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防己酯的心血管电生理效应(英文)

汉防己酯的心血管电生理效应(英文)

一、粉防己碱的心血管电生理作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吴晶[1](2018)在《苍柏祛痛胶囊药效学研究和质量控制体系建立》文中指出本课题依据痛风的病程发展,分别模拟痛风的三个病程阶段建立动物模型即: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伴有高尿酸血症的痛风,用于评价苍柏祛痛胶囊药效学作用。通过评价全方和拆方在镇痛、抗炎和降酸的药效学作用,对组方“君、臣、佐、使”配伍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在确定苍柏祛痛胶囊组方中发挥功效的主要药味后,建立其指纹图谱和多组分同时测定方法,优化质量控制体系。从而更好监测苍柏祛痛胶囊的生产过程,确保制剂的安全和有效性。实验一,研究高尿酸血症大鼠外周和中枢系统中氧化应激作用和炎性反应的关系。采用氧嗪酸钾(PO)制备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设空白对照组。在第2周、第4周时分别测定血清中尿酸、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Gu,Zn-SOD活力和白介素-1β(IL-1β)含量。在第四周最后一次给予PO后,各组选取5只大鼠给予伊文氏蓝用于测定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剩余大鼠处死取脑,测定大脑皮层中T-SOD、Gu,Zn-SOD活力和IL-1β含量。同时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肾、脑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在第2周时模型组血清中的T-SOD、Gu,Zn-SOD活力均有显着提高(P<0.05),但IL-1β含量无明显改变。在第4周时,模型组T-SOD活力与对照组相当,但IL-1β含量却显着增高(P<0.05)。病理切片显示高尿酸血症大鼠肾脏出现损伤。然而,模型组脑内的T-SOD、Gu,Zn-SOD活力却显着提高,但两组大鼠脑内IL-1β含量无差异。此外,伊文氏蓝和HE染色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不会改变脑组织的通透性和完整性。实验二,研究苍柏袪痛胶囊降尿酸和肝、肾保护作用。分别制备大、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别嘌醇组和苍柏袪痛胶囊组。灌胃给药结束后,测定血清中尿酸含量、肝脏和肾脏内的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的肝、肾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在两个动物模型上,苍柏袪痛胶囊均可有效降低血液中由氧嗪酸钾诱导的高尿酸水平(P<0.01),同时还能显着降低动物肝、肾内XOD活性(P<0.05,P<0.01)。HE染色显示,苍柏袪痛胶囊可缓解高尿酸引起的肝脏炎性变化和肾实质损伤。实验三,苍柏袪痛胶囊镇痛、抗炎作用研究。采用冰醋酸致扭体、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甲醛试验(步态评价)和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观察苍柏袪痛胶囊的镇痛、抗炎作用以及对关节滑膜中的IL-1β和金属基质蛋白酶-3(MMP-3)等炎性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苍柏袪痛胶囊可显着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P<0.05),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P<0.01),改善甲醛所致小鼠跛行状态(P<0.01)。在Coderre模型上,苍柏袪痛胶囊可显着降低急性痛风大鼠肝、肾和关节中IL-1β含量(P<0.01)和MMP-3活性(P<0.05)。实验四,在高尿酸血症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上,研究苍柏袪痛胶囊的药理作用。采用i.p.PO+Coderre法制备高尿酸血症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设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组和苍柏袪痛胶囊组。i.g.给药结束后,测定血清中尿酸、肝脏/肾脏内的XOD活性和IL-1β含量,及关节滑膜中的IL-1β和MMP-3的含量。苍柏袪痛胶囊均可有效降低高尿酸水平(P<0.01)和肝脏内黄嘌呤氧化酶活性(P<0.05,P<0.01)。同时,苍柏袪痛胶囊还可降低关节滑膜内的IL-1β和MMP-3的含量。实验五,研究苍柏袪痛胶囊拆方在镇痛、抗炎和降尿酸作用,探讨君、臣、佐、使间的匹配规律。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苍柏袪痛胶囊及拆方的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观察苍柏祛痛胶囊及拆方的抗炎作用;采用氧嗪酸钾诱导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观察苍柏袪痛胶囊及拆方的降尿酸作用。结果显示君药、臣药单独成方时就有镇痛作用,而佐药和使药单独成方无镇痛作用。在各拆方中含有君药的其他组方以及同时含有君药和臣药配伍的其他组方,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处方量君药就有较好的消肿作用,而臣药、佐药和使药在单独成方时,则消肿作用不明显。在各拆方中,含君药的配伍组方均具有显着的消肿作用。处方量的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在单独成方时,无明显的降低尿酸作用。当提高君药量到处方量的2倍时,君药才能显示出显着的降酸作用。各拆方中,佐药2具有降尿酸作用,此外含有君药和佐药同时配伍的组方有显着的降尿酸作用。实验六,建立苍柏祛痛胶囊指纹图谱,并利用波长切换技术同时测定中盐酸黄柏碱、龙胆苦苷、芍药苷、粉防己碱、盐酸小檗碱、丹皮酚6种成分的含量,为苍柏祛痛胶囊质量的全面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方法:色谱柱Waters XSELECT CSH-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0-15 min,10%-18%A;15-30min,18%-50%A;30-35min,50%-10%A),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4 nm,对10批苍柏祛痛胶囊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采用波长切换284nm(07 min,盐酸黄柏碱)、274 nm(710 min,龙胆苦苷)、230 nm(1014 min,芍药苷)、274 nm(1435 min,粉防己碱、盐酸小檗碱、丹皮酚),进样量10μL,建立含量同时测定方法。结果:苍柏祛痛胶囊HPLC图谱共有20个共有峰,对出黄柏、秦艽、赤芍和防己的特征峰,不同批次样品相似度均>0.9。盐酸黄柏碱、龙胆苦苷、芍药苷、粉防己碱、盐酸小檗碱、丹皮酚进样量分别在0.1501.504、0.7687.680、1.09610.960、0.2202.200、0.2962.956、0.03450.345μg范围内与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响应;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3%、99.2%、98.8%、98.8%、99.1%、98.2%,RSD值分别为1.32%、1.46%、1.08%、1.31%、1.26%、1.21%。结论:尿酸的存在形式以及血脑屏障的存在,决定了在外周和中枢系统中尿酸是起到抗氧化作用还是诱发炎性反应的作用。苍柏袪痛胶囊具有良好的降尿酸作用和肝肾保护作用,具有较好的镇痛、抗炎作用,且优于秋水仙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拆方研究显示苍柏祛痛胶囊臣、佐、使药配伍可减少君药用量,协同增强疗效。建立HPLC特征图谱可整体评价药物制剂,同时多波长切换建立的六成分同时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苍柏祛痛胶囊的质量控制。

