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下颌第四磨牙一例报告

罕见下颌第四磨牙一例报告

一、罕见的下颌第四磨牙1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峰,毕文娟,党小宝,齐静[1](2021)在《37双生牙的锥形束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诊断37双生牙1例,并对其鉴别诊断、发生机制及CBCT在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镇江市口腔医院2019年3月就诊的1例患者根据口腔临床检查、CBCT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对多生牙尖、融合牙、双生牙、结合牙等几种牙齿形态异常疾病的特点及鉴别要点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CBCT检查见下颌牙列牙齿数目正常,37 牙根周围存在大面积低密度透射区;三维重建后见疑似多生牙与37牙根相融合;矢状面显示疑似多生牙位于37颊侧;轴向位置显示髓室底可见有三个明显的根管口;两者的牙本质是连通的;该疑似多生牙内有独立的牙髓腔,有清晰的根管,且在根中段与37远中根管融合成一个根管,矢状面显示呈"Y"型。CBCT显示37牙是一个融合根。结合口腔临床检查,确诊为左下颌第二磨牙双生牙。结论 CBCT是口腔疾病辅助检查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诊断牙齿形态异常上有显着的优势,可帮助临床医师作出正确的诊断、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创新性。

胡雪[2](2021)在《牙内陷发生率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2019年1月~2019年12月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患者CBCT影像学资料,并报告三例不同牙位牙内陷患者病例,分析牙内陷发生率、不同类型牙内陷对应的治疗方案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2019年12月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共3038例CBCT资料。判定观察到患牙类牙釉质密度影像由冠方向根方凹陷或形成根管样结构与主根管伴行时,记录患牙牙位,内陷程度及患者的性别。研究期间获得3例牙内陷患者的临床病例。通过分析病例中不同类型牙内陷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总结此类病例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使用SPSS软件对患者患牙发生及内陷程度分布与性别分布数据进行分析,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得P<0.05时,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符合条件的3038例患者影像资料统计结果中发现90例牙内陷患者,牙内陷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3.00%。双侧牙内陷病例48例,单侧牙内陷病例42例,男性患者39人,占总数43.33%,女性患者51人,占总数56.67%。检测样本牙数67543颗,其中牙内陷患牙共139颗,单牙患病率约为0.21%。根据Oehler’s牙内陷分类法分组,Ⅰ型牙内陷患牙100颗,Ⅱ型牙内陷患牙27颗,Ⅲ(a)型牙内陷患牙2颗,未检出Ⅲ(b)型牙内陷。根据发生牙位分组,上颌中切牙牙内陷11例,上颌正中多生牙牙内陷4例,上颌侧切牙牙内陷121例,上颌尖牙牙内陷1例,上颌前磨牙1例,下颌尖牙1例。研究期间共收入3例符合标准的完整病例,分别为Oehler’sⅠ型、Ⅱ型和Ⅲ型,采用了根管治疗和拔除等方法,根管治疗后根尖周炎症显着缓解,拔除患牙后牙周状况也有明显缓解。结论:牙内陷并没有以往认为的那样罕见,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早期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提高预后效果最重要,若已发生临床症状,可适当采用新技术治疗患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牙美观及功能。统计结果表明患牙内陷程度及发生率与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牙内陷好发于上颌,最好发于上颌侧切牙。Oehler’s分类Ⅰ型牙内陷病例最多见。

