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信息网络对情报研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吕璐成,罗文馨,许景龙,王莉莉,马丽婧,赵亚娟[1](2020)在《专利情报方法、工具、应用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基于2017年以来的国内外专利情报学术研究和行业实践成果,从专利情报研究方法、专利情报分析工具、专利情报研究应用和新技术应用趋势4个方面综述专利情报研究最新进展。其中,研究方法部分围绕专利文本挖掘方法、聚类分类方法和复杂网络方法三方面展开;分析工具部分从专利检索、数据处理、分析及可视化、报告生成导出和价值评估5个模块分别论述;研究应用部分从技术预见与预测、专利预警与机会发现和专利导航与决策支持三方面分别梳理,并归纳了新技术应用的4个趋势:基于智能语义的专利文本检索,基于多种数据融合的专利数据重构与处理,基于关联分析、语义分析和预测分析的专利大数据挖掘和专利分析报告的自动生成与智能解读。最后将整体研究进展概括为:分析挖掘细粒度化、深度化和复杂化,分析过程自动化、人性化和智能化,应用场景需求导向化。
苏新宁,杨国立[2](2020)在《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情报学的发展始终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关联。文章首先从信息资源环境、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际竞争与安全三个方面对情报学学科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评述。基于此,分析了情报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些不仅是当前情报学研究所取得成绩的动力和原因,也是未来情报学发展方向的引导。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情报学学术研究、队伍建设和社会贡献三个方面对近两三年来情报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同时从研究对象聚焦、技术与方法创新、军民情报融合等6个方面对情报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李品[3](2020)在《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情报学与情报工作一直强调支持决策,情报流程是实现情报支持决策功能的重要路径。虽然目前的绝大部分情报流程均是应满足决策需求而建,但忽略了多类型决策制定中对情报需求特征的差异性,专门针对战略决策支持的情报流程尚未引起重视。情报活动是战略决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决策制定所面对的问题是非结构化的,它的过程更多的是非程序化的,而且战略决策制定还受到决策主体有限理性、直觉、政治化倾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情报流程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广泛的开放性、高效的共享性和充分的迭代性。鉴于此,本文提出了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试图克服传统情报流程的缺陷、解决情报流程在战略决策支持中针对性不强和应用有效性低等问题。本文在综述战略决策、情报流程以及情报与决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战略决策与战略情报的关系,建立了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研究了情报流程在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中的应用。具体而言:在战略决策与战略情报关系分析中,从战略决策制定的模式、战略决策制定的影响因素以及战略决策制定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战略决策制定的基本特征。为了匹配战略决策特征,分析了与之相对应的战略情报,主要包括战略情报特征、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战略情报分析与应用框架等方面。在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研究中,为了建立情报流程模型,分析了系统论、西蒙决策理论、价值链理论、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内涵,对它们在情报流程结构和要素关系揭示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从降低情报失误、匹配战略决策复杂化和满足科学决策客观性要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情报流程构建的背景,这一背景是情报流程产生的土壤;从共享思想、迭代思想和知识方程理论三个方面研究了情报流程构建的思想指导,它为设计情报流程的宏观架构提供了基本思路;从各环节功能的综合性、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协同性和各环节内部的微循环三个方面研究了情报流程各环节应具备的属性,它为情报流程要素构成及其关系管理提供了指导。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最终提出了以“情景规划”为中心,由“需求管理(系统)”、“情报搜集与分析(系统)”、“情报产品生产(系统)”和“情报产品传递(系统)”四个环节及其它们内部的微循环构成的情报流程模型。最后,以优化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为例,进行了情报流程的应用研究。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问题,二是“三跑并存”(跟跑、并跑和领跑)的情景规划,三是优化科技战略决策的情报分析过程与方法,四是生产情报产品的具有先导性功能的情报体系,五是情报产品的智库化传递模式。通过上述应用研究,一方面验证了本文所建情报流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为科技发展战略决策制定提供了情报解决方案。
栗琳,卢胜军[4](2020)在《智库建设背景下的情报机构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在当前智库建设背景下,我国各类情报机构正在走向不同的变革之路。[方法/过程]文章深入分析了情报机构改革的动因与条件,结合情报机构转型实践情况,把情报机构划分为情报信息搜集为主要职能的"面向安全的情报机构"和以情报分析研究为主要职能的"面向发展的情报机构"两大类。[结果/结论]研究认为"面向发展的情报机构"转型呈现出情报机构与智库一体化发展路径、业务迭代升级型路径、情报机构与智库联合协作化路径等3种模式,"面向安全的情报机构"转型则主要采用情报机构间合作共享能力提升的路径,最后提出了情报机构改革的对策性建议举措。
毋江波[5](2019)在《竞合环境下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研究 ——企业集成情报运作与价值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和信息作为重要的价值来源受到广泛关注,“数据+算法”被认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代表了一种新的决策机制。但数据或信息的意义广泛而多元,在特定的视角之下,一个理解和认识信息或数据的基础性框架体系变得至关重要,框架体系提供了认知前提和系统参照。企业竞争情报活动从一开始就致力于从海量知识或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情报,因此,企业竞争情报活动所特有的框架体系和运作流程,代表了企业认识、理解和挖掘信息价值的能力。随着供应链由链式结构向网状结构的发展,以及竞合(Co-opetition)理论的提出,企业开始从“企业供应链”视角出发,向供应链上下游寻求价值增值空间,合作竞争成为当代企业运营和发展的主流模式,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视域也由以往主要关注产业层面的竞争转向了关注供应链环境下的竞合。