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降脂 辨证施治(论文文献综述)
章小燕[1](2020)在《从NPC1L1、ABCG5/G8的表达差异探讨胆囊胆固醇结石湿热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饲料诱发CS(cholesterol stone,CS)小鼠模型,予龙胆泻肝汤进行干预,比较不同组别小鼠胆固醇、胆汁酸等浓度变化以及与胆固醇吸收密切相关的尼曼-匹克C1样蛋白1(Niemann-Pick type C1 Like 1,NPC1L1)、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G5/G8(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G5/G8,ABCG5/ABCG8)的表达变化,从胆固醇代谢角度研究CS湿热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6周龄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造模组24只。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饲料诱导法复制CS小鼠模型,在造模8周后,随机选取8只模型小鼠进行取材,观察胆囊结石模型是否成功。将成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龙胆泻肝汤组,龙胆泻肝汤组予龙胆泻肝汤干预,模型组与空白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干预,分别干预4周。以空白组作为对照,观察各组小鼠的胆囊形态,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的肝脏与小肠的组织形态;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汁胆固醇与胆汁酸(Total biliary acid,TBA)含量;分别用q-PCR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NPC1L1、ABCG5/G8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造模期间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增长速率较空白组快且体重显着性高于空白组(P<0.01),而饮食及饮水量较空白组显着下降(P<0.01),经龙胆泻肝汤干预后小鼠体质量增长速度减缓,体重较空白组显着下降(P<0.01)。2.镜下显示结果体视显微镜下:空白组小鼠胆囊清亮,模型组小鼠胆囊较空白组增大,胆汁混浊,有絮状物沉淀,龙胆泻肝汤组较空白组混浊,而较模型组清澈。显微镜下:空白组小鼠肝组织中肝细胞排列呈索状,结构正常,小肠粘膜结构完整,轮廓清晰,刷状缘排列整齐规则,肌层较薄;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脂肪粒明显,央静脉附近肝细胞排列杂乱,小肠组织绒毛结构有所损坏,肠绒毛排列紊乱,肌层有所增厚;龙胆泻肝汤组小鼠肝组织脂肪泡减少减小,小肠肠绒毛紊乱情况改善,肌层厚度有所降低。3.血脂与胆汁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TC与胆汁TC、TBA水平显着升高(P<0.01),而血清中TG升高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龙胆泻肝汤组血清中TC与胆汁TC、TBA水平显着下降(P<0.01),而血清中TG下降明显(P<0.05)。4.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肝组织中ABCG5/G8与小肠组织中NPC1L1表达显着上升(P<0.01),而肝组织NPC1L1与小肠组织中ABCG5/G8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龙胆泻肝汤组肝组织中ABCG5与小肠组织中NPC1L1表达显着下降(P<0.01),肝组织中ABCG8下降明显(P<0.05),而肝组织NPC1L1与小肠组织中ABCG5/G8表达显着上升(P<0.01)。5.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肝组织中ABCG5表达显着上升(P<0.01),肝组织中ABCG8与小肠组织中NPC1L1表达明显上升(P<0.05),而肝组织NPC1L1与小肠组织中ABCG5/G8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龙胆泻肝汤组肝组织中ABCG5下降显着(P<0.01),肝组织中ABCG8与小肠组织中NPC1L1表达下调,但下降不明显(P>0.05),而肝组织中NPC1L1与小肠组织中ABCG5/G8表达上调,但上升不明显(P>0.05)。结论:1.胆囊胆固醇结石中肝组织的脂肪变与小肠粘膜结构的受损可能是湿热证发生的病理形态学改变。2.血脂水平紊乱、胆汁盐成分比例失调可能是湿热证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3.胆囊胆固醇结石中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BCG5、ABCG8、NPC1L1表达变化引起的胆固醇代谢异常是湿热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
邱进寿[2](2020)在《加减保和丸治疗绝经后痰瘀互结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中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加减保和丸联合辛伐他汀对绝经后痰瘀互结型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中血脂异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加减保和丸在辅助内分泌治疗中血脂异常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中血脂异常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中医证型符合痰瘀互结型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采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s)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来曲唑2.5mg qd),在此基础上分别予加减保和丸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和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中医症候评分、KPS评分、肿瘤标志物、肌酶、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变化。结果:本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4例,治疗组有1例未能按要求服用中药治疗,对照组2例失访,退出实验。最后有81例完成实验,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两组病例治疗前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肿瘤TNM分期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脂水平均有下降,其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B)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在改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显效率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也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前的中医症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4周的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候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中医症候总评分改善效果发现