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开发的好树种:女贞

值得开发的好树种:女贞

一、值得发展的好树种:女贞(论文文献综述)

韩蕙琳[1](2021)在《城市主干道行道树生态功能及优化对策研究 ——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文中指出城市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道路机动车交通快速的发展。汽车尾气的排放不仅使温室效应日趋严重,还带来了其他环境污染问题。行道树是整个城市道路空间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阻挡夏季的强烈直射的太阳光,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的小气候,还具有良好遮荫和有效调节温度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固碳释氧、滞留灰尘,以及减少空气细菌,降低噪音等。然而,通过对济南历城区行道树的城市道绿现状的分析,发现城市道路景观规划以追求观赏度和生长速度,对行道树的生态功能重视不足。研究适用于当地现状特点,对行道树选种提供指导优化,是目前道路绿化的重大核心问题。因此,针对历城区行道树生态功能进行量化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道路绿化的相关策略。本文选择济南市历城区6条主要城市道路(经十东路、世纪大道、工业南路、工业北路、凤凰北路、旅游路)为基础研究对象,选择了道路绿带中的行道树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有:行道树的树种及其配置、生长现状以及对其生态功能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分析并总结出应对不同生态功能要求下的树种选择。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道路内不同行道树的绿量测定:不同行道树种的冠层结构、树高、冠幅等的差异性导致了其叶面积指数不同。13种行道树树种的叶面积指数排序为法桐(Platanus acerifolia)>银杏(Ginkgo biloba L.)>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楸树(Catalpa bungei)>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女贞(Ligustrum lucidum)>雪松(Cedrus deodara)>五角枫(Acer mono Maxim)>槐(Sophora japonica Linn.)>黄山栾(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白皮松(Pinus bungeana)>桧柏(Sabina chinensis)。通过对13种行道树绿量进行排序,绿量大小为:法桐>白蜡>槐树>雪松>五角枫>黄山栾>女贞>楸树>毛白杨>白皮松>银杏>紫叶李>桧柏。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不同树种间的绿量排序和叶面积指数的排序有所不同。从叶面积方面分析,法桐、银杏和楸树具有较高的景观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从植物绿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法桐以及国槐的单株绿量较高,不同的树种绿量存在很大差异。2.通过实地调研,对历城区行道树树种的各项参数与叶面积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个各项指标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函数关系。结果:不同树种的冠幅、胸径、树种高度与绿量具有相关性。即在一定范围内,行道树树种的绿量会随着胸围、树高的增大而增大。换言之,在一定区域内,随着上述因素的增加行道树的绿量也会随之增加。3.树种的滞尘量测定(1)树种的滞尘能力一段时间的累计后会到达峰值。济南夏季多雨,颗粒物在叶片上停留的时间最长为一周。所测树种中,将落叶乔木单株的滞尘量周期内的滞尘量进行排序,结果为:法桐>毛白杨>银杏>楸树>五角枫>槐>白蜡;单株常绿乔木周期内的滞尘排序为:桧柏>大叶女贞>雪松>白皮松。在所用供试落叶乔木中,单株最大滞尘量最高的是国槐,最小的则是白蜡。滞尘量的变化量,因时间变化而增长。这些树种每一周的滞尘量没有呈线性增加,而是逐渐减少。当滞尘量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时,到再次降雨时,滞尘量改变较小。(2)毛白杨、法桐等树种单位面积滞尘能力强,因其整株叶面积较大,植株滞尘量也因此增大;虽然白蜡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较少,但是成年后整株滞尘量较大,是因为叶面积较大。树种之间吸附滞留颗粒物能力的差异与树种的生物特性和叶表面的结构有着明显的关系。(3)同一天内不同时间同一种植物的滞尘能力没有一定的规律。(4)同一植物不同道路的滞尘量,历城区部分道路行道树树种单一,因此样地间相同的树种只有法桐。于是研究样树为法桐,并对选取的样树进行了多次测定,取其平均值进行滞尘量测定。同一植物在不同的道路,其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是不相同的。4.降温增湿功能的测定不同的乔木降温效果不同。其中降温效果最明显的毛白杨>法桐>栾树,降温效应较差的有银杏、紫叶李、女贞及桧柏、雪松、白皮松等树种。法桐、白蜡都具有更高密度的枝叶、树冠较高且相对较大,易于阻挡阳光的照射,降温效果明显。反之,降温效果较差的植物冠高但是树冠的层次较少、冠幅小较,叶面积较小,因此降温效果不明显。5.降噪功能的测定以毛白杨、法桐、栾树、白皮松、雪松、紫叶李、楸树等作为降噪功能的研究对象,并将测定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树冠的冠幅越大,树种枝下高度越低,树种的降噪功能越强,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道路的噪声污染。减少交通噪音对人们日常生产和居住的直接影响。不同宽度不同结构的绿化带噪音衰减变化的比较,乔灌草植物结构降噪效果最好。6.选取6条道路的13种绿化树种的叶片采样并采用分光光度仪-硫酸钡比浊法研究其吸收SO2的能力,结果发现,不同采样点各类树种的叶片含硫量差异较大,炼化厂和济钢树木叶片高污染地区含硫量高,学校区域内(对照组)叶片中含硫量相对较低。毛白杨和法桐的叶片中测定出的硫含量相对较多。同一树种的硫含量因地区污染程度不同而不同,污染程度越高,叶片内硫含量越高呈正相关性,具体表现为重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轻度污染区>对照组。通过对比重度污染区和轻度污染区,结果表明轻度污染区大部分树种的硫含量高于重度污染区,除了女贞、紫叶李、桧柏叶片中的硫含量的对比差异不明显。7.通过城市行道树生态功能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历城区的优势树种为法桐,其生态效益最好;生态效益较好的树种则有毛白杨、雪松、桧柏、槐树、白蜡;生态效益一般的树种有五角枫、大叶女贞、楸树、栾树。为历城区行道树的选择行道树绿地的构建提出优化策略。

