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人高校应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陈瑶[1](2021)在《成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刍议》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意义重大,关乎教育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成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作用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融于课程思政中三大特点。成人高校已经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部分教师尚存在职业认同感低敬业精神不足、育人意识淡薄、科研重于教学和重个人利益、缺乏自律精神等问题。在建设师德师风上,教师应以自律为基础,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高校应完善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工会作用。
李中亮,程龙[2](2020)在《智能时代继续教育变革:方向、困境与突破路径》文中研究说明智能时代成人高校面临着智能化教育的发展机遇,肩负着开展智能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一些成人高校和教师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观、课程资源观、教学手段观和管理机制观失当等问题,智能化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继续教育变革进程的推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了突破现实困境、积极应对智能技术带来的新挑战,智能时代继续教育应将提升学员的智能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指标;将智能技术应用在课程设计、开发全过程;以智能技术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助力教师精准教学;建立智能管理机制,促进学员多元化发展。全面刻画、分析智能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变革方向、现实困境,并探析相应的突破路径,对在成人高校改革中积极推进智能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陈瑶[3](2019)在《成人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及培养探究》文中提出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的核心心理素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发展状态。心理资本对成人高校教师职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可帮助教师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提高职业认同度、克服发展障碍。但成人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培养存在对心理资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心理资本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心理资本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单一等问题,建议通过教师个体层面和学校组织层面加大对成人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的培养。
邵舒恬[4](2019)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新的战术安排,而这一思路也同样适用于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受"互联网+"开放式情境运用、思政教育视野开拓及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影响,成人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供给机制有效性不足、思政教育供给与学生成长脱节、思政教育结构性过剩等局限性。将供给侧改革思维融入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有望促进思政教育供需平衡。基于供给侧改革视域,结合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需求,构建总体的模型与框架,从思政教育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环境和供给方式等四个方面,提出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罗利霞[5](2019)在《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赣南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现代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突进及国民对成人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中国成人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人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目前成人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使得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履维艰。同时信息化的变革和全球化的推进,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性的发展,绝不能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要大刀阔斧进行革新,与时俱进进行开拓。加强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动力,又是促进成教学生全面的发展必然要求。本文以赣南高校为切入点,通过对赣南一些高校成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赣南地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并结合实际现状,提出从主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机制等方面予以改进,以提高其实效性和帮助成人教育走出困境。
陈瑶[6](2018)在《情境学习理论下成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的研究》文中指出情境学习理论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基本内涵和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学徒制等核心概念,为成人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实施提供了新的取向,该理论的观点对成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当前成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存在重理论知识轻技能、教法单一,教学条件受限、考核方式片面有量化倾向等问题,依据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思想,重新定位教师的身份、创建真实的实践情境、提供学习支架、多元评价教学主体和教学过程等四种措施有助于提高成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课程主题单元《做情绪的舵手》和《沟通与人际交往》为例,具体阐述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中的应用。
谢清理[7](2018)在《高等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权利及其实现策略》文中指出高等继续教育学员拥有学习选择自由、学术思想自由和参与学校管理自由等三大学习权利。落实学习权利对高等继续教育学员本人、学校、教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学习权利实现中存在的政策障碍、学校障碍和学员障碍,国家应不断扩大成人高校办学自主权;成人高校应改革办学机制,推行研究性学习和自我导向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学员应发挥践行学习权利的主动性。