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的KP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KP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KPS评分提高,对照组有所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Ca-153、Ca-l25、TK-1的指标均不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后的肌酶、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加减保和丸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能够更好改善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中出现的血脂异常,降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2、加减保和丸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能改善中医症候、提高患者生活功能状态(KPS评分),不影响肿瘤标志物水平,在肌酶、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方面安全性好。3、加减保和丸对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血脂异常患者有临床获益,有推广价值。
喻姗[3](2019)在《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中医体质分类及其临床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差异性代谢标志物,为从体质角度早期干预原发性血脂异常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纳入283例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九种体质判定,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布规律,分析不同体质与血脂异常类型的临床相关性;2.采用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60例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其中虚证体质30例,实证体质30例。采集血清样本进行生化分析和气相-色谱(GC-MS)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分析法研究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实体质的血清差异性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结果:1.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中超过10%的偏颇体质依次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其中实证体质占多(67.84%),虚证体质较少(29.33%);虚证体质患者年龄(70.70±13.28)较实证体质患者(59.77±12.16)明显更高(p<0.05);实证体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呈负相关(r=-0.134),虚证体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呈正相关(r=0.152)。2.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证组与实证组可以进行有效区分,并且存在差异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途径。通过虚实体质两组间对比,共筛选出差异潜在标志物18个,主要涉及脂类和氨基酸类物质,可能和能量代谢有关。结论:1.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虚证体质患者平均年龄大于实证体质患者,虚证体质人群更倾向患高甘油三酯血症。2.原发性血脂异常虚证体质患者与实证体质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的代谢模式和代谢组学特征,差异性代谢标志物是氨基酸与脂类相关物质,差异性代谢通路与能量代谢途径有关。
周俊[4](2018)在《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证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脂血症是由于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人体血清各种脂质代谢异常的疾病,他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今年来,高脂血症已成为困扰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由于其病因病机复杂多变,目前对于高脂血症的诊断和中医辨证标准尚不完善。本研究拟对高脂血症中医常见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找出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现代医学的可以测量的量化指标来辅助临床辨证。[研究方法]1.临床搜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脂血症病例,根据相关问卷调查分为五种中医证型。2.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烟酒嗜好、病程、既往病史、家族史、临床血脂指标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等7项指标以及利用这些指标构成的3种血脂比值,最后将5种中医证型同各项指标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相关性。3.统计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资料和中医证型资料数据输入excel表中。根据要求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描述统计量采用构成比,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认为P值小于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高脂血症在各年龄段上分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BMI指数,合并症,病程等没有显着差异。2.患者不同年龄组与5种中医证型在统计学上有极显着差异(P<0.01),而性别、高脂血症临床分类、伴随疾病在5个证型上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3.各中医证型在TG、LDL-C、HDL-C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痰浊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在TC水平上由显着差异(P<0.05)4.各中医证型在TC/TG、LDL-C/HDL-C、Apo-A1/Apo-B3组血脂指标比值上由显着差异。其中,阴虚阳亢证的TC/TG比值最大,与其他各证型具有显着性差异。阴虚阳亢证与气滞血瘀证两个证型LDL/HDL的比值最大,痰湿阻遏证的该比值最小,阴虚阳亢证与气滞血瘀证两个证型与痰湿阻遏证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关于ApoA1/ApoB比值,气滞血瘀证最高,阴虚阳亢证最低。两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与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协助临床辨证。