同时,“集成情报”(Integrated Intelligence:Buldger N,2015)时代的到来,使得情报要素变得更为多元、复杂和多样,情报研究必须同时关注和处理传统情报要素与新的情报要素,并使二者有机融合为一体。竞争情报活动以竞争情报循环为基础,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涵盖了信息需求者、信息收集者、信息分析者等各类企业内部关系主体,同时外部集成要素也将竞合环境下的供应商、客户和竞争对手这三类重要的关系主体纳入研究体系,与企业内部关系主体一起构成了情报价值发现和利用的主导力量。竞争情报的价值取决于情报人员的感知能力、洞察力和信息分析能力,也依赖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信息交互活动。当前,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在信息和关系的不同分支领域已有大量成果,但在构建同时包含信息和关系的更为全面系统的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及其运作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文的研究正基于此。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企业都需要通过战略规划和决策,来确定企业的发展路径和战略方向,以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无论怎样的企业,都以提供产品/服务获取价值,都有特定的组织结构、运作流程和企业文化,基于这些企业共性,借用经典的Miles-Snow战略模型,本文将企业从战略角度分为防御型企业、开创型企业和分析型企业三种类型加以研究。不同的主导战略决定了企业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的差异,进而决定了企业制度和文化。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的战略定位已经演变为其所在的供应链在相应产业市场中的定位,企业的战略决策也必须置于更为完整的战略体系之中进行全面规划。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从企业战略到供应链战略以及竞争战略,不同战略之间的匹配成为企业选择核心业务领域,确定并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竞争情报活动对企业战略的支持,也开始强调由主要支持企业的竞争战略转向了支持企业的整个战略体系。因此,本文从供应链管理(合作)和企业集成情报的跨学科领域切入,遵循“宏观体系构建——中观企业运作——微观要素关系”的研究思路,层层递进,从理论到实践,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宏观层面,本文基于“企业供应链”视角,兼顾竞争与合作,将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融入,基于博伊索特(Boisot)的信息空间理论和申农(Shannon)与韦弗(Weaver)的信息传播理论,从信息特征和关系主体两个方面对竞合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循环(CIC)进行了拓展,并基于信息的扩散特征,建立了企业内外部竞争情报活动的动态运作框架,进一步地,本文引入经典的迪尔-肯尼迪(Deal-Kennedy)企业文化理论,对企业内部的显性和隐性关系主体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企业内部竞争情报活动与企业不同层面的生产运营活动统合起来,形成了企业内部竞争情报运作体系(图3.6);在企业外部,本文以产品/服务为中心,搭建了竞争情报活动内外部交互运作分析框架(图3.7),并分别构建了企业需求端(图3.8)、供应端(图3.10)和战略层(图3.11)的企业竞争情报运作体系,由此,将企业内外部竞争情报活动进行了有机融合,构建了竞合环境下信息和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覆盖企业内外部的完整的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及其运作流程分析框架。2.中观层面,本文基于企业竞争情报价值链、情报价值以及企业竞争情报在供应链层面的价值研究,对企业内部信息和关系主体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究,构建了企业内部信息和关系的运作分析框架(图4.2),并结合Brititci et al.(2004)的企业合作理论与Wolter(2011)的竞争理论,构建了企业外部合作和竞争关系运作分析框架(图4.5-4.6)。然后借用Miles-Snow战略模型的企业分类和Fisher的供应链特性分析,以供应链合作战略和竞争战略的匹配作为企业的增值目标,将企业竞争情报增值过程与企业内外部运作流程统一起来,分别构建了防御型企业和开创型企业的内外部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并运用扩展/虚拟企业模式对合作层面的竞争情报运作流程进行了拓展,为不同企业通过内外部竞争情报运作活动有效制定和实施其竞合战略,不断提升企业运营能力以实现企业增值提供了新的、具有广泛参照性的运作框架。3.微观层面,本文基于企业竞争情报的价值特性,结合战略匹配相关研究,将企业竞争情报的价值实现与企业战略匹配统一起来,首先研究并展示了企业信息和关系要素与企业战略体系的复杂运作系统(图5.1)。然后,为了梳理系统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基于系统观,本文进一步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ISM方法),结合MICMAC方法,构建了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解释结构模型(图6.3)。该模型表明:在企业的系统运行过程中,内部各类关系要素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是内外部战略匹配的驱动力,同时内部协同是外部协同的基础,内部管理应先于外部协同;认知类信息在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表明高层管理人员的认知水平,是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协同的重要中介要素,主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文件类信息有很强的联动作用,具有存量和增量的双重价值;同时,当供应链战略保证了企业的供应链能力,与企业的竞争战略协同运作,并共同支持企业的核心产品战略时,系统就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战略匹配状态;企业的内部信息与关系对企业的内外部战略匹配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协同作用,与外部竞合维度的信息和关系要素联动,通过共同支持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关键流程运作,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在理论层面,本研究整合了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和关系维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弥补了当前在理论研究中缺少兼顾信息和关系的系统性框架的不足,丰富了现有的情报理论;其次,研究中对供应链基本结构单元“供应商-企业-客户”和“企业供应链”视角的提炼和引入,使合作层面的研究具备了“企业”中心性,有助于企业竞争情报和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研究视域的拓展和新问题的提出;再次,本研究将情报价值实现与企业的战略匹配统一起来,提出了从战略层面衡量企业竞争情报价值的一般标准,从系统运作层面解决了当前情报价值动态衡量的难题,为竞争情报活动的价值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实践层面,本文从战略视角提出的防御型企业和开创型企业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可以演化发展为特定的企业运作模式,体现了理论模式的一般性和广泛参照性;同时,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模型的提出,直观清晰地揭示了信息和关系要素在战略匹配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直接用于审视企业的内外部运作流程和个体、部门/群体以及组织间的协同,有助于企业从整体上把控自身的发展,有针对性的、高效地进行管理协调,以改善企业的运行效率,并使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规划更契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另外,本文对ISM方法的应用,无论是在企业竞争情报领域还是供应链管理领域,都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已通过本研究得到印证。