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末级固定灌溉渠道防渗经济长度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丁相锋[1](2020)在《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的渭河下游,是以渭河为水源的大型多级电力排灌泵站工程,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交口抽渭灌区农田水利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灌区输配水系统中部分渠道衬砌大面积破损、滑落,淤积严重,输水损失较大,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输配水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不完善、标准不统一,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均比较滞后,这些问题造成了灌区供水保障程度不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盐碱化未得到有效控制,亟需结合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与现代化灌区建设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总结灌区节水改造已实施项目的成效与经验,采用系统调查和实例分析的技术研究方法,对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促进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灌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灌区输配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研究,从灌区水资源平衡分析、节水潜能分析,加快交口抽渭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推进,实施输配水系统优化,水资源条件满足,技术条件可行,能较好的改善、恢复灌溉面积,减少耕地的盐碱化,改善中低产田,提高灌区农业总产值。(2)对灌区输配水系统渠道断面优化计算得出,在高地下水位地区,对高挖方渠道来说,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具有渠道抵抗外力条件较好,整体性较强、承载力较高,防渗效果佳,管理维护费用较低的优点,明显优于浆砌石衬砌结构的弧脚梯形断面和浆砌石挡土墙结构“U”型过水断面。(3)对灌区输配水系统管理现状调查及现代化管理需求分析知,充分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完善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能有效的通过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4)根据灌溉经济效益、水资源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管理效益等方面对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工程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知,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较好,对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郭静[2](2020)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德令哈市怀头他拉水库灌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用水是我国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由于地区地处季风,我国水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极为不均匀,造成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另一方面,我国存在水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灌溉技术落后导致农业用水效率低,农业用水无法精准计量,难以激发农户的节水意识和节水管理,水费实收率也远远低于应收取的费用,灌区农田水利工程难以运行维护,无法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水资源的短缺与水资源浪费是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主要问题。合理的农业水价可以抑制不合理的农业用水需求并且促进节水灌溉的发展。我国现阶段正在大力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于促进农业节水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的重要举措。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要求用10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因此,开展灌区农业初始水权确定、农业水价分析测算、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研究可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撑,助推灌区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本论文在对国内外农业水价改革文献资料调查和分析基础上,以青海省德令哈市怀头他拉水库灌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现场查勘和实施方案编制,分析了怀头他拉水库灌区取用水现状和农业水价改革工作进展,着重从灌区农业初始水权、农业水价测算、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管理信息系统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应用,提出主要成果如下:一是确定了怀头他拉水库灌区农业初始水权,通过水库实际放水量、实收水费、青海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63/T 1429-2015)和作物种植结构推算灌区用水量、土地确权登记面积等四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得出该灌区的农业初始水权为1098.2万m3(定额亩均915.17m3);同时发现该灌区存在超定额用水18.94%和严重超采地下水现象,希望灌区加大节约用水、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日常管理。二是在农业水价测算方面,按照《青海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青政办[2006]15号)等规定,将供水生产成本和供水生产费用(不计利润和税金)纳入水价测算,终端水价为骨干工程水价和末级渠系水价之和;综合考虑用水户实际承受能力、灌区农业水利工程产权和德令哈市水资源稀缺程度等情况,得出:全成本终端水价为0.17元/m3,运行成本终端水价为0.08元/m3;同时提出了农业用水超定额(计划)累进加价的建议。三是在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与实现方面,该系统面向服务SOA架构、基于事件驱动服务与大数据分析服务等关键技术,以水情、工情等信息采集和闸门远程自动控制为基础,综合应用软件开发、自动控制、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等技术,对灌区取用水信息自动采集、传输和处理,实现测、监、管、控一体化,为灌区管理单位和用水户提供信息采集与监视、闸门自动化监控、灌区水费计收、综合统计分析和灌区基础信息等服务,提供了智慧、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助推灌区现代化,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运行效果良好,实现了各项软件功能;创新之处在于:面向服务的SOA系统架构、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统一信息建模技术以及集关键点监控、图形定位和可视化于一体的信息服务模型。
