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血清Xa因子及凝血因子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娜[1](2021)在《水溶性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及抗凝研究》文中认为单线态氧(1O2)是氧的一种高活性形式,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和生物毒性,可以氧化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RNA和DNA等多种生物目标。目前,光照光敏剂是制备单线态氧的常用方法,且该法产生的单线态氧在体外具有溶栓作用—能够在蛋氨酸位点将纤维蛋白原氧化,从而阻止聚合纤维的形成,具有一定抗凝(溶栓)作用。虽然此策略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是光源有限的穿透能力,部分组织中的分子氧含量较低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于光敏剂生产单线态氧的策略的应用。此外,理想的光敏剂需要具有较高的单线态氧产率,两亲性,低毒等特点,理想光敏剂的开发依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4+2]环加成反应,单线态氧可以和萘,蒽以及吡啶酮等化合物反应生成内过氧化物(Endoperoxide)储存单线态氧,而且在一定的温度下,内过氧化物又可以转化为原始结构,同时释放单线态氧。因此,本论文选用萘作为单线态氧载体,用PAMAM dendrimer或聚乙二醇(PEG,polyethyleneglycol)对其进行修饰以增强水溶性(提高其进入血液循环的能力),设计了两类新型内过氧化物,希望为血栓疾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随后我们进行了相关制备与分析,并将制备出的PEG-naphthalene型内过氧化物进行了抗凝血(溶栓)测试实验,发现该内过氧化物具有抗凝(溶栓)的潜能。
许灿宏[2](2021)在《益气活血膏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益气活血膏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以探究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中西医结合用药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病例,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创伤骨科病区从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在术后12h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益气活血膏方,疗程均为14天。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7、14天的凝血指标(D-二聚体、PT、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血红蛋白浓度(HGB)、血小板(PLT)、DVT发生率、术后引流量、VAS评分、Harris评分等指标的差异,评价益气活血膏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术前的组内比较,D-二聚体、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黏度较术前升高,PT较术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术后第1天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术后第7、14天的组间比较,观察组各指标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HGB在术前和术后第1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的HGB比较,观察组显均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LT在术前和术后第1、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的PLT比较,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经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共发现4例无症状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其中观察组1例,对照组3例,发生率分别为3.33%、1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4天的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方差分析显示,时间与干预措施在D-二聚体、PT、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HGB、VAS评分等指标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且主效应显着(P<0.05)。在课题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结论:益气活血膏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血小板的形成与黏附,缓解术后血液的高凝高黏状态,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能发挥益气补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更好的恢复术后血红蛋白浓度,纠正贫血状态,减轻疼痛程度,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陈庆荣[3](2021)在《身痛逐瘀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术后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分析身痛逐瘀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参数、血细胞参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影响,探索身痛逐瘀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术后改善凝血功能是否可行及安全有效,发挥传统中医药在临床中防治疾病的优势,为临床预防骨科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严格根据试验设计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自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创伤骨科与手外科病区收治的60例进入研究队列的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抗凝治疗,治疗组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联合口服身痛逐瘀汤抗凝治疗,两组其余一般治疗及术后功能锻炼均相同,疗程均为14天。