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料厂改善制粒工艺效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雷[1](2021)在《颗粒饲料粉化率检测装置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养殖大国,饲料是养殖业的基础,其制作需经过除杂、粉碎、配料计量、混合、热处理、成型等工序,其中,采用制粒成型加工方法生产的饲料具有流动性好、避免动物挑食、报酬率高、便于管理等优点。但制粒成型饲料颗粒在运输环节中易出现因自身散化导致营养成分流失、品质降低的实际问题。由于目前尚缺少针对制粒成型饲料粉化率的有效检测方法及装置,故各饲料厂对颗粒饲料粉化程度的评定和控制多基于经验判断,常不能准确对生产的颗粒饲料品质进行评价,难以及时针对不合格的颗粒饲料产品制定粉化率控制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颗粒饲料粉化率检测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多箱体组合式颗粒饲料检测装置及相关检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制粒成型颗粒饲料机械物理特性参数测试研究。以饲料厂采用制粒工艺生产的蛋鸭、母猪、鳊鱼饲料为研究对象,应用质构仪及其台架试验方法,分别对三种制粒饲料的颗粒几何尺寸、密度、硬度、剪切模量、弹性模量等本征参数,以及部分接触参数(饲料-钢板碰撞恢复系数、饲料-饲料静摩擦系数)进行了测定。(2)开展了颗粒饲料粉化率检测装置设计与分析。针对制粒成型颗粒饲料粉化率检测要求,结合颗粒饲料物理机械特性参数,开展了饲料颗粒在回转箱体中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确定了回转箱体结构、容积、导料角钢尺寸等关键结构参数,通过分析颗粒在回转箱体内的极限运动状态,初步确定了颗粒在箱体内能同时产生摩擦、碰撞运动效果时的转速范围为30r/min-90r/min。(3)开展了基于EDEM的颗粒饲料参数标定及运动过程仿真分析。以前述章节测定的颗粒饲料机械物理特性参数作为基础数据,通过EDEM仿真堆积角方法间接对饲料颗粒-饲料颗粒间静摩擦系数、饲料颗粒-饲料颗粒间碰撞恢复系数、饲料颗粒-饲料颗粒间滚动摩擦系数进行了标定,其中,蛋鸭饲料的标定值为0.52、0.11、0.36,母猪饲料标定值为0.52、0.11、0.34,鳊鱼饲料标定值0.54、0.12、0.35。结合标定参数,仿真分析了颗粒饲料在回转箱体内的运动过程,并开展台架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回转箱体转速为50r/min-70r/min时,能较准确模拟实际运输过程中的实际粉化过程。(4)建立了不同运输里程下颗粒饲料产生粉化率的预测模型。针对武汉国雄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制粒饲料在不同运输里程下产生粉化率进行取样分析,明确了运输里程与回转箱转速、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该函数关系可确定模拟不同运输里程粉化率时,粉化率检测装置对应需设定的转速、时间参数,对实际产生的粉化率进行有效预测,从而对该饲料厂生产制粒饲料品质检测提供理论基础数据。
葛文霞[2](2020)在《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论文研究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适用于妊娠母羊的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Diet,TMR)颗粒饲料加工技术及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放牧绵羊抵御灾害的能力。方法:论文通过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品质及应用效果两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以TMR颗粒饲料为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的精粗饲料比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采用双因子多水平试验设计,因子A为饲料精粗比,水平分别为50:50、40:60、30:70,因子B为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比,水平分别为1:2、1:1、2:1,共9个试验组,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流程生产TMR颗粒饲料,比较不同精粗比和粗饲料组成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质、含粉率、粉化率、硬度、容重、密度、长度和直径等物理指标的影响,综合评定TMR颗粒饲料的品质,确定适宜的精粗比。试验筛选出A1B1组TMR颗粒饲料,作为对照组,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VE(20IU/kg、40 IU/kg、60 IU/kg)、VC(250 mg/kg、500 mg/kg、750 mg/kg)和乙氧喹(100mg/kg、200 mg/kg、300 mg/kg),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测定饲料中·O2-自由基活力、H2O2含量、·OH自由基活力、总抗氧化能力,研究不同时间点,不同种类不同水平抗氧化剂对TMR颗粒饲料的抗氧化能力,确定适宜的抗氧化剂的种类和添加量。以A1B1组TMR颗粒饲料为基础饲料,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和延胡索酸,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150 d,测定环境温湿度变化、饲料中水分、感官变化、霉菌总数和霉菌分布情况,确定适宜的防霉剂的种类和添加量。第二部分:用第一部分生产的TMR颗粒饲料进行饲喂试验,观察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和反刍行为、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妊娠母羊血液中生化指标,评定TMR颗粒饲料的使用效果。结果:(1)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降低,粗饲料比例的增加,TMR颗粒饲料的感官品质下降、颗粒含粉率和粉化率显着增加(P<0.05)、硬度显着降低(P<0.05)、容重和密度显着降低(P<0.05)、颗粒长度显着增加(P<0.05),对颗粒直径没有显着影响(P>0.05);不同的粗饲料组成比例(因子B)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的精粗比与粗饲料的组成的交互作用对TMR颗粒容重和密度有显着影响(P<0.05)。(2)在贮存期0~120 d内,各氧化剂添加组可以有效清除饲料氧化过程中产生H2O2、·OH、·O2-,提高饲料的总抗氧化能力。