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术语翻译例析(论文文献综述)
孟晓倩[1](2021)在《科技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rbon-Based Materials第七章、第八章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科技事业日益发展,作为国际间科技交流的一项重要手段,科技文献翻译也尤为重要。化学专业文本属于科技文本,但总体而言,专门论述化学专业文本的翻译实践研究相对较少。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rbon-Based Materials(《碳基物理与化学》)第七、八章主要论述了Π共轭多环芳烃这一碳基材料的特性与应用,属于化学专业文本。本文从术语、句子和语篇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该文本的特点与翻译方法。笔者首先通过源文本分析,发现在化学术语方面,文中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化学新词与缩略语;在句子方面,使用了固定句式与长难句,多使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频繁出现;在语篇衔接方面,多使用连接词。然后通过使用个案分析法,总结了几种翻译方法,发现在化学术语方面,对于意思相近的术语要区分其代表意思;对于专业新词,可参照术语标准,通过创造新词解决;对于出现频率高的化学缩略语可使用零译法。在化学句式方面,总结了调整语序、语态变换、拆分句子与增译词汇四种翻译方法。希望通过此次的翻译实践,在探讨化学英语文本翻译方法的同时,积累宝贵的科技英语文本与化学英语文本的翻译经验,为之后的同类翻译提供参考。
冯春艳[2](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吴秀文[3](2021)在《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史料实证”作为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对高中生的终生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目前,针对在培养过程中无法判断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达到何种水平这一问题,本文试图将SOLO分层评价法和史料实证素养相结合,从SOLO分层评价理论考察学生所处的历史思维能力层次,以检测高中生“史料实证”能力所达到的水平,从而为培养高中生以批判性思维和证据意识为核心的“史料实证”素养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更好地为历史课程服务,大力推进围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促进高中生的终生发展。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厘清SOLO分层评价法的理论来源、分层内容和“史料实证”素养的内容,重新达成基于SOLO分层评价的“史料实证”素养分层内容;第二部分是主体,通过对笔者所在实习学校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培养高三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主要形式之一的“历史小论文”撰写进行案例研究,试图建构一个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分层评价模型,并据此编制一份教学探究活动案例,讨论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需要注意的回答策略;第三部分详细论述在SOLO分层评价法下,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具体培养措施,并总结反思在运用SOLO分层评价法时需要关注的问题,以间接完善高中历史学业评价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和综合水平,也为一线历史教师探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提供一些思路。
李淑颖[4](2021)在《沃尔沃S90轿车车主手册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汽车产业无论在投放市场的数量还是在产销量上都显着增长,而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主要汽车消费国之一。随着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不断出现,其在占据中国市场一席之地的同时也带动了汽车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要使消费者对进口车辆的外观和性能有深层次的了解,帮助消费者快速获取所购车辆的驾驶步骤,就必须对汽车使用说明书进行汉化翻译。本翻译实践报告立足于《沃尔沃S90轿车车主手册》英汉翻译实践项目,着重对该手册中“驾驶员支持”部分进行文本特点分析,详细阐释翻译过程,同时探讨如何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保证译文的质量。本翻译报告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介绍,罗列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并分析文本类型。第二部分将翻译过程分为译前、译中及译后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包括词汇、句子、语篇三方面的相关译例,重点探讨专业术语、缩略语、情态动词、人称代词及物主代词的翻译策略;寻求条件句、被动句、祈使句、长难句的翻译方法;解析图文翻译和平行结构的翻译原则。第四部分则是结语,总结笔者在完成翻译实践项目过程中的反思与收获。