杨文丽[3](2020)在《搞好末级渠系管理 发挥灌区综合效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对双牌灌区末级渠系基本情况及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抓好双牌灌区末级渠系灌溉管理的进行了思考,并对如何搞好双牌灌区末级渠道的节水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和成立用水户协会组织等方面的措施。
刘浩然[4](2020)在《辽宁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灌溉水利用效率测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事关农业灌溉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有关测算和研究,基础数据采集工作量大、影响因素不明确相关的问题一直存在,且测算精度不高也影响了所得结果的应用价值。本文以辽宁省为例,通过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且适当的结合理论分析方法,而开展了各尺度灌溉水利用效率评价研究,同时通过不同方法统计分析了测算结果,基于所得结果而给出了优化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的措施。本文相关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不同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研究针对这种利用系数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首尾测算分析法”,并针对毛灌溉用水量和净灌溉用水量两项主要参数指标,制订了合理的观测分析方法。(2)辽宁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从样本分析方法入手,确定样点灌区的选择方法。且具体分析灌区规模的差异,而给出针对性的利用系数计算方法。以不同尺度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结果为基础,利用水量加权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出省级区的此指标。(3)提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对策研究对辽宁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从管理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水价措施等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全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对策。
黄秋歌[5](2020)在《宿迁市丘陵区管道输水灌溉节水改造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宿迁市丘陵区受自然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一直不高。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近年来该地区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和节水改造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农业节水灌溉,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本文针对宿迁市丘陵区灌溉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和模拟分析,进行丘陵区管道输水灌溉节水改造技术应用研究,为该地区灌区管道化节水改造提供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论文构建了技术应用条件、工程技术保障、社会经济支持和项目建设成效等4个方面的宿迁市丘陵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节水改造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合理性;依据不同阶段发展条件与建设影响因素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节水改造潜力。(2)论文归纳总结了不同地形、作物区又的灌溉特点,提出了适合该地区以水库自压和提水为主要水源工程灌溉系统的管道化节水改造工程技术方案,形成了一套包括取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等配套的管道化改造工程模式。(3)论文构建了系统工程投资、运行及经济效益函数,以经济效果最佳为目标,提出了宿迁市丘陵区水库自流灌溉和冲田提水灌溉管道化节水改造的适宜规模。结果表明,水库灌溉供水量在300~400万m3,农渠及以下管道化改造经济效果最优,水库灌溉供水量在200~300万m3,斗渠及以下管道化改造经济效果最优,水库灌溉供水量在100~200万m3,全管道化改造经济效果最优。针对冲田地区提水管道灌溉系统,管道化改造的单站控制规模在300~400亩时经济效果最佳。(4)论文通过设置高位水池调节系统,满足丘陵岗地管道水压稳定和水量平衡的要求,建立了系统年费用最小的目标函数,提出了泵站与调蓄池联合供水系统优化配置方案;在分析影响提水灌溉扬程的主要因素、调研当地用户灌溉支付能力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管道输水节水改造背景下宿迁市丘陵区提水泵站经济扬程,并结合调蓄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绘制了不同灌溉面积下的调蓄池经济布置高程关系图。建立了灌溉管网投资年费用函数模型,运用动态规划法研究提出了适合宿迁地区的管道输水灌溉管网管道经济流速。
