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后的中埃经贸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孙舒[1](2020)在《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文中指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是基于对法律主体在特定法律领域的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法是采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得出该主体与其他国际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的现象。针对特定领域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称为该领域法律技术的调整依据。法律技术脱节作为国际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重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17年8月以来,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1并根据调查结果威胁加征关税,中美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互相申诉的同时利用国内措施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施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贸易争端解决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当前中美贸易对立关系已经形成,在大国权利政治的较量之下,法律技术是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力合法武器,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鉴于实践和理论需要,论文以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为研究切入点,以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39起争端解决案件为观察样本,研究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提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了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现有研究述评。论文第二章重点解释了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技术脱节的概念是基于法律技术提出的。本文对传统法律技术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法律技术包括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论文的理论概念解析。第三章内容为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包括WTO概况、中国对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这一部分是后面的研究背景。第四章为法律技术脱节背景下中美世贸争端案件的统计分析。论文这一部分统计了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并根据案件统计信息分析了案件的基本特点。第五章为WTO框架下中美实体法律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分析了中美互相提起的39起世贸案件涉及的WTO实体规则,以及通过案件分析中美在实体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即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美在WTO实体规则体系下存在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第六章为WTO框架下中美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重点分析案件中涉及的程序性规则,重点集中在“双反”调查的程序和DSU程序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论文最后一部分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针对前文分析的中美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存在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应对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方案,主要是贸易法律价值合法化、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调整路径。综上所述,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中美互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39起争端案件,并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中美在实体和程序领域的具体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论文要强调的是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存在必然性,在应对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做出具体法律技术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不以国内法律技术脱节为代价,这样一国的法律技术才能在相关法律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
段铸晟[2](2015)在《“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的中国—埃及经贸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结束,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却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复苏过程曲折,失业率居高不下,凭借页岩气革命和信息化优势提出重新振兴制造业,经济增长出现一定程度恢复;欧盟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淖难以自拔;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新兴经济体经历了危机后的快速反弹后,受经济刺激政策影响,通货膨胀和经济局部过热的现象,虽然经过大力调整,但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所以,找到一条新的对外贸易合作之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发展变得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中国西线开放和亚欧非合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中埃经贸合作前景广阔,埃及在亚非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周跃雪[3](2015)在《WTO决策机制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WTO虽然是个年轻的国际经济组织,但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WTO在借鉴GATT的基础上,建立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制定了独立的宪章,不断完善国际贸易规则,解决国家之间经贸争端,不断强化和推进半个多世纪以来多边贸易体制的成就和发展。