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天化CFB锅炉粉煤灰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宁永安,段一航,高宁博,全翠[1](2020)在《煤气化渣组分回收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煤气化技术的大规模推广,现有煤气化渣堆存与填埋方式具有较大的环境风险与经济压力,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浪费,煤气化渣处理迫在眉睫。介绍了煤气化渣的产生途径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煤气化渣的基本分类以及特点,从煤气化渣元素组成出发综述了国内外煤气化渣中C元素(制备活性炭、吸附剂等)、Al元素(制备聚合氯化铝絮凝剂、氧化铝等)、Si元素(制备介孔材料)以及气化渣用于陶瓷及建材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现状。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规模化的煤气化渣利用(建材利用等)是主流的处置方式,但制约该方法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煤气化渣中的残炭,因此经济高效的残碳分离和富集的技术是促进煤气化渣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
罗清[2](2013)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盐酸浸出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循环流化床锅炉(简称CFB)灰渣是低热值煤炭在流化床锅炉中燃烧后的剩余产物,是我国排放量巨大的粉煤灰中的一类,它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存在潜在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然而,由于地质构造原因,我国CFB灰渣铝含量较高,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铝土矿替代资源。在课题组开发的酸法提取CFB灰渣中氧化铝的工艺中,盐酸浸取过程是一个关键步骤。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研究了活化CFB灰渣盐酸浸取动力学,为酸浸工艺工业化提供工艺参数和理论指导,并进行反应器设计及搅拌桨选型。通过在线检测酸浸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活化CFB灰渣盐酸浸取过程表现出强放热现象,放热量达765KJ/kg(活化CFB灰渣)左右。利用活化CFB灰渣化学和矿物组成,通过热力学数据理论计算发现,其酸浸反应热同实验测定的放热量相近,表明活化CFB灰渣酸浸放热量主要来源于化学反应热。通过研究搅拌转速、固液比、盐酸浓度、反应温度对活化CFB灰渣中铝、铁、钙在盐酸溶液中浸出率的影响,确定出反应温度与盐酸浓度为整个反应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半经验Avrima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活化CFB灰渣中铝、铁、钙的浸出动力学方程。此外,本研究还根据酸浸热效应结果和动力学方程分别针对间歇和连续操作两种工况进行了反应釜设计,获得了必要的釜体积、传热面积和搅拌功率等工艺参数。
吉辉[3](2011)在《循环流化床工业锅炉返料换热装置冷模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燃烧技术作为新一代洁净煤燃烧技术,目前在国内和国外均发展迅速。其主要特点是:燃料适应性广泛、氮氧化物排放量低、炉内直接脱硫效率高、负荷调节性能良好等多方面优势。基于我国目前及相当长时间内以煤为主要的能源结构,以及能源越来越紧张、煤质逐渐变差的新形势,工业锅炉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能燃用各种劣质燃料、高效环保的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技术。然而,由于小型CFB锅炉高度有限,炉内受热面无足够布置空间,致使小型循环流化床工业锅炉受热面布置不合理、埋管磨损严重、制造成本高、结构控制复杂等问题长期存在,尤其随燃料质量逐年下降(发热量低,灰分大,硫分高,矸石煤泥生活垃圾等劣质燃料增加),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国外中小型锅炉一般采用燃油或燃气方式,对中小型CFB燃煤工业锅炉研究很少。针对国内大量工业应用的中小型燃煤CFB锅炉(蒸发量小于35t/h),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工业循环流化床装置,即通过设置一个返料换热装置,将原布置在炉内的埋管受热面或部分水冷壁受热面,移到返料换热装置中,以减少炉内埋管受热面磨损,同时可维持炉内的快速床或湍流床流化状态,以提高炉内的燃烧传热强度,最终达到降低锅炉造价的目的。本文针对本发明方案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开发设计了新型返料换热装置,并在冷模系统中,通过大量冷态试验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主要研究小型CFB锅炉返料换热装置的结构参数设置、运行条件变化与炉内气固流动特性、压力平衡及物料循环平衡特性等方面的规律。主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新设计的CFB工业锅炉返料换热装置方案是可行的,气固流动稳定,整体流态化效果良好;②返料换热室进出口结构设计,对返料换热装置内气固流动影响很大,试验详细分析了底流孔面积比,返料口高度比变化对循环床料流动压降的影响,并得到两者之间对床料流动阻力影响的经验关系式;③均流室风速加大有利于促进立管内床料移动,而返料换热室运行风速大小对返料换热装置内床料整体流动状况影响较大,同时也影响立管压降。合理调节两者风速可达到最佳运行效果;④立管中加入径向侧送风有助于推动立管内床料移动,可有效减少立管料位高度,进一步缓减中小型CFB锅炉由于高度有限而使立管有效压头不够的矛盾,而且侧送风可替代部分均流室风量的使用,节能效果明显;⑤返料换热室顶部引入回风管,有助于改善的因运行风速增加而导致的室内压力扰动,减小立管所需有效料位高度。回风进入炉膛后形成的扰动,具有二次风的作用,有利于炉膛内气固流化物的充分混合,起到助燃和提高脱硫效率等作用;⑥变负荷时,返料换热装置连接的循环回路压力响应迅速,其响应负荷降低速率较U型阀更快更平稳。
