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外敷治疗阿霉素渗漏(论文文献综述)
王煜[1](2019)在《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大黄、芒硝)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引起局部疼痛的可行性,为提高外周静脉输液舒适度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手段。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专家小组会议首先验证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有效性等。并且采用头脑风暴法对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进行优化与规范化。进一步采用随机对照,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患者外周留置静脉留置针且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首次发生疼痛的患者。分为三组:(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试验组)、单纯(热纱布)湿热敷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对于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研与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血管条件等情况。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予以常规护理+中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单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单纯(热纱布)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空白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三组患者分别记录首次疼痛、第一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第二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的疼痛评分,并观察患者有无拔针要求、输液依从性、患者生命体征(血压及心率)、满意度。结果1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确定为大黄5g,芒硝20g,蜂蜜水100ml。2优化并确立了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3主要指标3.1疼痛比较应用数字评估法结合脸谱评估法,结果显示: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疼痛均表现为轻度中度疼痛,落实预防措施后,仍会出现疼痛,但疼痛感明显比首次未预防时下降,中药湿热敷组和单纯湿热敷组已经陆续出现无疼痛发生的患者,第一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4.8%,试验组7.1%;第一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16.7%;第二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0.8%,试验组9.5%;第二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31.0%。第一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第二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疼痛评分,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P=0.000(P<0.01)有明显差异,且中药湿热敷优于其他两组。3.2患者是否要求拔针重置的比较患者对于拔针的需求不同,但在第一天干预后(或30’)(P=0.002<0.01)及到输液结束(P=0.046<0.05)这一期间三组拔针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重两两之间比较中药湿热敷组及单纯湿热敷均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无差异性(P>0.05)。3.3患者输液依从性之间的比较通过三组Nemenyi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无论第一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第二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哪一个阶段进行依从性的测试,中药湿热敷与空白组、单纯湿热敷与空白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然而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4患者心率、血压变化的比较(1)疼痛影响心率波动变化较明显,轻度疼痛(13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重度疼痛(46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2)干预后与干预前三组患者在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明显差异,说明无论干预与否,三组在心率及血压方面效果均等。3.5患者满意度间的比较(1)正向、反向总分进行三组Nemenyi法两两之间多重比较,空白对照组与单纯湿热敷组和中药湿热敷组均有显着差异性(P=0.000<0.01),并且单纯湿热敷组与中药湿热敷组之间同样具有显着差异性。且中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均高于其他两组,负向分值均低于其他两组。单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高于空白对照组,负向分值低于空白对照组。(2)单一条目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分别在条目49、1120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条目10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条目13中没有差异性(P>0.05)。结论1中药湿热敷对于个体有差异性,不能达到100%预防疼痛的目的,但能够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2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以轻中度疼痛为主,且中度疼痛能够引起心率明显波动。3中药湿热敷安全有效,满意度、接受度都是比较好的,值得推广。
孙秋月[2](2017)在《金黄膏外敷治疗康莱特注射液引起的静脉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临床护理实践的角度,结合相关医疗护理研究文献和资料,对康莱特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症状、判断标准以及金黄膏预防和治疗的方法进行综述。
梁淑霞,黄利全,丁明星,陈桂园,朱楼英[3](2015)在《外源性bFGF对阿霉素渗漏局部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对阿霉素(盐酸多柔比星)药物渗漏兔模型局部皮肤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成年新西兰大白兔54只注射阿霉素建立药物渗漏皮肤损伤模型后,分别在30 min、24 h、72 h三个区段对损伤区域实施b FGF外敷和硫酸镁外敷,并与不干预对照,比较干预后3 d、5 d、8 d、11 d、14 d、22 d等6个时间点的肉眼、光镜观察的局部皮肤组织损伤程度。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1)肉眼观察结果:阿霉素外渗30 min干预后b FGF组的皮损评分显着低于硫酸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渗24 h干预后,三组的皮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渗72 h干预后,b FGF组的皮损评分显着低于硫酸镁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观察结果:阿霉素外渗30 min干预后,b FGF组的病理损伤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外渗24 h及72 h干预后,b FGF组的病理损伤评分均显着低于硫酸镁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FGF组和硫酸镁组外渗后24 h及72 h干预的病理损伤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 FGF对阿霉素药物渗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效果强于硫酸镁湿敷治疗。