ISM方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特性,在整体关系呈现和过程展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仅可以弥补定量研究方法无法展示过程和缺乏整体视域的不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定性研究方法的主观性,为相关研究者从系统的整体视域出发开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可资借鉴的方法路径。
徐建国[6](2019)在《装备技术体系技术实体识别及其影响预测方法》文中提出装备技术体系是武器装备体系在技术视角下的延伸,是装备技术整体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装备技术体系的理论研究必须以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对装备技术体系的战略探讨、生成方法、结构建模、体系评估以及发展预测等方面进行研究。现有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虽然以德尔菲为代表的专家法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存在论证周期长、成本高、覆盖不全等缺陷;第二,虽然多视图体系结构框架设计了完备的视图产品和元模型,却没有给出如何获取体系中的技术实体并预测未来趋势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提出装备技术体系技术实体识别及其影响预测方法。进一步地,将预测问题分解为三个子问题:(1)如何规划预测工作?(2)预测什么内容(实体识别)?(3)用什么方法预测?本文针对这三个子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设计了数据驱动的技术实体识别及其影响预测研究框架。本文设计了集成多源的技术情报数据的识别和预测框架,按照领域分析-技术实体识别与选择-装备技术(新兴装备技术)发展预测-发展建议的流程,明确利益相关者职责,协同共享分析结果,实现了识别与预测的快速迭代,解决了如何开展定量化技术发展预测的问题。(2)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装备技术实体识别与选择方法。相对于其他预测对象明确的经典预测问题,战略性、定量化的技术影响预测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预测对象的确定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技术实体识别方法,旨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挖掘前沿的技术主题,并作为初始技术清单。(3)提出了基于网络动力学的装备技术影响预测方法。面向未来中长期的技术发展预测需求,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规律出发,综合考虑技术增长、优先连接、技术适应度、时间衰变等技术因素,构建了包含四个参数的网络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能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技术发展趋势。(4)提出了基于异质网络和深度学习的装备技术影响预测方法。针对动力学模型短时间窗口预测不准的问题,本文进一步研究基于异质网络和深度学习的装备技术影响预测方法。异质网络是对引文网络的扩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语义信息。通过结合异质网络的信息优势以及深度学习的预测优势,实现了预测时间窗口更短的同时预测精度更高。
陈园园[7](2019)在《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与运用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时代,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创新应用,基于互联网平台巨量信息的发布、扩散和存储等更加迅速快捷。政府运作、军队作战、经济运行、社会管理、大众生活等各领域信息见诸网端。而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异构性、动态性和安全性等特点,一方面为情报搜集提供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的渠道,通过网络搜集、分析情报,已成为各国情报部门获取情报的一种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因网络数据信息规模巨大、真假混杂,也对情报搜集和分析研判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搜集高价值情报,成为各国情报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作为全球顶尖的情报大国,拥有17个情报机构,继信号情报、人力情报之后,网络情报已经成为美国各情报部门越来越关注的重点领域,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的建设与运用,为我国网络情报工作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本文将美国网络情报力量放在整个美国情报力量体系中进行综合分析,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在网络情报体系建设等问题上的认知及研究情况,明晰了网络情报相关概念,包括定义、分类、特点、地位作用等,分析了美国网络情报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其次,系统梳理了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的建设情况,重点探析美国从事网络情报有关工作的主要组织机构,并对体系建设的未来趋势进行预判。最后,通过具体分析网络情报力量体系的运用,研究提炼出建设和运用的特点规律,并提出对我国网络情报工作加速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
宁德良[8](2018)在《网络反情报基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空间已经被世界上多数国家视为除海、陆、空、天之外的“第五空间”,其中蕴含十分巨大的情报资源,各国竞相将情报搜集重心向网络平台转移,网络窃密及其带来的网络安全威胁业已受到普遍关注。传统“防间反谍”空间正在突破地域限制,网络成为防范和反制敌方间谍的重要阵地,网络反情报应运而生且发展迅猛。当世界主要情报大国均已在网络反情报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两个层面取得相当进展之时,作为正在经历军改、情报地位作用正处于上升通道的中国,不应在这一新兴且日益重要的情报领域无所作为。从现实工作角度看,我们正在通过“网络攻防”等活动实践网络反情报工作,但从理论研究角度来说,国内相关理论成果凤毛麟角。正是基于“重要”却“缺少”的供需矛盾,本文以网络反情报为研究对象,以基本问题论述为切入点,试图就网络反情报的定义、地位作用、主要内容及工作特点等基础性理论展开探讨,并尝试对如何加强我军网络反情报能力建设提出建议。