过伟丽[4](2009)在《燃烧福建无烟煤CFB锅炉炉内脱硫及脱硫灰渣利用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福建省的能源资源以煤为主,其中无烟煤占98.3%。福建无烟煤结构致密、反应性较差、灰熔点低、具有强烈的热破碎性质、难于着火和燃尽,在燃烧利用上存在不少困难。循环流化床锅炉(CFB锅炉)具有燃料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燃烧福建无烟煤的首选炉型。燃烧福建无烟煤CFB锅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脱硫效率较低,甚至很多脱硫设备没有运行,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针对福建无烟煤燃烧特性的可靠脱硫理论指导;此外,由于对脱硫灰渣物化特性认识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资源化利用,甚至影响到CFB锅炉炉内脱硫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因此,开展对燃烧福建无烟CFB锅炉炉内脱硫及脱硫灰渣利用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炉内脱硫效率和脱硫灰渣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燃烧福建无烟煤CFB锅炉的炉内脱硫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包括石灰石煅烧固硫反应特性的机理试验研究和炉内脱硫的工业性试验研究两个方面。首先,在一个小型流化床实验台对石灰石煅烧固硫反应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发现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石灰石煅烧后的比表面积影响显着;固硫反应过程中,石灰石利用率较低;理论分析了脱硫反应过程中遇到的CaO孔径堵塞问题,研究结果为提高脱硫过程中石灰石的利用率提供了参考。其次,通过在一个75t/h的商业CFB锅炉上进行了炉内脱硫工业性试验的研究,分析了添加石灰石后SO2排放浓度和炉床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时通过研究不同的钙硫比和炉床温度对脱硫效率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石灰石后SO2排放浓度及炉床的温度都有明显的变化:脱硫效率随着Ca/S比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钙硫比超过2.65之后,脱硫效率增加的速度开始变得缓慢;脱硫的最佳温度为900~950℃。研究结果对福建无烟煤在CFB锅炉脱硫的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次,对燃烧福建无烟煤CFB锅炉脱硫灰渣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通过试验,对CFB燃煤灰渣的物化特性,如灰渣的粒径分布、含碳量、孔径及比表面积、灰渣的成分等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脱硫前后飞灰中含碳量偏高,灰渣成分中CaO和SO3含量的变化最为显着。在此基础上,依照GB/T17671-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和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对脱硫灰渣作为水泥掺合料时对水泥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脱硫灰渣作为水泥掺料时,当掺合比达到一定量时,水泥的安定性出现不合格的现象;脱硫水泥3d和28d的胶砂强度都有所降低。最后,对脱硫灰渣水化反应特性及二元胶凝粉体材料的紧密堆积效应进行了理论探讨,为脱硫灰渣在建材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陈立伟[5](2008)在《攀矿煤矸石洁净燃烧发电的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攀枝花煤矸石燃烧发电利用问题,分析了国内外煤矸石利用研究现状和攀枝花煤矸石燃烧发电和综合利用现状,研究了攀枝花煤矸石的理化性能,并分析了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对攀煤电厂2×135MW循环流化床机组进行了设计,研究了攀枝花煤矸石在CFB锅炉中的燃烧特性,并对煤矸石发电环境污染与能源浪费进行了量化分析,最后提出了对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对攀枝花煤矸石燃烧发电利用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减少固体污染物的排放,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论文研究得到的重要结论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煤矸石的化学指标与岩石的类型和矿物组成,对煤矸石进行了分类;并指出了攀枝花煤矸石中含有的有害杂质主要是硫化物和碳酸盐类混合物及有害杂质的危害性。(2)研究发现攀枝花煤矸石铝硅比小于0.5,不适宜做陶瓷原料使用;攀枝花煤矸石中有机质随含煤量的增多而增多;且发热量较高,硫分较低,适合于矸石电厂发电和CFB方式燃烧;燃烧后的灰渣活性高,适宜用作建筑材料及矸石砖、水泥添加料。(3)指出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对于减少SO2污染的良好性能;比较了“福斯特.惠勒”型和“奥斯龙”型两种炉型燃烧系统及设备配置特点,为循环流化床锅炉选型提出了依据。