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肾炎2例报告

药物性肾炎2例报告

一、药物相关性肾炎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白玲[1](2020)在《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Ig G4及补体I因子(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诊断和预后价值的评估;2)分析不同水平血清PLA2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疗效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3)研究血清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与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关系及补体激活在IMN患儿肾损伤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的相互关系,了解补体系统与IMN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013年8月2018年4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40例,继发性膜性肾病(SMN)患儿38例,微小病变肾病(MCD)36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比较各组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水平。分析IMN患儿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的差异及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和预后情况;2)选取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及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4月确诊的11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PLA2R水平,将IMN患儿分为阳性组(PLA2R表达阳性)、阴性组(PLA2R表达阴性),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期间的24h尿蛋白(24h-UP)、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变化,计算总有效率并绘制两组有效患者的缓解时间曲线。绘制血清抗PLA2R抗体与Alb、Scr、24h UP变化量的散点图,并分析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PLA2R水平对IMN患儿12个月缓解事件的预测价值;3)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8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患儿肾组织PLA2R抗原,Ig G,Ig G1,Ig G4,C1q,C3,C4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同时留取血标本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结果:1)154例研究对象中,36例(23.4%)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全部为IMN组的患儿;36例(23.4%)血清Ig G4阳性,IMN组患儿占34例(85.0%);38例(24.7%)血清CFI阳性,IMN组患儿占33例(82.5%)。IMN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血清白蛋白、尿蛋白、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及发生终点事件等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Ig G4与CFI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对比结果与抗PLA2R抗体相似;2)114例IMN患儿中血清PLA2R抗体阳性率67.54%,阳性组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h UP高于阴性组,Alb白低于阴性组,PLA2R不同滴度患儿24h-UP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整体疗效优于阳性组(P<0.001)。阴性组总有效率为100%,显着高于阳性组71.43%(P<0.001)。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血清Alb变化量(r=-0.853,P<0.001)、24h UP变化量(r=-0.769,P<0.001)均呈明显负线性相关,与血清Scr变化量(r=0.132,P=0.162)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血清PLA2R抗体滴度水平预测IMN患者1年内发生缓解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血清PLA2R抗体抗体滴度为1:32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7%、58.3%。而ROC曲线分析显示,PLA2R抗体测IMN患者缓解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截断值为65.57RU/m L,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0.700、0.881、0.794;3)在86例研究对象中,63例(73.25%)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80例(93.02%)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及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与阴性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24h-UP水平变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滴度的血清PLA2R水平与肾组织的PLA2R抗原阳性率、Ig G4阳性率、C1q阳性及其病理分期和节段硬化的比例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肾组织中C1q,C3,C4的表达,提示补体活化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经典途径,MBL途径及旁路途径的激活均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结论:1)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检测在IMN的鉴别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阴性的IMN患者的治疗缓解率及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较高;2)血清PLA2R抗体水平对IMN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阴性患者的血清Alb与24h UP恢复幅度更大,且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呈线性负相关,总有效率相对更高。