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及其在给排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臭氧及其在给排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一、臭氧及其在给排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刚,刘成玮,杨斌[1](2022)在《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节能环保设计初探》文中认为城市轨道交通是当前城市公共交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交通形式之一,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施工需要坚持绿色轨道标准原则,从规划设计、技术手段等层面升级,来提高其节能环保水平。其中给排水工程,是整个节能环保绿色轨道施工中的重点环节之一。

黄晨铭[2](2021)在《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军团菌暴露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适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检测的酶底物法,并应用该方法对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开展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调查,分析二次供水中嗜肺军团菌的存在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军团菌的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考察酶底物检测方法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检测的可行性,通过实验探讨不同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酶底物法检测结果的影响,确定最适培养条件;通过加标比对试验对酶底物法与分离培养法进行定性、定量比较,再用酶底物法对饮用水水样进行嗜肺军团菌检测,并通过血清分型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结果进行确证,评估酶底物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定检测方法后,对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的基本情况、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及温度、pH、消毒剂余量、浑浊度、电导率、菌落总数等水质指标展开全面系统的调查和水质分析,并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生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1)方法研究:嗜肺军团菌酶底物检测方法最适宜培养条件为39℃培养7天,加标试验表明在该条件下嗜肺军团菌回收率范围为98.4%~108.8%;酶底物法与分离培养法比对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定性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定量结果具有显着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844,P<0.001);采用酶底物法对48份饮用水实际水样进行嗜肺军团菌检测,检出阳性水样4份,经分离培养获得4株菌株,经血清型鉴定分别为1型、7型、10型、15型嗜肺军团菌菌株,经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现为两种基因型;44份阴性水样经确证无嗜肺军团菌污染。(2)调查研究:本研究共调查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设施304套,结果显示嗜肺军团菌检出率为16.45%(50/304),阳性水样检出浓度范围为1.0~>2272.6 MPN/100mL(检测上限为2272.6 MPN/100mL),其中4份阳性水样检出浓度超出方法检测上限。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菌落总数(P=0.001)和消毒剂余量(P=0.032)是影响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的主要因素,此外设备运行年限过长、写字楼类建筑对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结论(1)酶底物法检测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最适宜培养条件为39℃恒温培养7天,该方法与分离培养法比较检测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且操作简单、灵敏度和特异度好、结果易于读取,可用于检测生活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2)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存在嗜肺军团菌污染现象,菌落总数增多、设备运行年限过长和写字楼类建筑可能增加二次供水系统中嗜肺军团菌的污染风险,消毒剂余量增加可以减少二次供水系统中嗜肺军团菌的污染风险。

吴增志[3](2020)在《水厂给排水处理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人们的水资源用量也在攀升。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不进行专业化的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同时,居民日常生活饮用水的质量也需要足够的保障。新型水污染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水厂对给排水进行更高效、更实用的处理,在提高水体处理质量的同时,为水厂节约大量投入成本,既保证了用水的安全性,又保证了其经济性,有力地促进水厂给排水处理工作高效顺利地展开。基于此,文章通过对水厂给排水处理技术现状和标准的分析,对给排水处理的新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水厂给排水处理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是一场创新性的革命,也是使水资源更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力途径。

王锐[4](2020)在《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污染物富集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每年产生巨量印染废水,印染行业废水处理仍以达标排放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印染废水再生与循环利用正逐渐形成规模。然而,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必然存在污染物富集现象,仅仅采用传统混合处理模式和再生技术,难以使企业水重复利用率稳定满足《印染行业规范条件(2017版)》规定的大于40%这一要求。为提高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进行了污染物富集规律、富集污染物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功能抑制机理及富集污染物的控制技术研究,构建了印染废水可持续循环利用模式。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印染废水循环利用试验研究,明确了印染废水中富集污染物种类及富集规律,探明了富集污染物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功能的影响机理。