曾楠[6](2018)在《康平县节水灌溉工程及信息化设计》文中提出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发展和粮食产量的重要保障。我国农村比例大、投入不足,出现了一些年久失修、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渠道衬砌与农业水价的综合改革、发展高效的农业、精品农业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本试验灌区位于张强镇官宝村,目前采用明渠灌溉方式,渠道以土渠为主,渠系水沿程损失较大,利用率较低。本试验灌区干渠以上水源产权归国家所有,干渠及以下渠系产权归村集体所有,使用权人为官宝村用水协会。计划共完成渠道衬砌7.656km,其中衬砌支渠2.167km,采用现浇混凝土梯形渠道;衬砌斗渠5.489km,采用UJ400型预制矩形渠道。配套建筑物闸门1座,圆涵34座。在此基础上,搭建自动化监测系统完成项目区水价改革,配备相应的设施包括建立调度中心站1处,管理软件1套,量水设施19台套以及相应配套设施。本设计为实现量水收费信息化管理,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建立灌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灌区各渠道用水情况进行计量,以地图形式展现灌区全貌,包括渠道、闸门、监测设备、地块等要素信息。利用物联网云平台技术对灌区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图表结合的展现方式、操作方便友好的控制界面来实现灌区信息化节水灌溉。一方面,完善了当地落后的农田水利设施,另一方面,以创新水价机制和管理机制为动力,提高了农民的节水意识,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胡宇祥[7](2018)在《北方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模式及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大、中型灌区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用水日趋紧张,实现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是发展节水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2006年起,国家推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改造,灌区渠系布局以及渠道输配水系统优化便成为热点问题,而我国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能否满足要求,就要通过对大中型灌区节水续建改造后的效益进行评价。因此,本文在研究了灌溉渠系平面优化布局以后,建立了不同情景下典型灌区输配水优化系统,并评价灌区节水改造效益,为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选择齐齐哈尔江东灌区、绥化幸福灌区、依兰倭肯河灌区以及八五三农场清河灌区为典型灌区,基于3种不同的改造情景,结合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际工程,建立了灌区渠系平面布局、断面优化以及配水系统优化模型,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求解算法,对不同情景下灌区节水改造效益进行评价,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从灌区区分规模、地域差异性、灌区自然与工程特点、改造技术方式等方面选择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江东灌区、绥化幸福灌区、依兰倭肯河灌区以及八五三农场清河灌区为4个样点灌区,其次基于灌水方式、渠道防渗率等指标设定了包括原设计在内,常规灌溉、控制灌溉三种情景模式,并且筛选出了三种情景下的情景评价变量。通过4个典型灌区的实例研究,分析了4个典型灌区自身渠系平面布局特点,结合研究区域,采用Horton河系分维定律对灌区渠系合理布局进行研究,基于最佳的水系特征参数,建立了渠道长度最短的渠系优化布局模型。通过对3种群智能算法的运行时间、遍历能力、收敛能力以及复杂性进行分析,优选出的猫群算法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和收敛速度,稳定性高等特点,不但适用于渠系优化布局问题求解,也为后续为灌溉渠道配水系统、灌区节水效益评价方法优化求解,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求解出的典型灌域渠系优化布局基础上,对其他灌域提出了定性的改进意见。通过分析渠系结构,研究了分维值与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面积之间关系,预测了各个灌区的节水潜力,为灌区节水改造提供评价依据。(2)灌溉渠道横断面优化是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节水灌溉方式的推广,大断面、大流量的渠道建设模式已经成为制约灌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现有的灌溉渠道单一横断面优化模型,深入研究了基于工程占地、湿周为目标函数的梯形断面优化模型,并使用猫群算法求解。通过4个典型灌区的实例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改造方式下各个灌区的节水效益以及工程经济等指标。分析了渠道水利用系数以及灌水定额等指标,结果表明情景二、三改造模式下,渠道占地率、渠道断面面积减小明显,节水效果显着。其中,幸福灌区典型渠道节水改造后断面减小75%,江东灌区典型渠道节水改造后断面减小23%。在研究了典型渠道情景二模式下的断面优化过程,分析了渠道边坡系数、底宽和水深对目标函数的影响规律,发现各个参数中,边坡系数对目标函数影响较大,这为提高灌溉渠道优化设计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连续灌溉渠道横断面优化问题中,混凝土衬砌是最常见的节水改造方式,尤其是在北方灌区最为常见。但是实际工程改造中经常出现混凝土衬砌厚度与渠道分段选择不合理现象。本文在保证渠道边坡冻胀安全、边坡稳定的前提下,以混凝土衬砌厚度、工程占地最小为目标函数,提出了分段数最小的连续渠道动态规划模型。通过4个典型灌区的实例研究,分析了在3种不同改造方式下各个灌区典型干渠的混凝土衬砌的工程造价情况,通过情景二、三的改造结果表明,不但节省了工程占地,而且减少了混凝土用量,节省了工程投资。由此可见,建立的连续断面优化模型合理,可以为北方灌区灌溉渠道混凝土防渗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倭肯河灌区渠道数据为基础,优化出不同温度下混凝土最小衬砌厚度数值,拟合出以负温度、设计流量为自变量的衬砌厚度简明公计算式,通过对公式误差分析,表明公式精度高,最大误差为10%。为提高公式适用性,设计出了混凝土最小衬砌厚度速查表,以清河灌区典型渠道验证速查表精度最大误差为12%,与简明公式差异不大。利用简明公式计算了灌溉渠道单一断面优化下的改造效益,各灌区不同情景下不同级别渠道效益比在0.601.08之间,为灌区节水改造提供理论依据。(4)传统的灌溉渠道配水优化模型主要是基于下级渠道流量相等的假定条件下建立的,但是在渠道实际配水过程中,很难实现该假设条件,限制了该模型的使用。针对这一问题,在灌溉渠道横断面优化的基础上,以倭肯河灌区、江东灌区建立了渠道配水模型,实现整个灌溉系统的输水损失最小。对于实际配水过程中下级渠道的流量不相等的问题,建立了输水损失最小的配水优化编组模型,并根据实际工程现状,对幸福灌区、清河灌区2个中型灌区,从续灌角度进行实例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改造方式下各个灌区的输水损失情况,针对倭肯河灌区、江东灌区不同情景下的配水过程,结果表明下级渠道配水过程合理,闸门调节次数少,弃水小;上级渠道总输水损失量小,但由于灌区的种植结构、地形等特点,上级渠道配水过程仍不够平稳。针对清河灌区、幸福灌区续灌方式下的输水损失发现,灌溉渠道流量越小,输水损失越小。通过分析影响输水损失参数进行分析发现,渠道流量是影响输水损失的主要变量,为灌区节水改造提供参考依据。(5)通过专家咨询、查阅规范、统计年鉴等方法,结合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结果,建立了灌区节水改造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工程效益、管理效益、生态效益5个方面12个指标的指标体系。选择的评价指标具有针对性,避免因选取通用指标,造成评价结果对工程改造指导性意义不强的问题。在研究了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的基础上,利用情景变量建立了灌区节水改造效益指标体系,并采用投影寻踪法、支持向量机方法以及模糊熵法,对灌区效益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研究首尾一致率与区分度指标,分析3种评价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出清河灌区情景三改造模式下节水改造效益最佳。