段建炜[9](2018)在《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是当今世界情报投入最多的国家,而国防情报业界占据了整个情报界的半壁江山。为了管理和利用好这一庞大力量,美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国防情报管理机制,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发达的管理水平、优秀的管理队伍,在支援决策和作战方面成效显着。论文以考察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框架与模型为逻辑起点,以组织管理与业务管理具体实践为依据,分析和归纳现代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内容,揭示和论证若干重要影响因素,总结评价其特点与不足,并对我国防和情报管理发展提出对策性思考,使论文具有学术研究和实践指导双重意义。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系统科学方法等,重点从四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对美国国防情报管理最基础的理论要素进行概念分析和客观要素考察,并通过建模方法研究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模型,解读出情报、管理与决策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论文的历史归纳与思考,梳理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发展,分析美国从军事情报到国防情报、从各自为政到业界管理的历史脉络,剖析美国国防情报管理萌芽、创立、调整、新发展四个阶段的演进轨迹,深化了对当前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由来与发展的认识。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考察了当前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战略目标以及组织管理、业务管理两大领域,梳理了国防情报业界三个层面的管理职能,剖析了国防情报工作各阶段、各环节的业务管理,对当前管理现状进行成效评估,总结归纳了管理特点,并对缺陷与挑战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展望。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落脚点,对如何推进我军情报管理进行了思考,并结合我军事情报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与探索,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情报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赵一男,赵超阳[10](2018)在《大数据时代钱学森情报研究思想的方法论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钱学森情报研究思想的方法论价值和大数据时代情报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钱学森指导情报研究工作实践的研究,概括了钱学森情报研究思想的方法论特征,并结合大数据时代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与变化对钱学森情报研究思想在新时代的方法论意义进行了思考。结果:钱学森情报研究思想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综合集成的情报研究思想、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等重要特征。结论:大数据时代情报研究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钱学森情报研究思想是应对大数据时代情报研究发展变化的重要指导。
二、计算机信息网络对情报研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信息网络对情报研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专利情报方法、工具、应用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专利情报研究方法 |
1.1 专利文本挖掘方法 |
1.1.1 文本语义表示 |
1.1.2 主题识别 |
1.1.3 术语及关系抽取 |
1.2 专利聚类分类方法 |
1.2.1 专利聚类方法 |
1.2.2 专利分类方法 |
1.3 用于专利情报研究的复杂网络方法 |
1.3.1 主路径方法 |
1.3.2 链路预测 |
1.3.3 结构洞理论 |
2 专利情报分析工具 |
2.1 专利检索模块 |
2.1.1 基于统计模型的语义检索 |
2.1.2 基于知识图谱的语义检索 |
2.2 数据处理模块 |
2.3 分析及可视化模块 |
2.3.1 专利分析模块 |
2.3.2 分析结果可视化模块 |
2.4 报告导出模块 |
2.5 价值评估模块 |
3 专利情报研究应用 |
3.1 技术预见与预测 |
3.1.1 技术演化轨迹分析 |
3.1.2 技术识别 |
3.1.3 技术前景分析 |
3.2 专利预警与机会发现 |
3.2.1 专利预警 |
3.2.2 机会发现 |
3.3 专利导航与决策支持 |
3.3.1 专利导航 |
3.3.2 决策支持 |
4 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
5 进展总结 |
6 结束语 |
(2)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情报学学科发展背景 |
1.1 信息资源环境背景 |
1.1.1 大数据的渗透 |
1.1.2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
1.1.3 用户信息素养的提高 |
1.2 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背景 |
1.2.1 智库战略需求 |
1.2.2 科技强国战略需求 |
1.2.3 社会治理需求 |
1.3 国际竞争与安全背景 |
1.3.1 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 |
1.3.2 国际经贸对抗环境 |
1.3.3 国家竞争优势战略 |
2 情报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2.1 情报学的发展机遇 |
2.1.1 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下的学科横断性发展 |
2.1.2 智库战略下的学科决策性功能彰显 |
2.1.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下的学科方法论资源升级 |
2.1.4《国家情报法》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学科管理体制完善 |
2.2 情报学发展的挑战 |
2.2.1 基础问题的争论 |
2.2.2 理论与方法的不适应性 |
2.2.3 学科战略思维的不足 |
2.2.4 学科社会地位式微 |
2.2.5 人才实践性能力培养存在短板 |
2.2.6 情报学的专业与职业优势弱化 |
3 情报学研究进展 |
3.1 情报学学科研究重点 |
3.2 情报学学科发展转折 |
3.2.1 规模化的情报学学科发展 |
3.2.2 情报学专家学者的观点 |
3.3 情报学学科研究热点 |
3.3.1 文献计量学领域研究 |
3.3.2 科学评价研究 |
3.3.3 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研究 |
3.3.4 信息行为与网络舆情研究 |
4 情报学术队伍建设进展 |
4.1 学术团队的发展 |
4.2 学术机构的发展 |
4.2.1 学术机构的成果产出 |
4.2.2 学术机构的国际合作 |
4.3 情报学教育的发展 |
4.3.1 情报学学科设置 |
4.3.2 情报学教育机构分布 |
5 情报学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 |
6 结束语 |
(3)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界定 |
1.2.1 概念界定 |