可将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作为IMN患儿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的指标;3)血清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对于IMN的诊断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肾组织PLA2R抗原在IMN诊断方面更为敏感,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相互结合将很大程度提高IMN的诊断率,对于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均为阴性的IMN患儿,肾组织Ig G4表达,也是IMN诊断的补充。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都能有效的反映IMN患儿临床的严重程度。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也能反应疾病临床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但其与肾脏病理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N肾组织活检中可以检出Ig G,Ig G1,Ig G4,C1q,C3,C4表达,提示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可能均参与了IMN的致病过程。

崔庆科[2](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李成琴[3](2020)在《基于VEGFA/VEGFR2探讨止衄化斑汤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和意义:评价止衄化斑汤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检测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 VEGF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水平,由此在VEGFA/VEGFR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信号通路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理论基础上探索止衄化斑汤的作用机理及过敏性紫癜发病的生物学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过敏性紫癜提供新的药物靶点,为研发新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型过敏性紫癜血热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予止衄化斑汤口服治疗,对照组予芦丁片和维生素C片口服治疗,分别治疗3周,随访1个月,记录两组皮肤紫癜消退时间、复发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VEGFA水平。最后统计分析两组差异,血清VEGFA结果可与文献中健康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对比。结果:1、疾病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83.3%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2.8%(P<0.01)。两组均能显着减少证候总积分(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复发率13.9%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47.2%(P<0.01)。2、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均能显着减少皮肤紫癜(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当(P>0.05)。试验组可明显缩短皮肤紫癜病程(P<0.01),延缓皮肤紫癜复发(P<0.05)。两组均能显着减少次症积分(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实验室指标:两组均能显着降低血清VEGFA水平(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血清VEGFA与主症积分之间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01),且高度相关(R=0.879),与年龄、性别、病程均不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05)。急性期试验组、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组(P<0.01),恢复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试验组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结论和意义:止衄化斑汤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血热证疗效良好,在治疗皮肤紫癜方面与芦丁片和维生素C片疗效相当,在抑制血管炎症、促进血管修复、缩短病程、延缓复发、降低复发率、改善整体状况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血清VEGFA水平与皮肤紫癜高度相关,对血管内皮具有损伤和修复的双重作用,其恢复较皮肤紫癜滞后,可作为过敏性紫癜血管损伤、恢复及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VEGFA/VEGFR2通路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生物学机制、止衄化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理,可进一步研究其下游机制。血清VEGFA 水平除受皮肤紫癜影响外,可能与年龄、性别、病程等因素有关,这可能与体内不同程度的雌激素水平有关,结合有关文献研究成果,提出小剂量的雌激素可能通过调节血清VEGFA的适量表达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新假说,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曹晓宇[4](2020)在《罕见结缔组织疾病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RP)病人的临床特征,以及性别差异对RP临床特点的影响。新型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比值(C 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 CAR)、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单核和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 MLR)、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比值(albumin to fibrinogen ratio AFR)可预测自身免疫疾病的活动状态。