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艺植物科学研究导论》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王春雷,赵大球[1](2021)在《“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以扬州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农科建设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未来农业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从教学角度来看,当下众多涉农相关课程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且晦涩难懂、理论性和实验操作性强等特点及难点。针对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理论和实践的改革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完善丰富教学内容与材料,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及动手创作力为出发点,重塑课程教学的新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
李桂荣,张少伟,杜晓华,姚正阳,周俊国[2](2021)在《农业硕士高级园艺植物育种技术课程案例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农业硕士高级园艺植物育种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园艺领域创新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园艺产业的需求。该研究首先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方法不完善等问题,然后主要以农业硕士的专业必修课高级园艺植物育种技术为例,将案例教学法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对该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实践与应用,为提高农业硕士高级园艺植物育种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农业高等院校该门课程及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定参考和借鉴,研究有助于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方法不完善等问题。
褚明宇,刘玉莲,左存武,毛娟,张菲菲,陈佰鸿[3](2021)在《基于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改革探讨》文中认为国家新农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为"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培养现代社会所需创新型能力人才。园艺专业选修课《园艺植物研究法》是本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掌握必要研究手段而开设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园艺植物研究的基本方法。相比其他专业课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注重结果,因此急需改革。为此在教学中,探讨了优化教学内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注重过程性考核的多元考核体系,以期通过知识的高阶性、教学的挑战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园艺人才。经过两轮教学,结果显示良好。
赖彪,罗刚军,陈发波[4](2020)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学改革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分析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和注重课外实践的一系列提高学生的生物技术应用能力的改革思路与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素质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赵玲[5](2020)在《甘肃省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跨多个相关学科的综合性技能课程,是一个锻炼学生实验技能、应用范围比较广的应用技能课,在当代农林牧副渔,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发展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许多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是中职植物组织培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成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自2012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师生的重视。然而目前在现实的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以及教育落后的偏远地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现状、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仍然缺乏对应的研究和分析。甘肃植物资源丰富,是甘肃省社会、经济、科研、脱贫攻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甘肃中职学校作为甘肃地区技术型人才的集区,其职业教育中“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在甘肃省上述事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对甘肃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进行了现状调查、问题梳理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为本地区中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依据,以期提高国家、学校、教师、以及教育专家对该地区的中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重视,切实促进甘肃中职学校以及甘肃省经济的发展。本文为了解甘肃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对甘肃四市12所中职的66位“植物组织培养”任课教师和693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教师进行了面对面访谈。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职业教育改革以后,甘肃中职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发现了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分别是:1.实验教学基础设施有待完善;2.各方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重要性等认识不足;3.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4.植物组织培养任课教师的实验教学专业素养有待提高,5.学生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且创新意识不强。结合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重视;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3.健全管理制度,促进“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长远发展;4.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5.立足学生的发展,开发和丰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
吴玉霞,何天明,田嘉[6](2020)在《“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园艺植物研究法"是园艺专业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针对本课程内容增大、课时缩减以及教学难度大等改革难题,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并付诸实施,收到预期的改革效果。对实践中产生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改革方向提出了设想。
张王勇[7](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认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李伟[8](2019)在《《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活动与教学质量影响着园艺、设施园艺等相关本科专业、方向学生开展、实施园艺植物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综合能力,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试验研究思路、促进掌握有关试验操作技能,提高科技报告或论文撰写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树立热爱专业、热衷科研的求进思想,精心组织、完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践环节,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演绎与推理教学逻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获得了良好教学成效。
赵成日[9](2018)在《优化《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的措施》文中认为《园艺植物研究法》是一门园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内容纷繁庞杂的特点,因此,要想讲好本课程必须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的选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
刁瑜[10](2018)在《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亦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该核心问题产生的逻辑如下:课程是人才陪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专业课程设计简约化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的核心。基于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困境的反思和国际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进程的探究,本研究选取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比较研究这一主题,尝试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以“以简驭繁”(LIM)作为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构建基于专业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设计完备形态,探讨课程设计外在形式简约化与内在实质简约化的融合,尝试借鉴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经验,探寻具有我国鲜明职教特色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新路径。本研究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两大研究问题:一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是如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此为对“应然”课程设计命题的追问;二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借鉴与有益启示是什么?此为对“实然”课程设计命题的探究。在对相关文献的检索、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以简驭繁、高职课程设计、高职课程设计的比较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呈现、解析。