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植人类早期卵裂胚胎对IVF-ET结局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倩[1](2021)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高黄体生成素水平对IVF-ET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基础LH水平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结局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开始超促排卵治疗时黄体生成素水平及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比值不同的两组PCOS患者IVF-ET的一般资料、周期特征、实验室特征及妊娠结局,探讨基础黄体生成素水平及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比值对PCOS患者IVF-ET结局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不孕不育诊疗中心实施IVF/ICSI-ET的PCOS患者639例,根据进入IVF/ICSI治疗周期时LH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A1组(149例)LH≥10mIU/ml及A2组(490例)LH<10mIU/ml;根据进入IVF/ICSI治疗周期时LH与FSH的比值将患者分为B1组(96例)LH/FSH≥2和B2组(543例)LH/FSH<2。记录并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BMI、不孕年限、AMH、基础状态FSH、E2、P、T、TSH、PRL)、超促排卵周期情况(Gn使用时间及总量、HCG日LH、E2、P水平、内膜厚度、获卵数、获卵率)、实验室特征(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全胚冷冻率及周期取消率)及截至2021年2月的冻胚移植妊娠结局(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采用SPSS 26.0分析数据。定量资料根据分布类型用均数±标准差(x±s)或中位数(25%四分位数~75%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内比较根据数据分布类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中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分析。变量回归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设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A1组BMI 显着低于 A2组(23.63±3.35,24.53±3.48,P<0.05);A1组基础T 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40(0.28~0.57)vs.0.36(0.25~0.49),P<0.05];A1组AMH显着高于A2组[8.65(5.97~11.97)vs.7.24(4.78~10.16),P<0.05]。B1组 BMI 显着小于 B2 组(22.93±2.90 vs.24.57±3.51,P<0.05);B1基础 T 水平较 B2 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45(0.29~0.61)vs.0.36(0.26~0.50),P<0.05];B1组 AMH 显着高于 B2 组[10.57(6.34~13.10)vs.7.28(4.81~10.17),P<0.05]。2.LH与BMI值的线性关系呈负相关(r=-0.147),与基础T水平(r=0.104)和AMH(r=0.190)呈正相关关系。LH/FSH比值与BMI值显示负相关性(r=-0.121),而与基础T水平(r=0.142)和AMH(r=0.275)呈正相关关系。3.A1组的Gn使用时间更短,Gn总使用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00(7.00~9.00)vs.9.00(8.00~10.00),1300.00(1050.00~1650.00)vs.1575.00(1250.00~1950.00),P<0.05];HCG 日 E2 水平 A1 组显着高于 A2 组[3625.00(2471.50~5909.50)vs.3165.50(2179.50-4737.50),P<0.05];A1组 HCG日 LH 显着高于 A2 组[5.20(3.55~8.58)vs.2.91(1.89~4.79),P<0.05];在 HCG 日P水平和内膜厚度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的获卵数高于 A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0(10.75~25.00)vs.16.00(11.00~21.00),P>0.05],A1组获卵率显着高于A2组(73.45%vs.66.28%,P<0.05)。B1组Gn使用天数和使用总量明显低于B2组[8.00(7.00~9.00)vs.8.00(8.00~10.00),1200.00(1050.00~1500.00)vs.1575.00(1240.63~1950.00),P<0.05],B1 组 HCG 日总卵泡数、获卵数、获卵率均显着更高[27.00(21.75~36.00)vs.23.00(17.00~30.00),18.00(11.00~26.00)vs.16.00(11.00~21.00),69.88%vs.67.59%,P<0.05]。B1 组的HCG 日 E2、P、LH 值也均显着高于 B2 组[4226.00(3081.25~5985.25)vs.3123.00(2151.25~4734.75),0.58(0.40~0.97)vs.0.51(0.31~0.79),5.52(3.66~9.57)vs.3.08(1.93~5.17),P<0.05]。4.A1组囊胚形成率显着低于A2组(65.48%vs.68.76%,P<0.05),患者的2PN受精率(69.11%vs 68.90%)、2PN 卵裂率(98.16%vs 98.03%)、优质胚胎率(72.87%vs 70.99%)、全胚冷冻率(83.22%vs 80.41%)、周期取消率(4.03%vs 3.47%)均无显着差异(P>0.05)。B1组的优质胚胎率率显着高于B2组(73.93%vs 70.94%,P<0.05);B1组全胚冷冻率显着高于B2组(90.63%vs.79.37%,P<0.05),B1、B2 两组患者的 2PN 受精率(69.29%vs 68.88%)、2PN 卵裂率(97.65%vs 98.15%)、囊胚形成率(67.63%vs 67.96%)、周期取消率(1.04%vs 4.05%)之间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5.A1、A2两组患者在生化妊娠率(78.81%vs.72.65%)、临床妊娠率(66.23%vs.64.09%)、胚胎种植率(56.25%vs.53.34%)、异位妊娠率(1.00%vs.0.65%)和早期流产率(13.00%vs.14.98%)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B1、B2两组患者在生化妊娠率(77.78%vs.73.37%)、临床妊娠率(63.89%vs.64.75%)、胚胎种植率(53.38%vs.54.18%)、异位妊娠率(1.45%vs.0.59%)和早期流产率(10.14%vs.15.38%)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PCOS患者的LH水平及LH/FSH比值与AMH、肥胖及雄激素水平有关,LH及LH/FSH比值均与AMH、T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BMI呈负相关关系。2.基础高LH水平及高LH/FSH比值的PCOS患者卵巢对Gn的反应性更高,且高基础LH水平未对患者的卵母细胞质量产生不良影响。3.高基础LH水平及高LH/FSH比值没有对PCOS患者的IVF-ET治疗结局产生负面影响。第二部分拮抗剂方案与微刺激方案对高LH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VF-ET效果比较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基础状态高LH的PCOS患者采用拮抗剂方案和微刺激方案IVF-ET的治疗结局差异,包括一般资料、周期特征、实验室特征及妊娠结局,为该类人群更高效、安全的控制性超促排卵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不孕不育诊疗中心实施IVF/ICSI-ET的基础高LH水平PCOS患者149例,根据进入IVF/ICSI治疗周期采取的超促排卵方案分为2组:C1组(129例)拮抗剂方案及C2组(20例)微刺激方案;记录并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BMI、不孕年限、AMH、基础状态FSH、E2、P、T、TSH、PRL)、超促排卵周期情况(Gn使用时间及总量、HCG日LH、E2、P水平、内膜厚度、获卵数、获卵率)、实验室特征(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全胚冷冻率及周期取消率)及截至2021年2月的冻胚移植妊娠结局(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采用SPSS 26.0分析数据。定量资料根据分布类型用均数±标准差(x±s)或中位数(25%四分位数~75%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内比较根据数据分布类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设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2.C1、C2两组的Gn使用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C2组Gn用量少于C1,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2.50(1050.00~1668.75)vs.1150.00(1000.00~1631.25),P>0.05],两组患者 HCG 日≥ 14mm 的卵泡数及 E2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HCG日LH及P水平C1组显着低于C2组[4.95(3.43~6.98)vs.10.46(8.20~15.58),0.56(0.32~0.83)vs.0.89(0.49~1.41),P<0.05];C2组 HCG 日内膜厚度显着小于 C1[10.50(9.00~12.00)vs.9.00(8.00~10.00),P<0.05];C1 组与 C2组的获卵率(73.18%vs.75.20%)、获卵数[18.00(11.00~25.00)vs.15.00(10.00~21.00)]均无显着差异(P>0.05)3.两组患者的2PN受精率(69.40%vs.67.29%)、2PN 卵裂率(98.19%vs.98.01%)、囊胚形成率(65.05%vs.68.28%)、全胚冷冻率(81.40%vs.95.00%)、周期取消率(3.88%vs.5.00%)之间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C1组的优质胚胎率显着高于C2组(76.03%vs.52.0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C1、C2两组患者在生化妊娠率(78.63%vs.80.00%)、临床妊娠率(65.65%vs.70.00%)、胚胎种植率(56.98%vs.51.72%)、异位妊娠率(1.16%vs.0.00%)和早期流产率(11.63%vs.21.43%)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1.高LH的PCOS患者采用微刺激方案进行IVF-ET治疗时,优质胚胎率低于采用拮抗剂方案,但2PN受精率、2PN卵裂率、囊胚形成率没有差别。2.采用微刺激方案和拮抗剂方案的PCOS患者IVF-ET治疗结局没有显着性差异。
