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怀念考研时的朋友(论文文献综述)
庄园[1](2014)在《致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文中认为得知被录取的那个中午,我正和同事在外面散步,同学打电话来,说名单出来了,问题不大。我心中悄悄舒了口气,整个人在暮春时节的天气里,放松下来。R城四月,阳光正好,大片大片嫩绿色的树叶,正长成饱满成熟的模样,微风拂面,这一切暂告一个段落,内心些许感触,是为了那两年的自己。为了那条未知的路高考填志愿,因为听从长辈的意见,我选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临近专科毕业,可我内心仍然充满了困惑。
门丹[2](2013)在《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研究:原因、定位及经济绩效》文中提出全球气候恶化与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世界各国举行了多次的能源环境会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中的减少全球50%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到2005年人类以法律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的制定,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再到2009年轰轰烈烈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的召开,以及2012年多哈气候大会的顺利闭幕,无不体现人类在环境问题上意识和行动的进步。美国一向对低碳经济持不温不火的态度,但是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情况有所变化,不但在国际上充当“领袖”,而且积极投身于低碳经济的建设。2009年,奥巴马总统积极参加了哥本哈根会议,并在国内宣布全面废除布什政府消极的气候政策,同时,通过颁布《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使低碳发展项目成为经济刺激计划中的重要一部分。2012年11月,奥巴马总统的成功连任,某种意义上被视为低碳经济的胜利。然而,表面现象的改变将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美国低碳经济政策出现的这种趋势性转向的原因是什么?国内国外的因素是否可以完全解释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原因?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主导着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趋势和变化?转向后,也就是奥巴马总统第一任期内的四年中,美国低碳经济的政策定位和经济绩效如何?根据上述分析逻辑与路径,论文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一般性地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拟解决的问题、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等内容。其中,在文献综述部分,对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作了较为详细的考察。第二章是低碳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问题及论文架构。在界定低碳经济政策内涵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分析理论基础上,提出分析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原因的“三层级”分析框架。第三章通过对美国近几届政府的低碳经济政策的历史演进研究,发现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从奥巴马总统执政开始出现了积极倾向。第四章到六章分别从国际的激励与约束、国内的激励与约束、国家发展战略角度三个层面对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原因进行探析。认为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决定了政策转向趋势,而这种积极的趋势正是因为迎合了危机之后美国国家的发展战略调整,而得以实施与制定。第七章从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对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后的政策定位和内容给予探讨。认为美国低碳经济政策分为对外层面和对内层面。对外层面,包括国际合作、国际融资、碳关税三个方面。对内层面,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能源安全、清洁能源、清洁汽车和建筑以及排放权交易五个方面。第八章对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经济绩效进行考量。发现虽然没有通过全局性的《2009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但是美国在低碳经济方面却在默默的行动着,并且成效已经突显。第九章对美国未来,亦或说长期以来碳减排的阻力进行了分析,对奥巴马第二任期内美国低碳经济政策做出了预判,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中国的应对方案。通过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源自于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激励与约束。其中国际原因主要是:国际舆论和减排的压力;欧日等国低碳经济强进的发展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国际制度条件和国际碳市场条件的日趋完善为美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国内原因,主要是政治上的党政斗争、利益集团博弈和地方“自下而上”的推动,以及经济上的寻求新的增长点、极端气候成本和能源结构风险等因素。