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年来临床分离菌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瑾[1](2021)在《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目的:分析某院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变迁,为临床SA血流感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某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SA血流感染住院患者的药敏数据和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是否行有创操作及预后等),删除年龄<18岁和关键数据缺失的病例后共纳入130例。根据年份将患者分为2012~2015年组(n=43)和2016~2019年组(n=87),对八年来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SA耐药性的变迁以及甲氧西林耐药株(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八年来本院共收治成人住院患者406217人次,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3.2/10000,从2012年的1.8/10000上升至2019年的3.0/10000,卡方趋势检验分析表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2.SA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130例SA血流感染患者中男性88例(67.7%),女性42例(32.3%),平均年龄61.4±17.4岁。其中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77例(59.2%),社区获得性感染53例(40.8%)。患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40例,30.8%)、肾脏内科(36例,27.7%)、呼吸内科(6例,4.6%)和内分泌科(6例,4.6%)等。114例(87.7%)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98例(75.4%)患者合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疾病。以心血管疾病(82例次,63.1%)、肾脏疾病(56例次,43.1%)和糖尿病(51例次,39.2%)最为常见。100例(76.9%)患者感染前行侵袭性操作,包括留置静脉管73例(56.2%)、保留导尿72例(55.4%)和机械通气24例(18.5%),其中有47人次(36.2%)住院期间行两种及以上有创操作。患者的感染主要源于肺部感染59例(45.4%)、血液透析导管感染38例(29.2%)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35例(26.9%)。有7例(5.4%)感染来源不明,39例(30.0%)合并了两种或两种以上部位感染。130例患者中28d预后良好96例(73.8%);预后不良34例(26.2%),其中院内死亡14例(10.8%)。3.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八年来,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均100.0%敏感,耐药率低于30.0%的有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高于60.0%的有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与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对常用抗菌药物(除苯唑西林和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但其中仅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A的检出率为22.3%,随着年度的变迁,MRSA的检出率从2012年的18.6%上升至2019年的2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八年来,该院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维持在1.8/10000~4.1/10000,随着年度的变迁,呈现显着上升趋势。2.SA血流感染患者以男性居多,主要分布在ICU和肾脏内科。患者多合并有基础疾病且行侵袭性操作的比例较高,感染来源以肺部和血液透析导管感染为主。3.八年来,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完全敏感,对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保持在30.0%以下,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在60.0%以上。与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着下降,MRSA的检出率无显着性变化。第二部分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目的:1.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加强对MRSA感染的防治。2.建立本院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该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1.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20年12月150例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2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建模组(n=130),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验证组(n=20)。根据建模组检出的病原菌是否对甲氧西林耐药,将建模组分为对甲氧西林耐药(MRSA组,n=29)组和甲氧西林敏感(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组,n=101)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偏回归系数(β值)建立回归方程,即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β0+危险因素1×β1+危险因素2×β2+…+危险因素X×βX,将模型应用于建模组患者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P>0.05时拟合较好),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得出感染MRSA的分值临界值。再将模型应用于验证组,观察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2.选取验证组中确诊SA血流感染前进行过经验性用药的17例患者,根据其经验性用药是否与模型相符,分为恰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n=8)和不恰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n=9),从28d预后、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三个方面,对该模型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ICU(OR=5.595,95%CI:2.073~15.100,P=0.001)、医院获得性感染(OR=4.044,95%CI:1.311~12.471,P=0.015)、感染来源≥两个部位(OR=3.421,95%CI:1.225~9.550,P=0.019)和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OR=3.499,95%CI:1.110~11.028,P=0.033)是MRSA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抗菌药物应用中,确诊前2周内应用三四代头孢菌素(OR=3.120,95%CI:1.124~8.661,P=0.029)与MRSA血流感染有关。2.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回归方程=-1.427+入住ICU×1.722+医院获得性感染×1.397+感染来源≥两个部位×1.230+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1.252。经Hosmer-Lemeshow检验P=0.566>0.05,拟合优度较好。ROC曲线下面积(AUC)=0.835(95%CI=0.762~0.908,P<0.001),模型判别敏感度为72.4%,特异度为79.2%,感染MRSA的分值临界值为11.5。验证组在模型下预测的总体准确率为80.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5.7%。3.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效果评价与不恰当经验抗感染治疗组的临床预后相比,恰当经验抗感染治疗组预后不良和院内死亡的比例降低,住院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两组在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入住ICU、医院获得性感染、感染来源≥两个部位和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是MRSA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2周内应用三四代头孢菌素与MRSA血流感染有关。