李欢[8](2018)在《汾河灌区节水改造渠道防渗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省汾河灌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原有干支渠全部为土质渠道,渗漏损失严重,不利于节水灌溉,并且在高水头、大流量运行过程中,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经过50多年的使用,汾河灌区渠道及附属配套建筑物老化、损坏严重,甚至有渠道及附属配套建筑物带病运行,导致渠道输水损失增加、输水效率下降、渠系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偏低等问题,因此汾河灌区渠道防渗及续建配套建筑物的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势在必行。自1999年汾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开始实施,截止2016年底灌区骨干工程包括干支渠防渗及其量水设施改造配套已全部完成,灌区骨干系统调配水和供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防渗渠道输水损耗降低、输水效率提高,渠系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相应提高。本文旨在定量分析汾河灌区节水改造渠道防渗在渠道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方面的程度。在2 016年和2 017年春浇期间,我采用动水法对汾河灌区典型干支渠进行测水,获得灌区典型干支渠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再将实测数据与查阅资料获得的2014年测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了汾河灌区节水改造渠道防渗在渠道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方面的显着效果。其中,典型干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防渗前的0.7890提高到防渗后的0.9398,提高幅度达19.1%;典型支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防渗前的0.8172提高到防渗后的0.9001,提高幅度达10.14%。本文采用动水法的原因是在试验实施过程中渠道水流可正常流动,不影响灌区正常灌溉用水的情况下,选择满足试验要求的典型渠段,测量该渠段上下游两个测流断面间的流量差进而计算渠道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本文进一步进行了汾河灌区节水改造渠道防渗的经济效益研究、生态效益研究以及汾河灌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得出了汾河灌区节水改造渠道防渗对灌区可持续发展及地区生态系统改善的积极作用,为汾河灌区在新时代新阶段的供水生产及和谐发展提供指导,也为全国范围内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李其非[9](2018)在《呼图壁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良性运行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呼图壁县推广建设大规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其工程运行管理情况基本良好。为此,本研究以呼图壁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总结文献、咨询专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工程运行管理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工程运行管理主体所采用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措施等。首先,根据工程技术类型的不同,其运行管理工作也存在差异的特点,将呼图壁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分为常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自动化智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两类,分别对两类工程的运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其次,依据“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根据工程产权主体的不同,将两类工程进一步分类研究,总结分析不同产权主体下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主体组织机构建设和采用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管理措施、管理方法。再次,在对工程运行管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需要,研究构建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进行呼图壁县典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并与实际运行管理情况相互印证,总结工程运行管理的优秀经验和制约工程有效运行管理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周璐[10](2018)在《江苏省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和水费征收制度探讨》文中提出运用现代先进量水技术合理确定灌溉水价水费政策,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已成为当前及今后提高灌区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根据江苏大型平原自流灌区特点,选择和研制价格低、精度高、水头损失小、计量读数方便的量水设备,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优化灌区水资源配置、灌区节约用水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江苏大型平原自流灌区洪金灌区为例,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针对江苏沿运大型平原自流灌区洪金灌区的特点及灌区分级量水的要求,在建筑物量水、堰槽量水和专用量水计(设备)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分别对洪金灌区干渠首、县域分界闸、支渠或直挂斗渠首和典型区农渠量水,提出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洪金灌区干渠首与县域分界闸量水主要功能是管理部门内部上下级水权分配、灌溉水量配置,为此,建议采用建筑物量水、数据可传输。支渠首或直挂斗渠首量水主要功能是水量配置,对规则的衬砌渠道建议采用水位~流量关系的标准断面量水、现场可读或数据传输;对不规则的衬砌渠道或土渠,采用水头损失小的长喉道量水槽量水。典型末级渠道或农户用水的量水功能主要是水费收缴,需要现场可读,根据末级渠道断面小、规格少的特点,开发了不需现场率定的定型渠段量水方法。该大型平原自流灌区分级量水方案,可供我省大型平原灌区参考;(2)针对大型平原自流灌区斗农渠水力学特点,在标准断面渠槽量水的基础上,开发了不需现场率定、工厂化生产的定型断面量水槽系列产品,该量水方法水头损失小、造价低、精度高。开发的量水槽包括T形量水槽、U形量水槽,断面分40cm、60cm、80cm三个规格,比降分1/500、1/1000二档,计12种产品。该12种产品可装水表现场计量、读数,也可各自配备太阳能电池或锂电池、动力电源,将量水信息传输至管理所或农民用水者协会。(3)根据洪金灌区农业用水定额和指标,确定灌区初始水权,通过对供水成本分析和各级渠道过水量计算,完成农业水价的分级测算,为农业水费分级计价和水费征收提供依据。
