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区古代宗族部落文化研究

甘肃地区古代宗族部落文化研究

一、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和文化考述(论文文献综述)

康主才让[1](2020)在《明代洮河流域藏传佛教传播研究 ——以岷州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岷州,是指今甘肃岷县一带,位于洮河中游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与黄土高原西北部的边缘地带。因在历史上处于战略要地,在此民族交往与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明一代,洮河中游岷州地区的藏传佛教盛极一时,寺院规模空前,高僧大德云集,讲经布道盛行,曾被誉为“第二卫地”。此况在洮河中游岷州地区藏传佛教传播历史进程中,可谓空前绝后,也在整个洮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影响深远。此地因位于汉藏边区,在汉藏民族高层往来与宗教文化交流史上曾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藏传佛教在汉藏边缘以及中原内地的传播。因此,在藏传佛教向东传播历史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明代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传播盛况、传播途径、传播影响等内容进行分析,试图梳理与总结藏传佛教向东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与地方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分六章,其中,第一章主要从洮河流域的地理分布、历史沿革、民族文化等方面,对岷州地区的地理与社会历史概况作了简要介绍。第二章主要从藏传佛教初传、中兴、鼎盛、衰落等四个层面,对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传播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与概述。第三章主要对明代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传播历史背景与发展盛况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通过对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认为“因俗以治”与“多封众建”是该地区藏传佛教传播发展的政治保障,而朝贡贸易与茶马互市则成为藏传佛教在此传播兴盛的经济基础;其次,通过对明代的藏传佛教及其向东传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认为明代的藏传佛教发展进入鼎盛期,以及大规模向东传播的态势,在对岷州地区的藏传佛教传播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再者,基于上述两种因素,并结合相关文献与实地调查,从寺院、僧团和教法等层面,对明代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盛况作了详细阐述与深入分析。第四章将明代岷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藏传佛教寺院与高僧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主要以岷州大崇教寺和大智法王班丹扎释为例,对明代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传播盛况作了进一步深入分析,认为明代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岷州地区的个别着名寺院与高僧发挥了引领与主导作用,便成为藏传佛教在此地传播兴盛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为了旁证这一观点,还对岷州地区其他一些主要寺院与高僧作了补充分析。第五章主要从传播学的视角,对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传播的历史机遇,岷州藏传佛教高僧的前瞻意识与使命担当,以及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传播的途径与方式等进行了分析,认为明代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传播兴盛主要有这样三大原因:一是遇到了一个绝佳的传播时机;二是传播者精准把握与及时利用了这一时机;三是在传播途径方面采取了一种因地制宜的方式方法。而这三种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因素,分别是内因和外因,其中明朝中央在“因俗以治”的治藏方略中,对岷州地区的藏传佛教传播发展给予的政治保障;以及在朝贡贸易与茶马互市中获得的经济基础,是明代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传播兴盛的外因。其内因则是岷州地区藏传佛教人士积极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开辟因地制宜的传播途径,使岷州地区藏传佛教推向发展高峰。也就是说,明代岷州地区的藏传佛教传播,既得益于明朝中央的扶持,也离不开岷州藏传佛教人士的使命担当。因此,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得以传播兴盛,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六章主要从明代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传播兴盛,对周边地区、中原汉地、西藏腹地、后世社会等方面所形成的影响作了分析与研究,认为明代岷州地区的藏传佛教不仅对周边地区和岷州后世社会形成深远影响,还在藏传佛教向东传播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桥梁和推动作用。本文认为,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多元共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传播,除了宗教自身带有普世的价值与包容的思想外,还要选择适宜的传播时机。而作为传播者,在把握传播时机的同时,按照传播适应的原则,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使其成为社会稳定与文化整合的助推器,才会被社会接纳,甚至成为社会的引领。总之,包括宗教在内的文化传播,要遵循与倡导对话、交流、交融的传播之道。

叶志强,胡泽,李博,狄凌鹤[2](2014)在《近十年来羌族族源研究综述》文中指出通过总结从2000年到2012年这十余年间羌族族源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羌族族源研究理论日益现代化。今后羌族族源研究工作的走向会更倾向于发掘更多的田野调查资料和考古资料的方向发展。

