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保留幽门置入蠕动空肠治疗贲门癌

胃大部切除保留幽门置入蠕动空肠治疗贲门癌

一、保留幽门的胃大部切除间置顺蠕动空肠治疗贲门癌(论文文献综述)

蒋璐剑[1](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李东亮[2](2021)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端胃切除术(Proximal gastrectomy,PG)已应用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多年,然而 PG 术后吻合方式暂无统一标准。本研究通过探讨AEG患者行PG术后四种不同吻合方式(食管胃前壁吻合、双通道空肠间置吻合、单通道空肠间置吻合、overlap法管型胃食管吻合)的近期临床疗效,以期望进一步明确各种吻合方式优劣,为临床医师诊疗提供可靠依据,进而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行PG的Siewert Ⅱ、Ⅲ型AEG患者119例,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为:传统食管胃前壁吻合(EG)组、双通道空肠间置吻合(DTR)组、单通道空肠间置吻合(STR)组、overlap法管型胃食管吻合(OTG)组,后三组均为抗反流吻合组。分析比较四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RDQ评分、术后并发症,尤其是术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吻合口狭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营养指标。以SPSS26.0软件行统计学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术后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Siewert分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三个抗反流吻合组手术时长均显着长于EG(P<0.05),三组间相互对比没有明显区别(P>0.05)。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短期恢复指标(通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长)相当(P>0.05)。其中,OTG组各项术后短期恢复指标平均值均为四组中最短。3、术后胃食管反流相关并发症:三个抗反流吻合组术后1、3、6月RDQ评分及术后6月GERD发生率都显着低于EG(P<0.05),且三组间互相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后6月RE发生率分别为:EG组(25%)、DTR组(2.94%)、STR组(4%)、OTG组(3.57%),四个吻合组间互相对比发现,DTR术后6月RE发生率显着低于EG(P=0.024),其余四组间互相比较均未见明显区别(P>0.05)。4、其他术后并发症比较:DTR、STR、OTG组术后胃潴留、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均低于EG。四组间相互对比发现,DTR组胃潴留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均为四组最低,且显着低于EG组(P<0.05)。此外,三个抗反流吻合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也都显着低于EG组(P<0.05),三个抗反流组间相互对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5、术后营养状况比较:三个抗反流吻合组术后营养指标包括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体重均显着高于EG组(P<0.05),三组间互相对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行四组内术后6月营养指标与术前比较发现,EG组、DTR组、OTG组术后6月营养指标显着低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TR组术后半年TP、ALB以及体重较术前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PG术后四种吻合方式(EG、DTR、STR、OTG)的手术安全性及术后短期恢复情况相当,四组病患均成功进行手术且术后得以良好恢复。OTG的手术侵袭性低,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最早。2、与EG相比,三种抗反流吻合方式(DTR、STR及OTG)成功的减少了术后RE等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提高了病人术后生活水平。3、三种抗反流吻合术术后除RE以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也均低于EG,且三种抗反流吻合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EG,因而可认为三种抗反流吻合在预防术后除RE以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上也具有一定作用,进一步优化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其中,DTR在预防胃潴留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上优势明显。4、与EG相比,三种抗反流吻合术在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上具有明显优势,且以STR术后营养状况恢复最佳。

熊杰[3](2021)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半端端吻合与Overlap吻合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课题背景:目前,胃癌是消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是我国高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排在第三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有力控制,胃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下降。但胃癌中一类特殊的类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及病死率却呈逐年增长态势。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结果显示,在近20年来AEG所占比例从20世纪的22.3%提升至35.7%。SiewertⅡ、Ⅲ型AEG的发病率显着升高,且患者确诊时术前临床分期大部分为中晚期,手术难度系数高,总体预后差,因此成为国际国内同行专家所广泛关注的热点。对于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手术治疗是在众多治疗策略中其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自1994年Kitano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技术在胃癌的治疗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近、远期疗效,韩国、日本及中国的相关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亦证实了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性术能获得极大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获益。