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电磁测深在北京平谷盆地隐伏含水岩溶系统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大地电磁测深在北京平谷盆地隐伏含水岩溶系统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一、应用大地电磁测深勘查北京平谷盆地隐伏含水岩溶系统的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21)在《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文中认为平原区隐伏活动断层是我国许多发达城市潜在的致灾地质因素,在地震发生时往往沿活动断层的破坏最为严重,而且断层活动还会诱发地裂缝、坍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城市地质安全。因此,开展隐伏活动断层的几何位置、运动方式、活动性质及其控灾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应用价值。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是北京平原区隐伏全新世活动断裂,查清其活动性,揭示其诱发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机理,可为首都北京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地质依据和科学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走向NE45°,倾向SE,倾角75°。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存在明显时空差异:在时间上,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最强;在空间上,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的活动性较北段强,主要表现为南段孙河一带和北段北小营地带全新世以来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1.90mm/a和0.51mm/a。依据Byerlee断层滑动失稳摩擦准则,定量计算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断层面上的剪应力与正应力比值(μ值)均大于0.5,且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反映断裂活动强度增大。2、顺义地区地裂缝方向主要沿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走向展布,影响宽度30~100m不等。地裂缝主要呈拉张兼具顺时针扭动破坏形式,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方式一致。2011年以来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破坏总体呈加剧趋势,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蠕滑活动性加强相关。2017~2018年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显示,水平拉伸位移总体上处于增加状态,剪切变形有缓慢增加趋势,地裂缝呈顺时针扭动变形破坏,地裂缝上盘(南东盘)处于下降趋势,地裂缝的月平均水平拉伸位移变化速率约为1.7mm,其中2018年8月变形量最大,达到15.52mm。3、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对顺义地区地裂缝具有控制作用,地裂缝多分布在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地表出露处或者其影响范围内,地裂缝的活动方式及活动秩序也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性一致,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比北段活动性强,可能是顺义地区地裂缝由北向南扩展的原因。当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较强或突变时,中国华北地区近地表东西向纵张作用较强,近地表为东西向拉张效应,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强度也随之增强,反之减弱。同时地下水抽取、飞机动荷载、第四系沉积压实等也可能诱发地裂缝活动加剧。4、地裂缝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地裂缝影响带宽度40~70m,在断裂上盘形成凹坑、拉裂缝,在断裂下盘被挤压隆起;机场跑道竖向沉降位移整体呈现自下盘至上盘逐渐增大的趋势,当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在基岩正断错动1cm(原型50cm)时,可诱发地表产生0.6cm(原型30cm)正断效应的地裂缝;中跑道下穿道顶部下盘纵向拉应变随竖向位移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在竖向位移为4cm时达到最大。建议首都某机场地裂缝沿线构(建)筑物最小安全避让距离为距断层上盘50m,下盘20m,同时采用高强度柔性材料、减小盖板尺寸等措施防治地裂缝灾害;开展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监测,构建光纤、地应力等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为机场安全运营及防灾减灾提供支撑服务。

张浩宇[2](2021)在《综合物探法在甘肃省民乐县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地热又称地热能、地热田或地热资源,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发电、供暖、旅游、饮用、养殖、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清洁、能量大、可再生等优点,是一种出色的天然绿色能源。中国地热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多以温泉洗浴、供暖、热带养殖为主。以民乐县温泉开发利用为例,目前仅用于温泉洗浴,但是针对民乐县地区地热资源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在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勘查方面进行过多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可控源音频大地测深法,虽然该方法能一定程度上判断出基岩断裂带,但仅使用单一的物探方法来划定地热开采井位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所承担的风险较大。为了减少开发民乐县地热资源开发过程中开采井位的不确定性,决定采用综合物探方法进行地下异常体的确定及地热资源的勘查工作。在确定了本次地热勘查的范围后,结合以往实测物性资料得出研究区内部地层电性差异明显,具备了进行电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而电法勘探中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和大地电磁测深法(MT)应用于地热勘查中效果最佳,故本次电法勘探中选择这两种方法。同时由于六坝正断层横穿研究区深部地层易造成地表异常氡值现象,且上述两种电法勘探方法对断层深部信息反应较弱,便形成了活性炭测氡法工作的基础。通过以上分析,本次决定采用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为主,大地电磁测深法(MT)、活性炭测氡法为辅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研究区内布设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线4条,大地电磁测深测线1条,活性炭测氡法测线9条。并且结合实测数据设计了对应的CSAMT、MT模型及进行了氡值异常阈值下限的确定等工作,为数据的处理、解释提供了理论基础,以获得丰富的地断面信息并有效判断出了断层构造的准确位置,从而更好地确定深部地热钻孔位置。同时根据CSAMT及MT实测数据解译,第四系及新近系上层为本区热储的理想盖层条件,热储目的层则为新近系下层,故本研究区内钻井主要是取用新近系下层的地热水。依据CSAMT及活性炭测氡推测出在研究区内存在两条裂隙较发育的隐伏断层F1、F2,且发现由测氡法得出的F2断裂构造位置较CSAMT确定的位置偏右,并对F2断裂进行了校正。三种方法解释结果相互验证、补充,能够有效地克服单一方法的片面性,更接近于实际地质情况。通过综合三种物探方法勘探民乐县地区地热资源,确定了地热水有利钻孔位置ZK1,后续实际钻探工作也验证了综合物探方法的准确性。此外,三种物探方法综合勘探为类似断裂型盆地区域勘探地热资源提供了一种思路,能准确地让我们初步了解到地热资源状况,建议加以推广。