其次,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绝不单单只由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因素所驱动,实际上还有一层原因是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趋势正好迎合了金融危机后美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因此,三方主体共同博弈,最终形成了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及后续的发展。最后,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积极以后,即奥巴马执政的第一任期内,效果已经开始凸显。在碳减排方面,美国碳排放总量、部门碳排放量、以及按能源种类划分的排放量较之前历届政府出现了较大的下降趋势。在能源结构方面,总能源消费量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煤和石油的消费量首现降低趋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呈上升趋势,页岩气革命更是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能源供给。在低碳技术和产业方面,清洁能源专利激增,低碳技术利用率较高,新能源产业投入不断加大并发展迅速。在碳交易方面,碳市场稳健发展,区域碳交易成果显着,加州等已经开始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综合以上,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2009年开始首降至50%以下,能源独立性增强;同时绿色就业数量已达到300万/年。
唐晓雨[3](2012)在《掩蔽线索引发的返回抑制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指对与线索(cue)出现在相同位置的靶子反应更慢的一种注意现象。阈下返回抑制(subthreshold inhibition ofreturn)是指,由人们不能察觉进行外显报告的线索所引发的返回抑制。研究一旨在通过对掩蔽线索引发的外源性注意定向的双阶段效应——易化和抑制,证明阈下返回抑制的存在。采用空间线索化范式,实验一调控线索和掩蔽呈现时间设置最佳阈下参数;实验二和实验三分别采用检测和辨别任务,考察了多线索与靶子时间间隔(Stimulus OnsetAsynchrony,SOA)下阈下线索引发的外源性空间注意定向。结果表明,无论在检测任务还是辨别任务中,阈下线索均可引发抑制效应,且完成辨别任务时得到了注意定向的双阶段效应——易化和抑制。这表明,在不需要意识参与下阈下线索可以引导注意,产生易化效应与抑制效应,为阈下返回抑制的存在提供了依据。研究二以探讨阈下返回抑制的机制为目的,将空间线索化范式与Stroop任务(对本身表示颜色的汉字的书写颜色进行反应)相结合,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的高时间分辨率特性,考察掩蔽线索对靶子早期感知觉加工相关的N1成分,以及与冲突解决相关的差异波(Stroop色词的冲突刺激减去中性刺激)的N450成分的影响。行为结果发现,①中性刺激存在阈下返回抑制效应;②无论在线索化位置还是非线索化均存在稳定的Stroop效应,即对冲突刺激的反应慢于中性刺激;③线索化位置上的Stroop效应显着小于非线索化位置。ERP结果发现,不仅与靶子早期加工相关的N1成分在线索化位置上有所减弱,与晚期冲突解决相关的N450成分,同样在线索化位置上同样减弱。表明阈下返回抑制的产生与靶子的早期感知觉加工和反应前(premotor)加工受到抑制紧密相关,支持阈下返回抑制的注意抑制说(inhibition of attention)。通过研究一和研究二得出结论,①掩蔽线索可以引发外源性注意定向的双阶段效应,且存在阈下返回抑制,其本质与返回抑制可能相同;②注意抑制可能是阈下返回抑制产生的原因。
孙雨心[4](2007)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透明度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一直以其秘密性为标签,但是伴随着“规则导向”上升为主导地位,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司法性质逐步确立,争端解决中透明度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WTO成员方、广大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对于自身有效参与和获得及时、全面信息的需求,对争端解决透明度建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并推动争端解决机制向更加客观化、公正化迈进。值得注意的是,WTO实践中出现了专家组首次公开审理的案件,这表明WTO审理的秘密性有所松动,是WTO争端解决增强透明度的新动向。本文共分三个部分,各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首先论述WTO争端解决机制透明度的含义。然后分析了WTO争端解决机制透明度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即WTO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准司法性,这种准司法性是研究WTO争端解决机制透明度问题的基本前提,同时透明度也是司法公正的基本保障之一。最后说明透明度在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特殊制度价值。第二部分,按程序进行的顺序,从程序公开的角度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透明度问题进行分析。本部分纵向阐述了在磋商阶段、专家组阶段、上诉审阶段以及执行阶段的资料和文件公开、会议公开的情况,具体分析了透明度在各个阶段的具体体现,并就在可行范围内的进一步增强透明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第三部分,就非当事方参与的问题对WTO争端解决机制透明度涉及的具体制度进行专题研究。本部分从横向角度,分析了“法庭之友”的陈述、私人律师参与和第三方制度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现有规定和实践情况,并分别说明了以上三个制度与WTO争端解决机制透明度的相互关系。最后就促进更广泛参与、提高透明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陈鑫[5](2004)在《怀念考研时的朋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研,一个让人魂系情牵的梦。正是因为对它的极度憧 憬与向往,所以当我真正面对它时,内心才显得特别地忐忑 不安。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认识了她。 初识 那一天,我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里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 她忽然走过来向我借《考研政治大纲》,就这样我们聊了起 来。她是一个农家女孩,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所以原 打算毕业以后就马上工作,但考研却像磁石般吸引着她,让 她欲罢不能。不知是因为缘分,还是因为那种对考研的追求 与矛盾,那次的偶遇竟让我们一见如故,从此便一发不可收 拾,成了最好的朋友。