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时富集有机物主要由4类物质组成,分别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挥发性脂肪酸盐、可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染料与助剂中间体。富集的无机离子以钠、氯和硫酸根离子为主。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富集污染物中无机离子对微生物功能抑制作用有限,与之相比有机物的富集对活性污泥系统优先产生抑制作用。GC/MS和基于约束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表明,染料中间体是导致活性污泥系统功能受到抑制的关键有机物。代谢组学分析显示4个代谢通路受到抑制作用最为显着,分别为苯丙氨酸代谢、酮体合成与降解、丁酸代谢和丙酮酸代谢。feaB、DDC和E2.3.3.10等酶对应的基因下调而导致的酚和萘富集,是活性污泥系统功能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2)臭氧气浮技术能有效控制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初期有机物的富集现象。与传统气浮控制相比,臭氧气浮控制条件下活性污泥系统微生物活性保持时间增大了1.5倍。二级处理水COD、UV254、类芳香蛋白、类色氨酸和蛋白质等有机物指标上升速率分别为1.4mgCOD/L?d,0.018cm-1/d,11.1R.U/d,4.4R.U/d和0.213mg/L?d,比传统气浮控制条件下分别降低了58.6%、53.8%、93.1%、89.1%和25.8%。臭氧气浮对二级处理水中羰基碳和羧基碳的去除较彻底,臭氧气浮出水中苯环碳占比逐渐升高,脂肪碳占比逐渐下降。臭氧气浮有效控制有机物富集的条件下,离子浓度低于5g/L时对微生物功能无显着影响;当离子浓度超过5g/L时,无机离子浓度持续渐增会逐渐抑制活性污泥系统生物功能。宏基因组分析表明,富集离子逐步间断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通路、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通路和脂肪代谢通路。乙醛/丁二酸半醛还原酶、醛脱氢酶和hisM酶活性受到无机离子的抑制影响最显着,对应基因数分别下降了69.4%、92.3%和96%。与富集有机物对生物系统的快速抑制作用不同,富集的无机离子对生物系统的抑制呈现慢速抑制的特点。(3)针对无机离子富集规律开发了富集无机离子调控的旁路RO膜分离处理技术,为印染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臭氧气浮和旁路膜RO技术相结合,系统出水COD长期保持在50mg/L以下,有机物官能团比例趋于稳定,消除了离子富集现象,提升印染废水重复利用率的同时保证了回用水水质安全。(4)运用水质矩阵理论归一化得到了不同印染工序排水的处理特性,构建了印染废水“分质处理与按质循序利用”的新模式。将印染废水按水质及处理特性分为特种废水、高浓度废水和低浓度废水分类收集、分别处理。特种废水和高浓度废水处理达标排放为目标。低浓度废水处理以回用为目标,生产一般再生水和优质再生水,根据用水要求按质循序多级回用至不同印染工序。该模式的构建为提升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奠定了模式基础。(5)本课题开发的技术应用到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实际工程,长期运行结果表明,再生水感官指标(色度、透明度和SS)、有机物指标(COD)和盐分指标(TDS、铁和锰)均能稳定达到《纺织染整工业回用水水质标准》(FZ/T01107-2011)的限值要求。将循环利用工程处理出水直接回用于生产,其染色效果与工业给水无显着区别。本论文的研究能有效提升印染废水的循环利用效率,保证了企业的产能增长,为印染废水的可持续循环利用提供了技术范例。

刘陶然[5](2019)在《超重力环境下臭氧水体消毒的研究》文中指出臭氧水体消毒技术是未来最有前景的水体消毒技术之一,臭氧消毒反应器的研究和发展中,主要侧重于传统消毒接触池的结构和设计优化,对于新型的、高效的、非传统结构的消毒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涉及较少。本研究首次采用旋转填充床(RPB)作为臭氧消毒反应器,应用于水体消毒领域,评估了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的性能;同时,从臭氧-水吸收过程的基础传质研究出发,首次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传质系数预测模型,并探索了 RPB高效制备臭氧水的工艺;另外,针对典型实际水体检验了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对其处理效果,拓展了超重力技术在环境和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范围。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1)通过对超重力环境下臭氧-水物理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得到了旋转填充床中各操作条件对该过程液相传质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旋转填充床的转速提高一方面可以增加气液界面面积,另一方面亦可降低气液接触时间,两种因素在不同阶段主导作用的强弱差异导致了液相传质系数先上升后稍降低。气体流量的增大会增加气体对液体的扰动作用,导致流体湍动的增强和气液界面面积的增加,有利于传质过程的进行,提高了液相传质系数。液体流量对液膜控制的臭氧-水吸收过程的液相传质系数影响较为显着,其增加会增强气液湍动、液滴数量和填料内液膜面积,使得液相传质系数显着增大。在传质过程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旋转填充床作为高效生产臭氧水的装置,考察了工艺参数(转速、气量、液量、气相浓度、单位填料处理量)对臭氧水品质和工艺传质系数的影响,确定了该工艺的最佳操作条件,为超重力技术应用于臭氧水生产提供了基础数据。(2)通过神经网络方法,基于系列液相传质系数实验和无量纲数群计算方法,建立了超重力环境下臭氧-水吸收过程液相传质系数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使用格栅法和交叉验证法对模型参数和结构进行了优化,得到神经网络结构有3层神经元,每层分别有15、25、25个神经元,该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分别取得了 R2为0.9896和0.9877的模型性能,结果的预测偏差小于15%,证明了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在超重力下臭氧-水吸收领域传质系数预测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通过消毒领域常用微生物指示物E.coli在超重力臭氧环境下的失活效果研究,首次将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水体消毒领域。结果显示:E.coli臭氧灭活反应的Hatta系数为7.72,属于膜控制过程,超重力技术适用于强化该反应;在相当的E.coli消毒水平下,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的Ct值与传统消毒反应器相比仅为十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对臭氧传质过程的有效增强和液体混合的均一性提高,本研究中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对水体中E.coli的灭活效果较传统鼓泡反应器提高1-2个Log水平。基于传统臭氧消毒接触池中功能区域的结构和特性,结合超重力反应器的传质强化区域和结构,从理论上分析并提出旋转填充床填料区的端效应区可以认为是臭氧消毒剂的高效溶解区,剩余填料区和空腔区则可以认为是臭氧消毒剂均匀与水体混合及灭活微生物的接触区。旋转填充床中进行水体消毒过程的区域其气液传质和液体混合效率要高于传统消毒接触池中相应的区域,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臭氧消毒反应器。(4)通过两种实际水体在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中的消毒试验研究,证明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可以应用于典型实际水体的消毒处理,具体地:针对某河道水体的研究结果表明,旋转填充床转速的增加可以提高对水体中总菌群的灭活效果;在相同的处理量下,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与搅拌曝气反应器相比,灭活效果仍高0.5-1.5个Log水平。针对北京某市政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的消毒处理结果表明,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对水体中总菌群和大肠菌群的灭活效果可以达到北京市相关排放标准。