邓超[2](2021)在《“标本配穴”针刺对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调控胚胎着床障碍大鼠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 针刺治疗改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meta分析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作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辅助手段改善患者妊娠结局的有效性及目前研究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方法:对2020年02月以前发表的针刺治疗作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辅助手段改善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s)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局指标包括临床妊娠率(CPR)与活产率(LBR)。文献形式包括中文文献与英文文献,采用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等英文数据库检索英文文献,采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检索中文文献,采用Cochrane手册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合并与分析,meta分析结果以森林图的形式展示,采用亚组分析评估结果产生异质性的原因,采用漏斗图与Egger’s test评估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共筛选出34项符合条件的临床研究,包含5817名女性纳入到这项meta分析。针刺治疗与对照组在CPR方面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N/n=34/5817,RR= 1.21,95%可信区间(95%CI)[1.09,1.35],Z=3.48,P=0.0005),而在活产率方面未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N/n=13/3211,RR=1.18,95%CI[0.96,1.46],Z=0.38,P=0.12)。但是,临床妊娠率(I2=55%)与活产率(I2=59%)均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临床妊娠率的亚组分析显示产生异质性的原因与选穴方案、针刺次数、针刺时长、针刺时机、针刺形式、对照组CPR、已行周期数等因素有关。活产率的亚组分析显示产生异质性的原因与针刺次数与针刺时机有关。结论:针刺治疗能显着提高接受IVF-ET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不能显着提高活产率,但两项结果均存在较大异质性,其中,包括选穴方案、针刺时机在内的干预措施因素对结果的异质性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制定更合理、规范、有效的干预措施,并进行更多RCTs与循证医学研究去揭示这一问题的真相。第二章“标本配穴”针刺治疗对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目的:探讨“标本配穴”针刺治疗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移植失败(RIF)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武汉艾德华兹妇科门诊部就诊的100例反复移植失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激素替代治疗,试验组加用“标本配穴”针刺治疗。采用临床妊娠率(CPR)、活产率(LBR)评估“标本配穴”针刺改善RIF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标本配穴”针刺治疗的安全性。采用血清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含量,子宫内膜厚度、形态,以及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等情绪状态指标探讨“标本配穴”针刺治疗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10、TNF-α等细胞因子含量,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得分等情绪状态两组间比较无差异,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标本配穴”针刺能显着改善RIF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等妊娠结局指标,并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IL-10、TNF-α等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改善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等子宫内膜状态以及改善反复移植失败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调适心理有关。第三章“标本配穴”针刺对胚胎着床障碍大鼠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标本配穴”针刺对胚胎着床障碍大鼠IL-10、TNF-α、IL-4和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早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C)、模型组(Model,M)、黄体酮组(Progesterone,P)和“标本配穴”针刺组(Acupunture,A),每组各10只。M组、P组和A组给予米非司酮麻油溶液皮下注射造模。自造模当天起,A组给予“标本配穴”针刺治疗,P组给予黄体酮麻油溶液皮下注射治疗。造模干预后第8d颈椎脱臼处死各组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胚胎着床数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10、IL-4、IFN-γ、TNF-α 的含量,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IL-10、IL-4、IFN-γ、TNF-α的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IL-10、IL-4、IFN-γ、TNF-α 的 mRNA 表达。结果:各组在上述指标的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M组、A组及P组大鼠胚胎着床数均显着减少(P<0.05),血清IL-4、IL-10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子宫内膜IL-4、IL-10的蛋白与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而血清IFN-γ、TNF-α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子宫内膜IFN-γ、TNF-α的蛋白与mRNA均显着升高(P<0.05);与M组相比,A组与P组的胚胎着床数均明显增加(P<0.05),血清IL-4、IL-10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子宫内膜IL-4、IL-10的蛋白与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而血清IFN-γ、TNF-α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子宫内膜IFN-γ、TNF-α的蛋白与mRNA均显着降低(P<0.05);与P组相比,A组的胚胎着床数、血清IL-10、IL-4、IFN-γ、TNF-α 的含量及子宫内膜 IL-10、IL-4、IFN-γ、TNF-α的蛋白与mRNA表达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标本配穴”针刺治疗能显着提高胚胎着床障碍大鼠的胚胎着床数,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与子宫内膜的IL-4、IL-10及下调IFN-γ、TNF-α的表达,恢复Th1与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平衡有关。
耿冬峰[3](2021)在《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回顾性分析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AZF微缺失夫妇的IVF/ICSI生育结局,研究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生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此外,挖掘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男性不育夫妇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临床咨询和诊疗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1、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2、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3、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4、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指标:1、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2、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包括平均孕龄、分娩率、早产率、双胎率、出生体重、活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一、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800对夫妇。