张尽忠[3](2021)在《17例牙根发育完成的自体恒牙移植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在17例牙根发育完成的自体恒牙进行移植的过程中,术中尽可能规避相关风险因素,观察其术后1-5年的临床疗效,是否能够获得高的成功率和存留率。同时对年龄、性别、供牙颌位以及受植区炎症是否对自体牙移植的成功率产生影响进行进一步探索,并对自体牙移植术的细节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述,以期为自体牙移植术的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5-2020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行自体恒牙移植治疗且随访观察12个月以上的17位患者,术后1月、3月、6月、1年,以后间隔1年复查,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分别从性别、年龄、供牙区颌位及受植区有无根尖炎症判断其预后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比较使用Log-Rank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完成牙根发育完全的自体恒牙即刻移植17例,涉及移植牙共有17颗,其中选用第三磨牙16颗,上颌前磨牙1颗,为腭侧异位的25。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3.9±13.1)岁,平均观察时间为(29.0±14.3)个月。随访期间,1例因移植术后牙周炎症无法控制而脱落,余牙均存留于口腔中,总存留率为94.12%。因末次随访存在病变而不属于成功病例的移植牙共3颗,其中1颗存在深牙周袋,1颗出现牙颈部外吸收,1颗出现牙根外吸收,5年累积成功率为69.9%。性别、年龄、供牙区颌位以及受植区根尖炎症因素对牙根发育完成的自体牙移植预后均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1.牙根发育完成的自体恒牙移植替代不可保留患牙的临床疗效较佳。2.自体牙移植术前合理评估,术中规避风险因素,可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杨慧枝[4](2021)在《61例颌骨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颌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疾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初诊并经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证实的颌骨恶性肿瘤病例共61例。根据组织来源的不同,将全组病例分为牙源性肿瘤(odontogenic tumors,OT)组和非牙源性肿瘤(Non-odontogenic tumors,NOT)组,对收集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男女比1.2:1,年龄1岁-84岁,中位年龄58岁。OT组患者发病年龄晚于(62.2±11.4岁)NOT组(48.3±18.7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共计16种,OT组发病率最高者为骨内原发性癌(50.82%),NOT组中最常见者为腺样囊性癌(8.20%)。肿瘤多数位于下颌骨,尤好发于下颌后牙区,上、下颌骨之比为1:2.6。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局部肿胀伴或不伴疼痛。CT影像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88.52%),病灶内可见斑片状、斑点状或线样钙化影;少数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11.48%),可见磨玻璃样改变或放射状骨性致密影。肿瘤边界多不清晰,密度多不均匀,平均肿瘤最大直径为3.83±1.80 cm,显示皮质骨破坏者34例。61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区切缘均为阴性,14例患者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23例患者接受放化疗。放疗采用三维适型调强放疗,平均剂量为54Gy。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20年6月,中位生存期50个月,2年生存率为70.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和皮质骨破坏是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接受手术+放化疗综合治疗患者的生存率高于仅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皮质骨破坏的患者死亡风险约为皮质骨完整患者的6.45倍,采用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是综合治疗患者的2.73倍。