王蒙[2](2016)在《防己的性味研究》文中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是对临床辨证论治用以组方遣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药物与人体交互作用结果的集中体现和总结,内涵丰富而复杂。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S.Moore)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其临床药用历史已有近两千年的记载,在长期应用过程中,有关防己性味的内容一方面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文献记载和功效传承的谬误。此中差异,导致现代学者对其性味的认识产生歧意,并影响性味理论在防己应用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运用导师匡海学教授创新性地提出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和进一步提出的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新假说配合与之相对应的“中药性味可拆分与可组合”研究模式,首次对防己性味进行研究。这既是对防己性味科学内涵的探索,也是对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验证和对其研究模式的实践。通过研究,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全方位阐明防己性味的科学本质,进一步深化对传统中药防己性味和功效的认识,丰富防己相关中医药科学内容。1.通过整理分析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本草着作(时间横跨2200年),对防己的性味进行考证,发现:防己性味最早以“味辛,性平”出现,现阶段以“味苦,性寒”存续。系统梳理防己性味的演变历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防己性味的认识,比较分析其认知差异的内涵和形成根源,阐明性味变化与临床功效和应用的相关性,2.建立了防己全成分互不交叉拆分工艺,即采用水煎煮法获得防己水煎液,综合运用差异溶解度沉降、液液萃取和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将其拆分成生物碱组分、非生物碱组分、多糖组分和甾体组分。进一步通过HPLC、UPLC-MS和GC-MS进行化学成分表征,明确了各化学拆分组分的物质基础。通过PCA和OPLS-DA多元数学统计,验证各组分化学成分互不交叉。同时,首次应用RSM对防己中多糖类成分提取方法进行优化,通过Box-Behnken设计获得最优提取工艺。3.将“防己及其性味拆分组分”与“药味”和“具体功效”相关联,分别从防己的六方面药效,通过12种药理学实验建立了防己性味药理学评价指标体系。即以抗炎(抑制急性炎症肿胀、降低细胞炎症因子释放)、镇痛(外周抑制、中枢抑制)、解热(抗致热源引起体温升高)、利尿(增加尿量排出)、免疫调节(非特异性免疫抑制、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调节、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抑制)和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评价防己药味的科学内涵,并通过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结合数值分类学技术(Clustering Analysis)进行了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的药味进行了归属。阐明防己苦味的功能体现是抗炎、镇痛、解热、利尿、免疫抑制和抗风湿作用等,物质基础为生物碱拆分组分;防己辛味的功能体现是镇痛、解热、利尿和免疫增强作用等,物质基础为甾体拆分组分、非生物碱拆分组分和多糖拆分组分。4.基于中药四性综合利用反映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状况的指标T3、T4、TSH、TRH、17-OHCS、cAMP、cGMP、PA、PDH、IUPAC、LDH、SDH和Na+-K+-ATP以及中枢神经递质指标5-HT、DA、NE和AchE等评价防己及各性味拆分组分的寒热药性,通过促进或抑制机体代谢状态对其药性进行归属。研究证明,防己水煎液和生物碱拆分组分具有抑制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作用,其药性应属寒性;非生物碱拆分组分、甾体拆分组分和多糖拆分组分不影响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其药性应属平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防己的性味标示应为味苦辛、性寒平,其性味的精细结构应标示为防己苦寒、辛平。5.本文以性味“苦寒”最为显着的生物碱拆分组分中典型单体化合物汉防己甲素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苦寒之性,以味苦具体功效选择抗肿瘤作用,以性寒作用机制选择细胞能量代谢变化,对汉防己甲素促肿瘤细胞凋亡作用与机制进行了探索。分别选取HepG-2、BGC-823、MCF-7、A253和SKOV-3细胞测试细胞毒活性;通过Seahorse XF24 Extracellular Analyzer对具有显着细胞毒活性的HepG-2、BGC-823和MCF-7细胞进行能量代谢分析,发现其能够降低肿瘤细胞基础氧消耗,减少线粒体产能,降低线粒体储能并减弱质子漏作用;进一步通过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三磷酸腺苷含量、活性氧含量和呼吸电子传递链复合酶I-IV活力,发现其可影响线粒体功能。研究证明,汉防己甲素可通过破坏线粒体结构,降低细胞能量代谢促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其性味应归属为苦寒。综上,本文将性味理论新假说和与之相应的研究模式,应用于中药防己的性味研究,建立防己性味物质基础拆分工艺,实现了全成分拆分且各组之间化学成分互不交叉;建立了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对防己及其拆分组分进行了性味评价与归属;同时,将性味理论延伸至单体化合物,并以此为指导探索其抗肿瘤作用与机制。研究思路与方法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可为以后相同类型研究提供借鉴。

周文婷[3](2014)在《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榅桲是传统维吾尔药材,据文献记载可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本研究首先通过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进行榅桲抗高血压有效部位的筛选及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确定黄酮类化合物可能为榅桲抗高血压最主要化学组分之一;再通过对榅桲总黄酮进行分离纯化,观察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主要靶器官的影响,尤其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传统维吾尔地方药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①利用左肾动脉狭窄法建立两肾一夹(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RHR),将高血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25mg/kg)、榅桲果和叶水提取物和65%乙醇提取物低(80mg/kg)、高剂量组(160mg/kg),另设假手术组,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8W。无创尾套法每两周测定一次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末次给药后取大鼠血浆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②利用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榅桲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40、80、160mg/kg)、阳性对照药卡托普利组(25mg/kg),连续给药8周,在给药前和给药后每两周测量大鼠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末次给药后测量大鼠Ang II、RA、apelin-12、ET-1、NO的变化。③采用溶剂萃取法将榅桲叶65%乙醇提取物分为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4个部位,利用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连续给药8周观察并记录各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变化情况,进行榅桲叶抗高血压作用有效部位筛选,并通过测定血清T-AOC、GSH-ST、SOD等指标的活性,初步观察其抗氧化作用。④按最优工艺提取分离纯化榅桲总黄酮,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为6组,分别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25mg/kg)、杜仲平压片组(30mg/kg)、榅桲总黄酮低(40mg/kg)、中(80mg/kg)、高剂量组(160mg/kg),另取WKY大鼠8只为正常组,给药16周,1次/d,无创尾套法每两周测定一次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末次给药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并进行心脏、胸主动脉和肾脏等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学检查,评价靶器官损伤程度。⑤测定血或心脏组织中AngⅡ、ALD水平,并通过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ACE、ACE2和AT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表达,评价榅桲总黄酮对RAAS系统的影响。⑥测定血清中IL-1β、IL-6、IL-10、TNF-α及CRP的含量,评价榅桲总黄酮对炎症因子的影响。⑦测定血清ET-1、NO、NOS、SOD、MDA及CGRP的含量,评价榅桲总黄酮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①给药8周后,榅桲果和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组动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降压趋势,其中榅桲叶的醇提物作用最明显,收缩压下降了 9.0%,舒张压下降了 11.8%。与模型组相比,榅桲各给药组大鼠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有不同程度降低,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有所升高;②给药8周后,榅桲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可明显降低RHR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不同程度减少血和肾脏AngⅡ、RA、apelin-12含量,减少血中ET-1含量并增加NO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与模型组相比,COM-乙酸乙酯部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了 4.3%和9.1%,不同部位T-AOC、GSH-ST、SOD、NOS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MDA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给药16周后,与SHR组比较,COMF-H组SBP和DBP分别降低了 18.9%和21.1%。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COMF各组LVIDdI、LVIDsI、IVSTI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计算得LVW、LVWI、LVW/BW 均明显减小(P<0.01 或P<0.05),COMF-M 和 COMF-H 组 FS、LVEF增大(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变化最大。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COMF各组SBP、DBP、LVSP、LVEDP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LV+dp/dtmax、LV-dp/dtmax 减小(P<0.01 或P<0.05),SD 无明显变化,DD延长(P<0.05),HR减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指数与左室肥厚指数测定结果显示,与SHR组相比,COMF-M和COMF-H组HW、HW/BW、LVM、LVM/BW均有不同程度减小(P<0.01或P<0.05),COMF-H组变化更为明显(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COMF可抑制SHR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增宽,COMF-H组变化最为明显。与SHR组相比,COMF-H组心肌细胞直径减小了 4.6%(P<0.05),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减小了 13.6%(P<0.05)。COMF可抑制SHR胸主动脉中膜增厚和内皮细胞脱落。与SHR组相比,COMF-M组和COMF-H组AW/lenth分别降低了 8.1%(P<0.05)和13.1%(P<0.01)。与SHR组大鼠相比,COMF-M组和COMF-H组中膜厚度减小,中膜厚度/管腔内经比值明显减小(P<0.01或P<0.05),但对管腔内径影响不大。COMF-H组还可抑制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小的病理性改变;⑤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COMF-H组心脏和血液中的AngⅡ含量分别减少了 5.2%和13.2%,ALD含量分别减少了 15.4%和19.2%。RT-PCR结果表明,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不同程度减少,ACE2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下降了 50.0%和55.4%,ACE2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了 12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减少,ACE2的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蛋白表达分别下降了 45.5%和32.7%,ACE2的蛋白表达增加了 180.6%。⑥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IL-1β、IL-6、TNF-α和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IL-10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较,各给药组ET-1水平和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NO、eNOS、SOD和CG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榅桲叶和果实对肾性高血压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均具有一定抗高血压作用,榅桲叶抗高血压的有效部位为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黄酮类化合物为其中最主要的有效组分。榅桲总黄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具有一定降压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可能包括:(1)抑制循环RAAS系统活性,使AngⅡ和ALD水平降低,从而抑制血管收缩、钠水潴留及抗利尿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2)降低IL-1β,IL-6、TNF-α和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抑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3)调节ET-1/NO的平衡,增加CGRP水平,增加SOD活性,减少MDA合成,从而减轻过氧化损伤,保护血管内皮。榅桲总黄酮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主要作用机制可能包括:(1)榅桲总黄酮能降低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增加ACE2的mRNA和蛋白表达,ACE/ACE2比值降低,从而抑制AngⅡ合成,并激活了 ACE2-Ang(1-7)-MAS代谢途径,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2)降低体内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通过作用于炎症介质延缓高血压左室肥厚的进程。