周思宇[6](2019)在《高铁集便器污水处理系统中喹诺酮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降解规律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医疗技术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的发展,抗生素使用量不断增大,抗生素残留导致大量的耐药菌种形成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热点问题之一。现阶段,抗生素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传播的方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截至目前,高铁快速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高铁废水处理系统流程中抗生素的迁移规律方面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还缺乏。因此,高铁集便器污水中抗生素的残留特征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问题。本论文系统调研了北京市动车段集便器污水处理系统各个单元中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降解规律,并分别分析了这两大类抗生素在降解过程中与常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两大类抗生素与水中某些特征指标的相关性。获得了以下成果:(1)通过对高铁集便器废水进行调研,在12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目标物质中,北京动车段共检出7种。两种物质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的检出率高达84%~100%。在16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目标物质中,北京动车段共检出9种。其中,氧氟沙星的检出率高达84%~100%。相比较而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降解效率更高,但从进出水成分上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稳定性更高,不同的单元对同一类抗生素的贡献率不同,对两类抗生素与水中常规指标均有相关性,且同类之间也存在有相关性关系。(2)采取风险商值法风险评估了北京市动车段中的抗生素,同时进行厌氧毒性分析,最终研究结果证明高铁中具有高风险的抗生素有环丙沙星等(RQs>1);中等风险的抗生素有诺氟沙星、罗红霉素(0.1≤RQs<1)。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及螺旋霉素这四类抗生素对产甲烷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控制源头抗生素的排放,需增强抗生素排入河道底泥以及抗生素环境行为的研究,筛选出积累较高的风险类抗生素。

魏来[7](2018)在《X公司新加坡分公司建筑服务部门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2003年到2009年大量引入移民加速了建筑业的发展,而房产政策的收紧导致建筑行业自2015年开始下滑,给排水设备行业随着建筑行业的下滑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在政府目前提高生产力,发展智慧城市等政策的支持下,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在挑战和机遇并存下,企业必须制定新的竞争战略保证其持续发展。X公司属于世界领先的水解决方案供应商,新加坡分公司属于这个国际型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新加坡本地市场,面对不同的市场分成了不同的部门。而建筑服务部主要服务于建筑行业。随着前期策略的成功,转型为建筑用水解决方案供应商,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面对目前新的机遇和挑战,尽快制定新的战略保证其竞争地位是其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X公司的建筑服务部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再用SWOT分析得出四种战略组合。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其战略为差异化竞争,并就战略实施给出了组织结构、自我创新和销售营销的建议。

李鑫[8](2018)在《医院建筑水系统防污及节能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有关资料表明,水在建筑给水系统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合格水的外排导致了水量浪费。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水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加。这造成了全世界水危机,如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这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在中国,让饮用水安全有保障是一件迫切的事情。随着人类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环保问题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者的角度而言,环保问题绝不是将污水简单处理达标排放那么简单,它贯穿于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建筑给排水的绝大部分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都与环保的要求密切相关,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是我们的责任。建筑给排水设计要本着节能减排的原则,做到从源头控制,同时它也肩负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本文以医院建筑为例,对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两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分别是:防止水质污染和节水节能,系统地介绍了该建筑给排水设计中,采取防止水质污染的措施以及节水节能方面的问题。在防止水质污染方面,剖析给水系统和饮用水系统,然后着重介绍两种系统中,为了防止水质污染,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对于给水系统,在引入管处设置了倒流防止器,防止了建筑内部的水倒流到市政管道内,保障了水质。本工程低区采用市政直接供水,有效地利用了市政自有水压,节省了能量。