段孟然[2](2021)在《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城市里的人处在一种快节奏、高压力的状态,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业有了发展动力,随之兴盛起来。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高品质的森林植物景观,充满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等显着优点的森林公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森林公园是以林场为基础进行建设的,林场为森林公园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基础,但是目前针对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的理论尚不完善。本文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实例论证法等多种方式,以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景观美学、植物群落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湖南宜章县骑田国有林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江苏老山林场、湖南涟源龙山国有林场、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植物改造等五个案例,提出了生态保护原则、整体性原则、适地适树原则、功能性原则、景观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归纳了植物景观改造的策略为:加强原有景观林保护;注重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突出当地森林特色;注重乡土树种的充分利用,重视乡土植物搭配。提出了植物景观改造的途径与方法为: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营建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增强植物群落的观赏性,提高植物景观的品质;打造拥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宣传当地文化;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性,保持稳定的多层次植物景观。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存在林相色彩单调,春冬景观效果差;竖向空间利用不足,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本土文化尚未挖掘,缺乏文化内涵;防火林带缺失等问题。从植物景观改造的角度看,兰考林场第一林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但是缺乏整体的规划。根据兰考林场第一林区现有的植物资源,运用总结归纳出的植物景观改造原则、策略、途径与方法对植物景观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围绕色叶树种的运用,经济树种的开发,水生植物景观的营造,花卉观赏,特色树种的挖掘和造景几个方面。通过丰富植物层次和植物空间的营造,提升林场内植物景观质量。植物景观改造为兰考林场后期发展和建设省级森林公园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森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满足自身发展和兰考县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希望本次研究有助于对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理论的丰富,为林场发展做出贡献。兰考林场植物景观改造是当前兰考县森林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本次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龙光红[3](2021)在《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承载了一座城市的门户形象作用,其整体质量的高低对市容市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影响。然而现有景观的营造中,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存在诸如树种选择单一、常绿落叶比例不合理、植物景观大同小异、缺乏养护管理等问题,且目前关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重庆市中心城区47条道路,共计54个调查样段为研究对象,分现状调查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实地调研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树种组成结构、生长情况及特性、景观配置、管护情况、种植规范性及植物景观满意度,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在前半部分调研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大量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相关文献内容分析与专家意见咨询,构建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并对54个调查对象进行评价分级。最后,基于调查与评价结果对不同类型道路的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日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建设与优化提供一些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调查统计,样段内应用的植物共有84种,隶属于50科73属,其中乔木、灌木、草本分别有31种、32种、21种;虽然总体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是就单条道路而言,约有35.19%的样段其应用植物不超过3种,个别样段甚至仅有1种植物,且有62.96%的样段使用了黄葛树、小叶榕,植物种类丰富度较低、物种选择过于集中,草本地被植物较少。木本植物的常绿落叶比约为2.71:1,常绿植物占比过多,不利于冬季采光,季相变化不够丰富。乡土与外来植物之比为4.25:1,乡土树种应用充分,地带性特征较明显。观花和观叶植物种类较丰富,观果和其它类型较为匮乏,冬季景观萧条。(2)植物景观的竖向层次不够丰富且缺乏层次间的过渡与衔接,单、双层结构达到55.17%;平面种植形式则以树池式为主,约占46.30%。在生长情况上,行道树倾斜、根系露土、有枯落物、枝下高不达标的现象较为严重。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乔灌草多层结构及树带式、组合式的应用频率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生长不佳现象表现为支路>次干路>主干路。(3)植物景观的管护质量以及种植规范性有待提升,在管理养护方面,除树干刷白、树池覆盖、修枝截干应用程度较高外,其它措施应用不足,且维护成本中人工费占比大;在种植规范性方面,存在株距偏小、种植池宽度不达标的问题,并且随道路等级降低而越发严重。市民普遍认为目前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效果一般,存在常绿树过多、景观配置单调且疏于管理等问题。(4)从景观性、生态性、经济适用性三个方面出发,下设11个评价指标,包含6个定量指标和5个定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模型。指标层中权重排名前4位的因子依次为观赏特征多样性、植物的生长势、环境协调性、景观安全性,它们是提升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综合质量的关键因素。对54个调查样段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等级属于“优秀”的有6个,“良好”的有17个,“一般”的有18个,“较差”的有11个,“极差”的有2个。整体上为中等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质量效果表现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5)综合调研和评价结果对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如下:优化常绿落叶比,各生活型统筹兼顾;丰富植物种类,挖掘优秀乡土植物资源;注重观赏特征与季相景观的营造;丰富竖向层次,选择适宜的搭配形式;增加草本地被植物的应用,融入花境、草境;重视管理养护,设立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并完善重庆当地的行道树植物景观建设规范;重视原有景观较差道路的绿化提质工作;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营造特色优质景观街道。