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背景下,WTO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WTO制度结构的缺陷问题,决策程序的民主和透明度问题、公众参与问题、争端解决中条约解释以及裁决报告的执行问题、WTO与其他国际组织关系协调问题、WTO法制与成员域内法制关系问题等等。本论题主要研究和讨论WTO多边贸易体制中下决策机制的法律问题。WTO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多边贸易谈判回合——“多哈发展回合”,几经停滞,曲折前行,至今仍未结束。人们担心现有的决策机制正在抑制WTO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和GATT/WTO前八轮回合相比,多哈回合所处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谈判议题数量不断增多,且议题的深度和广度逐渐触及到成员国内的法制基础和社会秩序,成员之间的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发展中国家成员数量大幅增加,整体实力上升,他们质疑和改革WTO多边贸易谈判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以巴西、印度和中国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在多哈回合中“异军突起”,他们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成员成为影响甚至改变多边贸易谈判方向和结果的关键力量,逐渐打破传统上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GATT/WTO多边贸易谈判格局。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引言介绍本论题问题的提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系统和详实的梳理了本论题下各个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归纳研究方法,介绍主要研究内容,总结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国际组织决策机制基本问题概述。探讨决策和组织决策的概念和特点,进而分析国际组织决策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界定国际组织决策机制的概念;研究和分析国际组织表决制度的含义,厘清国际组织决策机制和表决制度的关系,提出决策机制的范畴大于表决制度,表决是决策机制中一个环节,并进一步分析国际组织表决制度的主要内容;注重研究“协商一致”决策方式的定义和特点,比较与传统投票表决方式的区别,指出“协商一致”是自成一类的特殊决策方式,并阐述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实践情况。第二章WTO决策机制基本问题分析。系统梳理现有文献对WTO决策机制概念的界定并进行评析,提出本文对WTO决策机制的定义:WTO决策机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为决议草案在WTO决策机构的通过制度,后者还包括多边贸易谈判的规则和制度;探讨GATT时代决策机制的源起和变迁,进而分析WTO决策机制对GATT决策机制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分析WTO决策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主体、决策机构、决策辅助机构、决策内容及其决策方式、多边贸易谈判的基本程序和议案的“表决”制度等;探讨WTO决策机制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为缺乏公平合理的多边贸易谈判规则,决策过程参与度和透明度明显不足,决策机制的效率低下,谈判回合的推进困难。第三章多边贸易谈判规则。当前WTO法制没有明确的谈判规则和制度,实践中多边贸易谈判主要遵循“一揽子承诺”、“绿屋会议”和“主要供应国原则”等做法。分析“一揽子承诺”如何被引入乌拉圭回合,逐渐发展成为WTO的一项法律原则和谈判规则,进而探讨“一揽子承诺”对推进多边贸易谈判的作用和缺陷,并就目前改革“一揽子承诺”的建议进行评析;分析“绿屋会议”的源起和变迁,探讨“绿屋会议”的本质是为了提高决策效率的非正式磋商机制,指出其不能取代WTO正式决策机制;讨论“绿屋会议”的改革措施,不主张取消“绿屋会议”和对其机制化,应该在维持“绿屋会议”现状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其参与度和透明度;研究“主要供应国原则”的源起和发展,指出其剥夺了发展中国家成员参与关税等领域谈判的话语权。第四章发展中国家成员参与WTO决策机制问题。早期的GATT为“富人俱乐部”,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话语权。虽然发展中国家曾积极希望参与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谈判和GATT的七轮多边贸易谈判回合,但是由于互惠原则、“主要供应国原则”以及发达国家排除农业和纺织品议题等原因,他们无法真正有效参与谈判。WTO成立后,有效参与决策需要成员派驻足够规模的代表团参与WTO各种会议,但是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受制于经济实力无法提供充足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一揽子承诺”规则企图纳入“新加坡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成员开始利用“一揽子承诺”作为谈判筹码,维护自身权益;发展中大国开始经常参加“绿屋会议”,但是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成员仍然被排除在“绿屋会议”之外;此外,来自发展中国家成员的人员积极参选WTO总干事、各机构主席和进入秘书处任职,但是总体上WTO组织机构的职位仍多数被发达国家成员人员占据。第五章WTO谈判集团。梳理和分析从GATT到WTO,谈判集团的起源和变迁,并从“国家集团”角度分析WTO谈判集团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根据其表征将WTO谈判集团分为议题集团、特征集团和区域集团;从宏观经济背景、经济基础、制度根源和政治动因等方面全面分析WTO谈判集团的生成机理,着重强调WTO决策机制缺乏公平合理的谈判规则和制度是多哈回合发展中国家成员集团大力发展的直接原因;归纳和分析WTO谈判集团在改善WTO决策机制的参与度、透明度和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出保留和发展谈判集团的必要性;分析WTO谈判集团目前面临的制度和现实困境,并从多个方面提出完善的建议。第六章中国参与WTO决策机制问题。入世十几年来,中国从适应WTO规则到进入WTO“最核心决策圈”,充分体现了中国在WTO中地位的提升。分析目前代表团规模以及参与WTO各机构、秘书处、担任机构重要职位的情况,指出中国与美国、欧盟、印度、巴西等主要贸易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探讨中国参与WTO谈判集团的情况,指出身份认同和共同利益是中国选择加入集团的主要标准;探索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在基础上建议中国要积极推进WTO决策机制朝着更加民主、透明和有效率方向改善,并积极在WTO各机构中发挥作用,以自身经贸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重视依靠谈判集团,还要妥善处理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结语梳理和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王开前[4](2011)在《隆国强、吴家煌、王小广、钟伟、梅新育 “入世十周年—中国与世界”纵横谈》文中指出在中国入世十周年之际《中国经贸》杂志欲从本刊角度对中国入世十年作一梳理和总结。怎么总结?不仅是总结成绩,更要展望未来,不仅谈对中国的价值和未来,还要谈跟世界的相互影响和关系。既要总结中央,又要总结地方,既要说对中国的价值,还要说对世界的影响,包括未来发展的远景和中国下一步对外开放的战略。内容丰富,头绪繁杂,为此本刊特邀隆国强、吴家煌、王小广、钟伟、梅新育等专家和老师,就如何梳理、总结入世十年的成败得失给与指导。现将五位学者精彩发言荟萃一编,以飨读者。