按男方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分为染色体异常组(46对)、染色体多态性组(136对)和染色体正常组(261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染色体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1.18%vs 78.55%,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8.90%vs 49.25%,78.57%vs 63.24%,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受精率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2.12%,69.18%,vs 78.55%,P<0.05),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9.11%,58.43%,vs 49.25%,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染色体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D/G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4.64%vs 78.55%,P<0.05),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66%vs 78.55%,78.41%vs 65.99%,P<0.05);其它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染色体结构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组的出生缺陷率统计学上高于染色体正常组(18.18%(2[双胎,髋关节发育不良]/11)vs 1.61%(23/1433),P<0.05),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均负面影响IVF/ICSI受精,对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2、整体上,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D/G组异常可能降低受精率,但影响不大。3、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不同类型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二、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21对夫妇。按AZF是否缺失分为AZF缺失组(143对)与AZF正常组(77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组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中,gr/gr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种植率均显着高于AZF正常组(83.37%vs 77.25%,77.68%vs 69.02%,43.56%vs 33.47%,62.16%vs 43.28%,P<0.05),b1/b3缺失组的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7.63%(68/118)vs 69.02%(5771/8361),P<0.05)。3、不同精液质量组中,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8.42%vs 77.31%,54.46%vs 70.37%,P<0.05);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74.71%vs 78.30%,60.00%vs 73.33%,P<0.05);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精子浓度正常患者AZF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高于AZF正常组(83.99%vs 76.57%,70.68%vs 64.07%,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同精液质量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体上,AZF微缺失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负面影响。但AZFc区b1/b3缺失可能降低正常受精率。2、AZF微缺失影响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IVF/ICSI受精,负面影响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受精率。3、AZF微缺失、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均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4、AZF微缺失对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三、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30对夫妇。按男方AZF、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2对)、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57对)、单纯AZF微缺失组(140对)、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721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34.44%vs 57.24%,47.27%,48.30%;34.48%vs 50.47%,51.78%,49.69%;18.97%vs 35.05%,35.04%,33.47%;41.67%vs 73.68%,68.57%,68.52%,P<0.05)。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妊娠率41.67%vs 64.91%,60.00%,60.19%;种植率33.33%vs 48.62%,41.90%,43.28%)。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不育男性IVF/ICSI受精无明显影响,对胚胎发育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有负面影响。对临床妊娠结局可能有负面影响。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四、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766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健康活产结局进行分组。通过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挖掘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构建不育男性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女方不孕类型、男方不育类型、窦卵泡数(AFC)、女方体重指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女方基础FSH、精液质量、移植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类型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变量(P<0.05)。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ZF微缺失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精液质量、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类型、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3、构建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P如下:P=1/(1+exp(-y)),其中y=-0.616×(女方年龄<35=1,35≤年龄<40=2,≥40岁=3)+(精子浓度正常=0,无精子症=0.331,严重少精子症=0.186,少精子症=-0.210)+0.083×(优质胚胎数,>15以15计算)+(冻融移植周期=0.333,新鲜移植周期=0)+(移植胚胎数1个=0,2个=0.598,3个=0.250)+(囊胚=0.482,卵裂期胚胎=0)+(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6mm=0,710mm=2.017、≥11mm=2.586)-2.847。本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252.6,P<0.001)。ROC曲线下面积=0.665,95%CI:0.644-0.685,P<0.001。P=0.433作为诊断界点,对应的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56%。根据回归模型绘制了列线图,C指数为0.665,校准图显示根据列线图估计的健康活产概率和真实的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发现影响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主要因素。2、女方年龄是健康活产结局的不利因素。3、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为2个、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无精子症、冻融周期移植、囊胚移植,是健康活产结局的有利因素。4、成功构建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的评估模型,绘制了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张杰[4](2021)在《精液处理前精子形态联合精子核DNA在试管婴儿周期治疗中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对比不同精子形态组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结局中的影响,在精子形态队列中纳入精子DNA碎片率(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后再次对比各组对试管婴儿治疗结局的差异,阐明精子形态联合精子核染色质在试管婴儿治疗结局中的应用价值;对精子DFI与男方年龄及精液各参数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精子DNA在生育中的生物学功能与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九江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实施IVF-ET治疗的242例新鲜周期,其中11例因女方临床因素取消移植,共计231例进入治疗周期。采用Diff-Quick染色法及精子染色质扩散法(Sperm chromatin dispersion,SCD)对取卵当日男方精液进行精子形态学评估及精子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 Nucleic Acid,DNA)完整性检测。