我们探讨了这些新型炎症指标和复发性多软骨炎疾病活动指数(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RPDA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2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PUMCH)住院的RP病人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描述全部病人以及合并其他疾病RP病人的临床特征。除外合并其他疾病的RP病人后,余下病人按照性别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RP病人性别差异对脏器受累影响。在新型炎症指标部分,入组2005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PUMCH住院的RP病人。排除合并其他疾病以及实验室资料,如血常规、血白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结果不完整的病人。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估CAR、NLR、PLR、MLR、AFR和RPDAI的相关性。结果:2005年12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PUMCH共有212例住院病人,RP病人最常见的起病年龄段为40-49岁。病程中气道受累的病人占75%,其次发热症状的病人占70.8%。一共有19例RP病人合并其他疾病,其中5例病人合并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GPA),2例病人分别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肺结核、肿瘤。在控制起病年龄和诊断延迟时间两个因素的影响后,与未合并其他疾病的RP病人相比,眼部受累在RP合并其他疾病病人中更多见。在控制起病年龄和诊断延迟时间两个因素的影响后,男性RP患者出现关节受累的概率,是女性RP患者的0.357倍(p=0.003,95%CI 0.181-0.701)。一共入组170病人以探讨新型炎症指标在RP中的应用。CAR、NLR、PLR、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RPDAI呈正相关。血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与RPDAI负相关;控制入院年龄和病程两个因素后,结果显示CAR、NLR、PLR均和RPDAI具有相关性(R2=0.060,标准化系数 β=0.175,p=0.023;R2=0.098,标准化系数 β=0.265,p=0.001;R2=0.069,标准化系数 β=0.199,p=0.009)。结论:RP病人最常见的起病年龄段是40-49岁,病程中气道受累最常见。RP最常合并GPA。在控制起病年龄和诊断延迟时间这两个影响因素后,眼部受累在RP合并其他疾病病人中更多见;此外,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RP患者关节受累更多见。控制入院年龄和病程两个因素影响后,新型炎症标志物CAR,NLR,PLR和RPDAI有相关性,其中NLR和RPDAI的相关性最强。目的:我们旨在探讨行肾穿刺活检的中国SSc病人的肾脏损害特点。方法:我们回顾性收集1990年1月至2019年8月在PUMCH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的SSc病人的病例资料,并分析临床特征和病理结果。结果:一共有25例SSc病人行肾穿刺活检。其中,10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SRC;1例病人经过2次肾穿刺活检(第1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第2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SRC);2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ANCA相关肾小球肾炎;1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肾病;1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微小病变肾病;7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 LN),其中2例病人经过2次肾穿刺活检。具体来说,1例病人第1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IV型LN,第2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Ⅳ型和V型LN。另外1例病人第1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V型LN,第2次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Ⅲ型和V型LN;1例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SRC合并LN;2例病人发生药物相关性肾损害(1例由马兜铃酸引起,另1例由D-青霉胺引起)。在口服马兜铃酸的SSc病人的肾穿刺活检病理中,可观察到急性肾小管坏死。在D-青霉胺诱导的肾损害病人中,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示微小病变肾病。在所有SRC病人的肾脏病理切片中,均观察到了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TMA)的表现。例如,“洋葱皮”样外观伴管腔狭窄,内皮水肿和增生,内皮粘液样变和水肿,动脉血管壁内的红细胞碎片,小叶间动脉纤维素样坏死,缺血性肾小球,小动脉玻璃样变,血栓形成。其中,呈“洋葱皮样”外观的小动脉弹性纤维增生伴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表现。结论:SSc患者可出现多种肾脏组织病理类型,例如SRC、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NCA相关肾小球肾炎、IgM肾病、微小病变肾病、LN、SRC合并LN、药物(马兜铃酸和D-青霉胺)引起的肾脏损害。在疾病不同阶段,LN病理类型可发生改变。东方国家的风湿病学家应注意到马兜铃酸肾病的可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SRC是SSc患者最常见的肾脏损害类型。SRC病人的肾脏病理切片中均观察到TMA的表现,其中呈“洋葱皮样”外观的小动脉弹性纤维增生伴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TMA表现。上述提到的SSc病人中多种肾脏损害类型可与SRC的临床症状相似。由于截然不同的疾病管理模式,将SRC和其他类型的肾脏病变区分出来至关重要。对正在接受针对SRC治疗的SSc患者,不管是否有血尿,若病人仍存在持续肾脏损害伴蛋白尿,我们建议进行肾穿刺活检。目的:初步探究血管新生异常在SSc发病机制中作用。探讨CD4+CXCR5-PD-1+Tph细胞、CD4+CXCR5+CD25+Foxp3+Tfr细胞在SSc免疫学异常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PUMCH系统性硬化症门诊就诊、和在PUMCH风湿免疫科病房住院的SSc病人。