顾王乐[5](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常红梅[6](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董庆进[7](2020)在《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形成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晚清的中国,在西学盛行的大背景下,术语的创制和传播工作成为知识概念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与其他学科术语系统的发展相比,我国植物学在术语创制和发展演变过程中,因其本草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植物学碰撞时术语系统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现代植物学术语在晚清前后形成了两个系统——“英源系统”和“日源系统”,每一阶段的术语系统都根据术语的来源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两个术语系统的历时演变中,我们可以勾勒出清末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嬗变过程。从清末科学术语和植物学的研究现状来看,词汇学史和术语学史对此段时期的重视程度不高,零星的研究也都是浅尝辄止,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发展历程继《植物学》着作中的术语传播后,又经历了日本外来术语的洗礼,而这对现代植物学术语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段历史却鲜有人揭示。本文将清末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嬗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词汇学的眼光来审视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发展脉络,以其不同时期的代表着作《植物学》和《最新植物学教科书》为例,在收集整理相关植物学着作并制作成术语语料库后,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两个共时植物学术语系统中成员的数量等信息,阐述植物学术语系统的整体面貌特征和发展演变规律,对比前后时期术语系统成员的异同,分析差异产生原因,最后以历时的视角概括例析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并简要描述研究内容,明确《植物学》和《最新植物学教科书》的版本源流、价值和概貌。第一章是对植物学术语系统的英源系统时期进行共时分析和考察,主要以《植物学》一书为中心,对其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大框架和具体术语层级分别进行整理和列举,通过图表数据明确该时期植物学术语系统的面貌。第二章是对植物学术语系统的日源系统时期进行共时分析和考察,主要以《最新植物学教科书》为中心,对其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大框架和具体术语层级分别进行整理和列举,通过图表数据明确该时期植物学术语系统的面貌。第三章是对两个时期植物学术语系统特点的分析对比,根据前面的数据和特征,从术语成员、层级、功能等方面对比分析两个术语系统的异同,并基于社会背景和术语系统特点对产生差异原因进行探讨,主要从术语的来源和传播途径等方面讨论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是以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中的植物学着作以中心,从历时角度对其植物学术语系统的框架和成员面貌进行阐述,并以其中的代表性植物学术语例析,从而描绘出一条较为清晰的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的发展脉络。同时阐述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后续发展,从清末两个术语系统的作用出发,叙述客观上后续阶段植物学术语的规范、审定过程及植物学术语系统框架和术语的发展。最后是结语,总结前文对于两个时期植物学术语系统的描述和特点、差异的分析,并对英源植物学术语系统和日源植物学术语系统的贡献和价值做出评价。
鲍文,耿艺源[8](2020)在《统计类文本专业术语翻译探析》文中认为统计类文本是指经过统计工作得出的,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或科研成果的数据文本资料,其中涉及众多统计术语,它们是统计概念、原理以及内容的重要载体。统计类文本汉译时,术语的误译会导致源语信息传递不当、译文读者理解偏差的后果,降低统计类文本译文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本文分析统计类文本专业中术语汉译的误译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注重统计类文本专业术语的相互关联、术语译名统一表达和术语译名简洁明了的翻译策略,以期减少统计文本中因术语翻译不当而造成的损失,为统计文本术语汉译提供一些新思路,提升统计文本语言服务的质量。
段英帅,段逸山[9](2020)在《近30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近30年中医术语翻译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中医翻译学科未来研究趋势,文章通过周遍性检索中外知名学术期刊数据库,对符合标准的540余篇硕士博士学位及学术论文加以归纳和研究;重点从翻译原则、研究视角、翻译方法、标准建设、其他探索5个方面梳理、分析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的学术焦点,并思考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能为中医药全球推广及海外传播提供研究思路。
李聪[10](2019)在《《碳光子学(第一部分)》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俄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已成为中俄双边合作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中俄航天合作的日益深化,学习俄罗斯先进的航天技术势在必行,翻译俄罗斯的科技着作是前提和基础,这对科技文献翻译的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只有保证文献翻译的准确性,确保科技信息的高质量传递,才能为中方学者提供有价值、可借鉴的研究成果。本翻译研究报告以《碳光子学》科技翻译实践项目文本为基础,首先对项目和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译前准备和译前分析进行简要的介绍,首先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准备及文本分析,对翻译任务做好明确。然后从专业术语、普通词汇及长短句群等三个方面剖析典型翻译案例,其中笔者翻译过程中总结的专业术语的翻译策略为分析的重点,对于普通词汇笔者主要采取词类转换和词义引申的方法,句子层面笔者着重分析了译句的简化和整合。最后对翻译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本研究报告通过回溯思考过程来探讨科技文献的翻译流程,归纳方法,阐释经验,为今后的科技翻译工作及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二、科技术语翻译例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术语翻译例析(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rbon-Based Materials第七章、第八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简介 |