二、末级固定灌溉渠道防渗经济长度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末级固定灌溉渠道防渗经济长度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区现状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3.1 灌区输配水工程优化研究 |
1.3.2 灌区效益评价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灌区现状调查分析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自然状况 |
2.1.2 水资源条件 |
2.1.3 作物组成及灌溉制度现状 |
2.1.4 社会经济状况 |
2.2 灌区工程现状 |
2.2.1 渠首引水枢纽 |
2.2.2 抽排水站及供电线路 |
2.2.3 灌区渠系工程 |
2.2.4 排水沟系工程 |
2.2.5 信息化工程 |
2.2.6 管理运行 |
2.2.7 灌区水生态 |
第三章 灌区已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成效调查分析 |
3.1 灌区改造项目调查 |
3.1.1 近几年的灌区续集配套节水改造实施情况 |
3.1.2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
3.1.3 灌区实施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项目的主要经验 |
3.2 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灌区水利基础设施仍存在一定短板 |
3.2.2 灌区信息化建设与目前要求仍存在差距 |
3.2.3 灌区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仍然存在 |
第四章 灌区输配水系统调查分析 |
4.1 灌区输配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输水工程(干渠)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2 配水工程(田间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3 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 灌区水资源调查及节水潜力分析 |
4.2.1 灌区节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2 节水措施 |
4.2.3 节水规划及节水潜力分析 |
4.3 灌区水资源平衡水资源供需分析 |
4.3.1 水资源条件 |
4.3.2 灌区农灌用水总量控制和灌溉定额分析 |
4.3.3 灌区现状供需平衡及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计算 |
第五章 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研究和改造提升建议 |
5.1 输配水系统优化原则 |
5.1.1 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方向 |
5.1.2 输配水系统优化的主要任务 |
5.1.3 输配水系统优化的要求 |
5.2 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提升改造建议 |
5.2.1 输水干渠优化设计 |
5.2.2 田间工程改造提升建议 |
5.2.3 灌区输配水管理体系优化建议(信息化改造提升) |
第六章 灌区输配水工程效益综合评价 |
6.1 评价层次结构分析 |
6.2 评价指标体系 |
6.3 效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3.1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
6.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6.4 综合效益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6.4.1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6.4.2 隶属度函数确定 |
6.4.3 交口抽渭灌区效益综合评价 |
6.4.4 灌区效益综合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德令哈市怀头他拉水库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比较 |
1.2.1 国外灌区农业水价现状 |
1.2.2 国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青海省和德令哈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状 |
2.1 青海省概况 |
2.1.1 自然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1.3 青海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状 |
2.1.4 青海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 青海省德令哈市概况 |
2.2.1 自然概况 |
2.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3 德令哈市市域内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 |
2.2.4 德令哈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怀头他拉水库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 |
3.1 怀头他拉水库灌区情况 |
3.1.1 怀头他拉水库灌区工程情况 |
3.1.2 农业生产概况 |
3.1.3 德令哈市用水总量控制与灌区农业水权、水价概况 |
3.1.4 怀头他拉水库灌区管理情况 |
3.2 怀头他拉水库灌区农业水权 |
3.2.1 水权的概念及内涵 |
3.2.2 农业初始水权的分配与水权交易 |
3.2.3 怀头他拉水库灌区用水量推算与初始水权的制定 |
3.3 怀头他拉水库灌区农业水价的测算 |
3.3.1 水价体系的构成 |
3.3.2 水价测算方法 |
3.3.3 农业供水成本的组成 |
3.3.4 农业水价的测算 |
3.3.5 农民对水费的承受力分析 |
3.3.6 农业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
3.4 工程建设 |
3.4.1 本项目用水计量设施配套建设 |
3.4.2 闸门远程自动控制设备 |