孔炜莉,赵晓东[5](2010)在《中阿关系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阿关系源远流长,双方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有着绵延不绝的接触与交流。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逐步与阿拉伯各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60年来,中阿友好关系不断进步和发展。2004年,中国与阿拉伯联盟共同宣布成立"中阿合作论坛",建立平等与全
王莉[6](2009)在《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以投资埃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贸易国,纺织业是中国工业中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少数产业之一。因此,长期以来,纺织品出口额一直在总出口额中占据重要位置,对我国工业产值及外汇储备的增长贡献极大。然而随着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和服装配额的取消,纺织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贸易时代,即“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遇到的阻碍明显扩大,世界各主要纺织品进口国频繁向中国纺织业发难,反倾销调查、特保措施等贸易救济大棒屡次挥向中国纺织业。在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外部考验的情形下,对外直接投资早已具备必要性。而近年来由于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外汇储备过大,给人民币带来了极大的升值压力,对我国纺织品出口构成不利影响,这又成为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产业转移的重要背景。同时,随着国内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国内众多纺织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加大。在这种形势下,要使我国纺织业保持持久、独特的竞争力,就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我国纺织业的发展阶段来看,以及从技术和自身的实力来看,部分纺织企业已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实践证明有的纺织企业在国外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要使我国从“纺织大国”真正转变为“纺织强国”,转移纺织业过剩产能、实现纺织业产业结构升级,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仍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规范结合实证的方法,从新形势下中国纺织业发展面临新背景出发,通过对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结合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分析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以一个理想的区位——埃及为例,具体说明只要区位选择正确,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切实可行。并且针对中国业已展开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特点,为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提出政策建议。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序论部分,对论文的目的、意义、创新点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要说明;第二章介绍当今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背景,外部环境是全球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而在我国国内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处在后配额时代的我国纺织业出口愈发艰难,双顺差及过多外汇储备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不安全因素,这是当前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特殊背景。第三章介绍发展中国家及其纺织业外直接投资的若干理论,为中国纺织业为何能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区位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第四章对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投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特点。第五章以埃及为例,论证了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针对某一具体区位的现实可行性及优势;第六章则针对存在问题或可能遇到的困难给出相应的建议。
张群生[7](2008)在《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强化,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和埃及的农业合作作为国与国之间经济联合方式,在优化两国农业资源配置,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两国经贸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两国农业合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中国较丰富的自然资源、资金和广阔市场定能够为埃及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而埃及农业发展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一些抗旱技术,灌溉技术及一些优质农产品的品种开发都有力地促进着中国企业开展对埃及的农业合作。两国同是农业大国,都面临着人口多耕地少的难题,需要两国加强合作以共同应对。同时,两国在农业贸易方面也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国应该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深入研究中国与埃及的农业合作,对进一步优化两国农业资源配置,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从优化农业技术和资源互补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和埃及农业资源进行研究:首先,简要叙述了中国和埃及的自然地理条件、农业生产发展状况,进而对比中国与埃及农业生产的相似性和差异化特征:中国和埃及农业发展都面临着同样的资源性问题: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尖锐矛盾。