2.本研究建立的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分值临界值为11.5,总体有效率较高,可用于临床预测MRSA血流感染。3.采用本研究建立的MRSA风险预测模型,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可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王娜,张珍珍,张伟东[2](2021)在《2012—2019年某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变迁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医院8年间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血流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分离自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的标本,对病原菌的构成及药敏数据进行汇总,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年共检出病原菌237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27株(26.4%);革兰阴性菌1747株(73.6%)。前5位分离菌为大肠埃希菌735株(31.0%),肺炎克雷伯菌429株(18.1%),金黄色葡萄球菌144株(6.1%),鲍曼不动杆菌126株(5.3%)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4株(4.4%)。与2012—2013年相比,2018—2019年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下降,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相对稳定。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等的敏感率,分别从2012—2013年的93.0%、73.7%、91.2%、80.7%、100.0%、100.0%,显着下降至2018—2019年的69.1%、54.3%、65.1%、53.1%、74.3%和74.9%。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日趋严重,至2018—2019年除对阿米卡星(57.6%)外,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率低于25%,亚胺培南耐药率为75.8%。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相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更高,甲氧西林不敏感率为88.4%,明显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21.6%,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替加环素保持100%的敏感性。结论血流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革兰阳性菌有增长趋势,主要分离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逐年增加,应密切关注血流感染常见菌群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张珍珍[3](2020)在《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目的:分析某院血培养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1798株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结果,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病原菌检出情况1798株血培养阳性标本中,革兰阴性(Gram-negative,G-)菌1243株,占69.1%;革兰阳性(Gram-positive,G+)菌474株,占26.4%;真菌81株,占4.5%。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G-菌检出率显着降低,而G+菌检出率显着增加(P<0.05)。前5位检出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30株,29.5%)、肺炎克雷伯菌(299株,16.6%)、金黄色葡萄球菌(113株,6.3%)、肠球菌属(110株,6.1%)和鲍曼不动杆菌(102株,5.7%)。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显着升高(P<0.05),其他病原菌无显着性变化。2.主要G-菌敏感性变迁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外)的敏感率相对稳定。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外)的敏感率均显着下降(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下降,其中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敏感率显着下降(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头孢他啶外)的敏感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从94.0%、41.2%和81.5%下降至68.8%、23.5%和64.3%。3.主要G+菌敏感性变迁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无显着性改变。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从2013-2015年的18.9%和75.0%上升至2016-2018年的28.9%和88.0%,但无统计学意义。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0%。结论:1. 血培养分离菌以G-菌为主,但G+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检出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显着升高。2.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无显着性变化,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显着下降。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增加。3.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无显着性改变。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增加,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第二部分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目的:分析临床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为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性调查本院2018年1月-12月诊断为G+球菌BSI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临床及微生物学数据。并将全部病历按是否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分为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组(组1)和采用非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组(组2)。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医师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G+球菌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2.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制定《血流感染利奈唑胺/去甲万古霉素用药合理性评价标准》,从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5方面评价。结果:1.病原菌及科室分布情况研究共纳入G+球菌BSI病历114例,培养出120株G+球菌。108例为单一G+球菌感染,6例为合并其他G+球菌感染。此外,有11例为同时合并G-杆菌感染,5例为同时合并真菌感染。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5株(29.2%),其次为链球菌属33株(27.5%)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2株(18.3%)。共检出多重耐药菌27株,包括MRSA 7株、MRCNS 19株和VRE 1株。G+球菌BSI主要来源科室为外科ICU 22例(19.3%)、肾脏内科19例(16.7%)和内科ICU 10例(8.8%)。2. 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及存在混合感染与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无关(P>0.05)。