黎苏[4](2011)在《粉防己碱脂质纳米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是粉防己的主要活性成分,临床上已作为抗风湿药及抗癌增效药,用于风湿病、关节痛、神经痛、肺癌和矽肺的治疗。粉防己碱溶解性差,口服不易被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低且疗效不稳定;普通的注射液在给药后,由于其药理作用广泛,难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要求。将粉防己碱分别制备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对于口服给药,可提高生物利用度;对于静脉给药,可降低毒副作用和刺激性,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本文建立了以甲醇-乙腈-磷酸二氢钾溶液(pH5.0)-三乙胺(25/25/50/0.75)为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TET的表观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处方前研究表明,TET的溶解度及在正辛醇/水系统中的分配系数均具有pH依赖性。热重实验表明TET在制备纳米粒的温度条件下性质稳定。采用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了粉防己碱固体脂质纳米粒(TET-SLN)。以粒径与外观为指标,考察了搅拌时间、速率、超声时间及功率,确定了制备工艺。以脂质对TET的溶解性和制备的纳米粒的稳定性为指标确定了固体脂质为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PrecirolATO 5。以磷脂和Poloxamer188为主要乳化剂,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通过中心符合设计实验确定了两者的比例与用量。最终确定的最佳处方为TET(0.15g)、硬脂酸(0.2g)、单硬脂酸甘油酯(0.2g)、PrecirolATO 5(0.6g)、磷脂(0.75g)、Poloxamer188(0.75g)和脱氧胆酸钠(0.1g)和 25 ml水。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为球形,平均粒径为134±18nm,zeta电位为-53.8±15.7 mv,pH在7.0-7.2之间,包封率为89.01%±1.61%。室温或冷藏储存时,有胶凝现象发生,冷冻干燥可提高其稳定性。冷冻干燥中使用10%蔗糖为冻干保护剂,扫描电镜观察了冻干TET-SLN的表面外观,加入冻干保护剂之后,改善了脂质粘连成团的现象。DSC和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了制备SLN过程中脂质晶型的改变,TET则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SLN中。采用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了粉防己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TET-NLC)。以脂质对TET的溶解性和制备的纳米粒的稳定性为指标确定了固体脂质为单硬脂酸甘油酯,液体脂质为油酸,液体脂质的的加入提高了NLC的载药量。以磷脂、Tween 80为主要乳化剂,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通过中心符合设计实验确定了两者比例与用量。最佳处方为TET(0.15 g)、单硬脂酸甘油脂(0.7 g)、油酸(0.3 g)、磷脂(0.6 g)、Tween 80(0.8 g)和脱氧胆酸钠(0.05 g)和25 ml水。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为类球形,制剂粒径为136±18nm,2e1a电位为-45.3±13.2mv,pH值在7.0~7.3之间,包封率为86.48%± 1.13%。NLC的稳定性较SLN有所提高,室温或冷藏储存时,没有发生胶凝现象。冷冻干燥中使用10%麦芽糖为冻干保护剂;扫描电镜观察了其表面外观,未加保护剂的NLC粘成团状,加入保护剂的NLC较为疏松,易于再分散。DSC和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加入液体脂质后,固体脂质产生了晶格缺陷,熔点降低;而TET中NLC以无定形状态存在。建立了测定血浆与组织样品中TET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可靠,符合生物样本分析测定的要求。研究了大鼠灌胃口服TET-SLN、TET-NLC和TET混悬液,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以统计矩计算脂质纳米粒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SLN与NLC的平均AUVC0-∞分别为混悬对照组的1.44倍和1.58倍。结果表明,脂质纳米粒可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了大鼠静脉注射TET-SLN和TET溶液剂,结果表明,TET-SLN的体内血药浓度较高,平均AUC0-∞为溶液剂对照组的2.14倍,清除率降低,消除半衰期、平均滞留时间均延长。比较小鼠静脉注射TET-SLN与TET溶液剂后各个时间点的心、肝、脾、肺、肾和脑等组织的药物浓度。结果表明SLN提高了 TET在肺、肝、脾等网状内皮组织比较丰富的器官的浓度,脑中浓度也有所增加;而心与肾中浓度降低。在2 min时,对于SLN,TET在心和肾的浓度分别为24.08 ± 9.84和26.81 ± 9.33 g/μg,溶液剂则分别为87.84 ±20.36和83.30 ±16.92 μg/g。心肾浓度的降低,可有助于减轻毒副作用。本文研究了适用于口服给药与静脉给药的粉防己碱脂质纳米粒,为粉防己碱的新剂型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萌[5](2008)在《粉防己碱血管舒张及心肌保护药理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防己碱主要有抗心律失常、降血压、抗肿瘤、抗纤维及胶原增生、抗炎和免疫抑制、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肝肺纤维化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大量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系统、离子通道以及肾上腺素受体对血管的收缩与舒张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由基损伤、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是心肌损伤的三个重要环节。本文首先考察了粉防己碱的体外血管舒张作用效果,并通过粉防己碱与血管内皮系统、钙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α-肾上腺素受体、β-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关系来研究其血管舒张作用的机理;其次考察了粉防己碱对异丙肾上腺素造成的大鼠心肌损伤的抑制作用,并从抗氧化、抗炎及抗细胞凋亡这三个途径来研究粉防己碱的心肌保护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粉防己碱具有良好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该作用通过阻滞钙离子通道、开放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阻断α1-受体来发挥。另外,粉防己碱在用异丙肾上腺素造成的大鼠心肌损伤模型中能够明显减少大鼠的死亡率,抑制心电图ST段电压的上抬,降低血清中TnI的含量和CK、LDH和AST的活力水平,改善大鼠左心室组织细胞形态,说明粉防己碱能够抑制心肌损伤的发生,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在受试大鼠中,粉防己碱能够提高其心脏和肝脏组织中SOD、CAT和GSH水平,从核酸和蛋白水平提高大鼠左心室GSH-Px和Bcl-2的表达,降低COX-2和Bax的表达,说明粉防己碱的心肌保护作用是通过抗氧化、抗炎及抗细胞凋亡三个途径来完成的。最后,本文考察了包括粉防己碱在内的6个来自于具有降血压功效的中药的活性单体(黄芩苷、川芎嗪、三七皂苷R1、钩藤碱、红景天苷和粉防己碱)的血管舒张和抗氧化作用,来研究抗氧化作用和降血压作用的关系。研究发现,黄芩苷和粉防己碱同时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血管舒张作用,并且这6个中药活性单体的抗氧化和血管舒张作用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性,决定系数R2=0.7741,p<0.001。这为中药的整体治疗效果、多靶点药理机制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