第四章 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管理信息系统研发 |
4.1 总体设计 |
4.1.1 设计原则 |
4.1.2 系统总体架构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2.2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3 信息中心与网络设计 |
4.3.1 信息中心建设 |
4.3.2 计算机网络设计 |
4.4 软件开发技术设计 |
4.4.1 系统开发技术软件与环境 |
4.4.2 主要支撑软件技术 |
4.5 信息采集处理系统 |
4.5.1 系统概述 |
4.5.2 信息组成和来源 |
4.6 信息监视与服务系统 |
4.7 闸门自动化监控系统 |
4.8 灌区水费计收系统 |
4.9 取用水信息分析系统 |
4.9.1 实时数据 |
4.9.2 历史数据 |
4.9.3 统计分析 |
4.10 灌区基础信息 |
4.11 系统安全建设 |
4.11.1 应用系统安全 |
4.11.2 数据安全 |
4.11.3 系统日志安全 |
4.12 软件系统技术特点 |
第五章 灌区水价改革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实例 |
5.1 示范区工程建设基本资料 |
5.2 系统设计总体概况 |
5.3 系统的功能示范 |
5.3.1 系统的初始设置 |
5.3.2 信息监视与服务 |
5.3.3 闸门自动化监控 |
5.3.4 灌区水费计收 |
5.3.5 取用水信息分析 |
5.3.6 灌区基础信息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搞好末级渠系管理 发挥灌区综合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 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现状 |
2 灌区末级渠系运行现状 |
3 双牌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及管理对策 |
(4)辽宁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方法 |
1.2.4 存在的问题 |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2 技术路线 |
3 不同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研究 |
3.1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3.1.1 自然条件 |
3.1.2 灌区规模与类型 |
3.1.3 工程措施与灌水技术 |
3.1.4 灌区灌溉管理水平 |
3.1.5 农艺节水措施 |
3.2 灌区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 |
3.2.1 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
3.2.2 毛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
3.2.3 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
3.3 省级区域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 |
3.3.1 样点灌区选择 |
3.3.2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 |
4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与应用 |
4.1 样点灌区选择 |
4.1.1 大型样点灌区选择 |
4.1.2 中型样点灌区选择 |
4.1.3 小型样点灌区选择 |
4.1.4 纯井样点灌区选择 |
4.1.5 样点灌区数量合理性分析 |
4.2 样点灌区系数测算 |
4.2.1 实测内容及方法 |
4.2.2 样点灌区测算成果 |
4.3 辽宁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成果 |
5 辽宁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规律分析 |
6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对策研究与效益分析 |
6.1 管理措施 |
6.2 工程措施 |
6.3 农艺措施 |
6.4 水价措施 |
6.5 效益分析 |
6.5.1 经济效益 |
6.5.2 社会效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宿迁市丘陵区管道输水灌溉节水改造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丘陵区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
1.2.2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管道输水灌溉改造规模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渠灌区管道输水灌溉节水改造适宜性评价与潜力分析 |
2.1 管道输水灌溉节水改造适宜性评价 |
2.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2.1.2 评价过程 |
2.2 宿迁市丘陵区管道灌溉节水改造适宜性评价体系 |
2.2.1 影响因素确定 |
2.2.2 评价指标选取及体系建立 |
2.3 案例分析 |
2.3.1 基本情况 |
2.3.2 评价结果 |
2.4 管道输水灌溉节水改造潜力分析 |
2.4.1 模型建立 |
2.4.2 约束条件 |
2.4.3 评价等级划分 |
2.4.4 案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渠灌区管道输水灌溉节水改造工程模式 |
3.1 丘陵区基本情况 |
3.2 灌溉系统类型 |
3.3 管道化节水改造工程模式 |
3.3.1 水源工程 |
3.3.2 田间工程 |
3.3.3 管道化节水改造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渠灌区管道化节水改造模拟与适宜规模研究 |
4.1 灌溉工程投资与运行费用 |
4.1.1 渠道工程投资费用 |
4.1.2 管道化改造投资费用 |
4.1.3 灌溉系统运行费用 |
4.2 管道化改造灌溉效益 |
4.2.1 增加产值 |
4.2.2 其他效益指标 |
4.3 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
4.3.1 净现值 |
4.3.2 内部收益率 |
4.3.3 效益费用比 |
4.4 水库灌区渠管结合模式工程模拟 |
4.4.1 管道化改造工程投资模型 |
4.4.2 改造方案与模拟分析 |
4.4.3 水库灌区渠管结合模式经济评价与投资方案比选 |
4.5 提水泵站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模拟 |
4.5.1 管道化改造模型的建立 |
4.5.2 改造方案及结果 |
4.5.3 冲田地区管道改造适宜控制规模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渠灌区管道化节水改造系统优化配置研究 |
5.1 丘陵岗地调蓄系统概况 |
5.1.1 调节系统的组成 |
5.1.2 调节构筑物布置方式 |
5.1.3 调蓄系统必要性分析 |
5.2 丘陵岗地调蓄系统优化配置研究 |
5.2.1 构建调蓄方案 |
5.2.2 构建调蓄系统优化模型 |
5.2.3 约束条件 |
5.2.4 补水泵站装置容量设计 |
5.2.5 调蓄池调节容积设计 |
5.2.6 调蓄池投资参数调查 |
5.2.7 案例分析 |
5.3 丘陵岗地调蓄系统布置高程研究 |