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VE和乙氧喹,各组饲料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时时间的推迟而减弱。在贮存期初始阶段15 d,30 d,60 d,各组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贮存前期和贮存中期不同剂量的抗氧剂的抗氧化效果产生差异,到了后期,又趋于接近,差异不显着(P>0.05)。(3)贮存期间,贮藏室温度变化范围在16.5℃~28℃,室内平均温度为22.02℃,相对湿度在33%~75%,平均相对湿度在46.04%。在贮存期的15 d,饲料中水分出现下降,到30 d开始回升,各组间饲料水分的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在60~150 d之间,对照组饲料中的水分显着高于各试验组,差异显着(P<0.05)。在0~90 d期间,各组饲料外观保持良好颗粒饲料感官性状,无霉变。在贮存期120 d,对照组饲料表现出隐约霉变,其他各组饲料外观情况良好。在贮存期150d时,对照组饲料出现轻度发霉,各试验验组外观良好。15~120 d,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多于各防霉剂组,差异不显着(P>0.05);120~150 d时,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极显着高于各防霉剂组(P<0.01),各防霉剂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经PCR-DGGE分析,发现各饲料中主要存在的与饲料卫生有关的霉菌有:镰刀菌,曲霉菌和青霉菌。(4)不同精粗比影响母羊的采食量,精粗比为50:50时显着高于精粗比40:60组和30:70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提高了14.76%和19.13%(P<0.05);TMR经制粒后可以缩短妊娠母羊采食时间,提供采食速度;高比例的精饲料,可提高妊娠母羊的饮水次数和排便次数;不同处理的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运动和休息时间没有显着影响(P>0.05);饲喂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反刍行为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中CP和CF的消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对钙磷消化率影响不显着(P>0.05)。(5)体外发酵2~8 h,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浓度快速上升,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下降,8~12 h变化速度变缓,24 h到达峰值;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提高,瘤胃液中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降低,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随着升高。(6)给妊娠母羊饲喂经颗粒化处理的TMR,饲料中苜蓿干草比例越高,母羊血清中的TP、ALP、BUN、Cre含量越高。不同精粗比和不同的玉米秸秆:苜蓿干草比对妊娠母羊血清中的Blu、TG、Ca、P没有显着影响(P>0.05),保证母羊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可维持血清中的Blu、TG、Ca、P浓度的平衡。结论:当饲料精粗比在50:50~30:70的范围内,精饲料比例越高越有利于TMR颗粒饲料的成型;相同精粗比的条件下,增加玉米秸秆比例降低苜蓿干草比例,颗粒容重和长度随之下降。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VC、VE、乙氧喹,可提高饲料的抗氧化能力。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延胡索酸,可以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延长饲料保存期。饲喂TMR颗粒饲料可以保证妊娠母羊健康,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干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
汪青[3](2019)在《饲料加工过程专家系统的设计与构建》文中提出本文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饲料加工的生产安全现状,结合饲料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饲料加工过程专家系统特点的总结,在软件开发和运行中运用协议解析算法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在知识表示中运用了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在知识库的建立上运用了人工神经网络规则来获取知识,最后对专家系统在饲料加工过程中的诊断型、解释型、决策型和管理型专家系统系统进行了实现,并针对饲料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异常情况,给出了系统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对饲料加工过程和专家系统领域所用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其中包括专家系统的类型、特点及专家系统在饲料工业领域中的应用;2)对本系统的实现所用到的计算机理论和实施方法进行说明,全面展示本系统的软硬件实现;3)依据饲料生产设备以及其他生产条件的具体情况,对饲料加工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途径和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对数据库查询和新增功能都得已实现;4)对饲料加工过程专家系统进行了初步分类的基础上对每一分类的知识库内容进行了初步搭建;5)阐述了饲料加工过程专家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主要包括知识获取和表达技术、系统推理技术和数据库设计;6)对系统软硬件应用进行设计,主要包括:连接控制模块、串口通信模块以及GPRS通讯的部分实现等。本系统初步探讨了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饲料加工过程专家系统中去,使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实现自主学习、组织和适应等更智能化、网络化。