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外周血中的CECs上JAMA表达、Tph细胞及其标志物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receptor CCR)2、CD25、CD38、CD69、T 细胞 Ig 和 ITIM 结构域(T cell Ig and ITIM domain TIGIT)、诱导性 T 细胞共刺激因子(inducible T cell costimulatory ICOS)、CCR7、T-bet 表达,Tph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白介素-21(interleukin-21 IL-21)和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以及外周血循环中Tfr细胞表达。比较HC和SSc病人细胞表达的统计学差异。若出现显着统计学差异,再进行临床分组,和其他细胞亚群、实验室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在HC和SSc中,CECs、凋亡CECs和活化CECs 比例没有差异,且JAMA在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 MNs)、CECs、凋亡CECs和活化CECs的表达也没有差异。入组62例SSc病人(仅3例病人为初治)和46例HC检测Tph细胞表达。与HC相比,外周血Tph细胞的表达在SSc中明显升高(3.52±1.27 vs 3.04±1.04,p=0.04)。在停用激素免疫抑制剂3个月以上,或者初治SSc患者中,外周血Tph 细胞表达明显升高(4.40±1.33%vs 3.36±1.20%,p=0.02)。Tph 细胞表面标志物 CCR2、CD25、CD38、CD69、TIGIT、ICOS、CCR7 及胞核内转录因子 T-bet 在HC和SSc表达均无差异。但是,与HC相比,Tph细胞上CD127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MFI)在 SSc 中较低(1734.00±325.50 vs 1510.00±307.00,p=0.03)。Tph细胞的胞内因子分泌情况方面,HC和SSc中的Tph细胞胞内因子IL-21的分泌情况没有差异(11.30±2.90 vs 12.67±2.88,p=0.46)。但是与SSc相比,HC中Tph细胞胞内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量更高(48.35±10.16 vs 34.14±12.94,p=0.03)。外周血Tph细胞表达与外周血嗜碱粒细胞绝对值(r=0.2581,p=0.0429)、PLT(r=0.3605,p=0.004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ng width-standard deviation RDW-SD)(r=0.2695,p=0.0373)、CD4+CXCR5+PD-1+Tfh 细胞(r=0.374,p=0.002)均呈正相关;但是与Medsger疾病严重度评分、欧洲硬皮病研究组活动指数(European Scleroderma Study Group activity index EScSG-AI)评分、修订的欧洲硬皮病试验和研究组活动指数(European Scleroderma Trials and Research Group Activity Index EUSTAR-AI)无相关性。SSc中Tph细胞表达与静息B细胞、调节性B细胞、记忆性B细胞、浆母细胞、CD19+CD11c+B细胞、CD19+CD11c+CD21-T-bet+不典型记忆性B细胞没有关联。纳入16例SSc病人(均为经治病人)以9例HC检测Tfr/Tfh,SSc外周血Tfr/Tfh 比值较HC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0.012±0.01 vs 0.008±0.003,p=0.11)。结论:在HC和SSc外周血中,MNs表面JAMA表达没有差异。SSc病人的外周血Tph细胞表达明显升高,尤其在初治和停用激素免疫抑制剂3个月以上的病人中。与HC相比,SSc患者Tph细胞表面标志物CD127 MFI较低,胞内因子TNF-α的表达较低。SSc患者外周血Tph细胞表达与外周血嗜碱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Tfh细胞表达、RDW-SD呈正相关,未发现与B细胞亚群的相关性。与HC相比,SSc外周血中Tfr/Tfh有上调趋势。

李明真[5](2019)在《以紫癜为首发表现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总结1例以紫癜为首发表现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related glomerulonephritis,IE-related GN)的病例资料,并对IE-related GN进行文献复习,以期提高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性肾炎的认识,减少临床中对此疾病的误诊、漏诊。方法:收集1例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的以紫癜为首发表现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特点、易感因素、鉴别诊断、肾损伤机制、治疗及预后特点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为中年男性,55岁,首发症状为双下肢皮肤紫癜、关节疼痛,逐渐出现重度贫血、血肌酐升高。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未规律口服降压药物治疗,无器质性心瓣膜病史。血培养为草绿色链球菌,我院心脏超声提示二尖瓣赘生物,肾活检符合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伴高血压肾损害。临床诊断为亚急性心内膜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伴高血压肾损害,高血压3级很高危。予以头孢曲松抗感染、激素、控制血压等治疗治疗4周后,血肌酐逐渐下降至124.42μmol/L,病情好转出院,随访2月后血清补体恢复正常,血肌酐维持在120μmol/L左右,未完全恢复,可能与诊治不及时和高血压肾损害相关。结论:以皮肤紫癜为首发表现的IE-related GN比较少见,IE-related GN治疗仍以抗感染为主,在感染控制的前提下,加用小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可能有利于肾功能改善。

张艺艳[6](2014)在《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临床病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肾炎,是由抗GBM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以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为特征,多数起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差,未经治疗者死亡率高达75~90%。病理突出表现为肾小球大量新月体形成及包曼囊壁断裂,间质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病变程度与肾小球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并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抗GBM肾炎的病例数有逐年上升趋势。抗GBM肾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和血清中抗GBM抗体的清除。近年来,由于各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血液净化技术的改进对抗体清除效率的提高,抗GBM肾炎患者的人、肾存活率均出现明显提高。