(4)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炉内受热面和灰循环系统炉墙的磨损、煤矸石破碎难度大和热效率低、循环流化床燃烧效率、启动运行中点火难和易结焦等一些技术难题,提出了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法。(5)在设计煤种7种工况条件下,温度场沿炉膛高度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由于燃烧室水冷受热面非均匀布置,炉内温度分布出现有规律的波动。(6)随着床温的增加,SO2排放在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又开始增高;炉膛中部压力较高时,NOx排放浓度较低。因此合理地选择钙硫比、设计一二次风比例和二次风位置也有利于NOx排放的减少。(7)计算分析出了循环流化床燃烧攀枝花劣质煤的综合效益。(8)在使用等量资源的条件下,现行“掺好煤”的排放烟尘、SO2和能源浪费折合标准煤比“炉前分离方案”要高;提出了解决煤矸石发电环境污染与能源浪费的途径。(9)提出了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的发展方向和原则、建立准入机制、制定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发展规划的政策建议。
庄雪飞[6](2008)在《广西“4+2”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城市群间的竞争已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面对这种挑战,加快城市群发展成为各地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借鉴外省经验,利用各种契机,发挥广西在中国西部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优势,增强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着力打造城市群品牌,这就成为广西突破东盟、接轨国际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四个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在交通、物流的规划中还包括玉林和崇左两市,“4+2”城市群就是这六个城市。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广西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产业支撑力不强等问题日显突出。要推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发展和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当务之急就是要以发展大中城市为重点,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广西“4+2”中心城市群的带动作用,扬起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本文对“4+2”城市群进行SWOT分析,结合数据,将经济区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有价值的适于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方案。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总体思路是:第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展园区“飞地工业”;第二,走依港兴市之路,打造沿海城市群;第三,着力改变硬环境,积极发展软环境;第四,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第五,建设生态工业园;第六,制定鼓励政策。同时结合六个城市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分别对它们进行准确定位,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使六个城市争相发展,共同发力,大大提高广西的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
裴亚利[7](2006)在《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特征及其综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是新型固体废弃物,本研究目的在于实现这种新型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首先利用XRD、SEM、激光粒度仪和硅酸盐快速分析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在成分、结构、性质等方面的特征,通过特征分析得知,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具有较好的硅铝活性。然后针对其特点,本论文提出了酸溶法提铝再经聚合反应制取PAFC絮凝剂,同时利用残渣提硅制备白炭黑的工艺。整个实验分为酸溶、聚合和制白炭黑三个部分,酸溶部分探讨了粉煤灰中铝的溶出特性,聚合部分对聚铝产品的盐基度指标进行了分析,同时进行了净水效果测试,制白炭黑部分讨论了制备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控制最佳反应条件可以使粉煤灰中铝的溶出率到达79%以上;PAFC产品的净水效果优于市售净水剂;制得白炭黑产品的各项主要技术指标符合行业标准要求。
卿山,王华,青莹[8](2005)在《降低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的工业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的飞灰含碳量是锅炉燃烧好坏的直接反映,它对锅炉热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粉煤灰的综合开发利用。通过对CFB锅炉的工业实验研究,得出了CFB锅炉的床温、煤质煤粒、一次风、二次风、床压和旋风分离器效率等因素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找到了指导实际生产的能降低CFB锅炉飞灰含碳量的操作方法。