杨强[4](2019)在《不同加工技术对硬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研究饲料在粉碎、调质、制粒和冷却过程中的水分变化,探讨不同加工技术对硬颗粒饲料水分、硬度、粉化率、淀粉糊化度、热敏蛋白和粗蛋白体外消化率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和饲料生产企业提供参考。(1)粉碎对饲料原料水分、淀粉糊化度和热敏蛋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选用4种饲料原料(玉米、豆粕、棉粕和DDGS),5种筛片孔径(0.4、0.6、0.8、1.0和1.5 mm),设定5种不同粉碎时间(60、90、120、150和180 s),对4种饲料原料进行粉碎,探讨不同饲料原料在粉碎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的增长,玉米、豆粕、棉粕的水分损失增加,在5种粉碎粒度下,粉碎时间对玉米的水分损失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随着粉碎粒度的增大,玉米、豆粕、棉粕以及DDGS的水分含量逐渐增加,均表现出极显着的差异性(P<0.01),粉碎粒度与原料水分呈显着的线性关系。随着粉碎粒度的减小,玉米和配合饲料的淀粉糊化度显着增加(P<0.01);玉米和配合饲料的水分与淀粉糊化度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豆粕的水分与热敏蛋白含量之间有极显着的相关性(P<0.01)。(2)调质、制粒和冷却对硬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以玉米-豆粕型肉鸡配合饲料为试验料,设定三种不同初始水分(10%、12%和14%)、三种不同调质时间(30、45和60 s)和三种不同制粒环模(环模长径比及孔径分别为22/17,2.0 mm;35/26,3.0 mm和35/12,3.0 mm)。测定制粒完成后不同冷却时间(自然风干0、2、15、27、42和60 h)颗粒饲料水分及加工质量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调质、制粒以及冷却对饲料水分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冷却时间对饲料的硬度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调质和制粒对饲料的热敏蛋白和淀粉糊化度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调质前水分是影响制粒后饲料水分和饲料热敏蛋白和粗蛋白体外消化率的主要因素,调质前粉料水分越高,制粒后颗粒饲料的水分和粗蛋白体外消化率越高。制粒环模是影响颗粒饲料硬度、粉化率和淀粉糊化度的主要因素,环模长径比越大,环模孔径越小,制粒后饲料颗粒的硬度越大,粉化率越小。
彭飞[5](2017)在《小型制粒系统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饲料行业深入发展,在新饲料原料利用、新饲料及其附属产品个性化、多样化、精细化开发和生产研究过程中,需要依托小型饲料制粒系统,但是国内现有的小型制粒系统有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论文结合饲料原料摩擦及热物理特性,对小型制粒系统主要部分的结构和工艺参数进行设计与优化,并进行颗粒饲料生产试验验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得到了六类饲料原料(玉米粉、大麦粉、小麦粉、豆粕、DDGS、乳清粉)和一种典型配合粉料的摩擦和热物理特性随水分、粒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为饲料原料利用、后续仿真优化提供基础数据。2)喂料器结构与工艺参数优化。基于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原理,以螺距大小、主轴直径、主轴转速为试验因素,以喂料器喂料量、喂料稳定性为评价指标,采用回归分析和响应面法,对最佳参数组寻优,得到喂料器的最佳参数组合:轴径为35 mm,螺距为57 mm,转速为23.2 r/min,喂料器喂料量波动性减小、喂料稳定性得到提高。3)调质器CFD-DEM模型研究、选型与设计、加工参数优化。首先,提出轴向多点进气式和径向多点进气式两种调质器方案,基于CFD-DEM耦合方法,得出轴向多点进气式调质器更符合本课题需求。接着,据此设计了轴向进气式调质器的结构:内径为0.1 m,调质段长度为0.6 m。蒸汽进气方式为轴向,蒸汽添加孔数目为10,蒸汽进口尺寸为Φ6 mm。最后,基于该结构调质器,以桨叶安装角、调质轴转速、喂料转速为试验因素,以调质器生产率、调质后物料温度为评价指标,按照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对该结构调质器进行了仔猪料生产参数优化试验,建立了3个因素对调质器作业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通过响应面法寻优,得到调质器的最佳作业参数组合:桨叶安装角为38.1°、调质轴转速为220.6 r/min、喂料转速为17.4 r/min,此方案下,调质器生产率为12.7 g/s,调质后物料温度为65.0 ℃,此时调质器生产率较高、物料温度在要求的加工工艺范围内。4)压辊个数选择、结构参数设计与优化。首先,基于环模内径180 mm,宽度15 mm,分析最大压辊尺寸随不同攫取角度、攫取高度变化情况,得出两辊组合时压辊直径为70 mm,三辊组合时压辊直径为64 mm。接着,分析大小辊组合时理论生产率情况,优化压辊个数为2,压辊直径为70 mm,偏心安装距离为5 mm。最后,模拟模辊挤压过程,结果表明:选用摩擦系数较大的物料,能够减少打滑耗能;适当减小模辊间隙,可以增大挤压应力、提高颗粒饲料质量。5)单模孔挤压仿真模拟、单模孔试验平台搭建与试验。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物料挤压成型过程,结果表明:物料越靠近模孔壁,应力和应变越大,具有一定层次性;物料外侧流动性较内部滞后。设计并搭建单模孔试验台,研究不同含水率、加热温度、加载载荷下物料应力松弛和颗粒硬度,结果表明:应力松弛发生在挤压结束后的瞬间,超过80%的应力松弛值在应力松弛开始后的30 s内;挤压载荷越大,松弛结束后残余的应力值越大;挤压载荷和物料含水率对应力松弛、挤压后颗粒硬度有显着性影响(P<0.05)。松弛模量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大,随含水率的升高而减小;含水率高、加载载荷大,颗粒致密程度高,其硬度值也越大。
