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徐玮玮,徐利,杨蕾[1](2022)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川崎病患儿,根据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53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 g/k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对照组49例(小剂量丙种球蛋白400 mg/k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退热时间、颈淋巴结增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退热时间、颈淋巴结增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WBC、CRP、ESR、PLT均下降,其中研究组下降程度更为显着(P<0.05,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可有效提高疗效,减轻患儿炎症反应,安全性较佳。
郭旭伟,崔娜娜,李书婷[2](2022)在《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川崎病患儿82例,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使用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双嘧达莫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相关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情况,以及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G (IgG)和免疫球蛋白M (IgM)等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PT、TT和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Fbg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IgA、IgG和IgM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总体疗效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川崎病的治疗中使用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及丙种球蛋白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儿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其机体免疫能力,提升总体疗效。
李虹媛,张辉,张建明[3](2022)在《双嘧达莫联合IVIG及阿司匹林治疗儿童川崎病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治疗儿童川崎病(KD)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省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KD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IVIG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嘧达莫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CD4+、CD4+/CD8+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CD8+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PT、TT、APT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Fbg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双嘧达莫联合IVIG及阿司匹林治疗KD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水平,安全性高,效果显着,建议临床推广运用。
张孝兴,李倩,周巍玲[4](2021)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完全与不完全川崎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完全川崎病(CKD)与不完全川崎病(IKD)的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宝鸡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68例川崎病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川崎病类型将患儿分为CKD组40例和IKD组28例,两组均采用1g/kg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比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CKD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IKD组(χ2=4.128,P<0.05),CKD组退热时间、颈淋巴结消散时间、黏膜充血时间、手足肿胀时间均短于IKD组(t值分别为4.876、3.965、3.870、4.715,P<0.05);两组治疗后Treg、Th17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t值分别为17.674、16.915、26.149、24.613,P<0.05),且CKD组Treg、Th17细胞比例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IKD组(t值分别为3.674、2.655,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t值分别为6.127、16.526、20.106、7.769、22.951、28.146,P<0.05),且CKD组血清TNF-α、IL-6、CRP水平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IKD组(t值分别为3.050、2.292、2.131,P<0.05);治疗期间,CKD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于IKD组(χ2=4.128,P<0.05)。结论 1g/kg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CKD的效果相对IKD较好,对于IKD患者可考虑增大丙种球蛋白用药剂量和延长治疗时间。
王琪,邵启国[5](2021)在《乌司他丁联合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效果及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KD)的疗效及机制。方法抽取2017年2月至2020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26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3例。两组均予以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情况, 比较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显效率(73.02%, 46/63)高于对照组(47.62%, 30/63), P<0.05。治疗14 d后, 两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红细胞沉降率、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Th17/Treg、血管紧张素-Ⅱ、人8-异构前列腺素F2a、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 7/63)与对照组(12.70%, 8/6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效果良好, 更有利于减轻患儿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 改善免疫功能, 提高临床疗效。
楼印晅[6](2021)在《同剂量不同疗程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者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川崎病患儿采取同剂量不同疗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治疗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7例川崎病患儿,按照静脉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分为Ⅰ组(16例)和Ⅱ组(11例),Ⅰ组给药剂量为2 g/kg,在1 d内滴注完,Ⅱ组给药剂量为每日1 g/kg,连用2 d,回顾性比较两组血液高凝状态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凝血活化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血沉(ESR)、D二聚体(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Ⅱ组APTT长于Ⅰ组,PLT、ESR、D-D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Ⅰ组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Ⅱ组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在采取单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时的疗效确切,可显着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应用价值显着。