1.2.2 问题界定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 |
1.5.1 基本观点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 |
1.8 论文结构 |
第2章 研究现状 |
2.1 战略决策研究现状 |
2.2 情报流程研究现状 |
2.2.1 情报流程的简要发展历程 |
2.2.2 传统情报流程及其演变 |
2.2.3 现代情报流程典型代表——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流程 |
2.3 情报与决策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战略决策制定与战略情报分析的关系探究 |
3.1 战略决策与非战略决策的比较分析 |
3.2 战略决策制定模式的特征分析 |
3.2.1 经典决策和行为决策模式 |
3.2.2 其他决策模式 |
3.3 战略决策制定过程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战略决策过程的特征 |
3.3.2 代表性战略决策制定过程 |
3.3.3 战略决策制定过程的影响因素 |
3.4 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战略情报分析 |
3.4.1 战略情报及其特征 |
3.4.2 情报分析与决策的关系 |
3.4.3 情报介入战略决策制定 |
3.4.4 面向决策过程的情报分析与应用框架 |
3.5 从战略情报分析到战略情报行动的转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 |
4.1 情报流程构建的理论指导及应用 |
4.1.1 基于系统论搭建宏观框架 |
4.1.2 基于西蒙决策理论架构逻辑结构 |
4.1.3 基于价值链理论布局整体结构 |
4.1.4 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信息流的循环模式 |
4.1.5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构建驱动机制 |
4.2 情报流程构建的需求分析 |
4.2.1 降低情报失误 |
4.2.2 匹配战略决策的复杂化态势 |
4.2.3 满足科学决策的客观性要求 |
4.3 情报流程构建的指导思想的创新研究 |
4.3.1 以共享思想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关联 |
4.3.2 以增量式迭代思想指导情报流程运转 |
4.3.3 以布鲁克斯知识方程理论指导情报流程功能结构 |
4.4 情报流程各环节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
4.4.1 各环节功能的综合性 |
4.4.2 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协同性 |
4.4.3 各环节内部的微循环 |
4.5 情报流程模型的构建 |
4.5.1 模型的提出 |
4.5.2 模型的结构 |
4.6 情报流程各要素及其运行 |
4.6.1 情景规划 |
4.6.2 情报需求管理 |
4.6.3 面向感知的情报搜集与分析 |
4.6.4 情报产品生产、刻画及呈现 |
4.6.5 情报产品的有效传递 |
4.7 情报流程解决的问题和适用范围 |
4.7.1 情报流程解决的问题 |
4.7.2 情报流程的适用范围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情报流程在科技发展战略决策制定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
5.1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问题分析 |
5.1.1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需求 |
5.1.2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功能 |
5.2 “三跑并存”情景规划的构建 |
5.2.1 “三跑并存”情景构建的条件 |
5.2.2 “三跑并存”情景规划框架 |
5.3 服务于科技发展战略决策的情报分析模式构建 |
5.3.1 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中情报任务的感知 |
5.3.2 以“三跑”情景假设为逻辑起点的情报分析要点 |
5.3.3 情报累积与评估 |
5.4 情报产品生产模式的构建 |
5.4.1 三个层次的情报产品刻画 |
5.4.2 情报产品的服务模式创新 |
5.4.3 生产情报产品的情报体系 |
5.5 情报产品智库化传递模式的构建 |
5.5.1 智库化传递模式界定 |
5.5.2 智库化传递中的信息流控制 |
5.6 比较视角下情报流程应用的优越性 |
5.6.1 结构上的优越性 |
5.6.2 环节设置上的优越性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和贡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主要贡献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附录 :国外主要情报流程(周期)图 |
参考文献 |
博士阶段研究成果 |
致谢 |
(4)智库建设背景下的情报机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情报机构改革的动因与条件 |
2.1 改革动因 |
2.1.1 国家治理模式改变呼唤情报机构改革 |
2.1.2 支撑决策的情报研究力量薄弱倒逼“面向发展的情报机构”改革 |
2.1.3 情报失误频发推动“面向安全的情报机构”改革 |
2.2 改革条件 |
2.2.1 大数据智能技术推动情报机构改革 |
2.2.2 国家推进智库发展的政策制度有利于情报机构转型 |
2.2.3 科技情报机构内在特质使其具备成为智库的基本条件 |
3 情报机构改革转型路径 |
3.1 情报机构与智库一体化发展路径 |
3.1.1 钱学森智库的改革转型实践 |
3.1.2 大柳树防务研究所的改革转型实践 |
3.2 情报机构业务迭代升级型路径 |
3.3 情报机构与智库联合协作化路径 |
3.4 情报机构的合作共享能力提升路径 |
3.4.1 设立国家情报委员会实现战略情报协同生产模式 |
3.4.2 采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推进情报信息共享 |
3.4.3 通过跨机构跨地域的虚拟交互空间加强情报协同分析 |
4 情报机构改革的举措 |
4.1 打通情报与智库的理论链条 |
4.2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新型智库的治理结构 |
4.3 发掘思想成果价值,建设开放的智库思想市场 |
4.4 形成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的研究模式 |
5 结语 |
(5)竞合环境下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研究 ——企业集成情报运作与价值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基础理论观点 |
1.3.1 信息与关系 |
1.3.2 供应链结构单元:供应商-企业-客户 |
1.3.3 竞合情报观 |
1.3.4 战略匹配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1.6.1 信息与关系维度的整合 |
1.6.2 独特的理论研究视角 |
1.6.3 竞争情报价值与战略匹配的统一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竞争情报的双维度——信息与关系 |
2.1.1 竞争情报的信息维度 |
2.1.2 竞争情报的关系维度 |
2.2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情报 |
2.2.1 供应链管理 |
2.2.2 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研究 |
2.3 企业竞争情报价值、供应链增值与供应链情报价值 |
2.3.1 企业竞争情报价值 |
2.3.2 供应链增值 |
2.3.3 供应链情报价值 |
2.4 情报价值实现与战略匹配 |
第三章 竞合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及其运作流程分析 |