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第1、7、14天不同时间点记录分析凝血参数(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参数、下肢DVT发生率,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记录数据,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参数指标差异性以评价身痛逐瘀汤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PT、APTT、TT、FIB、INR值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14天PT、APTT、TT、INR值较术后第1天均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14天FIB值较术后第1天均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7天D-二聚体值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4天D-二聚体值较术后第1、7天均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天PT、APTT、TT、FIB、D-二聚体值对比,差异明显,术后第1天PT、APTT、TT较术前缩短,FIB、D-二聚体较术前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7、14天血小板计数值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期间,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组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试验表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治疗后凝血功能改变包括:PT、APTT、TT、INR缩短,FIB值以及D-二聚体浓度升高,血液呈高凝状态;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身痛逐瘀汤,将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有效降低血液中D-二聚体浓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液粘稠度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单纯运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有效性更高,且不降低血小板浓度,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推广使用。
韩雪[4](2021)在《磺达肝癸钠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既往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真实世界研究均显示,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相比,可以显着降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ACS)患者院内大出血风险,继而降低近远期的死亡率。但是,这些研究均在2010年左右完成,入选的人群及治疗方案与目前心血管疾病人群和治疗方案均有差异。并且之前的大型临床研究均为欧美人群,目前中国尚无大型临床研究。因此,基于中国临床现实的需要,在新的抗凝治疗策略和中国大样本人群中开展磺达肝癸钠真实世界研究非常具有必要性。本研究方案来自REFOCAS(Real-word Study of Fondaparinux in Chinese NSTE-ACS Patients)研究,全国有150个参研中心,我院及赣州市立医院为其中的参研中心。该研究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申办,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支持,计划受试者总人数9078例。本研究对比磺达肝癸钠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NSTACS患者的出血和缺血事件发生率。方法: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共纳入97名NSTACS患者,随机以2:1分配到磺达肝癸钠(观察组)或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进行抗凝干预,主要研究终点为30天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大出血,次要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及6个月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大出血和小出血。结果:住院期间磺达肝癸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大出血率(2%vs 0%,P=0.460);小出血率(2%vs 13%,P=0.50);两组大出血及小出血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在出院当日,磺达肝癸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小出血率为(2%vs 0%,P=0.6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0天随访结果提示磺达肝癸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比较小出血率为(3%vs 0%,P=0.419);非致死性卒中率为(2%vs 0%,P=0.649);两个结局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磺达肝癸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比较全因死亡率为(2%vs 0%,P=0.460);小出血率为(5%vs 8%,P=0.812);在全因死亡和小出血两个结局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访视期间阳性人数为零的研究终点,无法进行卡方检验,需后期继续增加样本量继而对比两者效果。结论:磺达肝癸钠与低分子肝素在住院期间小出血及大出血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当日小出血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30天的小出血及非致死性卒中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后6月的全因死亡及小出血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
阿卜杜合力力·艾尼[5](2021)在《抗Xa因子活性监测及ATⅢ活性检测在TKA术后血栓与出血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抗Xa因子活性监测联合ATⅢ活性检测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预防出血与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纳入、排除标准选取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单侧TKA手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74例。按随机化数字原理,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12小时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4250IU皮下注射,4小时后检测凝血指标及抗Xa因子活性,根据抗Xa因子活性结果调整LMWH剂量,使得抗Xa因子活性维持在0.3~0.7IU/ml之间。对照组术后12小时后给予LMWH 4250IU皮下注射,4小时后检测凝血指标,于术后第二天开始常规给予LMWH 4 250IU一次/日皮下注射抗凝治疗。两组术后第1d、6d、11d常规检测APTT、D-二聚体(D-Di)、Hb、下肢血管彩超,记录皮下出血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术前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有可比性。术后第1d两组之间APTT、D-Di、Hb与术前差值、双下肢血管彩超提示血栓发生率,皮下出血面积(体表面积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6d,两组间APT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Di、Hb与术前差值、双下肢血管彩超提示血栓发生率、皮下出血面积,实验组中分别为(3.06±0.936)mg/L、(7.89±11.763)g/L、10.81%、(1.51±2.589)%,对照组中分别为(4.07±1.024)mg/L、(18.08±15.701)g/L、32.42%、(4.46±4.299)%,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1d,两组间APTT无统计学差异(P>0.05),D-Di、Hb与术前差值、双下肢血管彩超提示血栓发生率、皮下出血面积,实验组中分别为(3.19±1.029)mg/L、(7.70±11.316)g/L、13.52%、(2.16±2.930)%,对照组中分别为(3.79±1.331)mg/L、(18.70±17.306)g/L、43.25%、(4.49±4.382)%,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TKA术后使用LMWH抗凝治疗时,术前予以ATⅢ活性检测,确定抗凝药物类型,若ATⅢ活性正常,予以LMWH抗凝过程中根据监测抗Xa因子活性调整LMWH剂量,能有效地降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出血风险,可提供临床上参考。