高区采用变频调速供水,并在变频恒压供水生活给水设备上安装紫外线消毒器上,作消毒用,杀灭水中细菌、病毒等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对于排水系统和消防系统而言,其本身并不构成水质污染。因此,对于排水系统和消防系统来说,本文着重介绍了防止水质污染的设计与研究。对于排水系统,化粪池的设计不当导致渗漏可能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故本工程采用了新型生物填料强化的玻璃钢化粪池,防渗性能远远高于传统砖砌和钢混化粪池,化粪池体积减少了2/3以上,处理效能得到提升。另外,医院的污水一般带有很多病原体、放射性物质、化学物质,如果处理不当一旦污水泄漏,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故在本工程中设置了污水处理站来处理医院排出的潜在致病污水,对比了三种污水处理工艺比选,采用格栅——调节池——A/O-MBR膜工艺——臭氧消毒,臭氧投加量为1 mg/L,能达到稳定处理效果,解决除臭问题。对于消防系统而言,早期的消防水箱易于和生活水箱合用,这样会极易造成生活饮用水的污染,故在本设计中将消防水箱和生活水箱分开设置,避免了消防水箱对生活水箱的污染。在节水节能方面,主要从冷水系统和热水系统上着重论述,分析了超压出流对自来水的浪费现象,合理安装减压孔板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综合节水率达30%以上,同时安装陶瓷芯节水龙头,总节水率50%以上。因此,超压出流控制及节水龙头安装可以大幅提高节水率,是建筑设计单位都应关注的水资源节约手段。医院热水系统保温层厚度35 mm,不应再采用干管循环和无循环方式,而应根据建筑物的选用支管循环或立管循环方式,对于本医院仅含有极少数病房,热水供应较为分散,使用立管循环,循环泵加快循环以减少无效冷水量。采用聚气环集收输水系统能让系统中的空气在运行中排除95%以上。此外,简要论述了卫生防疫、附属排水设施、给水附件选型、水系统噪音等方面的设计及优化措施,安装陶瓷芯节水龙头并合理安装减压孔板可以提升节水率50%以上。全篇从水质防污染、节水节能和提升水系统品质三种角度全面分析医院建筑水系统设计与研究,为相关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唐小斌[9](2018)在《生物滤饼层/超滤耦合工艺净化水源水机理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水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分散式供水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的常规水处理技术能耗高、操作/维护复杂且对操作人员要求高,难以在分散式供水系统中推广应用。低压重力流超滤净水技术(GDM)具有低维护、低能耗、无清洗及操作简单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分散式净水技术。因此,本课题系统地剖析了GDM的通量稳定机理,探究了不同生物作用和原水水质对GDM通量稳定性的影响,并构建了生物预处理+GDM组合工艺和一体式颗粒活性炭(GAC)/GDM耦合工艺,显着地提高了GDM的通量稳定性及除污染效能,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无药剂低维护生物滤饼层/超滤耦合净水技术理念。GDM长期运行过程中,膜表面形成了疏松多孔的滤饼层结构,使其通量达到稳定状态(7-9 L m-2 h-1);当抑制滤饼层内的微生物作用后,滤饼层结构变得匀实致密,滤饼层内的胞外聚合物(EPS)浓度显着增加,通量难以达到稳定状态;而抑制滤饼层内原生/后生动物的捕食作用后,GDM的通量虽可达到稳定状态,但较对照组下降了48%。投加醋酸钠和腐殖酸会显着地降低滤饼层的粗糙度和多孔性,且EPS浓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7-28%和67-125%,导致其稳定通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4%和15%,并且醋酸钠比腐殖酸对稳定通量的影响更显着;Ca2+的投加会促使疏松多孔的滤饼层结构的形成及局部滤饼层脱落,致使GDM的稳定通量较对照组略有增加。GDM长期运行过程中,一方面生物滤饼层会形成严重的滤饼层污染,导致膜通量下降;另一方面滤饼层内的微生物作用会水解/分解截留在膜表面的有机污染物而降低滤饼层内污染物浓度,且生物作用还可促进滤饼层形成粗糙多孔性结构,缓解膜污染,从而导致通量达到稳定状态。生物滤饼层不仅会影响GDM的通量稳定性,其还可起到良好的预过滤效应,强化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如可生物同化有机碳(AOC)的去除率增加了20%)。然而,生物滤饼层还会水解截留在膜表面的有机颗粒物/大分子有机物,导致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随之增加,影响供水水质安全。为了进一步提高GDM的出水水质及稳定通量,本研究中构建了生物预处理+GDM联用工艺,有效地结合了生物预处理和GDM间的互补效应,显着地提高了污染物(如微生物和UV254等)的去除效能及其抗水质冲击负荷的能力。此外,生物预处理工艺可显着地降低GDM滤饼层内的EPS含量,提高其稳定通量;通过拟合EPS浓度与稳定通量发现,EPS浓度和GDM通量间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R2>0.9)。生物预处理工艺一方面可有效的预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改善GDM膜前进水水质,避免其在膜表面沉积;另一方面还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如AOC),显着地降低滤饼层内的生物量及EPS浓度,从而提高GDM的稳定通量。此外,为了利用GAC滤层中的原生/后生动物以强化GDM膜表面滤饼层内的生物捕食作用,本研究中构建了一体式GAC/GDM耦合工艺,显着地提高了GDM的稳定通量(30-50%)和除污染效能(DOC和AOC去除率均大于80%)。过滤初期(即GAC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GAC滤层可有效地截留/吸附水中的污染物,降低其在GDM系统内的沉积风险并缓解生物膜污染,提高GDM的稳定通量。长期过滤过程中(即GAC已经吸附饱和),GAC滤层还起到了原生/后生动物孵化器的功能,其内孳生的原生/后生动物可随水流进入到GDM膜表面的滤饼层中,从而强化滤饼层内的生物捕食作用,促使形成粗糙多孔的滤饼层结构。此外,一体式GAC/GDM耦合工艺和分置式GAC+GDM组合工艺的稳定通量和除污染效能基本相当,但其可有效地节省构筑物的占地面积,降低操作/维护工作量,故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条件合理的选择GDM工艺组合形式,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本课题从剖析GDM通量稳定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出发,明确改善膜前进水水质和调控滤饼层内生物捕食作用是提高GDM稳定通量的有效手段,并针对性地开发了生物预处理+GDM组合工艺和一体式GAC/GDM耦合工艺,研究成果将为GDM技术在分散式供水系统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魏林[10](2002)在《臭氧及其在给排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水中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部有很强的灭活能力,并且可将不饱和结构的有机物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具有脱色、除臭、杀藻等功效,不会产生氯气消毒而带来的三卤甲烷等有害副产物,在欧洲及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于给排水处理系统中,并在其他领域推广应用。

二、臭氧及其在给排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臭氧及其在给排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节能环保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系统与绿色轨道理念