梅璐[5](2016)在《降脂益生菌联合决明子总蒽醌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在全世界范围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近期研究表明,经过413年后大约50%的NAFLD患者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40%的发展为肝纤维化。NAFLD的病理生理过程极为复杂,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并且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NASH的预后也不容乐观。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NAFLD患者常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但并不是所有的肥胖者都可以发展为NAFLD,肠道因素在NAFLD的致病机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研究显示,肠道内的革兰氏阴性菌产生肠源性内毒素(LPS),它们经门静脉输送到肝脏,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大量的革兰氏阴性菌增殖并产生内毒素,就会导致患者发生代谢紊乱,肥胖,糖尿病,NAFLD以及NASH。在对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研究发现,小鼠肠粘膜通透性增强和细菌移位,并出现肠道菌群的改变。此外,在对NAFLD患者以及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同样发现,其循环内毒素水平都明显高于正常水平,还存在着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粘膜通透性增加的现象。由于肠道菌群和肥胖、胰岛素抵抗、NAFLD密切相关,所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有可能起到防治NAFLD的作用。益生菌和中药均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NAFLD。已经有研究显示,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降低机体胆固醇水平的作用,许多益生菌被制作成酸奶供高脂血症和NAFLD患者食用。此外,决明子作为一种具有抑制脂肪积累的天然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在改善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为NAFL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决明子是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种植于热带亚洲国家,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包括:决明素、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它的草本成分被作为一种功能性饮料在该地区流行,并且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抗氧化,抗真菌,保护神经功能等生理效应。决明子不仅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肝功能有保护作用,而且可以通过上调AMP依赖的蛋白激酶,从而改善肥胖、胰岛素抵抗以及NAFLD。虽然,益生菌和决明子均具有改善肥胖、胰岛素抵抗、NAFLD等代谢疾病的效果,但是益生菌联合决明子总蒽醌是否可以提高NAFLD的防治效果仍不明确。综上所述,我们假设益生菌联合决明子总蒽醌可以更好的改善NAFLD,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以及肝脏的能量代谢有关。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我们拟通过体外筛选和鉴定具有明确降脂效果的益生菌菌株,并与决明子蒽醌进行联合培养,验证其降脂效率的变化。再将筛选出的降脂益生菌联合决明子总蒽醌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进行干预,并验证干预效果。第一部分降脂益生菌的体外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目的:前期我们使用硫酸铁铵法,从健康人体以及传统发酵食物中,筛选出了具有高效降胆固醇的菌株(体外降胆固醇效率>50%)。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评估其降甘油三酯的能力,以及耐酸、耐胆盐、耐胃蛋白酶、耐胰蛋白酶、细胞黏附性等生物学特性,并联合决明子总蒽醌共培养,了解其降脂效率的变化,选出最优菌株为下一步实验打下基础。材料与方法:1.降胆固醇菌株与决明子总蒽醌联合培养,在MRS胆固醇培养基中,使用硫酸铁铵法对其降胆固醇效率进行检测,并比较前后降胆固醇效率的变化。2.在MRS甘油三酯培养基中,对降胆固醇菌株以及其和决明子总蒽醌联合培养的降脂效率进行检测,并比较降甘油三酯效率的变化。3.对菌株进行耐受胃酸、耐受胆盐、耐受胃蛋白酶、耐受胰蛋白酶、细胞黏附性实验,评估其生物学特性。4.将筛选出的最优菌株进行质粒检测,并提取DNA进行菌种鉴定。结果:1.降胆固醇菌株联合决明子总蒽醌联合培养后,降胆固醇效率均有所提升,其中以DM9054、DM9073、86066前后降解效率提高最为显着(P<0.05)。2.降胆固醇菌株联合决明子总蒽醌联合培养后,菌株8503、84034、86066降甘油三酯提高最为显着(P<0.05)。3.菌株DM9054和86066具有较好的耐胃酸能力,菌株DM9007、DM9054、86066有较好的耐胆盐能力,DM9054和86066有较好的胃蛋白酶耐受能力,各个菌株对胰蛋白酶均有很好耐受力;相对于其他菌株,菌株DM9007、DM9054、86066细胞黏附性最强(P<0.05)。4.最优菌株为DM9054、86066,检测无质粒存在,经过16Sr DNA测序比对,DM9054为鼠李糖乳杆菌、86066为植物乳杆菌。结论:DM9054为鼠李糖乳杆菌、86066为植物乳杆菌,均为益生菌,并且其联合决明子总蒽醌培养可以提高降解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效率,起到协同作用。同时,菌株具有较好的耐受消化液以及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并不带有质粒。第二部分降脂益生菌联合决明子总蒽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目的:通过筛选出的降脂益生菌DM9054、86066,并联合具有协同降脂作用的决明子总蒽醌,共同干预NAFLD大鼠,分析其对脂代谢过程中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以期发现降脂益生菌联合决明子总蒽醌可能在脂代谢通路中的作用靶点,进一步探讨其改善NAFLD的机制。材料与方法:1.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正常饮食(ND),高脂饮食(HFD),高脂饮食+决明子总蒽醌0.2g/kg(HFD+AC),高脂饮食+高效降胆固醇益生菌2×1010 CFU/m L(HFD+P),高脂饮食+决明子总蒽醌+益生菌(HFD+TAC+P),所有分组大鼠连续干预150天后处死。2.评估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以及体重、Lee’s指数及肝指数变化。3.检测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胰岛素抵抗情况,评估血清内毒素和肝脏TNF-α水平,并通过HE和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4.检测大鼠肝脏CYP7A1、HMGCR、LDLR m RNA表达水平,以及肠道FXR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ing检测肝脏PPAR-α、PPAR-γ、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连续150天高脂饮食诱导,成功建立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2.各组大鼠生命体征平稳,高脂饮食组大鼠体重、Lee’s指数及肝指数较其余各组显着增加(P<0.05),通过降脂益生菌、决明子总蒽醌以及其联合应用,均可以显着降低大鼠体重、Lee’s指数及肝指数(P<0.05)。3.高脂饮食组大鼠TC、TG、LDL、FFA、胰岛素抵抗状态、血清内毒素以及肝脏TNF-α水平,较其余各组均显着升高(P<0.05),而HDL则显着降低(P<0.05),并且肝脏HE和油红O染色可见明显脂肪变性以及炎细胞浸润。