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位感染及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为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 G+球菌BSI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分析114例患者中,有50例采用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包括去甲万古霉素40例,利奈唑胺10例。从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药物相互作用5个方面,共发现不合理用药59例次,发生频次最高的为疗程不当18例次(30.5%),其次为用法用量不当17例次(28.8%)、存在药物相互作用13例次(22.0%)和药物选择不当10例次(16.9%),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仅1例次(1.7%)。结论:1.2018年本院G+球菌BSI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分布的主要科室为ICU和肾脏内科。2.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多部位感染及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是临床医师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3. G+球菌BSI中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疗程过短和用法用量不适宜。
赵亚楠[4](2019)在《血培养分离菌的阳性报警时间(TTP)及耐药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血培养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同时分析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与临床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提示预警以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8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所有血流感染阳性菌株,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共534株。对其细菌分布和病区分布进行分析。(2)观察分析细菌阳性检出率和报警时间。(3)结合临床,判断污染菌,分析TTP对鉴别病原菌与污染菌的应用。(4)以致病菌TTP中位数为切点,分为低TTP组和高TTP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TTP的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比较细菌多重耐药组与非多重耐药组的TTP值大小情况,ROC曲线分析TTP值预测细菌多重耐药的诊断价值。(6)分析血培养致病菌的耐药性以及临床医师用药和患者转归情况。结果(1)534株血培养阳性菌株中,以肠杆菌科(49.5%)、葡萄球菌属(29.2%)和肠球菌属(5.2%)为主。主要病区分布为ICU(25.1%)、普外科病房(15.4%)和肾内科病房(7.3%)及其他病房(52.2%)。(2)TTP≤1d检出细菌323株(60.5%),TTP≤2d检出454株(85.0%),TTP≤3d检出513株(96.0%),不同微生物血培养阳性报警中位时间不同,从最快到最慢依次为肠杆菌科(0.57d)<链球菌属(0.68d)<非发酵菌属(0.71d)<肠球菌属(0.72d)<葡萄球菌属(1.36d)<酵母样真菌(1.98d)<马耳他布鲁杆菌(2.75d)。(3)534株血培养分离菌检出99株污染菌,污染率占18.5%,污染菌在1d内检出率为15.2%,1-2d检出率为46.5%,2-3d检出率为26.2%,>3d检出率为12.1%;报阳时间≥1d的可疑污染菌占84.8%。污染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及革兰阳性杆菌为主,其中CNS占59.6%,革兰阳性杆菌占9.1%,将病原菌与污染菌的报阳时间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排除污染菌99株,对剩余感染435株致病菌的患者进行分析,低TTP组患者比高TTP组更易发生泌尿感染、严重脓毒血症及休克和住院期间死亡,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TTP值预测住院期间病死率和脓毒血症及休克的最佳切点分别为TTP≤0.67d和TTP≤0.78d,曲线面积分别为0.56和0.57,预测准确度均较低,需进一步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TTP≤0.68d、脓毒血症及休克和入住ICU是患者预后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5)将细菌多重耐药组TTP值与非多重耐药组比较,发现除肺炎克雷伯菌外细菌多重耐药组TTP值均高于非多重耐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TTP值预测大肠埃希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的最佳截断值为TTP≥0.69d、TTP≥1.0d、TTP≥0.69d和TTP≥0.59d,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71、0.75和0.86,准确度均为中度。(6)研究所有血培养致病菌(排除污染菌)的药敏结果,革兰阳性菌种主要以CNS、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为主,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87.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1.9%,目前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91.7%)。肠杆菌科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三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9.6%),但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较高(≥79.6%)。非发酵菌属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细菌耐药,表现为多重耐药;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高度敏感。(7)各科血流感染患者转归情况:按药敏结果用药,发现经验用药与药敏结果的一致率为55.8%。在ICU、普外科、肾内科和干部保健所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经验用药患者的死亡率(P<0.05)。结论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及其分布复杂,实验室可以根据TTP值的大小初步预测微生物的菌株类别,区分病原菌与污染菌,判断细菌的多重耐药性和感染类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唐洪影,胡志东,李静,田彬,杨玲[5](2018)在《2014—2017年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我院血培养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为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治及院内感染的有效监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4—2017年血培养阳性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共分离2188株细菌,革兰阴性菌1158株,占52.93%,革兰阳性菌1030株,占47.07%,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440株/20.11%)、肺炎克雷伯菌(237株/10.83%)及铜绿假单胞菌(86株/3.93%)为主,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228株/10.42%)检出率最高,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9/6.35%)。2015年发现耐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血培养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到2017年对两者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3.39%和2.97%(P<0.05)。铜绿假单胞菌2014—2016年对氨曲南(37.50%5.88%)耐药性逐渐下降,2017年未发现氨曲南耐药菌株(P<0.01)。结论我院血培养阳性标本细菌检出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仍是血流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增长迅速,临床应加强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张密[6](2017)在《4939例血流感染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目的通过对200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观察研究,了解其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血培养阳性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基础疾病、临床科室分布进行统计;并分析病原菌构成状况。