付大鹏[6](2020)在《新型载药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促进血栓溶解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血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心脑血管疾病,之前的研究表明含铁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磁热效应,可用于深部血栓热疗。因此,在本项研究中,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了Fe3S4纳米颗粒,对其特性进行了鉴定,并通过对氧化损伤下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并结合目前科学研究领域较为先进的二代测序技术对其潜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探索建立负载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纳米载药体系,探讨及其在体内外药物释放情况及体内外对血栓作用效果。方法:1)Fe3S4纳米颗粒的合成采用化学方法,Fe3S4纳米颗粒的形态和大小通过透射电镜(TEM)进行鉴定;Fe3S4纳米颗粒的晶相通过X射线衍射(XRD)进行测;Fe3S4纳米颗粒的氧化状态分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进行分析;Fe3S4纳米颗粒中释放的铁离子浓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进行测定。Fe3S4纳米粒子的磁热转换性能采用外交变磁场(AMF)处理进行评价。Fe3S4纳米颗粒的光热性能,采用808nm激光处理进行评价。收集模型小鼠的各种内脏组织,制成石蜡切片后用进行HE染色,用显微镜观察组织特征。此外,还同时收集了对照组及Fe3S4处理组实验动物的外周血并检测了其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2)用过氧化氢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及肺血管内皮细胞(PVECs),并用808nm(0.33Wcm-2)激光和AMF(4.2×109amm-1s-1)对细胞进行处理,通过MTT,流式细胞术,ELISA及蛋白免疫法等探究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刺激下对HUVEC及PVECs细胞增殖、凋亡以及氧化损伤的影响;3)取对数生长期的HUVEC,采用过氧化氢处理,并用808nm(0.33Wcm-2)激光和AMF(4.2×109amm-1s-1)对细胞进行处理,收集过氧化氢处理组及Fe3S4+NIR+AMF处理组细胞,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比较Fe3S4纳米颗粒处理及未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差异。根据测序结果,筛选HSP70为目标基因。体外培养HUVEC,并将细胞随机分成空白对照培养组,H2O2处理组,H2O2处理组+Fe3S4纳米颗处理组(H2O2+NIR+AMF),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实验及WB实验,比较了各处理组中HUVEC细胞内,热休克蛋白70在m RNA以及蛋白层面的表达水平;随后,在HUVEC中转染HSP70的sh RNA,并分为以下几组:control,sh RNA NC组及sh RNA组,并通过MTT,流式细胞术,ELISA及蛋白免疫法等探究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刺激下,经过不同方式的处理,不同组别中HUVEC的活力、凋亡率以及细胞各种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4)采用化学方法合成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 PA)-Fe3S4纳米颗粒复合物(u PA-Fe3S4),u PA-Fe3S4纳米颗粒的直径大小的测量以及其形态特点的鉴定,采用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u PA-Fe3S4纳米颗粒的光热性能,采用808nm激光处理进行评价。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在体外检测u PA的释放量,建立动物血栓模型,收集血栓块,用808nm激光处理,进行体外血栓热疗实验;在静脉注射u PA-Fe3S4纳米颗粒(100μL,12mg/kg)并进行了AMF刺激后,使用同磁共振扫描仪扫描血栓模型小鼠以明确u PA-Fe3S4纳米颗粒分散体在动物体内的溶栓作用。收集动物组织,通过HE染色验证u PA-Fe3S4纳米颗粒在NIR刺激下的溶栓效果。结果:1)Fe3S4纳米颗粒其大小约为17.7nm,晶面间距为0.298nm,符合Fe3S4的参数。X射线衍射图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该样品为Fe3S4。Fe价态分析结果显示,Fe3S4纳米粒子中存在Fe2+和Fe3+的混合氧化态,表明Fe3S4纳米颗粒中存在缺陷。Fe3S4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磁热转换性能及光热转化性能。Fe3S4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对组织产生的毒副作用小,其在体内主要于肝脏和脾脏降解;2)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可显着提升氧化氢处理后HUVEC及PVECs细胞活力并抑制细胞的凋亡。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可显着增加氧化氢处理后HUVEC及PVECs细胞中NO,SOD含量的并减少LDH,MDA含量。与单一NIR或AMF处理组相比,NIR和AMF联合作用于细胞后,其氧化损伤的减少程度更高。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对两种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经由影响Bcl-2,Caspase-3、Bax等凋亡相关因子,及氧化应激相关因子,例如SOD、e NOS等在蛋白水平的表达;3)测序结果显示过氧化氢组与处理组相比,表达量显着上调的基因有28个,而表达量显着下调的基因有47个。在28个显着上调的基因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量为最显着上调的基因之一。过氧化氢处理会导致HUVEC细胞中HSP70表达水平下降,而加入Fe3S4纳米颗粒并进行NIR和AMF处理后,细胞中HSP70表达水平显着上升。HSP70 sh RNA可逆转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后,HUVEC细胞活力的提升及细胞凋亡的抑制。HSP70 sh RNA可逆转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后HUVEC细胞中NO,SOD含量的增加及LDH,MDA含量的减少。HSP70 sh RNA可逆转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后HUVEC细胞中Bax、Bcl-2、Caspase-3、SOD以及e NOS在蛋白层面的水平。与Fe3S4纳米颗粒类似的是,u PA-Fe3S4同样具有较为良好的光热转化;4)u PA-Fe3S4纳米颗粒,在NIR的光热作用后,能够有效的释放负载的u PA药物。u PA-Fe3S4纳米颗粒在NIR刺激下体具有良好的溶栓效果,体内外可有效减小血栓块的大小。结论:1)新型纳米颗粒Fe3S4的制备可行,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磁热效应及光热效应,动物实验中纳米颗粒Fe3S4在动物实验中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无明显毒性,可有效代谢分解;2)纳米颗粒Fe3S4在NIR和/或AMF作用下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肺血管内皮细胞H2O2损伤模型中对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3)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的Fe3S4纳米颗粒在NIR和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探索中本研究发现可能HSP70的调控相关;4)通过构建纳米颗粒Fe3S4介导的u PA载药体系,发现该体系能后在NIR作用下有效缓慢释放负载药物,发挥促进血栓溶解作用。
