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特许学校运动看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马千淳,王寰安[1](2021)在《美国特许学校办学质量授权方评估模式及其启示》文中认为随着美国特许学校运动的发展,特许学校授权方评估模式渐趋成熟。该模式以授权方为评估主体,以特许学校为评估对象,构建了以学校学业成就、财务情况及组织合规性为核心内容的三维评估框架,并通过授权方审查学校递交的报告及实地现场考察两种方式获得评估资料,从而实现对特许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评估。该评估模式特征鲜明,评估标准多维化、学校自主办学权得以保障、评估权力下沉、标准化评估与市场化选择耦合等,为促进特许学校发展及提高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芳[2](2021)在《两党政治下美国教育政策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以新世纪以来教育改革政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受某些政治因素影响,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可能失调或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由于美国由两党轮番执政,两党在政治理念上具有左右摇摆的特点,造成政府的教育政策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从而导致教育的负向功能相当明显,使教育在特定政治环境下未能促进青少年的个体化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最终对青少年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并引起政治极化、阶层对立以及种族冲突等系列社会问题。
潘容[3](2021)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虚拟特许学校建设研究》文中认为
刘阳杨[4](2021)在《多元文化视野下美国教科书Wonders内容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面对21世纪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新困境,多元文化教育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学会相互尊重和包容,通过各群体之间教育的平衡,促进所有人在多元的社会中都可享有积极和谐的生活”为目的,在解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教科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从多元文化视角对教科书内容进行研究,可关注到教科书中的意识形态偏见与弱势群体和被排除于主流群体之外的群体,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公正。美国作为多元文化理论发展的代表国家以及多元文化的起源地,在编写具备文化多元的教材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故本研究聚焦于美国小学教科书Wonders,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对多元文化各主题进行量化统计后,得出教科书内容呈现以下特点:(1)一般文化中,表现出百科书般的知识体系,其中对“生态文化”的渗透、“科普文化”的普及值得我们关注。(2)族群文化中,对少数族群文化选取数量最多的是原住民文化,同时教科书对非裔、爱尔兰裔、墨裔和亚裔族群也有一定的描述,但总体数量依然偏少。(3)性别文化中,对两性角色的数量分布到插图选择,总体上都表现出均衡分布的特点,甚至在个别学年出现女性角色选择多于男性的现象。(4)地域文化之“他国”文化主题中,中国和英国是提及数量最多的国家。地域文化之城市和乡村文化中,城市文化选文数量和乡村文化选文数量相当。(5)阶层文化中,表现出优势阶层为主的文化体系。(6)年龄文化中,同辈群体文化占据优势。(7)特殊群体文化中,倾向于以“正常人”的视角对其进行叙写,同时全部选取外显型障碍类型。对多元文化各主题进行质性分析后,得出教科书编写者所反映的多元文化观点如下:(1)对爱尔兰群体的描述、男性角色在家庭场域中的刻画、阶层文化中对弱势群体的忽视以及年龄文化中对老年群体的遗忘,均表现出保守论的多元文化观点。(2)对亚裔群体的描写、特殊群体人物形象的刻画,均表现出自由论的多元文化观点。(3)对原住民文化、异域国家文化叙述,均表现出多元论的多元文化观点。(4)对非裔群体的描写表现出左派本质论的多元文化观点。(5)对墨裔群体、两性角色的形象刻画与职业分布,均表现出批判论的多元文化观点。综上,在对美国教科书从多元文化角度进行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最后结合美国的社会背景,从“良好的社会背景为编写具备多元文化的教科书提供必要支撑、编制主体的多元有助于促进教科书融入多元文化、主流群体的话语霸权使教科书内容多元化任重道远、坚持公平正义为多元文化的核心理念一促进教科书内容向纵深发展”角度得出四点反思。
许雅祈[5](2021)在《美国流动儿童教育权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流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人口的频繁流动带来了流动儿童这一新群体,他们特别但不特殊。有用“夹心层儿童”和“风中的蒲公英”等称谓形容他们,他们就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荡,居无定所,面临着难留难归的尴尬境地。这样的现实困境影响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享受教育权利。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国际关注的共同焦点,但是每个国家问题的来源都基于本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美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植根于其移民、种族、宗教等历史原因。美国作为移民国家,为了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权,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政策,流动儿童的教育权利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本文以“美国教育政策中流动儿童的教育权”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因素分析法对相关资料进行解读,探析。以教育学的视野,围绕流动儿童流动性的特点,通过《初等与中等教育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分析美国流动儿童教育权的发展历程、具体内容、实施现状,以此不断完善对流动儿童教育权的认识。本研究所针对的美国流动儿童主要指随季节性迁移的儿童,这一类流动儿童因为家庭贫困没有条件享受教育,因为文化差异不能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为了保障流动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美国制定了相关教育政策,并设立了多元化的流动儿童教育项目。通过以上的研究得到结论:教育权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权不仅只是指接受教育,应该根据流动儿童的实际需求以及教育发展的过程,满足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权、条件权和成功权。