楼璐[4](2021)在《宁波主要乔木枝条纤维特征、力学特性及抗风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宁波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影响宁波的台风平均每年2.6个。台风灾害过后,宁波大量树木存在折枝、折干的情况,树木倾斜乃至倒伏也随处可见。本文调查了宁波市主要乔木风害后情况,统计台风对其影响,通过对选择样本树种的枝条纤维特性与力学特性的分析,筛选出对乔木抗风能力产生影响的因子,探讨宁波市主要乔木抗风能力,为未来宁波市园林树种的抗风减灾措施参考依据与建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探讨园林植物自身与外部条件对抗风能力的影响。对样本枝条纤维长度、纤维宽度、腔径、双倍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压缩弹性模量、压缩屈服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弯曲屈服强度、拉伸弹性模量这11个因子进行实验并得到数据、进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得到纤维长宽比(0.843)与弯曲弹性模量(0.779)存在正相关。(2)结合实验结果与相关文献筛选6个影响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宁波市主要乔木抗风能力指标权重大小依次为:弯曲弹性模量(W=0.33)>枝条纤维长宽比(W=0.26)>根系情况(W=0.15)>树木类型(W=0.12)>冠形(W=0.08)>叶片疏密度(W=0.06)。(3)使用综合评价法对以上指标进行分析得到主要乔木的抗风能力综合评分从高到低分别为柚(Citrus maxima)(2.53)、木犀(Osmanthus fragrans)(2.48)、樟(Cinnamomum camphora)(2.46)、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2.44)、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2.42)、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2.33)、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2.14)、意杨(Populus euramevicana cv.‘I-214’)(1.44)。(4)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乔木抗风能力与纤维长宽比、弯曲弹性模量关系紧密,综合实地情况提出增强乔木抗风能力的对策:1、树种选择应合理且多样,选用纤维长宽比比值大、弯曲弹性模量大根系深、根冠比合理、圆球形与伞形、景观效果较好、适应环境且易于管理的树种;2、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保证行道树种植带面积、深度、土壤质量;3、选择良好的种植方式与位置,选用石块垫穴法、石块压根法、抗风树种植法、分层搭配种植以提升树木抗风能力;4、加强乔木养护与管理措施,做到定期修剪整形、及时加固。对于病虫害情况做到预防为主,对症下药;5、风害前及时加固、补加支护,做好预防工作。风害后及时清理、扶正,做好补救措施;6、加大增强树种相关性状研究,探究如何增强影响树种抗风能力的相关因子性状。并根据宁波地理环境提出可大范围应用的抗风树种建议。

李梦茹[5](2021)在《河北省邢台市岐山湖核桃观光园规划设计》文中认为当前国家在全域旅游、农村农业发展等领域提出了系列扶持政策,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光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养生的追求愈加凸显,而核桃以其高营养保健价值,深受当代人的喜爱。核桃生产多以第一产业为主,当下进行核桃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核桃生产及营销方式的单一性,建设以核桃产业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将是旅游市场的新方向。河北省是核桃主要种植地之一,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文玩核桃种植基地及薄皮核桃生产基地。其中邢台市临城县核桃种植产业规模巨大,堪称“中国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这为建成以核桃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传统核桃观光园多以单一核桃种植为主,辅以采摘的形式出现,缺少文化特色,吸引力低。而本研究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究核桃文化与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的依存关系,使丰富的核桃文化在园区建设中得到整理、保留、传承与发扬。通过对国内外农业观光园典型案例的借鉴,结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核桃观光园的主题文化设计、规划原则、景观布局、空间规划等内容,以期为其他同类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河北省邢台市岐山湖核桃观光园依据项目地基址现状、资源及文化概况,确定其规划定位为“可观光、高产出、聚文化”,设计主题为“品核韵,以核为乐”,“品”核味及核文化,“乐”玩赏核桃的意趣。该项目本着回归自然的初心,着重开发核桃农业,延伸核桃产业链,将核桃文化与乡土文化结合,深入挖掘核桃饮食、医药、把玩、文学艺术、民俗文化等内涵,构建可品、可游、可体验、宜居、购物等相融合的综合性旅游园区。全园采用“三主题四轴七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布局,打造康养、体验、示范主题片区,包括入口综合服务区、核桃观光采摘区、核桃文化创意区、核桃养生度假区、山野活动休闲区、滨水游览活动区、核桃生产示范区七大功能分区。结合道路规划、植物规划、服务设施规划、竖向设计、驳岸设计等专项设计,将岐山湖核桃观光园打造成一个集观光游憩、体验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山水田园核桃游览胜地。

傅文霞[6](2020)在《长沙市高校秋季植物景观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

张虹韵[7](2020)在《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丽水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有着丰裕的自然植物资源,并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但随着打造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目标的提出,对丽水市城市园林绿化特别是公园绿地的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而植物景观更是决定着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质量的关键因素,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本文以丽水市建成区内14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立植物群落样地,对丽水市公园绿地的植物组成、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结构、植物季相景观、植物空间景观、植物景观艺术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的植物组成较为丰富、来源广泛,有种子植物69科132属185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3属16种、单子叶植物12科28属35种、双子叶植物50科91属134种;乔木65种、灌木69种、藤本9种、竹类6种、草本植物36种。植物主要来源于蔷薇科、禾本科、木兰科、百合科、木犀科、松科、豆科、壳斗科、夹竹桃科、五加科等,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约为1.3:1。其中树种重要值高且应用频率大的乔木树种主要有香樟、桂花、银杏、垂柳、雪松、鸡爪槭、梅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海桐、山茶、南天竹、锦绣杜鹃、红花檵木、含笑等,它们构成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基调。但比对丰富的丽水乡土植物资源,优良乡土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仍有很大空间。(2)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但优势树种不明显。其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1.37,Simpson优势度指数平均值为0.3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30,Pielou均匀度平均值为0.76,其中灌木层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上最高,乔木层的各项指标较均衡,地被层的物种优势度较高。处州公园、江滨公园、万象山公园、水阁公园、樱花林、乡恋园等公园绿地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综合表现上较好,植物种类丰富,且能形成植物景观亮点。但在植物群落中还需突出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树种,以增强植物景观的个性。(3)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在水平结构上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约占45.24%,其次是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等,与丽水地区植被自然分布类型相符;在垂直结构上,以“乔—灌—草”复合式群落结构为主,约占90.48%,但结构类型较单一,植物景观相似度较高,主景不突出,需通过景观层次变化对比处理,来提升植物景观的丰富度。(4)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呈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景观效果,植物色彩变化丰富,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多样,注重群落天际线的韵律变化,但部分公园植物空间过于郁闭。其中处州公园和江滨公园的植物景观空间变化最丰富,空间类型多样,但社区公园、专类园、游园则以封闭植物空间、半开敞植物空间为主,且绿地中植物群落结构类型单一,空间关系简单。整体上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空间缺少对不同视角下景观效果的动态设计,需进一步强调景观透视线,突出景观主景,优化景观构图,达到步移景异的生动效果。(5)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优化策略:增加乡土树种应用,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彰显植物景观本土特色;优化植物配置模式,突出自然式植物景观,形成多样化景观风格;增强植物空间通透性,打开局部植物空间,提升植物景观的互动性;融合古典造园手法,挖掘处州古韵文化,增强植物景观的意境美;兼顾中远期植物景观,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和有效的养护管理,使植物景观效果更具可持续性。