邵炳松,朱怀亮,胡志明,胥博文,刘志龙,石峰,王兴元,赵超,王宪法[3](2021)在《济源-开封坳陷西南部电性结构研究及地热资源远景区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大地电磁测深(MT)法对济源-开封坳陷西南部深部地层结构和隐伏断裂进行探测研究,共布设了4条MT剖面,获得了84个测深点。通过对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6 km以浅的二维地电结构模型。结合以往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地层由上至下依次划分为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下古生界-元古界。推断了老鸦陈断裂F1与推断断裂F2的位置、产状,其中F1断裂西侧缺失古近系沉积,二者可能对新生代地层沉积厚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内有利热储层位应为新近系馆陶组及断裂交汇处附近的三叠系地层。

赵振海[4](2021)在《综合物探方法在浅层地热勘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地质勘探中,物探工作尤为重要,其具有勘探面积广、深度大、经费低的优势,可以为解决地质问题提供快速、有效的依据和指导意见。近年来地热勘查逐渐兴起,在勘查过程中普遍采用单一物探方法,且物探解译具有多解性,在解译深度、广度和精度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不能有效判别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对勘探孔布设指导性不强,经费利用率不高,还延误工期。处于祁连山和北山之间的张掖盆地,由于其沉积厚度较大且具备一定的热储条件,具有地热勘查开发价值。临泽城区及南部地区处于张掖盆地西部,因此本文以临泽城区及南部地热资源勘查项目为依托,收集研究区以往地质、水文、物探、钻探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重力测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以及垂向电测深三种物探方法,分别查明地层沉积韵律、盆地边界和构造分布情况以及酸性岩体的展布特征,中深部断裂的位置和地层岩性结构,盆地中浅部地层结构,为勘探孔布设提供有力依据。通过三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得出如下认识:(1)重力剖面测量对于盆地沉积规律的分析具有较好的效果,在临泽城区及南部地区,自南向北布格重力异常和剩余重力异常逐渐增大,局部区域重力异常曲线起伏变化,说明研究区自南向北地层岩性颗粒由粗变细、地层密度逐渐增大,对于基底起伏变厚有较好的指示效果;(2)垂向电测深法对于中浅部地质构造判别和地层岩性结构的划分具有明显优势,结果表明,研究区第四系地层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变薄,视电阻率一般在100—400Ω·m之间,主要地层岩性为泥质砂、砂砾石、砾石等,第四系下部地层为新近系,视电阻率在20—60Ω·m之间,地层岩性主要为泥岩、泥质砂岩,电测深曲线尾支向上抬升,与花岗岩风化壳相对应;(3)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虽然分辨率较低,对于浅部地层的判别能力较弱,但其探测深度大,在判别深部构造、划分中深部地层岩性、识别基底岩体顶界面等方面具有优势,研究区1000m以下视电阻率大于100Ω·m,与花岗岩风化壳对应;推断研究区的热储盖层为第四系和新近系上部地层,地热储层主要为新近系白杨河组的泥岩和砂质泥岩,花岗岩是主要的热源。经过钻孔和测井验证,物探勘查推断解释结果与研究区实际地层结构基本一致,测井显示花岗岩地层具有很强的放射性,放射性衰变为地层升温提供了丰富的热源。证明本次地热勘查选用重力剖面测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垂向电测深组合,对盆地边界圈定、构造判别、地层岩性划分、基底识别具有良好的效果,对研究区地热田的储、盖、通、源条件分析和勘探孔的选址、施工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辛雅婷[5](2021)在《太行山东麓赋煤带滑覆构造下找煤研究 ——以阜平县炭灰铺煤矿扩界勘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作区所在地炭灰铺构造盆地覆于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之上,多期太行山东麓神仙山的滑覆构造导致奥陶系灰岩推覆于石炭系地层之上,滑覆构造控制工作区煤层的赋存状态,如何对滑覆构造控煤进行找煤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滑覆构造下找煤难度大,论文以炭灰铺煤矿的扩界勘查为例,结合以往地质资料,在工作区地表悬崖遍布、峭壁林立,地下岩浆岩遍布全区的地质情况下,分析并研究了滑覆构造的控煤作用。对工作区进行普查和勘探工作,基于老矿区施工成果及工作区地势特征,综合考虑施工工期及成本,对比常用勘查手段的适用性及优缺点,最终选用电法、钻探、巷探等主要勘查手段,辅以测井验证、工程测量等多种勘查手段的野外施工方式进行综合性施工,成果互作解释补充。结果表明:电法在工作区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钻探受地形及目前技术水平下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巷探工作主要采用井下向上与向下掘进相结合方式,成效较为显着。通过以上勘查手段并结合以往资料,确定了工作区地层层序及赋存于石炭系太原组玉门沟段下部主要可采煤层6号煤赋存状态,工作区巷道揭露主采煤层厚度平均为3.65m,煤层结构复杂,层位较稳定;查明了主断层Fn1的特点及其它小构造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达到了预期的勘探程度,实现了滑覆构造下成功找煤。