关鑫[6](2016)在《A公司饲料添加剂植酸酶业务在华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众多公司在华销售额和利润都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越来越多本土企业不断崛起,这已经成为了跨国公司在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A公司动物营养事业部作为世界领先的饲料添加剂供应商,致力于为全球不断增长的食品和饲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从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凭借其不断的努力,在华业务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已经成为中国饲料添加剂行业领导品牌之一。然而,随着近年来本土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壮大,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饲料添加剂植酸酶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本土植酸酶企业竞争实力不断增强,A公司在华植酸酶业务受到了愈发严峻的挑战,销售额和利润直线下降。因此,对于A公司而言,如何找到适合公司,符合中国植酸酶市场的竞争战略,迫在眉睫。本文将A公司动物营养事业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在饲料添加剂行业具有代表性的植酸酶业务,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饲料添加剂植酸酶业务做了分析,同时提出了A公司新的竞争战略。在分析的过程中,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同时也参考了国内外在竞争战略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用PEST对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对饲料添加剂植酸酶企业的外部环境,运用了波特的五力模型进行分析,找出了植酸酶产业的现有机遇和当前威胁。然后对A公司动物营养部门的植酸酶业务的内部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基于A公司的资源和环境,提出了动物营养部门推广植酸酶产品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提出A公司新的竞争战略,即目标聚集竞争战略。本文最后给出了如何确保目标聚集战略的有效实施的建议。建议企业采取一定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实施目标聚集战略的风险。
汪满珍[7](2016)在《饲料生产设备选型要点》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蛋白质的摄入量逐步提升,同期,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也得到空前发展,10年内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新建了无数的饲料厂。同时,饲料厂的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小型畜禽饲料厂的主要组成工段及粉碎机,混合机和制粒机的选型依据,为中小型饲料厂的设备选型提供一些参考。
谢石力[8](2013)在《饲料生产中有害微生物交叉污染与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目的是获得饲料厂产品生产中的微生物残留与交叉污染的代表性数据,为制定出有效控制微生物交叉污染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课题选取典型配合饲料厂进行试验,对原料输送工段、配料与混合工段、调质与制粒工段进行微生物残留与交叉污染调查测定,并研究了降低微生物残留量的控制措施,结果如下:1)以刮板输送机输送机头部、斗提机机底部机座、溜管处为取样点,以细菌总数、霉菌总数、大肠菌群数为试验指标,对原料输送工段进行取样、检测。结果显示,在生产之前,如果不对生产线进行清洗,取样点上之前残留会对初批原料造成微生物污染。运送完高微生物危害料之后,设备中存在的残留对后面批次的净料造成微生物污染。细菌的交叉污染情况比霉菌和大肠菌群严重。微生物残留和交叉污染现象会随着后面净料批次量增多,增大而减轻。三个取样点中溜管处原料的污染程度最高,斗提机最低。2)以混合机底部、刮板输送机输送机头部、斗提机机座底部和溜管处为取样点,以细菌总数、霉菌总数、大肠菌群数为实验指标,对配料混合工段进行取样、检测。结果显示,高危饲料产品在生产线中的残留对低危饲料造成了微生物交叉污染。这种交叉污染随着后面低危批次量的增多、增大而减轻。四个取样点中溜管处饲料的微生物污染程度最高,斗提机最低。3)以调质器前溜管处、调质器之后、制粒机之后、冷却器之后、打包口处为取样点,以细菌总数、霉菌总数、大肠菌群数为实验指标,对调质与制粒工段进行取样、检测。结果如下,调质和制粒对饲料中微生物有着显着的杀灭作用。高危饲料在溜管、调质器处的残留对随后批次造成了微生物交叉污染,细菌和大肠菌群的交叉污染情况要严重于霉菌。调质和制粒在降低饲料微生物污染的同时,也减少了饲料间的微生物交叉污染程度。4)以混合机底部、刮板输送机输送机头部、斗提机机机座底部和溜管处为取样点,以清洁豆粕为冲洗料,对生产线进行取样、检测。结果如下,冲洗技术可以显着减少设备中的微生物残留,从而降低交叉污染的影响。在混合机允许负载范围内,冲洗料量越大,效果越好,但冲洗并不能减少设备中一些顽固的残留。5)对生产线关键点处的残留料进行取样检测,结果如下,冷却器处、斗提机底部的残留污染水平要明显低于其他取样点,饲料在这两处受到微生物交叉污染的风险要低于其他取样点。原料输送段各取样点残留料的微生物污染水平整体高于混合与制粒工段,原料在生产线上受到微生物交叉污染的风险大于配合料。
李军国,秦玉昌,李俊,牛力斌[9](2012)在《饲料生产主要工序的能耗分析及节能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了饲料加工过程中主要加工工段的能源消耗状况及节能降耗的一些技术措施。同时,也指出了饲料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开展节能降耗所应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
谭愈[10](2012)在《神州金光饲料厂生产流程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益生产是目前制造业的主流趋势,金光饲料厂作为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型企业,面临顾客需求多样化、竞争加剧的问题,怎样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使精益生产的流程改造成为金光饲料厂迫不及待的事情。本文也希望通过对神州金光饲料厂的生产流程改进研究,给其他的生产型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借鉴意义。本文是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环境下,基于精益生产思想对生产流程进行改进。在对精益生产理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特点和生产流程改进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试图从部分和整体两个方面来对金光饲料厂的生产流程进行改进,即在存在问题的制粒、混合工段以及影响整个生产流程生产潜力的生产计划进行优化和改进。