在聚焦公平与正义的理论基础下,美国流动儿童的教育权虽然有较健全的保障体系,但仍尚存不足。为了进一步完善对流动儿童教育权的认识,通过分析美国流动儿童教育权的现状,学习经验,总结教训,得到启示。总而言之,流动儿童代表着处于劣势的少数群体,在“无差别对待”的原则下,儿童之间不应该有普通与特殊之分。所有儿童都应该享受教育权利,有权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张佳[6](2021)在《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美国特许学校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直是是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而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更是成为重中之重。特许学校作为改善弱势学生的教育成果、实现美国基础教育的公平而设立的一项政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台《特许学校法》以来,在各州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本文立足于教育公平的三个维度——学习机会公平、学习资源公平和学习成果公平,对美国特许学校相关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从学校的招生程序、纪律规则以及交通工具的提供三个方面,分析了特许学校实现学习机会公平目标的政策保障;从政府拨款与资金分配、教师招聘与续聘、个性化课程项目的设置三个方面,分析了特许学校实现学习资源公平的政策保障;从特许合同的订立、多管齐下的监督、严格的问责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特许学校实现学习成果公平的政策保障。然后,以绩效责任制为核心,分析了特许学校的质量保障相关政策。通过以上梳理发现,目前特许学校在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旧存在不足的地方。具体来说,特许学校增加了弱势学生的教育机会,招收了高比例的有色人种学生和低收入家庭学生;提高了弱势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大缩小了有色学生和白人学生在数学和英语语言艺术成绩方面的差距。而与此同时,特许学校也存在很多问题:家长和学生对于特许学校的教育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特许学校申请人数远远多于目前学额;特许学校的建筑空间不足,资金匮乏等。对比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政策,特许学校政策在促进美国教育公平、保障教育质量方面给予我们几点启示。在教育公平方面,我国可以完善学生入学方式、实施严格公正的招生程序、转变家长的择校观念、发展多元化学校及多样化课程、提供充足的拨款资金以及引导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吸引和保留优质教师资源、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完善监督问责机制等方式保障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
雷璐[7](2019)在《教育公平视角下美国特许学校发展的研究》文中提出综观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特许学校,起因于美国政府与民众对传统公立教育公平与效率状况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以及对教育效率的关注。作为美国的一种新学校类型,特许学校的发展不仅是美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美国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特许学校比传统公立学校具有更灵活的办学自主权和更开放的经验管理方式,满足了更多适龄儿童的教育需求,使教育实现了更广泛的普及,特许学校对特殊群体给予特别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在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进程当中,教育公平问题始终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出发,以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将特许学校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纵观特许学校的发展历程,每一阶段推动其建立和发展的动因多为联邦政府法案的出台以及各州特许学校法的颁布,对特许学校起到一定的规范和促进作用,也是特许学校顺利开展的保证。1955年教育市场化的倡导者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主张可以说是特许学校思想的萌芽;1988年雷·巴德在《特许教育:重建学区》中提出特许学校实施的具体方案,为特许学校的建立做出规划,这时只有一些零散的初步设想和基本理念;1991年明尼苏达州率先颁布第一部特许学校法,推动特许学校的发展,才涉及到真正意义上的特许学校的实施;1994年克林顿总统签署颁布《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为了保证大多数适龄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更多的选择权,首次将特许学校作为对公立学校的改革措施正式纳入联邦政府的教育政策,上述阶段的特许学校逐步受到更多家长们的青睐且数量在稳步增长,因此可以称之为特许学校的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为了保证特许学校的有序发展,克林顿总统于1998年颁布了《特许学校扩展法》,法案中最为重要的是确定了特许学校的公立性质,特许学校数量激增,给予更多的适龄儿童平等的入学机会,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些许问题导致个别特许学校的关闭,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在保证入学机会平等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的平等,为此,2002年小布什政府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法案中确立了特许学校绩效责任制,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综上,笔者将这一阶段称为特许学校的扩展与调整阶段。2015年奥巴马政府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推动下为实现追求卓越的目标而颁布《每位学生成功法》,法案中明确提出支持特许学校的建立,并鼓励发展优质特许学校,同时该法案也反映出联邦政府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做出的努力。特许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亟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思考,因此,将这一阶段称为特许学校的发展与反思阶段。