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语言用法上的不同(论文文献综述)
李芳蕾[1](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学术文本翻译 ——以《礼貌语用学》(7-9章)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术文本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实用性和学术价值,其翻译对于宣传学术思想,促进文化交流,鼓励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学术文本的高度专业性,学术文本的翻译对于许多非专业人士来说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而国内学术文本方面翻译的研究屈指可数。本次翻译材料节选自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的语言学学术着作《语用礼貌学》(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一书的第七、八、九章内容,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用词严谨、行文简洁、表述准确、逻辑严密。文中大量使用语言学的专业术语,以及使用较多名词化结构;句法方面,多使用被动语态以客观陈述、使用长句以表达复杂的概念,句型变化较多。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分析了学术文本翻译的重难点,从而总结功能对等理论下学术文本的翻译策略。在词汇层面,在翻译专业术语时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等翻译方法;在名词化结构的翻译中,采用词性转换法和增译法。在句法层面,译者在处理被动句时,采用译为主动句、译为无主句等翻译策略;对于长难句的翻译,采用了变序法和拆译法。通过以上方法,更好地实现了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
胡琼[2](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人称代词历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变异和变化是语言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极其高频使用的词类,人称代词是英语中的一个重要语法范畴。语言学研究者对英语人称代词的研究颇多,但其中多是定性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实证研究较少。而关于人称代词历时变化的定量实证研究就更少了,这主要是因为英语人称代词是封闭词类,成员相对固定,被认为是语法中比较保守的部分,变化比较缓慢。但事实上,语言不断发展变化,人称代词的变化尽管比较缓慢,不易察觉,但也从未停下过脚步。语言中总是存在使用多种形式表达相同或相似意义的现象,其中甚至有一些偏离传统语言规范的用法,这种共时变异现象是历时变化的基础和前提。尽管变异用法的存在最终并不一定导致完全变化,但变异用法往往反映着语言变化在共时时间截面的面貌。因此,语言的历时研究需要同时考虑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本研究基于COHA、AIS、Friends、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Desperate Housewives、BNC、COCA和TIME等英语共时和历时语料库(跨越自18世纪末至今共200余年),从英语人称代词的共时变异用法出发,在性、数、格三个范畴各选取了变异用法案例进行历时维度的定量考察:分析这些变异用法在历时维度的变化趋势;结合跨语言证据以及语法化、变异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类型学等相关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这些变异用法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并探究影响语言变异和变化的结构、功能和社会因素;使用计量手段对人称代词相关用法历时比例的变化进行函数拟合,尝试证实或证伪“S曲线模型”和“恒定速率假说”,并考察频率这一因子对语言变化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英语人称代词在性、数、格三方面均有丰富的变异和变化现象。首先,英语人称代词存在很多与性范畴属性不符的用法。本文选择了“人称代词属格形式回指复合不定代词”案例进行考察。英语中缺乏专门司职“通性回指代词”功能的形式,数据显示,their被越来越多地用作通性回指代词,且有超越甚至取代his的趋势。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女权运动这一社会因素的影响。Their取代his的变化进程也受到先行词语义和频率的影响。另外,“their用于回指形式上是单数的先行词”用法同时涉及到数范畴的问题,可以被视作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用作单数的变异用法,their在历时维度上赶超his的趋势也是第三人称代词在数范畴的用法变化。英语人称代词在数范畴的变异用法十分丰富,三个人称均有复数形式用作单数的用法。第二人称代词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复数形式you完全取代单数形式的变化。第一人称复数形式we用作单数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并有历时显着增长的趋势。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在口语体中更加显着,但在不同性别中没有表现出差异。第一和第二人称均有通过在复数形式后添加表达复数含义的成分来强化复数含义的用法。英语人称代词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反映出的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或趋势以及通过“强化”实现复数形式更新的手段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这背后受到“表达谦逊和礼貌”、“构建同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格范畴方面,英语人称代词宾格形式频现于本属于主格和属格的领地。主格形式仅在动词前位置保持绝对优势,宾格在英语人称代词格系统中的默认格地位愈加巩固;英语人称代词属格形式整体使用和在高频搭配构式中的使用均全面显着下降,尤其是在与V-ing搭配的用法中显着表现出被宾格形式取代的趋势。三格之间的竞争不仅受到语音、形态、句法演变等方面的交叠影响,还面临语言接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当有其他词汇或句法手段存在时,格系统极易衰退和类并。从类型学的角度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中的格系统在历时维度发生进一步简化的可能性很大。通过考察英语人称代词在性、数、格三个范畴的变异和变化案例,并结合跨语言的的证据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语言变异和变化受到多种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语言结构因素,如语音因素等;也包括语言功能因素,如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礼貌等交际原则;还包括复杂的社会因素,如女权运动、语言接触等。此外,本研究基于英语人称代词在格范畴的历时数据还发现,英语人称代词在相关用法中的历时比例变化符合S曲线函数,这为语言变化传播的计量模型提供了证据。同时,本文的历时数据反对主张“新形式取代旧形式的速率在不同语境中相同”的“恒定速率假说”,但证明词汇扩散理论除了应用于语音变化研究外,在语法变化研究中也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本研究认为频率和构式在语言变异和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相关构式或用法的历时频率可以观测较长时间范围内语言变化的趋势。在语言变化过程中,频率既可能产生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阻碍作用,而不论是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较晚开始的变化,其新形式取代旧形式的速率反而更快。