姚磊[3](2014)在《先秦戎族研究》文中认为戎族在先秦时期相当活跃,对该时期的历史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学术界却至今缺乏对戎族史的足够重视。本文在回顾、总结海内外前贤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传世典籍、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中细致梳理证据,首次对先秦戎族留下的历史信息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探究。本文总共七章,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全面梳理、评价海内外学者对戎称谓、分布、族属等问题的争论及其贡献;二,对甲骨文、金文以及典籍所见戎人历史信息的系统考察;三,对戎人历史文化若干重要问题的初步考辨。海内外学者对戎称谓、分布、族属等问题的争论,是本文的起点。通过对百年来的戎族史研究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并逐一梳理学界对41个戎族分支的争论,发现:该领域的争议与分歧明显大于共识,这充分说明要进行先秦戎族史研究,就必须得面对其复杂性和相当艰巨的困难。对甲骨文、金文以及典籍所见戎人历史信息的系统考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逐步考察甲骨卜辞、金文铭文中的戎资料以及典籍所载的戎族活动,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认为:戎在商时便已存在;先秦之戎,散处各地,并非局限于西部;戎人使用青铜器,掌握一定的青铜锻造技术;戎与商周尤其是与周的关系是时和时战,双方关系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对戎人历史文化若干重要问题的初步考辨,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的一些专题认识。认为戎概念有着扩大化和缩小化两种历史过程;戎人社会的文明程度,并不低,其在经济、社会形态、手工业、文化、城市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发展;戎人的饮食、服饰也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戎、夏之间,文化具有差异和互补性,双方不断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我国早期文明。

任艳荣[4](2009)在《“张骞凿空西域”历史现象再探讨 ——兼论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外交战略格局形成之原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主旨在于揭示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在维护自身国防安全.及由此产生的地缘政治举措方面客观上形成的战略构想和格局。这一问题的揭示,则是围绕“张骞凿空”出使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深层次社会历史背景、直接的时代原因及产生的效果、影响这一主题来逐步展现的。“张骞凿空”之说,自《史记》问世以来,便成为人们头脑中的定论。然而,从出土考古资料来看,远自商周时期,中原人民便与西域有了密切的贸易往来。匈奴、西域人对汉朝人以“秦人”称之,也侧面的反映了秦人与西域的交往。所谓“凿空”,不过是山东六国人们由于信息的中断而缺乏了解造成的错觉。当时史家为何称之为“凿空”,“凿空”前后中原王朝与其周边政权之间的力量消长变化如何,又对之后以藩属体制形式体现的整个东亚格局的形成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些是论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高诗珠[5](2009)在《中国西北地区三个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种族与文化多样性十分明显的地区,它是连接东亚文明与中亚、南亚、北亚乃至欧洲文明的重要纽带。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对这一地区人群起源、混合及迁徙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论文以我国西北地区三个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早期西北地区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及人群历史。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史前遗存,其考古学文化为齐家文化。对喇家古人群的研究表明部分个体间存在一定的母系亲缘关系。单倍型类群的分析显示喇家古代居民的母系遗传谱系均为东亚特异性谱系,并且与现代汉族人群及藏缅语系人群均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另两个人群为新疆的圆沙古城古代人群和哈密天山北路人群,他们分别位于塔里木盆地和天山盆地。圆沙古城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南线。其年代为西汉时期。圆沙古人群与现代中亚南部人群的遗传关系最近,并与印度河流域人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这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结果该人群属于印度-阿富汗类型相吻合。在与古代人群的比较中,圆沙古人群与察吾呼古人群的亲缘关系最近。系统发育及多维度分析表明圆沙古人群主要体现了早期欧亚大陆人群由西向东的迁徙事件。哈密天山北路墓地是青铜到铁器时代新疆东部的一处重要遗存,它连接着甘青地区与欧亚草原。通过对哈密古代人群与现代及古代相关人群的主成分及多维度分析显示哈密人群在遗传结构上受到北亚、东亚人群的影响,并与新疆古代的扎滚鲁克人群有最近的遗传距离。对于西北地区三个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研究为揭示我国西北地区复杂的人群起源和融合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母系遗传信息。

杨东晨[6](2000)在《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和文化考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甘肃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当地人类便与今陕西、四川岷山一带的古氏族有了较多联系,接着中原华胥氏、有熊氏、有■氏相继迁入,继之以炎帝神农氏族、太昊伏羲氏与女娲氏族的部分成员也入居甘肃天水地区,它们与当地土着西戎族交往融合。从甘肃大地湾文化及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所揭示的内涵也证实了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文化的发展面貌。进入“五帝”时代,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伴随黄帝、炎帝部落的相继东迁,西戎部族进一步强盛起来。齐家文化即是西戎民族集团文化的反映。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的交往融合与文化的发展,说明甘肃地区土着居民与华夏民族交往甚早,其文化发展与社会进化无不与中原华夏文化密切相关。

