2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5.3.3 综合成矿模式 |
5.3.4 找矿靶区 |
结论及存在问题 |
一、结论 |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陆内造山期构造—岩浆—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1.1 国内外金矿勘查研究现状 |
1.1.2 矿田地质学研究历史、进展及意义 |
1.1.3 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3 工作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地质及物化探工作 |
1.3.2 科研工作基础 |
1.3.3 主要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1.5.1 参与实际工作情况 |
1.5.2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背景 |
2.1.1 旬阳-镇安韧性滑脱逆冲推覆带 |
2.1.2 石泉-神河韧性滑脱逆冲推覆带 |
2.1.3 紫阳-平利韧性滑脱逆冲推覆带 |
2.2 地层区划和构造层特征 |
2.2.1 中新生界构造层 |
2.2.2 古生界沉积盖层构造层 |
2.2.3 中新元古界过渡基底构造层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构造演化史 |
2.4.1 前寒武纪基底形成阶段 |
2.4.2 古生代沉积盖层发育阶段 |
2.4.3 早中生代板块碰撞造山阶段 |
2.4.4 中-晚中生代陆内造山阶段 |
2.4.5 新生代断块隆升改造阶段 |
第三章 矿田及典型矿区地质特征 |
3.1 汉阴北部金矿田地质特征 |
3.1.1 矿田地层 |
3.1.2 矿田构造 |
3.1.3 矿田岩浆岩 |
3.2 金斗坡矿区地质特征 |
3.2.1 矿区地质概况 |
3.2.2 矿床及矿体地质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3 黄龙矿区地质特征 |
3.3.1 矿区地质概况 |
3.3.2 矿床及矿体地质特征 |
3.3.3 矿石特征 |
3.4 长沟矿区地质特征 |
3.4.1 矿区地质概况 |
3.4.2 矿床及矿体地质特征 |
3.4.3 矿石特征 |
第四章 汉阴北部金矿田脆-韧性剪切带特征及控矿性研究 |
4.1 汉阴北部金矿田脆-韧性剪切带总体特征 |
4.1.1 脆-韧性剪切带DSZ1(RF3)基本特征 |
4.1.2 脆-韧性剪切带DSZ2(RF4)基本特征 |
4.1.3 脆-韧性剪切带DSZ3(RF5)基本特征 |
4.1.4 脆-韧性剪切带DSZ4基本特征 |
4.1.5 脆-韧性剪切带DSZ5基本特征 |
4.2 金斗坡矿区脆-韧性剪切带特征 |
4.2.1 RF3-1 脆-韧性剪切带 |
4.2.2 RF3-2 脆-韧性剪切带 |
4.2.3 RF3-3 脆-韧性剪切带 |
4.3 黄龙矿区脆-韧性剪切带特征 |
4.3.1 RF4-1 脆-韧性剪切带 |
4.3.2 RF4-2 脆-韧性剪切带 |
4.3.3 RF4-3 脆-韧性剪切带 |
4.4 长沟矿区脆-韧性剪切带特征 |
4.4.1 RF5-1 脆-韧性剪切带 |
4.4.2 RF5-2 脆-韧性剪切带 |
4.5 汉阴北部脆-韧性剪切带控矿性分析 |
4.5.1 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床空间分布 |
4.5.2 次级断层破碎带控制矿体产出部位 |
4.6 汉阴北部脆-韧性剪切作用时代 |
4.6.1 宁陕断裂变形时代 |
4.6.2 安康断裂变形时代 |
4.6.3 汉阴北部脆-韧性剪切作用时代讨论 |
第五章 汉阴北部地区S_2面理特征及其控矿性研究 |
5.1 矿田S_2面理总体特征 |
5.2 典型矿区S_2面理基本特征 |
5.2.1 金斗坡矿区S_2面理特征 |
5.2.2 黄龙矿区S_2面理基本特征 |
5.2.3 长沟矿区S_2面理基本特征 |
5.3 S_2面理同金矿化关系研究 |
5.3.1 S_2面理控制载金矿物的分布 |
5.3.2 S_2面理控制金矿(化)体的空间展布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典型矿区不同期次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
6.1 汉阴北部金矿田石英脉地质特征 |
6.2 黄龙矿区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研究 |
6.2.1 包裹体形态特征 |
6.2.2 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 |
6.2.3 包裹体盐度与密度特征 |
6.2.4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 |
6.3 柳坑矿区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研究 |
6.3.1 包裹体形态特征 |
6.3.2 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 |
6.3.3 包裹体盐度与密度特征 |
6.3.4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 |
6.4 长沟矿区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研究 |
6.4.1 包裹体形态特征 |
6.4.2 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 |