1.2 项目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平行文本的查找 |
2.1.2 术语表的制作 |
2.1.3 翻译风格的把握 |
2.1.4 翻译项目的创建 |
2.2 译中总结 |
2.3 译后处理 |
2.3.1 译文审校 |
2.3.2 图片编辑 |
2.3.3 文章排版 |
第三章 源文本分析 |
3.1 文本的术语特点 |
3.1.1 化学新词的使用 |
3.1.2 化学缩略语的使用 |
3.1.3 专业术语的使用 |
3.2 文本的句子特点 |
3.2.1 固定句式的使用 |
3.2.2 长难句子的使用 |
3.2.3 被动语态的使用 |
3.2.4 多种时态的使用 |
3.3 文本的语篇特点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文本的术语翻译 |
4.1.1 术语标准化与创造新词 |
4.1.2 术语的零翻译 |
4.1.3 术语区分 |
4.2 文本的句子翻译 |
4.2.1 调整语序 |
4.2.2 语态转换 |
4.2.3 增译词汇 |
4.2.4 拆分句子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经验与收获 |
5.2 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史料实证素养层级要求 |
第一节 SOLO分层评价法的基本层次 |
第二节 史料实证素养的层次水平 |
第三节 SOLO分层评价法与史料实证素养相结合 |
第二章 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现状调研与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关于上海市某高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现状调研 |
第二节 关于上海市某高中高三历史小论文撰写情况分析研究 |
第三节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的探究活动案例研究 |
第四节 中学历史课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三章 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措施及反思 |
第一节 夯实知识基础,增强关键能力的系统性 |
第二节 结合其他素养,提高关键能力的综合性 |
第三节 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关键能力的灵活性 |
第四节 反思SOLO分层评价法,提高关键能力的科学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上海市某校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现状问卷 |
致谢 |
(4)沃尔沃S90轿车车主手册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介绍及研究背景 |
1.2 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文本特点分析 |
第二章 翻译项目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文本的确定 |
2.1.2 平行文本的查找与分析 |
2.1.3 翻译理论策略的选择 |
2.1.4 翻译计划的制定 |
2.2 译中流程 |
2.2.1 术语的规范 |
2.2.2 翻译计划执行 |
2.2.3 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
2.3 译后审校 |
2.3.1 自我校对 |
2.3.2 他人校对 |
2.3.3 效果评价 |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翻译 |
3.1.1 专业术语 |
3.1.2 缩略语 |
3.1.3 情态动词 |
3.1.4 人称代词及物主代词 |
3.2 句法翻译 |
3.2.1 条件句 |
3.2.2 被动句 |
3.2.3 祈使句 |
3.2.4 长难句 |
3.3 语篇翻译 |
3.3.1 图文翻译 |
3.3.2 平行结构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附录3 平行文本 |
附录4 术语表 |
(5)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
一、误析字形结构 |
二、误认文字初形 |
三、误说字本义 |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
结语 |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
单字索引 |
简称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6)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研究内容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
2.2 数学教育制度 |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
2.4.1 编译者简介 |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2.4.3 内容简介 |
2.4.4 名词术语 |
2.4.5 具体例析 |
2.4.6 特点分析 |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
2.5.1 编译者简介 |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
2.5.3 具体例析 |
2.6 小结 |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
3.2 数学教育制度 |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