3.1 竞合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活动中的信息流程分析 |
3.2 信息的扩散特征与企业内外部竞争情报活动的动态过程 |
3.3 竞合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及其运作流程 |
3.3.1 企业内部信息、内部关系和内部竞争情报运作流程 |
3.3.2 企业外部信息、外部关系和外部竞争情报运作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竞合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研究 |
4.1 企业的信息类型、内部关系及企业内部信息和关系的运作框架 |
4.1.1 企业的信息类型 |
4.1.2 企业的内部关系角色及其信息特性对企业运营决策的支持 |
4.1.3 企业内部运营活动中的信息过程和关系运作框架 |
4.2 企业外部竞争情报运作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框架 |
4.2.1 企业合作关系框架 |
4.2.2 企业竞争关系框架 |
4.3 企业类型与供应链类型 |
4.3.1 企业类型 |
4.3.2 供应链类型 |
4.4 不同类型企业的内外部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研究 |
4.4.1 防御型企业的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 |
4.4.2 开创型企业的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 |
4.4.3 扩展/虚拟企业模式在合作层面对企业增值运作模式的拓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关系与企业战略体系运作系统 |
5.1 企业信息和关系分析 |
5.1.1 企业内部信息与关系 |
5.1.2 企业外部信息与关系 |
5.2 企业战略体系分析 |
5.2.1 企业内部战略 |
5.2.2 企业外部战略 |
5.3 信息-关系与企业战略体系运作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模型构建与系统分析 |
6.1 企业战略匹配模型构建 |
6.1.1 系统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SM) |
6.1.2 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模型构建 |
6.2 系统分析与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
7.1 主要的理论分析框架 |
7.1.1 企业内部运作框架 |
7.1.2 企业内外部交互框架 |
7.1.3 竞争情报活动与内部流程的统一框架 |
7.1.4 企业外部合作与竞争关系框架 |
7.2 主要结论 |
7.2.1 信息和关系的统一 |
7.2.2 竞争和合作的统一 |
7.2.3 情报价值和战略匹配的统一 |
7.3 管理启示 |
7.3.1 管理决策启示 |
7.3.2 理论研究启示 |
7.3.3 研究方法启示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学术活动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装备技术体系技术实体识别及其影响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装备技术发展战略 |
1.2.2 装备技术体系 |
1.2.3 技术发展预测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据驱动的技术实体识别与影响预测研究框架 |
2.1 基本概念 |
2.2 技术情报大数据 |
2.2.1 数据源介绍 |
2.2.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2.3 数据驱动的装备技术实体识别与发展预测基本流程 |
2.3.1 基本流程 |
2.3.2 具体流程 |
2.3.3 与现有装备技术体系多视图模型的关系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装备技术实体识别与选择方法 |
3.1 装备技术实体描述性建模和标注 |
3.2 基于CRF-Bi LSTM的命名实体智能识别方法 |
3.2.1 词向量学习 |
3.2.2 CRF-Bi LSTM模型训练 |
3.3 关键装备技术选择与建模方法 |
3.3.1 技术特征评估 |
3.3.2 技术情报综合评估 |
3.4 研究案例 |
3.4.1 任务要求 |
3.4.2 数据获取和超参数设置 |
3.4.3 方法验证 |
3.4.4 识别结果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基于网络动力学的装备技术发展影响预测方法 |
4.1 引文网络及其演化机制 |
4.1.1 引文网络 |
4.1.2 基本演化机制 |
4.2 基于网络动力学与Box-Cox变换的技术发展模型 |
4.2.1 模型构建 |
4.2.2 模型求解 |
4.3 参数估计与模型对比 |
4.3.1 参数估计 |
4.3.2 模型对比 |
4.4 模型验证 |
4.4.1 .曲线拟合 |
4.4.2 对比实验和预测 |
4.4.3 技术影响预测 |
4.5 无人装备技术发展预测案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异质网络和深度学习的新兴技术影响预测方法 |
5.1 基于异质网络的新兴技术特征抽取 |
5.1.1 异质网络 |
5.1.2 基于元路径的局部网络拓扑特征 |
5.2 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兴技术影响预测方法 |
5.2.1 卷积神经网络 |
5.2.2 方法对比 |
5.3 研究案例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1.6 研究难点及解决方法 |
第二章 网络情报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情报的定义 |
2.1.2 网络情报的定义 |
2.1.3 网络情报的分类 |
2.1.4 网络情报的特点 |
2.1.5 网络情报的地位作用 |
2.2 美国网络情报的产生与发展 |
2.2.1 美国网络情报的产生 |
2.2.2 美国网络情报的发展 |
第三章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 |
3.1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的布局 |
3.1.1 管理协调机构 |
3.1.2 军事情报机构 |
3.1.3 非军事情报机构 |
3.1.4 各机构网络情报能力 |
3.2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的原则 |
3.2.1 强化统筹领导原则 |
3.2.2 突出军队主导原则 |
3.2.3 建强核心能力原则 |
3.2.4 加强专业化力量建设原则 |
3.3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的特点 |
3.3.1 构建层次清晰的管理体制机制,以有效指挥协调和实施保障 |
3.3.2 注重情报领域战略规划和法规条令建设,有效发挥顶层指导 |
3.3.3 注重发展网络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网络情报获取分析能力 |
3.3.4 注重对外情报合作,健全联盟情报体系建设 |
3.3.5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发展后劲 |
3.4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
3.4.1 在体系架构上,进一步凸显网络情报力量的布局重心 |
3.4.2 在手段发展上,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运用 |
3.4.3 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突出网络中心模式的管理重构 |
3.4.4 在人力资源上,进一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到精干核心转型 |
第四章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运用 |