福斯特惠勒中国公司[9](2005)在《石油焦CFB锅炉灰渣的综合利用》文中研究表明 1.背景CFB 燃烧技术是用于废燃料燃烧过程脱硫的最佳的技术。废燃料包括炼油产生的重质残渣,如:高硫石油焦。即使这些废燃料含灰量较低,燃烧过程中采用石灰石脱硫将产生大量的固体副产品。尚无其它经济上划算的技术可用于这些高热值燃料。针对CFB 锅炉灰渣的综合利用问题,福斯特惠勒公司在过去的十年中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该项专题研究的目的是:
卿春[10](2005)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工业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燃烧过程中可脱除SO2、NOx等有害气体,同时采用电除尘技术去除烟气里的烟尘,其排放物可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效率很高,大于或等同于煤粉炉,其经济和环保价值均优于其他类型锅炉,因此它是个值得大力提倡推广的燃煤炉型。 目前我国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电厂负荷调节范围较大、煤种多变、原煤直接燃烧比例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燃煤与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循环流化床锅炉已成首选的高效低污染的新型燃烧技术。 本文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脱硫在理论上做了简要的论述,并结合云天化股份公司的BT-75/4.2-M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了CFB锅炉炉内添加石灰石进行脱硫的工业实验,得出了在燃用周边县市高硫混合无烟煤时Ca/S比对脱硫效率、锅炉床温和锅炉效率的影响,提出了实际生产中炉内脱硫适用的Ca/S=2.5,在进行脱硫实验的同时,测试了3#CFB锅炉的热效率。另外还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中的脱硫技术的技术经济分析等情况进行了探讨。 云天化循环流化床锅炉在Ca/S=2.5时的脱硫效率达到90.5%、锅炉效率达到86.82%。SO2平均排放量为1060mg/m3,证明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脱除SO2的能力。
二、云天化CFB锅炉粉煤灰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天化CFB锅炉粉煤灰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煤气化渣组分回收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煤气化渣基本特性分析 |
2 煤气化渣的综合利用技术 |
2.1 气化渣中残余碳的利用 |
2.2 气化渣中铝的回收与利用 |
2.3 气化渣中硅的利用 |
2.4 气化渣制备陶瓷材料应用 |
2.5 煤气化渣的建材利用 |
3 结语与展望 |
(2)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盐酸浸出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灰渣 |
1.1.1 循环流化床锅炉灰密形成 |
1.1.2 CFB灰渣基本性质 |
1.1.3 CFB灰渣危害 |
1.1.4 CFB灰渣资源利用现状 |
1.2 CFB锅炉灰渣提铝意义 |
1.3 煤粉锅炉粉煤灰提银工艺 |
1.3.1 碱法 |
1.3.2 酸法 |
1.3.3 酸碱联合法 |
1.4 粉末材料酸浸出过程动力学研究 |
1.4.1 缩核模型 |
1.4.2 Avirma 模型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主要表征及分析方法 |
2.3.1 固体灰样表征方法 |
2.3.2 浸出液化学分析方法 |
2.3.3 浸出装料物性分析方法 |
第3章 CFB锅炉灰渣盐酸浸取过程热效应分析 |
3.1 活化CFB锅炉灰澄盐酸浸出实验 |
3.1.1 反应时间对铝、铁、钙浸出率的影响 |
3.1.2 反应体系的热效应 |
3.2 浸出反应热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 |
3.2.1 反应热理论计算 |
3.2.2 酸浸反应热测定 |
3.3 小结 |
第4章 CFB锅炉灰渣盐酸浸取动力学研究 |
4.1 浸取动力学实验方法 |
4.2 浸取动力学实验结果 |
4.2.1 搅拌转速的影响 |
4.2.2 液固比的影响 |
4.2.3 盐酸浓度的影响 |
4.2.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3 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 |
4.3.1 缩芯模型 |
4.3.2 溶解模型 |
4.4 溶出机理探讨 |
4.5 小结 |
第5章 搅拌反应釜设计 |
5.1 反应釜体积计算 |
5.1.1 间歇釜体积计算 |
5.1.2 连续过程反应釜体积计算 |
5.2 搅拌器选型 |
5.2.1 搅拌器选型 |
5.2.2 搅拌功率计算 |
5.3 反应釜传热面积衡算 |
5.3.1 间歇反应釜换热面积 |
5.3.2 连续过程反应釜换热面积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循环流化床工业锅炉返料换热装置冷模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我国能源形势 |
1.2 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简述及超临界技术研究 |
1.3 工业燃煤CFB 锅炉技术优势 |
2 国内外工业 CFB 锅炉发展概况 |
2.1 国外中小型CFB 工业锅炉的发展状况 |
2.2 国内中小型CFB 工业锅炉的发展状况 |
2.3 课题来源及意义 |
2.4 一体化返料换热装置的研究应用 |
2.5 作者所做的研究工作 |
3 试验系统概况 |
3.1 试验装置本体系统 |
3.1.1 炉膛装置本体 |
3.1.2 返料换热装置 |
3.2 送风系统 |
3.3 测量系统 |
3.3.1 压力测量系统 |