刘琼芳[8](2017)在《成人高校师资流失问题的应对策略——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文中认为成人高校面临师资流失的现实困境,单纯依靠劳动合同及经济激励已无法有效吸引、保留和激励教师。心理契约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把它引入到成人高校师资管理工作中既有必然性,也有适切性。成人高校应完善教师招聘制度以建立良好心理契约、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师薪酬福利体系以维护心理契约、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以强化心理契约、提供积极的组织支持以巩固心理契约,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
江迟[9](2017)在《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中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外高校社会工作存在显着差距,加之我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存在偏颇,因此,高校社会管理工作本土化创新需求日益强烈。开展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理论体系的建设,促进其学科体系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改进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社会工作意识和能力。在学术界,国外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法规制度、工作模式的研究较多,而国内关于学校社会工作概念特点与价值、发展过程、工作模式、介入途径的研究相对丰富,但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含糊不清,理论建设不足,机制探讨不够,需要一个多元介入、系统整合的研究视角,并借以开展理论探索。本研究遵循既有文献梳理、问题调查与分析、域外经验借鉴、独特理论建构、实践机制探究的思路,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高校社会工作管理是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依据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对高校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手段进行整合,以推动高校社会工作有效运转并达成“扶弱济困”“助人自助”目标的管理活动。高校社会工作管理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引领性和权变性的特点,对人的发展、工作运行、社会进步具有多重价值。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开展研究是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口。该理论强调,环境为一组嵌套结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到间接环境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及个体交互发生作用,影响发展。本研究将生态系统的四层次观点改造并发展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三个圈层,结合角色理论的要求为高校师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历史是一面镜子,梳理历史有利于我们照亮发展的前程。中国高校的社会工作及其管理大致经历了萌芽起步、易主改造、规范探索、制度构建四个阶段,逐步建立起一定的中国特色,例如,形成了组织号召、宣传先行的工作经验;建立了人员安排、活动推动的工作策略;营造了服务学生、解决问题的工作氛围;成就了关注评价、效能反思的工作习惯。在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学校的变革已经拉开帷幕。这是高校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良机。高校社会工作管理涉及管理主体和机构、管理对象与内容、管理程序和手段、管理效果与反馈等。借助互联网问卷星网站,以自编问卷面向我国160所本科高校调查发现,目前高校社会工作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诸如,管理主体不够明晰,管理机构非专业化;管理对象重点不够突出,管理内容杂乱无章;管理过程运行不尽合理,社会资源利用程度有限;管理效果差强人意,宣传激励和反馈能力有待提升。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涉及高校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事学生工作管理的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的使用不够等主观方面,也涉及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职业化进程缓慢,社会机构、非政府组织对高校社会工作支持不足等客观方面。非常期待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措施,呼唤高校社会工作生态系统及其多维机制的建构。洋为中用,可以省身励志,利国利民。美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经历了萌芽、成长、挑战、整合四个阶段,其内容涵盖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学习辅导服务管理和职业咨询服务管理等。其模式主要涉及临床治疗现场管理模式、社区-学校协调管理模式、学校环境变革管理模式、主体互动过程管理模式等。可以借鉴的经验有:高校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工作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是良性发展的保障,政府和民间力量对发展的共同推动,构建多层次的高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韩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发展经历了肇始、产生、成熟、优化等阶段。其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医疗健康与救助服务、安全监控与学生宿舍服务、师生行为矫正与心理道德辅导等。其模式呈现多样化,有基于学生自组织管理模式,教会辅助管理模式,及向社会直接购买服务的管理模式等。其成熟经验为注重政策和舆论的导向价值,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重视儒家文化传统基因的影响。参照美韩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圈层建构高校社会生态系统的模型。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系统是一个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的多元主体控制的互动系统。各个主体于不同圈层环境中的角色及其作用不同,并分别对高校社会工作管理渐次产生影响。宏观环境包含传统文化与社会习俗、政策条件与媒体舆论、国际形势与社区氛围;中观环境包含组织机构、行政人员和教师群体及其校园文化等;微观环境包括班级、宿舍、社团和朋友圈等。同时,宏观、中观和微观系统之间互相制约,共同促进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实践机制体现在主体、内容、过程、效能四个维度上。四维互动,形成钻石结构。从管理的主体维度看,要形成主体互尊-活动合作-信息共享的机制,努力实现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多元主体联动;从管理的内容维度看,要形成梳理定位-突出重点-与时俱进的机制,积极倡导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内容整合;从管理的过程维度看,要形成决策参议-组织指导-监控服务的机制,着力追求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流程优化;从管理的效能维度看,要形成激励引领-规约问责-督察巡视的机制,切实保障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有效反馈。在此机制体系中,四维共同发力,每个机制都能独立出现,并且互相之间产生作用和影响,产生整体效应。