何丽影,叶红[7](2021)在《丙种球蛋白小剂量静注治疗典型与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丙种球蛋白小剂量静注治疗典型与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廉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86例,按疾病类型不同分为不完全川崎病组(不完全组,52例)和典型川崎病组(典型组,3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雾化化痰、物理降温、营养支持等),在此基础上使用小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 g/kg)+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血液指标、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结果不完全组住院时间为(8.07±0.46)d,典型组为(10.70±0.3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86,P=0.000)。治疗后,不完全组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白细胞、血沉水平均显着低于典型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均显着下降(P<0.05),而不完全组显着低于典型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小剂量静注治疗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效果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血液指标,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张磊晶[8](2021)在《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川崎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收集7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儿科的74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纳入标准均采用2002年日本第5次修订的诊断标准,排除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严重感染、未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或入院前已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以及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不完整患儿。按照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1天,对照组采用丙种球蛋白1g/kg连续治疗2天,两组患儿急性期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mg/kg口服,体温稳定3天后逐渐减量,2周左右减至3-5mg/kg,维持6-8周,有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口服至冠脉改变消失。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临床症状(退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粘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硬肿消退时间)、实验室指标(白细胞、CRP、血沉)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差异。跟踪随访出院患儿,分别于出院第3个月、第6个月、第1年、第2年复查心脏彩超,比较两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退热时间,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等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白细胞、血沉、CRP等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血沉、CRP较前均降低,相同组内比较前后有差异,且观察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97.4%,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所有病例跟踪随访两年,于出院第3个月、第6个月、第1年、第2年复查心脏彩超,观察组有冠脉改变的1例(2.8%),对照组有冠脉改变的1例(2.6%),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冠脉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VIG2g/kg治疗1天可以缩短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退快,实验室炎症指标下降明显。2、IVIG2g/kg治疗1天和1g/kg治疗2天对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冠状动脉损害的预后影响无明显差异。
秦璨[9](2020)在《丹参提取物对川崎病模型小鼠心肌组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物丹参脂溶性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水溶性有效成分丹酚酸B联合应用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模型小鼠心肌组织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理,为中医药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所致心肌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将7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1:1)、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1:5)、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5:1)。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分别在第1、3、5、7、9、11天以腹腔注射2.5g/kg牛血清白蛋白的方法进行造模,同时予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2.5g/kg腹腔注射,观察小鼠活动、食欲、反应等变化。造模结束后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10天,予阳性药组按前3天455mg/(kg·d)、后7天45.5mg/(kg·d)的剂量进行灌胃,应用中药的组别按40mg/(kg·d)的剂量灌胃10天。末次给药24h后,对小鼠进行取材,眼球取血进行ELISA检测,取心肌组织及冠状动脉进行HE染色并且制作切片,明确病理变化。结果:1.小鼠行为学:丹参酮ⅡA联合丹酚酸B在治疗10天后,小鼠活动度恢复正常,进食饮水增加,生活质量提升。2.小鼠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丹参酮ⅡA联合丹酚酸B能够改变KD-CAL小鼠的心肌组织的断裂情况,与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丹酚酸B(1:5)组的心肌组织基本无异常,结构排列有序、紧密。3.药物有效性相关指标检测:(1)小鼠血清CK活性: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丹参酮ⅡA联合丹酚酸B三个组均明显下降(P<0.05);与阳性药组相比,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1:5)明显下降(P<0.05)。(2)小鼠血清CK-MB活性: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1:1)、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1:5)明显下降(P<0.05)。(3)小鼠血清LDH活性: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丹参酮ⅡA联合丹酚酸B三个组明显下降(P<0.05)。(4)小鼠血清α-HBDH活性: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丹参酮ⅡA联合丹酚酸B三个组明显下降(P<0.05)。(5)小鼠血清AST活性: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1:1)、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1:5)明显下降(P<0.05);与阳性药组相比,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1:5)明显下降(P<0.05)。4.药物作用机制相关指标检测:(1)小鼠血清TNF-α水平: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1:5)水平较低,(P<0.05);与阳性药组相比,丹参酮ⅡA联合丹酚酸三个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小鼠血清IL-6水平: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1:5)、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5:1)水平较低(P<0.05);与阳性药组相比,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1:1)、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5:1)水平较高(P<0.05)。(3)小鼠血清IL-1β水平: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1:5)、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5:1)水平较低(P<0.05);与阳性药组相比,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1:1)、丹参酮ⅡA+丹酚酸B组(5:1)水平较高(P<0.05)。结论:1.丹参脂溶性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水溶性有效成分丹酚酸B联合应用能够抑制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模型小鼠心肌组织的改变,减少其心肌的坏死。2.丹参酮ⅡA联合丹酚酸B配比为1:5时抑制心肌组织损伤效果最为显着。3.丹参酮ⅡA联合丹酚酸B治疗KD-CAL导致心肌组织受损的机制可能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有关。