随访到的61例患者,14例局部复发,7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颈部淋巴结和肺,29例存活且继续随访中,32例死亡。结论:颌骨恶性肿瘤种类繁杂且临床罕见,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常见于下颌后牙区,病理类型以骨内原发性癌多见。年龄为牙源性肿瘤和非牙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肿瘤突破皮质骨及患者年龄较大,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采取手术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阚诗怡[5](2020)在《唇腭裂易感性位点与非综合征型多生牙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多生牙是较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常伴有埋伏牙、错牙合畸形、牙列拥挤等并发症,给口腔健康带来极大影响,根据是否与综合征相关,可分为综合征型多生牙和非综合征型多生牙。唇腭裂是亚洲人易患的颌面部先天性发育缺陷疾病,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伴发的临床表现其中一项即为多生牙。非综合征型多生牙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决定因素。本课题组之前开展的首个汉族中国人群大样本GWAS中,对4个既往报道的染色体区域1q32.2,10q25.3,17p13.1,和20q12,及一个新发现的区域16p13.3进行了探究,确定了5个SNP(rs2235371、rs7078160、rs8049367、rs4791774和rs13041247)与中国人群NSCL/P易感性相关。鉴于中国汉族人群中NSCL/P相关多态性位点与多生牙发病风险相关的研究尚空白,本研究选择这5个NSCL/P易感SNPs,在163例非综合征型多生牙病例和326例对照中探讨这些SNPs与中国汉族人群非综合征型多生牙及其临床亚型发病风险的关系,并进行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这5个SNP与NSST总体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结果证实其中两个位点:rs4791774(A>G)和rs13041247(T>C)与NSST风险相关(P<0.05)。在临床亚型研究中对多生牙发生牙数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表明rs4791774和rs13041247与单颗多生牙发病风险相关。其中,相加模型、显性模型和杂合子模型结果表明rs4791774的G等位基因对于单颗多生牙发病风险起到了保护性的作用(相加模型:P=0.010,OR=0.60,95%CI:0.41-0.88;显性模型:P=0.009,OR=0.56,95%CI:0.36-0.87;杂合子模型:P=0.015,OR=0.57,95%CI:0.37-0.90),与A等位基因相比,G等位基因降低了中国人群发病风险,约39%(P=0.010,OR=0.61,95%CI:0.42-0.89)。相加模型结果表明rs13041247(T>C)与单颗多生牙患病风险增加相关(P=0.040,OR=1.33,95%CI:1.01-1.76),rs13041247 CC基因型与TT基因型相比,可增加单颗多生牙发病风险至1.82倍(P=0.034,OR=1.82,95%CI:1.05-3.15),C等位基因显着增加中国人群35%的单颗多生牙发病风险(P=0.035,OR=1.35,95%CI:1.02-1.79)。多生牙发生牙位的临床亚型分层分析结果表明rs4791774(A>G)与仅上颌多生牙的罹患风险相关(P=0.010)。相加模型、显性模型以及杂合子模型数据结果表明rs4791774的G等位基因在仅上颌多生牙发病中起到了保护性作用(相加模型:P=0.010,OR=0.60,95%CI:0.41-0.89;显性模型:P=0.016,OR=0.59,95%CI:0.39-0.91;杂合子模型:P=0.035,OR=0.62,95%CI:0.40-0.97),等位基因比较结果的显示,携带rs4791774 AG基因型的患者较AA基因型者仅上颌多生牙发病风险降低(P=0.012,OR=0.62,95%CI:0.42-0.90)。多生牙所在牙列的分层分析结果表明rs4791774的G等位基因在恒牙列多生牙发病中起到了保护性作用(显性模型:P=0.005,OR=0.53,95%CI:0.34-0.83;等位基因比较:P=0.004,OR=0.57,95%CI:0.39-0.83)。在110例有CBCT信息的患者中对多生牙与正常牙列的相对位置进行临床分型,结果显示rs13041247的C等位基因可能与发生在正常牙列腭侧的多生牙患病风险增加相关(等位基因比较:P=0.0001,OR=3.32,95%CI:2.45-4.49)。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rs4791774的G等位基因可以改变与Myc_disc7间的亲和力,进而参与牙齿发育;rs13041247的C等位基因可能通过影响与NF-E2和Nrf-2间亲和力调控细胞过程,如凋亡、增殖等。而对rs13041247相关基因MAFB功能通路分析结果也提示其在HOX基因分化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咽弓和上颌发育的过程。