赖宇尧,李桂珊,王志明,张珊,廖守万[7](2020)在《抗Xa活性检测在抗凝药物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抗Xa活性分析首先用于测量血浆中的肝素含量,其检测原理是发色底物法。目前,抗Xa活性分析可以检测能抑制Xa活性的抗凝药物浓度。它通过检测外源添加的活化因子a被普通肝素-抗凝血酶复合体、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体、磺达肝葵钠-抗凝血酶复合体、直接口服抗凝药物的抑制程度,来反映接受相应治疗的药物浓度。本文综述了这些抗凝药物的特征,以及抗Xa活性分析在监测这些抗凝药物治疗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黄钧立[8](2020)在《复元活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TKA术后预防DVT的观察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分析复元活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凝血参数、血细胞参数等指标的影响,探索复元活血汤在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是否安全有效可行,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严格根据诊断标准筛选病例,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科病区收治的60例膝骨关节炎并拟行单侧初次TKA患者,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例数皆为30,对照组在术后仅皮下注射西药低分子肝素钙,而治疗组术后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基础上联合服用复元活血汤进行抗凝,两组均配合当前相同的一般治疗措施,疗程均为7天,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4、7天不同时间点记录分析两组患者凝血参数(APTT、PT、D-Ⅱ聚体浓度)、血细胞参数(HGB浓度、PLT计数)、术后引流量、VAS疼痛评分、下肢DVT发生率,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各项指标的差异来评价服用复元活血汤的疗效。结果:1、治疗组患者术后凝血指标APTT、PT较对照组时间均有延长,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4天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APTT、P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术前D-Ⅱ聚体浓度接近,术后第1、4、7天D-Ⅱ聚体浓度均有下降,组间具有可比性,术前、术后第1、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D-Ⅱ聚体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者术后血细胞参数HGB浓度、PLT计数较对照组低,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4天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患者平均术后引流量约367.20ml,治疗组患者术后引流量约345.37ml,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对照组术后平均VAS评分是4.9分,治疗组患者术后平均VAS评分是3.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均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了2例,治疗发生了1例,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对比,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这次试验表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在运用低分子肝素钙的基础上增加服用复元活血汤可有效延长各项凝血时间,降低D-Ⅱ聚体浓度,抑制血小板粘附,使得血液粘稠度降低,还能够充分发挥活血祛瘀作用,改善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减少出血量,降低下肢DVT发生率。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较单独运用低分子钙素钙高,值得临床继续深入研究以及推广应用。
张晋[9](2020)在《抗凝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后DVT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激光闭合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从河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0月2019年2月住院患者中按照既定入选标准选择合适的住院病历100例。将这些静脉曲张术后病例随机分为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列为抗凝组、术后未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病例列为对照组,其中抗凝组50例,对照组50例,全部按照应用麻醉膨胀液局部麻醉下,大隐静脉主干激光闭合手术的标准进行手术治疗。抗凝组中的患者术后5天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对照组术后5天未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通过对比两组术后第5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人数、皮下瘀斑、切口渗血、血肿人数,以及患者年龄、术后Caprini评分、手术部位,运用SPSS软件做出统计学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得出的结论,计量统计资料全部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样本x2检验,水准取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激光闭合术后5天复查超声,抗凝组中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中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中5例患者出现皮下淤血,对照组中3例患者出现皮下淤血,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中3例患者出现血肿,对照组中1例患者出现血肿,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中6例患者出现切口渗血,对照组中4例患者出现切口渗血,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Caprini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年龄、性别、手术部位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手术后存在继发DVT的风险。运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的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低分子肝素不增加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患者出血事件风险,安全有效。手术医师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对于无抗凝禁忌的患者,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积极进行抗凝预防DVT事件,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图[16]幅;表[8]个;参[146]篇。