依据正常形态精子(Normal morphology sperm,MNS)百分率分为精子形态正常组164例(MNS≥4%)及畸形精子组67例(MNS<4%),比较两组间的总受精率、两原核(Two Pronuclei,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在精子形态队列中纳入精子DFI后分为A组(MNS≥4%且精子DFI<30%)、B组(MNS≥4%且精子DFI≥30%)、C组(MNS<4%且精子DFI<30%)和D组(MNS<4%且精子DFI≥30%),对比各组在IVF-ET治疗中各项数据的差异;研究DFI与男方年龄、精液体积、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率、及精子形态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中,不同精子形态组在精液体积、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率、年龄、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获卵数、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s,Gn)天数、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上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精子DFI后,D组的平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32.71±14.80%)显着低于A组(40.76±15.58%)(P=0.045),其余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受精方面,正常形态组总受精率、2PN受精率(81.67%,77.9%)显着高于畸形精子组(69.28%,6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精子DFI后,组间两两对比显示C组、D组的总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组、B组(P<0.0083),其余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083)。3.胚胎方面,正常形态组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98.17%,44.73%,畸形精子组分别为97.5%,41.39%,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DFI后,组间两两对比显示D组卵裂率(94.58%)显着低于A组(98.43%)、C组(98.87%),B组、D组优质胚胎率(32.57%、28.66%)显着低于A组、C组(47.86%,47.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4.在妊娠结局中,正常形态组与畸形精子组间临床妊娠率(50.61%、44.78%)、早期流产率(10.84%、16.67%)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DFI后,B组临床妊娠率(32.57%)明显低于A组(56.25%),有统计学意义(P<0.0083);早期流产率方面,尽管D组流产率最高,由于样本量小,组间比较未显示差异(P>0.05)。5.在DFI与年龄及其他精液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中,男性年龄与DFI呈显着正相关(t=3.087,P<0.05),前向运动精子与DFI呈显着负相关(t=-5.319,P<0.05),精液体积、精子浓度、精子形态与DFI无关(P>0.05)。结论:精子DFI在胚胎发育、优胚形成及妊娠结局方面有着良好的预测作用,而精子形态在受精方面有着显着影响,高受精率会带来更多的胚胎,对累积妊娠率有一定的影响。两者联合评估能够为试管治疗的相关结局带来更高效准确的预测价值,从而提高IVF-ET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同时,在试管婴儿的治疗中,我们也要关切男方年龄,避免高龄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袁启龙[5](2020)在《益肾活血饮改善肾虚血瘀证VC患者SDF及胚胎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评估益肾活血饮能否改善肾虚血瘀证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C)不育患者精子DNA碎片率(Sperm DNA fragmentation,SDF),及后续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plantation,IVF-ET)治疗所获得的胚胎质量,并评估该方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及与既往专家共识推荐干预方式相比是否存有其优势。方法:收集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生殖医学科拟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治疗的SDF异常不育症患者,常规行助孕治疗术前套餐检查,对阴囊彩超显示轻中度精索静脉曲张且精子参数符合IVF治疗方案的SDF异常患者给予中医证型辨识,挑选出肾虚血瘀证精索静脉曲张性SDF异常患者。计划纳入研究目标人群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即益肾活血饮组39例(生活方式调整+益肾活血饮治疗)、维生素E组37例(生活方式调整+维生素E治疗)和空白对照组44例(生活习惯调整)。各组分别给予三个月上述干预措施,后续进入IVF-ET治疗周期,配偶取卵日男方精液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优化处理。临床实施干预前,统计上述三组患者年龄、精液常规参数和SDF,比较三组上述指标是否存有差异,以评估治疗前三组基础值是否均一具有可比性;临床干预后,三组各自内部干预前后配对比较精液常规参数和SDF是否存有差异,评估三组干预措施是否具有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干预后,分析三组间精液常规参数和SDF指标是否存有差异;比较三组措施干预后行IVF-ET助孕治疗获取的胚胎各阶段评估指标(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有无区别,并记录有无不良事件发生。通过比较上述各评估参数的变化,以分析三种干预措施的临床治疗效能是否存有差异,从而确认益肾活血饮治疗肾虚血瘀证精索静脉曲张性精子DNA碎片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是否优于或等效于其它干预方案。结果:(1)实际纳入目标人群108例,其中益肾活血饮组36例,维生素E组35例,空白对照组37例,干预过程中益肾活血饮组脱落1例,空白对照组脱落2例;(2)患者夫妇双方年龄、不育年限、配偶获卵数、成熟卵泡数、治疗前精液常规参数和精子DNA碎片率,三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各组间精液治疗效果和胚胎发育潜能影响评估均具有可比性;(3)各组指标内部治疗前后配对比较,三组精子功能指标SDF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z值分别为-13.105,-6.829和-6.6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0.001,精液常规单项和总体参数各组有不同程度改善;(4)治疗后三组间精液参数(包括SDF)比较,精液常规单项指标和精子总体参数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SDF存有显着差异,=3.37,P=0.038,多重比较发现中药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8);(5)三组SDF改善率分别为62.857%、42.857%和37.143%,=5.116(P=0.077),治愈率分别为45.714%、31.429%和31.429%,=2.062(P=0.357),虽有差异,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后SDF正常患者和异常患者胚胎培养室参数(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比较,可利用胚胎率(z=4.889,P<0.001)、优质胚胎率(z=6.148,P<0.001)和正常受精率(z=3.37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7)三组间IVF治疗所获取胚胎各发育阶段参数比较,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而优质胚胎率存有统计学差异(=17.233,P<0.001),多重比较发现中药组与维生素E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存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维生素E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优质胚胎率无统计学差异。(8)三组肾虚血瘀证型改善率比较,益肾活血饮组改善率82.857%(29/35),维生素E组57.143%(20/35),空白对照组51.429%(18/35),各组证型改善率存有显着差异,益肾活血饮干预组证型改善率显着优于其它两组。(9)安全性分析显示,各组干预措施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益肾活血饮组1例患者大便稍稀软,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各组均未见异常。结论:SDF异常可影响到胚胎的发育潜能,SDF异常患者正常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偏低,针对肾虚血瘀证精索静脉曲性SDF异常患者的临床经验治疗(包括单独生活方式调整),均可有效改善此类患者的SDF和精液常规参数,但呈现SDF参数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相对于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抗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维生素E治疗,多环节作用效应的益肾活血饮干预可获得相对较低的SDF和较高的优质胚胎率,预示该类SDF异常患者行IVF治疗前采用合适的保守预处理存在其必要性,中医药干预在该类患者诊治方面存在其优势。