李腾[6](2021)在《云南省保山断陷盆地主要控热构造与地热分布》文中研究说明保山盆地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呈南北向展布,断裂较为发育,具备良好的地质背景条件。盆地内地热显示分布较多,地热资源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某些地区分布的地热资源与需求量并不相符,长此以往,会造成地热资源的浪费。本文以保山盆地主要控热构造与地热分布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物理探测技术查明主断裂分布位置及其基本特征。采集了盆地内地热水进行水化学及氢氧稳定性同位素分析,结合地热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及热水井资料等查明地热异常区分布特征。通过地热异常区特征和主要断裂分布位置阐述二者的基本关系,为保山盆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根据物探成果,并结合已有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搬家寨断裂为区内主要断裂,断裂近南北向展布延伸,总体西倾。搬家寨断裂分别位于保山盆地东、西边缘,南北两支均与外围出露断层相连,是形成保山断陷盆地的主控断裂,沿断裂带基性岩脉发育良好,断裂带附近发育多处温泉,沿断裂带多次发生弱地震,表明该断裂为规模较大的多期活动断裂。根据盆地内现已成功施工的热水钻孔资料及物理勘探结果解译显示,钻孔主要布设在主断裂带附近,其附近均出现显示地下热水的低阻带,热水主要分布在断裂带旁侧,断裂带为地下水的流动、储存和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是沟通区域内水热活动的通道。搬家寨断裂东支切错位置处出现有板桥—北庙水热活动异常区、金鸡温泉异常区;搬家寨断裂西支切错位置处出现佳新温泉异常区、柴官屯异常区;保山地热资源较为丰富,地表热活动密度较高。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保山盆地内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水、HCO3—Na型水。其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而且是来自地理位置相对较高的山区降水补给,排泄方式多以泉的形式进行。

赵虎[7](2020)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公路隧道全深度电磁勘探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西部复杂山区隧道建设是“一带一路”、交通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效准确的勘察工作是深埋隧道科学设计、安全施工的决定性因素。在西部山区高寒艰险环境下进行地质勘察需面临地形地质复杂、气候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等巨大挑战。由于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地质调绘工作难度极大,为了查明隧道地质情况,就要通过大量深孔作业,但施工周期长,费用高昂。因而建立高效环保安全的新型勘察模式、创新高精度信息处理方法等核心技术,是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目前电磁法已大量用于铁路隧道、水电隧道等系统,并成为一种重要勘察手段,但公路深埋隧道有其特点,相比铁路及水电隧道来说其宽度更宽(多为双线),需要面临的地质问题更多,且由于国内外深埋长大隧道的电磁法勘探研究成果主要使用音频大地电磁法(天然源及可控源),存在浅埋段50m左右的勘探盲区,对于可以实现深埋隧道的电磁法2000米以内全深度勘察能借鉴的成果有限。本文在四川省交通科技计划及雀儿山隧道、二郎山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支持下,以电磁法基础理论为基础,对电磁法原理、数值模拟、关键处理技术、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公路深埋隧道新型勘察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在具体工程上,达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推动了物探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试验研究、工程验证等手段进行技术攻关,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首次在公路隧道勘察中引入了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OCTEM),攻克了电磁法浅层探测盲区,实现了深埋隧道2000米以内全深度电磁勘探。(2)提出了一种视电阻率比值法公式,有效压制了低阻屏蔽效应,实现了电磁法在低阻覆盖情况下的微弱异常提取,有效提升了分辨率。构建了一种新型二维反演初始模型方法—“数模分离校正法”,有效解决了初始模型构建传统方法在解决复杂地区地质问题上的局限性。(3)创建了以电磁法为主导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公路隧道综合勘察新模式,有效解决了深埋隧道中岩性划分、岩体完整性评价、构造判识以及不良地质研判等关键技术难题。成果为复杂山区公路隧道电磁勘探提供了科学的行业依据和标准,为后续开展的川藏高速、川藏铁路地质勘察,提供了一整套可供借鉴的范例。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被誉为“川藏第一隧”的新二郎山隧道(长度13.4km、最大埋深约1600m)、全球座海拔超过4300米超长隧道-雀儿山隧道(最高海拔5050m、埋深大于700m)、康巴第一关折多山隧道(长度8.4km、最大埋深近800m)等数十项超级工程,也成功推广于广东惠清高速、云南沾会高速等省外公路隧道勘察以及川藏铁路、郑万高铁等铁路隧道勘察中,节省了勘察工期,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