    1.1 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系统
    1.2 给排水系统中的绿色轨道理念
2 给排水节能环保系统设计创新的基本原则
3 轨道交通给排水系统节能环保的整体设计思路
    3.1 给水节能
        3.1.1 分质供水。
        3.1.2 水压控制和优化。
    3.2 排水循环利用
    3.3 配套节能设备装置
4 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节能环保技术升级
    4.1 应用污水处理回用系统
    4.2 应用虹吸式雨水处理系统
    4.3 应用太阳能热水装置
    4.4 应用臭氧处理设备
    4.5 应用密闭污水装置
    4.6 全面优化管线布置
    4.7 绿色自然能源利用
    4.8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质二次污染
5 结语

(2)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军团菌暴露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饮用水中军团菌污染情况
        2.2 国内外相关标准
        2.3 饮用水中军团菌污染影响因素
        2.4 饮用水中军团菌消毒控制措施
        2.5 饮用水中军团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
        3.1 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酶底物测定方法的研究
        3.2 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酶底物检测方法的研究
    1 方法原理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材料
        2.2 培养条件探索
        2.3 方法比对
        2.4 方法确认
    3 结果和分析
        3.1 培养条件
        3.2 方法比对
        3.3 方法确认
    4 讨论
        4.1 培养条件
        4.2 方法可行性
    5 小结
第三章 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二次供水设施设备和水质的情况
        2.2 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检测情况
        2.3 二次供水设备基本情况与嗜肺军团菌检出率的关系
        2.4 二次供水理化指标、菌落总数与嗜肺军团菌检出率的关系
        2.5 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检测结果与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二次供水设施基本情况
        3.2 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和嗜肺军团菌检测情况
        3.3 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4 措施及建议
    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历
致谢

(3)水厂给排水处理新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厂给排水处理技术现状以及规范要求
2 水厂给排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标准要求
3 水厂给排水处理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聚合硫酸铁混凝技术在给排水处理中的应用
    3.2 生物预处理技术在给排水处理中的应用
    3.3 生物酶技术在给排水处理中的应用
    3.4 生物絮凝剂在给排水处理中的应用
    3.5 新型沉淀工艺在给排水处理中的应用
    3.6 中水回收技术在给排水处理中的应用
    3.7 紫外线消毒技术在给排水处理中的应用
    3.8 臭氧氧化技术在给排水处理中的应用
4 结束语

(4)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污染物富集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印染行业污水处理现状
        1.1.2 适用法规和规范发展历程
        1.1.3 印染废水再生处理循环利用的必要性与意义
        1.1.4 印染废水分质处理与循环利用可行性分析
    1.2 印染行业废水水量与水质特性
        1.2.1 印染废水水量特性
        1.2.2 印染废水水质特征
        1.2.3 不同工序污染物排放量比较
    1.3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制约因素分析
    1.4 印染废水再生处理技术进展
        1.4.1 印染废水再生处理常用工艺概述
        1.4.2 臭氧气浮技术基本原理与应用
        1.4.3 离子控制技术基本原理与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课题来源
        1.5.4 论文结构
2 试验装置与研究方法
    2.1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试验系统设计
    2.2 模拟印染废水制备与运行阶段
        2.2.1 模拟印染废水
        2.2.2 运行阶段与管理模式
    2.3 实验方案
        2.3.1 常规污染物取样方案
        2.3.2 生物相取样方案
    2.4 检测与分析方法
        2.4.1 三维荧光分析
        2.4.2 树脂层析分离
        2.4.3 GC/MS分析微量有机污染物
        2.4.4 XPS测定方法
        2.4.5 离子色谱法和火焰原子吸收法分析无机离子
        2.4.6 16SrDNA高通量测定
        2.4.7 Spearman统计学分析
        2.4.8 布样染色外观、皂洗牢度、摩擦牢度测定方法
    2.5 水质矩阵基本方法
3 印染废水二级处理水水质特性
    3.1 印染废水二级处理水水质特性分析
        3.1.1 印染废水二级处理水理化特性分析
        3.1.2 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性分析
        3.1.3 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官能团组成分析
    3.2 印染废水二级处理水溶解性有机物分级表征特性
        3.2.1 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分级表征
        3.2.2 二级出水不同组分的荧光特性
        3.2.3 二级出水不同组分官能团组成
    3.3 小结
4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污染物富集规律研究
    4.1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有机污染物富集特性研究
        4.1.1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宏观指标富集与转化特性分析
        4.1.2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富集常量有机物组成分析
        4.1.3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富集微量有机物成分解析
    4.2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无机离子富集特性研究