牛志兴[6](2020)在《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局部侵袭和易复发是成釉细胞源性肿瘤临床特征,其中部分肿瘤可发生恶变及转移,但其相关的发病和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为临床诊断及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本文拟就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影像及分子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及研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系统性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0月-2019年10月口腔颌面外科收治并经过手术治疗和明确病理诊断的2064例颌骨病变病例,分析颌骨病变及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对其中的288例成釉细胞瘤、5例转移性成釉细胞瘤、15例成釉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288例成釉细胞瘤不同手术方式的复发率,收集31例成釉细胞瘤、5例转移性成釉细胞瘤、15例成釉细胞癌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化、PCR及DNA测序对其分子病理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CT值对颌骨囊、实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进行研究,评价CT值对鉴别颌骨囊、实性病变的临床价值,从而为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术前诊断提供帮助。结果:在2064例颌骨病变中,男性1161例,女性903例,年龄范围在6~88岁之间。成釉细胞源性肿瘤总计413例(20%),其中成釉细胞瘤386例(93.5%),其次是成釉细胞癌15例(3.6%),转移性成釉细胞瘤5例(1.2%),成釉细胞纤维瘤7例(1.7%);在手术治疗的288例成釉细胞瘤病例中,开窗减压术58例,复发36例,刮治术71例,复发29例,摘除术101例,复发84例,截骨术58例,复发10例。在我们检测的31例成釉细胞瘤样本中,BRAF-V600E突变20例,未突变11例,性别、年龄、部位和肿瘤结构分别经组内卡方检验比较,尚不能认为这些参数与BRAF-V600E的阳性率有差别,但复发病例的BRAF-V600E的阳性率与无复发病例具有显着性差异(χ2=8.952,P=0.007),且经单侧Fisher精确检验,P=0.003,可认为复发病例的BRAF-V600E突变率高于无复发病例;转移性成釉细胞瘤患者的原发灶与经典型成釉细胞瘤颌骨破坏影像无明显差别,CT和MRI显示转移灶具有良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颌面部原发灶成釉细胞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AE1,AE3,CK56,CD56,P63 呈阳性表达,TTF-1,S-100,SATB2呈阴性表达,肺部转移灶AE1,AE3,CK56,CD56,P63呈阳性表达,TTF-1,S-100,SATB2呈阴性表达;成釉细胞癌颌面部X线影像学特点表现为:颌骨病变区界限不清,边缘不整齐,溶骨性破坏,可穿破骨皮质浸润生长,颌骨内可见小囊样低密度影,增强CT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成釉细胞癌对CK,P63,Ki-67呈阳性表达,且继发型的Ki-67指数比原发型更高。病理学特征表现为分化不良、细胞异型和核分裂增加。经CT检查的59例成颌骨病变中,囊性型28例,实性型31例,囊性病变增强前CT值为(34.56±11.54)HU,增强后CT值(38.11±12.59)HU,P=0.157,增强前后CT值变化无显着差异。实性病变增强前CT值为(46.58±14.62)HU,增强后CT值(68.63±18.89)HU,P<0.001,增强前后CT值变化有显着差异。结论:这些病变的发病率可因年龄、性别和部位的差异而不同,颌骨恶性肿瘤发病的低龄化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成釉细胞瘤术后复发率以摘除术最高,截骨术最低,并且复发率与成釉细胞瘤的BRAF-V600E突变率显着相关。转移性成釉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均显示了良性肿瘤的特征,通过对转移性成釉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可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解释其转移的原因。成釉细胞癌的侵袭能力比良性成釉细胞瘤更强,原发型比继发型骨破坏能力更大。临床特征、影像和病理学特征三者结合可有助于提高成釉细胞瘤、转移性成釉细胞瘤、成釉细胞癌的诊断成功率,分子诊断及靶向药物治疗可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展望。CT值对于鉴别囊、实性颌骨病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增强CT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为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谭辉,胡淳[7](2020)在《正畸治疗前经CBCT发现并处理上颌不同位置埋伏多生牙3例》文中认为锥形束CT(CBCT)是近年来开始应用于临床口腔疾病诊断的一种技术。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相比,CBCT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能够得出更加精准、科学的影像学资料,可用于辅助诊断病情,并为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1]。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可利用CBCT提供的三维影像评估患者的骨面型、牙槽骨厚