4.1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运用的指导原则 |
4.1.1 主动出击,构筑全球力量布势 |
4.1.2 技术垄断,力图保证绝对优势 |
4.1.3 跨域协作,实现情报机构统一行动 |
4.1.4 察打一体,极致发挥网络情报力量作用 |
4.1.5 多国行动,加大对目标国家实施战略打压 |
4.2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运用的技术手段 |
4.2.1 利用信息布控技术,实现全域覆盖情报搜集 |
4.2.2 利用互联网高级搜索,获取“深层信息” |
4.2.3 利用秘密技术手段,掌握核心内幕情报 |
4.2.4 利用智能翻译技术,提高情报处理效率 |
4.2.5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情报生产层次质量 |
4.3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运用的主要特点 |
4.3.1 坚持常态运用,保持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全时运行 |
4.3.2 坚持多源融合,提高网络情报生产的精准度 |
4.3.3 坚持面向作战,推进网络情报力量与作战一体化 |
4.3.4 坚持统筹调度,实现网络情报力量的一体联动 |
第五章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与运用对我的启示 |
5.1 加强国家网络情报力量统管 |
5.2 优化网络情报领域运行机制 |
5.3 加强科技智能手段自主创新 |
5.4 加快网络情报领域政策制度建设 |
5.5 打造网络情报力量精英人才队伍 |
5.6 尝试走开网络领域对外合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网络反情报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且与实践严重脱节 |
1.2.2 国外研究以美国为主导 |
1.3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预期创新点以及难点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本文写作预期创新点 |
1.3.3 写作难点 |
第二章 网络反情报基本概念和地位作用 |
2.1 与网络反情报相关的概念 |
2.1.1 网络 |
2.1.2 网络情报 |
2.1.3 反情报 |
2.1.4 反情报、网络情报与网络反情报相互关系 |
2.2 美国对网络反情报的理解 |
2.2.1 美国陆军关于网络反情报的界定 |
2.2.2 美国其他官方部门对网络反情报的界定 |
2.2.3 美国及其他国家学术界关于网络反情报的界定 |
2.3 笔者对网络反情报的理解 |
2.3.1 网络反情报的主体 |
2.3.2 网络反情报的对象 |
2.3.3 网络反情报的目的和措施 |
2.3.4 网络反情报的性质 |
2.3.5 网络反情报的定义 |
2.4 网络反情报的地位作用 |
2.4.1 网络反情报是确保网络空间情报安全的关键一环 |
2.4.2 网络反情报是网络时代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
2.4.3 网络反情报概念更符合情报实践需求 |
第三章 网络反情报工作的主要内容 |
3.1 网络反情报搜集 |
3.1.1 基础性网络反情报搜集 |
3.1.2 事件性网络反情报搜集 |
3.2 威胁分析 |
3.2.1 外国情报机构威胁分析 |
3.2.2 对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评估 |
3.2.3 建立网络情报威胁数据库 |
3.3 己方评估 |
3.3.1 总体实力评估 |
3.3.2 人员评估 |
3.3.3 网络环境评估 |
3.3.4 建立己方评估数据库 |
3.4 网络反情报应对 |
3.4.1 网络反情报方案拟制 |
3.4.2 网络反情报方案推演完善 |
3.4.3 网络反情报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估 |
第四章 网络反情报工作的特点 |
4.1 技术性 |
4.2 组织性 |
4.3 隐密性 |
4.4 长期性 |
4.5 复杂性 |
第五章 加强我军网络反情报能力建设的思考 |
5.1 提高认知水平,增强网络反情报意识 |
5.1.1 提高个人网络反情报意识 |
5.1.2 提高集体网络反情报意识 |
5.2 完善顶层设计,实现法规建设和力量配置双完善 |
5.2.1 加速推进网络反情报法规建设 |
5.2.2 完善网络反情报力量配置 |
5.3 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推动网络反情报理论创新 |
5.3.1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网络反情报理论研究成果 |
5.3.2 推动符合我军实际的网络反情报理论研究和创新 |
5.4 大力推进网络反情技术发展 |
5.4.1 认清中美网络反情报技术差距 |
5.4.2 军民融合共促网络反情报技术提升 |
5.5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网络反情报人才综合素质 |
5.5.1 明晰网络反情报人才需求标准 |
5.5.2 完善网络反情报人才选拔机制 |
5.5.3 多重并举培养网络反情报人才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创新点、难点及解决对策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模型建构 |
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客观要素 |
2.1.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客观要素 |
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框架 |
2.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情报流程理论框架 |
2.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国防管理理论框架 |
2.2.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决策周期理论框架 |
2.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理论模型的建构 |
2.3.1 建构理论模型已具备基本条件 |
2.3.2 基于理论框架建构出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模型 |
2.3.3 基于理论模型解读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内涵 |
2.4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演变 |
3.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历经战争进入萌芽期 |
3.1.1 从独立战争到建国初期,美国军事情报管理较为混沌 |
3.1.2 从内战结束至一战前,美国常设军事情报机构出现 |
3.1.3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情报机构发展壮大但缺乏管理 |
3.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在冷战期间进入成长期 |
3.2.1 美国国防情报部门创立发展是国防情报管理开展的前提 |
3.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直接受美国情报界管理改革的影响 |
3.2.3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开始重新定位 |
3.3 “9·11”事件后美国国防情报管理步入成熟期 |
3.3.1 “9·11”事件后美国国防情报界反思管理改革问题 |
3.3.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实现里程碑式的发展 |
3.3.3 奥巴马政府推动国防情报管理深化调整 |
3.4 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重点目标与具体实施 |