对比利时高职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比较分析,聚焦于外在形式简约化和内在实质简约化的两个维度。其中,形式简约化主要关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结构;实质简约化则关注高职课程设计自身的优化发展。基于这样的分析逻辑,在第二章中构建了本研究的比较分析框架。首先,依据高职教育课程的发展模式和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模式的两条标准,选取了比利时作为本研究的比较对象;其次,根据贝雷迪(G.Z.Bereday,1964)比较教育研究四阶段模型,明确了本研究的两条研究主线:历史分析和切面分析;最后,根据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从结构和功能两大维度选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三大基本要素以及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作为本研究比较分析的参照项,并最终构建了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框架。基于比较分析框架,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高度抽象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分析模型。在分析模型中,外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高职课程设计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雇主、专业组织、培训机构、教师/培训者、学习者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中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是指整个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架构;内圈则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核心圈,是指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三大基本要素。可以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分析模型,才能保证对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的探讨上升至系统层面,且保证其结论使用在同一话语平台,结论也就有了可通性,这样才能在我国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模型构建这一层面提出有效结论。
二、《园艺植物科学研究导论》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园艺植物科学研究导论》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以扬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存在的问题 |
(一)理论教学 |
1. 现有课时不足以支撑较多的教学内容 |
2. 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教材更新慢 |
3. 学生参与度不高 |
(二)实验教学 |
1. 实验课时少 |
2. 教学模式落后 |
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
(一)优化课程理论教学内容 |
(二)改进教学方法 |
(三)改变实验课堂教学模式 |
三、结语 |
(2)农业硕士高级园艺植物育种技术课程案例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存在的问题 |
(一)师资队伍整体实力需要提高 |
(二)教材内容陈旧,理论内容多,实用性不强 |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度不够 |
(四)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
二、课程改革及建设 |
(一)师资队伍的完善 |
(二)高级园艺植物育种技术课程育种技术案例库的教学内容 |
1. 常规杂交育种案例教学 |
2. 优势杂交育种案例教学 |
3. 营养系杂交育种案例教学 |
4. 诱变育种案例教学 |
5. 多倍体育种案例教学 |
6. 生物技术辅助育种案例教学 |
三、案例教学的过程及其实施步骤 |
(一)上课前的准备 |
(二)课中的实施 |
1. 案例引入 |
2. 案例讨论 |
四、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
(一)教学方法 |
(二)考核方式 |
(3)基于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存在的问题 |
1.1 内容庞杂、时间有限 |
1.2 教学方式古板 |
1.3 考核方式单一 |
2《园艺植物研究法》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
2.1 优化教学内容,注重高阶知识的引入 |
2.2 围绕挑战,组织教学,实施多元教学形式 |
2.3 加强过程性考核,优化评价体系 |
3 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 |
4 改革评价 |
4.1 成绩评价 |
4.2 学生能力评价 |
5 结论 |
(4)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 |
2.1 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内容 |
2.2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2.3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实践周系统训练实验技能 |
2.4 鼓励学生课外实践,提高生物技术应用能力 |
3 结语 |
(5)甘肃省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
二、甘肃省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节 总体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观察法 |
四、访谈法 |
第三节 研究工具的开发 |
第四节 研究工具的检验 |
一、信度分析 |
二、效度分析 |
第五节 样本来源及地理分布 |
一、样本学校概况 |
二、样本教师概况 |
三、样本学生概况 |
四、样本实验选择 |
五、样本测试题的选择 |
第三章 甘肃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
第一节 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情况 |
一、独立实验室数量 |
二、实验员配备情况 |
三、实验药品与仪器配备情况 |
四、实验室的管理情况 |
五、实验室现代化建设程度 |
六、其他实验基地建设情况 |
第二节 各方对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学实践教学的认识情况 |
一、学校对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学实践教学的认识情况 |
二、植物组织培养学教师对本实验教学的认识 |
三、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的认识情况 |
第三节 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的准备情况 |
一、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学教师的实验课前准备情况 |
二、中职学校学生的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课前准备情况 |
第四节 中职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 |
一、教师的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情况 |
二、中职学生的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学习情况 |
第五节 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情况 |
一、中职学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评价方式 |
二、学生对教师实验教学评价方式的满意度 |
第六节 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的课外开展情况 |
一、学校层面的高中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的课外开展情况 |
二、教师层面的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课外开展情况 |
三、学生层面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
第四章 甘肃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
一、存在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各方对中职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全面 |
一、存在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
一、存在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四节 中职教师的实验教学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
一、存在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五节 学生学习习惯尚未养成,且创新意识不强 |
一、存在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改善甘肃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建议 |
第一节 转变教学观念,加强重视实验教学 |
一、加强学校负责人对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
二、加深教师对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的理解 |
三、加深学生对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的认识 |
第二节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 |
一、提高中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场地的建设标准 |
二、改善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用品的配备不足 |
三、加强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员队伍建设 |
第三节 健全管理制度,促进长远发展 |
一、健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制度 |
二、健全学校管理层对学生、实验员以及教师的管理制度 |
三、健全实验员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
四、健全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制度 |
第四节 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教学质量 |
一、夯实植物组织培养学教师实验教学专业知识 |
二、提高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学教师实验教学专业技能 |
第五节 立足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 |
一、建立植物组织培养学实验教学的资源库 |
二、整合校内和外植物组织培养学 |
三、充分发挥甘肃中职学校地域特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甘肃省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育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二 甘肃省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育现状调查(学生卷) |
附录三 甘肃省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访谈提纲(教师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改革针对的主要问题 |
1.1 语言障碍 |
1.2 课时数减少 |
2 主要改革措施 |
2.1 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 |
2.2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
2.3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
3 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
(7)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