3.4.1 编者简介 |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3.4.3 内容简介 |
3.4.4 名词术语介绍 |
3.4.5 具体例析 |
3.4.6 特点分析 |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
3.6 小结 |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
4.4 小结 |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5.2.1 数学教育制度 |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
5.3.1 编写理念 |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5.4.3 内容简介 |
5.4.4 具体例析 |
5.4.5 特点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
7.1.3 日本的影响 |
7.1.4 欧美的影响 |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
7.2.1 宏观特点 |
7.2.2 微观特点 |
7.3 启示与借鉴 |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
7.3.3 学习教科书编着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形成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植物学》所示英源植物学术语系统研究 |
第一节 “内体”术语 |
第二节 “外体”术语 |
1.根 |
2.干 |
3.枝 |
4.叶 |
5.花 |
6.果 |
7.种子 |
第二章 《最新植物学教科书》所示日源植物学术语系统研究 |
第一节 “植物形态学”术语 |
1.胚 |
2.根 |
3.茎 |
4.芽 |
5.叶 |
6.花 |
7.果实 |
8.种子 |
第二节 “植物解剖学”术语 |
1.植物原器 |
2.根 |
3.茎 |
4.叶 |
第三节 “植物生理学”术语 |
第四节 “植物分类学”术语 |
第三章 两部着作所示植物学术语系统的比较与差异原因探讨 |
第一节 植物学术语系统的比较 |
第二节 植物学术语系统差异原因探讨 |
第四章 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历时演变概述和发展 |
第一节 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历时演变的重要着作梳理 |
第二节 部分植物学术语演变例析 |
第三节 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统计类文本专业术语翻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计专业术语汉译中的常见问题 |
(一)“望文生义”型误译 |
(二)“译义模糊”型误译 |
(三)“不合语境”型误译 |
二、统计专业术语翻译策略 |
(一)注重统计专业术语的相互关联 |
(二)注重统计专业术语的译名表述一致 |
(三)注重统计专业术语的简洁明了 |
三、结语 |
(9)近30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翻译原则探讨 |
1. 严复“信/达/雅”原则 |
2. 李照国的翻译原则 |
3. 魏乃杰的翻译原则 |
标准规范建设 |
1. 国内观点 |
2. 国外视角 |
3. 新的态势 |
研究视角争鸣 |
1. 文化视域 |
2. 语言理论 |
3. 文献翻译 |
4. 其他视角 |
译法百花齐放 |
1. 文化补偿 |
2. 语法分析 |
3. 文献考据 |
4. 焦点例析 |
其他翻译探索 |
1. 多语种探索 |
2. 多渠道应用 |
小结 |
1. 译者修炼 |
2. 译料拓展 |
3. 译介升级 |
4. 服务读者 |
(10)《碳光子学(第一部分)》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碳光子学(第一部分)》翻译项目简介 |
1.1 源语文本来源和性质 |
1.2 内容简介和委托方要求 |
第2章 《碳光子学(第一部分)》译前准备和分析 |
2.1 译前准备 |
2.2 译前分析 |
2.1.1 译文的功能和目的 |
2.1.2 译文的语言定位 |
第3章 《碳光子学(第一部分)》汉译案例分析 |
3.1 专业术语的翻译方法 |
3.1.1 俄英中转换法 |
3.1.2 上下文联想法 |
3.1.3 猜想筛选法 |
3.1.4 复合词和缩略词的译法 |
3.2 普通词汇的处理方法 |
3.2.1 词类转换 |
3.2.2 词义引申 |
3.3 句群的翻译方法 |
3.3.1 长句的简化 |
3.3.2 短句的整合 |
第4章 《碳光子学(第一部分)》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4.2 针对问题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附录3 原文首译许可 |
附录4 译文质量认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出版的论文、译文和译着 |
致谢 |
四、科技术语翻译例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rbon-Based Materials第七章、第八章为例[D]. 孟晓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研究[D]. 吴秀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沃尔沃S90轿车车主手册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淑颖. 东华大学, 2021(10)
- [5]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D]. 顾王乐. 吉林大学, 2020(03)
- [6]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清末汉语植物学术语系统形成过程研究[D]. 董庆进.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统计类文本专业术语翻译探析[J]. 鲍文,耿艺源. 中国翻译, 2020(02)
- [9]近30年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及分析[J]. 段英帅,段逸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01)
- [10]《碳光子学(第一部分)》汉译实践报告[D]. 李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