倪量[6](2007)在《左心室重构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学评价及其相关中药的电生理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心律失常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长期以来,有效治疗心律失常是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心律失常的研究。目的:1.建立部分缩窄大鼠腹主动脉致心室重构动物模型,并对该模型的中医证候学进行研究;2.研究心室重构大鼠模型的离体心脏电生理特点,并以应用活血、益气中药的提取物为主进行防治心室重构致心律失常的药理研究。方法:1.用部分缩窄大鼠腹主动脉的方法,复制大鼠心室重构的动物模型。应用超声心动技术和病理实验技术(对模型大鼠心脏常规石蜡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微图象观察分析)的方法,对造模后第4周和第8周的大鼠心脏进行病理学评价。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的虚证、血瘀证辨证标准作为动物模型的辨证依据,采集动物模型的外在表观信息和心功能评价等内容、将临床定性的问诊内容替代以同等意义的实验测试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值、心电图ST段改变、力竭性游泳时间等,开展病证动物模型的综合评价。2.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致心肌梗死的方法和按方法1,复制两种心室重构的大鼠动物模型。应用Langdorff灌注大鼠离体心脏的电生理实验的方法分别观察造模后第8周两种心室重构大鼠离体心脏的电生理指标,包括:动作电位复极20%的时间(APD20,ms),动作电位复极50%的时间(APD50,ms),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间(APD90,ms),ERP / APD90比值,有效不应期(ERP,ms) ,动作电位最大幅度(APA,mv),零相上升的最大速率(Vmax,v/s),APD90离散度,ERP离散度。研究它们各自的电生理特点,比较它们之间电生理特点的异同。3.按上述灌注离体心脏的电生理实验方法,以经典的抗心律失常西药利多卡因、胺碘酮、维拉帕米为阳性对照药,研究益气、活血、清热中药的提取物,人参茎叶皂苷、川芎嗪、人参茎叶皂苷+川芎嗪、槐定碱、小檗碱对部分缩窄大鼠腹主动脉致心室重构动物模型的离体心脏电生理的影响。4.按上述灌注离体心脏的电生理实验方法,研究扶正化瘀胶囊(0.4g/kg体重)和卡托普利(2.2mg/kg体重)对结扎大鼠冠状动脉模型灌胃8周后的离体心脏电生理作用。结果:1.造模后第4周,部分缩窄大鼠腹主动脉致心室重构大鼠心脏,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增厚、左室重量指数(LVMI)增大、左室壁厚度增加、左室腔面积增大、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心脏血管周围胶原面积比值(PVCA)增大、ST段发生缺血性变化导联增加,以上超声、病理、心电图指标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心率增快(P <0.05);力竭游泳时间缩短(P <0.01)。造模后第8周,IVSTd仍非常增加、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增加,左室壁厚度增大,心肌CVF、心脏PVCA增大,ST段发生缺血性变化导联增加,以上超声、病理、心电图指标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增加( P <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小(P <0.05);LVMI增大(P<0.01),左室腔面积增大(P <0.05),心率增快(P <0.05);力竭性游泳时间缩短(P <0.01),以上数值与8周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2.造模后第8周,部分缩窄大鼠腹主动脉致心室重构大鼠离体心脏左心室动作电位复极20%(APD20)、动作电位复极50%(APD50)、动作电位复极90%(APD90)均非常显着延长(P <0.01)、有效不应期(ERP)有显着延长(P <0.05)、ERP/ APD90比值显着减小(P <0.05),右心室APD20、APD50、APD90、ERP、ERP/ APD90比值无明显变化,APD90离散度、ERP离散度非常显着增大(P <0.01)。结扎大鼠冠状动脉致心室重构大鼠离体心脏左心室APD20、APD50、APD90、ERP均非常显着延长、ERP/ APD90比值非常显着减小,右心室APD20、APD50、APD90、ERP均非常显着延长, ERP / APD90比值非常显着减小,APD90离散度、ERP离散度非常显着增大。以上各指标均与假手术组相应各指标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3.各药对部分缩窄大鼠腹主动脉致心室重构大鼠离体心脏的电生理影响:(1)利多卡因:缩短心肌APD90时程、增加ERP/APD90比值,减小心肌动作电位复极离散度,减小APA、Vmax。(2)胺碘酮:延长心肌APD90、ERP时程、增加ERP/APD90比值;减小心肌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的离散度,延长A-H时长,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3)维拉帕米:延长心肌A-H时长,对于该模型的动作电位振幅(APA)、动作电位上升最大速率(Vmax)、时程、均无影响,对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有限。(4)人参茎叶皂苷:A-H延长(P<0.01)。(5)川芎嗪:ERP延长(P<0.05),ERP / APD90比值增大(P<0.05),A-H延长(P<0.01)。(6)人参茎叶皂苷+川芎嗪:APD90、ERP延长(P<0.05),ERP / APD90比值增大(P<0.05),A-H延长(P<0.01)。(7)槐定碱:APD90、ERP延长(P<0.05),ERP / APD90比值增大(P<0.05),A-H、H-V间期延长(P<0.01)。(8)小檗碱APD90、ERP延长(P<0.05),ERP / APD90比值增加(P<0.05),APA和Vmax减小(P<0.01),A-H、H-V间期均延长(P<0.01)。4.卡托普利和扶正化瘀胶囊对结扎大鼠冠状动脉致心室重构模型的离体心脏电生理的影响:(1)卡托普利:原已增大的心肌APD90减小(P <0.05),原已减小的ERP / APD90比值增大(P <0.05),APD90离散度减小,致室颤的乌头碱用药量增大(P <0.05)。(2)扶正化瘀胶囊:原已增大的APD90减小(P <0.05),原已减小的ERP / APD90比值增大(P <0.05),致室颤的乌头碱用药量增大(P <0.05)。结论:1.部分缩窄大鼠腹主动脉致心室重构模型大鼠心脏,具有早期呈现典型的向心性肥厚的病理改变,以后发展为向心性肥厚又有离心性肥厚的混合型左室肥厚的动态改变。中医证候表现为气虚、血瘀证候的特点。2.两种心室重构大鼠离体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部分缩窄腹主动脉致心室重构大鼠离体心脏左心室APD、ERP延长,右心室APD、ERP无改变。心梗后心室重构大鼠离体心脏左心室APD、ERP延长更加明显,右心室APD和ERP也明显延长。3.人参茎叶皂苷加川芎嗪合用后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比单用人参茎叶皂苷和川芎嗪全面,具体是:既延长心肌APD90、ERP,又增加了ERP/APD90比值,同时也具有延长A-H时长;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对于改善心肌APD90、ERP、ERP/APD90比值,增加冠脉流量的强度大于单独应用人参茎叶皂苷或川芎嗪。槐定碱能够显着延长心肌APD90、ERP,增加ERP/APD90比值,延长A-H时长,H-V时长等抗心律失常作用,但有显着减少了心室重构大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的作用。小檗碱延长心肌APD90、ERP,增加ERP/APD90比值,延长了A-H时长和H-V时长等抗心律失常作用。但有减小APA和Vmax的负性电生理作用。4.对未曾报告有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扶正化瘀胶囊和卡托普利,经8周灌胃给药,显着改善心梗大鼠离体心脏的左右心室电生理指标。并增大了引发室颤的乌头碱用药量。