二、怀念考研时的朋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怀念考研时的朋友(论文提纲范文)
(1)致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论文提纲范文)
为了那条未知的路 |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那样去战斗 |
潮落之后定会潮起 |
(2)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研究:原因、定位及经济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综述 |
1.3.2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综述 |
1.3.3 对已有文献评述 |
1.4 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政策理论体系构架 |
2.1 低碳经济的三重属性与低碳经济政策界定 |
2.1.1 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与资源环境属性 |
2.1.2 三重属性下低碳经济政策内涵的界定 |
2.2 低碳经济及政策的理论框架 |
2.2.1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 |
2.2.2 低碳经济政策相关理论 |
2.3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 |
2.3.1 双重博弈模型 |
2.3.2 双重博弈模型的局限性 |
2.3.3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三层级分析框架 |
第3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 |
3.1 克林顿的温和低碳经济政策 |
3.1.1 国际态度:温和并签署《京都议定书》 |
3.1.2 国内态度:相对积极 |
3.2 小布什的消极低碳经济政策 |
3.2.1 国际态度:消极并退出《京都议定书》 |
3.2.2 国内态度:相对积极 |
3.3 奥巴马的积极低碳经济政策 |
3.3.1 国际态度:活跃 |
3.3.2 国内态度:积极 |
第4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国际激励与约束 |
4.1 低碳政策的国际政治属性---国际减排压力 |
4.1.1 气候与碳排放因果关系确定 |
4.1.2 国际社会纷纷制定减排目标 |
4.2 低碳政策的国际经济属性---国际低碳创新博弈 |
4.2.1 欧盟成为全球领头羊 |
4.2.2 日本低碳的快速崛起 |
4.2.3 G20 国家的发展与比较 |
4.3 低碳政策的国际制度条件---国际合作减排机制 |
4.3.1 国际减排科学研究阶段 |
4.3.2 国际减排政治化阶段 |
4.3.3 国际减排蓬勃发展阶段 |
4.4 低碳政策的国际市场条件---国际交易平台及交易主体 |
4.4.1 国际碳市场迅速发展 |
4.4.2 欧盟引领国际碳交易 |
第5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国内激励与约束 |
5.1 政治层面 |
5.1.1 两党之间博弈 |
5.1.2 利益集团博弈 |
5.1.3 各州推动:“自下而上” |
5.2 经济层面 |
5.2.1 寻求新增长点 |
5.2.2 极端气候成本 |
5.2.3 能源结构风险 |
第6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国家战略诉求与最终博弈 |
6.1 后危机时代美国发展战略的坚持与调整 |
6.1.1 战略调整背景 |
6.1.2 巩固“硬实力” |
6.1.3 打造“巧实力” |
6.2 低碳经济政策迎合并服从美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
6.2.1 迎合国家气候安全战略调整 |
6.2.2 迎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调整 |
6.2.3 迎合国际竞争力战略调整 |
6.2.4 迎合“巧实力”战略调整 |
6.3 奥巴马政府的低碳经济政策博弈模型 |
6.3.1 博弈模型的设定 |
6.3.2 博弈过程及结果 |
6.4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体系探讨 |
第7章 奥巴马时期美国低碳经济的政策定位与内容 |
7.1 对外经济政策定位和内容 |
7.1.1 气候能源合作 |
7.1.2 碳关税 |
7.1.3 低碳融资 |
7.2 对内经济政策定位和内容 |
7.2.1 加强能源安全 |
7.2.2 创新清洁能源 |
7.2.3 清洁交通与建筑 |
7.2.4 应对气候变化 |
7.2.5 碳排放权交易 |
第8章 奥巴马时期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经济绩效 |
8.1 低碳经济政策的直接效果 |
8.1.1 对碳排放总量和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 |
8.1.2 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及能源结构的影响 |
8.1.3 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与创新情况 |
8.1.4 碳市场和碳交易的发展与最新进展 |
8.2 低碳经济政策的间接效果 |
8.2.1 能源独立性与安全性首现增强 |
8.2.2 清洁能源行业就业呈上升趋势 |
8.2.3 绿色商品和服务就业行业趋势 |
8.2.4 绿色行业个人收入与非绿色行业持平 |
第9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展望与中国的应对 |
9.1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未来可能面临的阻力 |