刘梦瑶[6](2020)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与否及卵泡液中铁超载对IVF-ET结局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轻中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verian endometriosis,OEM)助孕前手术与否对卵巢储备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结局的影响,同时测定合并OEM患者卵泡液中铁及铁蛋白的含量以探索其对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l月至2019年8月因单侧OEM合并不孕症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助孕的患者共335例,根据患者助孕前是否行腹腔镜下OEM剥除术分为手术组(n=144)与OEM组(n=191),同时纳入因单纯输卵管因素行IVF-ET助孕的患者276例作为对照组(n=276)。分析对比三组患者基本临床数据、单侧卵巢储备能力及IVF-ET结局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手术组与OEM组不同促排卵方案对IVF-ET结局的影响并对可能影响获卵数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分别留取采用拮抗剂方案促排卵的对照组、OEM组患者取卵日第一次穿刺清亮且无血染的卵泡液,共收集符合研究条件的卵泡液标本90例(OEM组健侧及患侧各30例;对照组30例),测定卵泡液内铁及铁蛋白含量并分析对IVF-ET结局的影响。结果:(1)对照组的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CA125水平及总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用量明显低于手术组及OEM组;OEM组及对照组的受精卵率及优质胚胎率明显高于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27~5.004,χ2=3.939~14.689,P<0.05);三组患者的窦卵泡数、取卵前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及优质胚胎数相比,对照组最高,OEM组次之,手术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2~9.140,P<0.05);三组囊胚养成率及新鲜胚胎移植结局无明显差异(χ2=0.016~1.836,P>0.05)。(2)手术组及OEM组患者健侧窦状卵泡数及获卵数均显着高于患侧(术侧)(t=3.014~4.335,P<0.05),OEM组患者患侧窦状卵泡数及获卵数均显着高于手术组术侧(t=2.3321、3.453,P<0.05)。(3)手术组及OEM组拮抗剂方案总Gn用量及总Gn天数均明显低于超长方案(t=3.533、5.928,P<0.05),且两方案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率及鲜胚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差异(t=0.237~0.717,χ2=0.000~1.757,P>0.05)。OEM组受精卵率超长方案明显高于拮抗剂方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75,P<0.05)。(4)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OEM组取卵前E2水平、年龄、窦卵泡数及基础FSH水平对获卵数的影响较大(t=-4.340~7.743,P<0.05),巧囊大小对获卵数无明显影响(t=-0.537,P>0.05);手术组获卵数与取卵前E2水平及窦卵泡数有关(t=7.932、3.329,P<0.05)。(5)OEM组患侧卵泡液内铁及铁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健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7~6.306,P<0.05);卵泡液内铁浓度与铁蛋白浓度呈显着正相关(r=0.536,P<0.05)。结论:(1)轻中度OEM可降低患侧卵巢储备及卵巢对促排卵药物的反应,并通过降低卵子质量和数量影响IVF-ET结局。(2)腹腔镜手术并不能明显改善轻中度OEM患者的IVF-ET结局,反而存在增加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风险。(3)对于OEM患者促排卵方案中超长方案可改善卵子受精率;拮抗剂方案可减少用药总量和时间并获得与超长方案相近的助孕结局。(4)对于轻中度OEM的不孕患者,卵巢储备是影响助孕结局的主要因素。IVF-ET前需综合评估患者年龄、窦卵泡数等因素以衡量手术价值。(5)OEM可造成患侧卵巢卵泡液内铁超载,可能通过加重卵泡微环境中氧化应激损害卵子质量,铁蛋白的增多是对铁超载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雷承泳[7](2020)在《体外受精患者卵泡液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组分与胚胎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体外受精(IVF)患者卵泡液(FF)高密度脂蛋白(HDL)颗粒组分与卵裂期胚胎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在我科室接受IVF-ET助孕的不孕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而无排除标准患者的卵泡液纳入研究,共纳入504份样本。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卵泡液中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卵泡液中HDL亚类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卵泡液中FSH、LH、HCG、抗苗勒激素(AMH)水平;采用人活性氧ELISA试剂盒检测卵泡液中活性氧(ROS)含量,采用总抗氧化能力试剂盒检测卵泡液中总抗氧化能力(TAC)水平。根据卵裂期可移植胚胎是否优质胚胎分为优质胚胎组和非优质胚胎组,观察2组卵泡液中ApoA1、HDL亚类水平,以胚胎质量是否优质为因变量,将自变量引入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分析,观察HDL组分与卵裂期胚胎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共获得优质胚胎266枚,优质胚胎率25.88%。优质胚胎组和非优质胚胎组卵泡液中FSH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组卵泡液LH水平显着低于非优质胚胎组,HCG和和AMH水平显着高于非优质胚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组卵泡液ROS水平低于非优质胚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组卵泡液TAC水平高于非优质胚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组卵泡液ApoA1水平高于非优质胚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组卵泡液ApoB水平低于非优质胚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组卵泡液中preβ1-HDL、HDL3c、HDL3b水平低于非优质胚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组卵泡液中preβ2-HDL水平低于非优质胚胎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组卵泡液中HDL3a、HDL2a、HDL2b水平高于非优质胚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卵泡液中FSH、preβ2-HDL水平与优质胚胎不存在相关性(P>0.05),卵泡液中LH、ROS、ApoB、preβ1-HDL、HDL3c、HDL3b水平与胚胎质量存在负相关(P<0.05),卵泡液中HCG、AMH、TAC、ApoA1、HDL3a、HDL2a、HDL2b水平与优质胚胎存在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HDL颗粒组分中ApoA1、HDL2b、preβ1-HDL与胚胎质量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HDL颗粒组分中ApoA1、HDL2b、preβ1-HDL含量水平与IVF胚胎质量具有显着相关性,对胚胎质量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探讨。
李慧[8](2020)在《HCG日血清孕酮水平与IVF/ICSI-ET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HCG日血清孕酮水平与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e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VF/ICSI-ET)周期中囊胚移植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8年12月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接受黄体期短效激动剂长方案IVF/ICSI-ET治疗的329个新鲜囊胚移植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CG日孕酮(P)水平分为≤0.49ng/ml(A1组)、0.50~0.74ng/ml(A2组)、0.75~0.99ng/ml(A3 组)、1.00~1.24ng/ml(A4 组)、1.25~1.49ng/ml(A5 组)、1.50~1.74ng/ml(A6组)、≥1.75ng/ml(A7组),比较组间临床指标的差异,分析HCG日7组不同血清孕酮水平对囊胚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并得出临界点。根据临界点将HCG日血清孕酮水平分为孕酮低值组、孕酮中值组、孕酮高值组,继续比较三组间妊娠结局以及相关临床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BMI、Gn总量、Gn用时、HCG日E2水平、HCG日直径≥14mm卵泡数目及获卵数等临床指标与HCG日孕酮水平的相关性,进而探讨影响HCG日孕酮水平升高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1.本研究包括了 329个新鲜囊胚移植周期,282个IVF周期,47个ICSI周期。根据HCG日P水平分为7组(A1至A7组),其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2.35%、57.33%、61.11%、59.52%、61.29%、59.38%、44.19%。校正年龄、获卵数、HCG 日 E2 水平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各组的临床妊娠率与A1组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2至A6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A1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7组与A1组无显着差异(P>0.05),同时A2至A6组进行组间比较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HCG日P水平过低(<0.5ng/ml)或过高(≥1.75ng/ml),均对临床妊娠率有不良影响。故将HCG日P低值的临界点设为0.5ng/ml,P高值的临界点设为1.75ng/ml。2.根据P低值及高值的临界点,将329个新鲜囊胚移植周期分为P低值组、P中值组和P高值组。P低值组与P中值组相比,发现:P低值组的不孕年限、BMI及妊娠丢失率较P中值组明显升高,而获卵率、临床妊娠率明显低于P中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P中值组相比,P高值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降低,妊娠丢失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低值组及P高值组的受精率、可用卵裂期胚胎率及成囊率与P中值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G日E2水平、HCG日直径≥14mm卵泡数目及获卵数与P水平升高有相关性,其中HCG日E2水平与HCG日P水平升高显着相关。结论1.HCG日血清P水平与新鲜囊胚期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存在相关性。2.HCG日血清P<0.5ng/ml或≥1.75ng/ml对新鲜囊胚移植的妊娠结局存在负面影响。3.HCG日血清P水平升高与胚胎质量无明显的相关性。4.HCG日血清P水平升高与HCG日E2水平有相关性。