(一) 史料来源 |
(二) 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二) 研究阶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
(一) 外部动力因素 |
(二) 内部动力因素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
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
(一) 丰富课堂理论教学 |
(二)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
(三) 用新媒体辅助教学 |
三、重视课程教学心理 |
(一) 激励学生热爱专业 |
(二) 助推教师提升素养 |
(9)优化《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
1.1 删除与先修课程重复的知识点 |
1.2 重点讲解园艺植物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工作 |
1.3 结合本校专业特点挑选部分研究方向内容 |
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
3 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 |
4 考核方式 |
(10)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题目解读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题目解读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以简驭繁(Less is More,LIM)”极简主义的研究 |
二、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三、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比较的研究 |
四、研究文献简评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理论依据 |
二、研究假设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框架 |
五、研究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必然取向:简约化 |
一、简约化与专业课程设计优化 |
二、高职课程设计的中心议题:专业课程的简约化 |
三、专业课程优化要求课程设计简约化 |
第二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简约化的知识观照 |
一、课程设计简约化对实践知识的关注 |
二、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新视角:LIM |
三、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核心:VLIM |
第三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梗概 |
第一节 比利时教育体系概览 |
一、比利时国家简介 |
二、比利时教育体系简况 |
三、比利时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
第二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概要 |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的基本制度与政策框架 |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资助政策与经费来源 |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质量监控 |
四、比利时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
一、中职教育课程的延续 |
二、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
三、分层级资格证书体系 |
四、开放的职后培训途径 |
五、以简驭繁的课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概述 |
第一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
一、萌芽自发阶段(1830独立前) |
二、制度规范阶段(1830~1914-1918) |
三、质量提升阶段(1945~1970) |
四、标准规范阶段(1960~1988) |
五、未来发展展望(1989~至今) |
第二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
一、技术回归:方法论 |
二、目标驱动:以人为本 |
三、设计导向:以简驭繁 |
第三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 |
一、高职课程设计中的注册制课程 |
二、高职课程设计中的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分类 |
第四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证研究 |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专业标准 |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质量保障 |
四、典型案例解析:三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 |
一、高职课程设计比较分析框架的应用 |
二、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差异 |
三、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共性 |
第二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 |
一、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 |
二、构建制度化设计框架 |
三、关注课程设计简约化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借鉴 |
第一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梗概 |
一、历史演变 |
二、设计模式 |
三、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
一、课程目标的职业性不够 |
二、课程内容的操作性不强 |
三、课程模式的同质化严重 |
第三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改进对策——基于LIM视角 |
一、建立“政府一市场”的课程管理机制 |
二、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
三、完善高等职业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 |
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
五、借鉴比利时经验中坚守中国文化自信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缩略词列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APPENDIX) |
附录1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家访谈函 |
附录2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与纺织品模块课程计划课程 |
附录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妆品科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护理模式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老年保健模块课程表 |
附录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工商管理高职模块化培训指南(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
附录1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酒店与餐饮管理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1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模块课程计划(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
附录1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银行、证券金融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1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电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1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子模块课程表 |
附录1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工业IT模块课程表 |
附录1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冷却与加热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1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航空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1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械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1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信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2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骨科缓急药物模块课程表 |
附录2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图书馆与纪录片信息科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2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特殊教育模块课程表 |
附录2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人事管理模块课程表 |
附录2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高级咨询模块课程表 |
附录2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文化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企业联合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聋人口译员模块课程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
后记(EPILOGUE) |
致谢(ACKNOWLEDGEMENT) |
四、《园艺植物科学研究导论》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以扬州大学为例[J]. 刘晓,王春雷,赵大球. 大学, 2021(43)
- [2]农业硕士高级园艺植物育种技术课程案例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李桂荣,张少伟,杜晓华,姚正阳,周俊国. 高教学刊, 2021(31)
- [3]基于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改革探讨[J]. 褚明宇,刘玉莲,左存武,毛娟,张菲菲,陈佰鸿.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01)
- [4]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 赖彪,罗刚军,陈发波.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6)
- [5]甘肃省中职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总结[J]. 吴玉霞,何天明,田嘉. 科教导刊(下旬), 2020(12)
- [7]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李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9(01)
- [9]优化《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的措施[J]. 赵成日. 吉林农业, 2018(17)
- [10]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刁瑜. 厦门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