二、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和文化考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和文化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洮河流域藏传佛教传播研究 ——以岷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岷州地区社会历史概况
    第一节 岷州地区的地界地貌
    第二节 岷州地区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岷州地区的民族与宗教
第二章 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传播脉络
    第一节 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初传
    第二节 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中兴
    第三节 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鼎盛
    第四节 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衰落
第三章 明代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传播
    第一节 明代岷州地区的社会政治背景
    第二节 明代岷州地区的宗教文化背景
    第三节 明代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传播盛况
第四章 明代岷州地区藏传佛教名寺与名僧
    第一节 传播藏传佛教的旗舰—大崇教寺
    第二节 传播藏传佛教的引领者—大智法王
    第三节 岷州地区其他主要寺院与高僧
第五章 明代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传播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 藏传佛教传播的历史机遇
    第二节 藏传佛教高僧的使命担当
    第三节 藏传佛教传播的文化适应
第六章 明代岷州地区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岷州藏传佛教对西藏腹地的影响
    第二节 岷州藏传佛教对中原内地的影响
    第三节 岷州藏传佛教对洮河流域的影响
    第四节 岷州藏传佛教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近十年来羌族族源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十年来有关羌族族源文献研究综述
二、有关羌族族源研究的考古成就
三、近十年来羌族族源研究的特点、趋势与思考

(3)先秦戎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一、戎族特征及称谓的研究
        二、考古学视角下的研究
        三、古文字学视角下的研究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五节 本文的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六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甲骨卜辞所见戎研究
    第一节 甲骨卜辞中的戎名
    第二节 甲骨卜辞中的其它戎资料
    第三节 甲骨卜辞中与戎紧密相关之羌方
    第四节 甲骨卜辞中与戎紧密相关之鬼方
    第五节 甲骨卜辞中与戎紧密相关之犬方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金文所见戎研究
    第一节 臣谏簋铭文中的戎
    第二节 班簋铭文中的戎
    第三节 (?)簋、(?)方鼎铭文中的戎
    第四节 (?)簋铭文中的戎
    第五节 不其簋铭文中的戎
    第六节 多友鼎铭文中的戎
    第七节 师同鼎铭文中的戎
    第八节 柞伯鼎铭文中的戎
    第九节 应侯见工鼎铭文中的戎
    第十节 逨鼎铭文中的戎
    第十一节 晋侯铜人铭文中的戎
    第十二节 戎生编钟铭文中的戎
    第十三节 (?)敖簋铭文中的戎
    第十四节 (?)钟铭文中的戎
    第十五节 救秦戎钟铭文中的戎
    第十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典籍所见戎研究
    第一节 《尚书》所见戎研究
    第二节 《逸周书》所见戎研究
    第三节 《竹书纪年》所见戎研究
    第四节 《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见戎研究
    第五节 《诗经》所见戎研究
    第六节 《春秋》、《左传》所见戎研究
    第七节 《国语》所见戎研究
    第八节 《战国策》所见戎研究
    第九节 《周礼》、《礼记》、《尔雅》所见戎研究
    第十节 诸子典籍所见戎研究
    第十一节 小结
第五章 诸戎称谓、分布、族属等问题的争论
    第一节 学界主要观点综述
    第二节 犬戎、太原戎、绲戎、燕京戎
    第三节 义渠戎、緜诸戎、朐衍戎
    第四节 瓜州之戎、允姓之戎、姜戎、阴戎
    第五节 陆浑戎、九州之戎
    第六节 骊戎、大荔戎
    第七节 扬拒、泉皋、伊雒之戎
    第八节 蛮氏戎、茅戎、余无戎
    第九节 邦戎、冀戎、翟戎、豲(源、貊、(?))戎
    第十节 乌氏戎、戎州己(巳)氏之戎
    第十一节 大戎、小戎、条戎、奔戎、申戎、卢戎
    第十二节 翳徒之戎、始呼之戎、西落之戎、六济之戎
    第十三节 山戎、北戎、代戎、济西之戎
    第十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戎族历史文化重要问题考辨
    第一节 戎概念考辨
    第二节 西戎出现及发展考辨
    第三节 戎与华夏关系考辨
    第四节 戎与狄关系考辨
    第五节 戎与羌、匈奴、胡关系考辨
    第六节 戎迁徙考辨
    第七节 戎饮食考辨
    第八节 戎服饰考辨
    第九节 戎社会文明程度考辨
    第十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本文主要观点归纳
    二、余论
附录
    表一 甲骨文戎字字义考释表
    表二 先秦戎族考古文化一栏表
    表三 《竹书纪年》中所见戎一览表
    表四 《春秋》、《左传》中所见戎一览表
    表五 《国语》中所见戎一览表
    表六 诸子典籍中所见戎一览表
    表七 先秦戎族大事年表
    图一 殷商时期戎分布图
    图二 西周时期戎分布图
    图三 春秋时期戎分布图
    图四 战国时期戎分布图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张骞凿空西域”历史现象再探讨 ——兼论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外交战略格局形成之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学界研究现状
        1、历史学方面相关学术成果
        2、国际政治学理论方面相关学术成果
        (二) 国外学界相关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的引用、辨析及研究理论方法
第一章 “张鸯凿空西域”命题的真伪性考辨—历史的真 实抑或错觉?
    一、先秦时期中原地区诸政权同西域的往来概况
        1、关于西域民族的先秦文献记载
        2、"西戎"的含义
        3、先秦西域民族与中原华夏各族交往的考古学、人类学考察
    二、义渠再考:秦人与西域交往的历史见证
    三、秦帝国时期,匈奴、秦、月氏及西域大国诸政权之间的力量对比及消长
第二章 "张骞凿空西域"的时代性探析
    一、汉初中原王朝的国防困局
        1、秦统一后的疆域四至与汉初中原王朝疆域的收缩
        2、汉帝国的内政困境
        3、汉帝国的敌国——匈奴这一时期的发展
    二、汉初外交策略
        1、汉初和亲政策新论
        2、汉初外交政策的特点
第三章 "张骞凿空西域"的初衷与过程
    一、第一次"凿空"前夕汉王朝面临的地缘政治考察
    二、汉武帝最初的设想与历史事实:张骞第一次"凿空"的战略目的
    三、第一次"凿空"过程及所体现的当时大国间的力量消长与外交角逐
第四章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及其作用、影响
    一、第二次出使及汉武帝的战略调整
    二、"丝绸之路"形成的地缘政治学考察
        1、汉帝国对楼兰、车师这些重要战略位置的争夺
        2、汉帝国与乌孙的结盟
        3、汉帝国对大宛的征伐
    三、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西域诸政权的内附性选择
        1、东方文明的西传
        2、西域文明的东渐
        3、汉帝国对其周边民族政权形成的向心力
第五章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余波
    一、汉武帝地缘政治经营格局的开创与维持
    二、多米诺骨牌效应:地缘政治势力之间的消长与整合
    三、"凿空"对后世的伟大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一、文献史料
    二、相关着作
    三、相关论文
    四、硕士论文