因此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开始尝试在腹腔镜下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并完成全胃切除术,并报道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随着SiewertⅡ、Ⅲ型AEG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广泛开展,如何选择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是一个难点。其中以全胃切除食管空肠重建尤为困难,也是外科医师讨论的热点及难点。据吻合器械的差异分为圆型吻合和线性吻合,目前常用的管型吻合方式是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常用的线性吻合是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本中心2013年研发创新食管空肠半端端吻合方式(semi-end-to-end anastomosis,SEEA)在食管空肠吻合方式运用中取得良好的临床效应,消化道重建时间具有一定优势,在并发症方面具有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进行SiewertⅡ、Ⅲ型AEG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SEEA吻合与Overlap吻合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以评估SiewertⅡ、Ⅲ型AEG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SEEA吻合及Overlap吻合的临床运用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SiewertⅡ、Ⅲ型AEG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SEEA吻合及Overlap吻合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食管空肠SEEA吻合及Overlap吻合方式在SiewertⅡ、Ⅲ型AEG腹腔镜全胃切除术运用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从2016年1月1日到2019年1月1日期间连续收治的85例行根治术的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给予统计分析。其中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行食管空肠SEEA吻合(以下称“SEEA”组)46人;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行Overlap吻合(以下称“Overlap组”)39人。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1、手术术中情况(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的数量、阳性淋巴结的数量、肿瘤近切缘的距离、食管空肠吻合的时间、辅助切口的长度、术中食管空肠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出血的发生情况);2、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水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非吻合口并发症:(十二指肠残端瘘、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及切口感染)、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3、术后近期随访情况(术后1年内的生存情况、吻合口狭窄、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本项研究采用IBM 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的方法进行比较。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统计学上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SEEA组和Overlap组基本资料的比较本研究共有85例符合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纳入研究,其中SEEA组46例,Overlap组39例。两组病例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Siewert分型例数、肿瘤最大直径、病理类型及p TNM分期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手术情况:SEEA组和Overlap组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术中无脾切除病例,术中无中转开腹及术中死亡情况。与Overlap组相比,SEEA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肿瘤近切缘距离【(2.3±0.9)cm和(1.6±1.0)cm,p<0.05】;食管空肠吻合时间短【(32±3)min和(42±5)min,p<0.05】;辅切口长度更长【(7.5±1.6)cm和(4.8±1.2)cm,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的手术时间长短、手术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淋巴结清扫的数量、手术阳性淋巴结的数量、术中食管空肠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Overlap组1例患者行食管空肠吻合时出现吻合端空肠被直线切割吻合器远端刺穿致空肠破裂,术中切除破裂段空肠,游离空肠系膜再完成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3.术后恢复情况:SEEA组和Overlap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SEEA组食管空肠吻合口出血为1例,Overlap组食管空肠吻合口出血为1例,两组具有一定差异(χ2=4.449,p<0.05)。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出血患者均通过输血、内镜下止血、输注止血药物等内科保守治疗好转。术后两组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水的时间、术后首次进食的时间、术后拔管的时间、发生非食管空肠吻合口并发症等比较结果一致(p>0.05)。Overlap组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患者1例经腹腔穿刺引流、抗感染、禁食等保守治疗痊愈;Overlap组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2例经抗感染、穿刺引流、营养支持等治疗痊愈;SEEA组5例患者、Overlap组3例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经抗感染、雾化祛痰等治疗痊愈;SEEA组2例患者、Overlap组1例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经抗感染、腹腔穿刺引流痊愈;SEEA组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例经换药、抗感染治疗痊愈。4.随访情况:SEEA组和Overlap组两组8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段为术后1年,随访期间SEEA组和Overlap组患者死亡分别为3例和2例,食管空肠吻合口狭窄分别为0和2例,均无食管空肠吻合口复发。结论:与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腹腔镜全胃切除Overlap吻合方式相比较,SEEA吻合方式是一种可安全且便捷的手术方法,该吻合方式可获得更高的肿瘤近端切缘,肿瘤学上更加安全,可缩短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更低等特点;OVerlap吻合方式辅助切口更短,术后更加美观;SEEA吻合适用范围更广,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较为合理的手术方式之一。