稂建中[3](2019)在《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曾经是偏安于世界一隅的一个欧洲岛国的民族语言,它在短短几个世纪里从不列颠出发,遍布“日不落帝国”,进而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通用语。英语及其承载的文化留给人们一笔具有全球价值的财富,这笔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英语教育得以传承和发展。本文基于历史视角,在社会话语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地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具体地说,在回顾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确立这一背景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文化殖民”和“全球化视野”等主要特征,并探讨其教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英国“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是在“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和“中世纪英语”的基础上,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发展而形成。“现代英语”始于16世纪,具体界定是:1500-1800年间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1801年至今为“晚期现代英语”时期。本文聚焦16-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由六部分组成,除了绪论和结语外,还有五章。第二章是背景分析,探究“现代英语”教育如何在英国得以兴起。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不同专题角度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第六章是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总体评价。具体而言:第二章主要从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语言的形成等方面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英语取代法语,由老百姓的语言提升为官方语言;民族文学的发展将英语由生活语言转变为文学和学术语言;英语自身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了“现代英语”的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驱动以及语言学家的贡献综合地为“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准备了条件。第三章重点探析16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通过梳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近代英语教育政策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育,以及外来移民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发现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致力于提升民众识字能力的同时,试图通过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同化提升民族意识、重构少数族裔民族身份、培养民族和国家认同,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第四章重点探析17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特性。英国殖民地英语教育伴随着其海外贸易、传教和殖民统治的步伐,在殖民早期采取语言和文化同化政策,致使本地语教育和本地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殖民晚期调整其语言教育政策,通过英语教育培植本地精英阶层(如印度),或构建英国化主流社会阶层(如北美、澳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殖民地社会结构和文化身份重构,使殖民地英语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殖民特征。第五章针对18世纪末及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基于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英国社会不同话语主体权力关系,阐释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英国的语言政策从民族同化逐渐走向文化宽容,语言教育政策从单语走向双语或多语教育并存;同时,由于英国文化多重特质的影响,“现代英语”教育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从而呈现出文化转向的突出特征。第六章从语言文化教育、民族身份教育和国家发展战略等维度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性进行反思。在语言文化教育维度,“现代英语”教育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和偏重语言形式和工具性作用、过分倚重社会力量等特点;在民族身份教育方面,“现代英语”教育对英国本土民众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和公民身份建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体现民族身份的统一性,同时它对海外殖民地民众的英国化和本土化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体现了民族身份的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维度,在王国、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同历史时期,“现代英语”教育均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对我国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国家语言规划应符合话语主体社会关系和国家战略,国家语言政策应尊重话语主体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也应有利于知识与信仰体系重构和跨文化交流。
王佳[4](2017)在《从定冠词用法的差异看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文中研究指明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作为最有广泛影响的两种世界性英语变体,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着重从定冠词的用法差异中去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让更多的学习者能够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拓展,避免语言学习的单一性。
张云勤[5](2007)在《浅谈美国英语的特征及与英国英语在词汇用法上的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英语语言最大的两个区域性变体之一,美国英语的特征鲜明:具有区域性语言的范围和特点;不遵循语法的、句法的以及音韵的传统规则,善于吸收和创新。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词汇用法方面的差异显着。
崔更国[6](2004)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语言用法上的不同》文中认为虽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的发展历史毕竟不完全相同。所以, 弄清二者在语法、词汇、拼写和发音方面的不同特征,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 义,以便于他们更好地把两国的英语区别开来,学到更加纯正的英语。
白海瑜[7](2004)在《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之语用差异》文中研究表明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是英语的两种变体。它们虽然植根于同一母体,但由于其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的不同,除了英语的共性之外,各自都具有地域上的变体形式和社会语用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及习惯表达方面的不同。
刘榕[8](2003)在《试论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文中研究表明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被认为是影响最大的两个地域变体体系 ,并且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存着一定的差异。让学生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有所了解 ,不但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 ,还能使他们有选择地使用语言知识 ,更进一步了解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历史背景。