刘欣瑜[8](2020)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城乡绿道建设已经逐渐融入城乡规划体系中,受到更多地关注。但由于城乡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以追求短期效果、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城乡绿道会使城乡地区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既造成环境破坏,也不利于城乡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怎样在城乡地区规划建设合理的绿道网络,发挥出生态、游憩及交通等综合性功能,保护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是需要研究的题目。本文旨在探索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城乡绿道的发展现状,梳理城乡绿道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概况;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选取焦点物种途径与绿色廊道途径进行应用,探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构建方法。结合焦点物种途径,研究区域内焦点物种及其行为生境特征,利用GIS技术进行生境适宜性分析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然后通过绿色廊道途径结合区域资源及连接路径的评价分析,确定城乡绿道的总体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上,对城乡绿道的构成要素即绿廊系统、游径系统和服务设施系统的规划设计要点进行总结。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在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应用。

陈媛[9](2020)在《耦合理念引导下的城市山地植物群落景观营造研究 ——以南京李家山官窑山景观提升为例》文中指出在城市扩张发展的进程中,人为营建活动使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生态环境因此成为了研究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相对于其他绿地空间而言,城市山地作为城市建成环境内遗存的自然斑块,其环境生境中的各类因子更易受人为营建活动的影响从而产生细微变化甚至劣质化,导致其中的植物群落组构与生长状态受到直接影响,因此针对城市山地生境特征的植物群落研究非常重要。当代专业领域中关于各空间环境类型的生境特征与植物群落关系的研究多聚焦于较宏观层面的生态格局,而针对较微观的不同类型生境内植物群落景观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提升植物群落与生境的耦合关联,相关理念与策略仍然有待展开进一步的探究。论文选取了南京紫金山、鸡笼山、覆舟山(九华山)、鼓楼岗、清凉山、五台山一线和栖霞山作为主要研究案例。该段山地片区均长期遗存于城市建成环境中,在与城市发展伴生的过程中演替形成的生境特征及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地域典型性与生态价值,因此选取为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论主要有:1.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Arc GIS分析软件,对典型山地片区的整体生境特征与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根据现有划定依据,结合生境特征与调研可行性,将典型山地片区的生境类型划分为9种;2.基于对生境类型的划分,运用典型样地调查法,于研究山地区域共选定81个调研样地。在调研过程中对样地生境特征及其中经自然演替的次生植被群落的组成结构、生长状况以及景观效果进行了观测记录;3.通过对样地调研数据的汇总分析,包括对于各类生境中因子特征的研究总结,各类生境中植物群落景观的组成结构、生长状态以及造景效果的评价分析,总结长势优良、景观效果优越的组成结构与生成模式,规避群落现状长势欠佳、造景效果不良的群落组成模式,探讨了城市山地环境中的生境特征对植物群落景观的组成结构与生长状况的影响,总结得出南京城市山地生境与植物群落的耦合规律,为今后的城市山地以及其他绿地空间植物群落景观的研究与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与指导依据;4.基于上述研究,结合李家山官窑山植物景观规划项目,通过对项目山体的生境特征、植被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分析,在对场地生境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运用前期研究得出的山地生境与植物群落的耦合规律,有针对性地对李家山官窑山山林整体以及各生境类型提出科学合理的植物群落景观设计策略,以解决山地环境现状问题、提升林相并促进植被正向演替,验证了由城市周边自然山林向城市山地植物群落景观转变与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聚焦于城市山地中植物群落景观与环境生境之间的耦合关系,探讨在建成环境中的特定生境条件下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与生成规律,为城市山地植物群落景观的营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验证,为实现城市山地植物群落与生境特征的耦合生成创造了研究思路,对城市各类绿地环境中的拟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设计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进程添砖加瓦。

陆嘉辉[10](2020)在《基于林冠高光谱影像的树种分类研究》文中提出准确高效的物种分类和识别一直是生态学研究和应用的基本需求,但受限于传统的群落调查方法,高多样性森林中林冠层物种的识别与监测仍存在较大问题。本研究以校园绿地和辰山植物园苗圃为研究对象,以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深度学习进行自动树种分类,分别探究了不同树种之间的光谱可分性,高光谱影像的光谱信息和空间纹理信息在树种分类中起到的作用以及高光谱影像在复杂树种分类任务中的潜力。研究发现:1)树种的光谱反射率并不唯一,存在一定的种内变异;通过简单的光谱统计量能区分树种之间的光谱差异,但精度较低;2)联合利用光谱信息和空间纹理信息的树种识别模型精度优于仅用光谱信息或者空间纹理信息的模型,表明利用影像中的多种信息有助于树种精准分类;3)对于162个树种的高光谱影像分类任务,深度学习模型总体分类精度超过80%,优于传统的支持向量机方法。上述结果表明:结合无人机高光谱影像与深度学习的方法可完成对林冠层树种的准确高效分类;基于高光谱林冠影像进行物种多样性监测和林业应用存在较大潜力。更合理的模型结构及更多的样本数据可以被用来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