王裕勤[7](2007)在《粉防己碱调控前炎症因子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粉防己碱对缺氧/复氧诱导乳鼠心肌细胞损伤及前炎症因子的影响实验一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及缺氧/复氧模型建立目的:建立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及缺氧/复氧模型以及研究粉防己碱对离体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条下对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的影响。方法:利用原代培养的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缺氧/复氧(A/R)模型,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为研究粉防己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提供研究平台。心肌细胞的鉴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CON)和缺氧/复氧组(A/R)。CON组:在培养的心肌细胞中加入适量0.9%盐水,放入培养箱培养26h。A/R组:用氩气饱和后更换使用无糖无血清培养基再灌入高纯度氩气封口,在培养箱中孵育2h,再拆开封口在培养箱中孵育24h。检测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当中心肌酶LDH、CK的变化。结果:1.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体外培养结果:心肌细胞分离后原代培养2小时绝大多数非心肌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已经贴壁,而心肌细胞仍然悬浮,呈圆形或椭圆形。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在种植后第2天,可在倒置显微镜下见散在的具有搏动能力的心肌细胞,第3-4天可见散在的心肌细胞相互间连接成合胞体。抗a-Sacromeric actin免疫细胞化学细胞染色显示96%以上的细胞呈现强阳性。心肌细胞体外培养成功。2.缺氧导致培养的心肌细胞中LDH、CK轻度增高:对照组(CON)组与A/R组在缺氧前LDH和CK值未见显着性差异(74.67±3.51 VS 73.08±2.08,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A/R组缺氧2h后LDH和CK分别较缺氧前增加3.50倍(260.99±6.73 VS 74.67±3.51)和2.68倍(4.74±0.45 VS 1.77±0.40);而CON组中在培养2h后,与培养前相比LDH和CK均未见明显变化。3.复氧导致培养的心肌细胞中LDH、CK进一步增高:A/R组缺氧2h和复氧24h后,检测培养心肌细胞中LDH、CK,显示LDH、CK在复氧24h分别较缺氧2h时增加1.93倍(503.72±6.26 VS 260.99±6.73)和1.59倍(7.54±0.66 VS 4.74±0.45);而对照组在培养24h后较培养2h无明显变化。实验二粉防己碱对缺氧/复氧乳鼠心肌细胞前炎症因子的影响目的:研究粉防己碱对离体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条下对心肌酶LDH、CK和前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乳鼠心肌细胞体外培养心肌细胞成功后,随机分为四组:CON组、A/R组、粉防己碱组(Tet)、辛伐他汀组(Sim)。CON组:不进行A/R处理,正常情况下连续培养26h;A/R组:在高纯度氩气,无糖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下培养2h,复氧开始时加入0.9%盐水,再复氧培养24h;Tet组:预先给予终浓度为30μmol/l的Tet孵育60min,再在无血清低糖DMEM培养基缺氧孵育2h,然后继续复氧培养24h;Sim组:预先给予终浓度为10μmol/l的Sim孵育60min,再在无血清低糖DMEM培养基缺氧孵育2h,然后继续复氧培养24h;检测各组在复氧24h后的LDH、CK、TNF-α、IL-1β、IL-6的水平。结果:1.缺氧/复氧24h后A/R组、Tet组、Sim组心肌酶LDH、CK均较CON组显着升高(p<0.01),药物预处理组Tet组和Sim组心肌酶LDH、CK显着低于A/R组(p<0.01)。2.缺氧/复氧24h后A/R组、Tet组、Sim组前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均较CON组显着升高(p<0.01),药物预处理组Tet组和Sim组前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显着低于A/R组(p<0.01)。3.缺氧/复氧24h后的LDH、CK、TNF-α、IL-1β、IL-6的水平,Tet组和Sim组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二部分粉防己碱调控前炎症因子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研究粉防己碱通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前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调控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80只健康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假手术组(Sham)、粉防己碱治疗组(Tet),辛伐他汀治疗组(Sim)。I/R组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30分钟后再灌注24小时后处死大鼠;Sham组只穿针不结扎,余步骤同I/R组; Tet组在缺血前20分钟腹腔注射Tet,辛伐他汀组(Sim)结扎手术前予以辛伐他汀药物2mg/kg连续灌胃14天,余步骤同I/R组。抽血检测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二维超声评价心脏功能:检测左心室舒张和收缩末期内径LVDd、LVDs、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LVDd-LVDs)/LVDd〕×100],射血分数(EF)。每个指标连续测量三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24小时后取心肌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和心肌组织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了解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伊文氏兰/氯化四唑(EB/TTC)双染色法测量心肌梗塞面积(MIS)。结果:1.各组血清心肌酶水平比较:I/R组、Tet组、Sim组水平显着高于Sham组(p<0.01),Tet组与Sim组与I/R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两药物处理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各组心肌梗死面积比较:心肌梗死面积、梗死面积/左室面积%、梗死面积/缺血面积%三项指标数据显示:Tet组与Sim组显着低于I/R组,而Tet组与Sim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心肌酶CK、LDH与心梗面积/缺血面积%相关性分析:心肌酶CK、LDH与心梗面积/缺血面积%呈密切正相关(r=0.922,0.975, p<0.01)。4.各组再灌注24h后超声检测心功能比较:以假手术组术前心功能数据为正常公共对照组数据。FS%、EF值在I/R组、Tet组、Sim组均较正常组显着减低(p<0.01)。药物预处理的Tet组与Sim组FS%、EF值显着高于I/R组(p<0.01)。E/A比值在I/R组、Tet组、Sim组均较正常组显着减低(p<0.01)。药物预处理的Tet组与Sim组E/A比值显着高于I/R组(p<0.01)。5.各组缺血心肌局部MPO酶活性比较:I/R组、Tet组、Sim组各组显着高于Sham组(p<0.01),药物预处理的Tet组与Sim组E/A比值显着高于I/R组(p<0.01)。Tet组与Sim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6.各组MPO活性与组织TNF-α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各组MPO活性与TNF-α呈密切正相关关系(r=0.936,p<0.01)。7.各组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局部前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比较:I/R组、Tet组、Sim组各组显着高于Sham组(p<0.01),药物预处理的Tet组与Sim组E/A比值显着高于I/R组(p<0.01)。Tet组与Sim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8.各组心肌组织局部TNF-α表达水平与IL-1β、IL-6表达水平线性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L-1β、IL-6表达水平与TNF-α表达水平成密切正相关(r=0.928, 0.948; p<0.01)。第三部分粉防己碱调控前炎症因子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细胞内前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以及相关调控蛋白I-κBα、NF-κB的变化揭示其抗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8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假手术组(Sham)、粉防己碱治疗组(Tet),辛伐他汀治疗组(Sim)。I/R组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30分钟后再灌注24小时随后处死大鼠;Sham组只穿针不结扎,余步骤同I/R组; Tet组在缺血前20分钟腹腔注射Tet,辛伐他汀组(Sim)结扎手术前予以辛伐他汀药物2mg/kg连续灌胃14天。余步骤同I/R组。24小时后取心肌标本,实时RT-PCR(Real Time RT-PCR )检测TNF-α、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电泳(Western-Blot)方法检测磷酸化IκB-α(P-IκB-α)在心肌细胞胞浆中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变化检测NF-κB的活性。结果:①实时RT-PCR实验结果显示:手术各组的前炎症因子在经历再灌注后均由显着升高,各组的mRNA转录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显着升高(p<0.01)。粉防己碱组、辛伐他汀组的前炎症因子mRNA拷贝相对值较缺血/再灌注组显着降低(p<0.01)。②免疫组化和蛋白电泳(Western-Blot)实验结果均显示各实验组P-IκBα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显着增加(p<0.01),粉防己碱组、辛伐他汀预处理组P-IκB-α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EMSA蛋白凝胶电泳结果:可见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细胞核内有核因子NF-κB蛋白表达,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粉防己碱组、辛伐他汀组相比较均显着升高(p<0.01)。而经过药物预处理的粉防己碱组、辛伐他汀组的NF-κB蛋白表达水平在经过再灌注24h后显着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并且与假手术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药物预处理组之间的NF-κB蛋白表达水平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体外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通过对培养心肌细胞施行缺氧/复氧可成功建立模拟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缺血/再灌注可造成心肌细胞损伤;3.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发生炎症反应和前炎症因子引发的细胞因子级联反应;4.前炎症因子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5.粉防己碱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酶的释放,保护膜结构;减少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改善心功能;6.粉防己碱可以减少前炎症因子的生成;7.粉防己碱可以减少前炎症因子mRNA的生成;8.粉防己碱抑制缺血/再灌注局部心肌细胞胞浆内I-κBα的磷酸化;9.粉防己碱抑制缺血/再灌注局部心肌细胞胞浆内NF-κB的活化转位进入细胞核;10.粉防己碱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因子级联反应,改善心功能,部分机制与其抑制前炎症因子生成,阻断再灌注损伤关键始动因素,打断恶性循环有关,另外与其抑制中心粒细胞浸润、抑制I-κBα的磷酸化、以及其钙通道阻滞的多靶点作用相关。