本文对金光饲料厂的混合、制粒工段和生产计划的制定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形成了制粒工段的岗位操作守则和每天生产计划制定的指导性文件,随后将这些成果在金光饲料厂进行了推广和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生产流程的效率有所提高,能耗也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我们获得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这对进一步的生产流程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饲料厂改善制粒工艺效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料厂改善制粒工艺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颗粒饲料粉化率检测装置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制粒工艺及装备研究现状 |
1.2.2 颗粒饲料粉化率检测方法及装置研究现状 |
1.2.3 散体颗粒物理机械特性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颗粒饲料物理机械特性参数测试 |
2.1 引言 |
2.2 颗粒饲料粉化率影响因素分析 |
2.3 颗粒饲料机械物理特性参数测试与分析 |
2.3.1 测试方法 |
2.3.2 测定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颗粒饲料粉化率检测装置设计 |
3.1 引言 |
3.2 粉化率检测装置设计要求 |
3.3 粉化率检测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
3.4 多箱体组合式颗粒饲料粉化率检测装置设计参数 |
3.4.1 回转箱容积 |
3.4.2 回转箱转速 |
3.4.3 导料条角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EDEM的颗粒饲料运动过程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接触参数标定 |
4.2.1 标定原理 |
4.2.2 堆积角测定 |
4.2.3 EDEM仿真标定 |
4.3 EDEM运动仿真分析 |
4.3.1 试验方法 |
4.3.2 仿真参数设置 |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台架试验 |
4.4.1 试验方法 |
4.4.2 试验指标 |
4.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运输里程颗粒饲料产生粉化率的预测模型 |
5.1 引言 |
5.2 插值计算 |
5.3 “运输里程-回转箱转速及时间”预测数学模型 |
5.4 计算实例 |
5.4.1 粉化率检测结果 |
5.4.2 粉化率与回转箱转速、时间二维函数模型 |
5.4.3 运输里程与粉化率变化关系模型 |
5.4.4 预测模型计算结果 |
5.4.5 试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各饲料粉化率 X 与回转箱转速及时间二维函数关系式X=F(N,t) |
附录 B 运输里程 S 与回转箱转速及时间二维函数关系式 S(X)=H(N,t) |
(2)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我国及新疆养羊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
2.2 我国羊饲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3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研究进展 |
2.4 羊用TMR颗粒饲料加工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
2.5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使用 |
2.6 TMR颗粒饲料在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应用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一部分 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工艺影响的研究 |
试验一 不同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TMR颗粒饲料的生产工艺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项目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
2.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物理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
3.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含粉率和粉化率的影响 |
3.3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硬度的影响 |
3.4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容重和密度的影响 |
3.5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长度和直径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不同水平VE、VC和乙氧喹抗氧化效果对比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设计 |
1.4 样品的采集 |
1.5 氧化活性指标的测定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2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3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氧化与抗氧化剂 |
3.2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不同水平防霉剂对TMR颗粒饲料贮存效果的影响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1.4 试验设计 |
1.5 样品的保存与采集 |
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贮藏室温湿度变化 |
2.2 贮存期间水分的变化 |
2.3 贮存期间饲料霉变情况 |
