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

我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曹言敬,张旭隆,王峰[1](2020)在《基于项目驱动和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及企业需求分析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阐述了基于项目驱动与校企合作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以徐州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实验室建设实践为例,介绍了该院具体的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通过多方位制度执行体系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苗风东,陈永超,孙志富,郭季[2](2019)在《地方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文中提出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纲领,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即"成都宣言"为指导思想,以应用型本科专业"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安阳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结合实际,对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进行了探索,总结了专业综合改革的现状、总体思路、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成效,以为应用型地方本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和综合改革积累经验,提供参考。

覃孟[3](2018)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教改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1、社会发展的需要。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多学科领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核心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电气工程的程度,代表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发展水平。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不但在大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电学科理论与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如何建立一

王旭辉[4](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原琳,蔡敏夫[5](2017)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文中指出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培养国家基础建设领域人才的重点学科。深化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在日趋激烈的社会工作岗位竞争中,为电气专业学生指明工作需求和能力培养方向等若干急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若干电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建议,希望能够完善当今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更好助力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寻求理想的就业岗位。

熊中刚[6](2015)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现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建立课程群负责人制度,优化重组课程的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肖金凤,盛义发,徐祖华[7](2015)在《创建多维创新实践平台 培养卓越电气工程师》文中提出"电气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以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了多维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条件建设方案,给出了进行多维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

樊晓虹,贺伟,韩耀飞,孙炳海[8](2015)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文中提出围绕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宽口径、专业型和复合型的电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电气工程专业普通本科教学平台,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当地影响力逐渐增强,优化了电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冯翔[9](2015)在《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当前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矛盾问题,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追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满足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电气工程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其培养的人才应当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也要具备专业所需的实践技能,从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其毕业生很难符合上述要求。针对上述情况,本文首先考察了国外先进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大改革,并以麻省理工电气工程专业(EE)“CDIO”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分析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特色,总结“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其次,在对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历史沿革、改革动因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行理论研究,并以华中科技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进行具体阐述,总结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点,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脱离实际,缺乏对学校自身定位的考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制中缺乏对高校办学资源、师资队伍、办学特色、办学层次等方面的考虑,使得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二是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匹配,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上关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还有待改善;三是教学方法落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有待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研究性学习方法难以普及,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比较传统,缺乏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评价参与;四是教师缺乏工程背景,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普遍存在理论强、实践弱的特点,教师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五是校企合作教育推广困难,校企合作存在“择校”倾向,并且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校企合作模式有效的保障机制;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五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一是高校明确自身定位,合理定制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课程设置科学化、合理化,加强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三是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方法;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程能力;五是积极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合作发展平台。

杨培宏,魏毅立,张继红[10](2014)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方工科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且不断探索的问题。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出了科学合理的科学定位;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作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加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进行了相应改革。

二、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项目驱动和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业背景与需求分析
二、现有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评价体系仍需改进。
    2. 实验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与生产实际脱节。
    3. 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学生实习困难。
    4. 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工程应用能力素质低。
三、双模式驱动实验教学改革
    1. 项目驱动。
    2. 校企合作。
四、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

(4)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回顾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简评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1.6.1 研究方法
        1.6.2 变量说明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3 事实评估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6.2.3 改进的思路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后记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现状
    1、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2、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进展拖沓
二、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若干建议
    1、完善教学模式, 鼓励教学创新
    2、提升教学实践比重,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8)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教学体系
    (一) 深化课程体系建设
    (二) 优化教改措施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一) 实验室建设
    (二) 实习基地建设
三、科研导师制深入开展
四、师资队伍建设
五、教学改革成效及应用
    (一) 课程重要度和满意度分析对课改的指导作用
    (二) 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人数分析
六、结束语

(9)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论文的选题缘由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三、论文的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及内容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电气工程
        (二)模式
        (三)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章 国外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一、“CDIO”理念
        (一)“CDIO”理念简介
        (二)“CDIO”理念的内涵
    二、“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麻省理工电气工程专业
        (一)麻省理工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
        (二)麻省理工电气工程专业教育理念
        (三)麻省理工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四)麻省理工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五)麻省理工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特点
        (六)麻省理工电气工程专业教学评估方式
        (七)基于“CDIO”理念麻省理工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三章 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及改革动因
    一、我国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演变
    三、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动因
第四章 我国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一)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我国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二、我国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案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二)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卓越计划”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我国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点
        (一)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明朗
        (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逐渐完善
        (三)人才培养教学方法逐渐成熟
        (四)人才培养评价机制逐渐健全
    四、我国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培养目标脱离实际,缺乏对学校自身定位的考虑
        (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匹配,课程设置不合理
        (三)教学方法落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有待改进
        (四)教师缺乏工程背景,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
        (五)校企合作教育推广困难,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第五章 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高校明确自身定位,合理定制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科学化、合理化,加强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三、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方法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程能力
        (一)高校鼓励教师进驻企业实习锻炼
        (二)积极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讲座
        (三)加大对兼职教师的招聘力度
    五、积极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合作发展平台
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
    1. 专业培养目标
    2. 毕业服务面向
    3. 专业发展方向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
    1. 教学内容改革
    2. 教学方式改革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1. 课程实验
    2. 课程设计
    3. 实习教学
    4. 毕业设计
四、结束语

四、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项目驱动和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 曹言敬,张旭隆,王峰. 新课程研究, 2020(09)
  • [2]地方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 苗风东,陈永超,孙志富,郭季. 大学教育, 2019(05)
  •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教改教学研究[A]. 覃孟. 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 2018
  • [4]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 原琳,蔡敏夫.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7)
  • [6]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熊中刚. 考试周刊, 2015(A2)
  • [7]创建多维创新实践平台 培养卓越电气工程师[J]. 肖金凤,盛义发,徐祖华.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15)
  • [8]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J]. 樊晓虹,贺伟,韩耀飞,孙炳海. 高教学刊, 2015(13)
  • [9]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 冯翔. 中南民族大学, 2015(03)
  • [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杨培宏,魏毅立,张继红. 中国电力教育, 2014(17)

标签:;  ;  ;  ;  ;  

我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