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和中性粒细胞

哮喘和中性粒细胞

一、哮喘和中性粒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李姝仪[1](2021)在《ACO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潜在机制靶点、候选药物的发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sthma-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verlap,ACO)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指患者同时具有哮喘和COPD疾病临床特征。就单纯哮喘或COPD而言,ACO患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发作次数较为频繁。由此导致了患者生活质量得不到提升、生存周期缩短,对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的威胁严重,而且,ACO患者的医疗占用率和医疗费用都大幅度上升,这对社会经济与医疗资源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ACO不仅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存在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而且,其治疗药物的筛选与评估尚未起步,特别是其疾病动物模型尚未完全建立,严重影响了其疾病靶点机制揭示和有效药物的发现。因此,基于ACO临床疾病特征,建立ACO疾病动物模型,探索ACO与哮喘、COPD病理机制的共性和异性,对其有针对性治疗药物的开发尤为重要。鉴于此,本论文首先以ACO临床疾病特征为导向,采用OVA、LPS和香烟烟雾等哮喘和COPD模型条件叠合,诱导建立了 ACO炎症小鼠模型;进一步采用RNA-seq检测技术,探讨了 ACO与哮喘、COPD小鼠肺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发现ACO炎症的潜在机制靶点;同时,基于天然来源化合物白藜芦醇在疾病治疗中的广泛研究,以及团队前期对其二聚体来源化合物在哮喘和COPD气道炎症研究中发现的良好疗效,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白藜芦醇疾病靶点的文献数据,创建白藜芦醇-疾病-靶点网络,探究此类药物在ACO中的潜在作用靶点,与RNA-seq组学研究结果结合,探寻该类化合物在ACO中的潜在机制靶点;并进一步参照白藜芦醇二聚体化学结构特性,合成全新了 3-芳基苯并呋喃衍生物EAPP-2,对其治疗ACO炎症的作用及潜在机制靶点进行初步研究。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基于ACO临床疾病特征,采用OVA、LPS和香烟烟雾等哮喘和COPD模型条件叠合,建立了与ACO临床基本特征相吻合的小鼠模型,模型小鼠在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显示出哮喘和COPD重叠特征,较好的模拟了 ACO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该模型可为ACO的病理机制研究和潜在候选药物的筛选与评价提供工具。2.采用RNA-seq检测技术,发现ACO小鼠肺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研究结果发现了 ACO小鼠潜在的632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基因2717个(42.7%),上调基因3607个(57.3%),具有肺炎、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肺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基因谱特征,符合ACO临床特征;而且,ACO肺部炎症和纤维化的潜在分子机制主要与HLA-DRA、SYK、CTLA4、VAV1、NRAS和JAK3信号通路有关。该研究结果为ACO的机制研究及其药物发现提供基础思路和依据。3.基于白藜芦醇疾病治疗潜在靶点的文献报道数据,借助网络药理学举措,构建白藜芦醇-疾病-靶点网络,除此之外,通过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明确其关键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发现了与其相关的STAT3、AKT1、SRC、JAK和VEGFA等靶点,以及T细胞受体、MAPK、Toll样受体、FcεRI、TNF等多个信号通路。该研究结果挖掘发现了白藜芦醇等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潜在靶点,为该类化合物的改构优化及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开发研究提供启示。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3-芳基苯并呋喃衍生物EAPP-2抗ACO气道炎症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EAPP-2体内能显着抑制ACO小鼠炎症疾病特征,显着减少ACO小鼠肺部炎症细胞浸润、改善肺组织的炎性病理变化、降低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水平、减少外周血中总IgE和IgG1的生成,以及在体外有效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而且,EAPP-2能显着减少ACO气道炎症小鼠肺组织和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Syk、NF-κB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以及NLRP3和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提示,EAPP-2的抗ACO炎症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Syk的表达和磷酸化,从而抑制NF-κB和NLRP3通路实现的。该研究结果为EAPP-2在ACO治疗中的开发提供初步依据,且可为以Syk为靶点的ACO治疗药物发现提供参考。

汤淑清[2](2021)在《血细胞相关变化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细胞相关变化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及其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期间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儿的血常规及肺功能,设为哮喘组(86例),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又分为重症组(59例)、非重症组(27例);收集同期健康儿童血常规结果为对照组。将血常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eosin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E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绘制ROC曲线评价这些指标在预判哮喘急性发作及重症哮喘的价值,并判断哮喘组NEU、EOS、LYM、NLR、ELR、LMR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间的相关性。结果:1.血常规NEU、EOS、LYM计数(×109/L)比较:a.哮喘组NEU、EOS、LYM计数分别为7.01±3.83,0.45±0.42,2.23±1.03,对照组NEU、EOS、LYM计数分别为3.67±0.81、0.15±0.08、2.66±0.68,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的NEU、EOS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LYM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16,P<0.001;t=-6.515,P<0.001;t=3.193,P<0.05);b.重症组的NEU、EOS、LYM计数分别为8.20±3.70,0.45±0.45,2.10±1.07,非重症组为4.42±2.69,0.44±0.35,2.53±0.87,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后显示,重症组的NEU有显着升高,结果有统计学差异(t=4.758,P<0.001)。2.血常规NLR、ELR、LMR比较:a.哮喘组NLR、ELR、LMR分别为4.74±4.98、0.20±0.17、4.13±2.51,对照组为1.43±0.32、0.06±0.03、6.42±2.06,哮喘组NLR、ELR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的升高,而LMR却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显着(t=-6.145,P<0.001;t=-8.007,P<0.001;t=6.538,P<0.001);b.重症组的NLR、ELR、LMR计数分别为5.89±5.47,0.21±0.17,3.62±2.39,非重症组为2.21±2.19,0.19±0.16,5.24±2.44,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后显示,重症组NLR有显着升高,而LMR则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7,P<0.001;t=-2.885,P<0.05)。3.NLR、ELR、LMR的ROC曲线评价预判哮喘价值的分析:NLR的最佳临界值为1.922,预判哮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值分别是0.593,0.977和0.713(95%CI:0.628-0.798,P<0.001);ELR的最佳临界值为0.109,预判哮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值分别是0.593,1.000和0.771(95%CI:0.691-0.850,P<0.001);LMR的最佳临界值为3.891,预判哮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值分别是0.593,0.965和0.783(95%CI:0.710-0.855,P<0.001)。结果显示,NLR、ELR、LMR均具有预判价值,其中以LMR的对哮喘的预判价值最高。4.NLR、ELR、LMR的ROC曲线评价预判重症哮喘价值的分析:NLR的最佳临界值为2.551,预判哮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值分别是0.695、0.778和0.773(95%CI:0.666-0.879,P<0.001);LMR的最佳临界值为4.391,预判哮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值分别是0.746、0.667和0.710(95%CI:0.590-0.830,P<0.05),而ELR对重型哮喘无预判价值。其中以NLR对诊断重症哮喘的预判价值最大。5.哮喘组NEU、EOS、LYM、NLR、ELR、LMR与FEV1之间相关性分析:发现NEU、EOS、NLR、ELR与FEV1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491,P<0.001)、(r=-0.329,P<0.05)、(r=-0.398,P<0.05)、(r=-0.486,P<0.001),而LYM、LMR与FEV1之间无相关性。结论:1.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血常规NEU、EOS、LYM计数及NLR、ELR、LMR发生显着变化,NLR、ELR、LMR对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具有初步预判作用,而NLR对儿童哮喘急性重症发作的预判价值最大;2.通过NEU、EOS、NLR、ELR值预估肺功能FEV1变化,可帮助临床及时判断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