使用降脂益生菌、决明子总蒽醌以及联合应用干预后,均显着降低了TC、TG、LDL、FFA,胰岛素抵抗状态、血清内毒素以及肝脏TNF-α水平,并升高了HDL(P<0.05),肝脏病理观察,不同程度改善了肝脏脂肪变性以及炎细胞浸润程度。4.与高脂饮食组相比,通过降脂益生菌、决明子总蒽醌以及二者联合应用的干预,显着上调了肝脏CYP7A1、LDLR m RNA,PPAR-α蛋白和肠道FXR m RNA的表达,并下调肝脏中HMGCR m RNA以及SREBP-1c、PPAR-γ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降脂益生菌和决明子总蒽醌可以通过调节大鼠血脂水平,以及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而且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最为显着。其具体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肝脏中CYP7A1、LDLR m RNA,以及肠道FXR m RNA的表达,并抑制SREBP-1c的生成,促进胆固醇吸收和排泄。并下调肝脏中HMGCR m RNA的表达,减少胆固醇合成。同时促进肝脏中PPAR-α的表达,抑制PPAR-γ的表达,促进胆固醇代谢,减少其外流的作用。从而调节了大鼠血脂代谢水平,改善了胰岛素抵抗状态,并降低了肝脏炎症因子和肠源性内毒素的释放。第三部分降脂益生菌联合决明子总蒽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目的: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在NAFLD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在第二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降脂益生菌、决明子总蒽醌以及其联合应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黏膜屏障完整性改善NAFLD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通过粪便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各组大鼠粪便样本DNA,并对DNA质量进行检测,进一步对V4区进行扩增,琼脂糖电泳检测扩增效果。2.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对大鼠肠道50、100、150天样本进行测序,并对序列进行修剪和分类,获取优质序列进行分析。3.根据测序结果,对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物种丰度差异以及各组肠道菌群结构的组间相似性进行分析。4.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大鼠肠黏膜情况,Western-Blotting检测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以及ZO-1表达情况。结果:1.对各组大鼠粪便样本提取总DNA质量检测,OD260/OD280总体值均在1.82.0之间,并使用V4区引物,成功扩增出条带。2.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共得到7,583,846条序列信息,经过修剪和筛选获得5,740,971条优质序列,优质序列比例为75.7%,平均每个样本63,788条,序列长度均在225226bp之间。并且从序列的稀释曲线可以看出足够覆盖肠道微生物中97%以上的菌种,且丰度分布均匀。3.对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分析发现,高脂饮食组肠道厚壁菌门比例增加显着,并且拟杆菌门比例显着减少。在分析大鼠肠道微生物属水平时,我们发现与正常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大鼠肠道拟杆菌属、乳酸菌属、变性菌属丰度均显着降低,而颤螺旋菌属丰度却显着升高(P<0.05)。通过降脂益生菌和决明子总蒽醌干预,升高了拟杆菌属、乳酸菌属、变性菌属丰度,并降低了颤螺旋菌属丰度(P<0.05)。降脂益生菌联合决明子总蒽醌效果最为显着。对各组大鼠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以及相似性,进行了PCo A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通过降脂益生菌联合决明子总蒽醌干预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最接近于正常。热图的聚类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此结果。4.病理观察发现高脂饮食组大鼠小肠绒毛出现断裂,缺失,间隙增宽,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的现象;并且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以及ZO-1表达量较其它各组显着降低(P<0.05)。而通过降脂益生菌、决明子总蒽醌以及其联合应用干预后,各干预组绒毛排列较为整齐,缺失断裂减少,形态有所恢复;还增加了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以及ZO-1表达量(P<0.05)。结论:降脂益生菌、决明子总蒽醌以及其联合应用,均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使失衡的肠道菌群更趋于正常,并促进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以及ZO-1的表达,提高肠黏膜屏障完整性,从而起到改善NAFLD的作用。
康诵清[6](2015)在《益脉颗粒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运用中医理论系统地研究老年高脂血症的发病机理,观察益脉颗粒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诊疗方法。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益气活血”为原则,给予益脉颗粒,对照组予以血脂康胶囊,分别记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通过统计学处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血脂水平均有显着降低,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益脉颗粒对老年高脂血症(气虚血瘀证)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益脉颗粒在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调节血脂水平方面疗效显着,是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气虚血瘀证)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刘辉,李艳[7](2015)在《降脂类中药组方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脂血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能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中医药被应用于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中,并发挥着显着的治疗优势。本文对我院收治的高血脂患者110例应用了降脂类中药组方(中药降脂汤),治疗后发现患者的血脂情况明显改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说明降脂类中药组方在治疗高血脂方面效果显着,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王新荣[8](2014)在《关于中药降脂汤治疗脂肪肝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降脂汤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脂肪肝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中药降脂汤的临床疗效。结果:无论在总有效率方面,还是在血脂及肝功测定值方面,观察组均明显胜出一筹。结论:在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中药降脂汤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刘影,张秋英,张妍[9](2012)在《血脂异常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分析、总结、概括相关文献,从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及现代药理研究方面进行阐述,认为血脂异常的发生与瘀、痰有关,多由脏腑虚损及功能失调所致,其治疗应根据临床表现辨证分型论治。指出中药降脂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扩大中医药包括单味药和复方在降脂治疗中的作用尚需做大量的工作,如需进一步加强中药降脂作用机制环节及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等。