李云婷[10](2017)在《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职业倦怠指的是个体因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与紧张状态下,不能妥善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挫折而导致的一种身心疲惫、情感枯竭的状态。教师是付出心智、情感最盛,与人交往最为频繁的一种职业,尤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成人高校教师由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工作因素和个体因素,长期处于高压之下,身心过度开发,得不到有效缓解,使得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显。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直接影响他们的职业情感体验、职业能力发展、职业角色转变,研究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对于激发成人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成人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促进成人高校的良性发展,丰富和完善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本溪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本溪电大)为调研对象,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对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本溪电大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影响因素、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职业倦怠的消解干预提出相应对策。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是整个研究的逻辑起点,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本溪电大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分析。阐述了本溪电大教师的概况,客观反映职业倦怠的现状,具体揭示职业倦怠的表现,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做好准备。第三章:本溪电大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分别从个人、组织、社会三个层面重点探讨造成本溪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为提出本溪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措施提供指导方向。第四章:本溪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措施。针对本溪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从个人、组织、社会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对策。
二、成人高校应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高校应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作用的特点 |
二、部分成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
(一)职业认同感低,敬业精神不足。 |
(二)育人意识淡薄,科研重于教学。 |
(三)重个人利益,缺乏自律精神。 |
三、成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思考 |
(一)教师应以自律为基础,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
(二)高校应完善师德师风考评制度。 |
(三)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工会作用。 |
(2)智能时代继续教育变革:方向、困境与突破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能时代继续教育变革的方向 |
(一)助力对传统继续教育目标的重构 |
(二)助力课程资源结构的优化 |
(三)助力泛在教学时空的搭建 |
(四)助力教学手段的升级 |
(五)助力教育管理机制的再塑 |
二、智能时代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 |
(一)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观失当,对学员智能素养培养重视不足 |
(二)继续教育课程资源观失当,智能化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
(三)继续教育教学手段观失当,智能技术手段应用不足 |
(四)继续教育管理机制观失当,管理机制再塑力度偏弱 |
三、智能时代继续教育的突破路径 |
(一)建立智能化人才培养目标观,提升学员智能素养 |
(二)建立智能课程资源观,加强智能化课程资源开发力度 |
(三)建立智能教学手段观,提升智能化教学手段应用水平 |
(四)建立智能管理机制观,再塑智能化管理机制 |
(3)成人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及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资本对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
(一)合理定位职业生涯,坚定职业发展目标 |
(二)增强主观幸福感,提高职业认同度 |
(三)培养坚强意志,克服发展障碍 |
二、成人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培养现状 |
(一)对心理资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二)心理资本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
(三)心理资本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单一 |
三、成人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的培养对策 |
(一)教师个体层面 |
(二)学校组织层面 |
(4)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人高校思政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一)思政教育供给机制有效性不足 |
(二)思政教育供给与学生成长需求脱节 |
(三)思政教育结构性过剩 |
二、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模型构建 |
(一)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模型的理论基础 |
(二)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模型设计 |
三、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提升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
(一)供给主体层面:建立多元协同的思政教育供给主体 |
1. 社会思政教育专家。 |
2. 学生管理和服务部门。 |
3. 思政理论课教师。 |
4. 专业课教师。 |
(二)供给环境层面:构建开放式的供给环境 |
1. 完善配套供给制度。 |
2. 美化外部环境。 |
3. 营造思政教育氛围。 |
4. 建立特色的呵护文化。 |
(三)供给内容层面:营造健康的思政教育内容供给生态 |
1. 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体系设计。 |
2. 道德教育供给体系设计。 |
3. 心理教育供给体系设计。 |
4. 法治教育供给体系设计。 |
(四)供给方式层面:形成个性化的思政教育供给方式 |
1. 理论与实践结合。 |
2. 讲授与示范相结合。 |
3. 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
4. 多元化、情境化、生动化。 |
(5)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赣南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述 |
2.1 成人高校的定义与成教学生的特点 |
2.1.1 成人高校 |
2.1.2 成教学生的特点 |
2.2 新时代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
2.2.1 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
2.2.2 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2.3 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3.2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4 新时代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2.4.1 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成教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
2.4.2 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
2.4.3 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
第三章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
3.1 调研方案及样本选择 |
3.2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
3.2.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发展 |
3.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
3.2.3 国外优秀经验的借鉴 |