二、值得发展的好树种:女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值得发展的好树种:女贞(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主干道行道树生态功能及优化对策研究 ——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道路绿地相关概念
        1.2.2 城市绿地系统相关概念
        1.2.3 城市绿化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城市道路绿地研究进展
        1.3.2 行道树生态功能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调查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及研究对象
        2.1.1 研究区域
        2.1.2 研究对象
    2.2 研究地点筛选
        2.2.1 研究地点确定原则与依据
        2.2.2 研究道路概况
    2.3 研究范围及方法
        2.3.1 样地选择
        2.3.2 调研工具及方法
    2.4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绿化水平
        2.4.1 历城区行道树树种调查
        2.4.2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绿地结构及道路断面形式
    2.5 筛选实验行道树树种
    2.6 历城区主干道道路绿化中的问题
        2.6.1 城市绿地结构单一,绿化模式单一
        2.6.2 园林绿化树种种类单一,常绿树种种类少
        2.6.3 乡土树种、特色树种利用少
    2.7 历城区行道树生态功能的测定指标确定
        2.7.1 生态功能测定的筛选原则
        2.7.2 生态功能测定的确定
    2.8 小结
第3章 行道树生态功能研究
    3.1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绿量定量
        3.1.1 实验方法
        3.1.2 十三种行道树基本参数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小结
    3.2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滞尘功能研究
        3.2.1 实验概况及实验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同一植物一天中不同时段滞尘能力研究
        3.2.4 不同样地同一树种滞尘能力的分析
        3.2.5 小结
    3.3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降温增湿功能研究
        3.3.1 实验地概况及实验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小结
    3.4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降噪功能研究
        3.4.1 单株植物降噪实验概况及研究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不同种植结构,不同树种在不同宽度下的噪音变化
        3.4.4 小结
    3.5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SO_2净化能力研究
        3.5.1 实验概况及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优化对策
    4.1 历城区主干道道路绿地优化目标与原则
        4.1.1 优化目标
        4.1.2 优化原则
    4.2 历城区行道树选择优化对策
        4.2.1 适地适树,注重生态功能
        4.2.2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树种
        4.2.3 加强对地区环境、气候条件变化分析
        4.2.4 构建植物群落,丰富植物结构
        4.2.5 建立法律法规,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4.2.6 提前做好树种规划,避免行道树的随意使用
    4.3 创造人工植物群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3.1 构建人工生态植物群落的原则
        4.3.2 构建人工生态植物群落的植物配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2)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林场发展与城市绿色发展背景相契合
        1.1.2 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符合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1.3 林场植物景观改造为森林公园建设创造条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植物群落
        2.1.2 植物景观
        2.1.3 植物文化
        2.1.4 人工林
        2.1.5 天然林
        2.1.6 乡土树种
        2.1.7 拟生造林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环境心理学
        2.2.3 景观美学
        2.2.4 植物群落学
        2.2.5 森林培育学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湖南·宜章县骑田岭城郊森林公园(原宜章县骑田国有林场)
        3.1.1 案例概况
        3.1.2 改造内容
        3.1.3 案例启发
    3.2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原塞罕坝机械林场)
        3.2.1 案例分析
        3.2.2 改造内容
        3.2.3 案例启发
    3.3 江苏·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原老山林场)
        3.3.1 案例概况
        3.3.2 改造内容
        3.3.3 案例启发
    3.4 湖南·湖南涟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原涟源龙山国有林场)
        3.4.1 案例概况
        3.4.2 改造内容
        3.4.3 案例启发
    3.5 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植物改造
        3.5.1 案例概况
        3.5.2 改造内容
        3.5.3 案例启发
    3.6 案例总结
4 植物景观改造理论探索
    4.1 植物景观改造的目标
        4.1.1 促进绿色发展
        4.1.2 提升林分质量
        4.1.3 提高艺术审美
        4.1.4 推动经济发展
    4.2 植物景观改造的原则
        4.2.1 生态保护原则
        4.2.2 整体性原则
        4.2.3 适地适树原则
        4.2.4 功能性原则
        4.2.5 经济节约原则
    4.3 植物景观改造的策略
        4.3.1 加强原有景观林保护
        4.3.2 注重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突出当地森林特色
        4.3.3 注重乡土树种的充分利用,重视乡土植物搭配
    4.4 植物景观改造的途径与方法
        4.4.1 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营建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
        4.4.2 增强植物群落的观赏性,提高植物景观的品质
        4.4.3 打造拥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宣传当地文化
        4.4.4 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性,保持稳定的多层次植物景观
5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
    5.1 兰考林场现状分析
        5.1.1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概况
        5.1.2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现状
    5.2 植物景观改造规划构思
        5.2.1 衔接上位规划
        5.2.2 改造规划目标
        5.2.3 改造规划思路
    5.3 植物景观分区改造规划
        5.3.1 水生植物区
        5.3.2 彩叶植物展示区
        5.3.3 林果观光区
        5.3.4 特色植物区
        5.3.5 花卉观赏区
        5.3.6 入口管理区
        5.3.7 主要道路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论文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植物名录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庆城市品质提升的需要
        1.1.2 行道树绿化的重要性
        1.1.3 重庆市推进行道树绿化建设的实践情况
        1.1.4 重庆市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行道树绿化树种选择的研究
        1.3.2 行道树绿化配置的研究
        1.3.3 行道树绿化价值功能的研究
        1.3.4 行道树绿化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范畴界定
        1.4.1 街道
        1.4.2 行道树绿化带
        1.4.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
        1.4.4 植物景观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学与园林植物学
    2.2 园林植物造景与植物景观美学
    2.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设计
    2.4 植物景观评价
    2.5 层次分析法
第3章 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3.1.2 植被资源及绿化建设
        3.1.3 行道树绿化概况
    3.2 调查对象
        3.2.1 选取原则
        3.2.2 调查对象的确定
    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3.1 调查内容
        3.3.2 调查方法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组成结构分析
        3.4.2 植物生长情况及特性分析
        3.4.3 植物景观配置分析
        3.4.4 植物景观管护分析
        3.4.5 植物景观种植规范性分析
        3.4.6 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体系构建
        4.2.1 指标确定
        4.2.2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4.2.3 指标赋权
        4.2.4 指标量化与综合计算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4.3.2 不同等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4.3.3 不同层次结构的评价结果分析
        4.3.4 新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
    5.1 存在问题分析
    5.2 优化策略
        5.2.1 总体优化策略
        5.2.2 不同等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3 不同层次结构的优化策略
        5.2.4 新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5 设计思路与植物推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道路基本信息补充表
    附录2 植物名录统计表
    附录3 景观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道路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使用频次统计表
    附录5 评价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6 评价指标赋权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7 定性评价指标打分问卷
    附录8 各样段评价结果
致谢