6.4.3 包裹体盐度与密度特征 |
6.4.4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 |
6.5 小结 |
第七章 岩浆岩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时代及与金矿化关系 |
7.1 岩浆岩地质特征及岩相学分析 |
7.2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7.2.1 岩浆岩全岩分析数据及其特征 |
7.2.2 岩浆岩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
7.2.3 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 |
7.3 岩浆活动时代厘定 |
7.3.1 黄龙金矿观音河花岗闪长岩地质特征 |
7.3.2 黄龙金矿观音河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
7.3.3 汉阴北部柳坑金矿细晶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
7.4 岩浆热液活动同成矿作用关系 |
7.5 小结 |
第八章 汉阴北部金矿田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讨论 |
8.1 成矿物质来源 |
8.2 成矿时代 |
8.3 成矿作用动力机制分析 |
8.4 成矿模式总结 |
8.4.1 晚加里东早期梅子垭组原始含金地层沉积阶段 |
8.4.2 晚加里东期-海西期南秦岭伸展滑脱构造和牛山穹隆形成阶段 |
8.4.3 印支期板块碰撞造山阶段 |
8.4.4 晚印支期-早燕山期陆内造山运动和金矿成矿阶段 |
8.4.5 中-晚燕山期金矿后期改造阶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资源特征与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基本特征 |
1.1分布范围 |
1.2成矿特征 |
1.2.1主要成矿区带 |
1.2.1.1粤中(坳陷)RM-Sn-W-U-Au-Ag-Cu-PbZn-水晶-萤石-高岭土成矿带 |
1.2.1.2云开(隆起)Sn-Au-Ag-Pb-Zn-Mo-W-NbTa-Mn成矿亚带 |
1.2.1.3阳春(坳陷)Cu-Pb-Zn-Fe-Sn-W-硫铁矿成矿带 |
1.2.1.4海南成矿区 |
1.2.2主要成矿期次 |
1.3成矿成因类型及典型矿床 |
1.3.1主要成因类型 |
1.3.2典型矿床 |
1.3.2.1海南抱伦金矿床 |
1.3.2.2广东富湾银矿 |
1.3.2.3海南石碌铁矿 |
1.3.2.4广西油麻坡钨钼矿床 |
1.3.2.5广东云浮大降坪硫铁矿 |
2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成矿远景区划分 |
2.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2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找矿方向 |
2.3勘查部署建议 |
3结论 |
四、海南戈枕金矿带成岩与成矿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省牛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J]. 林明智,邓开章,孙龙飞. 中国矿业, 2020(S2)
- [2]海南岛罗葵洞斑岩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J]. 朱昱桦,陈根文,单强,许德如,王历星,何妙玲,兰永文,孙俊. 地球科学, 2020(04)
- [3]海南省东方市踏王山金矿床H-O和S-Pb同位素特征及意义[J]. 熊瑛,朱自强,鲁光银,胡祥昭.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9)
- [4]海南岛西部戈枕含金剪切带花岗质糜棱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 李宝龙,王丹丹,张建,毛景文,马波. 岩石学报, 2018(09)
- [5]海南岛不磨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D]. 刘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8(07)
- [6]海南岛罗葵洞钼矿床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 朱昱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8(07)
- [7]中国金矿成矿地质特征、预测模型及资源潜力[J]. 牛翠祎,刘烊,张岱. 地学前缘, 2018(03)
- [8]海南定安某金矿地质物化探特征与找矿方向探讨[D]. 吴旭. 长安大学, 2017(04)
- [9]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陆内造山期构造—岩浆—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研究[D]. 高雅宁. 长安大学, 2017(12)
- [10]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资源特征与潜力分析[J]. 孙莉,肖克炎,邢树文,丁建华. 地质学报,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