中国的农业资源相对于埃及更丰富、更多样化;其次,从理论基础和双方对外贸易状况的比较,开展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中国和埃及农业发展同样面临着资源缺乏的问题,国际农产品贸易形势的变化都导致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更具有必要性;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在于中国和埃及农业发展的不同优势具有互补性: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农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同时埃及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区位等优势为引进外资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再次,通过对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的主要领域进行研究,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主要集中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农业学术、农业项目等并从农业合作的技术和项目角度进行了互补分析;最后,根据中国和埃及的经贸政策、技术环境和市场状况的有利性和不利性的分析,对开展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的对策提出了具体建议。如在宏观层面上我国政府应积极与埃及政府协商,力争签订有关农业合作方面的协议、保持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克服埃及投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加大对涉外企业金融领域的支持等;在微观层面上:发挥市场优势,促进中国和埃及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发挥资金优势,促进中国和埃及的农业项目合作、发挥技术优势,促进中国和埃及的农业生产经营加工合作、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中国和埃及的农业长期全面合作,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牛雪峰[8](2007)在《中国对埃及投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地跨非洲和亚洲两大洲,是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大陆最早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中国和埃及都是发展中的地区大国,发展经济是两国目前面临的最主要任务。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物中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为当前两国开展以经贸合作为重点的双边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埃及自1952年独立以来,先后经历了纳赛尔的“社会主义国有化”时期、萨达特的“开放经济”时期和穆巴拉克的以西方债权国所提条件为框架的经济改革时期,虽然各届政府都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改革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偏差,埃及的经济形势总是有点差强人意。2004年,以艾哈迈德·纳吉夫为政府总理的新内阁上台执政,实行增加投资、提高人民生活和吸引外资等多项经济改革,埃及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埃及目前推出多项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希望经济改革和吸引外资相得益彰。而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一方面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能矿原料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内相当一部分技术和生产趋于市场饱和,急需向外输出资本以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相当一部分资本具备了向外输出的可能性。而且,中国企业投资埃及经济建设,可以缓解埃及能源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轻工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资金和技术的瓶颈。实践证明,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比较符合埃及当前的生产水准和国内消费水平,中国在埃及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因此,研究中国当前业已开展并不断加深的对埃及投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中国对埃及投资的背景和前提。从四个方面论述: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埃及新政府大力推行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深化对外经贸合作、扩大投资符合中埃两国的根本利益。第二部分,分析现阶段中国对埃及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从中国企业发展现状、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障碍因素、埃及对我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需要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等方面分析中国开展对埃及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机遇、优越的埃及投资环境、中埃经贸交往不断深化和中埃两国经贸交流机制不断完善、投资战略的理论支持等方面分析中国对埃及投资的可行性。同时也论述了埃及目前的国内经济情况、中国鼓励企业海外投资的宏观政策环境和WTO中有关投资的规定。第三部分,结合中埃两国的实际情况,论述中国对埃及投资的类型主要应为资源导向型、出口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降低成本型、发挥比较优势型、产业结构导向型;投资重点领域应为: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部门、中档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纺织与服装业、部分高技术产业以及建筑工程承包领域;投资重点区域应为:工业区、自由区、苏伊士湾西北经济特区;论文还分析对埃及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等。第四部分,分析中国对埃及投资的企业战略。首先指出中国企业在埃及投资经常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接着建议中国企业对埃投资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论述宏观层面上中国对埃及投资的企业战略。第五部分,从放松管制和有效监管、为对外投资提供服务和保障等方面为中国政府在对埃及投资中的作用做了定位。
张蕾蕾[9](2006)在《浅析当今中国与埃及的经贸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和埃及都是历史上文化悠久的泱泱大国,同样也都是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大国和地区性大国,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两国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亚洲和非洲的两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国,双方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它们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如今这个以和平为主旋律的时代,经济建设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头等任务,中国和埃及也不例外,所以研究二者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