2.4 贮存期间饲料中霉菌数量的变化 |
2.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环境对饲料防霉效果的影响 |
3.2 贮存期内饲料水分的变化 |
3.3 贮存期内饲料感官的变化 |
3.4 贮存期内霉菌的变化 |
3.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TMR颗粒饲料饲养效果研究 |
试验四 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反刍行为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点 |
1.3 试验设计 |
1.4 饲养管理 |
1.5 测定的指标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影响 |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五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供体动物与瘤胃液的采集 |
1.3 人工瘤胃培养系统 |
1.4 试验设计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值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
3.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六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饲养管理 |
1.5 血样的采集 |
1.6 测定指标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总蛋白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
2.6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的血磷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血磷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饲料加工过程专家系统的设计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专家系统概述 |
1.3 专家系统在饲料工业领域应用 |
1.4 国内外饲料加工过程专家系统的研究发展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 |
2.1 硬件的选择 |
2.1.1 工业控制计算机 |
2.1.2 变频器 |
2.1.3 中央控制器 |
2.1.4 运动控制器 |
2.2 软件体系结构和系统框架 |
2.3 饲料加工专家系统的构建 |
2.3.1 构建专家系统核心 |
2.3.2 原型机的开发与试验 |
2.4 饲料加工过程专家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专家系统的知识表示与推理 |
3.1 专家系统知识的表示 |
3.2 饲料加工专家系统的初步分类 |
3.3 知识的获取 |
3.3.1 基于专家知识的获取 |
3.3.2 基于文献数据库知识的获取 |
3.4 数据库实现技术 |
3.5 小结 |
第四章 知识库内容的初步搭建 |
4.1 诊断型专家系统模块 |
4.1.1 粉碎机产量异常 |
4.1.2 制粒常见故障与排除 |
4.2 设计型专家系统模块 |
4.3 解释型专家系统模块 |
4.3.1 制粒机自动控制系统 |
4.3.2 制粒调质自动补水系统 |
4.4 决策型专家系统模块 |
4.4.1 锅炉选型专家系统 |
4.4.2 叉车选型专家系统 |
4.4.3 机械手自动码垛系统 |
4.5 规划型专家系统模块 |
第五章 知识获取机制 |
5.1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介绍 |
5.2 设计知识获取系统 |
5.3 小结 |
第六章 应用平台设计 |
6.1 软件平台设计 |
6.2 硬件接口设计 |
6.3 系统功能的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不同加工技术对硬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影响颗粒饲料水分的因素 |
1.2.2 仓储期间的水分变化 |
1.2.3 粉碎阶段的水分变化 |
1.2.4 混合阶段的水分变化 |
1.2.5 调质阶段的水分变化 |
1.2.6 制粒阶段的水分变化 |
1.2.7 冷却阶段的水分变化 |
1.3 颗粒饲料品质的评价指标 |
1.3.1 水分 |
1.3.2 硬度、粉化率和PDI |
1.3.3 淀粉糊化度 |
1.3.4 热敏蛋白 |
1.3.5 粗蛋白消化率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试验设计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粉碎对饲料原料水分、淀粉糊化度和热敏蛋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样品与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试验设计 |
2.1.5 检测指标 |
2.1.6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粉碎粒度对饲料原料水分的影响 |
2.2.2 粉碎时间对饲料原料水分的影响 |
2.2.3 粉碎粒度对饲料原料热敏蛋白的影响 |
2.2.4 粉碎粒度对饲料原料淀粉糊化度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粉碎粒度和粉碎时间对饲料原料水分的影响 |
2.3.2 粉碎粒度对饲料原料热敏蛋白的影响 |
2.3.3 粉碎粒度对饲料原料淀粉糊化度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调质、制粒和冷却对硬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检测指标 |
3.1.5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调质、制粒和冷却对硬颗粒饲料水分的影响 |
3.2.2 调质、制粒和冷却对硬颗粒饲料硬度的影响 |
3.2.3 调质、制粒和冷却对硬颗粒饲料粉化率的影响 |
3.2.4 调质、制粒和冷却对硬颗粒饲料热敏蛋白的影响 |
3.2.5 调质、制粒和冷却对硬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的影响 |
3.2.6 调质、制粒和冷却对硬颗粒饲料粗蛋白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调质、制粒和冷却对硬颗粒饲料水分的影响 |
3.3.2 调质、制粒和冷却对硬颗粒饲料硬度和粉化率的影响 |
3.3.3 调质、制粒和冷却对硬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的影响 |