商世杰[8](2020)在《雄安新区及邻区主要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与地层矿物组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雄安新区是由党中央和国务院2017年决定设立的国家级建设新区。为了更好的规划大量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计划建设的六条铁路、四个火车站,完善六条高速公路,以及其他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对雄安新区及邻区开展详细的隐伏断裂活动性调查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主要隐伏断裂进行了具体位置和基本形态野外调查,并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了隐伏断裂的数量、位置、状态、延深情况和上断点埋深等。此外,基于综合地球物理解译结果布置一系列钻孔进行断裂精确探测,并通过钻孔岩芯编录,建立钻孔联合剖面,研究了断裂的具体活动时代,同时对不同层位地层进行了以XRD粉晶衍射物相分析为主的矿物组成研究。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查明了保定-石家庄断裂(F1)的产状为:走向NE-SW,倾向SE,倾角45°75°,形状为上陡下缓的铲状,上断点埋藏深度为350m。另外还发现,F1的次级断裂F1-1,其产状为:走向NE-SW,倾向SE,倾角45°75°,同样为上陡下缓的铲状,上断点埋藏深度为360m。(2)查明了徐水-大城断裂(F2)的产状为:走向NWW-SEE,倾向S,倾角70°,形状为上陡下缓的铲状,上断点埋藏深度为240m。其次级断裂F2-1的产状为:走向NE-SW,倾向N,倾角70°,形状为上陡下缓的铲状。(3)查明了容城断裂(F3)的产状为:走向NE-SW,倾向SE,上断点埋藏深度为370-685m之间。(4)钻孔探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台上村附近新近纪地层厚度为410-530m,其中F1断裂下盘410m、F1断裂与F1-1断裂之间440m、F1-1断裂上盘530m;崔庄镇附近新近纪地层厚度为710-760m,其中F2断裂下盘710m、F2断裂上盘760m;容城附近新近纪地层厚度为680-720m,其中F3断裂下盘680m、F3断裂上盘720m。(5)断裂活动性研究结果显示,保定-石家庄断裂(F1)第四纪无活动,最新活动时期为新近纪,其滑动速率为0.02mm/a;徐水-大城断裂(F2)第四纪早-中更新世均有活动,早更新世的滑动速率为0.02mm/a,中更新世的滑动速率为0.01mm/a;容城断裂(F3)第四纪无活动,最新活动时代为新近纪,其滑动速率为0.016mm/a。(6)第四纪地层界面附近矿物组成主要分为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为58.76%,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53.41%,高岭石、绿泥石含量较少,平均含量为5.35%;碎屑矿物以石英为主,平均含量为26.23%,其他碎屑矿物含量较少,分别为钾长石(5.32%)、斜长石(3.57%)、方解石(2.05%)、白云石(4.06%)。(7)通过在不同钻孔中第四系全新统底部地层界面、上更新统底部地层界面、中更新统底部地层界面、下更新统底部地层界面附近取样,对样品的矿物组成和百分比含量进行研究,发现在地层界面附近的矿物组成和百分比含量无较大变化,验证了地层划分的准确性。除此之外,钻孔联合剖面中显示出地层界面深度也无较大差异,由此判断保定-石家庄断裂(F1)未引起第四纪地层错段,F1断裂第四纪以来不活动。

刘海[9](2020)在《皖江经济带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皖江经济带地处安徽省中南部,受断裂构造及其活动性控制,隆起山地和断陷盆地相间发育,为区内地热资源的成生与赋存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造就了该区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本文以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地热地温场及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阐明了区内地热系统控制因素与形成条件,揭示了地热水的补给来源、赋存环境及其在循环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混合作用等;厘清了地热资源形成的盖层、热储层、来源及通道等要素特征,构建了本区的地热系统成因概念模型;基于地热系统成因分析,对区内地热资源进行了分区,圈定了典型地热田,评价了其地热资源量和地热水质量,提出找热靶区,可为皖江经济带乃至安徽省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发育规律。本区地热资源发育受地壳厚度、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以及断裂构造等因素控制。区内地热资源主要发育在地壳厚度较薄、大地热流值较高的庐枞盆地、大别山隆起、巢湖穹断褶带等构造单元内,热水多出露在北东向、近东西向控热断裂构造和北西向导水断裂构造控制的交汇处。(2)研究区地热资源的热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上地幔传导热,大别山隆起区、庐枞盆地等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存在岩石放射性元素锐变热以及岩浆活动的余热。大地热流值在33.56m W/m2~156.42m W/m2之间(均值79.20 m W/m2),地热地温梯度在1.59℃/100m~5.49℃/100m(均值3.41℃/100m),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根据测温曲线升温特征,将其划分为线性升温型、稳定不变型、跳跃突变型以及先升后降型四种地温增温类型。线性增温型和稳定不变型热量传递表现为热传导形式,跳跃突变和先升后降型热量传递表现为热对流形式。(3)研究区热水水化学类型变化多样且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庐枞盆地、定远盆地以及巢湖穹断褶带等构造单元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HCO3-Ca?Mg型;大别山隆起、江南台隆等构造单元水化学类型为HCO3-Na、HCO3?SO4?Na型;合肥盆地等中新生代盆地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型、Cl-Na型。隆起山地地热水水岩相互作用程度较低,TDS较低,沿水流路径主要发生长石矿物、碳酸盐、硅酸盐、硫酸盐等矿物溶解作用,沉积盆地地热水水岩相互作用有所提高,TDS较高,水岩相互作用表现为岩盐溶解和离子交换吸附作用。(4)研究区发育碳酸盐岩类、碎屑岩类、岩浆岩类、变质岩类四类热储。合肥断陷盆地碎屑岩类热储温度为60℃~70℃,定远盆地碳酸盐岩类热储温度在50℃~75℃之间,庐枞断陷盆地碳酸盐岩类热储热储温度为75~100℃,大别山隆起及江南台隆岩浆岩与变质岩热储温度在110℃~120℃,巢湖穹断褶带碳酸盐岩类热储温度在60℃~100℃之间。热储埋深在931.80~2641.69m之间,热储循环深度在961.80 m~2671.37m。各热储地热水主要接受现代大气降水补给,补给区高程在416.67~1183.33m,沉积盆地碎屑岩类热储处于封闭状态,存在少量“古沉积水”,地下冷水混合不明显;碳酸盐岩类、岩浆岩类及变质岩类热储等隆起山地热储处于半开放~开放状,冷热水混合作用强烈,地下冷水混合混入比例在60%~88%之间。(5)构建了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和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2类地热系统成因概念模型。沉积盆地地热系统热储层(碎屑盐岩类、碳酸盐岩类)连续分布,且有较厚的隔热盖层,热水经深循环在正常地温梯度下由地壳内部获得热量后沿岩层断裂主要以热传导方式上涌,经地热钻孔揭露而形成地热资源。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热储(碳酸盐岩类、花岗岩类、变质岩类)发育于断裂带中,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沿着导水断裂至其交汇的深大断裂而向深部循环,在深部高温、高压的驱动下,地热能被流体携带着主要以热对流方式向地表运移,在断裂交汇处形成温泉或人工钻孔揭露。(6)估算研究区地热资源总储量为1.35×1015KJ,可开采量为2.63×1014KJ,开采资源量可达2.95×107W。大别山隆起、巢湖穹断褶带可作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靶区。