5.3.1 影响灌溉泵站经济扬程的主要因素 |
5.3.2 提水泵站经济扬程函数模型 |
5.3.3 用户灌溉可负担成本 |
5.3.4 调蓄池布置高程设计 |
5.4 灌溉管道经济流速研究 |
5.4.1 影响经济流速设计标准的因素 |
5.4.2 灌溉管网年费用函数增量模型建立 |
5.4.3 年费用函数动态规划模型 |
5.4.4 宿迁地区灌溉管道经济流速确定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康平县节水灌溉工程及信息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概况 |
2.1.1 自然地理状况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2.1.3 水文气象 |
2.1.4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2.2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
2.3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三章 工程设计方案 |
3.1 工程范围及建设规模 |
3.2 工程总体布置 |
3.3 土建部分设计 |
3.3.1 渠道设计 |
3.3.2 建筑物工程 |
3.4 信息化设计 |
第四章 灌区信息化体系设计 |
4.1 设计内容及原则 |
4.2 水量监测系统 |
4.2.1 设计目的及内容 |
4.2.2 系统功能 |
4.2.3 流量测量原理 |
4.3 监测站系统组成 |
4.3.1 主要技术指标 |
4.4 调度中心站 |
4.5 软件系统平台 |
4.5.1 软件系统平台概述 |
4.5.2 PC端和手机APP |
第五章 工程概算与经济分析 |
5.1 编制依据 |
5.2 基础价格确定 |
5.3 工程概算 |
5.4 工程经济分析 |
5.4.1 经济效益 |
5.4.2 费用计算 |
5.4.3 水价确定 |
5.4.4 国民经济评价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北方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模式及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灌溉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
1.4.2 灌溉渠道断面优化研究 |
1.4.3 灌溉渠道配水系统研究 |
1.4.4 灌溉渠道节水改造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1.4.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灌溉渠系平面布局优化研究 |
2.1 灌区选取原则 |
2.2 数据来源 |
2.3 灌溉渠系平面布局优化模型建立 |
2.3.1 河流水系与灌区渠系关联性分析 |
2.3.2 目标函数 |
2.3.3 约束条件 |
2.4 群智能优化算法研究 |
2.4.1 标准优化算法 |
2.4.2 优化算法性能测试函数 |
2.4.3 算法性能分析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幸福灌区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
2.5.2 清河灌区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
2.5.3 倭肯河灌区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
2.5.4 江东灌区渠系平面布局研究 |
2.6 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3 灌溉渠道横断面优化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情景设计 |
3.1.2 数据来源 |
3.1.3 灌溉渠道单一横断面优化模型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情景下幸福灌区断面优化研究 |
3.2.2 不同情景下清河灌区断面优化研究 |
3.2.3 不同情景下倭肯河灌区断面优化研究 |
3.2.4 不同情景下江东灌区断面优化研究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灌溉渠道连续多断面优化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灌溉渠道连续横断面优化模型 |
4.1.3 误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情景下幸福灌区连续断面优化研究 |
4.2.2 不同情景下清河灌区连续断面优化研究 |
4.2.3 不同情景下倭肯河灌区连续断面优化研究 |
4.2.4 不同情景下江东灌区连续断面优化研究 |
4.3 讨论 |
4.3.1 最大负温对混凝土最小衬砌厚度影响 |
4.3.2 误差计算 |
4.3.3 速查表设计及应用 |
4.3.4 工程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灌溉渠道配水系统优化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两级灌溉渠系优化配水模型 |
5.1.2 遗传算法 |
5.1.3 主成分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情景下倭肯河灌区优化配水研究 |
5.2.2 不同情景下江东灌区优化配水研究 |
5.2.3 不同情景下幸福灌区优化配水研究 |
5.2.4 不同情景下清河灌区优化配水研究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 |
6.1.2 评价方法 |
6.1.3 评价结果分析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汾河灌区节水改造渠道防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试验设计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实施方案 |
2.3.1 干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
2.3.2 支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
3 渠道输水损失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 |
3.1 干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监测 |
3.1.1 渠道选择 |
3.1.2 测算方法 |
3.2 支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监测 |
3.2.1 渠道选择 |
3.2.2 测算方法 |
4 渠道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析与计算 |
4.1 干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
4.2 支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
4.2.1 汾西灌区西六支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
4.2.2 汾西灌区新五支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
4.2.3 三坝灌区西九支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