董宏娜[3](2021)在《IL-36在哮喘炎症亚型中的差异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近年来,通过对其“表型”的研究为哮喘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代表了我们所谓的典型特应性哮喘的主要特征,这种表型通常对皮质类固醇药物反应良好,只有一小部分严重的哮喘,即使在存在嗜酸性粒细胞的情况下,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反应也较弱。由中性粒细胞驱动的中性粒细胞表型即使在轻度哮喘中也显示出对皮质类固醇治疗的反应不足。近年来Gibson PG提出的根据诱导痰中炎细胞比例对哮喘患者进行炎症亚型分类,分为粒细胞缺乏型哮喘(Paucigranulocytic asthma,PA)、混合粒细胞型哮喘(Mixed granulocytic asthma,MA)、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Eosinophilic asthma,EA)及中性粒细胞型哮喘(Neutrophilic asthma,NA)。白细胞介素36(Interleukin-36,IL-36)亚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IL-1家族的炎症因子,分为IL-36α、IL-36β、IL-36γ和白细胞介素36受体拮抗剂(IL-36 receptor antagonist,IL-36Ra),其参与多种炎症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然而IL-36在哮喘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我们的研究是探索IL-36在不同炎症亚型哮喘中的表达,进一步阐明IL-36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哮喘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思路。目的:本研究通过诱导痰技术进行哮喘炎症亚型分类并检测不同炎症亚型哮喘中IL-36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揭示IL-36参与哮喘不同炎症亚型的发病机制,为哮喘的个体化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随机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稳定期哮喘患者62人,同期招募健康志愿者16人,进行痰诱导、痰细胞涂片、细胞计数,并根据Gibson PG提出的哮喘炎症亚型分类对哮喘患者分类。收集哮喘病人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2)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所有受试者痰上清中的IL-36α、IL-36β、IL-36γ、IL-36Ra、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另外,通过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9(Interleukin-9,IL-9)、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细胞介素17F(Interleukin-17F,IL-17F)、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等炎症介质的表达水平。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哮喘患者和健康人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比较分析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1)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临床资料及IL-36细胞因子表达分析:(1)本研究共收集稳定期哮喘患者62例,男性33例,女性29例;健康对照者1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吸烟史上无显着差异(P>0.05)。(2)哮喘组痰细胞计数总数高于健康对照组。哮喘组痰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巨噬细胞计数和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3)哮喘组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的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与FVC比值均较对照组低,且哮喘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具有较高的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差异明显(P<0.05)。(4)在IL-36的亚型中,哮喘患者痰上清中IL-36α、IL-36β较健康对照组增高[41.5(38.3,48.6)vs 38.7(36.7,39.6)pg/ml、31.7(30.8,34.0)vs 30.9(30.5,31.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哮喘组IL-36Ra[30.6(27.2,33.2)pg/ml]较健康对照组[42.3(33.9,47.4)pg/ml]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IL-36γ在两组之间的表达水平哮喘组高于对照组[280.5(238.3,406.6)vs263.0(228.9,376.3)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四种哮喘炎症亚型分布特征和IL-36因子表达水平比较:(1)PA 24例(38.7%),EA 23例(37.1%),NA 9例(14.5%),MA 6例(9.7%)。在四种类型的哮喘中,PA最多,其次为EA和NA,MA最少。(2)EA组FENO较高;NA组肺功能最差。(3)IL-36α在MA和NA中高表达,NA组与MA组[43.2(38.1,998.2)vs 43.8(37.7,77.7)pg/ml]、NA组与EA组[43.2(38.1,998.2)vs 41.2(37.5,46.8)pg/ml]、NA组与PA组[43.2(38.1,998.2)vs40.8(38.6,47.1)pg/m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6β表达水平NA组比EA组[41.4(30.5,119.4)vs 31.5(30.6,32.4)pg/ml]、NA组比PA组[41.4(30.5,119.4)vs31.4(30.8,33.1)pg/ml]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组高于MA组[41.4(30.5,119.4)vs 32.4(31.9,112.4)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IL-36与痰炎症细胞、其他炎症因子相关性分析:IL-36α、IL-36β、IL-1β与痰中性粒细胞计数成正相关;IL-36α与IL-36β、IL-1β、IL-6成正相关;IL-36β与IL-1β、TNF-α成正相关。结论:(1)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哮喘炎症表型PA和EA患者较多,NA和MA所占比例少,不同炎症亚型的哮喘优势浸润的炎性细胞不同,所以发病机制也不同,针对表型的治疗也不同,充分体现了哮喘的异质性,针对表型对哮喘进行分类,为哮喘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新思路。(2)IL-36α、IL-36β在中性粒细胞型哮喘中明显偏高,并且IL-36α、IL-36β可能通过介导Th1细胞参与中性粒细胞型哮喘的免疫炎症反应,针对此因子的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开发靶向药物,为哮喘个体化的治疗开辟新的道路。