因此,本文对抗GBM肾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不同治疗方法及疗效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治疗抗GBM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此外,还分析影响抗GBM肾炎预后的因素。既往有研究发现肥大细胞(mast cell,MC)促进了肾小管间质慢性损伤导致肾功能进展。在抗GBM动物模型中,对MC的作用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目前尚无肥大细胞在人类抗GBM肾炎中作用的研究,本研究进一步观察了抗GBM患者肾组织MC分布特点及其与肾组织损伤的关系。研究一: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观察抗GBM肾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3-2013年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住院并行肾活检诊断为抗GBM疾病患者66例,根据入院时的血清肌酐值(SCr)分为 2 组:SCr<530 μmol/L,为 A组(34 例);SCr≥530 μmol/L,为 B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病理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66例患者中,男36例,女30例;平均年龄(41.0±17.1)岁;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为13.3周,确诊时已有接近半数(48.5%)的患者SCr≥530μmol/L,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37例患者(56.0%),急进性肾炎合并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者18例(31.6%),肉眼血尿高达65.8%。与A组相比较,B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者较多见;肾间质损伤的实验室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患者尿蛋白定量较多、血尿程度相对较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上B组患者新月体比例,包囊壁断裂、小管炎、炎症细胞浸润均明显高于A组,且新月体中细胞性新月体比例较低。A组患者肾存活率及患者生存率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理改变为新月体型患者中,接受血浆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病程中出现少尿/无尿,起病时血清SCr及病程中SCr峰值,肾活检时新月体比例、新月体中细胞纤维性新月体的比例及球性硬化的比例,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本组患者大部分表现为急进型肾炎综合征,肉眼血尿发生率高,病理上新月体发生比例高。患者病程中出现少尿/无尿,起病时血清SCr及病程中SCr峰值,肾活检时新月体比例、新月体中细胞纤维性新月体的比例及球性硬化的比例,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对于病理改变中细胞性新月体比例较高的患者,及时予以血浆置换治疗可起到改善预后的作用。起病时肌酐较高,出现少尿/无尿患者,其预后较差;血浆置换治疗对预后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研究二:双重血浆滤过在治疗抗GBM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背景: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和免疫吸附(IA)疗法都用于血清中特殊抗体的清除。然而,DFPP用于治疗抗GBM肾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方法:收集2003~2013年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住院,临床及病理明确诊断为抗GBM肾炎患者66例,其中接受特殊血浆治疗的患者共28例;16例使用DFPP治疗为DFPP治疗组,12例使用IA治疗为IA治疗组;所有患者均予免疫抑制剂治疗。DFPP以EC50W作为一级滤器进行血浆分离,再经EC20W再次滤过。治疗剂量为处理2倍血浆容量,采用间断弃浆方式,在弃浆前使用生理盐水800ml使二级滤器中蛋白再滤过后弃浆。每次IA均循环10次,共再生血浆30-60L。每日或隔日进行,每个疗程治疗8-10次。观察每次治疗前后血清抗GBM抗体和IgG抗体,尿液和血液指标,监测肾功能和预后。结果:28例患者包括男性13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4.5岁(22.5-57岁)。合并肺出血6例,SCr>530μmol/L患者18例。平均SCr水平在发病初期病为525 μmol/L,平均峰值为813 μmol/L;所有患者在病程中均出现SCr进行性升高并需要 CRRT(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治疗;组织学显示平均新月体比例为73.9%(54.6~95.4%)。DPPP和IA组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无统计学差异。DFPP和IA疗法清除患者血清中抗GBM抗体的疗效相似(61.9 vs 70.8%,P=0.261),而DFPP治疗后患者血浆IgG水平下降没有IA组明显(62.7 vs 83.5%,P=0.022)。DFPP治疗中1例患者出现肺出血及皮下出血,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二组的患者生存率和肾存活率无显着差异。结论:DPPP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有效、安全地清除抗GBM肾炎患者血清中抗GBM抗体。其较少的血浆IgG丢失提示DFPP疗法可能是治疗抗GBM肾炎的较好选择。研究三:肥大细胞在抗GBM肾炎患者肾脏浸润中的临床意义目的:动物实验已在多种肾小球疾病中检测到肥大细胞数量增加。然而,目前尚无肥大细胞参与人类抗GBM肾炎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肥大细胞在抗GBM肾炎患者肾脏浸润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8例经肾活检确诊为抗GBM肾炎的患者。收集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肾组织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据浸润肾肥大细胞计数,患者被分为组1(肥大细胞<50/mm2,N=18)和组2(肥大细胞≥50/mm2,N=20,)。比较两组之间临床、实验室和病理指标的差异,并对肥大细胞浸润和临床与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与组1相比,组2患者病程较长、年龄较大、发生肉眼血尿患者较多、少尿/无尿比例较高;蛋白尿、镜下血尿、低蛋白血症较轻;而贫血程度较重、抗GBM抗体滴度较高。同时,组2患者肾功能不全程度较重,表现为血肌酐(Scr,791±324 vs 412±241 μmol/L,P<0.001),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29.8±13.9 vs 15.7±11.5 mg/dl,P=0.005)水平较高,尿渗透压较低。