常超[8](2007)在《粉防己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和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粉防己碱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比较研究目的:通过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进行比较,观察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脏I/R损伤模型,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组, n=16)、I/R损伤组(I/R组, n=20)、粉防己碱1组(TET1组, n=20)、粉防己碱2组(TET2组,n=20)、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组(EGCG组,n=20);各组均测定大鼠心肌I/R损伤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心肌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HE染色及电镜观察各组心肌的病理变化。各组均测定心肌梗死范围(IS/AAR%,TTC法),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中MDA值、LDH值、IS/AAR %明显升高,SOD显着降低。与I/R组比较,TET1组、TET2组、EGCG组可显着降低IS/AAR%值[(23.28±4.38)%, (19.96±4.38)%, (24.86±4.67)% vs. (43.76±6.30)% ,均P﹤0.01]; LDH [(1329.54±250.21)U/L, (1305.76±266.44)U/L,(1418.62±276.17)U/L,vs. (2016.97±371.95) U/L,均P﹤0.01)]、MDA [(3.16±0.21) nmol/mg prot,(2.98±0.38) nmol/mg prot,(3.39±0.52)nmol /mg prot vs. (5.33±0.51) nmol/mg prot,均P﹤0.01)]均明显降低,而SOD值明显增高[(138.45±20.74)U/mg prot, (146.38±24.41)U/mg prot, (135.46±20.98) U/mg prot vs. ( 98.69±15.41) U/mg prot,均P﹤0.01)]。TET1组、TET2组、EGCG组可以显着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改变。与EGCG组比较,TET1、TET2、EGCG三组间MDA、LDH和SOD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LDH值、MDA值升高、SOD降低,引起心肌病理改变及IS/AAR %升高,与EGCG比较,粉防己碱预处理可以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其保护效果与EGCG相似。第二部分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和CytC的影响目的:观察粉防己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对Bax、Bcl-2蛋白表达和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并观察粉防己碱对心肌细胞caspase-3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方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脏I/R损伤模型,将1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组,n=23)、I/R损伤组(I/R组,n=30)、粉防己碱1组(TET1组,n=30)、粉防己碱2组(TET2组,n=30)、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组(EGCG组,n=30);实验结束后,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DNA梯带法(DNA Ladder)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和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胞浆细胞色素C表达,用RT-RCR法检测心肌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并观察caspase-3活性变化,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与I/R组相比,TET1组、TET2组、EGCG组明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AI明显降低[(8.62±2.45)%,(7.95±2.28)%,(10.62±3.09)% vs. (19.36±5.28)%,均P﹤0.01];与I/R组相比,TET1组、TET2组、EGCG组Bcl-2表达明显增加,Bax明显减少,且Bcl-2/ Bax值显着高于I/R组(P<0.01);I/R组心肌细胞胞浆细胞色素C显着增多(P<0.01),经TET1、TET2和EGCG预处理后,可明显抑制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向胞浆的释放(P<0.01);TET1、TET2和EGCG预处理后,可明显减少心肌细胞caspase-3的表达和活性(P<0.01)。结论:粉防己碱可通过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来参与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粉防己碱抗心肌细胞凋亡可能与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 Bax比值,抑制Cyt C从线粒体的释放,减少caspase-3在心肌组织中表达和活性有关。第三部分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氧/复氧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第一节新生大鼠体外心肌细胞培养和缺氧/复氧模型建立目的:通过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构建新生大鼠心肌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在细胞水平模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SI/R)损伤,为研究粉防己碱对新生大鼠缺氧/复氧损伤影响提供平台。方法:分离新生1-3天的乳鼠心室肌,在培养基中培养3-4天后,行缺氧2h/复氧24h,建立缺氧/复氧(anoxia/reoxygenation)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在缺氧前、缺氧2h末期和复氧24h末期利用2,4二硝基苯肼显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检测丙二醛(MDA)及黄嘌呤氧化酶法(羟胺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并进行比较,以证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构建成功。结果:新生1-3天的乳鼠心室肌,在培养基中培养3-4天后,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有搏动的心肌细胞。培养3-4天的心肌细胞在实施缺氧期2h后,LDH和MDA均较缺氧前有所升高,SOD降低(P<0.01);而给予复氧期24h后,LDH和MDA明显高于缺氧期,而SOD进一步降低(P<0.01),对照组的上述指标在相应时间点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通过给新生大鼠体外培养心肌细胞行缺氧2h/复氧24h后,可明显造成心肌细胞损伤,以此模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第二节粉防己碱对缺氧/复氧诱导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PKC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建立的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观察粉防己碱对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及PKC的影响,探讨粉防己碱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通过给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行缺氧2h/复氧24h ,建立缺氧/复氧(anoxia/reoxygenation)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将培养的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CON)组、缺氧/复氧(A/R)组、缺氧预处理(AP)组、粉防己碱预处理(TET)组、缺氧预处理+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AP+CHE)组、粉防己碱+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TET+CHE)组,共6组。于复氧24h后,检测LDH活性和心肌细胞MDA、SOD含量,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DNA梯带法(DNA Ladder)标测心肌细胞凋亡,检测心肌细胞PKC mRNA的表达量及PKC活性,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浆CytC表达,并检测心肌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量及活性,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与A/R组相比,AP组、TET组中LDH活性、MDA含量、凋亡指数(AI)显着降低,SOD显着升高(P<0.01);PKC的mRNA的表达量和活性显着增加,心肌细胞胞浆中CytC减少,心肌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量减少、caspase-3活性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经chelerythrine处理后,再给予AP或TET预处理,则PKC的mRNA的表达量和PKC活性显着下降,可见胞浆中CytC增加,心肌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量增加,caspase-3活性增强,凋亡指数(AI)增加(P<0.01)。结论:粉防己碱预处理可减少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处理后,可显着降低粉防己碱的保护作用,因此PKC的信号传导途径可能是粉防己碱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关键环节。

邢雁伟[9](2005)在《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清热、活血、益气药抑制心脏早搏的电生理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有效治疗心律失常是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薄弱环节。本研究为提高治疗心律失常的水平,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进行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用现代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证候和心律失常之间关系,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选取部分有关中药提取物进行正常大鼠和心梗大鼠离体心脏的电生理研究,探索有效抗心律失常的中药。 目的: 1.运用流行病学数理统计的方法调查心律失常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特点。2. 根据得到的心律失常中医证候特点,选取有关中药或中药单体对离体正常和心梗大鼠进行电生理实验,挖掘有效的抗心律失常的中药。 方法: 1.临床流行病学方法 研究证候和心律失常之间关系,分析心律失常病人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收集 2003 年 1 月~12 月东直门医院和阜外医院门诊、病房各种心律失常(房性早博、室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室上速、房颤、房扑和窦缓)的病人 200 例,应用中医诊断学和全国中西医结合的虚证和血瘀证诊断标准对心律失常病人进行中医证候学诊断,根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把这些病人划分为特发性心律失常和伴有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 e糖 尿病和冠心病等)的心律失常;根据心率的快慢把病人再划分为快速性的心律失常、慢速性的心律失常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心律失常(大于 100 次为快速型,小于 60次为慢速型,余为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运用多元对应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医证候和心律失常以及伴随疾病之间有无关联性以及有何种关联性。 2.电生理实验方法 在器官水平上,进行单相电极吸附法和离体心脏灌流给药法观察中药对离体正常和心梗大鼠的电生理影响,观察的电生理指标有:单相动作电位、有效不应期、His 束图和心率变化以及冠脉流量等。根据流行病学得出的中医证候的规律,选取活血化瘀药川芎的提取物川芎嗪,清热解毒药苦豆子、黄连和大蒜的提取物槐定碱、小檗碱和大蒜素,补气药人参的提取物人参茎叶皂苷,并设西药利多卡因、美托洛尔、维拉帕米和胺碘酮为阳性对照药。 结果: 1.尽管心律失常是西医的一大类疾病,但是病人还是表现出某些中医证候的特点: 各种心律失常病人的共性证候表现有心气虚证、血瘀证、痰证等;寒证大多为慢速型的心律失常病人的中医证候表现,而热证多为快速性早搏病人的证候特点;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病人的证候与各自的原发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候有显着的一致性;同时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和特发性心律失常又具有不同点:特发性心律失常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较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病人为弱。 2.快速房颤与血瘀证、热证的关系密切, 快慢不显性房颤与血瘀证的关系密切,慢速房颤与肝气虚、脾气虚、肺气虚的关系密切。房颤的 3 种亚型分类中,快速和快慢不