3.3.4 调质、制粒和冷却对硬颗粒饲料热敏蛋白的影响 |
3.3.5 调质、制粒和冷却对硬颗粒饲料粗蛋白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小型制粒系统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工作基础、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饲料原料摩擦及热物理特性研究 |
2.1 单一饲料原料摩擦特性试验研究 |
2.2 单一饲料原料热物理特性试验研究 |
2.3 配合粉料理化特性的试验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喂料器参数优化与试验研究 |
3.1 螺旋喂料器分析 |
3.2 模型构建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调质器CFD-DEM模型研究及设计优化 |
4.1 CFD-DEM方法介绍 |
4.2 小型轴向进气式调质器模型构建与仿真分析 |
4.3 小型径向进气式调质器模型构建与仿真分析 |
4.4 结构参数设计 |
4.5 试验设计与指标测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环模设计及压辊设计与优化 |
5.1 环模结构参数设计 |
5.2 压辊结构参数设计与优化 |
5.3 压缩成型有限元数值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单模孔挤压成型试验研究 |
6.1 模孔内物料受力分析 |
6.2 单孔挤压模型的有限元数值分析 |
6.3 颗粒饲料挤压应力松弛特性与硬度研究 |
6.4 小结 |
第七章 小型制粒系统整机试制与性能试验 |
7.1 整机设计与部件试制 |
7.2 小型制粒系统性能试验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8.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A公司饲料添加剂植酸酶业务在华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2章 中国饲料添加剂植酸酶制造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2.1 中国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行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2.1.1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行业分析 |
2.1.2 饲料行业发展趋势 |
2.1.3 饲料添加剂行业发展趋势 |
2.2 中国饲料添加剂植酸酶产业竞争分析(五力模型) |
2.2.1 饲料添加剂植酸酶概述 |
2.2.2 植酸酶产业的五力模型分析 |
2.3 植酸酶产业的机遇和威胁分析 |
第3章 A公司饲料添加剂植酸酶产品内部环境分析 |
3.1 A公司植酸酶业务发展现状 |
3.2 A公司植酸酶发展遇到的问题 |
3.3 A公司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第4章 A公司饲料添加剂植酸酶产品在华未来竞争战略 |
4.1 A公司植酸酶产品目标聚集战略 |
4.1.1 目前市场缺乏耐高温,稳定性好的高端型耐高温植酸酶产品 |
4.1.2 A公司独有优势具备研发高端耐高温植酸酶产品的实力 |
4.1.3 A公司管理费用和运营成本高,不适合低成本战略 |
4.2 A公司植酸酶产品目标聚集战略的具体内容 |
4.2.1 加强动物营养部门投入简化内部管理流程 |
4.2.2 通过“本土化”建立竞争优势 |
4.2.3 聚集区域性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和一条龙公司等高端客户 |
4.2.4 提供更好服务给高端客户 |
4.2.5 高端客户的战略合作 |
第5章 A公司饲料添加剂植酸酶产品竞争战略的实施 |
5.1 为中国市场研发有针对性的产品 |
5.2 加强公司在中国的品牌宣传 |
5.3 产品的投资评估和合适定价 |
5.4 保持研发和创新能力 |
5.5 加强公司的战略合作 |
5.6 加强公司的经销商渠道 |
5.7 影响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 |
5.8 规避目标聚集战略风险 |
第6章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饲料生产设备选型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粉碎机的作用及选型 |
2 混合机的作用及选型 |
3 颗粒机的作用及选型 |
4 案例研究 |
5 结论 |
(8)饲料生产中有害微生物交叉污染与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1.1.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病原菌进入饲料生产链的途径 |
1.2.2 国外饲料行业病原菌污染情况调查进展 |
1.2.3 我国饲料产品的微生物危害评价指标 |
1.2.3.1 细菌总数 |
1.2.3.2 大肠菌群 |
1.2.3.3 霉菌总数 |
1.2.4 饲料病原菌污染的控制措施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5 饲料加工过程控制 |
1.2.5.1 粉碎工艺 |
1.2.5.2 配料工艺 |
1.2.5.3 制粒工艺 |
1.2.5.4 打包工艺 |
1.2.5.5 成品的贮藏和运输 |
1.2.5.6 饲料中添加防霉剂 |
1.2.5.7 科学的排序生产 |
1.2.6 饲料企业生产清洁饲料的管理措施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0 试验饲料厂工艺流程和设备型号 |
2.1.1 试验用饲料原料 |
2.1.2 试验主要试剂及配制 |
2.1.2.1 主要试剂 |
2.1.2.2 培养基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实验采用方法 |
2.2.1.1 饲料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方法 |
2.2.1.2 饲料中霉菌总数的测定方法 |
2.2.1.3 饲料中大肠菌群数目的测定 |
2.2.1.4 饲料中水分的测定 |
2.2.1.5 数据分析 |
2.2.2 饲料厂无菌取样方案 |
2.2.2.1 采集样品种类 |
2.2.2.2 无菌采样方案 |
2.2.2.3 无菌采样操作 |
2.2.3 饲料厂生产用原料的微生物水平普查 |
2.2.4 生产线上在制品饲料中微生物交叉污染的测定方案 |
2.2.4.1 原料输送段中微生物交叉污染的测定方案 |
2.2.4.2 配料混合工段上饲料在制品中微生物交叉污染的测定方案 |
2.2.4.3 调质制粒工段上饲料在制品中微生物交叉污染的测定方案 |
2.2.5 生产线上在制品饲料中微生物污染的冲洗效果测定方案 |
2.2.6 饲料厂生产设备中残留物料微生物水平的取样调查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饲料厂各原料微生物水平检测结果与分析 |