黄润[10](2020)在《寿胎丸合当归散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易栓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复发性流产易栓症已孕患者的临床经验进行研究,探寻以寿胎丸合当归散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本病的疗效,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筛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妇科接受诊治的复发性流产已孕患者,纳入符合标准的临床数据,将收集的60例易栓症的已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给予中药寿胎丸和当归散及低分子肝素,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主要观察两组的临床对比疗效,参考指标为:APTT、FIB、D-D、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子宫动脉彩超PI及RI在用药前后的变化。结果:1.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流产次数及流产天数,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积分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P<0.05),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所改善,而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3.实验室指标的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APTT、FIB、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弹力图经数据分析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除对照组治疗前后K值、α角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好转(P<0.05);4.检查指标的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PI、RI比较,经数据分析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PI、RI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5.保胎成功率的分析:治疗后两组之间的妊娠保胎成功率具有差异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寿胎丸合当归散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易栓症导致的复发性流产疗效显着,优于低分子肝素单药治疗。前者可明显改善APTT、FIB、D-D、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子宫动脉彩超PI及RI的异常,保胎成功率高于低分子肝素单药治疗,说明寿胎丸合当归散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易栓症所致的复发性流产有临床意义。
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血清Xa因子及凝血因子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血清Xa因子及凝血因子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水溶性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及抗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综述 |
1.1 血栓简介 |
1.1.1 血栓研究的发展 |
1.1.2 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的触发机制 |
1.1.3 血栓的形成 |
1.1.4 抗血栓药物 |
1.1.5 抗血栓药物的局限性 |
1.2 内过氧化物 |
1.2.1 蒽类内过氧化物的热释放 |
1.2.2 蒽内过氧化物的诱导释放 |
1.2.3 2-吡啶酮内过氧化物的热释放 |
1.2.4 萘内过氧化物的热释放 |
1.2.5 水溶性萘类内过氧化物的研究 |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 |
2 PAMAM dendrimer-naphthalene型内过氧化物的设计与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和药品 |
2.2.2 材料和仪器 |
2.2.3 G5 PAMAM dendrimer-naphthalene型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表征和结果分析 |
2.2.4 m PEG-G4 PAMAM dendrimer-naphthalene型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表征和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PEG-naphthalene型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及抗凝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和药品 |
3.2.2 材料和仪器 |
3.2.3 PEG-naphthalene型内过氧化物的设计与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单聚乙二醇萘内过氧化物和双聚乙二醇萘内过氧化物的~1H NMR |
3.3.2 单聚乙二醇萘内过氧化物和双聚乙二醇萘内过氧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 |
3.3.3 单聚乙二醇萘内过氧化物的核磁分析 |
3.3.4 抗凝血活性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益气活血膏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分组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过程 |
2.4 术后处理 |
3 观察指标 |
3.1 实验室指标 |
3.2 临床观察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基线资料分析 |
2 实验室指标分析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HGB 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LT 比较 |
3 临床指标分析 |
3.1 两组患者治疗后DVT发生率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后Harris评分比较 |
4 安全性指标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形成的认识 |
3 低分子肝素钙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
4 祖国医学对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形成的认识 |
5 益气活血膏方的组方和药理探讨 |
5.1 药物组成和方药理论分析 |
5.2 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
6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中西医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身痛逐瘀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术后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中止或剔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病例分组 |