马永昌[4](2021)在《活性氧清除性纳米粒治疗中性粒细胞哮喘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哮喘是常见的肺部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在我国高达36.7/10万人,居全球首位,其中患有严重哮喘的患者约3%-10%,主要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目前,临床用于哮喘治疗的药物对中性粒细胞哮喘效果不佳,且大多数具有耐药性或不良反应。氧化应激失衡与中性粒细胞哮喘病理进程息息相关,过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会降低糖皮质激素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疗效,同时还能刺激组胺的释放,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和脱落、破坏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功能,导致气道受损重塑、呼吸阻力增加、肺功能低下。研究表明,靶向中性粒细胞相关介质或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是哮喘治疗的新策略。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DNA、组蛋白和蛋白酶等组装形成的胞外网状结构捕捉杀灭病原体,但过量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形成是许多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设计并研发安全高效、生物相容性良好、能够靶向至肺部中性粒细胞、兼具活性氧清除和抑制NETs形成的纳米药物可能具有良好的中性粒细胞哮喘防治效果。本课题拟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应激、减少NETs形成来控制局部炎症反应,减轻气道重塑,改善肺功能,从而达到治疗中性粒细胞哮喘的目的。基于此,我们通过将Tempol(Tpl)和苯硼酸频哪醇酯(PBAP)共价连接到环糊精(β-CD)上成功构建了活性氧清除性纳米粒TPCN及线粒体靶向性纳米粒TTPCN。分别考察了TPCN与T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靶向效果与治疗作用,并深入探究了其抗中性粒细胞哮喘的作用机制,初步研究发现,抑制NETs形成能够减少其对na(?)ve T细胞的NETs捕获和包裹,对Treg/Th17细胞平衡产生有益影响。方法1.活性氧清除性纳米粒TPCN的构建与表征Tpl被CDI活化后,与β-CD在4-二甲氨基吡啶(DMAP)作用下通过共价键结合得到TCD。随后将经CDI活化的PBAP在DMAP催化下,与TCD共价结合得到活性氧清除性材料TPCD。通过红外光谱(FT-IR)与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验证TPCD的结构。通过改良的纳米沉淀/自组装法制备活性氧清除性纳米粒TPCN。以卵磷脂和DSPE-m PEG2000的水溶液为水相,将TPCD的甲醇溶液在剧烈搅拌下逐滴加入到水相中自组装得到TPCN。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TPCN的外观并采用粒度仪测定TPCN的粒径分布及表面电位。2.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靶向治疗作用评价通过LPS和OVA滴鼻吸入及OVA和Al(OH)3腹腔注射致敏小鼠,OVA激发建立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Cy7.5/TPCN,采用活体成像系统探究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肺部的靶向能力。利用Cy5/TPCN,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尾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给药后TPCN在肺组织白细胞中的分布。分别按照尾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的给药方案给予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不同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取肺部灌洗液,检测中性粒细胞含量、氧化应激相关指标H2O2、MPO和炎症因子TNF-α、IL-1β、Il-17、KC水平。取肺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H&E染色和PAS染色。通过小动物肺功能仪检测小鼠的呼吸阻力。3.线粒体靶向性纳米粒T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靶向治疗作用评价通过纳米沉淀/自组装法制备得到不同比例STPP修饰的Cy5/TTPCN并采用粒度仪测定不同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尾静脉注射不同比例STPP修饰的Cy5/TTPCN后,采用活体成像技术探究在中性粒细胞哮喘肺部达到最佳靶向性的STPP最优比例。将Cy5/TTPCN与A549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共孵育后,采用Mito Tracker Green标记细胞线粒体,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考察TTPCN与线粒体的共定位情况。按照尾静脉注射的给药方案给予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TTPCN与TPCN治疗。实验结束后,通过测定肺部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含量和H2O2、MPO、KC、TNF-α、IL-1β水平评价TTPCN的疗效。通过肺部H&E染色与PAS染色观察TTPCN对缓解气道狭窄、抑制粘液分泌和炎性细胞浸润等方面的作用。4.TPCN抗哮喘作用机制研究4.1 TPCN体外生物学效应研究将不同浓度的Cy5/TPCN与A549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孵育不同时间后,流式细胞术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细胞对TPCN的摄取。通过流式细胞术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TPCN对PMA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抗氧化作用,并进一步探究TTPCN的抗氧化能力。通过ELISA分析TPCN对PMA刺激中性粒细胞分泌TNF-α、KC和IL-1β的抗炎作用。通过Transwell实验探讨TPCN对中性粒细胞迁移的影响。4.2 TPCN对中性粒细胞哮喘肺部转录组基因的调节作用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较正常组与TPCN治疗组的转录组差异基因,并采用q RT-PCR技术验证基因测序结果,为进一步探究TPCN抗哮喘机制提供基因学相关证据。4.3 TPCN体外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形成的作用研究将不同浓度TPCN与中性粒细胞孵育后,加入PMA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NETs。通过荧光法、ELISA和WB测定NETs主要成分(ds DNA、NE、MPO和cit H3)含量变化。进一步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PCN体外抑制NETs形成的作用。4.4 TPCN体内抑制NETs形成的作用研究通过给予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不同剂量的TPCN治疗后,分别提取肺部灌洗液和肺组织。通过荧光法和ELISA测定肺部灌洗液中ds DNA与NE的含量,采用WB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cit H3和NE在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4.5 TPCN调节中性粒细胞哮喘体内的免疫失衡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在给予生理盐水与TPCN治疗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和脾脏。通过消化研磨肺组织和脾脏,提取得到单细胞悬液,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和Th17细胞。4.6 TPCN通过抑制NETs形成调节Treg细胞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将提取的na(?)ve CD4+T细胞在Treg细胞分化条件下分别与中性粒细胞和NETs共孵育并进行Treg细胞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NETs对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将TPCN与PMA刺激的中性粒细胞共孵育后,加入na(?)ve CD4+T细胞并在Treg细胞分化条件下继续培养,行Treg细胞染色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另外,将培养后的细胞固定脱水喷金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NETs对T细胞的包裹作用。5.TPCN与TTPCN的初步生物安全性评价将不同浓度的TPCN和TTPCN与A549细胞孵育不同时间后,CCK8检测细胞活性。Balb/c雌性小鼠连续7天分别雾化吸入50 mg/kg和100 mg/kg的TPCN后,监测体重变化并于一周后取外周血及主要脏器,检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脏器进行H&E染色。将肺组织研磨后,测定H2O2、MPO、TNF-α和IL-1β的含量。将TPCN分别与PMA刺激的中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肺组织匀浆液共孵育,通过核磁共振仪和MADLI-TOF检测水解产物。结果1.通过核磁氢谱和红外光谱确证了TPCD的成功合成。由TPCD制备的TPCN呈边缘规则,大小形态均一的球形,平均粒径为80 nm,表面电位平均为-19 m V。2.通过尾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后,TPCN能在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肺部达到有效蓄积,并被肺部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摄取。在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中,TPCN显着降低肺泡灌洗液中ROS和MPO水平及中性粒细胞含量。同时,TPCN能够有效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分泌。此外,TPCN可减轻肺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粘液分泌和气道阻力。3.经过线粒体靶向单元修饰后,纳米粒在中性粒细胞哮喘肺部的靶向能力得到了显着性提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TTPCN与细胞线粒体的良好共定位。在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中,与TPCN相比,TTPCN能更有效降低肺泡灌洗液中ROS、KC、TNF-α、IL-1β和MPO的含量及中性粒细胞含量。H&E和PAS染色也显示TTPCN具有更好的疗效。4.在细胞水平,TPCN能够被A549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有效摄取,并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TPCN能显着抑制PMA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内ROS生成,并降低促炎细胞因子KC、TNF-α和IL-1β的过表达。与TPCN共孵育后,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减弱。另外,与TPCN相比,TTPCN抑制中性粒细胞内ROS产生的能力更优。5.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小鼠相比,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肺组织中与NETs密切相关的Elane和Mpo基因均显着上调,经TPCN干预后两者可恢复正常。并进一步通过q RT-PCR得以证实。6.在细胞水平,PMA刺激中性粒细胞后,NETs的特征成分ds DNA、NE、MPO和cit H3的含量显着升高,而TPCN干预后可显着降低这些成分的表达水平,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此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胞外ds DNA和cit H3呈纤维状。相比之下,TPCN可显着降低NETosis程度和cit H3面积。7.动物实验表明,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肺部灌洗液中ds DNA和NE含量及肺组织中NE和cit H3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小鼠。然而,经TPCN治疗后,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中ds DNA、NE和cit H3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小鼠相比,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肺和脾中Treg细胞计数明显下降,Th17细胞含量升高,Treg/Th17细胞比例显着降低。TPCN治疗后,Treg细胞升高,Th17细胞下降,有效恢复了Treg/Th17细胞的比例。8.细胞实验表明,NETs显着抑制了na(?)ve T细胞向Treg细胞的分化,而正常中性粒细胞对Treg细胞分化没有明显影响。TPCN通过减少NETs形成恢复Treg细胞分化。扫描电镜观察到na(?)ve T细胞被NETs完全覆盖,但TPCN可显着减少T细胞表明的NETs涂层。9.体外初步的安全性实验表明,即使是高剂量的TPCN和TTPCN,对A549细胞也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体内实验表明,雾化吸入大剂量的TPCN后,小鼠的体重增长、脏器指数和血常规等没有明显改变,主要脏器未见明显微结构破坏或炎性细胞浸润。此外,肺组织中H2O2、MPO、TNF-α和IL-1β水平未见异常变化。TPCN在PMA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肺组织匀浆液中水解代谢生成了β-CD和其他水溶性分子。结论1.由β-CD、Tpl和PBAP成功构建了活性氧清除材料TPCD,并制备了活性氧清除性纳米粒TPCN。2.TPCN可特异性分布于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肺部中性粒细胞中。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TPCN通过尾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后均表现出良好的治疗作用: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抑制粘液高分泌,逆转气道重塑和改善肺功能。3.使用线粒体靶向单元进行表面修饰后,T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肺部靶向能力和体疗效显着增强。4.通过对TPCN抗中性粒细胞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TPCN可显着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与细胞迁移。同时,TPCN可有效抑制NETs形成,调节Treg/Th17细胞平衡维持免疫稳态。此外,TPCN可通过减少NETs对na(?)ve T细胞的包裹和抑制NETs中DNA/蛋白质成分对T细胞的不利影响调节恢复NETs所导致的Treg细胞分化减少。5.在体内外安全性实验中,TPCN均表现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通过纳米疗法介导中性粒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精确抑制NETosis和促进免疫内稳态是防治中性粒细胞哮喘的可靠策略。此外,鉴于中性粒细胞的重要病理作用,ROS-NETs-Treg/Th17通路可能成为治疗严重哮喘和其他中性粒细胞炎症相关的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肺部疾病的新靶点,如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炎、囊性纤维和COVID-19。