刘盼,李鹏翔,陈斌,胡祥云,陈玲玉,廖卫阳[10](2019)在《山西晋祠泉复流——地球物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4年晋祠泉断流后,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千古名泉能早日重现昔日风采,晋祠泉复流工程由此提上议程,明仙沟位于晋祠泉西北侧,是复流工程最重要的研究区之一。地球物理方法在查明主要渗漏段含水层岩性、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及富水地段,探测基岩埋藏深度及基岩面起伏形态,寻找地下隐伏地质构造和破碎带,评估主要渗漏区的岩溶发育情况、地下水运移方向、渗漏补给性能等方面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音频大地电磁法在探测明仙沟深大断裂结构特征、基底构造及其影响范围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密度电法推断了明仙沟150 m以浅的次级断裂发育情况、地下水水位、基岩面起伏形状以及岩溶的发育情况;充电法查明了仙沟地下水流向和流速,推断明仙沟与晋祠泉的水力联系;音频大地电磁法与高密度电法反演所得电阻率断面图显示的主要断裂构造与该区1∶50 000地质图较好吻合,边山断裂响应明显且对边山断裂位置和倾向刻画清晰。地球物理方法综合解释表明明仙沟与晋祠泉之间存在较好的水力联系,为该区生态补水工程选址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认为明仙沟是晋祠泉比较适宜的近源补给区,且蓄水坝应该尽量修建在明仙沟的距离沟口远的深部。

二、应用大地电磁测深勘查北京平谷盆地隐伏含水岩溶系统的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大地电磁测深勘查北京平谷盆地隐伏含水岩溶系统的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新构造活动特征
    2.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2.1.1 北京地区地层概述
        2.1.2 北京地区岩浆活动特征
        2.1.3 北京地区构造单元及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背景
        2.2.1 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
        2.2.2 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特征
    2.3 新构造活动特征
        2.3.1 北京地新构造基本特征
        2.3.2 北京平原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
    小结
第三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与构造动力学分析
    3.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
        3.1.1 地球物理勘探
        3.1.2 活动性分析
    3.2 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2.1 区域构造应力场背景
        3.2.2 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方向
        3.2.3 北京地区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3 断裂活动危险性分析
    小结
第四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1 北京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4.1.1 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1.2 北京地区不同地貌单元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2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2.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孙河乡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2 南彩镇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3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深孔土力学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小结
第五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发育特征
    5.1 顺义地区地裂缝分布特征
        5.1.1 顺义城区西南侧物流园区域地裂缝
        5.1.2 顺义首都某机场区域地裂缝
        5.1.3 顺义城区地裂缝
        5.1.4 顺义东北端南彩镇地裂缝
    5.2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发育特征
    5.3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分析
        5.3.1 地裂缝监测介绍
        5.3.2 地裂缝监测结果
        5.3.3 地裂缝监测结果分析
    小结
第六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探讨
    6.1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空间相关性分析
    6.2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构造应力场相关性分析
    6.3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
    6.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破坏模式
    小结
第七章 顺义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数值模拟
    7.1 地质和数学模型构建
        7.1.1 三维地层模型构建
        7.1.2 模型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控制
        7.1.3 数值计算工况
    7.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2.1 机场跑道竖向变形特征分析
        7.2.2 机场跑道受力特征分析
        7.2.3 地裂缝活动对下穿道的影响
    7.3 地裂缝活动影响范围分析
    7.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工程病害与防治措施分析
    小结
第八章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物理模型试验
    8.1 试验概况与设计
        8.1.1 试验原型概况及试验目的
        8.1.2 试验原理与装置
        8.1.3 试验设计
    8.2 试验内容与过程
        8.2.1 实测测试内容
        8.2.2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与布设
    8.3 试验结果分析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参加的课题与学术成果

(2)综合物探法在甘肃省民乐县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地热勘查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民乐县地热资源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物探方法在研究区地热条件下的选取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自然地理位置
        2.1.2 气象条件
        2.1.3 水文条件
        2.1.4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构造
        2.2.1 研究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及特征
        2.2.2 研究区断裂构造
        2.2.3 研究区地层情况
    2.3 地热地质条件
    2.4 综合物探方法的选取及测线布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3.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简介
        3.1.1 电磁场基本方程
        3.1.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基本公式
        3.1.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工作方法
        3.1.4 野外测量
    3.2 CSAMT数据采集
        3.2.1 工作装置
        3.2.2 工作技术
        3.2.3 质量评述
    3.3 CSAMT数值模拟及资料解释
        3.3.1 CSAMT理论断裂模型正演分析
        3.3.2 CSAMT数据处理及反演
        3.3.3 CSAMT地质推断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地电磁测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4.1 大地电磁测深法简介
    4.2 MT野外数据采集
        4.2.1 工作装置
        4.2.2 工作技术
        4.2.3 质量检查评述
    4.3 MT数值模拟及资料解释
        4.3.1 MT断裂构造地热模型
        4.3.2 MT数据处理及反演
        4.3.3 MT地质推断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活性炭测氡基本原理及应用
    5.1 活性炭测氡法简介
        5.1.1 天然放射性
        5.1.2 氡的特性
        5.1.3 活性炭测氡法工作原理
    5.2 活性炭测氡法野外工作
        5.2.1 仪器及其性能检验
        5.2.2 异常阈值下限的确定
        5.2.3 野外测量
        5.2.4 质量保证措施
    5.3 活性炭测氡法资料解释
        5.3.1 数据处理
        5.3.2 剖面解释
        5.3.3 平面解释
        5.3.4 地质推断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综合物探资料解释的开发建议
    6.1 地热钻孔的确定
        6.1.1 钻井位置及成井深度的选择
        6.1.2 出水温度预测
    6.2 钻探验证及资源评价
        6.2.1 钻探工作
        6.2.2 测井工作及抽水试验
        6.2.3 地热资源潜力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济源-开封坳陷西南部电性结构研究及地热资源远景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大地电磁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
    2.1 测线布置与数据采集
    2.2 数据处理
    2.3 维性分析
    2.4 构造走向分析
3 数据反演和电性分析
    3.1 二维反演
    3.2 反演模型电性分析
4 综合地质解译
    4.1 地层划分
    4.2 断裂构造解释
    4.3 地热远景区预测
5 结论