3.3.2 流量测量系统 |
3.3.3 风速测量系统 |
3.4 实验床料 |
3.5 实验方法及工况安排 |
3.6 实验步骤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冷态流化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1 布风板空床阻力特性试验 |
4.1.2 冷态流化特性试验 |
4.2 结构参数对返料换热装置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 |
4.2.1 底流孔面积对床料气固流化特性的影响 |
4.2.2 返料口高度对床料气固流化特性的影响 |
4.2.3 底流孔面积比与返料口高度比影响的耦合关系 |
4.3 运行参数对返料换热装置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 |
4.3.1 均流室运行风速的确定 |
4.3.2 返料换热室运行风速对装置内气固流动的影响 |
4.3.3 不同均流室风速条件下,返料换热室风速对装置内气固流动的影响 |
4.4 立管径向侧送风助推作用的研究 |
4.4.1 侧送风对立管料位高度的影响 |
4.4.2 侧风的节能效果分析 |
4.5 回风管设置对系统内床料流动的影响 |
4.5.1 回风对返料换热装置内气固流动的影响 |
4.5.2 回风对炉膛内压力分布的影响 |
4.5.3 接入回风管导致的返料异常状况及分析 |
4.6 循环流率变化的研究 |
4.6.1 循环流率的测定 |
4.6.2 循环回路压力平衡特性分析 |
4.6.3 负荷率骤降时系统的响应特性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试验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4)燃烧福建无烟煤CFB锅炉炉内脱硫及脱硫灰渣利用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2 燃烧福建无烟煤CFB锅炉炉内脱硫的研究现状 |
1.1.3 燃烧福建无烟煤脱硫灰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
1.2 CFB锅炉炉内脱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FB锅炉的固硫反应机理 |
1.2.2 CFB锅炉炉内脱硫的试验研究 |
1.3 脱硫灰渣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 |
1.3.1 脱硫灰渣综合利用的途径 |
1.3.2 脱硫灰渣在综合利用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石灰石煅烧固硫反应机理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石灰石煅烧机理试验研究 |
2.2.1 石灰石煅烧特性 |
2.2.2 石灰石煅烧反应试验 |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 石灰石固硫反应的机理试验研究 |
2.3.1 烟煤掺石灰石脱硫试验的理论计算 |
2.3.2 小型流化床锅炉固硫反应试验 |
2.3.3 炉内脱硫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
2.4 固硫反应扩散理论的探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燃烧福建无烟煤CFB锅炉炉内脱硫的工业性试验 |
3.1 引言 |
3.2 试验的装置、方法和过程 |
3.2.1 工业性试验的炉型介绍 |
3.2.2 试验方法及过程 |
3.3 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3.3.1 添加石灰石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3.3.2 CFB锅炉炉内脱硫性能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
3.3.3 添加石灰石对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
3.3.4 添加石灰石后对炉膛内热容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脱硫灰渣物化特性的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原料及试验方法 |
4.2.1 试验原料 |
4.2.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粒径分析 |
4.3.2 颗粒形貌分析 |
4.3.3 灰渣的含碳量分布 |
4.3.4 灰渣的孔径及其比表面积分析 |
4.3.5 灰渣的成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脱硫灰渣作为水泥掺合料的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的原材料及其方法 |
5.2.1 试验的原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脱硫灰渣水泥的凝结时间、标准稠度需水量、体积安定性 |
5.3.2 脱硫灰渣水泥胶砂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
5.4 脱硫灰渣作为水泥掺合料时复合效应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脱硫灰渣的水化特性及紧密堆积效应的探讨 |
6.1 引言 |
6.2 脱硫灰渣的水化反应特性 |
6.2.1 脱硫灰渣水化反应活性的来源 |
6.2.2 脱硫灰渣的水化反应动力学 |
6.2.3 脱硫灰渣的水化胶凝反应 |
6.2.4 脱硫灰渣的水化膨胀机理 |
6.3 脱硫灰渣组成的二元胶凝粉体紧密堆积效应的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攀矿煤矸石洁净燃烧发电的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煤矸石利用研究的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煤矸石利用研究的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煤矸石利用研究的现状分析 |