3.3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1 学生的“偏执化” |
3.3.2 教师的“缺位” |
3.3.3 院校的“忽视” |
3.3.4 教育内容“泛化和脱节” |
3.3.5 教育方式“滞后” |
3.3.6 教育载体“单一” |
3.4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4.1 加强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建设 |
4.1.1 健全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4.1.2 大力引导成教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
4.1.3 积极构建师生沟通交流渠道 |
4.2 创新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4.2.1 普及职业道德教育 |
4.2.2 开展责任教育 |
4.2.3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
4.2.4 拓展集体主义教育 |
4.2.5 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
4.3 丰富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4.3.1 坚持区分教育与因材施教 |
4.3.2 坚持沟通和疏导相结合 |
4.3.3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4.3.4 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工作单位的合力 |
4.4 拓宽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4.4.1 重视顺应成教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 |
4.4.2 优化熏陶成教学生的校园文化 |
4.4.3 强化符合成教特色的网络应用 |
4.5 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4.5.1 建立运行机制 |
4.5.2 制定评估机制 |
4.5.3 完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情境学习理论下成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当前成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困境 |
(一) 重理论知识, 轻技能 |
(二) 教法单一, 教学条件受限 |
(三) 考核方式片面, 有量化倾向 |
三、情境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主题单元为例 |
(一) 情境学习理论在《做情绪的舵手》教学上的应用 |
1. 开始阶段情境学习理论的应用 |
2. 中期阶段情境学习理论的应用 |
3. 结束阶段情境学习理论的应用 |
(二) 情境学习理论在《沟通与人际交往》教学上的应用 |
1. 导入阶段情境学习理论的应用 |
2. 中期阶段情境学习理论的应用 |
3. 结束阶段情境学习理论的应用 |
四、情境学习理论下对成人高校心理健康课实施的整体建构 |
(一) 重新定位教师身份 |
(二) 创建真实的实践情境 |
(三) 提供学习支架 |
(四) 多元评价教学主体和教学过程 |
(7)高等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权利及其实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继续教育学员学习权利的内涵 |
二、高等继续教育学员践行学习权利的现实意义 |
三、高等继续教育学员学习权利实现的现实障碍 |
(一) 国家政策障碍 |
(二) 学校教育和管理障碍 |
(三) 学员自身障碍 |
四、高等继续教育学员学习权利的实现策略 |
(一) 国家应不断扩大成人高校办学自主权, 为落实学员的学习权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二) 成人高校应加快办学机制、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改革, 为学员践行各类学习权利创造条件 |
1. 成人高校应改革办学机制, 支持学员践行学习选择的自由权利 |
2. 成人高校应推行研究性学习和自我导向学习, 为学员践行思想自由权利创造条件 |
3. 成人高校应进行管理制度改革, 支持学员践行民主管理权利 |
(三) 学员应发挥践行学习权利的积极性, 为践行学习权利创造主体空间 |
(8)成人高校师资流失问题的应对策略——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及其对师资管理的意义 |
(一) 心理契约的内涵解读 |
(二) 心理契约对成人高校师资管理的借鉴意义 |
1. 师资管理需要转变观念, 对教师的假设应从“经济人”转向“复杂人”。 |
2. 师资管理应基于教师需求, 满足教师的多重期待。 |
3. 师资管理应坚持互惠原则, 将组织目标与教师个体目标结合起来。 |
二、心理契约与成人高校师资流失的相关性分析 |
(一) 成人高校与教师之间心理契约的违背 |
(二) 心理契约违背后教师的行为反应 |
(三) 调节因素对教师反应的调节作用 |
三、心理契约视角下成人高校师资流失的应对策略 |
(一) 完善教师招聘制度, 建立良好心理契约 |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薪酬福利体系, 维护心理契约 |
(三) 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机会, 强化心理契约 |
(四) 提供积极的组织支持, 巩固心理契约 |
(9)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中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1.2.3 既有研究成果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2 研究的具体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解读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社会工作 |
2.1.2 高校社会工作管理概念及其相关认识 |
2.2 理论基础分析 |
2.2.1 生态系统理论 |
2.2.2 角色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历史演进 |
3.1 中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历史阶段分析 |
3.1.1 萌芽起步阶段 |
3.1.2 易主改造阶段 |
3.1.3 规范探索阶段 |
3.1.4 制度构建阶段 |
3.2 中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发展成就梳理 |
3.2.1 形成了组织号召、宣传先行的工作经验 |
3.2.2 建立了人员安排、活动推动的工作策略 |
3.2.3 营造了服务学生、解决问题的工作氛围 |
3.2.4 成就了关注评价、效能反思的工作习惯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现状调查 |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 |
4.1.1 问卷设计 |
4.1.2 调查过程 |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关于高校社会工作主体的认识情况 |
4.2.2 关于高校社会工作管理对象与内容的情况 |
4.2.3 关于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程序和资源利用的情况 |
4.2.4 关于高校社会工作管理效果的情况 |
4.3 调查结果与讨论 |
4.3.1 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
4.3.2 主客观原因分析 |
4.3.3 期待改进的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5 海外案例:美韩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美国高校的社会工作管理 |
5.1.1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管理的发展历程 |
5.1.2 美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内容 |
5.1.3 美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模式 |
5.1.4 美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经验借鉴 |
5.2 韩国高校的社会工作管理 |
5.2.1 韩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发展历程 |
5.2.2 韩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内容 |
5.2.3 韩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模式 |
5.2.4. 韩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经验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生态系统模型创构 |