(4)宁波主要乔木枝条纤维特征、力学特性及抗风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我国台风情况
        1.1.1.2 宁波台风情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1.1 林木受损情况研究
        1.2.1.2 抗风树种选择的研究
        1.2.1.3 营林措施研究
        1.2.1.4 其他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2.1 林木受损情况研究
        1.2.2.2 抗风树种选择的研究
        1.2.2.3 营林措施研究
        1.2.2.4 其他
2 宁波市台风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2 台风灾害的原因分析
        2.2.1 风力大
        2.2.2 降雨量大
        2.2.3 风暴潮
    2.3 台风灾害的影响
3 宁波市主要乔木抗风能力研究
    3.1 研究内容
        3.1.1 影响抗风能力内因
        3.1.1.1 树冠形状
        3.1.1.2 根系类型
        3.1.1.3 根冠比
        3.1.1.4 树干韧性
        3.1.1.5 病虫害情况
        3.1.2 影响抗风能力外因
        3.1.2.1 苗木种植情况、时长与质量
        3.1.2.2 土壤环境
        3.1.2.3 种植方式
        3.1.2.4 种植位置
        3.1.2.5 养护管理
        3.1.3 研究对象选择
    3.2 研究方法
        3.2.1 纤维特性实验
        3.2.2 力学性质实验
        3.2.2.1 压缩试验
        3.2.2.2 弯曲试验
        3.2.2.3 拉伸试验
        3.2.3 聚类分析法
        3.2.4 层次分析法
        3.2.5 综合评价法
        3.2.6 减轻台风对乔木影响应用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枝条纤维特征
        4.1.1 纤维长度
        4.1.2 纤维宽度
        4.1.3 纤维双壁厚
        4.1.4 纤维长宽比
        4.1.5 纤维壁腔比
        4.1.6 纤维腔径比
    4.2 枝条力学性质
    4.3 风害受损情况综合评价
        4.3.1 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与建立
        4.3.2 抗风能力强弱分析
        4.3.2.1 抗风效果比较
        4.3.2.2 枝条木材性质与抗风值的相关性分析
    4.4 抗风能力综合评价
        4.4.1 层次分析法
        4.4.2 综合评价法
5 减轻台风对乔木影响的对策
    5.1 树种选择合理多样化
    5.2 创造良好立地条件
    5.3 选择良好的种植方式与位置
    5.4 完善养护与管理措施
    5.5 做好风害前后补救措施
    5.6 加大增强树种相关性状研究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宁波市常用抗风树种(建议)
个人简介
致谢