4.2 术前准备 |
4.3 手术过程 |
4.4 术后处理 |
4.5 实验药物 |
4.6 观察指标 |
5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 |
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 |
4 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比较 |
5 凝血酶时间(TT)比较 |
6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 |
7 D-二聚体(D-Dimer)比较 |
8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 天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9 血小板计数(PLT)比较 |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比较 |
11 不良反应比较 |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
1.1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1.2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机制研究 |
1.3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研究 |
1.3.1 Evans分型以及Evans-Jensen分型 |
1.3.2 AO分型 |
1.4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研究 |
1.4.1 非手术治疗 |
1.4.2 手术治疗 |
1.4.2.1 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 |
1.4.2.2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Compression Plate,PFLCP) |
1.4.2.3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 |
1.4.2.4 人工关节置换术 |
2 祖国医学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认识 |
2.1 祖国医学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祖国医学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认识 |
2.2.1 手法复位固定治疗 |
2.2.2 中医中药辩证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凝血功能相关的研究 |
4 祖国医学对血液高凝状态及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
4.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 治疗的认识 |
4.2.1 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内治 |
4.2.2 中医外治疗法 |
4.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四部分 应用讨论 |
1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相关研究 |
1.1 PFNA的相关研究 |
1.2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原因分析 |
2 选方依据 |
3 身痛逐瘀汤方药组成分析及药理研究 |
4 身痛逐瘀汤现代药理学分析及临床运用 |
5 身痛逐瘀汤对改善术后凝血功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本次试验创新性 |
3 本次试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身痛逐瘀汤对骨科术后凝血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磺达肝癸钠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给药方法 |
1.4 临床基线资料收集 |
1.5 研究终点 |
1.6 随访的方式、时间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基线比较 |
2.2 住院期间访视 |
2.3 出院当日 |
2.4 出院30天随访 |
2.5 出院6个月随访 |
3 讨论 |
小结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磺达肝癸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非 ST 段急性冠脉综合征的 Meta 分析 |
参考文献 |
磺达肝癸钠应用于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抗Xa因子活性监测及ATⅢ活性检测在TKA术后血栓与出血预防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Xa活性监测联合ATⅢ检测在TKA术后LMWH抗凝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新型载药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促进血栓溶解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Fe_3S_4 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特性检验及Fe_3S_4 纳米颗粒在体内代谢及毒性的相关验证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Fe_3S_4 纳米颗粒在NIR和 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Fe_3S_4 纳米颗粒在NIR和 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人肺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的Fe_3S_4 纳米颗粒在NIR和 AMF作用下对过氧化氢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部分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Fe_3S_4纳米颗粒上的固定化后光热激发药物释放加速血栓溶解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纳米载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抗Xa活性检测在抗凝药物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抗Xa活性试验检测原理 |
2 抗Xa活性试验监测普通肝素 |
3 抗Xa活性分析监测低分子肝素和磺达肝素 |
4 抗Xa活性分析监测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
5 总结 |
(8)复元活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TKA术后预防DVT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2.2 传统医学证候诊断标准 |
2.3 下肢DVT诊断标准 |
2.4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术前准备 |
3.3 术前宣教 |
3.4 手术过程 |
3.5 术后处理 |
3.6 试验药物 |
3.7 用药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情况资料比较(表 1、2) |
2 手术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验结果比较 (表 3) |
3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表 4) |
4 血浆 D-Ⅱ聚体浓度检查结果比较(表 5) |
5 血红蛋白(HGB)浓度检测结果比较(表 6、图 1) |
6 血小板(PLT)计数检测结果比较(表 7、图 2) |
7 术后引流量比较(表 8) |