吴亚妹[9](2020)在《促性腺激素启动量对不同体重指数和体表面积患者IVF/ICSI-ET结局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促性腺激素启动剂量对不同体重指数(BMI)和体表面积(BSA)患者IVF/ICSI-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在2016.06~2019.06期间行IVF/ICSI-ET助孕的5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A组80例(BMI<18.5 kg/m2),B组388例(BMI 18.5~23.9 kg/m2),C组87例(BMI>23.9 kg/m2);A、B、C组中再根据Gn启动量的不同分为A1/B1/C1组(Gn<150IU),A2/B2/C2组(150IU≤Gn<225IU),A3/B3/C3组(Gn≥225IU)各3个亚组。根据体表面积(BSA)的不同分为D组279例(BSA≤1.61),E组276例(BSA>1.61);D和E组中再根据Gn启动量的不同分为D1/E1组(Gn<150IU),D2/E2组(150IU≤Gn<225IU),D3/E3组(Gn≥225IU)各3个亚组。比较各组间的IVF/ICSI-ET临床结局。结果:1、体重指数组中A、B、C三组间Gn使用天数、获卵数、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全胚冷冻周期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三组间Gn总量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大而呈增加趋势(P<0.05)。虽然C组受精率高于A组(P<0.05),但A组和B组、C组和B组之间受精率比较无差异(P>0.05)。2、体表面积组中D、E两组间Gn使用天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全胚冷冻周期率、2PN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Gn总量随着体表面积的增大而增多、获卵数则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体重指数A、B、C各亚组内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激素水平(LH、P、E2)、2PN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3、B3、C3组的Gn总量最多,均大于各自的比较亚组(P<0.05);A1、B1、C1组的Gn使用天数最长,均大于各自的比较亚组(P<0.05);A2、B2、C2组优质胚胎率最高,C2组优质胚胎率大于C3组(P<0.05)。A2组受精率高于A1组(P<0.05)。B3组获卵数、全胚冷冻周期率小于B1、B2组(P<0.05)。4、不同体表面积D、E各亚组内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激素水平(LH、P、E2)、获卵数、2PN卵裂率、全胚冷冻周期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3、E3组的Gn总量最多,均大于各自的比较亚组(P<0.05);D1、E1组的Gn使用天数最长,均大于各自的比较亚组(P<0.05);D2、E2组优质胚胎率最高,E2组优质胚胎率大于E1、E3组(P<0.05)。E3组受精率大于E1(P<0.05)。结论:1、在卵巢储备正常患者的IVF/ICSI-ET助孕过程中,体重指数和体表面积可影响卵巢反应性,但对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影响。2、同一体重指数或体表面积患者,不同的Gn启动剂量,均可获得满意数量的卵母细胞和相似的妊娠结局。当启动剂量在150IU≤Gn<225IU范围时,Gn总用量少、用时短,优质胚胎率最佳。
孟凡娥[10](2020)在《精子DNA碎片化指数与精液参数和IVF/ICSI助孕结局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需要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ET)助孕治疗的不育男性进行精液常规检测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Sperm 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的检测。探讨:(1)精子DNA碎片化指数与精液参数的相关性;(2)精子DNA碎片化指数与IVF/ICSI-ET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02月-2018年10月首次就诊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需要接受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on technology,ART)助孕的927对(1167个取卵周期)夫妇中的不育男性行精液常规检测,并选用精子染色质结构分析法检测精子DFI,按精子DFI值的大小分为三组(A组DFI≤15%,B组15%<DFI<30%,C组DFI≥30%),然后对三组的精液常规参数、IVF/ICSI助孕的主要临床结局(累积活产率)和次要临床结局(种植率、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DFI分组女性患者一般情况的组间比较:B组的女方年龄大于A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C组与B组年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因素的组间比较(女方因素、男方因素、双方因素、其他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女方体重指数、促卵泡生成素、窦卵泡数、不孕年限、不孕类型、女方吸烟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DFI分组患者促排卵情况组间比较:各组的受精方式之间(IVF、ICSI)存在明显差异(P<0.001);各组的促排方案、促性腺激素(Gn)总天数、促性腺激素(Gn)总量、获卵数、受精数、卵裂数、2PN数、D3天优质胚胎数、D3天可用胚胎数、卵裂率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DFI分组男方一般情况及精液参数组间的比较:A组(31.04±33.5)与B组(32.00±3.57)、A组(31.04±33.5)与C组(32.71±3.25)的小于40岁男方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的男方年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40岁的男方年龄,男方吸烟、精液浓度、精子活率、精子正常形态百分比之间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A组的精液浓度、精子活率、精子正常形态百分比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各组体重指数、禁欲天数、液化时间、精液PH、精液体积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不同DFI分组IVF/ICSI助孕结局的组间比较:各组的主要妊娠结局(累积活产率)、次要妊娠结局(种植率、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之间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5)主要妊娠结局(累积活产率)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通过前向法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该模型的Hosmer和Lemeshow检验拟合度χ2统计值为10.24(P=0.249),说明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数据(P>0.05),排除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因素、受精方式、男方吸烟、精子浓度、精子活率及精子正常形态学等混杂因素,结果显示:男性不孕因素(OR=0.602,95%CI 0.423-0.858,P=0.005)对累积活产率影响显着,排除混杂因素后DFI分组(OR=0.759,95%CI 0.536-1.076,P=0.121)对累积活产率的影响不显着,余变量对累积活产率的没有影响。见表3.5结论:精子DFI与精液浓度、精子活率、精子正常形态学呈负相关,与精液量无关。精子DFI与IVF/ICSI-ET的活产率(/取卵周期)、种植率、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二、移植人类早期卵裂胚胎对IVF-ET结局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植人类早期卵裂胚胎对IVF-ET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高黄体生成素水平对IVF-ET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基础LH水平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结局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高黄体生成素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拮抗剂方案与微刺激方案IVF-ET效果比较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标本配穴”针刺对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调控胚胎着床障碍大鼠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针刺治疗改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检索方法 |
1.2. 文献的筛选与纳入方法 |
1.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方法 |
1.4. 文献数据合并与分析方法 |
1.5. 亚组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2.3. 文献的出版形式 |
2.4.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2.5. 妊娠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
2.6. 亚组分析结果 |
2.7.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结果分析 |
3.2. 本次meta分析研究的意义 |
3.3. 本次meta分析的局限性 |
3.4. 未来研究的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标本配穴”针刺治疗对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
1.资料与方法 |
1.1.病例资料 |
1.2.治疗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妊娠率比较 |
2.2.两组患者治疗后活产率比较 |
2.3.两组患者血清 IL-10、TNF-α含量及 TNF-α/IL-10 比较 |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与形态的比较 |
2.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SAS、SDS 得分比较 |