1.2.3 循环流化床(CFB)燃烧煤矸石的技术研究现状 |
1.2.4 煤矸石发电的基本现状 |
1.3 攀枝花煤矸石燃烧和综合利用 |
1.3.1 攀枝花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条件 |
1.3.2 攀枝花煤矸石综合利用状况 |
1.3.3 攀枝花煤矸石发电存在的问题 |
1.3.4 攀枝花建设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电站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煤矸石的理化性能分析与攀枝花煤矸石的特点 |
2.1 煤矸石的分类 |
2.2 煤矸石的工艺物理性质 |
2.3 煤矸石中的有害杂质 |
2.4 煤矸石的化学组成特征 |
2.5 煤矸石的化学成分分析 |
2.6 攀枝花煤矸石的特点 |
2.7 本章小结 |
3 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的潜力分析 |
3.1 煤矸石资源优势 |
3.2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政策扶持 |
3.3 煤矸石发电市场前景 |
3.4 本章小结 |
4 攀煤电厂2×135MW循环流化床机组设计 |
4.1 厂区平面布置 |
4.1.1 厂址环境地质条件 |
4.1.2 厂址场地布置方式 |
4.1.3 厂址场地布置的特点与节约用地措施 |
4.2 主机选型 |
4.2.1 锅炉选型及主要技术参数 |
4.2.2 汽轮机选型及主要技术条件 |
4.2.3 发电机选型及主要技术条件 |
4.3 锅炉系统 |
4.3.1 汽水流程 |
4.3.2 烟风系统 |
4.3.3 物料循环过程 |
4.3.4 煤、石灰石的供给及排渣系统 |
4.3.5 膨胀系统 |
4.3.6 吹灰系统 |
4.4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原理 |
4.5 锅炉主要参数及本体结构 |
4.5.1 锅炉的主要参数 |
4.5.2 锅炉本体结构 |
4.6 锅炉辅助系统 |
4.6.1 燃烧系统 |
4.6.2 主要辅机配置 |
4.6.3 辅助系统 |
4.7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的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 |
4.8 本章小结 |
5 攀枝花煤矸石(或劣质煤)在CFB锅炉中的燃烧特性分析 |
5.1 锅炉流化特性分析 |
5.2 点火特性分析 |
5.2.1 现场冷态点火 |
5.2.2 试烧各状态点火特性 |
5.3 燃烧特性分析 |
5.3.1 额定负荷下的炉温分布 |
5.3.2 灰渣性分析 |
5.4 循环流化床燃烧攀枝花劣质煤的综合效益 |
5.5 本章小结 |
6 煤矸石发电环境污染与能源浪费的量化分析和解决途径 |
6.1 环境污染与能源浪费的量化分析 |
6.2 解决煤矸石发电环境污染与能源浪费的途径 |
6.3 本章小结 |
7 对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的政策建议 |
7.1 明确发展方向和原则 |
7.2 建立准入机制 |
7.3 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发展规划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攀枝花煤矸石理化性能分析与综合利用电厂的潜力分析方面 |
8.1.2 在攀煤电厂循环流化床机组设计研究方面 |
8.1.3 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特性分析方面 |
8.1.4 在煤矸石发电环境污染与能源浪费的量化分析和政策建议方面 |
8.2 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广西“4+2”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对"4+2"城市群进行SOWT分析 |
2.1 城市群的内部优势(Strengths) |
2.1.1 独特的区位优势 |
2.1.2 丰富的资源优势 |
2.1.3 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 |
2.1.4 沿海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
2.2 城市群的内部劣势(Weaknesses) |
2.2.1 资源难以优化配置 |
2.2.2 招商引资恶性竞争 |
2.2.3 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
2.2.4 产业群竞争力不强 |
2.2.5 产业结构趋同 |
2.2.6 外向型经济落后 |
2.2.7 人才培养与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很不适应 |
2.3 城市群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
2.3.1 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
2.3.2 西部大开发战略 |
2.3.3 西南出海大通道机遇 |
2.3.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
2.3.5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
2.3.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 |
2.4 城市群的外部威胁T(Threats) |
2.5 结论 |
第三章 "4+2"城市群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战略 |
3.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模式 |
3.2 引凤筑巢战略 |
3.3 点轴开发战略 |
第四章 实施"4+2"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
4.1 "4+2"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 |
4.1.1 发展园区"飞地工业" |