黎海强,吴锋华,古超群[10](2019)在《小儿川崎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后炎性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小儿川崎病又称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儿科常见病,19世纪60年代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发现,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该病病因,疾病特征以全身血管炎为主,多发人群为<5岁的婴幼儿,成人少见,发病后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等[1,2]。发病后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临床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丙种球蛋
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
1.3.2 临床疗效[6]: |
1.3.3 实验室指标: |
1.3.4 不良反应: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
2.2 临床疗效比较 |
2.3 实验室指标比较 |
2.4 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2)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2.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论 |
(3)双嘧达莫联合IVIG及阿司匹林治疗儿童川崎病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比较 |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发生情况 |
3 讨论 |
(4)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完全与不完全川崎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研究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两组疗效比较 |
2.2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2.3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
2.4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2.5两组治疗期间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 |
3讨论 |
3.1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不同分型KD患儿的效果 |
3.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不同分型KD患儿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
3.3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不同分型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
(6)同剂量不同疗程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者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高凝状态指标对比 |
2.2 两组疗效对比 |
3 讨论 |
(7)丙种球蛋白小剂量静注治疗典型与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7]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 |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液学检验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8)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川崎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病因 |
2.1.1 感染学说 |
2.1.2 遗传因素 |
2.2 病理改变 |
2.3 诊断 |
2.3.1 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
2.3.2 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 |
2.3.3 冠脉扩张诊断标准 |
2.4 治疗 |
2.4.1 丙种球蛋白 |
2.4.2 阿司匹林 |
2.4.3 糖皮质激素 |
2.4.4 生物制剂 |
2.4.5 免疫抑制剂 |
2.4.6 血浆置换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诊断标准 |
3.2.1 完全川崎病的诊断 |
3.2.2 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 |
3.2.3 冠状动脉扩张诊断标准 |
3.2.4 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诊断标准 |
3.2.5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3.1 纳入标准 |
3.3.2 排除标准 |
3.4 研究方法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住院天数及临床症状消退时间 |
4.2 实验室指标 |
4.3 临床总有效率 |
4.4 冠脉改变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丹参提取物对川崎病模型小鼠心肌组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1. 小鼠一般状态 |
2. 小鼠心脏组织形态学变化 |
3. 各组小鼠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结果 |
4. 各组小鼠血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结果 |
5. 各组小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 |
6. 各组小鼠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性结果 |
7. 各组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结果 |
8. 各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
9. 各组小鼠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结果 |
10. 各组小鼠白细胞介素 1β(IL-1β)水平结果 |
讨论 |
1 造模方法 |
2 实验指标与 KD-CAL 心肌组织损伤 |
3 实验药物的相关药理作用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川崎病血管损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小儿川崎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后炎性指标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疗效评估 |
2.2 患儿治疗后症状好转情况 |
2.3 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 |
2.4 患儿CAL发病率 |
3 讨论 |
四、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观察[J]. 徐玮玮,徐利,杨蕾.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2(01)
- [2]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郭旭伟,崔娜娜,李书婷. 中国医学工程, 2022(01)
- [3]双嘧达莫联合IVIG及阿司匹林治疗儿童川崎病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李虹媛,张辉,张建明. 中国医药导报, 2022(02)
- [4]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完全与不完全川崎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 张孝兴,李倩,周巍玲.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11)
- [5]乌司他丁联合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效果及机制探究[J]. 王琪,邵启国. 中国实用医刊, 2021(21)
- [6]同剂量不同疗程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者的疗效比较[J]. 楼印晅. 中国医药指南, 2021(29)
- [7]丙种球蛋白小剂量静注治疗典型与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J]. 何丽影,叶红.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09)
- [8]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川崎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D]. 张磊晶. 吉林大学, 2021(01)
- [9]丹参提取物对川崎病模型小鼠心肌组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秦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小儿川崎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后炎性指标的变化及意义[J]. 黎海强,吴锋华,古超群.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