赵玉敏[9](2003)在《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区别》文中研究指明英语是当代国际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同时又是处于迅速变化中的语言。美国英语的兴起对现代英语的发展影响很大。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拼写、发音、语法和用词上。
陈艳[10](2002)在《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异同比较》文中提出本文通过追溯美国英语的发展历史,论述了美国英语具有保守性和创新性两大特点,保守性使得美国英语保留了古英语的传统,创造性使美国英语在发展过程中有了自身的特色,因而美国英语同英国英语产生了一些分歧和差异,但这些并不是主要的,从根本上说,美国英语只是英国英语在运用实践中产生的一种变体,同时,文章还进一步通过分析对比例证了两者的一些异同点。
二、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语言用法上的不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语言用法上的不同(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学术文本翻译 ——以《礼貌语用学》(7-9章)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Project Description |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
1.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1.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
1.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Basis |
2.1 Translation Studies of Academic Texts |
2.2 Over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2.3 Guidance of Equivalence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
3.1 Lexical Equivalence |
3.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
3.1.2 Translation of Nominalization |
3.2 Syntactic Equivalence |
3.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
3.2.2 The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4.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2)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人称代词历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研究对象 |
1.1.1 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 |
1.1.2 人称代词体现的语法范畴 |
1.1.3 人称代词的变异用法和变化 |
1.2 研究问题 |
1.3 语料来源、方法和工具 |
1.3.1 语料来源 |
1.3.2 软件工具 |
1.3.3 数据收集和处理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2 研究现状分析 |
2.1 英语的语言变化史和现状 |
2.1.1 语言的规约和英语用法的整体转向 |
2.1.2 英语的变体 |
2.1.3 英语的全球化和口语化 |
2.1.4 语言接触 |
2.2 英语人称代词变异和变化研究现状 |
2.2.1 英语人称代词的史学和语法学研究 |
2.2.2 基于使用的英语人称代词变异和变化研究 |
2.2.3 小结 |
2.3 理论背景 |
2.3.1 语法化理论 |
2.3.2 社会语言学理论 |
2.3.3 语言类型学理论 |
2.4 语言演变的计量规律 |
2.5 小结 |
3 英语人称代词性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
3.1 英语性范畴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
3.2 英语人称代词性范畴的变异用法 |
3.2.1 通性回指代词用法 |
3.2.2 与自然性属性相悖的用法 |
3.3 通性回指代词——复合不定代词回指词历时研究 |
3.3.1 样本选择和标注方法 |
3.3.2 研究结果 |
3.3.3 影响通性回指代词选择及历时变化的因素 |
3.4 英语人称代词性范畴的历时变化 |
3.5 小结 |
4 英语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
4.1 英语数范畴的历史和现状 |
4.2 英语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历史和现状 |
4.3 英语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变异用法 |
4.4 案例研究——英语第一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
4.4.1 研究方案 |
4.4.2 研究结果 |
4.4.3 案例讨论 |
4.5 英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 |
4.5.1 英语第二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发展变化 |
4.5.2 英语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复数代词的单数化 |
4.6 英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单数化:跨语言的视角 |
4.6.1 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 |
4.6.2 复数人称代词更新的常见方式 |
4.7 小结 |
5 英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
5.1 英语格范畴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
5.2 英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历史和现状 |
5.3 英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变异用法 |
5.4 案例研究——英语人称代词属格形式的历时变化 |
5.4.1 研究方案 |
5.4.2 研究结果 |
5.4.3 英语人称代词属格形式变异和变化的动因 |
5.5 案例研究——英语人称代词主宾格形式的历时变化 |
5.5.1 研究方案 |
5.5.2 研究结果 |
5.5.3 英语人称代词主宾格形式的历时竞争 |
5.5.4 普通格和默认格 |
5.6 英语格系统的历时变化:跨语言的视角 |
5.7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因素 |
5.7.1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结构因素 |
5.7.2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社会因素 |
5.7.3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功能因素 |
5.8 小结 |
6 英语人称代词历时变化的计量特征 |
6.1 语言演变的计量规律 |
6.1.1 语言变化的计量规律——S曲线模型 |
6.1.2 基于“S曲线模型”的恒定速率假说 |
6.1.3 频率对语言变化进程的影响 |
6.2 语言变化的计量特征——以英语人称代词的历时变化为例 |
6.2.1 英语人称代词的历时变化与S曲线模型 |
6.2.2 英语人称代词的历时变化与恒定速率假说 |
6.2.3 频率对英语人称代词历时变化进程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语言变化的基本过程 |
6.3.2 语境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
6.3.3 频率与语言变化的关系 |
6.4 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发现 |
7.2 本文的贡献和创新 |
7.3 不足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英语史和英国英语教育研究 |
二、影响英国语言教育的要素研究 |
三、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
四、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古英语、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 |