结果我院200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血培养阳性患者共4939例,其中男性3016例(61.06%),女性1923例(38.94%),平均年龄(52±20)岁;患者主要分布于血液科(n=1731,35.05%)、重症监护室(ICU)(n=794,16.08%)、消化内科(n=281,5.69%)及感染科(n=273,5.53%)。4939株病原菌包含细菌4690株(94.96%),真菌249株(5.04%)。细菌中检出最多的为革兰阴性杆菌2348株(47.54%)、革兰阳性球菌2114株(42.80%),两者所占比例达90.34%;少见的为革兰阳性杆菌219株(4.43%)、革兰阴性球菌6株(0.12%)及未分类革兰阳性菌3株(0.07%)。引起血流感染最常见的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286株(26.04%)、大肠埃希菌874株(17.70%)。革兰阴性杆菌中最多见的为埃希菌属37.22%(874/2348)、克雷伯菌属20.02%(470/2348);革兰阳性球菌中检出最多的为葡萄球菌属71.81%(1518/2114)、链球菌属12.68%(268/2114);革兰阳性杆菌中最多见的为棒状杆菌属15.98%(35/219),芽孢杆菌属8.22%(18/219);革兰阴性球菌仅2种细菌,分别为莫拉菌5株,小韦荣球菌1株;真菌中最多见的为假丝酵母菌属(n=213),其中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n=96,38.55%)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n=117,46.99%),另有七类少见真菌属。14年来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年检出总数逐年升高,其中革兰阳性菌与真菌的年检出数自2003年至2014年逐年升高,但近三年都有下降趋势,革兰阳性菌检出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真菌年检出率近8年未有大的波动。革兰阴性菌的年检出数呈逐年升高趋势,其年检出率整体呈略微上升趋势。结论血流感染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血液科及ICU是血流感染的高发科室,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高于革兰阳性球菌,检出最多的为CNS及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真菌的年检出数逐年升高,革兰阳性菌年检出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而革兰阴性菌年检出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第二部分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171例临床分析目的通过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所有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线特征、临床表现、抗生素使用情况及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状况,了解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特点,为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171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基础疾病、血培养时的体温、血常规、深静脉置管、药敏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171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中,男性105例,女性66例。平均年龄(53±19)岁。所有患者均有基础疾病,主要为恶性血液病(n=42)、恶性实体肿瘤(n=28)、创伤(n=25)等。体温正常13例(7.60%),发热153例(89.47%),低温5例(2.93%);中性粒细胞减少37例(21.64%)(其中粒细胞缺乏症患者25例)。73例患者在血培养前有深静脉置管,其中有45例导管血培养鲍曼不动杆菌阳性。171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结果显示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37.43%),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31.00%)。分离菌中多重耐药菌50株(29.24%)。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应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主要有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好转98例(57.31%),死亡40例(23.39%),因病情较重而放弃治疗者33例(19.30%),死亡病例全部为多重耐药菌患者。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经常发生在免疫低下的患者,如恶性血液病和恶性实体瘤患者。深静脉置管及粒细胞缺乏是其易感因素,发热是其常见症状及预警信号。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严重,治疗困难、预后差。第三部分肠球菌属血流感染233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肠球菌属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细菌耐药情况、治疗及预后,为临床诊治肠球菌血流感染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233例确诊为肠球菌属血流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基础疾病、血培养时的体温、血常规、深静脉置管、药敏结果、治疗和转归。结果233例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中,男性155例(66.52%),女性78例(33.48%),平均年龄(61±18)岁。所有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中恶性实体瘤(68例)、恶性血液病(35例)、肺部感染(23例)。体温正常患者21例(9.01%)、发热210例(90.13%)、低温2例(0.86%)。白细胞总数正常79例(33.91%),减少41例(17.60%),升高113例(48.49%),中性粒细胞减少37例(15.88%)(其中粒细胞缺乏症患者33例)。233株肠球菌中屎肠球菌127株(54.51%),粪肠球菌93株(39.91%),鹑鸡肠球菌、鸟肠球菌、棉子糖肠球菌各3株,铅黄肠球菌、小肠肠球菌各2株。有80例患者在血培养前有深静脉导管置入的侵入性操作,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6例。233株肠球菌中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数分别为18株、12株和12株。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及替考拉宁的耐药率都高于粪肠球菌(90.55%、90.55%、51.97%、92.31%、92.91%、6.30%vs 72.10%、69.53%、51.50%、90.74%、75.97%、5.15%)。患者均采用相应抗菌药物治疗,主要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好转155例(66.52%),因病情较重而放弃治疗55例(23.61%),死亡23例(9.87%)。结论基础疾病、深静脉置管和粒细胞缺乏是肠球菌属血流感染的易感因素,发热是其常见症状和预警信号。肠球菌属对多种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尤以屎肠球菌耐药形式更为严峻;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是治疗的主要药物;肠球菌属血流感染患者治疗困难、预后差。
刘惕[7](2014)在《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至2012年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检出率及耐药率的变迁,以及五年医院感染率演变趋势,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数据库、EXCEL2003及SPSS16.0软件对20082012年我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检验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检出率及耐药率变迁。结果:1.2008~2012年我院神经外科平均医院感染率为8.14%,医院感染病人共820例,共检出病原菌834株;前5位感染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2.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五年中略有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3.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感染病人中的检出率逐年升高,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外,鲍曼不动杆菌已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耐药率>50%),且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医院感染病人中的检出率逐年降低,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逐年增加,且耐药严重。5.五年来,医院感染的上述病原菌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对头孢三代和喹诺酮类耐药率上升,而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对其抗菌谱内的上述病原菌仍敏感。结论:1.2008~2012年我院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2.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和MRSA检出率逐年升高且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监测,预防和控制其感染,避免院内暴发流行。3.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率上升,临床上应当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和延缓新的耐药菌株出现。