杨森,李意俊,蒋练[8](2020)在《下颌双侧阻生第四磨牙1例报道》文中提出多生牙又名额外牙,是指多于正常牙齿数量的牙齿,属于牙齿发育异常现象[1]。在乳牙和恒牙中均有报道,但在恒牙中多见。它们可能是单个或多个、完全或部分阻生、部分或完全萌出、单侧或双侧发生。多生牙通常与唇腭裂、锁骨颅骨发育不良和Gardner综合征等有关[2]。正常人群中发生多生牙的情况比较少见,其中发生于第三磨牙远端的多生牙也称第四磨牙[3],在现代人群中非常罕见。笔者总结了本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1例下颌双侧阻生第四磨牙患者,现报道如下。

张肖雅,花超超,郭玉静,张荣和[9](2019)在《对称性上颌第四磨牙埋伏阻生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口腔科医生在临床上经常见到牙齿数目、大小、形状、结构和萌出等方面的异常[1]。多生牙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牙齿数目异常,又称额外牙,是指存在于正常牙齿之外多余的牙齿。位于第三磨牙远中的多生牙被称为第四磨牙或远端磨

盛云飞[10](2019)在《原发性萌出障碍(PFE)的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萌出障碍(PFE)患者已有的临床资料及由Pub Med/Medline/Cnki数据库收集到的相关病例资料进行研究,初步探讨PFE临床表型与基因变异位点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收集近5年于我院临床诊断为PFE的患者,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采集PFE患者的临床表型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累及牙位、异常牙齿、骨型、家族史、PFE分型。对PFE患者进行基因学检测:采用外周血提取基因DNA,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para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1,PTH1R)基因,并对PTH1R基因进行测序分析,以确定其变异位点。依据PRISMA指南,在Pub Med/Medline/Cnki数据库采用以下检索词进行检索:“primary failure of tooth eruption”、“primary failure of eruption”、“tooth eruption failure”和“PFE”,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并采集文献中的PFE病例资料。对采集到的所有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HGVS制订的变异位点命名规则,按照变异位点所在位置将PFE病例分为三组,分别为:1.外显子组。2.内含子组。3.SNP组。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组之间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在临床中共采集到6例PFE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人,女性2人;混合牙列1例,恒牙列5例,恒牙列中:仅磨牙受累者1例,前磨牙和磨牙同时受累者4例;有明确家族史者1例,无家族史者4例;伴有牙齿异常者2例,不伴牙齿异常者3例;仅一侧受累2例,双侧同时受累3例;仅上颌受累者2例,上下颌同时受累3例;PFE分型为II型者2例,III型者3例;骨性I类1例,骨性III类4例。检测了其中4例PFE患者的PTH1R基因:内含子突变1例,外显子突变2例,SNP 1例。通过Pub Med/Medline/Cnki数据库识别到符合要求的PFE相关文献21篇,共收集到322例PFE病例(包含于我院就诊的6例PFE病例),其中83个病例包含PTH1R基因检测结果,在这83个病例中临床资料可用病例有57例,分为外显子组38例,内含子组14例,SNP组5例。外显子组中:单侧受累者3例(9.1%),双侧受累者30例(90.9%);仅上颌受累者7例(22.5%),仅下颌受累者2例(6.5%),双颌受累者22例(71.0%);仅磨牙受累者2例(16.7%),前磨牙和磨牙同时受累者10例(83.3%);骨性I类者1例(7.7%),骨性II类者1例(7.7%),骨性III类者11例(84.6%);有PFE家族史者29例(70.8%),无PFE家族史者7例(29.2%);I型PFE者2例(10.5%),II型PFE者1例(5.3%),III型PFE者16例(84.2%)。结论:PFE患者PTH1R基因的外显子更易发生突变,且外显子发生突变的PFE患者多有明确家族史,症状更严重,常累及至前磨牙,且多累及双颌、双侧。内含子组和SNP组则未表现出明显特征。

二、罕见的下颌第四磨牙1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罕见的下颌第四磨牙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2)牙内陷发生率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牙内陷概述
        1.1.1 临床表现及分类
        1.1.2 发生率
        1.1.3 病因
        1.1.4 组织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1.1.5 临床治疗进展及治疗原则
    1.2 小结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诊断标准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患牙牙位分布结果
        2.4.2 患牙牙内陷分型结果
        2.4.3 患者患牙性别分布结果
        2.4.4 患者分布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临床研究病例
    3.1 病史资料
第四章 讨论
    4.1 牙内陷解剖形态对临床诊断治疗的影响
    4.2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牙内陷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4.3 多学科技术联合在牙内陷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4.4 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17例牙根发育完成的自体恒牙移植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病例展示
附录2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畸形根面沟解剖形态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4)61例颌骨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临床特点
        2.3.2 影像资料
        2.3.3 随访情况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颌骨恶性肿瘤患者流行病学资料
    3.2 颌骨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及发病部位分布
    3.3 颌骨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3.4 颌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及预后
    3.5 生存分析
        3.5.1 单因素分析
        3.5.2 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颌骨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唇腭裂易感性位点与非综合征型多生牙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缩写词表(按首字母排序)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多生牙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文章PDF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颌骨病变流行病学分析
        2.2 成釉细胞源性肿瘤流行病学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BRAF-V600E突变相关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转移性成釉细胞瘤的分子诊断及临床特征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成釉细胞癌的分子诊断及临床特征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部分CT值在鉴别颌骨囊实性病变中的价值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及研究成果
致谢