(4)综合物探方法在浅层地热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地热的定义及应用
        1.1.2 国家在地热能开发的规划
    1.2 国内外地热勘查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地热资源勘查硏究现状
        1.2.2 国内地热资源勘查研究现状
        1.2.3 张掖盆地地热资源勘查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地质构造
        2.1.2 地层岩性
    2.2 水文地质条件
        2.2.1 浅层(第四系)水循环系统
        2.2.2 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2.2.3 浅层水与深层水之间的关系
    2.3 地热地质条件
        2.3.1 热储特征及其埋藏条件
        2.3.2 盖层及热源
        2.3.3 地热流体类型及导水通道
        2.3.4 地温分布特征
        2.3.5 地下热水补径排条件分析
        2.3.6 张掖盆地地热概念模型
    2.4 地球物理特征
        2.4.1 布格重力异常
        2.4.2 剩余重力异常
        2.4.3 航磁异常
        2.4.4 电阻率特征
第三章 综合物探方法地热勘查
    3.1 常用于地热勘查的物探方法
    3.2 本次研究的工作方法
        3.2.1 重力探测
        3.2.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
        3.2.3 垂向电测深法
第四章 综合物探方法结果分析及验证
    4.1 数据处理与反演解释
    4.2 曲线分析
    4.3 剖面分析
    4.4 平面分析
        4.4.1 第四系厚度变化规律
        4.4.2 新近系底板埋深
    4.5 地热条件评价
        4.5.1 地温分布特征
        4.5.2 盖层
        4.5.3 热储层
        4.5.4 地层赋水性
        4.5.5 热源及通道
    4.6 钻孔验证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太行山东麓赋煤带滑覆构造下找煤研究 ——以阜平县炭灰铺煤矿扩界勘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地电磁法
        1.2.2 地面钻探
        1.2.3 巷探
        1.2.4 滑覆构造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构造特征及控煤作用分析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构造模式与构造样式
        2.2.2 构造运动特征
        2.2.3 构造形成与演化
    2.3 控煤作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作区地质概况
    3.1 工作区概况
    3.2 工作区地质
        3.2.1 地层及含煤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及陷落柱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找煤思路及勘查方案
    4.1 找煤思路
        4.1.1 工作区施工条件
        4.1.2 方案构思
    4.2 常见勘查手段
        4.2.1 地面钻探
        4.2.2 电法
        4.2.3 巷探
    4.3 勘查方案设计
        4.3.1 手段优选
        4.3.2 布置原则
        4.3.3 方案安排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勘查工程布置及成果
    5.1 测量手段及分析
        5.1.1 参数及仪器
        5.1.2 成果分析
    5.2 电法勘探手段及分析
        5.2.1 布置依据
        5.2.2 仪器设备及内容
        5.2.3 成果处理及分析
    5.3 地面钻探手段及分析
        5.3.1 布置依据
        5.3.2 仪器设备及方法
        5.3.3 索道运输
        5.3.4 成果处理及分析
    5.4 测井参数及分析
        5.4.1 布置依据
        5.4.2 仪器设备及方法
        5.4.3 成果处理及分析
    5.5 巷探手段及分析
        5.5.1 布设依据
        5.5.2 仪器设备及巷道概况
        5.5.3 成果分析
    5.6 勘查成果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6)云南省保山断陷盆地主要控热构造与地热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地热能研究现状
        1.2.2 物理勘探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研究区概况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
        2.5.1 褶皱构造
        2.5.2 断裂构造
        2.5.3 新构造运动特征
        2.5.4 现代构造应力场
    2.6 水文地质
        2.6.1 水文地质特征
        2.6.2 水文类型分析
        2.6.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7 地下热水资源
        2.7.1 地表热显示
        2.7.2 温泉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理探测技术判断盆地断层产出位置
    3.1 物理探测技术
        3.1.1 EH-4 高频大地电磁测探
        3.1.2 大地电磁频谱测探
        3.1.3 岩石、热水电阻率特征
    3.2 测区内物探特征
        3.2.1 物探布设