王猛[10](2006)在《中国参与中东 ——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本论文以行为主义为研究基本理论,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局部与整体、个案剖析与综合概括、普遍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思路,以层次分析视角将论文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在理论应用上赞同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物质世界并不完全决定或者构成行为体所从事的行为,行为体对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理解构成了一个和物质世界并列的意义与知识的世界,即结构造就行为体,行为体也建构结构:在主体选择上,将二十世纪的中国作为整体加以考虑,从发展和联系而不是人为割裂的观点回顾和总结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参与情况:在客体选择上,在中东概念传统“十八国”范围的基础上,把具有类似国情、相近区域的伊斯兰国家视为一个整体,期望以大中东的宽泛视角提供制定政策的便利:在文章结构上,试图以穷尽行为体参与行为的方式对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交互动(侧重于中国方面)进行分析,并为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扩展预留空间。 第一部分以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聚焦点,重点论述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斗争与合作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优势与限度,即中阿政治支持的结构性与议题性、经济联系的结构性矛盾与优势互补并存以及文化与宗教联系的两重性,并对这种状况从动力学、关联度、决策机制与实施策略四方面进行剖析。 第二部分则从微观领域将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众多行为体细分为9个大类,即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政党、个人、民族、国际政治运动、宗教运动与组织,试图以归纳的方式探究各类行为体在20世纪参与中东地区事务的得失,研判行为体在下一个类似情境的反应,同时注重了丰富多彩外交斗争情况的趣味性。 第三部分则重点分析两例个案。以苏丹达尔富尔危机为切入点,分析伊战后中国对中东国家外交所面临的挑战与契机;比照20世纪中国与伊朗在国家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异同,希望能勾画出中国参与中东地区事务演变轨迹。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论文得出了如下结论:1、参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和状况具有继承性,不能漠视和人为割裂这种继承性。2、参与是一个互动过程,主客体之间的利益交汇决定了双边互动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参与在碰撞中走向成熟。3、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开始全方位参与中东事务,行为体之间逐渐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复杂关系。4、文明间的冲突并不必然地导致国际关系的冲突或对抗,文明间的关系是在交往中共存,是“和而不同”。
二、入世后的中埃经贸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的中埃经贸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美贸易争端解决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美争端解决的重要意义 |
三、中美法律技术脱节和中美贸易争端的关系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 |
二、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
三、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 |
四、关于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
五、关于美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
六、关于中美贸易发展和战略的研究 |
七、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和实力的研究 |
八、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范畴 |
二、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与外延 |
第一节 法律技术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渊源 |
二、法律技术的概念拓展 |
三、法律技术的特性 |
第二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基本内容 |
一、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 |
二、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和特征 |
第三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影响 |
一、法律技术脱节在国内领域的影响 |
二、法律技术脱节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WTO框架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WTO的发展与现状 |
一、WTO制度发展 |
二、WTO规则体系的困境 |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
一、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
二、中国对美贸易战略演变 |
三、中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
一、2001 年至今美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
二、美国对华贸易战略演变 |
三、美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贸易争端的法律技术脱节案例表现 |
第一节 中国诉美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
二、美国应诉方式法律性强 |
三、从案件结果看 |
第二节 美国诉中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
二、案件涉及传统贸易和美国优势领域 |
三、中国应诉方式政治性强 |
四、从案件结果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在WTO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涉及的实体法领域概况 |
第二节 中美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内容和特点 |
一、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内容 |
二、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特点 |
第三节 中美实体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
一、实体性立法领域的原因 |
二、实体法适用领域的原因 |
第五章 中美在WTO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一节 中美“双反”案件中程序性的法律技术脱节 |
一、AD和 SCM中的程序性规定 |
二、中美涉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案的概况 |