刘力[4](2020)在《近端胃癌根治术后双通道空肠间置术与食管胃直接吻合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比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近端胃癌根治术后采用双通道空肠间置术(DJI)和食管胃直接吻合术(EG)这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后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的相关临床指标,进一步探讨研究此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是否会影响有关的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综合考虑它们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而为选择出近端胃癌根治术后较为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万方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出近端胃癌根治术后采用双通道空肠间置术(DJI)和食管胃直接吻合术(EG)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相比较的有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2月底。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比值比或95%置信区间的加权平均差,比较手术临床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反流性胃炎、胃排空延迟)的差异,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文经筛选后一共得到5项非随机观察性临床研究(OCS),分别包括了153例双通道空肠间置术(DJI)和199例食管胃直接吻合组(EG)的患者。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与EG组相比,DJI组手术时间有一定的延长(WMD=45.11;95%CI=(40.70,49.53);P<0.00001),术中出血量(WMD=15.55;95%CI=(11.82,19.28);P<0.00001)更大,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WMD=0.43;95%CI=(0.26,0.71);P=0.0009)要优于EG组。结论近端胃癌根治术后,采用双通道空肠间置术(DJI)作为消化道重建方式,虽然在手术时间上有一定的延长,术中出血量有所增加,但因其可以带来更低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陆烟生[5](2020)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疗效分析以及对残胃及食管粘膜炎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分别采用三角吻合术、Billroth Ⅱ式+Braun’s吻合术以及Roux-en-Y式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的疗效分析以及短期对患者残胃及食管粘膜炎症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2016年0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90例,按手术后吻合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各30例。其中30例患者术中采用三角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为三角吻合术组;另30例患者术中采用Billroth Ⅱ式+Braun’s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为Braun’s吻合术组;最后30例患者术中采用Roux-en-Y式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为Roux-en-Y式吻合术组。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情况、住院时间和费用、短期并发症情况、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免疫功能情况,并随访三组患者,通过术后半年及一年的胃镜及病理检查来分析判断不同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食管和残胃粘膜的炎症影响。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进肠内营养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吻合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un’s吻合术组患者与Roux-en-Y式吻合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三组患者Chew-wun Wu评分、ADL评分、CRP、WBC、CD3+、CD4+、CD8+以及CD4+/CD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oux-en-Y式吻合术组患者Chew-wun Wu评分、ADL评分、CD3+、CD4+以及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CRP、WBC以及CD8+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吻合术组患者与Braun’s吻合术组患者 Chew-wun Wu 评分、ADL 评分、CRP、WBC、CD3+、CD4+、CD8+以及CD4+/CD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Roux-en-Y式吻合术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ux-en-Y式吻合术组A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B级和C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D级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Roux-en-Y式吻合术组残胃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Roux-en-Y式吻合术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A级、B级反流性食管炎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C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吻合术组有1例D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Roux-en-Y式吻合术组残胃炎、残胃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残胃癌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Billroth Ⅱ式+Braun’s吻合术以及Roux-en-Y式吻合术相比,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三角吻合术重建消化道可缩短手术时间,三角吻合与Billroth Ⅱ式+Braun’s吻合的临床疗效相仿。