        4.2.1 电导率和全盐量富集规律
        4.2.2 无机阴离子富集特性
        4.2.3 无机阳离子富集特性
    4.3 富集污染物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
        4.3.1 富集污染物对活性污泥性状的影响
        4.3.2 富集污染物对污泥活性抑制程度
        4.3.3 富集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4 微生物群落变化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4.4 小结
5 富集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及其抑制机理解析
    5.1 臭氧气浮对富集有机物的控制特性
        5.1.1 臭氧气浮处理特性研究
        5.1.2 富集有机物转化与去除机理研究
        5.1.3 臭氧气浮对循环利用系统的改善效果
        5.1.4 臭氧气浮控制下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5.2 常规深度处理条件下富集污染物对活性污泥功能抑制机理解析
        5.2.1 微生物活性抑制影响因子解析
        5.2.2 不同循环周期微生物群落功能变化特性
        5.2.3 不同循环周期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抑制程度分析
        5.2.4 代谢组学分析
    5.3 臭氧气浮控制条件下富集离子对活性污泥系统功能的抑制机理
        5.3.1 富集离子对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5.3.2 KEGG代谢途径分析
        5.3.3 影响活性污泥系统代谢通路的离子类型分析
    5.4 旁路膜处理技术对富集污染物的控制特性
        5.4.1 旁路膜技术处理特性研究
        5.4.2 旁路膜处理技术对循环利用系统的改善效果
    5.5 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对富集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特性
        5.5.1 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协同控制无机离子污染物特性
        5.5.2 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协同控制有机污染物特性
        5.5.3 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协同控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6 小结
6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模式构建与技术应用研究
    6.1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分质处理与多级回用模式构建
        6.1.1 印染废水处理特性评价
        6.1.2 印染废水再生水按质循序利用策略分析
        6.1.3 印染废水分质处理-按质循序回用模式构建
    6.2 印染废水分质处理循环利用模式应用研究
        6.2.1 应用背景
        6.2.2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模式
        6.2.3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分质处理效果
        6.2.4 印染废水循环利用工程出水回用印染产品质量评价
        6.2.5 技术经济性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5)超重力环境下臭氧水体消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水体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水体消毒技术现状
        1.2.2 臭氧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臭氧消毒反应器的评价方法研究与进展
    1.4 超重力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旋转填充床的结构特点
        1.4.2 超重力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超重力环境下臭氧-水吸收过程的传质系数神经网络模型
    2.1 引言
    2.2 旋转填充床中K_La的计算
    2.3 神经网络传质系数模型的建立和优化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流程
        2.4.2 实验装置与材料
        2.4.3 实验分析方法
        2.4.4 实验方案与步骤
    2.5 结果与讨论
        2.5.1 RPB操作条件对臭氧—水吸收过程传质系数的影响规律
        2.5.2 RPB臭氧-水吸收过程传质系数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重力技术制备臭氧水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流程
        3.2.2 实验装置与材料
        3.2.3 实验分析方法
        3.2.4 实验方案与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RPB转速对臭氧水品质的影响
        3.3.2 去离子水量对臭氧水品质的影响
        3.3.3 臭氧气量对臭氧水品质的影响
        3.3.4 气体臭氧浓度对臭氧水品质的影响
        3.3.5 单位填料处理量对臭氧水品质的影响
        3.3.6 超重力环境下水体pH的影响
        3.3.7 RPB和STR制备臭氧水的效率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的消毒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流程
        4.2.2 实验装置与材料
        4.2.3 实验分析和计算方法
        4.2.4 实验方案与步骤
    4.3 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性能
        4.3.1 反应器臭氧暴露值
        4.3.2 转速对E.coli灭活效果的影响
        4.3.3 臭氧投加量和投加模式对E.coli灭活效果的影响
        4.3.4 单位COD臭氧投加比对E.coli灭活效果的影响
        4.3.5 处理后不同时间水体中E.coli的变化情况
    4.4 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与传统反应器的比较
        4.4.1 与鼓泡反应器的实验比较
        4.4.2 臭氧暴露值对比
        4.4.3 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的特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对实际水体消毒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流程
        5.2.2 实验装置与材料
        5.2.3 实验分析和计算方法
        5.2.4 实验方案与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转速对某河道水体中总菌群灭活效果的影响
        5.3.2 反应器处理量对某河道水体中总菌群灭活效果的影响
        5.3.3 反应器处理后河道水体中总菌群的变化