    3.3 物探成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保山盆地构造地质特征解析
    4.1 直流垂向电测深解释成果综述
    4.2 大地电磁测深EH-4 视电阻率异常综合解释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保山盆地主要地热显示及水化学特征
    5.1 地热分布特征
        5.1.1 水热活动构造带
    5.2 典型地表自然热显示
    5.3 地球水化学特征
        5.3.1 地热水的化学组分
        5.3.2 热水的矿化度
        5.3.3 热水的水化学类型
        5.3.4 热水中的其它组分
    5.4 地下热水补、径、排特征
        5.4.1 地下热水补给来源
        5.4.2 地热水的补给源区
        5.4.3 地热水的排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保山盆地主要构造与地热水分布规律
    6.1 盆地内断裂构造与地热活动
    6.2 保山盆地内主要控热、导热断裂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7)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公路隧道全深度电磁勘探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隧道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电磁法勘探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关键科学问题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成果及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电磁法理论基础及适于深埋隧道全深度电磁勘探方法的主要特点
    2.1 电磁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
    2.2 常用电磁勘探方法勘探深度及主要特点分析
        2.2.1 音频大地电磁(AMT)法
        2.2.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
        2.2.3 瞬变电磁(TEM)法
        2.2.4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OCTEM)法
    2.3 公路深埋隧道全深度勘探适用方法选取
    2.4 AMT法主要技术特点
        2.4.1 AMT法基本原理
        2.4.2 AMT法主要特点
    2.5 OCTEM法主要特点
        2.5.1 OCTEM法基本原理
        2.5.2 OCTEM法主要技术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音频大地电磁法关键技术研究
    3.1 AMT正演分析
        3.1.1 地形影响数值模拟
        3.1.2 山区复杂地质情况数值模拟
    3.2 AMT地形校正技术研究
        3.2.1 地形改正理论
        3.2.2 模型验证
    3.3 AMT初始模型构建技术研究
        3.3.1 初始模型构建思路
        3.3.2 初始模型构建方法
        3.3.3 反演对比
    3.4 AMT反演技术研究
        3.4.1 NLCG法反演基本原理
        3.4.2 NLCG法计算步骤
        3.4.3 NLCG法计算速度
        3.4.4 NLCG法实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关键技术研究
    4.1 OCTEM法正演研究
        4.1.1 常见层状地层模型数值模拟
        4.1.2 模型计算(高低阻球状模型)
        4.1.3 模型计算(低阻直立板状体模型)
    4.2 OCTEM法关键技术研究
        4.2.1 视电阻率比值法公式
        4.2.2 模型分析
        4.2.3 应用效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磁法在山区公路隧道勘察中的应用研究
    5.1 公路深埋隧道地质选线
    5.2 公路深埋隧道地层岩性及褶皱构造勘察
    5.3 公路深埋隧道断层构造勘察
    5.4 公路深埋隧道岩溶不良地质勘察
    5.5 公路隧道进出口滑坡勘察
    5.6 公路隧道采空区勘察
    5.7 电磁法视电阻率围岩分级可行性分析研究
        5.7.1 隧道围岩分级常用方法概述
        5.7.2 电磁法视电阻率围岩分级可行性分析
        5.7.3 电磁法视电阻率围岩分级存在的问题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路深埋隧道新型勘察模式建立及工程实例
    6.1 公路深埋隧道新型勘察模式的建立
        6.1.1 公路深埋隧道新勘察模式的工作流程
        6.1.2 公路深埋隧道新勘察模式的优势
        6.1.3 电磁法测线、测网的布设原则
        6.1.4 电磁法测点点距的选择
    6.2 工程实例
        6.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6.2.2 研究区工作布设
    6.3 新勘察模式的实用意义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成果
    7.2 后期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已发表论文
    专利
    获奖
附录 A 研究内容支撑工作量统计表(部分)
附录 B 部分研究程序源代码
    B.1 EH4 测量数据及FFT计算结果实时显示
    B.2 一维大地电磁解析解法代码(均匀半空间)
        层状介质
    B.3 一维大地电磁正演有限差分法代码
    B.4 一维大地电磁马夸特反演法代码
    B.5 最小二乘优化Bostick反演代码
    B.6 一阶有限差分计算偏导矩阵代码
    B.7 正演计算模型参数代码
    B.8 最小二乘光滑约束反演代码