厘清美国特许学校的发展脉络,不仅加深了我国现阶段对特许学校的认识程度,以便在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我国本土化的教育改革模式,与此同时,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审视特许学校各阶段的变化以及发展,这同时也契合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合理需求,并且对我国基础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这两方面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蒋洁蕾[8](2016)在《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点高中制度是建国以来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深刻影响着我国高中的整体布局。历史上,该制度历经嬗变,几经存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也就是“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问题,根本上探讨的是重点高中制度利弊问题。那么“究竟重点高中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均对此有着差异性的认识。任何简单地回答“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还是“利弊相当”都不能全面反映该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唯有从多视角(历史的视角、国别比较的视角、实证调查的视角、理论的视角)去检视和梳理才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还原该问题本身,也才能从中找到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未来发展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理论研究综合考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首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梳理我国建国以来有关该问题的若干次争论,涉及政策、学界以及实践等领域在该问题上的看法和作为,以此还原该问题的历史面貌并规整出有关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核心争论焦点。其次,检视国际上与我国相类似的“重点高中”(德国文理中学、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美国学术高中)制度的演进、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存废争论,比较三国“重点高中”制度模式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出路提供国际视野和参考样本。再者,就现实各方(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非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专家学者)对“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各种看法及理由进行实证调查和比较。接着,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办重点高中的五大好处(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进行辨析。最后,在历史回溯、国际比较、实证调查、理论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发展的若干条出路。论文的历史研究部分,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演化的风雨历程,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影响这一制度兴废的五个核心议题,即“是否富有效率?”、“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是否培养出了精英人才?”、“是否有违教育公平?”、“是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国际比较研究部分,通过对德、英、美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五点共性和三种不同发展模式:德国始终坚持文理中学制度,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来最大程度的减小文理中学制度的弊端,可用“公立”、“大众化”、“建‘立交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其特征;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模式可用“受制于党派”、“精英化”、“尊重传统”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美国学术高中制度可用“分类”、“专业化”、“特色化”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实证调查部分,围绕“究竟要不要举办重点高中”这一核心问题,对高中校长、教师、专家学者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重点与非重点高中校长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看法存一定的差异,越是“老牌”、“一流”的重点高中校长,越是倾向于赞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而非重点高中的校长则更倾向于废除重点高中制度;相对而言,重点高中的教师比非重点高中教师更倾向于赞同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专家学者对重点高中存废问题的看法各异,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理论透视部分,围绕五大关键词即“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以前面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实证调查研究获得的相关材料为依据,运用辩证思维、复杂思维、相对性思维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举办重点高中可能的好处与潜在的危害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上述五个关键词所代表的每个辩护理由,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都需要具体分析,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五大辩护理由在逻辑上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并非同等重要。简而言之,“精英培养”是根本目的,其它四个方面“效率优先”、“因材施教”、“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均属于手段的范畴。从重要性上看,假如“精英培养”落空、陷入虚假化,则其它四条理由均不能成立。基于这一判断,论文对当前我国重点高中是否“已经培养”或“正在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进行了基于事实的批判性分析,分析结果令人堪忧。基于上述四个部分的研究,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短期看,我国重点高中制度仍将继续存在,但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改良。