李小军[10](2012)在《关宝莲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椒龙定喘汤治疗哮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和意义:中医是祖国的国粹,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老中医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特有资源,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他们在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反复酝酿和沉淀而形成,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中医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认真整理和积极研究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继承是我们需要做好的重要的基础工作,挖掘和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对中医药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关宝莲,主任医师,满族,1939年9月9日生于沈阳市。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1976年先后在山西医学院进修3年有余。着名中医心血管、呼吸系统专家,精于辨证论治,临床经验丰富,中医理论造诣高深并兼通现代医学新知,对疑难杂症,特别是心、肺疾病的治疗有独到见地,疗效显着。1983年以来,对“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症”进行了临床与实验研究。“冠心病系列中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四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因此,总结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一、在三年的跟师学习中主要以跟师门诊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及时总结门诊病例,按时书写月记和学习心得。二、系统的跟师学习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着作,特别是其中关于心系、肺系疾病的条文。三、更加深入系统地总结了古今医学大家治疗心系、肺系疾病的临床经验和辩证思路。四、指导临床实践,及时书写学习心得与体会。结果:一、老师的临床经验形成过程及成才之路(1)勤求古训,夯实基础,博览群书,实践深思(2)中西汇通,勇于创新,重视科研,刻求新知(3)医德高尚,医患相益,天人相一,术业专精二、老师的学术思想及学术渊源老师在治疗肺系及心系疾病时非常重视肺的功能和脏腑相关理论。(1)论肺1)主一身之气化:从三焦的气化功能和病理表现、治疗方法,论述肺主一身之气化功能。2)主宗气: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内经》的相关条文以及老师对条文的解释,论述肺主宗气的功能。3)主营卫之气:从营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内经》的相关条文以及老师对中医汗法的理解,论述肺主营卫之气的功能。4)主清阳之气:从清阳之气的生成、《内经》的相关条文以及老师对喘证原因的理解,论述肺主清阳之气的功能。说明肺的功能变化不仅对肺系疾病,而且对其他系统的疾病,特别是心系疾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脏腑相关学说1)心肺相佐,气血为用2)心脾相生,血行通畅3)肺脾相生,水气相关4)肺肾相生,气阴水助5)心肾相交,水火互济6)脾肾互济,相互促进7)肝肾同源,精血转化8)脾胃相合,升降互制以上均从生理、病理方面论述了脏腑相关理论,列举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关于脏腑相关理论的条文,引用了现代医家关于脏腑相关理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研究,说明脏腑相关理论在疾病变化、治疗方法、预后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三、老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1)老师的学术思想概述1)重视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相关学说。总结了老师根据《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脏之相使,脏腑相关学说分析,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紧密相连,如果一脏有病必然会累及它脏,甚则于所及脏腑同病,老师应用脏腑相关理论学说对冠心病、慢性肺心病、各种顽固性心衰,分别采用了心胃胆同治、心肺同治、心肾同治等方法的理论依据及临床疗效。2)重视调理阴阳,用药不可偏激。总结了老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阴阳平衡的调节,从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遣方用药等方面论述了重视调整阴阳平衡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3)祛邪要扶正,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总结了老师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论述脾胃为后天之本,临床重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从脏腑相关理论论述脾胃的重要性。4)重视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为辨证施治提供更可靠依据。总结了老师应用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指导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以及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可靠依据的临床经验。(2)老师的临床经验总结1)哮喘的治疗经验总结了老师多年临床实践治疗哮喘的“三步九法”,根据不同的发病阶段,指出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的不同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并对典型病例进行讨论。2)咳嗽的治疗经验总结了老师多年治疗咳嗽的临床经验“降、调、通、化”四法,以及咳嗽的临床常用药。3)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化的治疗经验总结了老师从临床特点、辨证施治、立法方药、典型病例讨论等方面治疗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化的经验。