张金桃[5](2021)在《血清IL-17、FeNO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血清白介素17(IL-17)、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在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阻肺)患者的水平,探讨二者与哮喘+慢阻肺的关系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就诊并自愿参加研究的哮喘患者23例(哮喘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28例(慢阻肺组)和哮喘+慢阻肺患者21例(哮喘+慢阻肺组),以及健康不吸烟者20名(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各组血清IL-17以及FeNO水平,比较各组血清IL-17和FeNO水平的差异;完善肺功能检查,血细胞分析,分析各组IL-17、FeNO 值与 FEV1、FVC、FEV1/FVC、FEV1%pred、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IL-17水平与FeNO对于区分哮喘+慢阻肺和哮喘、慢阻肺的诊断价值。[结果]1.哮喘+慢阻肺组和哮喘组血清IL-17均高于慢阻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哮喘+慢阻肺组和哮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实验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哮喘组FeNO水平最高,哮喘+慢阻肺组高于慢阻肺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慢阻肺组和健康对照组FeNO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慢阻肺组和哮喘+慢阻肺组FEV1/FVC、FEV1%pred均低于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实验组FEV1/FVC、FEV1%pred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哮喘组嗜酸性粒细胞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和哮喘+慢阻肺组嗜酸性粒细胞高于慢阻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值组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哮喘组、慢阻肺组和哮喘+慢阻肺组,血清IL-17与FEV1/pred均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46、-0.65、-0.57,P<0.05),与 FeNO 呈正相关(r=0.34,P<0.05);FeNO与嗜酸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0.38,P<0.05),与吸烟指数呈负相关(r=-0.27,P<0.05)。6.以血清IL-17>184.85pg/ml为折点鉴别哮喘+慢阻肺和慢阻肺的敏感度是86%,特异度是57%,阳性预测值为70%,阴性预测值为84%,准确度为69%。以FeN0>33.5ppb为折点鉴别哮喘+慢阻肺和慢阻肺的敏感度是76%,特异度是96%,阳性预测值为94%,阴性预测值为84%,准确度为88%;以FeN0<44.0ppb为折点鉴别哮喘+慢阻肺和哮喘的敏感度是81%,特异度是74%,阳性预测值为74%,阴性预测值为81%,准确度为77%。[结 论]1.血清IL-17、FeNO在哮喘、慢阻肺以及哮喘+慢阻肺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在哮喘和哮喘+慢阻肺中升高显着。2.慢阻肺与哮喘+慢阻肺患者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相似,均比哮喘重;哮喘、慢阻肺以及哮喘+慢阻肺患者血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无明显差异。3.血清IL-17与哮喘、慢阻肺、哮喘+慢阻肺气流受限有关。4.血清IL-17和FeNO水平有助于鉴别哮喘、慢阻肺和哮喘+慢阻肺患者,以血清IL-17>184.85pg/ml或FeNO>33.5ppb为折点有利于从慢阻肺中区分出哮喘+慢阻肺患者,以FeN0<44.0ppb为折点有利于从哮喘中区分出哮喘+慢阻肺患者。