石晓卉[8](2014)在《外科重症监护室细菌学分布及耐药性趋势》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临床分离菌按统一方案进行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收集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临床分离株共2213株,其中2007年10月-2008年10月为302株,革兰氏阳性菌69株,占22.85%,革兰氏阴性菌208株,占68.87%,真菌25株,占8.28%,2008年11月-2009年10月为365株,革兰氏阳性菌78株,占21.37%,革兰氏阴性菌258株,占70.68%,真菌29株,占7.95%,2009年11月-2010年10月为425株,革兰氏阳性菌89株,占20.94%,革兰氏阴性菌298株,占70.12%,真菌38株,占8.94%。2010年11月-2011年10月为511株,革兰氏阳性菌99株,占19.37%,革兰氏阴性菌356株,占69.67%,真菌56株,占10.96%。2011年11月-2012年10月为610株,革兰氏阳性菌131株,占21.48%,革兰氏阴性菌405株,占66.39%,真菌74株,占12.13%。革兰氏阳性菌抗菌药物耐药性未见明显变化,且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肠杆菌科中产ESBLs株对p内酰胺类(除碳青霉烯类)及其他测试抗菌药物耐药率显着高于非产ESBLs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极低,但在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中检出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但略有升高趋势。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升高趋势较明显,亚胺培南耐药率由16.9%升至54.54%,美罗培南耐药率由18.31%升至55.3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不动杆菌,且两种菌均出现了泛耐药株。真菌中未发现霉菌等其他类型菌株,未检出对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及两性霉素B的耐药菌株,检出少量对氟康唑耐药的光滑假丝酵母菌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结论:细菌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在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中检出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逐年增多,应引起注意,及早采取防控措施。
雷艳梅[9](2013)在《2007-2012年我院呼吸科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整理2007年1月1日—2012年12月30日这6年于广西医科大学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病房确诊为肺部感染(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医生选择抗菌药提供数据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一附属医院呼吸科诊断为肺部感染的8523例住院患者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血液中分离出的病原菌,描述其构成比。调查近6年临床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13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结果,探讨临床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变迁。用SPSS16.0、 SAS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耐药率的逐年变化趋势,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以a=0.05(双侧)为显着性检验水准。结果:本次调查肺部感染住院患者送检了痰、支气管灌洗液、血液标本的有8523例,分离得到病原菌共1319株,检出率30.43%,其中93.2%来自痰标本,3.0%来自支气管肺泡灌洗液,3.79%来自血标本。根据我院近6年的药敏结果统计,培养出的病原菌排名前五位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鲍曼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它们的比列分别占15.92%、13.42%、11.22%、9.86%、3.49%。分离出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共50株(3.85%),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和极少数的肺炎链球菌。分离出的真菌444株,其中以白色念珠菌(21.3%)为主,其所占比率逐年上升,由2007年的10.5%上升至2012年的23.78%,其他真菌如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所占比率有下降趋势。近6年来监测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敏感性最高的抗菌药物为碳青酶烯类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未发现阴沟肠杆菌耐药株。敏感率高低依次: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毗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耐药率最高的是新诺明、头孢噻肟、哌拉西林、氨曲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鲍曼氏不动杆敏感率最高是头孢哌酮/舒巴坦。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耐药率逐年上升;大肠埃希氏菌对氨曲南、阿米卡星、头孢噻肟耐药率逐年上升;铜绿假单胞茵对阿米卡星耐药率逐年下降、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逐年上升;鲍曼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吡肟、氨曲南及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药率上升得最快.阴沟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耐药率均无明显变化趋势。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产ESBLs的常见菌株.2012年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较2009年均升高。2012年及2009年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菌株相比:头孢吡肟、头孢他定、氨曲南敏感率增高。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一直保持着较好的的敏感性。2012年与2009年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菌株药物敏感率比较,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庆大霉素敏感率降低,而头孢吡肟、头孢他定敏感率升高.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均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普遍较高;替考拉宁耐药率较低(2.94%),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株。