4)高血压的治疗经验总结了老师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辨证施治分型5)冠心病的治疗经验从老师研制的“冠心舒”系列中药的组方原则及现代药理研究方面阐述了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并总结论述老师治疗冠心病的辨证分型和典型病例讨论。6)心律失常治疗经验总结了老师治疗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7)高脂血症的治疗经验总结了老师治疗血脂异常的辨证分型结论:通过三年的跟师学习,挖掘整理了老师治疗内科疾病特别是心肺系统疾病的主要学术观点、特色用药规律、临床诊疗经验,提高了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目的:通过分析慢性持续期哮喘的病因、病机特点,提出补虚、祛风化痰的理论依据及治疗方法,组以椒龙定喘汤与舒利迭吸入剂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椒龙定喘汤治疗慢性持续期哮喘的临床疗效,以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原理。方法:在文献研究中,从中医和西医领域回顾总结哮喘的病因病机,及现代医学治疗哮喘的文献报道,总结治疗本病的发展和现状;通过分析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提出椒龙定喘汤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在临床研究中,通过治疗组(椒龙定喘汤组)、对照组(舒利迭组)两组中医症状有效率、ACT评分,治疗前后比较血清IgE水平、外周EOS计数、FEV1、PEF等,评价椒龙定喘汤治疗慢性持续期哮喘的疗效。结果:临床研究结束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93),改善咳嗽、喘息、咯痰、胸闷、怕风、气短、哮鸣音等中医症状、两组均有出良好的表现,椒龙定喘汤组改善咯痰、胸闷、哮鸣、喘息、怕风、气短的症状优于舒利迭组(p<0.05),咳嗽症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17)。治疗前后,两组ACT评分有明显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两组治疗前后均有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101)。肺功能FEV1,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提高,但无明显统计学意X(P=0.054), PEF显着提高,IgE下降,两组比较,治疗后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研究表明,椒龙定喘汤在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ACT评分,以及改善IgE, PEF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机理与抗过敏、抗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改善潜在气道阻塞等多方面效应可能有关。
二、中药降脂 辨证施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降脂 辨证施治(论文提纲范文)
(1)从NPC1L1、ABCG5/G8的表达差异探讨胆囊胆固醇结石湿热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饲料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饲养及分组 |
2.2 标本采集 |
2.3 血清及胆汁指标测定 |
2.4 肝脏与小肠HE染色 |
2.5 NPC1L1、ABCG5/G8的RNA水平检测 |
2.6 NPC1L1、ABCG5/G8 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2.7 数据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 |
1.1 干预前各组小鼠体质量情况 |
1.2 干预前各组小鼠日均摄食与饮水量 |
1.3 干预后各组小鼠体质量情况 |
2 各组小鼠体胆囊形态 |
3 肝、小肠组织HE染色结果 |
3.1 肝组织的HE染色结果 |
3.2 小肠组织的HE染色结果 |
4 血清、胆汁的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
4.1 血清TC、TG含量 |
4.2 胆汁TC、TBA含量 |
5 NPC1L1、ABCG5/8 基因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 |
5.1 肝组织NPC1L1、ABCG5/8 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 |
5.2 小肠组织NPC1L1、ABCG5/8 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
5.3 肝组织NPC1L1、ABCG5/8 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 |
5.4 小肠组织NPC1L1、ABCG5/8 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 |
讨论 |
1 中医对胆石症的认识 |
1.1 胆石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 清利湿热法治疗胆石症 |
2 胆固醇代谢异常导致结石 |
2.1 胆固醇的肠道吸收 |
2.2 肝脏的胆固醇代谢 |
3 清利湿热法对胆囊胆固醇结石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3.1 模型评价 |
3.2 清热利湿法可恢复胆囊胆固醇结石小鼠的体重 |
3.3 清热利湿法可改善胆囊胆固醇结石小鼠胆囊形态 |
3.4 清热利湿法可改善胆囊胆固醇结石小鼠肝组织形态 |
3.5 清热利湿法可改善胆囊胆固醇结石小鼠小肠组织受损 |
4 清利湿热法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小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4.1 清热利湿法可改善胆囊胆固醇结石小鼠脂质水平的紊乱 |
4.2 清热利湿法可调节胆囊胆固醇结石小鼠胆固醇代谢基因的表达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加减保和丸治疗绝经后痰瘀互结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中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临床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研究对象分组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主要仪器 |
2.4 疗效标准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血脂水平分析 |
2.1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情况 |
2.2 改善血脂效果比较 |
3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3.1 治疗前后中医各症候评分情况 |
3.2 中医症候总评分比较 |
3.3 改善中医症候总评分效果比较 |
4 KPS评分及肿瘤指标变化情况 |
4.1 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情况 |
4.2 治疗前后肿瘤指标变化情况 |
5 安全性检测比较 |
5.1 肌酶变化情况 |
5.2 肝功能变化情况 |
5.3 肾功能变化情况 |
5.4 血常规变化情况 |
讨论 |
1 本研究的意义 |
2 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
3 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
3.1 血脂异常的危害 |
3.2 血脂异常的西药治疗及不良反应 |
3.3 中医学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
3.4 血脂异常的中医药物治疗 |
4 加减保和丸概况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降脂治疗分析 |