        5.3.4 与传统反应器对河道水体中总菌群灭活效果的比较
        5.3.5 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对市政水中总菌群和大肠菌群的灭活效果
        5.3.6 超重力臭氧消毒反应器的能耗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高铁集便器污水处理系统中喹诺酮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降解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铁路事业的发展
        1.1.2 旅客列车直排式集便器的危害
        1.1.3 旅客列车集便器污水水质特征
        1.1.4 国内外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1.2 抗生素简介
        1.2.1 抗生素的定义及种类
        1.2.2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1.3 抗生素污染来源及风险危害
        1.3.1 水环境中抗生素主要的污染来源
        1.3.2 环境中抗生素的风险及危害
        1.3.3 高铁集便器废水中抗生素的污染与危害
    1.4 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采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2.2.2 实验样品预处理方法
        2.2.3 实验设备
        2.2.4 实验药品与试剂材料
        2.2.5 仪器分析条件
3 高铁废水调研及各处理单元水质特征分析
    3.1 仪器方法
    3.2 高铁废水系统中水质理化常规指标分析
        3.2.1 高铁集便器废水水质指标理论计算
        3.2.2 高铁集便器废水水质指标实际调研分析
        3.2.3 高铁集便器污水处理系统各流程常规指标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高铁废水各处理单元两大类抗生素降解规律
    4.1 高铁废水处理系统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迁移降解规律
        4.1.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物化特性
        4.1.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浓度水平
        4.1.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各流程中降解规律分析
    4.2 高铁废水处理系统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的迁移降解规律
        4.2.1 喹诺酮类抗生素物化特性
        4.2.2 喹诺酮类抗生素浓度水平
        4.2.3 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各流程中降解规律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环境风险与评价
    5.1 风险评价方法
        5.1.1 环境风险评价
        5.1.2 厌氧毒性分析
    5.2 讨论与结论
    5.3 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X公司新加坡分公司建筑服务部门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 论文研究的框架
第2章 外部环境分析
    2.1 外部环境分析
        2.1.1 政治政策环境
        2.1.2 经济金融环境
        2.1.3 社会文化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行业概况
        2.2.2 行业企业格局
        2.2.3 市场现状及需求
        2.2.4 市场潜在需求
    2.3 竞争分析
        2.3.1 现有竞争者
        2.3.2 新进入者的威胁
        2.3.3 替代品的威胁
        2.3.4 客户的议价能力
        2.3.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第3章 内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概况
    3.2 X公司新加坡分公司建筑服务部门经营现状
    3.3 价值链分析和对比
    3.4 VRIO模型分析
第4章 战略的规划与选择
    4.1 SWOT分析
        4.1.1 优势
        4.1.2 劣势
        4.1.3 机会
        4.1.4 威胁
        4.1.5 SWOT矩阵分析
    4.2 竞争战略选择
    4.3 竞争战略实施
第5章 战略实施的保障
    5.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5.2 调整组织结构
    5.3 解决方案创新
        5.3.1 以需求为导向的解决方案
        5.3.2 开发新的解决方案
    5.4 加强销售和营销能力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医院建筑水系统防污及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建筑水质污染现状及原因
        1.1.1 建筑工程的国内外水质污染现状
        1.1.2 建筑工程水质污染原因
    1.2 建筑水系统节能的必要性
    1.3 医院建筑水系统的特殊性
        1.3.1 医院建筑的功能特点
        1.3.2 医院建筑防污的措施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工程概况背景
    2.1 工程概况
        2.1.1 疏散概况
        2.1.2 消防概况
        2.1.3 其他
    2.2 设计研究依据
    2.3 水质污染及节能设计范围
    2.4 附图(给水系统图)
第3章 建筑水系统内水质污染研究
    3.1 引言
    3.2 供水系统防水质污染研究
        3.2.1 给水系统
        3.2.2 饮用水系统
    3.3 排水系统防水质污染研究
        3.3.1 化粪池
        3.3.2 污水处理站
        3.3.3 其他排水设施
    3.4 消防系统防水质污染研究
        3.4.1 室外消防系统
        3.4.2 室内消防系统
        3.4.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水系统中节水节能研究
    4.1 引言
    4.2 节水节能设计与验证研究
        4.2.1 超压出流的节水节能研究
        4.2.2 室内热水系统的节水节能研究
        4.2.3 其他场所节水节能分析
    4.3 节水节能效益分析
        4.3.1 不同给水系统类型的节能效益分析
        4.3.2 热水系统节能效益分析
        4.3.3 给水附件阀门的节能效益分析
        4.3.4 水泵及其机组节能的分析
        4.3.5 气-水分离器节能的分析
    4.4 建筑环保技术研究
        4.4.1 管道噪音污染整治
        4.4.2 污水系统环保技术
        4.4.3 其他环保技术
    4.5 卫生防疫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生物滤饼层/超滤耦合工艺净化水源水机理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分散式供水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1.1.1 分散式供水现状