改造、改良的总体方向是,重点高中必须摆脱和跳出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走内涵式发展道理,不断探索精英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精英人才。从长远看,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根据当今世界各国高中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从制度设计层面对现有的重点高中制度进行适时、适度、适切的改革。可能的变革路径包括:在保留重点高中制度的前提下,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建立不同类型的特色高中,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创办特色高中,尝试将公办重点高中转制为私立高中,改变公立重点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尝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建立综合高中制度;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生教育计划。
余永明[9](2016)在《明尼苏达州特许学校立法过程中的政治博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明尼苏达州《特许学校法》为个案,在对研究报告、媒体报道、学者论文、个人专着、民意调查等多种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明尼苏达州政府特许学校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般过程,分析卷入这场政策过程的各方力量的利益牵扯及其利益博弈。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前三部分分别针对《特许学校法》的三个政策阶段,即为政策缘起、立法过程、政策实施过程,第四部分则是政策的启示。明尼苏达州特许学校政策是在明尼苏达独有的政治文化和教育改革实践背景下形成的:一方面,对于教育质量危机的警醒引发了州内教育变革,对于公立教育系统结构的反思又为改革确定方向;另一方面,开放入学选择权的立法和早期学校改革的实践也为《特许学校法》的颁布奠定了思想和经验的基础。特许学校理念的形成与在明尼苏达的传播成为明州立法的直接导火索,州内改革派和保守派对于特许学校理念的不同理解也为立法过程中各方博弈埋下隐患。明尼苏达州《特许学校法》的立法成功离不开各方的努力和妥协。立法过程中,明尼苏达公民联盟、明尼苏达商会、家长群体和一些政策革新派人士组成的改革派成为立法的坚决推动者,而教师工会和地方学校董事会等利益组织组成的保守派则成为立法的反对者,双方通过发布调查报告、参与听证会、进行广泛游说等方式积极表达利益诉求,而州议会议员在分别代表不同利益方利益的同时在参众两院展开了广泛的博弈,最终的结果是在革新派和保守派两派人士共同做出某些妥协和让步的基础之上换取了法案的最终通过。虽然立法得以通过,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受到了来自于政策执行部门、保守派代表——地方学校董事会的强大阻力,然而此时,无论是民众、教师工会还是议会两院,对于特许学校政策的态度已然发生了某些转变,这也导致了明尼苏达州《特许学校法》不断向着强立法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这项立法对于联邦和各州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联邦立法支持的同时各州立法也纷纷跟进。明尼苏达州《特许学校法》的立法成功为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思考我国学校制度改革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
王超[10](2014)在《公共选择与市场逻辑 ——美国特许学校的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许学校是美国公共教育制度改革的产物,是美国公立学校的一种新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产生于明尼苏达州,在此之后迅速发展,对美国的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许学校拥有比其他公立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同时承担相应的绩效责任。特许学校鼓励家长择校,在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积极致力于改善处境不利儿童的学习以促进教育公平,依靠良好的办学声誉来赢得家长和学生的支持。特许学校的出现使得公立学校的形式更趋多样化,把市场竞争引入到教育中,促使公立学校不断进行改善。卓越和平等是美国教育的价值追求,在这一过程中,改善基础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特许学校则是实现这一追求的有力举措。本论文以美国教育中的这一热门话题为关注点,从公共选择和市场逻辑的角度来探究美国特许学校制度对公共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叙述了选题的缘由、相关的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特许学校、公共选择和市场逻辑的概念内涵,在公共选择和市场逻辑的视野下,探讨了美国近年来公共教育制度的历史变迁和特许学校的制度设计。第三部分论述了特许学校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特许学校制度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从特许学校的理念、管理模式和新型关系的形成三个方面阐述了特许学校的制度创新。第五部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借鉴特许学校的成功之处,为我国的公共教育制度改革提供几点对策。第六部分是结语,综述了公共选择和市场逻辑视野下的特许学校制度创新的研究,同时对论文写作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说明。
二、从特许学校运动看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特许学校运动看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特许学校办学质量授权方评估模式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许学校授权方评估模式的产生 |
二、特许学校授权方评估框架 |
1. 学业成就维度 |
2. 财务情况维度 |
3. 组织合规性维度 |
三、特许学校评估资料来源 |
1. 学校提交报告 |
2. 实地考察 |
四、特许学校授权方评估模式的特点及启示 |
1. 构建多维评估标准,全面审查学校办学水平 |
2. 以结果为导向,保障学校自主办学权 |
3. 评估权力下沉,打破政府单一负责制 |
4. 标准化评估与市场化选择耦合,实行双重选拔机制 |
(2)两党政治下美国教育政策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以新世纪以来教育改革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教育政策对青少年发展影响问题的提出 |
(一)理论分析基础 |
(二)以新世纪以来两党教育改革政策为案例 |
二、两党执政下基础教育政策的不稳定性 |
(一)共和党执政时期的教育政策 |
(二)民主党执政时期的教育政策 |
三、两党执政下高等教育政策的不连续性 |
(一)共和党执政时期的教育政策 |