4.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重点目标 |
4.1.1 保障国防情报用户及时准确决策,配合整个美国情报界 |
4.1.2 紧跟国防情报用户需求,提升国防情报业界管理水平 |
4.1.3 推进国防情报理论研究,加强国防情报人才队伍建设 |
4.1.4 提升国防情报业界反制与拒止能力,防止敌方夺取优势 |
4.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组织管理 |
4.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围绕情报支援开展组织管理 |
4.2.2 各层级情报部门在组织管理中被赋予明确职能 |
4.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业务管理 |
4.3.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贯穿军事情报行动各环节 |
4.3.2 美军实施联合作战时注重开展国防情报管理 |
4.4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路径 |
4.4.1 通过加强人事管理,注重培养国防情报管理力量 |
4.4.2 通过有效资金管理,积极投入发展国防情报能力 |
4.4.3 通过信息技术管理,提升国防情报管理效率 |
4.4.4 通过反情报与安全管理,严防安全漏洞带来破坏 |
4.5 小结 |
第五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成效与主要特点 |
5.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取得突出成效 |
5.1.1 国防情报主管权力得到巩固和加强,统筹效益不断提高 |
5.1.2 国防情报管理机制运行更加流畅高效,手段与能力进步较快 |
5.1.3 国防情报管理地位得到强化,对国家情报管理的影响力扩大 |
5.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特点 |
5.2.1 以制度化的领导指挥形成强大管理权力 |
5.2.2 以体系化的管理结构发挥业界整体优势 |
5.2.3 以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推动标准情报作业 |
5.2.4 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提高情报效益 |
5.3 小结 |
第六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
6.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
6.1.1 统合矛盾长期存在,影响国防情报业界整合 |
6.1.2 管理方向存在偏差,增加国防情报管理成本 |
6.1.3 资源管理频现不足,制约能力发展和理念更新 |
6.1.4 国防情报业界扩张,导致情报管理遭遇外部阻力 |
6.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趋势 |
6.2.1 进一步强化国防部领导层授权,完善国防情报管理依据 |
6.2.2 进一步满足情报用户不同需求,提升国防情报管理水平 |
6.2.3 进一步削弱业界管理上的藩篱,推动国防情报一体化整合 |
6.3 小结 |
第七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
7.1 紧盯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实践发展 |
7.1.1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脉络 |
7.1.2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念思维 |
7.1.3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制度设计 |
7.2 确立我军情报管理的战略目标 |
7.2.1 以强军思想为指引,坚持情报管理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 |
7.2.2 积极开展理论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的情报管理理论体系 |
7.3 优化我军情报管理体制 |
7.3.1 加强我军情报管理集中领导,全盘统筹情报管理工作 |
7.3.2 完善我军情报管理体系模式,改进组织体制设计 |
7.3.3 颁布国家法律与军队条令条例,明确军事情报管理工作细则 |
7.4 提高我军情报管理水平 |
7.4.1 着眼提高我军情报管理效能,用科学方法管理军事情报工作 |
7.4.2 着眼提高联合作战情报保障效能,基于实战需求管理军事情报 |
7.5 完善我军情报管理路径 |
7.5.1 注重管理人员培养,打造一流情报管理队伍 |
7.5.2 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实现情报资源优化配置 |
7.5.3 建设高效安全技术平台,解决情报管理的信息瓶颈 |
7.5.4 严格落实安全反间措施,整合情报与反情报工作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主要结论与成果 |
8.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大数据时代钱学森情报研究思想的方法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数据时代情报研究发生深刻变革 |
1.1 大数据时代科技发展进入新时代 |
1.2 大数据时代情报学研究范式发生变化 |
1.3 大数据时代科技情报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2 大数据时代钱学森情报研究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
2.1 战略眼光:善于从战略层面观察问题 |
2.1.1 以战略眼光洞察和预见问题 |
2.1.2 情报研究工作要为宏观管理和战略决策服务 |
2.2 综合集成:科学构建情报研究方式方法 |
2.2.1 情报研究要应用综合集成方法 |
2.2.2 科学建立集智性专家系统 |
2.2.3 充分开发和利用智能处理技术 |
2.2.4 不断扩充和整合资料信息系统 |
2.3 知识会通:在多学科知识结构基础上激活转化 |
2.3.1 形成和具备多学科知识 |
2.3.2 善于通过激活转化知识 |
3 结语 |
四、计算机信息网络对情报研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专利情报方法、工具、应用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趋势[J]. 吕璐成,罗文馨,许景龙,王莉莉,马丽婧,赵亚娟. 情报学进展, 2020(00)
- [2]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进展[J]. 苏新宁,杨国立. 情报学进展, 2020(00)
- [3]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D]. 李品. 南京大学, 2020(04)
- [4]智库建设背景下的情报机构转型研究[J]. 栗琳,卢胜军. 科技情报研究, 2020(02)
- [5]竞合环境下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研究 ——企业集成情报运作与价值实现[D]. 毋江波. 山西大学, 2019(02)
- [6]装备技术体系技术实体识别及其影响预测方法[D]. 徐建国.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7]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与运用研究[D]. 陈园园.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8]网络反情报基本问题研究[D]. 宁德良.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D]. 段建炜.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10]大数据时代钱学森情报研究思想的方法论意义[J]. 赵一男,赵超阳.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