(5)河北省邢台市岐山湖核桃观光园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农村农业发展
        1.1.2 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兴起
        1.1.3 核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农业观光园相关研究概况
        1.3.2 国内农业观光园相关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核桃农业相关研究概况
        1.3.4 存在问题及启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核桃生态农业观光园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核桃文化
        2.1.2 农业与农业产业化
        2.1.3 生态农业
        2.1.4 农业观光园与生态农业观光园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生态学理论
        2.2.2 园林植物造景理论
        2.2.3 公共艺术学理论
        2.2.4 景观游憩学理论
        2.2.5 “康养+”模式理论
    2.3 相关设计策略
        2.3.1 核桃主题文化设计
        2.3.2 景观布局设计
        2.3.3 空间规划设计
3 案例研究
    3.1 海南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3.1.1 项目概况
        3.1.2 规划设计分析
        3.1.3 借鉴意义
    3.2 中华武夷茶博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规划设计分析
        3.2.3 借鉴意义
    3.3 日本MOKUMOKU农场
        3.3.1 项目概况
        3.3.2 规划设计分析
        3.3.3 借鉴意义
    3.4 上海南汇桃花村
        3.4.1 项目概况
        3.4.2 规划设计分析
        3.4.3 借鉴意义
    3.5 江苏盐城伍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规划设计分析
        3.5.3 借鉴意义
4 河北省邢台市岐山湖核桃观光园规划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地理环境概况
        4.1.2 当地资源概况
        4.1.3 基址现状分析
        4.1.4 项目SWOT分析
    4.2 发展定位
    4.3 设计主题
    4.4 设计理念
    4.5 规划设计依据
    4.6 规划设计原则
        4.6.1 主题性原则
        4.6.2 因地制宜原则
        4.6.3 生态性原则
        4.6.4 体验性原则
        4.6.5 艺术性原则
        4.6.6 产业联动原则
        4.6.7 可持续发展原则
    4.7 总体规划方案
        4.7.1 总体布局
        4.7.2 功能分区
        4.7.3 道路系统
        4.7.4 竖向设计
    4.8 分区设计
        4.8.1 入口综合服务区
        4.8.2 核桃观光采摘区
        4.8.3 核桃文化创意区
        4.8.4 核桃养生度假区
        4.8.5 山野活动休闲区
        4.8.6 滨水游览活动区
        4.8.7 核桃生产示范区
    4.9 专项设计
        4.9.1 植物规划
        4.9.2 驳岸设计
        4.9.3 服务设施规划
        4.9.4 照明设计
        4.9.5 分期规划
    4.10 经济技术指标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相关概念
        1.2.1 公园绿地
        1.2.2 植物群落
        1.2.3 植物景观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公园绿地研究动态
        1.3.2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动态
        1.3.3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2 植物景观设计原理与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优秀案例分析
    2.1 植物景观设计原理
        2.1.1 植物配置原则
        2.1.2 植物景观空间布局
        2.1.3 植物景观季相设计
        2.1.4 植物景观艺术性
    2.2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优秀案例分析
        2.2.1 杭州西湖园林
        2.2.2 纽约中央公园
    2.3 优秀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特色
    2.4 本章小结
3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组成分析
    3.1 研究地概况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公园绿地建设现状
    3.2 研究范围与方法
        3.2.1 调查范围
        3.2.2 调查方法
        3.2.2.1 样方法
        3.2.2.2 调查内容
        3.2.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植物区系分布特征
        3.3.2 植物种类组成特点
        3.3.3 植物应用频率比较
        3.3.4 树种重要值比较
        3.3.5 树木生长状况
    3.4 本章小结
4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4.1 调查范围与方法
        4.1.1 调查范围
        4.1.2 调查方法
        4.1.2.1 样地选取
        4.1.2.2 调查内容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4.2.2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分布特征
        4.2.3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分布特征
        4.2.4 植物群落季相结构特点
    4.3 本章小结
5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空间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植物景观空间划分
        5.1.2 植物景观空间类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分布特征
        5.2.2 植物群落典型空间分析
        5.2.2.1 开敞植物空间
        5.2.2.2 半开敞植物空间
        5.2.2.3 封闭植物空间
        5.2.2.4 覆盖植物空间
        5.2.2.5 垂直植物空间
    5.3 小结
6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优化策略研究
    6.1 植物景观特色
        6.1.1 植物配置合理,结构层次鲜明
        6.1.2 四季景致怡人,季相色彩丰富
        6.1.3 依据功能需求,植物主题突出
        6.1.4 注重艺术表现,空间环境多样
    6.2 存在问题
        6.2.1 骨干树种种类较少,植物组合单一
        6.2.2 以复合式植物景观为主,群落结构缺少变化
        6.2.3 部分公园绿地种植密度高,植物空间郁闭
        6.2.4 植物景观同质化较明显,人文内涵不足
    6.3 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6.3.1 增加乡土树种应用,丰富园林植物种类
        6.3.2 优化植物配置模式,突出自然式植物景观
        6.3.3 增强植物空间通透性,提升景观的互动性
        6.3.4 融合古典造园手法,增强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6.3.5 兼顾中远期植物景观,实现景观效果的可持续性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介
致谢