(二)民主党执政时期的教育政策 |
四、教育政策多变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
(一)未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的个体化发展 |
(二)未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 |
五、对美国教育政策的评价与反思 |
(4)多元文化视野下美国教科书Wonders内容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全球化时代格局下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
1.1.2 多元文化视角下美国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 |
1.1.3 多元文化教育对教科书内容提出的新要求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多元文化的研究 |
1.2.2 关于教科书的研究 |
1.3 概念界定 |
1.3.1 多元文化教育 |
1.3.2 多元文化主义 |
1.3.3 教材 |
1.4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4.3 研究思路 |
1.4.4 研究框架的制定与资料统计 |
1.4.5 研究方法 |
2 Wonders教科书基本介绍 |
2.1 Wonders教科书出版背景 |
2.2 Wonders教科书编制过程 |
2.3 Wonders教科书使用情况 |
2.4 Wonders教科书的组成部分 |
3 Wonders教科书多元文化主题之量化分析 |
3.1 一般文化主题分析 |
3.2 族群文化主题分析 |
3.3 性别文化主题分析 |
3.4 地域文化主题分析 |
3.5 阶级文化主题分析 |
3.6 年龄文化主题分析 |
3.7 特殊群体文化主题分析 |
4 Wonders教科书多元文化主题之质性分析 |
4.1 保守的多元文化主义 |
4.2 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 |
4.3 多元的多元文化主义 |
4.4 左派本质的多元文化主义 |
4.5 批判的多元文化主义 |
5 Wonders教科书多元文化主题内容之反思 |
5.1 良好的社会背景为编写具备多元文化的教科书提供必要支撑 |
5.2 编制主体的多元有助于促进教科书融入多元文化 |
5.3 主流群体的话语霸权使教科书内容多元化任重道远 |
5.4 以公平正义为多元文化的核心理念—促进教科书内容向纵深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美国流动儿童教育权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流动儿童教育权的重要性 |
1.1.2 中国流动儿童教育权问题的迫切性 |
1.1.3 美国流动儿童教育权的政策具有代表性 |
1.2 研究综述 |
1.2.1 流动儿童教育 |
1.2.2 流动儿童教育政策 |
1.2.3 教育权 |
1.3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教育政策变迁中流动儿童教育权的认识 |
2.1 20 世纪60至70 年代——萌芽阶段 |
2.1.1 《初等与中等教育法》 |
2.1.2 《流动儿童教育计划》 |
2.2 20 世纪70 年代至21 世纪初——发展阶段 |
2.2.1 《双语教育法》 |
2.2.2 《平等教育机会法》 |
2.2.3 《改进美国学校法》 |
2.3 21 世纪初至今——完善阶段 |
2.3.1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 |
2.3.2 《改革蓝图》 |
2.3.3 《每一个学生成功法》 |
3 教育政策项目中流动儿童教育权的内容 |
3.1 流动儿童身份鉴别与认证项目——身份权 |
3.2 双语教育项目——语言权 |
3.3 信息网络项目——技术条件利用权 |
3.4 暑期辅导项目——补偿教育条件利用权 |
3.5 教师培训项目——师资条件利用权 |
3.6 家长参与项目——家庭资源条件利用权 |
4 教育政策实施中流动儿童教育权的现状 |
4.1 教育政策实施的现状 |
4.2 美国流动儿童教育权取得的成就 |
4.2.1 流动儿童教育机会增多,享有身份权 |
4.2.2 流动儿童教育条件丰富,享有主动权 |
4.2.3 流动儿童学习成绩提升,享有成功权 |
4.2.4 教育政策实施更具多样性,灵活性 |
4.3 美国流动儿童教育权存在的不足 |
4.3.1 部分流动儿童依然无法享受教育机会,身份定义模糊 |
4.3.2 教育质量难提升,结果难以达到平等 |
4.3.3 缺乏统一的政策执行机构,效率不高 |
4.3.4 流动儿童自主选择教育程度不够 |
5 美国流动儿童教育权的思考与启示 |
5.1 美国流动儿童教育权的思考 |
5.1.1 聚焦公平与正义,教育权的基础 |
5.1.2 实施政策“软硬兼施”,教育权实现的途径 |
5.1.3 流动儿童教育权是享受教育,不是接受教育 |
5.2 美国流动儿童教育权的启示 |
5.2.1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流动儿童教育权利 |
5.2.2 设立多元化的流动儿童教育项目 |
5.2.3 广泛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促进区域之间合作 |
5.2.4 提倡以流动儿童为主体的教育权利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美国特许学校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主要概念界定 |
1.2.1 特许学校 |
1.2.2 教育公平 |
1.2.3 教育质量 |
1.2.4 绩效责任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1.1 特许学校的现状研究 |
1.3.1.2 特许学校的成效与困境研究 |
1.3.1.3 特许学校的政策制度研究 |
1.3.1.4 特许学校与教育公平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2.1 特许学校的发展现状描述 |
1.3.2.2 特许学校的成效评估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案例法 |
1.5.3 比较法 |
第2章 教育公平驱动下的美国特许学校发展 |
2.1 美国特许学校发展的历史演进 |
2.2 教育公平是公立学校的法律保障 |
2.3 教育公平是特许学校的政策愿景 |
2.3.1 特许学校法中的公平条款分析 |
2.3.2 特许学校政策中的公平性问题分析 |
2.3.2.1 学习机会公平 |
2.3.2.2 学习资源公平 |
2.3.2.3 学习成果公平 |
第3章 特许学校学习机会公平的政策保障 |
3.1 制定完善的招生程序 |
3.1.1 可及性大的招生政策 |
3.1.2 公开透明的招生程序 |
3.1.3 多样群体的招生策略 |
3.2 提供免费的公共交通 |
3.3 避免过度的纪律规则 |
第4章 特许学校学习资源公平的政策保障 |
4.1 政府拨款与资金分配 |
4.1.1 《初等和中等教育法》 |
4.1.2 联邦特许学校计划 |
4.1.2.1 特许学校计划概况 |
4.1.2.2 特许学校计划构成 |
4.1.2.3 特许学校计划意义 |
4.2 招聘和留住优秀教师 |
4.2.1 特许学校与教师的契约关系 |
4.2.2 特许学校教师的招聘策略 |
4.2.3 特许学校教师的流失与培训 |
4.3 设置个性化课程项目 |
4.3.1 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教学方法及时间 |
4.3.2 为特定学生设置针对性的教育项目 |
4.3.3 为弱势学生增加大学预备课程机会 |
第5章 特许学校学习成果公平的政策保障 |
5.1 特许合同的订立 |
5.1.1 特许状授予的原则 |
5.1.2 特许状申请的程序 |
5.1.3 特许状的内容条款 |
5.2 多管齐下的监督 |
5.2.1 学校提交年度报告 |