5.2 症候评分分析 |
5.3 KPS评分及肿瘤指标分析 |
5.4 安全性指标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研究 |
1 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现场 |
1.3 受试者合格标准 |
1.3.1 原发性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
1.3.2 纳入标准 |
1.3.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变量 |
1.4.1 原发性血脂异常临床分型 |
1.4.2 中医体质分类 |
1.4.3 中医虚实体质分类 |
1.5 数据收集及测量 |
1.5.1 一般信息 |
1.5.2 中医体质问卷 |
1.5.3 血生化指标 |
1.6 潜在偏倚 |
1.7 样本量估计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九种体质分布情况 |
2.2.1 九种体质性别分布情况 |
2.2.2 九种体质年龄分布情况 |
2.2.3 原发性血脂异常类型在九种体质中的分布情况 |
2.3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实体质分布情况 |
2.3.1 虚实体质性别分布情况 |
2.3.2 虚实体质年龄分布情况 |
2.3.3 原发性血脂异常类型在虚实体质中的分布情况 |
2.4 中医体质与原发性血脂异常分类的相关性 |
2.5 小结 |
第二部分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实体质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1 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现场 |
1.3 受试者合格标准 |
1.3.1 原发性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
1.3.2 纳入标准 |
1.3.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变量 |
1.4.1 中医体质分类 |
1.4.2 中医虚实体质分类 |
1.5 数据收集及测量 |
1.5.1 一般信息 |
1.5.2 中医体质问卷 |
1.5.3 血生化指标 |
1.5.4 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
1.6 潜在偏倚 |
1.7 样本量估计 |
1.8 统计学方法 |
1.8.1 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体质分析 |
1.8.2 代谢组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代谢组学分析 |
2.2.1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PCA分析比较 |
2.2.2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PLS-DA分析比较 |
2.2.3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OPLS-DA分析比较 |
2.2.4 虚证组与实证组差异代谢物筛选 |
2.2.5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相关性矩阵分析 |
2.2.6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热图分析层次聚类分析 |
2.2.7 虚证组与实证组代谢通路的比较 |
2.3 小结 |
讨论 |
1 原发性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
2 中西医对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认识 |
3 原发性血脂异常的中医治疗 |
3.3.1 单味中药的应用 |
3.3.2 中药复方的应用 |
3.3.3 针灸治疗 |
4 中医体质学说与原发性血脂异常 |
5 代谢组学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研究中的运用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4)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证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脂血症中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高脂血症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 |
4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
5 小结和展望 |
综述二 高脂血症西医研究新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血脂与脂蛋白 |
3 高脂血症的病因 |
4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
5 高脂血症的临床分类 |
6 高脂血症的治疗 |
7 小结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研究方法 |
3 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
4 质量控制 |
5 统计方法 |
诊断标准 |
1 病例选取标准 |
2 高脂血症病例中医辨证分型方法 |
3 高脂血症病例临床分类 |
研究结果 |
1 60名高脂血症患者临床分布情况 |
1.1 患者年龄与性别构成情况 |
1.2 研究对象临床分类分布情况 |
1.3 相关因素的分布情况 |
1.4 研究对象患有合并症的分布情况 |
1.5 研究对象家族史情况 |
1.6 研究对象病程情况 |
2 60名研究对象的中医证型规律的分布情况 |
2.1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2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性别的关系 |
2.3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年龄的关系 |
2.4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患者身体质量指数的关系 |
2.5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烟酒等不良嗜好的关系 |
2.6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合并症的关系 |
2.7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高脂血症不同临床分类之间关系 |
3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各血脂指标之间的关系 |
3.1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与血清总胆固醇浓度的关系 |
3.2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与血清甘油三酯浓度的关系 |
3.3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关系 |
3.4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关系 |
3.5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与血清载脂蛋白浓度的关系 |
3.6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与血清脂蛋白a浓度的关系 |
3.7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与TC/TG比值的关系 |
3.8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与LDL/HDL比值的关系 |
3.9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与ApoA_1/ApoB比值的关系 |
讨论 |