3.1.1 试验结果 |
3.1.2 数据分析与讨论 |
3.2 原料输送段微生物交叉污染的测定结果与讨论 |
3.2.1 原料输送段上饲料中细菌交叉污染测定结果 |
3.2.2 原料输送段上饲料中霉菌交叉污染测定结果与分析 |
3.2.3 原料输送段上饲料中大肠菌群交叉污染测定结果与分析 |
3.2.4 小结 |
3.3 配料混合工段上饲料在制品中微生物交叉污染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1 配料混合工段饲料中细菌交叉污染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2 配料混合工段饲料中霉菌交叉污染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3 配料混合工段饲料中大肠菌群交叉污染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4 小结 |
3.4 调质制粒工段上饲料在制品中微生物交叉污染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4.1 调质制粒工段饲料中细菌交叉污染测定结果与分析 |
3.4.2 调质制粒工段饲料中霉菌交叉污染测定结果与分析 |
3.4.3 调质制粒工段饲料中大肠交叉污染测定结果与分析 |
3.4.4 小结 |
3.5 生产线上在制品饲料中微生物污染的冲洗调查研究与测定 |
3.5.1 配合饲料中细菌交叉污染的冲洗结果与分析 |
3.5.2 配合饲料大肠菌群交叉污染的冲洗结果与分析 |
3.5.3 配合饲料霉菌交叉污染的冲洗结果与分析 |
3.5.4 小结 |
3.6 饲料厂生产设备中长期残留物料微生物水平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6.1 生产设备中残留物料微生物水平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
3.6.2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9)饲料生产主要工序的能耗分析及节能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饲料生产主要耗能分析 |
1.1 粉碎工段 |
1.2 制粒系统 |
1.3 膨化加工 |
2 粉碎工段的节能技术 |
2.1 粉碎方式及工艺 |
2.2 粉碎粒度 |
2.3 自动控制技术 |
2.4 新型粉碎机 |
3 制粒工段的节能技术 |
3.1 技术改造与直联制粒机 |
3.2 制粒机自动控制 |
3.3 冷却系统控制技术 |
3.4 蒸汽系统 |
3.5 合理的加工参数控制及操作管理 |
4 挤压膨化节能技术 |
4.1 强调质技术 |
4.2 环保型调质器 |
4.3 膨化机工艺参数自动控制技术 |
4.4 干燥系统的在线自动控制 |
5 展望 |
(10)神州金光饲料厂生产流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1.2.1 相关理论 |
1.2.2 基于流程和生产平衡的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研究思路 |
1.3.2 本文框架结构 |
第2章 神州金光饲料厂所在行业及金光厂现状 |
2.1 行业现状 |
2.1.1 饲料行业分析 |
2.1.2 目前行业领先者的精益生产状况 |
2.2 神州金光饲料厂现状 |
2.2.1 神州金光饲料厂简介 |
2.2.2 神州金光饲料厂生产工艺及生产流程 |
2.2.3 神州金光饲料厂生产效率和能耗现状 |
2.3 神州金光饲料厂生产流程需要改进的地方 |
第3章 神州金光饲料厂生产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3.1 总体思路 |
3.1.1 公司发展战略 |
3.1.2 流程改进原则 |
3.1.3 流程改进思路 |
3.2 混合工段的改进 |
3.2.1 混合工段介绍及影响因素 |
3.2.2 混合工段数据收集及分析 |
3.2.3 混合工段拟改进方案 |
3.2.4 效果分析 |
3.3 制粒工段的改进 |
3.3.1 制粒工段效率和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3.3.2 SH000制粒工段效率和能耗研究方案 |
3.3.3 SH000制粒工段实验及分析 |
3.3.4 SH000制粒工段效率分析 |
3.3.5 SH000制粒工段能耗分析 |
3.4 生产平衡和生产计划制定 |
3.4.1 目前生产计划制定情况及问题 |
3.4.2 以销定产转向兼顾生产的以销定产 |
3.4.3 优化每天排产品种 |
3.4.4 生产计划中生产平衡考虑 |
第4章 神州金光饲料厂流程改进方案实施及效果分析 |
4.1 神州金光饲料厂流程改进方案实施及保障 |
4.1.1 提升精益生产部门的规格到集团层面 |
4.1.2 健全报表制度 |
4.1.3 加大设备自动化改造 |
4.1.4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
4.2 神州金光饲料厂流程改进方案效果及研究展望 |
4.2.1 神州金光饲料厂流程改进方案效果 |
4.2.2 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设备维护记录表 |
附录B 分产品能耗和效率统计表 |
附录C 制粒机统计情况表 |
四、饲料厂改善制粒工艺效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颗粒饲料粉化率检测装置设计与试验[D]. 李春雷.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2]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D]. 葛文霞. 石河子大学, 2020
- [3]饲料加工过程专家系统的设计与构建[D]. 汪青.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4]不同加工技术对硬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研究[D]. 杨强.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5]小型制粒系统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D]. 彭飞.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6]A公司饲料添加剂植酸酶业务在华竞争战略研究[D]. 关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7]饲料生产设备选型要点[J]. 汪满珍. 饲料工业, 2016(05)
- [8]饲料生产中有害微生物交叉污染与防控技术研究[D]. 谢石力. 河南工业大学, 2013(06)
- [9]饲料生产主要工序的能耗分析及节能技术[J]. 李军国,秦玉昌,李俊,牛力斌. 饲料与畜牧, 2012(10)
- [10]神州金光饲料厂生产流程改进研究[D]. 谭愈. 湖南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