二、语言与语言教育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六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 |
一、话语理论 |
二、英国语言教育话语分析 |
第二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的确立 |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建立 |
一、从族群到民族王国 |
二、从民族王国到民族国家 |
第二节 民族文学的发展 |
一、民族文学的发端 |
二、民族文学的奠基 |
第三节 民族语言的形成 |
一、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古英语 |
二、中世纪英语 |
三、现代英语 |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 |
一、文艺复兴的影响 |
二、宗教改革的驱动 |
三、语言学家的贡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 |
第一节 作为英格兰民族语言的英语教育 |
一、英格兰的英语教育政策 |
二、英格兰的英语教育 |
第二节 作为威尔士和苏格兰通用语的英语教育 |
一、威尔士的英语教育 |
二、苏格兰的英语教育 |
第三节 作为英国移民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 |
一、英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
二、英国移民的语言规划 |
三、英国移民的语言教育政策 |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民族特性的体现 |
一、英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 |
二、威尔士和苏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同化 |
三、英国移民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身份重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 |
第一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本族语教育的冲击 |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
第二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三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
第一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社会语境 |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英语教育要素分析 |
二、影响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主体 |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秩序 |
第二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政策调整 |
一、民族同化的语言教育政策 |
二、文化融合的语言宽容政策 |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多语政策 |
第三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文化转向 |
一、文化概念与英国文化的特质 |
二、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使命 |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
第一节 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重与轻 |
一、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社会文化特性 |
二、“现代英语”教育的社会文化特征与功能 |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反思 |
第二节 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得与失 |
一、语言文化与身份建构的关系 |
二、英国本土“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建构 |
三、英国殖民地“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重构 |
四、“现代英语”教育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反思 |
第三节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成与败 |
一、语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
二、“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英国的发展战略 |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反思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4)从定冠词用法的差异看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语法差异的产生背景 |
1.1 美国英语 |
1.2 英国英语 |
2. 定冠词用法的具体差异 |
3. 产生差异的原因 |
3.1 历史根源 |
3.2 社会根源 |
3.3 语言根源 |
4. 指导意义 |
(7)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之语用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音和语调方面的差异 |
二、构词措词上的差异 |
三、习惯用法上的差异 |
(9)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拼写上的区别 |
二、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发音上的区别 |
1.在元音和双元音上的差异 |
2.在辅音上的差异。 |
3.在音调上的差异。 |
三、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法上的区别 |
四、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用词上的区别 |
四、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语言用法上的不同(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学术文本翻译 ——以《礼貌语用学》(7-9章)汉译为例[D]. 李芳蕾. 兰州大学, 2020(01)
- [2]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人称代词历时研究[D]. 胡琼. 浙江大学, 2020(08)
- [3]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D]. 稂建中.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4]从定冠词用法的差异看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J]. 王佳. 才智, 2017(32)
- [5]浅谈美国英语的特征及与英国英语在词汇用法上的差异[J]. 张云勤.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7(06)
- [6]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语言用法上的不同[J]. 崔更国. 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S1)
- [7]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之语用差异[J]. 白海瑜.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 [8]试论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J]. 刘榕.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 [9]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区别[J]. 赵玉敏.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1)
- [10]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异同比较[J]. 陈艳.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