5.2.2 授权机构实地访问 |
5.2.3 家庭社会共同监督 |
5.3 严厉的问责方式 |
5.3.1 续订/不续订特许状 |
5.3.2 关闭/终止特许学校 |
第6章 特许学校的质量保障 |
6.1 绩效责任制为核心 |
6.2 特许学校绩效框架 |
6.3 学业成功评估指标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结论 |
7.1.1 特许学校在教育公平与质量方面取得进展 |
7.1.1.1 增加了弱势学生的教育机会 |
7.1.1.2 提高了弱势学生的学习成绩 |
7.1.2 特许学校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任重道远 |
7.1.2.1 教育需求未被满足 |
7.1.2.2 设施不足,资金匮乏 |
7.2 美国特许学校政策对我国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启示 |
7.2.1 特许学校政策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
7.2.1.1 完善学生入学方式 |
7.2.1.2 严格公正招生程序 |
7.2.1.3 转变家长择校观念 |
7.2.1.4 发展多元化学校及多样化课程 |
7.2.1.5 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方式 |
7.2.1.6 提供充足的拨款资金 |
7.2.1.7 引导社会多方参与 |
7.2.2 特许学校政策对我国教育质量的启示 |
7.2.2.1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
7.2.2.2 吸引保留优质教师资源 |
7.2.2.3 制定相关法律政策 |
7.2.2.4 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教育公平视角下美国特许学校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教育公平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
(二)特许学校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 |
(三)纵观特许学校发展史来探究教育公平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教育公平 |
(二)特许学校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历史法 |
(三)比较法 |
六、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一)研究的创新性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章 美国特许学校产生的背景 |
一、教育质量危机的爆发 |
(一)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低下 |
(二)教育不公平现象严重 |
(三)《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发表 |
二、教育市场化的需求 |
三、择校制度的推动 |
第三章 美国特许学校的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1955—1998) |
一、特许与特许状 |
二、特许学校法 |
(一)特许学校法的颁布 |
(二)各州特许学校法的差异 |
三、《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颁布对特许学校的影响 |
(一)特许学校受到家长们的更多青睐 |
(二)推动全美各州特许学校法的通过 |
四、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的教育公平性分析 |
(一)秉承公平理念,强调全民教育 |
(二)完善择校制度,确保教育选择权公平 |
第四章 美国特许学校的扩展与调整阶段(1998—2015) |
一、教育公平视角下《特许学校扩展法》的颁布 |
二、教育公平视角下特许学校的扩展 |
(一)特许学校数量上的迅猛增长 |
(二)对于特许学校的资金支持和设施援助增加 |
(三)特许学校的办学主体更加多样化 |
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颁布对特许学校的影响 |
(一)规范特许学校的外部绩效责任制 |
(二)提高特许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 |
(三)公众对特许学校的支持率上升 |
四、教育公平视角下特许学校的调整 |
(一)特许学校规模缩减 |
(二)特许学校类型多样化 |
(三)家长与学校签订合同 |
五、扩展与调整阶段的教育公平性分析 |
(一)关注弱势群体,确保教育机会公平 |
(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特许学校的办学质量 |
(三)推行绩效责任制,保障学生学习成绩 |
第五章 美国特许学校的稳步发展与反思阶段(2015-) |
一、教育公平视角下《每位学生成功法》的颁布 |
二、教育公平视角下特许学校的发展现状 |
(一)特许学校的数量稳步增长 |
(二)特许学校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 |
(三)特许学校的分布由集中向分散转变 |
(四)特许学校学生类型日益多样化 |
三、教育公平视角下特许学校存在的问题 |
(一)资金匮乏 |
(二)政治性抵制 |
(三)生源质量层次不齐 |
四、稳步发展与反思阶段的教育公平性分析 |
(一)关注学生差异性,确保每个孩子都成功 |
(二)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
(三)提高教师质量,发展优质特许学校 |
第六章 美国特许学校发展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
一、以立法形式保障教育公平 |
二、关注弱势群体教育需求 |
三、推行数量和质量并行的教师公平配置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
(二)一个现实迫切问题 |
(三)一个具有国际共性的问题 |
(四)一个充满理论复杂性的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重点学校制度历史的研究 |
(二)有关主张要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
(三)有关主张废除重点学校的研究 |
(四)有关主张改革重点学校的研究 |
(五)有关主张有条件地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
(六)有关国际上“重点学校”存废的相关研究 |
(七)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
三、概念界定 |
(一)重点高中的界定 |
(二)两组类似概念与重点高中的关系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工具 |
(二)研究问题、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历史回溯 |
一、建国十七年:重点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
(一)重点学校制度出台的可能缘由 |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正式出台 |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系统建立 |
(四)重点学校制度遭遇“滑铁卢” |
二、“文革”时期:重点学校制度的彻底废除 |
(一)制度层面的彻底废除 |
(二)事实层面的彻底破坏 |
(三)学理层面的彻底否定 |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复兴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恢复 |