病理上,组2患者肾小球硬化和包囊破裂的比例较高,纤维化程度较重,但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纤维性/纤维细胞新月体比例较高(66.7土21.9vs 47.0±33.6%,?=0.037),细胞性新月体比例较低。组2患者肾组织间质还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包括 CD4+,CD8+,CD68+细胞。其中 CD8+细胞(180 vs 268/mm2,p=0.045)及CD68+细胞(534 vs 792/mm2,p=0.017)浸润在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此外,肥大细胞与新月体和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包括CD68+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数量显着相关。结论:抗GBM肾炎患者肾组织中有大量肥大细胞浸润,且与其他炎性细胞浸润及肾脏慢性病变相关。

二、药物相关性肾炎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相关性肾炎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清PLA2R抗体、IGG4及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评估及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实验方法
        1.6 结果判定
        1.7 随访及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及预后检测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及补体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实验方法
        1.6 结果判定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2)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本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基于VEGFA/VEGFR2探讨止衄化斑汤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探讨
        2 病因病机
        3 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进展
        1 免疫损伤
        2 凝血异常
        3 氧化应激
        4 炎症反应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选择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试验方案
        2 服药方法
        3 处置原则
        4 样本处理
        5 试剂仪器
        6 观察指标
        7 疗效标准
        8 统计分析
        9 技术路线
    三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疗效
        3 血清VEGFA
        4 结果分析
    四 结论
    五 讨论
        1 理法方药
        2 试验结果
        3 VEGFA的临床意义
        4 VEGFA的影响因素
        5 试验设计
        6 创新点
        7 质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罕见结缔组织疾病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新型炎症指标的应用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一)RP住院病人的整体临床特征描述
        (二)性别差异对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人脏器受累的影响
        (三)初步探索新型炎症指标在复发性多软骨炎中的应用
    讨论
        (一)复发性多软骨炎住院病人的整体临床特征描述
        (二)性别差异对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人脏器受累的影响
        (三)初步探索新型炎症指标在复发性多软骨炎中的应用
    结论
第二部分: 回顾性分析住院期间行肾穿刺活检的系统性硬化症病人肾脏病理类型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初步探究系统性硬化症发病机制
    中文摘要3
    Abstract3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综述 系统性硬化症新血管形成异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以紫癜为首发表现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病例简介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进展
    肥大细胞在新月体肾炎肾组织损伤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引言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双重血浆滤过治疗抗GBM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引言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部分 肥大细胞在抗GBM肾炎患者肾脏浸润中的临床意义
    引言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药物相关性肾炎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D]. 白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2]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VEGFA/VEGFR2探讨止衄化斑汤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李成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罕见结缔组织疾病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D]. 曹晓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以紫癜为首发表现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李明真.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临床病理研究[D]. 张艺艳.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药物性肾炎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