(5)中国西北地区三个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线粒体 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与人类进化研究
    1.2 人类 mtDNA 的系统发育
        1.2.1 线粒体 DNA 单倍型类群的结构和命名
        1.2.2 非洲人群的mtDNA 变异和单倍型类群结构
        1.2.3 非洲以外人群的 mtDNA 变异和单倍型类群结构
    1.3 古 DNA(ancient DNA, aDNA)研究
        1.3.1 古 DNA 研究的发展历史
        1.3.2 古 DNA 的特点
        1.3.3 古 DNA 研究的应用
        1.3.4 古 DNA 研究技术进展
        1.3.5 人类古 DNA 研究进展
        1.3.6 古DNA研究展望
    1.4 论文的立题依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的采集
    2.2 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古代居民线粒体 DNA 多态性研究
    3.1 喇家遗址的研究背景
    3.2 样本的采集
    3.3 实验结果
        3.3.1 线粒体DNA 序列的变异情况
        3.3.2 线粒体DNA 序列分析
        3.3.3 共享序列的分布
        3.3.4 单倍型类群的划分
        3.3.5 系统发育分析
    3.4 讨论
        3.4.1 喇家个体的母系亲缘关系
        3.4.2 单倍型类群的比较
    3.5 结论
第四章 新疆圆沙古城古代人群线粒体 DNA 多态性研究
    4.1 圆沙古城的研究背景
    4.2 样本的采集
    4.3 实验结果
        4.3.1 线粒体DNA 多态性分析
        4.3.2 共享序列的分布
        4.3.3 单倍型类群的划分
        4.3.4 系统发育分析
        4.3.5 多维度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古代人群线粒体 DNA 多态性研究
    5.1 哈密天山北路墓地的研究背景
    5.2 样本的采集
    5.3 实验结果
        5.3.1 线粒体 DNA 多态性分析
        5.3.2 共享序列的分布
        5.3.3 主成份分析
        5.3.4 多维度分析
        5.3.5 Tajimas’D 中性检验及错配分布
    5.4 讨论
    5.5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和文化考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洮河流域藏传佛教传播研究 ——以岷州地区为例[D]. 康主才让.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2]近十年来羌族族源研究综述[J]. 叶志强,胡泽,李博,狄凌鹤.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03)
  • [3]先秦戎族研究[D]. 姚磊. 兰州大学, 2014(11)
  • [4]“张骞凿空西域”历史现象再探讨 ——兼论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外交战略格局形成之原因[D]. 任艳荣. 中央民族大学, 2009(01)
  • [5]中国西北地区三个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研究[D]. 高诗珠. 吉林大学, 2009(09)
  • [6]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和文化考述[J]. 杨东晨.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甘肃地区古代宗族部落文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