(二)重点学校制度弊端渐显及争论 |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调整 |
四、20世纪9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与存废大辩论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 |
(二)重点学校制度存废大辩论 |
五、21世纪以来: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与理性审视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 |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理性审视 |
六、历史回溯的启示 |
(一)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已废除 |
(二)高中阶段重点学校制度仍将长期存在 |
(三)重点高中尚未跳出“官办名校”的模式 |
(四)重点高中制度存废围绕五个核心议题展开 |
(五)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政策上“大起大落-修修补补-精细多样化”的嬗变 |
(六)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学理上“积极拥护-激烈争论-理性审视”的嬗变 |
第二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国际比较 |
一、德国文理中学制度 |
(一)文理中学制度演变 |
(二)文理中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
(三)文理中学制度的变革调整 |
二、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 |
(一)文法中学制度变迁 |
(二)英国公学制度演变 |
(三)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
三、美国学术高中制度 |
(一)学术高中制度概况 |
(二)学术高中的类别 |
(三)学术高中的典型特征 |
(四)学术高中遭遇的质疑和批判 |
四、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比较 |
(一)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共性 |
(二)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
五、国际比较的启示 |
第三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实证调查 |
一、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整体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二、对重点高中落实效率优先的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三、对重点高中践行因材施教的看法 |
(一)校际分流是一种因材施教吗? |
(二)重点高中内部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 |
四、对重点高中实施精英培养的看法 |
(一)精英教育还有必要吗? |
(二)重点高中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吗? |
(三)精英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
(四)精英人才是重点高中培养的吗? |
(五)精英人才应当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 |
五、对重点高中体现教育公平的看法 |
(一)重点高中的设置损害了教育公平吗? |
(二)把中考成绩作为重点高中录取的唯一标准,这公平吗? |
(三)重点高中的存在固化了社会阶层吗? |
六、对重点高中发挥示范性作用的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七、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比较 |
(一)高中校长的观点异同 |
(二)高中教师的看法异同 |
(三)专家学者的态度异同 |
(四)各方意向异同的整体审视 |
八、实证调查的启示 |
第四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理论辨析 |
一、效率优先 |
(一)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合理性 |
(二)对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质疑 |
二、因材施教 |
(一)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合理性 |
(二)对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质疑 |
三、精英培养 |
(一)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合理性 |
(二)对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质疑 |
四、能力公平 |
(一)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合理性 |
(二)对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质疑 |
五、示范性发挥 |
(一)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合理性 |
(二)对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质疑 |
六、理论辨析的启示 |
结论与展望: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 |
路径1: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促使我国的重点高中走内涵发展之路 |
路径2: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 |
路径3:保留重点高中制度,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
路径4: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改变所有重点高中均为公立的局面 |
路径5:在一些地区试验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并尝试建立综合高中制度 |
路径6:彻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改为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教育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调查问卷 |
附录3 :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4 :访谈内容摘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明尼苏达州特许学校立法过程中的政治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一) 特许学校:作为一种温和的择校方案 |
(二) 利益博弈的研究视角 |
(三) 为什么选择明尼苏达 |