而采用Roux-en-Y式吻合术对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能改善生活质量水平,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降低反流性食管炎、残胃炎和残胃溃疡的发生率,且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吴劲风[6](2020)在《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比较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两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及3年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最优选择。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本研究共收集了从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纳入符合标准的87例患者,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常规Roux-en-Y组42例和非离断式Roux-en-Y远端空肠储袋代胃术组45例。随访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营养状况、炎症免疫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随访截止到2020年2月。结果 本研究87例患者中男性占72.4%,女性27.6%,平均年龄62.4±12.2岁(范围:32-90),平均 BMI 22.7±3.1(范围:16.7-31.2),术后病理TNM 分期 Ⅰ、Ⅱ、Ⅲ期分别为14.9%、47.1%、37.9%;整体R0切除率为98.6%;总体3年总生存率为75.9%,A组为73.8%,B组为77.8%,P=0.718。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肿瘤直径、病理TNM分期、肿瘤Lauren分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首次下地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及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腔镜和开放手术的对比当中,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地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及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住院时间等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32.68 vs.35.54,P=0.16)、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3.8%vs.17.8%,P=0.488)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绘制LMR、NLR、PLR的ROC曲线,结果显示:三者预测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98、3.42和171.8,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687和0.763,其中术前LMR、PLR预测胃癌预后意义较NLR大,但三者在A、B两组的对比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B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体重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前3个月下降最快,直至术后1年才趋于稳定,略为术前体重的86%,B组体重恢复先于A组,到术后第2年,基本恢复到术前体重的95%。结论 与常规Roux-en-Y组相比,非离断式Roux-en-Y远端空肠储袋代胃术无需离断空肠及系膜,不仅操作简单,而且避免了肠道电生理的中断和运动功能的损害,有效地阻断了胆汁、胰液的反流,避免了反流性食管炎,保护十二指肠正常起搏电位向远端空肠扩布,有效减少Roux滞留综合征的弊病。远端空肠储袋,代偿了部分胃的储存功能,增加了摄食量,明显延缓了食物通过时间,让食物充分的与Y肠襻来的胆汁和胰液混合,使消化液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食物,有助于肠道的消化和吸收,维持体内胃肠道激素平衡,显着改善术后营养状况、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也短,在肿瘤治疗的安全性方面与开放手术相当。

黄浩然[7](2020)在《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双通路吻合与传统食管-残胃吻合两种不同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术式的优劣,为探索理想的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01月至2019年02月在赤峰市医院肿瘤外科住院明确诊断为近端胃癌并行近端胃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双通路吻合(Double tract group,DT组),对照组行食管-残胃吻合(esophagogastrostomy group,EG组),比较两组术式患者的基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选取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共5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术式患者的饮食恢复与营养学指标变化情况;采用癌症核心QLQ-C30量表及胃癌QLQ-STO22量表中的所有项目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命质量问卷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4例,其中DT组31例,EG组33例,但DT组1例因家庭经济原因未能继续完成随访被排除,EG组有2例因经济原因、1例因车祸外伤行腰椎间盘手术治疗被排除,最终共纳入60例患者进行研究,DT组和EG组各30例。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1)基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病例资料及术前的饮食、营养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指标比较:DT组的手术时间较EG组延长(202.83±15.12 vs 168.16±13.38min,t=9.403,P<0.000),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117.33±26.25 vs 127.00±28.67ml,t=-1.362,P=0.178)、术中胃周淋巴结清扫个数(39.83±6.97 vs 39.27±7.32个,t=0.307,P=0.760)、术后首次进食时间(6.83±0.84 vs 6.93±1.01,t=-0.417,P=0.678)、术后住院时间(13.17±1.66 vs 13.37±1.77d,t=-0.451,P=0.654)各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并发症比较:DT组在术后1年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EG组(6.7%vs 26.7%,χ2=4.32,P=0.038);两组在切口感染(3.3%vs 3.3%,P=1.000)、吻合口出血(0%vs 3.3%,P=1.000)、吻合口瘘(0%vs 3.3%,P=1.000)、术后梗阻(0%vs 0%,P=1.000)、术后胃排空障碍(0%vs 3.3%,P=1.000)、吻合口狭窄(0%vs 3.3%,P=1.000)各单项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总并发症的发生率(3.3%vs 16.7%,χ2=1.667,P=0.197)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饮食恢复与营养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DT组在术后3月、6月、12月的饮食恢复情况与营养指标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GB)、前白蛋白(PAB)、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各方面明显优于EG组(P<0.05)。