路军[10](2004)在《粉防己碱对快速心房起搏引起心房急性电重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观察快速心房起搏对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具有L型和T型钙通道阻滞作用的钙通道拮抗剂粉防己碱对快速心房起搏引起心房肌电重构的干预作用。方 法:27只新西兰大耳兔,雌雄各半,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8例,维拉帕米组8例,粉防己碱组8例。均给予最快1∶1起搏频率心房起搏8h,于起搏前30min分别用微量泵泵入生理盐水、维拉帕米和粉防己碱直至实验结束。用S1S2程序递减刺激分别于快速心房起搏前(阻断自主神经后)、快速心房起搏后0.5、1、2、4、6、8h及停止快速心房起搏后10、20、30、60min测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为了观察心房有效不应期的频率自适应性(ERP-RA),以3个不同的基础周长(150、200、250ms)测AERP。实验结束后分别取正常兔子和对照组、维拉帕米组、粉防己碱组兔子右心耳组织固定,用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 果:1、快速心房起搏前AEEP150、AEEP2000、AEEP250分别为(120.00±11.10),(128.13±12.80),(132.5±12.82)ms,起搏后0.5h分别为(110.63±11.116),(113.13±11.63),(1115.00±10.69)ms,缩短9.37ms(7.8%)、15ms(11.71%)、17.15ms(13.21%),差异有显着性(P=0.000)。停止起搏后10min,AERP即恢复至起搏前的96%。然而维拉帕米组和粉防己碱组快速心房起搏后AERP的缩短不明显。 2、对照组于快速心房起搏后0.5h 就有ERP-RA降低(0.125 vs 0.044,P=0.000,停止起搏后10min ERP-RA恢复正常,而维拉帕米组和粉防己碱组于起搏前后ERP-RA差异无显着性。3、超微结构的改变:快速心房起搏后8h,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可见线粒体肿胀,糖原聚集,肌浆网和胞核无明显变化。结 论:1、短期快速心房起搏可导致心房肌电重构,以AERP缩短、ERP-RA下降为特征的电重构在起搏后0.5h即可发生,其时间进程表现为发生快,短期起搏停止后逆转快的特点;2、兼有L型和T型钙通道阻滞作用的钙通道拮抗剂粉防己碱可明显阻止短阵快速心房起搏后的AERP的缩短及ERP-RA的降<WP=4>低; 3、短期的快速心房起搏可引起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而提前应用粉防己碱后,可减轻其快速心房起搏所致的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二、粉防己碱的心血管电生理作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防己碱的心血管电生理作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苍柏祛痛胶囊药效学研究和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英文缩写一览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尿酸的“过”与“功”
        1.1 尿酸的危害面
        1.1.1 痛风
        1.1.2 尿石病
        1.1.3 肾功能损伤
        1.1.4 高血压
        1.1.5 代谢综合征
        1.1.6 心血管疾病
        1.1.7 UA与死亡率
        1.2 UA的有益面
        1.2.1 UA的抗氧化能力
        1.2.2 UA与神经元保护作用
        1.2.3 UA与免疫活化及炎性反应
    2.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背景资料
        2.1 痛风的流行病学趋势
        2.2 痛风的西医认识
        2.2.1 痛风的分类
        2.2.2 痛风的分期
        2.2.3 痛风的治疗药物
        2.3 痛风的中医认识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节 外周和中枢系统中高尿酸血症对氧化应激作用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引言
        1.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受试药物和主要试剂
        1.3 仪器
        2.方法
        2.1 高尿酸血症模型制备
        2.2 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含量测定
        2.3 血液、脑组织中SOD、Gu,Zn-SOD活性测定
        2.4 血液、脑组织中 IL-1β含量测定
        2.5 伊文氏蓝渗出实验
        2.6 肾脏、脑HE染色观察
        2.7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高尿酸血症模型
        3.2 高尿酸血症对于T-SOD和 Gu,Zn-SOD的影响
        3.3 高尿酸血症对于IL-1β的影响
        3.4 高尿酸血症对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3.5 高尿酸血症对于肾、脑结构的影响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苍柏袪痛胶囊降尿酸和肝肾保护作用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受试药物和主要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
        2.2 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
        2.3 标本采集
        2.4 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含量测定
        2.5 肝脏、肾脏中XOD活性测定
        2.6 肝脏、肾脏HE染色观察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苍柏袪痛胶囊对SUA含量的影响
        3.2 苍柏袪痛胶囊对XOD的影响
        3.3 苍柏袪痛胶囊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肝脏、肾脏病理学影响
        4 讨论
    第三节 苍柏袪痛胶囊的抗炎作用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受试药物和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冰醋酸扭体试验
        2.2 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
        2.3 甲醛试验
        2.4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
        2.5 样本制备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苍柏袪痛胶囊的镇痛作用
        3.2 苍柏袪痛胶囊的消肿作用
        3.3 苍柏袪痛胶囊对小鼠步态行为的影响(甲醛法)
        3.4 苍柏袪痛胶囊对Coderre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节 苍柏袪痛胶囊对高尿酸血症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药理作用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受试药物和主要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高尿酸血症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134]
        2.2 样本制备
        2.3 SUA、XOD、IL-1β和MMP-3 含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SUA含量变化
        3.2 XOD活力变化
        3.3 IL-1β和MMP-3 含量变化
        4 讨论
    第五节 苍柏祛痛胶囊拆方药效学研究
        引言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受试药物和主要试剂
        1.3 仪器
        2.方法
        2.1 镇痛作用研究
        2.2 抗炎作用研究
        2.3 降尿酸作用研究
        2.4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对热板(物理致痛)试验的影响
        3.2 对冰醋酸(化学致痛)扭体反应的影响
        3.3 对二甲苯试验的影响
        3.4 对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3.5 对i.p.OP小鼠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4.讨论
    第六节 苍柏祛痛胶囊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和6种成分含量同时测定
        引言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2.5 苍柏祛痛胶囊指纹图谱建立
        2.6 同时测定方法建立
        3 结果
        3.1 指纹图谱建立
        3.2 同时测定方法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成果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防己的性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性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1 五味的形成与发展
        1.1.2 四气的形成与发展
        1.1.3 五味与四气的关系
        1.1.4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1.1.5 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提出和内涵
    1.2 防己的研究概况
        1.2.1 防己的品种考证
        1.2.2 防己的药材鉴别
        1.2.3 防己的化学成分研究
        1.2.4 防己的药理作用研究
第2章 防己的性味考证
    2.1 防己“味”的考证
        2.1.1 味“辛”的考证
        2.1.2 味“苦”的考证
    2.2 防己“性”的考证
        2.2.1 性“平”的考证
        2.2.2 性“温”的考证
        2.2.3 性“寒”的考证
    2.3 小结
第3章 防己性味物质基础的可拆分性研究
    3.1 药材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防己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工艺研究
        3.2.2 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研究
        3.2.3 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研究
    3.3 实验结果
        3.3.1 防己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工艺
        3.3.1.1 防己性味物质基础拆分结果
        3.3.1.2 响应曲面法优化防己多糖提取工艺
        3.3.2 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表征
        3.3.2.1 多糖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表征
        3.3.2.2 生物碱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表征
        3.3.2.3 非生物碱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表征
        3.3.2.4 甾醇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研究
        3.3.3 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研究
        3.3.3.1 定性化学反应分析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
        3.3.3.2 TLC法分析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
        3.3.3.3 HPLC法分析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
        3.3.3.4 UPLC-MS法分析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
        3.3.3.5 PCA与OPLS-DA分析防己化学拆分组分的成分互不交叉性
    3.4 小结
第4章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与药味归属研究
    4.1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药味科学内涵的研究
        4.1.1 药物、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2.1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抗炎作用研究
        4.1.2.2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镇痛作用研究
        4.1.2.3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解热作用研究
        4.1.2.4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利尿作用研究
        4.1.2.5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4.1.2.6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抗风湿作用研究
        4.1.3 实验结果
        4.1.3.1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抗炎作用结果
        4.1.3.2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镇痛作用结果
        4.1.3.3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解热作用结果
        4.1.3.4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利尿作用结果
        4.1.3.5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
        4.1.3.6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抗风湿作用结果
    4.2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药味归属
        4.2.1 从传统中医药学角度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味归属
        4.2.2 从现代科学角度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味归属
    4.3 小结
第5章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与药性归属研究
    5.1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药性科学内涵的研究
        5.1.1 药物、试剂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结果
    5.2 防己性味拆分组分的药性归属
        5.2.1 从内分泌系统影响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性归属
        5.2.2 从环核苷酸系统影响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性归属
        5.2.3 从三羧酸循环影响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性归属
        5.2.4 从中枢神经递质环影响对防己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性归属
    5.3 小结
第6章 汉防己甲素对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
    6.1 药物、试剂与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汉防己甲素的制备
        6.2.2 汉防己甲素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6.2.3 汉防己甲素对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6.2.4 汉防己甲素对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6.3 实验结果
        6.3.1 汉防己甲素的结构解析
        6.3.2 汉防己甲素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6.3.3 汉防己甲素对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6.3.3.1 汉防己甲素对HepG-2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6.3.3.2 汉防己甲素对BGC-823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6.3.3.3 汉防己甲素对MCF-7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6.3.4 汉防己甲素对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作用
        6.3.4.1 汉防己甲素对HepG-2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作用
        6.3.4.2 汉防己甲素对BGC-823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作用
        6.3.4.3 汉防己甲素对MCF-7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作用
    6.4 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榅桲提取物对RHR血压的影响及有效部位的筛选
    1 榅桲不同药用部位对RHR血压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1.2 结果
    2 榅桲叶提取物对RHR血压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2 结果
    3 榅桲叶抗高血压有效部位筛选及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3.2 结果
    4 榅桲叶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榅桲总黄酮对SHR血压及主要靶器官的影响
    1 榅桲叶总黄酮提取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2 榅桲叶总黄酮对SHR血压的影响
        2.1 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2 结果
    3 榅桲叶总黄酮对SHR心脏及其它主要靶器官的影响
        3.1 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3.2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榅桲总黄酮对SHR血压及心脏功能影响的主要机制研究
    1 榅桲总黄酮对SHR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检测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1.2 结果
    2 榅桲总黄酮对SHR炎症因子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检测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2 结果
    3 榅桲总黄酮对SHR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检测方法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3.2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抗高血压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粉防己碱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仪器与试药
第一章 绪论
    1 粉防己碱的研究概况
        1.1 粉防己碱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1.1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1.1.1.1 抗高血压作用
        1.1.1.2 抗心律失常作用
        1.1.1.3 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
        1.1.1.4 对Ca~(2+)通道的作用
        1.1.2 其他药理作用
        1.1.2.1 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
        1.1.2.2 抗纤维及胶原增生作用
        1.1.2.3 降低肺动脉高压与门静脉高压
        1.1.2.4 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
        1.2 体内代谢与毒副作用研究
    2 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2.1 脂质纳米粒
        2.2 SLN与NLC
        2.2.1 基本组成与制备方法
        2.2.2 纳米粒的结构
        2.2.2.1 SLN的载药
        2.2.2.2 NLC的载药
        2.3 脂质纳米粒的吸收与分布
    3 立题依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粉防己碱理化性质研究
    1 粉防己碱体外分析方法的确立
        1.1 检测波长的确立
        1.2 色谱条件
        1.3 标准曲线的建立
        1.4 专属性考察
        1.5 精密度试验
        1.6 准确度试验
    2 粉防己碱理化性质研究
        2.1 溶解度的测定
        2.2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3 热稳定性研究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粉防己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
    第一节 粉防己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1 制备工艺的考察
        1.1 制备方法的选择
        1.2 制备工艺的优化
        1.2.1 初乳的制备
        1.2.2 搅拌速率与搅拌时间
        1.2.3 超声条件的考察
        1.2.4 制备工艺
        2 处方考察
        2.1 脂质材料对粉防己碱溶解性的考察
        2.2 脂质材料的选择
        2.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4 药物浓度
        2.5 处方优化筛选
        2.5.1 评价指标及实验结果
        2.5.2 数据分析
        2.5.3 模型拟合
        3 讨论
    第二节 粉防己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评价
        1 SLN理化性质考察
        1.1 透射电镜观察形态
        1.2 粒径测定
        1.3 zeta电位测定
        1.4 pH值的测定
        1.5 包封率的测定
        1.5.1 凝胶微柱的制备
        1.5.2 包封率的测定
        1.6 SLN体外释药
        1.6.1 释放度的测定
        1.7 稳定性研究
        2 冻干研究
        2.1 冻干工艺
        2.2 冻干保护剂的考察
        2.3 冻干样品表面形态的观察
        3 脂质与药物晶型评价
        3.1 脂质的DSC研究
        3.2 冻干SLN的DSC研究
        3.3 X-射线衍射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粉防己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与评价
    第一节 粉防己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
        1 制备工艺的考察
        1.1 制备工艺
        2 处方考察
        2.1 液体脂质材料对粉防己碱溶解性的考察
        2.2 固体脂质的选择
        2.3 混合脂质的选择
        2.4 药物浓度
        2.5 乳化剂的考察
        2.5.1 处方的优化
        2.5.2 数据分析
        2.5.3 模型拟合
    第二节 粉防己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剂学性质评价
        1 NLC理化性质考察
        1.1 透射电镜观察形态
        1.2 粒径测定
        1.3 zeta电位测定
        1.4 pH值的测定
        1.5 包封率的测定
        1.6 释放度的测定
        1.7 稳定性研究
        2 冻干研究
        2.1 冻干工艺
        2.2 冻干保护剂的考察
        2.3 冻干样品表面形态的观察
        3 脂质与药物晶型评价
        3.1 脂质的DSC研究
        3.2 冻干NLC的DSC研究
        3.3 X-射线衍射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脂质纳米粒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与体内分布
    第一节 脂质纳米粒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1 粉防己碱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1.1 色谱条件
        1.2 贮备液的配制
        1.3 血浆样品的处理和测定
        1.4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方法学的确证
        1.4.1 方法专属性考察
        1.4.2 标准曲线的制备
        1.4.3 提取回收率
        1.4.4 精密度与准确度试验
        1.4.5 稳定性考察
        2 药物动力学实验
        2.1 实验动物
        2.2 粉防己碱制剂的制备
        2.3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2.3.1 药动学参数计算
        2.3.2 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粉防己碱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3.2 NLC的给药
    第二节 粉防己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组织分布研究研究
        1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1.1 色谱条件
        1.2 贮备液的配制
        1.3 组织样品的处理
        1.4 方法学的确证
        2 组织分布实验
        2.1 实验动物
        2.2 粉防己碱制剂的制备
        2.3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2.4 实验结果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5)粉防己碱血管舒张及心肌保护药理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粉防己碱的药理研究
        1.1.1 防己药材概述
        1.1.2 粉防己碱的理化性质
        1.1.3 粉防己碱的药理作用
        1.1.4 粉防己碱的临床应用、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
    1.2 血管舒缩的影响因素
        1.2.1 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舒张因子
        1.2.2 离子通道
        1.2.3 肾上腺素受体
    1.3 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
        1.3.1 自由基损伤
        1.3.2 炎症反应
        1.3.3 细胞凋亡
    1.4 结语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粉防己碱的舒张血管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引言
    2.1 粉防己碱的舒张血管效果及α-肾上腺素受体和血管内皮系统在其中的作用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粉防己碱血管舒张作用与钙离子通道的关系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粉防己碱血管舒张作用与钾离子通道的关系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4 粉防己碱血管舒张作用与β-肾上腺素受体的关系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与分析
    2.5 讨论
    2.6 参考文献
第3章 粉防己碱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引言
    3.1 粉防己碱的心肌保护药理作用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粉防己碱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从核酸水平研究粉防己碱的心肌保护作用机理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4 从蛋白水平研究粉防己碱的心肌保护作用机理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3.6 参考文献
第4章 6个中药活性单体的抗氧化能力与血管舒张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药物及溶液配制
        4.1.2 受试动物
        4.1.3 试剂与耗材
        4.1.4 仪器
        4.1.5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6个中药单体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4.2.2 6个中药单体舒张血管的作用
        4.2.3 抗氧化能力与血管舒张作用的相关性
    4.3 讨论
    4.4 参考文献
第5章 总结
附录: 英汉及缩略语对照
作者简介
致谢