        1.1.2 微生物污染威胁分散式供水安全
        1.1.3 集中式水处理技术在分散式供水中所面临的挑战
    1.2 超滤净水技术研究
        1.2.1 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应用研究
        1.2.2 超滤在饮用水处理中的优势及局限性
        1.2.3 超滤膜污染及控制方法
        1.2.4 超滤在分散式供水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1.3 GDM技术研究
        1.3.1 GDM工艺通量稳定机理研究
        1.3.2 GDM技术研究现状
        1.3.3 GDM技术在分散式水处理应用中的优势
        1.3.4 GDM技术在分散式水处理应用中的瓶颈
        1.3.5 GDM技术通量稳定性调控措施
    1.4 慢滤池净水技术研究
        1.4.1 慢滤池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2 慢滤池对超滤膜污染调控研究
        1.4.3 慢滤池在分散式饮用水处理应用中的优势
    1.5 研究课题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滤膜
        2.1.2 滤料
        2.1.3 实验试剂
        2.1.4 原水水质特性
    2.2 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1 平板膜GDM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2 生物预处理+GDM组合工艺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3 一体式GAC/GDM耦合工艺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3 膜污染分析方法
        2.3.1 水力可逆和水力不可逆膜污染分析
        2.3.2 滤饼层和膜孔堵塞污染分析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1 常规水质指标
        2.4.2 三维荧光
        2.4.3 AOC分析
        2.4.4 尺寸排阻色谱耦合有机碳联用仪
        2.4.5 滤饼层结构分析
        2.4.6 滤饼层组成分析
第3章 GDM工艺通量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影响因素下GDM通量稳定性分析
        3.2.1 生物作用对通量稳定性影响
        3.2.2 原水水质对通量稳定性影响
    3.3 不同影响因素下生物滤饼层结构特性分析
        3.3.1 生物作用对生物滤饼层结构特性影响
        3.3.2 原水水质对生物滤饼层结构特性影响
    3.4 不同影响因素下生物滤饼层组成特性分析
        3.4.1 生物作用对生物滤饼层组成特性影响
        3.4.2 原水水质对生物滤饼层组成特性影响
    3.5 GDM通量稳定机理
        3.5.1 GDM膜污染形成
        3.5.2 GDM膜污染缓解
        3.5.3 GDM通量稳定机理
    3.6 经济效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生物预处理调控的GDM工艺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生物预处理对GDM通量稳定性影响研究
        4.2.1 通量变化规律
        4.2.2 膜阻力特性分析
        4.2.3 通量恢复率
    4.3 污染物去除效能分析
        4.3.1 浊度、细菌及UV254 去除效能分析
        4.3.2 DOC去除效能分析
        4.3.3 AOC去除效能分析
        4.3.4 荧光性污染物去除效能分析
    4.4 滤饼层物质组成特性分析
        4.4.1 有机物/无机物分析
        4.4.2 EPS分析
        4.4.3 ATP分析
        4.4.4 EPS荧光特性分析
    4.5 滤饼层结构特性分析
    4.6 生物预处理调控GDM通量稳定性机制
        4.6.1 生物预处理调控滤饼层物质组成特性
        4.6.2 生物预处理调控滤饼层结构特性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体式GAC/GDM耦合工艺净水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通量稳定性及膜污染特性分析
        5.2.1 通量变化规律
        5.2.2 膜阻力特性分析
    5.3 污染物去除效能分析
        5.3.1 TOC去除效能分析
        5.3.2 DOC去除效能分析
        5.3.3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性分析
        5.3.4 AOC去除效能分析
    5.4 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5.5 滤饼层结构特性分析
        5.5.1 滤饼层形貌特性分析
        5.5.2 滤饼层结构特性分析
    5.6 滤饼层组成特性分析
        5.6.1 微生物特性分析
        5.6.2 EPS分析
    5.7 滤饼层中原生/后生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5.8 GAC滤层对GDM通量稳定性调控机制
        5.8.1 过滤初期GAC滤层对GDM通量稳定性调控机制
        5.8.2 长期过滤过程中GAC滤层对GDM通量稳定性调控机制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臭氧及其在给排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节能环保设计初探[J]. 吴刚,刘成玮,杨斌. 河南科技, 2022(01)
  • [2]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军团菌暴露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黄晨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水厂给排水处理新技术的应用研究[J]. 吴增志. 住宅与房地产, 2020(36)
  • [4]印染废水循环利用污染物富集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D]. 王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超重力环境下臭氧水体消毒的研究[D]. 刘陶然.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高铁集便器污水处理系统中喹诺酮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降解规律研究[D]. 周思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X公司新加坡分公司建筑服务部门竞争战略研究[D]. 魏来.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8]医院建筑水系统防污及节能设计研究[D]. 李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9]生物滤饼层/超滤耦合工艺净化水源水机理及优化研究[D]. 唐小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10]臭氧及其在给排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J]. 魏林. 上海铁道科技, 2002(04)

标签:;  ;  ;  ;  ;  

臭氧及其在给排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