(5)生命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仅在QLQ-C30量表中的总体健康状况和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丧失、情绪功能领域以及QLQ-STO22量表中的反流、疼痛、饮食受限、焦虑领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组患者在术后1月、3月、6月、12月各时间点的总体健康状况和情绪功能、反流、饮食受限、疼痛、焦虑、恶心呕吐、食欲丧失各领域评价均优于EG组(p<0.05);另外DT组多数患者在12月的评价已达到甚至部分超过术前水平,而EG组仍低于术前水平。结论:双通路吻合技术在近端胃切除根治术中安全可行,相较于传统食管-残胃吻合而言,虽然手术操作时间相对延长,但并不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及并发症,具有明显的抗反流效果,同时具有术后饮食与营养恢复好、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是近端胃切除后较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梁健,黄杰,付印,谢颂平[8](2017)在《食管、胃双源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食管、胃双源癌是指食管、胃同时发生的位置独立的原发肿瘤。因肿瘤切除后消化道重建存在困难,临床上对食管癌合并胃癌患者的治疗,大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案。本文结合临床经验以及阅读文献报道,将临床上对于食管癌合并胃癌的外科手术治疗予以综述,对于不同部位的食管、胃双源癌,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以及重建消化道的器官,从而做到手术治疗胃食管双源癌。

朱孝军,刘文和,陈石卿[9](2009)在《保留幽门间置顺蠕动空肠的胃次全切术治疗贲门癌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保留幽门间置顺蠕动空肠的胃次全切术治疗贲门癌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31例贲门癌行保留幽门的胃次全切除术。在食管与残胃之间间置顺蠕动空肠,并在食管空肠吻合口下方3 cm左右重叠缝合空肠浆肌层重建人工贲门。结果31例贲门癌患者均随访1~8年,平均(2.4±0.5)年。随访患者的胃排空时间为(2.2±0.4)h,无贫血、倾倒综合征发生;食管及吻合口炎症2例。保留幽门间置顺蠕动空肠的胃次全切术后残胃具有贮存食物、良好的排空及抗返流功能,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结论本术式术后并发症少,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吴建平,贺鳌,贾映东,许政文,黄云辉,李雪萍,杨敏[10](2008)在《保留幽门间置空肠代胃重建消化道在次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次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的重建方式。方法总结该院2000年1月~2006年5月间采用经腹保留幽门次全胃切除、间置空肠代胃重建消化道手术的34例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1例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及狭窄。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半年每顿进食200~300g,每日进餐3~4次,餐后无胸骨后灼痛,无胆汁反流现象,无排空障碍及倾倒综合征。全组患者均无贫血,体质量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保留幽门次全胃切除、间置空肠代胃重建消化道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保留幽门的胃大部切除间置顺蠕动空肠治疗贲门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留幽门的胃大部切除间置顺蠕动空肠治疗贲门癌(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2)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观察指标
        2.4.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
        2.4.2 围手术期指标
        2.4.3 术后并发症
        2.4.4 营养指标
    2.5 手术方法
        2.5.1 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
        2.5.2 食管胃前壁吻合术
        2.5.3 双通道空肠间置术
        2.5.4 单通道空肠间置术
        2.5.5 Overlap法管型胃食管吻合术
    2.6 随访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四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3.3 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3.3.1 RDQ评分、胃食管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
        3.3.2 吻合口相关并发症
        3.3.3 胃潴留
        3.3.4 其他术后并发症
    3.4 四组患者营养学指标比较
4 讨论
    4.1 围手术期指标
        4.1.1 安全性指标
        4.1.2 术后短期恢复指标
    4.2 术后并发症
        4.2.1 胃食管反流相关并发症
        4.2.2 吻合口相关并发症
        4.2.3 胃潴留
        4.2.4 其他术后并发症及总并发症
    4.3 术后营养状况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近端胃切除术及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半端端吻合与Overlap吻合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半端端吻合与Overlap吻合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SiewertⅡ型及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消化道重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成果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4)近端胃癌根治术后双通道空肠间置术与食管胃直接吻合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比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干预措施