(四) 研究有何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二) 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论文创新 |
第一章 政策缘起 |
一、教改理念的形成 |
(一) 公立教育质量危机与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 |
(二) 学校重构理念的形成与教育改革定向 |
二、早期教改实践 |
(一) 放开入学选择权 |
(二) 早期学校改革经验 |
三、特许学校理念的形成与传播 |
(一) 特许学校理念的形成 |
(二) 特许学校理念在明尼苏达州的传播 |
(三) 公民联盟调查报告与改革蓝图的形成 |
第二章 立法过程 |
一、草案的形成 |
(一) 修改立法蓝图 |
(二) 政治系统内部变动 |
二、提上议事日程 |
(一) 参众两院重要人物及立场分析 |
(二) 提上议事日程 |
(三) 举行听证会 |
三、院会辩论 |
四、两院协商 |
(一) 协商委员会人员构成 |
(二) 院会之外的运作 |
(三) 两院协商 |
五、签署生效 |
(一) 是否统一党内意见 |
(二) 是否返回协商委员会重新审议 |
(三) 参众两院投票通过 |
六、博弈力量利益述求分析 |
(一) 政治系统外部博弈力量分析 |
(二) 政治系统内部博弈力量分析 |
第三章 法案实施 |
一、法案实施 |
(一) 初期执行 |
(二) 法案修改 |
二、全国推广 |
(一) 联邦反响 |
(二) 各州跟进 |
三、成功经验 |
(一) 日渐成熟的教育改革环境 |
(二) 政治系统外部力量的积极推动 |
(三) 两党议员的广泛联合 |
(四) 激烈的竞争与技巧性妥协 |
第四章 比较与启示 |
一、我国转制学校政策制定过程解析 |
(一) 政府政策引导阶段 |
(二) 改革试验与政策形成阶段 |
(三) 政策实施与调整阶段 |
(四) 政策终止阶段 |
二、特许学校政策与转制学校政策的对比分析 |
(一) 政策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参与对比 |
(二) 政策参与者参与路径对比分析 |
三、对于我国完善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启示 |
(一) 综合考虑政策主体利益诉求 |
(二) 协调各级政府政策过程权力关系 |
(三) 优化政治系统外部利益主体参与路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公共选择与市场逻辑 ——美国特许学校的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一、基于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的要求 |
二、顺应教育市场化改革理论的需要 |
三、基于世界教育重建运动的广泛影响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育市场化理论的研究综述 |
二、有关特许学校的研究综述 |
三、现代学校制度与制度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公共选择与市场逻辑视野下的美国特许学校制度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公共选择 |
二、市场逻辑 |
三、特许学校 |
第二节 美国公共教育制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
一、美国公共教育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 |
二、美国公共教育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 |
三、美国公共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尝试 |
第三节 美国特许学校的制度设计 |
一、特许学校制度设计的政策和法理依据 |
二、特许学校制度设计的目的和目标 |
三、特许学校的制度设计特征 |
第三章 美国特许学校制度的实施、效果及问题 |
第一节 美国特许学校的发展现状 |
一、特许学校数量情况 |
二、特许学校的关闭 |
第二节 美国特许学校制度的实施效果 |
一、特许学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
二、特许学校获得了较多的满意度和认可 |
三、特许学校积极促进和改善了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状况 |
四、特许学校的发展推动了特许学区的发展 |
第三节 美国特许学校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
一、经费短缺 |
二、学区的支持不足 |
三、特许学校发展中的争议难以解决 |
第四章 美国特许学校的制度创新特征 |
第一节 美国特许学校制度的理念创新 |
一、特许学校制度的公共选择性 |
二、特许学校制度的市场逻辑性 |
第二节 美国特许学校管理模式的制度创新 |
一、权力下放:放权于基层学校 |
二、权力上移:强化国家对教育的监督和宏观控制 |
第三节 特许学校制度导致新型政府、市场与学校关系的形成 |
一、政府、学校与市场的博弈 |
二、重新定义家长的地位 |
第五章 特许学校制度对我国公共教育制度改革的启示 |
第一节 公共选择与市场逻辑 |
一、我国公共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尝试 |
二、公共教育制度变革的价值选择 |
第二节 特许学校制度视野下我国公共教育制度改革 |
一、转变政府角色定位,平衡政府和市场在教育中的关系 |
二、强化对学校的绩效问责,提高学校的服务和办学质量 |
三、增强家长在学校办学中的话语权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从特许学校运动看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特许学校办学质量授权方评估模式及其启示[J]. 马千淳,王寰安.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1(08)
- [2]两党政治下美国教育政策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以新世纪以来教育改革政策为例[J]. 王芳. 当代青年研究, 2021(04)
- [3]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虚拟特许学校建设研究[D]. 潘容.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4]多元文化视野下美国教科书Wonders内容分析研究[D]. 刘阳杨.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美国流动儿童教育权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 许雅祈.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美国特许学校政策研究[D]. 张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教育公平视角下美国特许学校发展的研究[D]. 雷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8]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D]. 蒋洁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9]明尼苏达州特许学校立法过程中的政治博弈研究[D]. 余永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10]公共选择与市场逻辑 ——美国特许学校的制度创新研究[D]. 王超.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