王若熹[6](2021)在《血浆IL-5、IL-8在哮喘发作期炎症表型间的水平差异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咳嗽、喘息、发作性呼吸困难为临床症状的一种可逆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哮喘急性发作常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生产生活,是增加住院率、死亡率和诊疗费用的主要原因。机制学研究认为该病由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共同作用,发病机制复杂且异质性较高,存在多种气道表型。既往多为稳定期研究,且分型标准过度依赖诱导痰,但由于诱导痰操作的诸多限制,以及生物标记物和靶向治疗的大力发展,寻找急性期表型的替代标志物对哮喘的诊断和预后有着重要价值。目的分析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不同气道炎症表型在临床特征、肺功能和血浆炎症因子(IL-5、IL-8)表达方面的差异,探索表型的风险因素及预测标志物。方法1.研究对象前瞻性纳入2019年05月至2020年07月洛阳市中心医院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为诊断收治入院患者120例,其中11例不耐受诱导痰操作排除,剩余10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诱导痰细胞计数将哮喘患者分为四种炎症表型,分别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eosinophilic asthma,EA)、中性粒细胞型哮喘(neutrophilic asthma,NA)、混合粒细胞型哮喘(mixedgranulocytic asthma,MA)和寡细胞型哮喘(paucigranulocytic asthma,PA)。同期选空白对照30例。2.标本采集所有入选者均登记人口学、吸烟史、过敏史等资料,填写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完成诱导痰、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常规肺功能检查。空腹采肘静脉血5 ml,经离心(2000 r/min,5 min)用血浆白介素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IL-5、IL-8浓度。3.统计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选取不同统计方法,分析四种炎症表型间差异。分别按诱导痰细胞分析气道是否为嗜酸性炎症或嗜中性炎症对哮喘组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气道炎症表型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多指标ROC曲线,判断标志物。5%显着性计算双尾P值。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哮喘组伴有过敏史患者较多,指标中FeNO、血浆IL-5、IL-8水平较高,肺功能FEV1/FVC、FEV1%偏低(P均<0.05)。2.按目前国际哮喘炎症表型的分型方法,哮喘组表型分布按比例依次为EA 37例(33.9%)、NA 26例(23.9%)、PA 24例(22.0%)、MA 22例(20.2%)。3.表型间分析,与NA比,EA有过敏史比例及FeNO水平增高,但吸烟患者比例低(P均<0.05)。PA组ACT评分和肺功能(FEV1%及PEF%)均高于其他三组(P均<0.05),NA、MA组肺功能(FEV1/FVC、FEV1%、PEF%)均较EA、PA组差(P均<0.05)。血浆IL-5在嗜酸性炎症哮喘组(EA和MA)高于非嗜酸性组(NA和PA),血浆IL-8在嗜中性炎症哮喘组(NA和MA)高于非嗜中性组(EA和PA)(P均<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FeNO、血浆IL-5水平增加、伴有过敏史是嗜酸性炎症哮喘的危险因素(P<0.05);肺功能严重程度和血浆IL-8水平增加、ACT评分降低是发生嗜中性炎症哮喘的危险因素(P<0.05)。5.嗜酸性炎症哮喘多指标ROC曲线:单一指标FeNO截断值取35.5 ppd时,AUC最大为0.910(95%CI:0.871~1.000,P<0.01),约登指数0.898,灵敏度91.0%,特异度98.8%;但将FeNO、血浆IL-5和是否有过敏史作为联合预测指标,AUC为0.931(95%CI:0.896~1.000,P<0.01),约登指数0.901,灵敏度91.9%,特异度98.2%。6.嗜中性炎症哮喘多指标ROC曲线:单一指标肺功能分级≥3级时,AUC最大为0.818(95%CI:0.756~0.921,P<0.01),约登指数0.695,灵敏度87.5%,特异度82.0%;但将血浆IL-8水平、ACT评分和肺功能分级作为联合预测指标,AUC为0.893(95%CI:0.813~1.000,P<0.01),约登指数0.762,灵敏度88.3%,特异度87.9%。结论本队列研究中,哮喘气道炎症共分为EA、NA、MA、PA四型,其中EA型最常见(33.9%);四种表型间存在差异,提示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和标志物;进一步分析,联合检测对哮喘表型的风险预测和诊断价值最高,提示血浆IL-5、IL-8可能是哮喘炎症表型的生物标志物,临床诊疗对相关指标应提高重视。本实验为哮喘患者分型精准诊疗和生物靶向治疗提供支持。

高胜男[7](2021)在《白介素37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是由过敏原致敏,共刺激因子存在的条件下,2型辅助T细胞(Th2)细胞产生白介素(IL)-5,IL-4,IL-13,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存活和成熟,B细胞抗体类别转换,IgE合成,进而导致IgE交联和肥大细胞活化引起的气道炎症。目前临床上治疗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重症或难治性哮喘加用抗IgE(奥马珠单抗)治疗,中性粒细胞为主型辅以白三烯调节剂,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了实现支气管哮喘的个体化治疗,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哮喘的不同亚型和病因,开发针对2型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4,IL-5,IL-13,IL9等)的抗体。白介素37(IL-37)被证明在哮喘中可以减少哮喘小鼠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改善气道高反应性,减少黏液分泌,调节Th1/Th2平衡,且IL-37在哮喘患者中表达水平降低。本课题旨在研究IL-37在哮喘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小鼠哮喘炎症模型的改善程度,初步探索其影响哮喘2型免疫反应的作用模式及机制,为哮喘的靶向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我们收集了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符合GINA2018诊断标准的门诊哮喘患者19例,健康志愿者7例的基本信息,哮喘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临床检查及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qPCR检测PBMCs中IL-37基因表达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利用OVA致敏及激发BALB/c小鼠,构建的哮喘气道炎症模型,重组人IL-37(rh IL-37)鼻内滴入,H&E染色观察其对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细胞渗出,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L-37相关受体表达情况,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检测小鼠气道高反应性(AHR)变化。对各组小鼠肺组织进行蛋白芯片抗体阵列检测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分析(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分析(KEGG)分析。接下来对差异基因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挑选5个哮喘相关蛋白(CCL3,CCL4,CCL5,CXCL9,CXCL13)进行细胞水平验证。我们用Ficoll梯度分离方法将哮喘患者PBMCs进行分离体外培养,rhIL-37进行体外刺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个哮喘相关蛋白分泌水平变化。此外我们在人气道上皮细胞系BEAS-2B中验证IL-37对CXCL13分泌的影响。OVA构建上皮细胞过敏性炎症模型,rhIL-37进行体外刺激,Elisa检测刺激前后CXCL13的分泌水平变化。qRT-PCR检测NIK和CXCL13 mRNA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NIK表达水平变化。质粒转染过表达NIK,Western-blot观察转染效率,Elisa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XCL13的浓度变化。结果:1.哮喘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BMI均无差异,哮喘组患者人外周血PBMC中IL-37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表达量;有过敏史的哮喘患者IL-37表达低于无过敏史患者,过敏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低于无过敏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与FeNO呈现负相关,与哮喘控制ACT评分呈负相关,IL-37表达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FEV1/FVC,血清总IgE,哮喘生活质量评分mini-AQLQ无相关性。2.哮喘小鼠模型经五次隔天激发OVA/PBS(哮喘模型组)组小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rhIL-37处理后,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相比OVA/PBS组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ntrol组对乙酰甲胆碱无反应性,OVA/PBS组呈现气道高反应性,OVA/IL-37组气道高反应性降低。HE染色显示OVA/PBS组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OVA/IL-37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较OVA/PBS组减少,上皮肿胀减轻,伴性血管扩张减轻。免疫组化分析IL-37相关受体显示IL-18Ra在Control组有中等量的基础表达,OVA/PBS组表达量较Control组稍减少,OVA/IL-37组表达量较Control组及OVA/PBS组显着升高。SIGIRR表达变化趋势与IL-18Ra一致。IL-1 8Rb在各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蛋白芯片结果显示,在OVA/PBS组升高(降低)而在OVA/IL-37组降低(升高)差异表达蛋白有20个,前十位依次为MIP-1α(CCL3),MIP-1β(CCL4),MCP-5(CCL12),IL-4,TCA-3(CCL1),MIG(CXCL9),MCSF,BLC(CXCL13),L-selectin,RANTES(CCL5)。KEGG富集到的通路有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Th1/Th2分化,JAK-STAT信号通路,IL-17E信号通路。GO共同富集到的细胞功能有趋化因子反应,趋化因子调控通路,趋化因子胞内反应,白细胞迁移调控等。4.IL-37 刺激哮喘患者 PBMCs 后 CCL3,CCL4,CCL5 分泌减少,50ng/mlIL-37 刺激浓度下分泌水平相对于20ng/ml浓度下减少幅度更明显;IL-37刺激哮喘患者PBMCs后CXCL9和CXCL13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5.OVA刺激的过敏型上皮细胞模型中,NIK表达水平升高,CXCL13表达水平升高,给与IL-37处理后NIK和CXCL13表达水平降低。过表达NIK可以逆转IL-37对CXCL13的降低效应。结论:1.IL-37哮喘患者PBMCs中表达水平低于健康人,有过敏史患者IL-37表达低于无过敏史患者,有过敏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低于无过敏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和FeNO水平与IL-37表达水平呈负相关。2.IL-37可以通过作用于受体IL-18Ra和SIGIRR减少哮喘炎症小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对哮喘气道炎症起保护性作用。3.IL-37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可以下调MIP-1α(CCL3),MIP-1β(CCL4),MCP-5(CCL12),IL-4,TCA-3(CCL1),MIG(CXCL9),MCSF,BLC(CXCL13),L-selectin,RANTES(CCL5)等的表达,IL-37可能调控的通路有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Th1/Th2分化,JAK-STAT信号通路,IL-17E信号通路。4.IL-37可以通过抑制哮喘患者PBMCs中CCL3,CCL4,CCL5分泌控制炎症发展,而对PBMCs中CXCL9和CXCL13分泌无影响5.IL-37在气道上皮细胞中可以通过抑制NIK调节CXCL13的分泌从而抑制过敏性上皮免疫反应。