三、中美在双反领域中的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 |
第二节 中美在DSU程序中的法律技术脱节 |
一、DSU程序性规定 |
二、中美WTO争端案件涉DSU程序概况 |
三、中美在DSU程序下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三节 中美WTO争端中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
一、程序价值理念不一致 |
二、程序性立法差异 |
三、程序法适用差异 |
第六章 WTO体系下中国的贸易法律技术调整方案 |
第一节 贸易法价值合法化 |
一、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 |
二、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原则 |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原则 |
第二节 中国对美贸易立法技术调整方案 |
一、平衡内外的立法方针 |
二、调整立法机制和机构 |
三、确立科学的立法规范 |
第三节 中国对美贸易法律适用技术调整方案 |
一、法律适用部门分工专业化机制化 |
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
三、建立与立法机构的反馈机制 |
四、转变“第三方”思维,实践中提高对实体法的解释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一)中文着作 |
(二)中文译着 |
(三)中文论文 |
(四)中文学位论文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一)英文着作 |
(二)英文论文 |
三、相关网站数据库 |
附件:中美提交WTO争端案件统计(2001-2019) |
致谢 |
(2)“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的中国—埃及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中埃经贸合作现状与发展趋势 |
( 一) 中国企业赴埃及投资现状 |
( 二) 埃及或将成为中阿及亚非经济合作的枢纽节点 |
三、中埃经贸合作风险防范对策 |
( 一) 完善投资保险机制 |
( 二) 通过相关机构及时提供重要信息 |
( 三) 加强行业管理,推动本土化经营 |
( 四) 投资企业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科学选择投资导向 |
四、结语 |
(3)WTO决策机制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本论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本论题研究的方法 |
五、主要研究内容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国际组织决策机制基本问题概述 |
第一节 国际组织决策机制的概念 |
一、决策和组织决策是什么? |
二、国际组织决策的特点 |
三、国际组织决策机制的概念 |
第二节 国际组织表决制度的概念和分类 |
一、国际组织表决制度的概念 |
二、国际组织表决制度的分类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决策机制中的“协商一致”原则 |
一、“协商一致”的概念 |
二、“协商一致”和投票表决制度的比较分析 |
三、“协商一致”的特点 |
四、国际组织实践“协商一致”概述 |
第二章 WTO决策机制基本问题分析 |
第一节WTO决策机制的概念 |
一、现有文献对WTO决策机制概念的界定 |
二、本文对WTO决策机制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GATT/WTO决策机制的起源和嬗变 |
一、GATT时代的决策机制 |
二、WTO时代的决策机制 |
第三节WTO决策机制的主要内容 |
一、决策主体和决策机构 |
二、WTO决策辅助机构:秘书处和WTO总干事 |
三、决策内容及其决策方式 |
四、多边贸易谈判的基本程序 |
五、议案的“表决” |
第四节WTO决策机制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一、欠缺公正合理的谈判规则 |
二、决策过程缺乏民主性和透明度 |
三、决策效率低下 |
第三章 多边贸易谈判规则 |
第一节“一揽子承诺”分析 |
一、“一揽子承诺”的源起与发展 |
二、“一揽子承诺”的概念和性质 |
三、对“一揽子承诺”的评价和改革建议 |
第二节“绿屋会议”分析 |
一、“绿屋会议”的源起与发展 |
二、“绿屋会议”的概念和性质 |
三、对“绿屋会议”的评价和改革建议 |
第三节“主要供应国原则”分析 |
一、“主要供应国原则”概念、源起和发展 |
二、对“主要供应国原则”的评析 |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成员参与WTO决策机制问题 |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参与GATT决策机制情况述评 |
一、发展中国家参与创立国际贸易组织的谈判 |
二、发展中国家参与GATT贸易回合的谈判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成员参与WTO决策机制 |
一、发展中国家成员参与WTO决策机构 |
二、发展中国家成员与“一揽子承诺” |
三、发展中国家成员与“绿屋会议” |
四、发展中国家成员与WTO总干事和秘书处 |
第五章 WTO谈判集团 |
第一节WTO谈判集团的基本问题分析 |
一、WTO谈判集团的源起和发展 |
二、WTO谈判集团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三、WTO谈判集团的主要类型 |
第二节WTO谈判集团的生成机理 |
一、宏观经济背景 |
二、经济基础 |
三、制度根源 |
四、政治动因 |
第三节WTO谈判集团对改善WTO决策机制的作用 |
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成员有效参与WTO决策机制 |
二、有利于提高“绿屋会议”的参与度和透明度 |
三、有利于提高WTO决策机制的效率 |
第四节WTO谈判集团的主要挑战和完善 |
一、WTO谈判集团的主要挑战 |
二、完善WTO谈判集团的建议 |
第六章 中国参与WTO决策机制问题 |
第一节 中国参与多哈回合谈判概述 |
一、中国参与多哈回合谈判的阶段进度 |
二、中国参与WTO各机构基本情况 |
三、中国参与WTO谈判集团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中国有效参与WTO决策机制的建议 |
一、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定位问题 |
二、中国有效参与WTO决策机制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隆国强、吴家煌、王小广、钟伟、梅新育 “入世十周年—中国与世界”纵横谈(论文提纲范文)
入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
入世以后我们取得的主要的成绩 |
入世十年来, 主要的经验和不足 |
未来十年, 我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中国已经甩掉高关税帽子 |
入世成就大应对很关键 |
成绩的估计 |
入世与应对 |
关于“走出去” |
审慎看未来十年 |
中国交了一份好答卷 |
(6)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以投资埃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序论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3 论文研究目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2. 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 |
2.1 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背景 |
2.1.1 全球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 |
2.1.2 中国制定和实施“走出去”战略 |
2.2 当前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特殊背景 |