结论:广西医科大学一附属医院呼吸科肺部感染性疾病所分离出的致病菌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临床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上应及时掌握本地区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最新动态,合理使用抗生素;应充分认识到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和帮助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黄东标,周茂亮,李嫦珍,陈江平,胡晓燕,黄邦智[10](2011)在《2005-2009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医院2005-2009年常见临床分离病原菌的构成比及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黑马Bact-IST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使用WHONET5.4软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3943株,包括2499株革兰阴性菌(63.4%)和1444株革兰阳性菌(36.6%),分离前5位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14.2%),金黄色葡萄球菌(12.4%)、表皮葡萄球菌(11.4%)、肺炎克雷伯菌(10.2%)和铜绿假单胞菌(8.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26.4%,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属或肠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有增加趋势,尤以2008-2009年较为显着。结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加强对临床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监测,对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二、七年来临床分离菌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七年来临床分离菌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2012—2019年某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变迁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
1.3 细菌耐药性的年度变迁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 |
2.2 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年度变迁 |
2.3 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的年度变化 |
2.3.1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
2.3.2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3 讨论 |
(3)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医院血流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血培养分离菌的阳性报警时间(TTP)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2014—2017年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采集 |
1.2 仪器设备 |
1.3 质控菌株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检出病原菌菌群分布 |
2.2 主要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
2.2.1 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 |
2.2.2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 |
2.2.3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 |
2.2.4 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情况 |
2.2.5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 |
3 讨论 |
(6)4939例血流感染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 |
3.相关定义 |
结果 |
1.患者的基线特征 |
2.病原菌分布 |
3.病原菌年份分布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171例临床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定义 |
3.方法 |
结果 |
一.患者的基线特征 |
二.血培养时的血常规 |
三.基础疾病 |
四.深静脉置管 |
五.药敏结果 |
六.治疗及转归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肠球菌属血流感染233例临床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定义 |
3.方法 |
结果 |
一.患者的基线特征 |
二.血培养时的血常规 |
三.基础疾病 |
四.深静脉置管 |
五.药敏结果 |
六.治疗和转归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附图表 英文缩略词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
(7)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外科重症监护室细菌学分布及耐药性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材料 |
1.1 细菌 |
1.2 培养基 |
1.3 药敏纸片 |
2. 方法 |
2.1 药敏试验 |
2.2 β内酰胺酶检测 |
2.3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 |
2.4 统计分析 |
2.5 菌种鉴定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2007-2012年我院呼吸科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和标本来源 |
2 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痰培养结果概述 |
2 病原菌的分布 |
3 6年间临床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对13种抗生素的药敏情况 |
4 6年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逐年变化情况 |
5 6年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及药敏分析 |
6 6年来革兰氏阳性球菌的药敏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2005-2009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
1.3 统计处理 |
2 结果 |
2.1 菌株分布及变迁 |
2.2 耐药性变迁 |
2.2.1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变迁 |
2.2.2 常见葡萄球菌耐药变迁 |
3 讨论 |
四、七年来临床分离菌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D]. 刘一瑾.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2012—2019年某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变迁及耐药性分析[J]. 王娜,张珍珍,张伟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1(01)
- [3]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D]. 张珍珍.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血培养分离菌的阳性报警时间(TTP)及耐药性研究[D]. 赵亚楠.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5]2014—2017年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J]. 唐洪影,胡志东,李静,田彬,杨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8(05)
- [6]4939例血流感染临床分析[D]. 张密. 苏州大学, 2017(05)
- [7]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的研究[D]. 刘惕. 苏州大学, 2014(10)
- [8]外科重症监护室细菌学分布及耐药性趋势[D]. 石晓卉.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9]2007-2012年我院呼吸科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D]. 雷艳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10]2005-2009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J]. 黄东标,周茂亮,李嫦珍,陈江平,胡晓燕,黄邦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