韩新爱[8](2020)在《Necrostatin-1通过抑制MLKL磷酸化阻止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s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中性粒细胞一种特殊的坏死方式。最初研究发现其主要作用是抗菌,之后研究发现,各种刺激因子如炎症因子、LPS、佛波酯等都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若NETs产生过多,或清除不彻底,将损伤正常组织,导致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在多种免疫相关肺部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哮喘、肺间质纤维化、急性肺损伤等。哮喘是一种异质性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气道炎症和可逆性的气道阻力为特征。中性粒细胞哮喘(NA)常见于激素耐受型哮喘和重症哮喘,气道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最新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哮喘患者气道中有大量NETs的蓄积,提示NETs在中性粒细胞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是NA一个新的治疗靶点。Nec-1作为一个程序化坏死的抑制剂,通过变构RIPK1激酶,抑制多种细胞的程序化坏死。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Nec-1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具有治疗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潜力。因此,本课题拟进一步探讨Nec-1是否可以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NETs释放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为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目的中性粒细胞哮喘气道中大量NETs的蓄积,常见于激素耐受型哮喘和重症哮喘。本课题旨在探讨Nec-1抑制中性粒细胞NETs释放的分子机制及是否可以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方法首先分离提取PMA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的NETs,将分离提取的NETs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s)体外共培养,观察不同浓度NETs对16HBEs的影响。其次构建OVA/CFA诱导的小鼠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观察该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NETs水平是否升高,进一步利用刺激剂PMA诱导NETs形成增多是否加重气道炎症。前期研究发现Nec-1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释NETs,体内实验探讨Nec-1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是否可以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最后,通过活细胞成像动态分析及Western-blot实验探讨Nec-1抑制NETs释放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外证实NETs直接损伤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体内实验发现OVA/CFA诱导的小鼠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BALF中NETs水平升高,利用刺激剂PMA诱导NETs形成增多加重气道炎症。体内证实Nec-1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可以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降低BALF中NETs水平、总蛋白浓度、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炎症因子水平。活细胞动态成像分析及Western-blot实验证实Nec-1通过抑制MLKL磷酸化在细胞膜成孔,阻止NETs释放。结论NETs直接损伤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ec-1通过抑制MLKL磷酸化阻止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

李成刚[9](2020)在《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与现代医学不同表型哮喘模型的相关性;2.探讨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疗效机制;3.探讨儿童湿热哮喘急性发作期与临床常见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研究:1.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多因素联合干预,建立湿热哮喘大鼠模型。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内外湿双因素联合干预,建立单纯湿热证大鼠模型。以正常大鼠和卵清蛋白致敏激发的哮喘大鼠为对照,通过多种生物学检测评价模型;2.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检测肺泡灌洗液细胞计数及IL-8、IL-17,血清HDL、LDL,血浆FIB,肺组织病理学,肺组织ROR-γtm RNA。探讨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的疗效机制。临床研究:制定临床病例回顾分析表,对符合标准的病例进行相关信息的统计学描述,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探寻儿童湿热哮喘发病的微观辨证指标。结果:1.湿热哮喘模型较传统的“单纯OVA激发哮喘模型”的肺泡灌洗液中中细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内外湿”双因素建立的单纯湿热模型出现了明显的气道炎性反应;2.加味茵陈蒿汤可改善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湿热证候和哮喘症状,上调HDL水平,下调LDL、HIB水平,改善气道炎症;可明显降低肺组织中RORγtm RNA的表达,下调IL-8、IL-17水平,下调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3.湿热哮喘发病以男童居多,学龄前期儿童高发,住院患儿多处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湿热哮喘多发于秋季,冬季少发,与非湿热哮喘发病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病毒检测阳性对于区别是否是湿热哮喘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MP检测阳性多提示属湿热哮喘,较非湿热哮喘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道八项病原学检测初步提示湿热哮喘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4.WBC、L、M、N、EO、BASO、RDW-CV、PLT、PDW、CRP、NLR、PLR、ELR、ENR、EMR、NMR、MLR、K、Na、Cl、Ca、CO2、ALT、AST、ALP、UREA、β2MG、Ig E、CK-MB、LDH、ESR、GLU对于辅助诊断是否湿热哮喘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GB、BLR、TP、TBIL、CREA升高对于辅助诊断是否湿热哮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可作为一种新型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模型;2.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的“内外湿”联合干预可以导致大鼠出现明显的气道炎性浸润;3.加味茵陈蒿汤可以减弱肺组织中RORγtm RNA的表达,下调IL-8、IL-17水平,减轻气道中性粒细胞聚集,其治疗机制可能与Th17细胞通路有关;4.湿热哮喘与秋季发病、MP感染及RBC、HGB、BLR、TP、TBIL、CREA检测升高有一定相关性。

韦江红,贾爱军,马礼兵,王月玲,邱露露,肖兵[10](2020)在《Th-17细胞因子在哮喘期可促进中性粒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7A和17F》文中认为背景:在重度哮喘患者中,Th-17细胞及其衍生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1,白细胞介素22)表达升高,但具体的调节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重症哮喘患者Th-17调节性细胞因子对中性粒细胞中的白细胞介素17的影响。方法:纳入哮喘患者28例,正常健康受试者28名。用白细胞介素21、白细胞介素23和白细胞介素6细胞因子刺激从2组受试者外周血分离的中性粒细胞,并测定它们产生白细胞介素17A和白细胞介素17F的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测量刺激后中性粒细胞中的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水平。通过使用特定化学抑制剂阻断转录激活因子3磷酸化来判断白细胞介素17基因表达是否与其有关。研究由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伦理审批号:院字2017第013号。结果与结论:①相对于健康对照组,用白细胞介素21、白细胞介素23和白细胞介素6刺激哮喘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能够显着提高白细胞介素17A和白细胞介素17F的产生;②使用白细胞介素21、白细胞介素23和白细胞介素6细胞因子刺激中性粒细胞均能够增强转录激活因子3磷酸化;③同时,使用特异性化学抑制剂抑制转录激活因子3的磷酸化能够显着阻断中性粒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7的能力,这表明转录激活因子3激活可能是介导白细胞介素17基因表达的主要路径;④结果说明,严重哮喘患者肺部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能是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和白细胞介素17F的重要来源,转录激活因子3途径可能是严重哮喘期间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潜在靶点。