9.1.1 美国低碳经济将很难在立法上取得突破 |
9.1.2 国会中共和党人数增加带来了不确定性 |
9.1.3 商业利益集团仍将成为减排的巨大阻力 |
9.1.4 地方利益分化加剧民主党内部矛盾 |
9.2 奥巴马连任后美国低碳经济行为预判 |
9.2.1 国际上不会重回消极与强硬态度 |
9.2.2 国际上不会采取新的颠覆性举措 |
9.2.3 很有可能利用经济手段限制排放 |
9.2.4 将低碳政策与能源独立联系起来 |
9.2.5 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仍是发展重点 |
9.3 中国应对美国低碳战略的对策建议 |
9.3.1 在国际上明确立场,勇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
9.3.2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
9.3.3 国内行动与国际形势接轨,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合作 |
9.3.4 以低碳技术开发为主线,突破能源困境与气候变化的合围 |
9.3.5 建立健全低碳政策体系,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
9.3.6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突破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
9.3.7 充分利用市场激励机制,化解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掩蔽线索引发的返回抑制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返回抑制及其机制 |
1.2 阈下返回抑制 |
1.3 问题提出 |
2 研究一:掩蔽线索引发的空间注意定向——易化和抑制 |
2.1 实验一 阈下参数设定 |
2.1.1 方法 |
(1)被试 |
(2)工具与材料 |
(3)设计与程序 |
2.1.2 结果与分析 |
2.2 实验二 检测任务中阈下线索引发的注意定向 |
2.2.1 方法 |
(1)被试 |
(2)工具与材料 |
(3)设计与程序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实验三 辨别任务中阈下线索引发的注意定向 |
2.3.1 方法 |
(1)被试 |
(2)工具与材料 |
(3)设计与程序 |
2.3.2 结果与分析 |
3 研究二:阈下返回抑制的机制 |
3.1 实验四 上下视野中掩蔽条件下刺激的觉察 |
3.1.1 方法 |
(1)被试 |
(2)工具与材料 |
(3)设计与程序 |
3.1.2 结果与分析 |
3.2 实验五 掩蔽阈下线索对 Stroop 冲突的影响——ERP 证据 |
3.2.1 方法 |
(1)被试 |
(2)工具与材料 |
(3)设计与程序 |
(4)ERP 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
3.2.2 行为结果与分析 |
3.2.3 ERP 结果与分析 |
(1)N1 成分 |
(2)N450 成分 |
4 总讨论 |
4.1 掩蔽线索引发的注意定向时程 |
4.2 阈下返回抑制的机制 |
5 结论 |
5.1 掩蔽线索可以引发外源性注意定向的双阶段效应,且存在阈下返回抑制,其本质与返回抑制可能相同 |
5.2 注意抑制可能是阈下返回抑制的原因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透明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概论 |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透明度 |
(一) 透明度的含义 |
(二) WTO争端解决机制透明度的含义 |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透明度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
三、WTO争端解决机制透明度的制度价值 |
第二部分 WTO争端解决机制透明度问题之一——程序的公开问题 |
一、磋商阶段的透明度 |
(一) 磋商请求 |
(二) 磋商内容的秘密性 |
(三) 磋商后达成的解决办法 |
(四) 磋商与透明度 |
二、专家组阶段的透明度 |
(一) 设立专家组的请求 |
(二) 专家组的职权范围 |
(三) 专家组的成立 |
(四) 书面陈述 |
(五) 口头陈述 |
(六) 专家审议小组的工作 |
(七) 专家组报告 |
(八) 专家组审理与透明度 |
三、上诉审理阶段的透明度 |
(一) 上诉的提出与应诉 |
(二) 上诉审理的程序 |
(三) 口头听证 |
(四) 书面答复 |
(五) 上诉机构裁决 |
(六) 上诉审理与透明度 |
四、执行阶段的透明度 |
(一) 建议或裁决的执行 |
(二) 补偿和中止减让 |
(三) 执行阶段的裁决和仲裁 |
(四) 执行阶段与透明度 |
第三部分 WTO争端解决机制透明度问题之二——非当事方的“参与”问题 |
一、“法庭之友”陈述 |
(一) “法庭之友”陈述之概念 |
(二) “法庭之友”陈述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实践 |
(三) “法庭之友”陈述与透明度 |
二、私人律师的参与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私人律师参与在争端解决中的实践 |
(三) 私人律师参与与透明度 |
三、第三方制度 |
(一) 第三方的概念及制度演变 |
(二) 第三方制度在WTO争端解决程序中的实践 |
(三) 第三方制度与透明度 |
四、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怀念考研时的朋友(论文提纲范文)
初识 |
再试 |
祝福 |
四、怀念考研时的朋友(论文参考文献)
- [1]致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J]. 庄园. 求学, 2014(24)
- [2]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研究:原因、定位及经济绩效[D]. 门丹. 辽宁大学, 2013(11)
- [3]掩蔽线索引发的返回抑制及其机制研究[D]. 唐晓雨.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4]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透明度问题研究[D]. 孙雨心. 中国政法大学, 2007(05)
- [5]怀念考研时的朋友[J]. 陈鑫. 中国研究生,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