2.2.1 双顺差及过多外汇储备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不安全因素 |
2.2.2 “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愈发艰难 |
3. 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
3.1 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
3.1.1 投资发展周期论 |
3.1.2 小规模技术理论 |
3.1.3 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理论 |
3.1.4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
3.2 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
3.2.1 边际产业扩张论 |
3.2.2 产业全球价值链优化论 |
4. 中国纺织业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
4.1 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4.2 部分纺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案例 |
4.2.1 山东亚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4.2.2 山东临沂岱银纺织服装集团 |
4.2.3 中国纺机集团 |
4.2.4 内蒙古鹿王集团 |
4.2.5 华源集团 |
4.3 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
4.3.1 投资模式多样化 |
4.3.2 投资内容为加工环节和研发、销售并存 |
4.3.3 投资国家既有发展中国家又有发达国家 |
4.3.4 投资主体多元化 |
4.3.5 我国政府给予投资企业一定的方便条件 |
4.4 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
4.4.1 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够 |
4.4.2 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力度不够 |
4.4.3 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 |
5. 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区位——埃及 |
5.1 中国纺织业投资埃及的众多优势 |
5.1.1 中埃友好关系为纺织业投资埃及做好铺垫 |
5.1.2 投资埃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5.1.3 投资埃及能利用埃及充足而廉价的资源 |
5.1.4 投资埃及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5.1.5 埃及拥有多个适合纺织业投资的区域 |
5.2 中国纺织业对埃及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问题 |
5.2.1 投资进入方式 |
5.2.2 投资经营方式 |
5.3 中国纺织业对埃及直接投资需要注意的问题 |
5.3.1 埃及政策不够稳定,政出多门,法律法规繁杂且多发 |
5.3.2 办理工作签证门槛高、有效期短、手续繁琐 |
5.3.3 埃政府办事效率低下,政府人员腐败现象严重 |
6. 促进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建议 |
6.1 对于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扶持政策的建议 |
6.1.1 建立促进和保障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 |
6.1.2 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 |
6.1.3 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 |
6.1.4 加强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信息服务体系 |
6.1.5 发挥好行业协会的作用 |
6.2 对于我国纺织业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建议 |
6.2.1 加快技术改造,实现纺织产业内升级 |
6.2.2 调整产品结构、拓展产品功能 |
6.2.3 科学企业管理,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
6.2.4 创立国际品牌,加快纺织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
6.2.5 以环保和节能为切入点,提升行业运行质量 |
6.3 对于我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策略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国和埃及农业发展概况 |
1.1 中国和埃及农业自然资源 |
1.2 中国和埃及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
1.3 中国和埃及农业的对比 |
第二章 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2.1 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的理论基础 |
2.2 中国和埃及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比较分析 |
2.3 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的主要领域 |
3.1 农业技术合作 |
3.2 农业学术交流 |
3.3 农业项目合作——渔业合作 |
第四章 促进中埃两国农业合作的对策和建议 |
4.1 从宏观层面上促进中国和埃及的农业合作 |
4.2 从微观层面促进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 |
4.3 案例分析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及科研成果 |
(8)中国对埃及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中国对埃及投资的背景和前提 |
1.1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 |
1.2 埃及新政府大力推行经济改革 |
1.3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制定和实施“走出去”战略 |
1.4 深化经贸合作、扩大投资符合中埃两国的根本利益 |
2 中国对埃及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
2.1 必要性 |
2.2 可行性 |
2.3 理论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
2.4 中国鼓励企业海外投资的宏观政策环境 |
2.5 WTO有关国际经贸投资方面的法规 |
3 中国对埃及投资的重点领域、主体和方式 |
3.1 中国目前在埃及投资的基本情况 |
3.2 投资类型 |
3.3 重点投资领域 |
3.4 投资重点区域 |
3.5 投资主体 |
3.6 投资方式 |
4 中国对埃及投资的企业战略 |
4.1 中国企业在埃及投资项目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
4.2 中国企业对埃及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
4.3 宏观层面上中国对埃及投资的企业战略 |
5 中国对埃及投资的政府定位 |
5.1 从严格管制过渡到有效监管 |
5.2 为对埃投资提供服务和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中国参与中东 ——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参与对象的分析和界定 |
第一节 阿拉伯国家:战略硬实力与区域碎裂化 |
一、阿拉伯国家概况 |
二、阿拉伯国家的整体特点 |
第二节 伊斯兰世界:虚幻的一体化憧憬 |