(8)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领域研究概述
        1.3.1 相关概念及辨析
        1.3.2 相关理论基础
        1.3.3 国内外绿道研究进展
        1.3.4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研究
    2.1 生物多样性概述
        2.1.1 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2.1.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
        2.2.1 景观稳定性途径
        2.2.2 焦点物种途径
        2.2.3 绿色廊道途径
        2.2.4 生态安全格局
        2.2.5 Gap分析途径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
    3.1 城乡绿道一般规划方法与问题
        3.1.1 目前城乡绿道建设中存在问题
        3.1.2 城乡绿道的功能
        3.1.3 城乡绿道的规划方法
    3.2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3.2.1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原则
        3.2.2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3.3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绿廊系统规划与方法
        3.3.1 绿廊系统概述
        3.3.2 绿廊分类规划
        3.3.3 绿廊宽度设计
        3.3.4 植物规划
        3.3.5 水系规划
    3.4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游径系统规划与方法
        3.4.1 交通衔接规划
        3.4.2 慢行道规划设计
    3.5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服务设施规划与方法
        3.5.1 驿站规划
        3.5.2 标识系统规划
    3.6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4.1 美国佛罗里达州区域绿道网络建设
        4.1.1 项目概况
        4.1.2 相关经验借鉴
    4.2 广州增城城乡绿道建设
        4.2.1 项目概况
        4.2.2 相关经验借鉴
    4.3 武汉东湖郊野绿道
        4.3.1 项目概况
        4.3.2 相关经验借鉴
    4.4 伦敦城市与自然连接的绿色廊道——利山谷绿链公园
        4.4.1 项目概况
        4.4.2 相关经验借鉴
    4.5 意大利兰布罗河流域绿道建设
        4.5.1 项目概况
        4.5.2 相关经验借鉴
    4.6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规划设计
    5.1 总体概况及解读
        5.1.1 区位及自然条件
        5.1.2 政策解读
        5.1.3 周边交通条件
        5.1.4 周边旅游资源
        5.1.5 生物资源
        5.1.6 规划范围
    5.2 规划区域分析
        5.2.1 地形分析
        5.2.2 现状水系分析
        5.2.3 现状交通分析
        5.2.4 现状绿地及植被分析
        5.2.5 现状游憩资源分析
        5.2.6 SWOT分析
    5.3 规划目标与策略
        5.3.1 规划依据
        5.3.2 规划原则
        5.3.3 规划目标与愿景
        5.3.4 规划策略
    5.4 绿道选线规划
        5.4.1 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
        5.4.2 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备选路线评价分析
        5.4.3 绿道总体规划布局
    5.5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
        5.5.1 绿廊系统规划
        5.5.2 游径系统规划
        5.5.3 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5.5.4 绿道建设指引
    5.6 绿道示范段
        5.6.1 示范段1
        5.6.2 示范段2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9)耦合理念引导下的城市山地植物群落景观营造研究 ——以南京李家山官窑山景观提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2 针对环境生境特征的绿地设计理念与方法缺失
        1.1.3 自然分布植物群落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价值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3.3 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梳理
        1.4.1 城市山地生境特征
        1.4.2 地带性植物群落生态特征
        1.4.3 拟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生态设计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山地自然植物群落景观分析
    2.1 调研的目的与方法
        2.1.1 调研目的
        2.1.2 调研方法
    2.2 典型山地片区场地生境类型的划分
        2.2.1 典型山地片区生境特征
        2.2.2 典型山地片区生境类型的划分
    2.3 调研样地的选取
        2.3.1 调研样地选取依据
        2.3.2 调研样地的选取
    2.4 植物群落分析与评价
        2.4.1 生境特征分析
        2.4.2 植物群落景观现状评价
        2.4.3 南京山地生境的植物群落耦合生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李家山官窑山植物群落景观调研与评价
    3.1 李家山官窑山山体生境特征
        3.1.1 地形地貌
        3.1.2 光照因素
        3.1.3 水文环境
    3.2 山体植被群落景观现状
        3.2.1 植物群落现状分布
        3.2.2 植物群落现状问题
    3.3 山体生境类型划分与研究样地选取
        3.3.1 山地生境类型的划分
        3.3.2 研究样地的选取
    3.4 植物群落分析与评价
        3.4.1 生境特征分析
        3.4.2 植物群落景观现状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境特征的李家山官窑山植物群落景观提升
    4.1 基于生境特征的李家山官窑山植物群落构建
        4.1.1 基于生境特征的植物群落构建
        4.1.2 建群树种的选择与抚育
        4.1.3 伴生树种的选择与植入
        4.1.4 一般树种的选择
    4.2 不同生境类型中的植物群落景观设计
        4.2.1 平坦地阳生生境群落模式
        4.2.2 斜坡阳生生境群落模式
        4.2.3 陡坡阳生生境群落模式
        4.2.4 平坦地半阳生生境群落模式
        4.2.5 斜坡半阳生生境群落模式
        4.2.6 陡坡半阳生生境群落模式
        4.2.7 平坦地阴生生境群落模式
        4.2.8 斜坡阴生生境群落模式
        4.2.9 陡坡阴生生境群落模式
    4.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基于生境特征的植物群落景观营造策略
        1.1 针对不同类型场地生境,合理配植景观植物群落以适应生境条件
        1.2 合理改造与提升现有植物群落构成,增加山林的季相与物种丰富度
        1.3 规划设计中尽可能减少人工干扰,并对规划后期进行科学养护管理
    2.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南京典型山地片区研究样地调研记录
        1.1 平坦地阳生生境
        1.2 斜坡阳生生境
        1.3 陡坡阳生生境
        1.4 平坦地半阳生生境
        1.5 斜坡半阳生生境
        1.6 陡坡半阳生生境
        1.7 平坦地阴生生境
        1.8 斜坡阴生生境
        1.9 陡坡阴生生境
    2.李家山官窑山山地片区调研记录
        2.1 平坦地阳生生境
        2.2 斜坡阳生生境
        2.3 陡坡阳生生境
        2.4 平坦地半阳生生境
        2.5 斜坡半阳生生境
        2.6 陡坡半阳生生境
        2.7 平坦地阴生生境
        2.8 斜坡阴生生境
        2.9 陡坡阴生生境
作者简介

(10)基于林冠高光谱影像的树种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高光谱遥感
        1.2.2 高光谱信息的可分性
        1.2.3 高光谱影像地物分类
        1.2.4 高光谱影像树种分类挑战
    1.3 本研究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华东师范大学校园绿地
        2.1.2 上海辰山植物园东苗圃
    2.2 研究方法
        2.2.1 无人机影像采集
        2.2.2 影像处理
        2.2.3 实地树木标记与物种光谱数据(影像样本构建)
        2.2.4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光谱可分性探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不同物种的光谱反射率范围
        3.3.2 不同物种的光谱角差异
        3.3.3 不同物种的光谱D差异
    3.4 讨论
        3.4.1 不同物种的光谱差异
        3.4.2 不同物种的光谱角差异
        3.4.3 不同物种的光谱D差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校园绿地数据的光谱信息和空间纹理信息的模型构建方法探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基于光谱信息的模型构建探究
        4.3.2 基于空间纹理信息的模型构建探究
        4.3.3 基于光谱信息和空间纹理信息联合的模型构建
    4.4 讨论
        4.4.1 基于光谱信息的模型研究
        4.4.2 基于空间纹理信息的模型研究
        4.4.3 基于光谱信息和空间纹理信息联合的模型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植物园苗圃数据的高光谱潜力探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高光谱树种分类潜力探究
        5.3.2 基于SVM模型的高光谱树种分类潜力探究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值得发展的好树种:女贞(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主干道行道树生态功能及优化对策研究 ——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D]. 韩蕙琳.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D]. 段孟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D]. 龙光红. 西南大学, 2021(01)
  • [4]宁波主要乔木枝条纤维特征、力学特性及抗风能力研究[D]. 楼璐.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5]河北省邢台市岐山湖核桃观光园规划设计[D]. 李梦茹.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6]长沙市高校秋季植物景观调查与评价[D]. 傅文霞.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7]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D]. 张虹韵.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8]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D]. 刘欣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耦合理念引导下的城市山地植物群落景观营造研究 ——以南京李家山官窑山景观提升为例[D]. 陈媛. 东南大学, 2020
  • [10]基于林冠高光谱影像的树种分类研究[D]. 陆嘉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值得开发的好树种:女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