8 术后 VAS 疼痛评分比较(表 9) |
9 下肢 DVT 发生率比较(表 10) |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
1 膝骨关节炎的概括 |
2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概括 |
3 传统医学对下肢DVT的认识 |
3.1 传统医学理解的DVT形成病因病机 |
3.2 传统医学辨证施治 |
4 现代医学对 DVT 的认识 |
4.1 TKA 影响 LDVT 的发病机制 |
4.2 诊断方法 |
4.3 下肢DVT的防治 |
第四部分 应用讨论 |
1 低分子肝素钙的研究 |
1.1 低分子肝素钙的药理作用与利弊 |
1.2 低分子肝素钙的临床应用 |
2 选方依据 |
3 复元活血汤方药组成分析及药理研究 |
4 复元活血汤现代药理学分析和临床应用 |
5 复元活血汤预防下肢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本次试验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语 |
综述 复元活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 DVT 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抗凝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后DVT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2 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基础及条件 |
1.2.2 入选标准 |
1.2.3 排出标准 |
1.2.4 分组方式 |
1.3 研究材料 |
1.3.1 主要仪器及用品 |
1.3.2 主要试剂 |
1.4 数据收集及方法 |
1.4.1 术前常规检查 |
1.4.2 术前麻醉肿胀液配制 |
1.4.3 数据搜集 |
1.4.4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 |
1.4.5 研究过程及方法 |
1.5 结果 |
1.5.1 两组间术后Caprini评分差异 |
1.5.2 两组间年龄差异 |
1.5.3 两组间手术部位差异 |
1.5.4 两组间性别差异 |
1.5.5 两组间切口渗血差异 |
1.5.6 两组间发生血肿差异 |
1.5.7 两组间皮下瘀斑差异 |
1.5.8 两组间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 |
1.6 讨论 |
1.6.1 深静脉血栓诊断 |
1.6.2 抗凝必要性 |
1.6.3 深静脉血栓预防 |
1.6.4 抗凝方法 |
1.6.5 抗凝风险 |
1.6.6 低分子肝素应用思考 |
1.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
2.1 流行病学 |
2.2 深静脉血栓并发症 |
2.3 诊断 |
2.4 治疗 |
2.4.1 非口服抗凝剂 |
2.4.2 直接口服抗凝剂 |
2.4.3 抗凝持续时间 |
2.4.4 下腔静脉滤器 |
2.4.5 血管腔内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相关图片 |
附录 B 静脉血栓栓塞症Caprini风险因素评估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寿胎丸合当归散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易栓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复发性流产的理论探讨 |
1 西医学对复发性流产易栓症的认识 |
1.1 西医学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1.2 复发性流产的发病原因 |
1.2.1 易栓症 |
1.2.2 免疫因素 |
1.2.3 内分泌因素 |
1.2.4 解剖学因素 |
1.2.5 遗传因素 |
1.2.6 感染因素 |
1.2.7 男方特有因素 |
1.2.8 社会因素 |
1.3 复发性流产中易栓症的发病机制及检测指标 |
1.3.1 发病机制 |
1.3.2 检测指标 |
1.4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治疗 |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2.1 病名溯源 |
2.2 中医病因 |
2.3 现代中医对复发性流产的辨证分型 |
2.4 其他治疗方法 |
2.5 中医学对复发性流产易栓症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中药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制定标准 |
3 数据统计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4.1 两组年龄情况比较 |
4.2 两组流产次数情况比较 |
4.3 两组患者流产天数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5 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6 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4.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I、RI比较 |
4.9 两组患者治疗后保胎成功率比较 |
4.10 安全性评价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 立论依据 |
1 研究目的 |
2 低分子肝素治疗RSA作用机制 |
3 方义分析及药理研究 |
二 疗效分析 |
三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2 |
致谢 |
四、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血清Xa因子及凝血因子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溶性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及抗凝研究[D]. 刘美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益气活血膏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的临床研究[D]. 许灿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身痛逐瘀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术后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D]. 陈庆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磺达肝癸钠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D]. 韩雪. 长江大学, 2021
- [5]抗Xa因子活性监测及ATⅢ活性检测在TKA术后血栓与出血预防中的应用价值[D]. 阿卜杜合力力·艾尼.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新型载药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促进血栓溶解作用的研究[D]. 付大鹏.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7]抗Xa活性检测在抗凝药物监测中的应用[J]. 赖宇尧,李桂珊,王志明,张珊,廖守万.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0(08)
- [8]复元活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TKA术后预防DVT的观察研究[D]. 黄钧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抗凝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后DVT的临床研究[D]. 张晋.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寿胎丸合当归散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易栓症的临床观察[D]. 黄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