4.1.2 打造沿海城市群 |
4.1.3 着力改变软硬环境, |
4.1.4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
4.1.5 建设生态工业园 |
4.1.6 制定鼓励政策 |
4.2 "4+2"城市群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 |
4.2.1 南宁 |
4.2.2 北海 |
4.2.3 钦州 |
4.2.4 防城港 |
4.2.5 玉林 |
4.2.6 崇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特征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CFB 燃烧技术介绍 |
1.3 CFB 灰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
1.4 水处理絮凝学基础 |
1.5 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
1.6 白炭黑的研究进展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CFB 灰的特征研究 |
2.1 CFB 灰的化学组成 |
2.2 CFB 灰的矿物组成 |
2.3 CFB 灰的颗粒形貌 |
2.4 CFB 灰的颗粒粒度 |
2.5 CFB 灰的活性 |
第三章 CFB 灰制备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残渣制备白炭黑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8)降低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的工业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
2 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
2.1 实验主要设备 |
2.2 实验用煤 |
2.3 实验方法 |
3 实验步骤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床温的影响 |
4.2 风量的影响 |
(1) 一次风的影响 |
(2) 二、三次风的影响 |
4.3 煤种和煤粒的影响 |
4.4 烟气回燃的影响 |
4.5 飞灰含碳量对锅炉热效率影响 |
5 结 语 |
(10)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工业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煤资源的特点 |
1.2 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 |
1.3 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 |
1.4 燃煤的脱硫技术 |
1.5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脱硫 |
1.6 问题的提出 |
1.7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燃煤的脱硫技术 |
2.1 燃煤前脱硫技术 |
2.2 燃煤中脱硫技术 |
2.3 燃煤后烟气脱硫技术 |
2.4 煤转化中脱硫技术 |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中的脱硫 |
3.1 SO_x的生成机理 |
3.2 脱硫剂的选择 |
3.3 石灰石在流化床炉内的脱硫机理 |
3.4 CFB燃烧过程中的脱硫 |
3.5 影响CFB燃烧过程中脱硫的因素 |
第四章 云天化CFB锅炉脱硫的实验研究 |
4.1 云天化BT-75/4.2-M型CFB锅炉简介 |
4.2 云天化BT-75/4.2-M型CFB锅炉脱硫实验研究 |
4.3 实验结果 |
4.4 实验分析 |
4.5 脱硫实验小结 |
4.6 锅炉热效率测试及计算 |
4.7 锅炉物料平衡表 |
第五章 CFB锅炉脱硫技术经济分析 |
5.1 CFB锅炉脱硫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5.2 锅炉脱硫技术经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云天化CFB锅炉粉煤灰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煤气化渣组分回收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 宁永安,段一航,高宁博,全翠. 洁净煤技术, 2020(S1)
- [2]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盐酸浸出过程研究[D]. 罗清.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3]循环流化床工业锅炉返料换热装置冷模试验研究[D]. 吉辉. 重庆大学, 2011(01)
- [4]燃烧福建无烟煤CFB锅炉炉内脱硫及脱硫灰渣利用技术的研究[D]. 过伟丽. 东华大学, 2009(10)
- [5]攀矿煤矸石洁净燃烧发电的工程应用研究[D]. 陈立伟. 重庆大学, 2008(06)
- [6]广西“4+2”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研究[D]. 庄雪飞. 广西大学, 2008(01)
- [7]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特征及其综合利用研究[D]. 裴亚利. 吉林大学, 2006(05)
- [8]降低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的工业实验研究[J]. 卿山,王华,青莹. 发电设备, 2005(05)
- [9]石油焦CFB锅炉灰渣的综合利用[A]. 福斯特惠勒中国公司. 以石油焦/煤为燃料的大型CFB锅炉优化与环保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 [10]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工业性试验研究[D]. 卿春. 昆明理工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