(7)正畸治疗前经CBCT发现并处理上颌不同位置埋伏多生牙3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1
    1.2 病例2
    1.3 病例3
2 讨论
    2.1 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学基础
    2.2 CBCT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2.3 多生牙的病因和处理

(8)下颌双侧阻生第四磨牙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9)对称性上颌第四磨牙埋伏阻生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情况
    1.2 检查结果
    1.3 临床诊断
    1.4 问题列表
    1.5 治疗计划
    1.6 处置
2 讨论
    2.1 多生牙的病因
    2.2多生牙的临床特征
    2.3 多生牙的诊断
    2.4 多生牙的治疗

(10)原发性萌出障碍(PFE)的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一 原发性萌出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情况和病史采集
        1.2.2 临床检查
        1.2.3 X线片检查
    第二章 结果
        2.1 研究对象Ⅰ
        2.2 研究对象Ⅱ
        2.3 研究对象Ⅲ
        2.4 研究对象Ⅳ
        2.5 研究对象Ⅴ
        2.6 研究对象Ⅵ
        2.7 患者临床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研究二 原发性萌出障碍患者的基因检测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1.2.1 主要实验耗材
        1.2.2 主要实验试剂
        1.2.3 主要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DNA提取
        1.3.2 引物设计合成
        1.3.3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TH1R基因的外显子
        1.3.4 基因测序
    第二章 结果
        2.1 研究对象Ⅰ
        2.2 研究对象Ⅲ
        2.3 研究对象Ⅳ
        2.4 研究对象Ⅵ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研究三 PFE的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PFE病例样本量的扩充
        1.2.2 PFE病例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PFE病例筛选结果
        2.3 病例资料分析
        2.3.1 性别与年龄分布
        2.3.2 受累牙位
        2.3.3 乳牙受累情况
        2.3.4 受累部位
        2.3.5 家族史
        2.3.6 PFE分型
        2.3.7 骨性分类
        2.3.8 其他牙齿异常
        2.3.9 治疗史
        2.3.10 PTH1R变异体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四、罕见的下颌第四磨牙1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37双生牙的锥形束CT诊断与鉴别诊断[J]. 张广峰,毕文娟,党小宝,齐静. 中国基层医药, 2021(07)
  • [2]牙内陷发生率及治疗效果分析[D]. 胡雪. 吉林大学, 2021(01)
  • [3]17例牙根发育完成的自体恒牙移植的回顾性分析[D]. 张尽忠.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61例颌骨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D]. 杨慧枝.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唇腭裂易感性位点与非综合征型多生牙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D]. 阚诗怡.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6]成釉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D]. 牛志兴. 郑州大学, 2020(02)
  • [7]正畸治疗前经CBCT发现并处理上颌不同位置埋伏多生牙3例[J]. 谭辉,胡淳. 现代医药卫生, 2020(06)
  • [8]下颌双侧阻生第四磨牙1例报道[J]. 杨森,李意俊,蒋练. 重庆医学, 2020(15)
  • [9]对称性上颌第四磨牙埋伏阻生1例报告[J]. 张肖雅,花超超,郭玉静,张荣和.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9(10)
  • [10]原发性萌出障碍(PFE)的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D]. 盛云飞.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罕见下颌第四磨牙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