1 研究高脂血症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相关性的意义 |
2 60名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分布情况 |
3 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及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 |
3.1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2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年龄、性别、BMI指数及血脂指标的关系 |
3.3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比值的关系 |
4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脂血症调查表 |
附录二 高脂血症中医证候类型调查表 |
附录三 高脂血症相关实验室指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降脂益生菌联合决明子总蒽醌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降脂益生菌的体外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降脂益生菌联合决明子总蒽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降脂益生菌联合决明子总蒽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益脉颗粒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一般情况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试验方法 |
(三)观察方法 |
(四)疗效的评定标准 |
(五)统计学处理 |
三、临床资料分析 |
(一)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的比较 |
(二)两组患者高脂血症分类构成的比较 |
四、临床研究结果 |
(一)总疗效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
(四)安全性监测 |
讨论 |
一、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一)概述 |
(二)中医学相关疾病 |
(三)病因 |
(四)病机 |
(五)老年高脂血症的特点 |
(六)高脂血症的证治分型 |
(七)老年高脂血症的治疗 |
二、西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一)概述 |
(二)血脂代谢途径 |
(三)高脂血症分类 |
(四)高脂血症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五)高脂血症的临床症状表现、危害及与其他疾病关系 |
(六)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
(七)高脂血症的治疗 |
三、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现代研究 |
(一)中药降脂的理论研究 |
(二)单味中药降脂作用的研究 |
(三)复方降脂药物的研究 |
(四)其他治疗方法 |
四、本方组成及方义分析 |
五、临床应用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7)降脂类中药组方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脂血症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方法 |
2 降脂类中药组方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 |
3 高脂血症的病因 |
4 高脂血症的中药治疗方法 |
5 结语 |
(8)关于中药降脂汤治疗脂肪肝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疗效比较 |
2.2 血脂及肝功测定值比较 |
3 结论 |
3.1 脂肪肝 |
3.2 中药降脂汤 |
4 展望 |
(9)血脂异常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中药降脂的临床研究 |
3 中药降脂的现代药理研究 |
3.1 常用降脂药 |
3.2 活血化瘀药物 |
3.3 其他药物 |
4 问题与展望 |
(10)关宝莲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椒龙定喘汤治疗哮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关宝莲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摘要 |
Abstract |
1、老师的临床经验形成过程及成才之路 |
1.1 勤求古训,夯实基础,博览群书,实践深思 |
1.2 中西汇通,勇于创新,重视科研,刻求新知 |
1.3 医德高尚,医患相益,天人相一,术业专精 |
2、老师的学术思想及学术渊源 |
2.1 肺的生理功能 |
2.2 脏腑相关学说 |
参考文献 |
3、老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3.1 老师的学术思想概述 |
3.2 老师临床经验总结 |
4、结语 |
第二部分 椒龙定喘汤治疗哮病的临床观察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文献研究 |
1.1 病名追溯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2、前言 |
3、临床研究 |
3.1 病例选择 |
3.2 一般资料 |
3.3 方法 |
3.4 结果 |
4、结论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药降脂 辨证施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从NPC1L1、ABCG5/G8的表达差异探讨胆囊胆固醇结石湿热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D]. 章小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加减保和丸治疗绝经后痰瘀互结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中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D]. 邱进寿.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D]. 喻姗.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证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D]. 周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降脂益生菌联合决明子总蒽醌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梅璐. 郑州大学, 2016(08)
- [6]益脉颗粒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康诵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6)
- [7]降脂类中药组方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 刘辉,李艳.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16)
- [8]关于中药降脂汤治疗脂肪肝临床观察[J]. 王新荣. 中医临床研究, 2014(23)
- [9]血脂异常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刘影,张秋英,张妍.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14)
- [10]关宝莲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椒龙定喘汤治疗哮病的临床观察[D]. 李小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