一、伊斯兰世界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
二、伊斯兰世界的一体化憧憬 |
三、伊斯兰世界一体化的虚幻性 |
第三节 中国立场与中东范围界定 |
一、“中东”概念的由来和范围界定 |
二、大中东国家的宗教状况 |
三、确定大中东区域范围的策略考量 |
第二章 多边框架下的中国与中东国家互动 |
第一节 新中国的多边外交 |
一、新中国多边外交的历史回顾 |
二、中国与阿盟 |
第二节 胜利在1971:中国与中东国家冷战期间 |
一、联合国框架内的多边关系 |
二、围绕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斗争与合作 |
第三章 状况分析:参与中东事务的优势与限度 |
第一节 中阿政治支持的结构性与议题性 |
一、政治支持的结构性 |
二、政治支持的议题性 |
第二节 经济联系的结构性矛盾与优势互补并存 |
一、能源合作的渐次加深 |
二、与中东产油国的商贸往来 |
三、工程承包、劳务和投资 |
四、军事安全领域 |
第三节 中阿文化与宗教联系的两重性 |
第四章 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外交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利益:动力学分析 |
一、国家利益的源起问题 |
二、国家利益的内涵问题 |
三、国家利益的效度问题 |
第二节 继承与发展:机制分析 |
一、对外决策的机制化和目标选择 |
二、政策执行中的实力原则和外交折冲 |
三、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中的美国因素 |
第三节 局部与整体:关联度分析 |
一、内部关联度:历史回顾 |
二、外部关联度:以中美关系为例 |
第四节 基点与重点:策略分析 |
一、在中国-阿盟框架内加强中阿关系 |
二、从全球化视角处理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 |
三、以中东事务为平台处理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
四、趋势:向国际社会全面融入 |
第五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的理论与现状 |
第一节 层次分析法的发展与应用 |
一、层次分析法 |
二、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发展 |
第二节 国际关系行为体 |
一、概念及特征 |
二、行为体的分类 |
第六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一) |
第一节 国家行为体 |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
二、国家参与中东事务的四个阶段 |
第二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 |
一、理论与现状 |
二、上海合作组织 |
三、中国和欧佩克 |
四、中国与海合会 |
第七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二) |
第一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 |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概述 |
二、中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
三、对外援助中的中国非政府组织 |
四、现状与发展 |
第二节 跨国公司 |
一、跨国公司的行为体意义 |
二、中国公司在大中东:石油行业个案 |
三、跨国公司的参与趋势 |
第三节 政党 |
一、政党外交 |
二、七十年代以前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政党外交 |
三、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政党外交 |
四、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走向 |
第四节 个人 |
一、个人的行为体意义 |
二、领袖人物在中国中东外交的作用 |
三、普通民众在中国与中东国家互动中的作用 |
四、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 |
第八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三) |
第一节 民族 |
一、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 |
二、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
三、中东国家民族主义思潮兴衰对中国的镜鉴 |
四、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
第二节 国际政治运动 |
一、反殖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 |
二、谋求国际新秩序的不结盟运动 |
三、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浪潮 |
第三节 宗教及其组织 |
一、宗教因素与国际政治 |
二、伊斯兰教和中国与中东国家建交 |
三、新时期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中的泛伊斯兰因素 |
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与西北边疆安全 |
第九章 理论与现实的互动:从苏丹到伊朗 |
第一节 达尔富尔与中国外交转型 |
一、现代政治视野中的苏丹社会和达尔富尔危机 |
二、达尔富尔危机背后的大国博弈 |
三、中国在苏丹的海外经济权益分析 |
四、达尔富尔:危机中凸显的中国发展困境 |
五、达尔富尔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危机意蕴 |
六、达尔富尔: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型契机 |
第二节 中国与伊朗:1905-2005的百年比照与互动 |
一、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起步 |
二、二战背景下的中伊建交和国祚分途 |
三、1949-1979:巴列维伊朗与人民中国 |
四、从棋子到棋手:改变在1979 |
五、现代化模式:世界工厂与家庭手工作坊 |
六、回归常态:1979-1997的中伊交往 |
七、1997-2004:双边合作的跨越式发展 |
第三节 从伊战走向世界大国 |
一、中国之路的伊朗含义 |
二、从苏丹到伊朗的自觉和自信 |
结论 |
参考书目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入世后的中埃经贸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D]. 孙舒. 外交学院, 2020(08)
- [2]“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的中国—埃及经贸合作研究[J]. 段铸晟. 经济问题探索, 2015(06)
- [3]WTO决策机制法律问题研究[D]. 周跃雪.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9)
- [4]隆国强、吴家煌、王小广、钟伟、梅新育 “入世十周年—中国与世界”纵横谈[J]. 王开前. 中国经贸, 2011(05)
- [5]中阿关系研究综述[A]. 孔炜莉,赵晓东. 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0第一辑), 2010
- [6]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以投资埃及为例[D]. 王莉.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7]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研究[D]. 张群生. 西南大学, 2008(09)
- [8]中国对埃及投资研究[D]. 牛雪峰. 西南大学, 2007(06)
- [9]浅析当今中国与埃及的经贸发展[A]. 张蕾蕾. 当代阿拉伯研究(第2辑), 2006
- [10]中国参与中东 ——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D]. 王猛. 西北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