二、哮喘和中性粒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哮喘和中性粒细胞(论文提纲范文)

(1)ACO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潜在机制靶点、候选药物的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ACO研究进展
        1.1 ACO的流行病学
        1.2 病因
        1.3 临床表现
        1.4 发病机制
        1.5 ACO诊断标准
        1.6 治疗
    2 脾酪氨酸激酶SYK与气道炎症
        2.1 Syk的分子结构及及表达
        2.2 Syk的激活
        2.3 Sy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2.4 Syk在哮喘和COPD中的作用
    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ACO动物模型的建立
    前言
    第一节 构建ACO小鼠模型的条件摸索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不同实验条件诱导的小鼠ACO气道炎症模型
        2.2 样本采集
        2.3 血球分类计数仪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数量
        2.4 ELISA法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水平和血清中抗体水平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方案小鼠BALF中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3.2 不同方案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与血清中抗体的水平
        4. 小结
    第二节 构建ACO小鼠模型条件的确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OVA+LPS+CS诱导的小鼠ACO气道炎症模型
        2.2 样本采集
        2.3 H&E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2.4 血球分类计数仪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数量
        2.5 ELISA法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水平和血清中抗体水平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ACO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3.2 ACO小鼠BALF中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3.3 ACO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与血清中抗体的水平
        4. 小结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基于RNA-SEQ转录组技术发现ACO小鼠炎症的潜在靶点
    前言
    第一节 基于RNA-Seq转录组技术发现ACO小鼠炎症的潜在靶点
        1 实验材料
        1.1 组织标本
        1.2 主要药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数据库、生物信息学软件信息
        2 实验方法
        2.1 RNA-seq对转录组测序
        2.2 RNA-seq测序结果及分析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2.4 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RNA质量检测结果
        3.2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 qRT-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
    第二节 讨论
第四章 基于白藜芦醇的呼吸系统疾病分子靶点文献挖掘ACO的潜在候选物的结构特性及其治疗靶点机制
    前言
    第一节 基于白藜芦醇的呼吸系统疾病分子靶点文献挖掘ACO的潜在候选物的结构特性及其治疗靶点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数据库和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白藜芦醇基本信息
        2.2 白藜芦醇作用靶点预测
        2.3 呼吸系统疾病靶点筛选
        2.4 白藜芦醇-靶点-呼吸系统疾病PPI网络构建与拓扑分析
        2.5 KEGG通路和GO基因富集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白藜芦醇与呼吸系统疾病共有靶点
        3.2 白藜芦醇靶点-呼吸系统疾病靶点互作网络
        3.3 核心靶点拓扑关系图
        3.4 PPI网络中核心靶点的关键模块
        3.5 核心靶点KEGG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
    第二节 讨论
第五章 EAPP-2抗ACO气道炎症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节 EAPP-2抗ACO气道炎症作用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1.3 主要药品试剂
        1.4 仪器设备
        1.5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OVA+LPS+CS诱导的小鼠ACO模型的建立
        2.2 样本采集
        2.3 H&E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2.4 血球分类计数仪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数量
        2.5 细胞处理
        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7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EAPP-2对ACO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3.2 EAPP-2对ACO小鼠BALF中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影响
        3.3 EAPP-2对ACO小鼠血清中总IgE和IgG1生成水平的影响
        3.4 EAPP-2对ACO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生成水平的影响
        3.5 EAPP-2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3.6 EAPP-2对RAW264.7细胞NO生成水平的影响
        3.7 EAPP-2对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生成水平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节 EAPP-2抗ACO气道炎症的靶点及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组织标本
        1.2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1.3 主要药品试剂
        1.4 仪器设备
        1.5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用于Western blot的RAW264.7细胞处理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
        2.3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EAPP-2对ACO气道炎症小鼠肺组织Syk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3.2 EAPP-2对ACO气道炎症小鼠肺组织NF-κB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3.3 EAPP-2对ACO气道炎症小鼠肺组织NLRP3和iNOS表达的影响
        3.4 EAP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Syk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3.5 EAP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F-κB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3.6 EAP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LRP3和iNOS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节 EAPP-2抗ACO气道炎症的靶点及作用机制验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靶向抑制剂验证EAPP-2抗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炎症作用机制
        2.2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靶点抑制剂验证EAPP-2通过调控Syk通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的生成
        3.2 靶点抑制剂验证EAPP-2以Syk为靶点发挥其抗ACO气道炎症作用
        4 小结
    第四节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项目资助情况
致谢