    2.4 结局指标
    2.5 纳入标准
    2.6 排除标准
    2.7 计算机检索内容
    2.8 手动及其他检索方法
    2.9 资料的提取归纳
    2.10 文献的质量评价
    2.11 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和偏倚风险的评价
    3.2 Meta分析结果
        3.2.1 手术时间
        3.2.2 术中出血量
        3.2.3 术后并发症
    3.3 发表偏倚
第4章 讨论
    4.1 术中结果
    4.2 术后并发症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5)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疗效分析以及对残胃及食管粘膜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2.2 三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2.3 三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对比
    2.4 三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情况对比
    2.5 三组患者短期并发症情况对比
    2.6 三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2.7 三组患者免疫功能对比
    2.8 三组患者随访半年后食管和残胃情况对比
    2.9 三组患者随访一年后食管和残胃情况对比
3 讨论
    3.1 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3.2 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消化道重建的常用方法
    3.3 三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的影响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及病理分期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二) 研究及手术方法
        1. 围手术期管理
        2. 手术方法
        3. 围手术期临床指标
        4. 出院后随访
        5.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一) 一般资料、临床病理特征
    (二) 手术信息
    (三) 手术并发症
    (四) 术后营养状况及炎症指标
    (五) 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
三、分析与讨论
    (一) 非离断式Roux-en-Y远端空肠储袋代胃消化道重建的优势
    (二)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优势
    (三) 术后体重、生活质量和营养炎症指标的改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式的选择与术后反流诊治原则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食管、胃双源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管、胃双源癌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2 食管、胃双源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3 食管、胃双源癌的发病原因
    3.1 遗传因素和基因
    3.2 饮食习惯
    3.3 营养不良及微量元素的缺乏
    3.4 化学因素
    3.5 慢性炎症
    3.6 其他因素
4 食管、胃双源癌的诊断
    4.1 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
    4.2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4.3 胸腹部CT
    4.4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
    4.5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5 食管、胃双源的外科治疗
    5.1 食管、胃双源癌手术的适应证
    5.2 食管、胃双源癌手术的禁忌证
    5.3 食管、胃双源癌的手术入路选择
    5.4 食管、胃双源癌的手术方法
        5.4.1 经左胸切口胃代食管术
        5.4.2 经左胸腹联合切口结肠间置或者空肠间置术
        5.4.3 经左胸腹联合切口空肠代食管术或者结肠代食管术
        5.4.4 经左胸腹联合切口保留残胃并行空肠代食管术
        5.4.5 经右胸后外侧切口及腹部正中切口胃代食管术
        5.4.6 经左颈、右胸、腹部三切口结肠代食管术
        5.4.6. 1 全胃切除、结肠代食管术
        5.4.6. 2 胃大部切除、结肠代食管术
        5.4.7 经右胸后外侧切口及腹部切口行空肠间置术或结肠间置术
        5.4.8 胸、腹腔镜辅助下食管、胃双源癌切除术
    5.5 食管、胃双源癌术后常见并发症
6 食管、胃双源癌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四、保留幽门的胃大部切除间置顺蠕动空肠治疗贲门癌(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李东亮. 扬州大学, 2021(02)
  • [3]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半端端吻合与Overlap吻合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D]. 熊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近端胃癌根治术后双通道空肠间置术与食管胃直接吻合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比的荟萃分析[D]. 刘力. 南昌大学, 2020(08)
  • [5]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疗效分析以及对残胃及食管粘膜炎症的影响[D]. 陆烟生. 苏州大学, 2020(02)
  • [6]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D]. 吴劲风.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D]. 黄浩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食管、胃双源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J]. 梁健,黄杰,付印,谢颂平. 中国当代医药, 2017(08)
  • [9]保留幽门间置顺蠕动空肠的胃次全切术治疗贲门癌效果观察[J]. 朱孝军,刘文和,陈石卿.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04)
  • [10]保留幽门间置空肠代胃重建消化道在次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J]. 吴建平,贺鳌,贾映东,许政文,黄云辉,李雪萍,杨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04)

标签:;  ;  ;  ;  ;  

胃大部切除保留幽门置入蠕动空肠治疗贲门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