(8)雄安新区及邻区主要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与地层矿物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隐伏断裂活动性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环境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概述
        2.2.2 区域岩浆活动特征
        2.2.3 构造单元及基本特征
        2.2.4 区域主要断裂
        2.2.5 区域地震活动性
    2.3 深部构造背景
        2.3.1 区域重力、航磁异常特征
        2.3.2 地层物理性质
        2.3.3 断裂深部特征
    2.4 区域构造演化序列
第三章:隐伏断裂综合地球物理探测
    3.1 探测方法
        3.1.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3.1.2 浅层地震勘探
        3.1.3 高密度电阻率法
    3.2 测线布置
        3.2.1 保定-石家庄断裂地球物理探测测线布置
        3.2.2 徐水-大城断裂地球物理探测测线布置
        3.2.3 容城断裂地球物理探测测线布置
    3.3 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处理
    3.4 保定-石家庄断裂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3.5 徐水-大城断裂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3.6 容城断裂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第四章:钻探及钻孔联合剖面
    4.1 钻孔布设位置
    4.2 区域地层对比
    4.3 保定-石家庄断裂钻孔及联合剖面
        4.3.1 XSZK01 钻孔岩性描述
        4.3.2 XSZK02 钻孔岩性描述
        4.3.3 XSZK10 钻孔岩性描述
        4.3.4 XSZK11 钻孔岩性描述
        4.3.5 XSZK03 钻孔岩性描述
        4.3.6 保定-石家庄断裂钻孔联合剖面
    4.4 徐水-大城断裂钻孔及联合剖面
        4.4.1 XSZK09 钻孔岩性描述
        4.4.2 AXZK06 钻孔岩性描述
        4.4.3 AXZK07 钻孔岩性描述
        4.4.4 AXZK04 钻孔岩性描述
        4.4.5 徐水-大城断裂钻孔联合剖面
    4.5 容城断裂钻孔及联合剖面
第五章:第四纪地层矿物组成
    5.1 样品采集与处理
    5.2 实验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
    5.4 结果分析
第六章:讨论
    6.1 保定-石家庄断裂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
    6.2 徐水-大城断裂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
    6.3 容城断裂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
第七章:结论与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7.2.1 存在的问题
        7.2.2 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皖江经济带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系统成因类型划分
        1.2.2 地下热水流动模式及成因研究
        1.2.3 地热流体热储环境
        1.2.4 控热因素
        1.2.5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2.6 研究区地热研究现状
        1.2.7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皖江经济带地热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岩浆岩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水文地质单元
        2.3.2 含水系统特征
        2.3.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4 地壳深部构造特征
        2.4.1 地壳物理场特征
        2.4.2 莫霍面变化特征
        2.4.3 居里面变化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热资源分布及形成条件
    3.1 地热资源概况
    3.2 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3.2.1 地壳厚度制约地热资源分布
        3.2.2 构造演化活动对地热资源的控制作用
        3.2.3 断裂构造控制地热资源出露
        3.2.4 褶皱构造对地热资源的控制作用
    3.3 地热田形成条件
        3.3.1 地表温度异常特征
        3.3.2 地热田分区特征
        3.3.3 典型地热田形成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温场及大地热流特征
    4.1 测温及热导率测试
    4.2 地温场特征
        4.2.1 地温梯度特征
        4.2.2 水平地温特征
        4.2.3 垂向地温特征
        4.2.4 地温传递控制模式
    4.3 大地热流特征
    4.4 地温场控制因素分析
        4.4.1 区域构造演化控制热源分配
        4.4.2 地质构造控制地温场分布
        4.4.3 岩浆余热对大地热流的影响
        4.4.4 地壳岩石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热流体形成机制研究
    5.1 样品采集和测试
    5.2 地热流体宏量组分特征
        5.2.1 地热流体宏量元素含量
        5.2.2 地热流体化学类型
        5.2.3 宏量组分相关性特征
    5.3 微量组分特征
        5.3.1 微量组分含量
        5.3.2 微量组分相关性
    5.4 地热流体同位素特征
        5.4.1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5.4.2 地热流体滞留时间及赋存环境
        5.4.3 地热流体补给效应分析
    5.5 地热流体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5.5.1 水岩相互作用程度
        5.5.2 矿物饱和指数特征
        5.5.3 主要离子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热系统成因模式研究
    6.1 地热系统形成要素特征
        6.1.1 热储与盖层特征
        6.1.2 地热流体通道
        6.1.3 热源与水源
    6.2 地热系统热储温度估算
        6.2.1 阳离子地热温标
        6.2.2 SiO_2地热温标
        6.2.3 地球化学热动力温标
        6.2.4 热储温度范围
    6.3 热储深部循环特征
        6.3.1 热储埋深
        6.3.2 循环深度特征
    6.4 地热系统成因模式研究
        6.4.1 成因类型划分
        6.4.2 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
        6.4.3 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7.1 地热资源分区
    7.2 地热资源量评价
        7.2.1 地热资源储量
        7.2.2 地热资源可开采热量
        7.2.3 地热流体开采资源量
    7.3 地热水质量评价
        7.3.1 理疗热矿水评价
        7.3.2 生活饮用水评价
        7.3.3 地热水腐蚀性评价
        7.3.4 碳酸钙结垢评价
    7.4 地热勘查靶区评价
        7.4.1 评价指标选取
        7.4.2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7.4.3 勘查靶区划分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山西晋祠泉复流——地球物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2 地球物理方法工作原理
    2.1 音频大地电磁
    2.2 高密度电法
    2.3 充电法
3 实测资料分析与解释
    3.1 AMT反演结果
    3.2 ERT反演结果
    3.3 充电法
4 结论

四、应用大地电磁测深勘查北京平谷盆地隐伏含水岩溶系统的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D]. 张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2]综合物探法在甘肃省民乐县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D]. 张浩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济源-开封坳陷西南部电性结构研究及地热资源远景区预测[J]. 邵炳松,朱怀亮,胡志明,胥博文,刘志龙,石峰,王兴元,赵超,王宪法. 地质与勘探, 2021(03)
  • [4]综合物探方法在浅层地热勘查中的应用[D]. 赵振海. 兰州大学, 2021(11)
  • [5]太行山东麓赋煤带滑覆构造下找煤研究 ——以阜平县炭灰铺煤矿扩界勘查为例[D]. 辛雅婷.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6]云南省保山断陷盆地主要控热构造与地热分布[D]. 李腾.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公路隧道全深度电磁勘探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赵虎.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雄安新区及邻区主要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与地层矿物组成研究[D]. 商世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9]皖江经济带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D]. 刘海.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10]山西晋祠泉复流——地球物理应用研究[J]. 刘盼,李鹏翔,陈斌,胡祥云,陈玲玉,廖卫阳.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25)

标签:;  ;  ;  

大地电磁测深在北京平谷盆地隐伏含水岩溶系统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