(6)左心室重构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学评价及其相关中药的电生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室重构的电生理重构特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1. 心室重构时的电生理重构
        2. 心室重构时动作电位(AP)的改变及其机制
        3. 起搏电流I_f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1. 抗心律失常中药实验研究的现状
        2. 目前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部分缩窄大鼠腹主动脉致心肌肥厚动物模型的病证结合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二 两种心室重构大鼠模型离体心脏电生理特点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三 利多卡因、胺碘酮和维拉帕米对部分缩窄腹主动脉大鼠离体心脏的电生理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四 川芎嗪和人参茎叶皂苷对部分缩窄腹主动脉大鼠模型离体心脏的电生理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五 小檗碱、槐定碱对部分缩窄腹主动脉大鼠模型离体心脏的电生理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六 扶正化瘀胶囊对心梗大鼠心脏电生理影响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7)粉防己碱调控前炎症因子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粉防己碱对缺氧/复氧诱导乳鼠心肌细胞损伤及前炎症因子的影响
    第一节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及缺氧/复氧模型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粉防己碱对缺氧/复氧乳鼠心肌细胞前炎症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粉防己碱调控前炎症因子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粉防己碱调控前炎症因子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一
综述二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8)粉防己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和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粉防己碱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比较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 和CYTC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氧/复氧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第一节 新生大鼠体外心肌细胞培养和缺氧/复氧模型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粉防己碱对缺氧/复氧诱导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PKC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清热、活血、益气药抑制心脏早搏的电生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英汉对照
综述(一) 重构心肌电生理学特性及其离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药抗心律失常的进展与研究
上篇(临床研究部分)
    临床研究一 对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和特发性心律失常病人与其中医证候关系特点的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临床研究二 室上速、病窦和房颤病人的中医证候调查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临床结论
        参考文献
下篇(电生理基础研究)
    实验研究一 心梗大鼠离体心脏的动作电位和不应期电生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二 利多卡因、美托洛尔、胺碘酮和维拉帕米对大鼠离体心脏的电生理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三 大蒜素和胺碘酮对正常大鼠和心梗大鼠离体心梗心脏的电生理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四 槐定碱对正常和心梗大鼠离体心脏传导和心室复极影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五 小檗碱、川芎嗪和人参茎叶皂苷对正常和心梗大鼠离体心脏的电生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临床病历调查表

(10)粉防己碱对快速心房起搏引起心房急性电重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小 结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 图

四、粉防己碱的心血管电生理作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苍柏祛痛胶囊药效学研究和质量控制体系建立[D]. 吴晶.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2)
  • [2]防己的性味研究[D]. 王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5)
  • [3]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周文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4]粉防己碱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 黎苏. 沈阳药科大学, 2011(06)
  • [5]粉防己碱血管舒张及心肌保护药理作用的研究[D]. 张萌.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 [6]左心室重构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学评价及其相关中药的电生理作用研究[D]. 倪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1)
  • [7]粉防己碱调控前炎症因子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D]. 王裕勤.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8]粉防己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和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常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9]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清热、活血、益气药抑制心脏早搏的电生理实验研究[D]. 邢雁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 [10]粉防己碱对快速心房起搏引起心房急性电重构的影响[D]. 路军. 江西医学院, 2004(01)

标签:;  ;  ;  ;  ;  

汉防己酯的心血管电生理效应(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