2.6.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2.7.“标本配穴”针刺治疗 RIF 患者典型病例 |
3.讨论 |
3.1.结果分析 |
3.2.中医对反复移植失败的认识 |
3.3.选穴依据 |
3.4.“标本配穴”理论在各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与优势 |
3.5.针灸应用于辅助生殖临床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
3.6.本章研究的不足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标本配穴”针刺对胚胎着床障碍大鼠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实验动物 |
1.2.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
1.4.分组与造模 |
1.5.干预方法 |
1.6.取材方法 |
1.7.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8.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大鼠胚胎着床数比较 |
2.2. 大鼠血清IL-10、IL-4、IFN-γ、TNF-α的含量比较 |
2.3. 大鼠子宫内膜IL-10、IL-4、IFN-γ、TNF-α的蛋白表达比较 |
2.4. 大鼠子宫内膜 IL-10、IL-4、IFN-γ、TNF-α的 mRNA 表达比较 |
3. 讨论 |
3.1. 胚胎着床障碍大鼠模型 |
3.2. IL-4、IL-10与妊娠的关系 |
3.3. IFN-γ、TNF-α与妊娠的关系 |
3.4. Th1/Th2平衡与妊娠的关系 |
3.5. 本章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 综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移植失败的诊断标准与致病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第一章亚组分析结果(森林图) |
1. 临床妊娠率的亚组分析结果(森林图) |
2. 活产率的亚组分析结果(森林图) |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染色体异常 |
1.1.1 染色体数目异常 |
1.1.2 染色体结构异常 |
1.1.3 染色体多态性 |
1.2 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
1.2.1 Y染色体亚显微缺失 |
1.2.2 gr/gr缺失 |
1.3 X染色体连锁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
1.4 遗传学检测异常不育男性生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实验方法 |
2.3.1 精液常规检测 |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
2.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
2.3.4 AZF微缺失检测 |
2.3.5 遗传咨询 |
2.3.6 IVF、ICSI促排卵及卵子获得 |
2.3.7 精子的获得及优选方法 |
2.3.8 IVF、ICSI授精方法 |
2.3.9 胚胎培养与胚胎评估 |
2.3.10 胚胎移植及妊娠检测 |
2.3.11 患者随访 |
2.3.12 观察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2.3.1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分组 |
3.2 结果 |
3.2.1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
3.2.2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
3.2.3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3.2.4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3.3 讨论 |
3.3.1 不育男性人群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及异常类型 |
3.3.2 不育男性染色体异常类型与精液质量 |
3.3.3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3.3.4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3.3.5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3.3.6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3.4 小结 |
第4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4.1 研究对象 |
4.1.1 研究对象分组 |
4.2 结果 |
4.2.1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情况分析 |
4.2.2 AZF微缺失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
4.2.3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4.2.4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4.3 讨论 |
4.3.1 AZF微缺失与精液质量 |
4.3.2 AZF微缺失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4.3.3 AZF微缺失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5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5.1 研究对象 |
5.1.1 研究对象分组 |
5.2 结果 |
5.2.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
5.2.2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孕夫妇基本资料分析 |
5.2.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育男性行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5.2.4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5.3 讨论 |
5.3.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
5.3.2 AZF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 |
5.3.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结局的关系 |
5.4 小结 |
第6章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 |
6.1 研究对象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6.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6.3.2 健康活产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
6.3.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 |
6.3.4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6.3.5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
6.3.6 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
6.4 讨论 |
6.4.1 女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2 男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3 体重指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4 不孕年限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5 AFC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6 获卵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7 优质胚胎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8 子宫内膜厚度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9 移植周期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0 移植胚胎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1 精液质量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2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相关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创新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精液处理前精子形态联合精子核DNA在试管婴儿周期治疗中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实验方法 |
2.2.1 精液采集与处理 |
2.2.2 精子形态染色实验 |
2.2.3 精子核染色质完整性实验 |
2.2.4 控制性超促排卵与获卵 |
2.2.5 体外授精与胚胎评估 |
2.2.6 胚胎移植及妊娠结局随访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受精情况(总受精率、2PN受精率) |
3.3 胚胎发育情况(卵裂率、优胚率) |
3.4 妊娠结局(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 |
3.5 精子DFI与其他精液参数及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受精 |
4.2 胚胎发育 |
4.3 妊娠结局 |
4.4 精子DFI与年龄及其他精液参数的相关性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畸形精子与精子DNA损伤对生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益肾活血饮改善肾虚血瘀证VC患者SDF及胚胎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精索静脉曲张性精液异常及对胚胎影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流行病学及男性生育力评价指标进展 |
二、精索静脉曲张与精子DNA碎片相关性研究 |
三、精子DNA碎片对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结局的影响研究 |
四、精索静脉曲张性精子DNA碎片率异常的西医治疗 |
第二节 精索静脉曲张和不育症的中医研究现状 |