4.2.4 汾西灌区西三支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
4.2.5 三坝灌区西八支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
5 渠道防渗效果及效益分析 |
5.1 干支渠防渗效果分析 |
5.1.1 干渠防渗效果分析 |
5.1.2 支渠防渗效果分析 |
5.2 经济效益分析 |
5.3 生态效益分析 |
6 汾河灌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
6.1 汾河灌区运行管理模式 |
6.2 汾河灌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
6.2.1 汾河灌区存在的问题 |
6.2.2 汾河灌区可持续发展举措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7.2.1 渠道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结果的影响因素 |
7.2.2 树立农业节水意识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展望 |
7.2.3 山西省及全国灌区节水改造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9)呼图壁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良性运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呼图壁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情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情况 |
第3章 常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现状分析 |
3.1 常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基本情况 |
3.2 产权归属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常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
3.3 产权归属合作社的常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
3.4 产权归属村组的常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
第4章 自动化智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现状分析 |
4.1 自动化智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基本情况 |
4.2 产权归属村组的自动化智能工程 |
4.3 产权归属合作社的自动化智能工程 |
4.4 产权归属公司的自动化智能工程 |
4.5 工程运行管理效果分析 |
第5章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综合评价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 评价方法与基本原理 |
5.3 常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综合评价 |
5.4 自动化智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综合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江苏省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和水费征收制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灌区量水研究进展 |
1.2.2 灌区农业水价改革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工作 |
1.3.2 技术路线 |
2 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探讨 |
2.1 洪金灌区现状 |
2.1.1 灌区概况 |
2.1.2 灌区工程现状 |
2.1.3 灌区管理 |
2.1.4 水费收取 |
2.2 大型平原自流灌区洪金灌区的量水特点和要求 |
2.2.1 灌区量水特点 |
2.2.2 量水要求 |
2.3 灌区常用量水方法及应用条件分析 |
2.3.1 常用量水方法 |
2.3.2 量水方法的应用条件分析 |
2.4 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探讨 |
2.4.1 渠首量水 |
2.4.2 县域分界节制闸量水 |
2.4.3 斗渠首量水 |
2.4.4 典型区农渠量水 |
2.4.5 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确定 |
2.5 定型断面量水渠槽开发 |
2.5.1 问题提出 |
2.5.2 定型断面量水 |
3 洪金灌区水费征收制度探讨 |
3.1 初始水权的确定 |
3.1.1 基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下的灌区不同年型农业用水指标 |
3.1.2 基于作物灌溉定额下的灌区不同年型农业用水指标 |
3.1.3 初始水权的确定 |
3.2 农业水价的测算与确定 |
3.2.1 农业水价测算的一般方法 |
3.2.2 洪金灌区不同年型农业水价的分级测算 |
3.3 分级量水、分级计价和分级水费征收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末级固定灌溉渠道防渗经济长度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D]. 丁相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德令哈市怀头他拉水库灌区为例[D]. 郭静.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3]搞好末级渠系管理 发挥灌区综合效益[J]. 杨文丽. 湖南水利水电, 2020(01)
- [4]辽宁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研究[D]. 刘浩然.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宿迁市丘陵区管道输水灌溉节水改造技术应用研究[D]. 黄秋歌. 扬州大学, 2020(06)
- [6]康平县节水灌溉工程及信息化设计[D]. 曾楠.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7]北方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模式及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胡宇祥.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8]汾河灌区节水改造渠道防渗效果研究[D]. 李欢.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9]呼图壁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良性运行管理研究[D]. 李其非.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10]江苏省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和水费征收制度探讨[D]. 周璐. 扬州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