6.1 中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生态系统理路 |
6.1.1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结构模型 |
6.1.2 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结构模型的特点 |
6.1.3 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结构模型的价值 |
6.2 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系统的宏观分析 |
6.2.1 传统文化与社会习俗 |
6.2.2. 政策条件与媒体舆论 |
6.2.3 国际形势与社区氛围 |
6.3 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系统的中观分析 |
6.3.1 行政人员的角色及其引领价值 |
6.3.2 专业机构的力量与其核心工作地位 |
6.3.3 教师群体的正能量 |
6.3.4 学校文化环境的熏染作用 |
6.4 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系统的微观分析 |
6.4.1 学生班级:学习生活的全息空间 |
6.4.2 学生宿舍:社工生活之一隅 |
6.4.3 学生社团:未来社会的雏形 |
6.4.4 朋友圈:一个最活跃的交际场域 |
6.5 本章小结 |
7 中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实践机制探索 |
7.1 中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的实践机制设计 |
7.1.1 机制内涵与系统支撑 |
7.1.2 机制建设的四维视野 |
7.1.3 四维机制的整体性关联 |
7.2 高校社会工作管理主体的多元联动机制 |
7.2.1 主体互尊 |
7.2.2 活动合作 |
7.2.3 信息共享 |
7.3 高校社会工作管理内容的整合提炼机制 |
7.3.1 梳理定位 |
7.3.2 突出重点 |
7.3.3 与时俱进 |
7.4 高校社会工作管理流程的精简优化机制 |
7.4.1 决策参议 |
7.4.2 组织指导 |
7.4.3 监控服务 |
7.5 高校社会工作管理效能的反馈保障机制 |
7.5.1 激励引领 |
7.5.2 规约问责 |
7.5.3 督察巡视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研究的主要观点 |
8.2 研究的局限性 |
8.3 研究的后续设想 |
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期刊论文类 |
学位论文类 |
外文文献类 |
附录Ⅰ: 高校社会工作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Ⅱ: 高校社会工作管理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成人高校 |
(二) 职业倦怠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职业倦怠的一般性研究 |
(二)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
(三) 关于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
(四) 关于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
(五) 研究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统计分析法 |
(四) 访谈法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一) 将职业倦怠的研究视角聚焦于成人高校教师群体 |
(二) 结合本溪广播电视大学实际探索切实可行的职业倦怠消解措施 |
第二章 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分析 |
一、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队伍情况概述 |
二、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 |
(一)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案 |
(二) 基于MBI量表的问卷调研 |
(三) 访谈调研 |
三、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 |
(一) 工作态度不积极,负能量较为明显 |
(二) 工作效率不高,“拖延症”成为常态 |
(三) 身心俱疲,亚健康状态较为普遍 |
四、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 |
(一) 职业倦怠影响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
(二) 职业倦怠影响本溪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 |
(三) 职业倦怠影响本溪广播电视大学的生存和发展 |
(四) 职业倦怠影响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
第三章 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 |
一、个人自身因素的欠缺易导致职业倦怠 |
(一) 自身素质的不足 |
(二) 心理状态的压抑 |
(三) 角色适应能力不强 |
(四) 职业期望过高 |
二、学校组织因素的缺陷易导致职业倦怠 |
(一) 工作负荷过重 |
(二) 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
(三) 组织管理不科学 |
(四)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易导致职业倦怠 |
(一) 社会期望与社会支持的不对等 |
(二)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教师心理的冲击 |
(三)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失衡 |
第四章 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措施 |
一、教师通过自我调试缓解职业倦怠 |
(一)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优化自身素质 |
(二) 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对职业倦怠的抵抗力 |
(三) 协调平衡人际关系,缓解角色冲突模糊 |
(四) 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制定适宜职业期望 |
二、学校通过组织干预消解职业倦怠 |
(一) 克服体制弊端,减轻工作负荷 |
(二) 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三) 实施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
三、社会通过支持系统预防职业倦怠 |
(一) 制定合理期望,增加社会支持 |
(二) 加强舆论引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
(三) 完善政策法规,为成人高校发展护航 |
第五章 结论 |
(一) 论文主要观点总结 |
(二) 发展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成人高校应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刍议[J]. 陈瑶. 文教资料, 2021(04)
- [2]智能时代继续教育变革:方向、困境与突破路径[J]. 李中亮,程龙. 当代职业教育, 2020(06)
- [3]成人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及培养探究[J]. 陈瑶.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21)
- [4]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 邵舒恬. 中国成人教育, 2019(18)
- [5]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赣南部分高校为例[D]. 罗利霞.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6]情境学习理论下成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的研究[J]. 陈瑶.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06)
- [7]高等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权利及其实现策略[J]. 谢清理. 成人教育, 2018(05)
- [8]成人高校师资流失问题的应对策略——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J]. 刘琼芳. 中国成人教育, 2017(13)
- [9]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中国高校社会工作管理研究[D]. 江迟. 武汉大学, 2017(06)
- [10]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 李云婷. 东北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