一、中医学对精索静脉曲张的认识和研究 |
二、中医学对不育症的认识和研究 |
三、中医学对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的认识和研究 |
四、中医学对精索静脉曲张性精子异常的治疗现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背景和基础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四、治疗方法 |
五、观察指标及方法 |
六、研究过程质量控制 |
七、统计学处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和配偶获卵情况比较 |
二、三组治疗前各项基础指标比较 |
三、治疗前SDF与基线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
四、三组精索静脉曲张严重程度构成比比较 |
五、三组治疗前后精液各参数的比较 |
六、三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
七、不同干预措施对不同程度VC患者SDF的治疗效果比较 |
八、干预后SDF正常和异常患者胚胎质量比较 |
九、干预后三组IVF胚胎质量评估指标比较 |
十、中医证型转归 |
十一、安全性评价 |
第三节 讨论 |
一、本研究基础参数的均衡和干扰因素的排除 |
二、男性生育评估指标SDF对 IVF助孕结局的影响 |
三、三组干预措施改善精液常规参数和SDF不同疗效的分析 |
四、益肾活血饮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及资料支持 |
五、三组干预措施后IVF后期阶段胚胎质量存有差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与否及卵泡液中铁超载对IVF-ET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与否对IVF-ET结局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分组和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4.促排卵治疗和胚胎移植 |
5.妊娠判断及统计指标计算 |
6.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三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IVF-ET结局比较 |
2.三组单侧卵巢窦卵泡数及获卵数比较 |
3.手术组与OEM组不同用药方案的比较 |
4.手术组与OEM组各临床因素对获卵数的影响 |
讨论 |
第二部分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卵泡液中铁超载对IVF-ET结局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
3.其他实验材料 |
4.卵泡液的获取 |
5.卵泡液内铁及铁蛋白的测定 |
6.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IVF-ET结局比较 |
2.OEM组与对照组卵泡液铁及铁蛋白的比较 |
3.铁与铁蛋白及IVF-ET结局的相关性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铁超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相关性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7)体外受精患者卵泡液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组分与胚胎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一般资料 |
2.5 体外受精 |
2.6 胚胎质量判定 |
2.7 卵泡液相关成分检测 |
2.8 观察指标 |
2.9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临床资料 |
3.2 获卵数及优质胚胎率 |
3.3 优质胚胎组和非优质胚胎组卵泡液中激素水平相比较 |
3.4 优质胚胎组和非优质胚胎组卵泡液中氧化应激水平相比较 |
3.5 优质胚胎组和非优质胚胎组卵泡液中HDL颗粒ApoA1与ApoB水平相比较 |
3.6 优质胚胎组和非优质胚胎组卵泡液中HDL亚类水平相比较 |
3.7 卵泡液中检查指标与胚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3.8 影响胚胎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
3.8.1 自变量的选择和赋值 |
3.8.2 影响胚胎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卵泡液中激素水平对胚胎质量的影响 |
4.2 卵泡液中氧化应激水平对胚胎质量的影响 |
4.3 卵泡液中HDL组分对胚胎质量的影响 |
4.4 小结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HCG日血清孕酮水平与IVF/ICSI-ET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控制性超促排卵周期中卵泡期血清孕酮水平的变化 |
1.3 控制性超促排卵周期中卵泡期血清孕酮水平升高的相关性研究 |
1.4 HCG日血清孕酮水平对IVF/ICSI-ET妊娠结局的影响 |
1.5 HCG日血清孕酮水平对IVF/ICSI-ET囊胚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
1.6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IVF/ICSI-ET方案及取卵 |
2.3 精液采集及处理 |
2.4 体外受精、胚胎评估、胚胎处理与移植 |
2.5 黄体支持及随访 |
2.6 激素水平检测 |
2.7 相关指标的定义 |
2.8 分组情况 |
2.9 观察指标 |
2.10 统计学方法 |
三 结果 |
3.1 所选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
3.2 不同孕酮水平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 |
3.3 高中低孕酮水平三组间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 |
3.4 HCG日血清孕酮水平升高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 讨论 |
4.1 HCG日血清孕酮水平升高与IVF/ICSI-ET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
4.2 HCG日血清孕酮水平偏低与IVF/ICSI-ET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
4.3 影响HCG日血清孕酮水平的可能因素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孕激素与卵泡发育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致谢 |
(9)促性腺激素启动量对不同体重指数和体表面积患者IVF/ICSI-ET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组依据 |
1.3 控制性促排卵方案 |
1.4 受精与胚胎培养 |
1.5 胚胎质量评级 |
1.6 胚胎移植与冻存 |
1.7 黄体支持及妊娠确诊 |
1.8 研究指标及计算公式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体重指数对患者IVF/ICSI-ET结局的影响 |
2.2 体表面积对患者IVF/ICSI-ET结局的影响 |
2.3 Gn启动剂量对不同体重指数患者IVF/ICSI-ET结局的影响 |
2.4 Gn启动剂量对不同体表面积患者IVF/ICSI-ET结局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体重指数、体表面积对IVF/ICSI-ET助孕结局的影响 |
3.2 Gn启动剂量对卵母细胞及胚胎质量的影响 |
3.3 Gn启动剂量对受精率及卵裂率的影响 |
3.4 Gn启动剂量对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重指数与女性生殖系统以及IVF-ET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精子DNA碎片化指数与精液参数和IVF/ICSI助孕结局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精子DNA碎片化指数的研究背景 |
2 精子DNA碎片化的发生机制 |
3 精子DNA碎片化的外因 |
4 检测精子DNA碎片化的方法 |
5 精子DNA碎片化对ART结局的影响 |
5.1 精子DNA损伤与IUI |
5.2 精子DNA损伤与IVF和 ICSI |
6 精子DNA碎片化增高的治疗方法 |
6.1 药物治疗 |
6.2 手术治疗 |
6.3 辅助生殖技术治疗 |
1.资料收集与研究对象 |
1.1 资料收集 |
1.2 研究对象 |
2 内容及方法 |
2.1 精液参数检测方法 |
2.2 卵子获取方法 |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2.4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研究分组 |
3.3 结果分析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移植人类早期卵裂胚胎对IVF-ET结局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高黄体生成素水平对IVF-ET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D]. 郑文倩. 山东大学, 2021(11)
- [2]“标本配穴”针刺对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调控胚胎着床障碍大鼠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D]. 邓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D]. 耿冬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4]精液处理前精子形态联合精子核DNA在试管婴儿周期治疗中的预测价值[D]. 张杰. 南昌大学, 2021(01)
- [5]益肾活血饮改善肾虚血瘀证VC患者SDF及胚胎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D]. 袁启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与否及卵泡液中铁超载对IVF-ET结局的影响[D]. 刘梦瑶. 青岛大学, 2020(01)
- [7]体外受精患者卵泡液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组分与胚胎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雷承泳. 南昌大学, 2020(08)
- [8]HCG日血清孕酮水平与IVF/ICSI-ET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D]. 李慧. 苏州大学, 2020(02)
- [9]促性腺激素启动量对不同体重指数和体表面积患者IVF/ICSI-ET结局的影响[D]. 吴亚妹. 海南医学院, 2020
- [10]精子DNA碎片化指数与精液参数和IVF/ICSI助孕结局的相关性分析[D]. 孟凡娥. 西安医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