(2)血细胞相关变化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的收集
    2.3 数据入选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血细胞常规分析
    2.6 肺功能的测定
    2.7 分组比较方法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血常规NEU、EOS、LYM计数的比较
    3.2 血常规NLR、ELR、LMR之间的比较
    3.3 NLR、ELR、LMR的 ROC曲线评价哮喘预判价值的分析
    3.4 NLR、ELR、LMR的 ROC曲线评价预判重症哮喘价值的分析
    3.5 哮喘组NEU、EOS、LYM、NLR、ELR、LMR与FEV1之间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性粒细胞与哮喘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IL-36在哮喘炎症亚型中的差异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综述
        1.2.1 概述
        1.2.1.1 哮喘炎症细胞表型分型
        1.2.1.2 四种炎症细胞亚型的特点
        1.2.2 IL-36在哮喘炎症中的作用
        1.2.2.1 IL-36概述
        1.2.2.2 IL-36与中性粒细胞
        1.2.2.3 IL-36与嗜酸性粒细胞
        1.2.2.4 IL-36与T淋巴细胞
        1.2.2.5 IL-36与巨噬细胞
        1.2.2.6 IL-36与其他细胞
        1.2.2.7 IL-36在哮喘小鼠模型的作用
        1.2.2.8 IL-36在人类哮喘中的作用
        1.2.3 结论与展望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入组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实验材料
        2.4.1 主要实验试剂
        2.4.2 主要实验器械
    2.5 实验方法
        2.5.1 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
        2.5.2 痰诱导和痰涂片
        2.5.3 痰涂片细胞计数及哮喘炎症亚型分类
        2.5.4 IL-36及其他细胞因子检测
    2.6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分析
    3.1 哮喘和健康对照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3.2 哮喘和健康对照组痰上清IL-36及其他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比较
    3.3 哮喘患者炎症表型分布特点
    3.4 四种哮喘炎症亚型临床资料的比较
    3.5 四种哮喘炎症亚型痰上清和血清炎性细胞比较
    3.6 四种哮喘炎症亚型IL-36因子和其他炎症因子的表达差异
    3.7 痰上清IL-36和其他炎症因子的表达与痰炎症细胞之间的相关性
    3.8 IL-36和其他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哮喘患者的炎症表型分布和临床特征
    4.2 四种哮喘炎症亚型临床特点
    4.3 IL-36在不同炎症亚型哮喘中的作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活性氧清除性纳米粒治疗中性粒细胞哮喘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活性氧清除性材料及其纳米粒的制备
    2.1 活性氧清除性材料TPCD的构建及其表征
    2.2 活性氧清除性纳米粒TPCN的制备及其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活性氧清除性纳米粒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靶向治疗作用评价
    3.1 尾静脉注射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靶向性能研究
    3.2 尾静脉注射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治疗效果评价
    3.3 雾化吸入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靶向性能研究
    3.4 雾化吸入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肺部的吸收效率评价
    3.5 雾化吸入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治疗效果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粒体靶向性纳米粒T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靶向治疗作用评价
    4.1 TTPCN的制备及其表征
    4.2 T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组织靶向性研究
    4.3 T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细胞靶向性研究
    4.4 TTPCN的细胞线粒体靶向性研究
    4.5 TTPCN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治疗效果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活性氧清除性纳米粒TPCN治疗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机制研究
    5.1 TPCN的细胞摄取行为研究
    5.2 TPCN的体外抗氧化抗炎和抗迁移作用研究
    5.3 TPCN对中性粒细胞哮喘肺组织转录组基因的调节作用研究
    5.4 TPCN体外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作用研究
    5.5 TPCN体内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作用研究
    5.6 TPCN调节中性粒细胞哮喘体内免疫失衡的作用研究
    5.7 TPCN通过抑制NETs形成调节Treg细胞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粒的体内外安全性评价
    6.1 TPCN和TTPCN的体外安全性评价
    6.2 雾化吸入TPCN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6.3 TPCN在模拟氧化应激微环境下水解性能的研究
    6.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与肺部炎症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血清IL-17、FeNO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hl7、IL-17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血浆IL-5、IL-8在哮喘发作期炎症表型间的水平差异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哮喘炎症表型和炎症因子IL-5、IL-8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白介素37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L-37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主要仪器设备
        3.主要试剂
        4.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哮喘小鼠模型的构建和处理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1.哮喘模型小鼠行为学改变
        2.各组小鼠BALF白细胞分类计数
        3.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变化
        4.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5.免疫组化检测IL-37相关受体的表达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哮喘小鼠肺组织蛋白芯片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1.GSM-CAA-4000试剂盒
        2.样品
        3.实验步骤
        4.数据分析方法
    三、结果
        1.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roteins,DEPs)
        2.差异蛋白检查结果
        3.基因本体分析(gene ontology analysis,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分析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部分 IL-37处理后的差异表达趋化因子验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同第一部分
        2.主要仪器设备
        3.主要试剂
        4.研究方法
    三、结果
        1.PBMCs提供者基本信息
        2.rhIL-37处理患者PBMCs后趋化因子表达变化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五部分 上皮细胞系BEAS-2B中IL-37调控趋化因子CXCL13分泌机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1.主要仪器和设备
        2.材料与试剂
        3.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文献综述 白介素37的抗炎作用机制及其在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Necrostatin-1通过抑制MLKL磷酸化阻止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损伤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NETs形成加重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Nec-1抑制中性粒细胞NETs释放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Nec-1缓解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气道炎症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Nec-1通过抑制MLKL磷酸化阻止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References
全文总结
中英文缩略词
综述 中性粒细胞诱捕网形成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
    Reference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9)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湿热哮喘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一般情况记录
        2.4 麻醉及取材
        2.5 血清HDL、LDL测定
        2.6 血浆FIB测定
        2.7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
        2.8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2.9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步骤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
        3.2 血清HDL、LDL测定结果
        3.3 血浆FIB测定结果
        3.4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结果
        3.5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现代哮喘鼠模型研究进展
        4.2 人哮喘表型与动物哮喘表型相关性的研究
        4.3 中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的建立
        4.4 实验结果分析
    5 结论
第2章 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疗效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备
        2.2 实验分组
        2.3 给药方法
        2.4 一般情况观察
        2.5 麻醉及取材
        2.6 血清HDL、LDL测定
        2.7 血浆FIB测定
        2.8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
        2.9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
        3.2 血清HDL、LDL测定结果
        3.3 血浆FIB测定结果
        3.4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结果
        3.5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加味茵陈蒿汤立法依据及组成
        4.2 加味茵陈蒿汤的实验研究进展
        4.3 实验结果分析
    5 结论
第3章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湿热哮喘相关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标本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肺泡灌洗液IL-8、IL-17 含量
        2.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肺组织ROR-γtm RNA表达
    3 结果
        3.1 大鼠BALF中 IL-8、IL-17 含量的ELISA检测结果
        3.2 大鼠肺组织ROR-γtm RNA表达结果
    4 讨论
        4.1 Th17 细胞相关机制与哮喘的相关性
        4.2 实验结果分析
    5 结论
第4章 儿童湿热型哮喘临床回顾性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病例分组
        1.5 信息采集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哮喘患儿病例信息统计描述
        3.2 湿热与非湿热哮喘患儿临床生化检测分析
        3.3 哮喘患儿病原学检查情况
        3.4 湿热哮喘患儿诊断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湿热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4.2 湿热哮喘的临床研究进展
        4.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一儿童湿热型哮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综述二支气管哮喘炎症表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3 实验图片
    附录4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查新报告
已发表论文

(10)Th-17细胞因子在哮喘期可促进中性粒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7A和17F(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3.1 严重哮喘诊断标准
        1.3.2 纳入标准
        1.3.3 排除标准
    1.4 方法
        1.4.1 中性粒细胞的分离
        1.4.2 RT-PCR测定
        1.4.3 流式细胞仪分析
        1.4.4 Phosflow分析
        1.4.5 Western blot分析
    1.5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受试者基本资料及分组流程
    2.3 中性粒细胞分离结果
    2.4 细胞因子刺激后中性粒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7A和白细胞介素17F的m RNA表达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刺激后中性粒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7A和白细胞介素17F的表达
    2.6 白细胞介素21/白细胞介素23诱导的中性粒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7产生及STAT3途径激活
3 讨论Discussion

四、哮喘和中性粒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 [1]ACO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潜在机制靶点、候选药物的发现研究[D]. 李姝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血细胞相关变化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关系的研究[D]. 汤淑清. 南昌大学, 2021(02)
  • [3]IL-36在哮喘炎症亚型中的差异表达及意义[D]. 董宏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4]活性氧清除性纳米粒治疗中性粒细胞哮喘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马永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血清IL-17、FeNO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研究[D]. 张金桃.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血浆IL-5、IL-8在哮喘发作期炎症表型间的水平差异及临床意义[D]. 王若熹.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白介素37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高胜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8]Necrostatin-1通过抑制MLKL磷酸化阻止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缓解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气道炎症[D]. 韩新爱.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9]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D]. 李成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Th-17细胞因子在哮喘期可促进中性粒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7A和17F[J]. 韦江红,贾爱军,马礼兵,王月玲,邱露露,肖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31)

标签:;  ;  ;  ;  ;  

哮喘和中性粒细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