陈闯[4](2013)在《中药外敷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概况》文中提出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手术、放疗、化疗仍为当今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因上述治疗手段均有其局限性及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逐渐成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成为综合治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药外敷法因其具有药物直达病处、起效快、简单易行等特点,逐渐被运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综
孙甜甜[5](2012)在《延胡索合剂(YHS-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防治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延胡索合剂(YHS-1)对毗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防治作用及相关机制,为YHS-1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小鼠分为2.25g/L、2g/L、1.75g/L吡柔比星浓度组,家兔分为0.5g/L1.0g/L、1.5g/L浓度组,选择引起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合适浓度,建立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昆明种小鼠模型、兔耳缘静脉化疗性静脉炎模型。选用延胡索、大黄、侧柏叶、蒲黄等几味中草药调制成的“延胡索合剂(YHS-1)”,用于化疗药物外渗性损伤及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观察外渗性损伤模型对照组、YHS-1A组(外渗后30min湿敷)、YHS-1B组(外渗后第3天湿敷)和如意金黄散组(外渗后30min湿敷)的实验动物外渗性损伤面积、程度和愈合时间,在外渗后第1、4、7、11、18天各组取1只小鼠,切除损伤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中的VEGF和EGFR的表达情况;观察静脉炎模型对照组、YHS-1组(注药后30min涂抹)、硫酸镁组(注药后30min湿敷)的实验动物静脉炎发生情况、愈合时间,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局部静脉及周围组织中的VEGF和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外渗性损伤研究中,YHS-1A组、YHS-1B组和如意金黄散组的外渗性损伤面积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其余三组相比,YHS-1A组损伤面积最小,愈合时间最短(P<0.05);镜下可见损伤程度轻,溃疡发生较晚,组织修复早,损伤组织中VEGF和EGFR的表达明显上调,高峰提前。化疗性静脉炎研究中,YHS-1组静脉炎程度及恢复时间与其余两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静脉炎程度轻,恢复早;镜下见YHS-1组急性炎症反应及慢性炎症反应均较其余组轻,局部静脉及周围组织中VEGF表达上调、ICAM-1表达下调。结论:YHS-1对吡柔比星所致小鼠外渗性损伤及兔耳缘静脉炎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疗效分别优于如意金黄散及硫酸镁,且越早应用,效果越显着。其促进外渗性损伤愈合的机制可能是使早期损伤组织中EGFR、VEGF表达上调,高峰提前,促进损伤愈合;防护化疗性静脉炎的机制可能是其使血管及周围组织VEGF表达增多,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修复,使ICAM-1表达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减轻。
周琴[6](2012)在《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恶性胸腹水不仅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生存期。虽然目前中西医方面针对癌性胸腹水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能够在患者良好耐受的基础上有效抑制胸腹水的治疗方法较少有报道。笔者通过总结华蟾素注射液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同时结合本课题组成员关于华蟾素注射液抗肿瘤作用的多项临床观察,总结得出华蟾素注射液为“性寒、有毒”之品,主要包含蟾毒内酯类和吲哚生物碱类两大类活性成分,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及收缩血管、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从“湿”、“热毒”二者分步治疗的角度,将其运用于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的恶性胸腹水中具有中西医理论依据。因此,为系统观察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腹水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笔者在导师指导下设计并进行了本前瞻性、开放性、单中心的临床研究。[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病历均来自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部确诊恶性胸腹水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剔除及终止标准,最终纳入30例患者,其中恶性胸水14名,恶性腹水16名,血性胸腹水16例,非血性14例,均为中大量胸腹水,平均年龄(62.03±14.82)岁,治疗前KSP平均值(44.67±7.76),胸腹水局部症状积分均值(10.4±2.97),主要病种为肺癌、卵巢癌、消化系统肿瘤。所有纳入患者均行胸腔或者腹腔穿刺置管术,在尽量排尽胸腹水后,给予华蟾素注射液(安徽金蟾生化有限公司生产:5ml/支)40ml+生理盐水500ml通过胸腹腔PICC引流管缓慢注入后夹闭,嘱患者每隔10分钟翻身1次,共4次,以促进药物的均匀吸收,每周给予药物灌注3次,每两周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随访1月,给予评价。比较用药前后胸腹水的量、颜色及局部相关症状的变化,记录胸腹水中肿瘤标记物、红细胞浓度水平变化。观察用药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最后对观察结果及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①胸腹水量的疗效评价:全部患者30例,完全缓解1例(3.33%),显效6例(20%)有效7例(23.33%),无效16例(53.33%),总有效率46.67%(14/30);②胸腹水局部相关症状疗效评价:自身前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治疗前后患者胸腹水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③全身体力状况(KSP评分)疗效评价:自身前后比较无显着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前后患者全身体力状况未见改善;④胸腹水红细胞水平影响评价(胸腹水颜色评价):30例纳入患者中血性胸腹腔积液患者16名,胸水11例,腹水5例,一半患者治疗后RBC下降超过50%,其中12名患者治疗后胸腹水红色明显变浅,占75%(12/16),5名血性腹水患者中2名由暗红色血性转为淡黄色,另3名颜色明显变浅,血性腹水颜色改善率100%;⑤胸腹水肿瘤标记物水平影响评价:治疗前30例患者中27例胸腹水中主要TM升高,治疗后70.38%(19/27)其TM明显下降,其中胸水为75%(9/12),腹水66.67%(10/15);⑥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60%(18/30)患者出现疼痛,6.67%(2/30)出现腹泻,10%(3/30)出现恶心呕吐,经对症处理均可缓解,未出现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心律失常等其他不良反应,同时以上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控制胸腹水量的疗效和降低胸腹水中RBC的疗效间存在正向相关。[研究结论]①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可显着降低血性胸腹腔水中的红细胞浓度,尤其是血性腹水,且该作用可能主要与华蟾素注射液中吲哚生物碱类相关;②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可显着降低恶性胸腹水中肿瘤标记物的水平,且该作用可能主要与华蟾素注射液中蟾毒内酯类相关;③恶性胸腹水局部辨证多属“湿热、毒证”,而华蟾素注射液为“性寒、有毒”之品,以“性寒、有毒”的华蟾素胸腹腔灌注治疗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的恶性胸腹水可明显改善局部的“热毒证”,因此进一步应以“利湿、化湿”为重点,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的恶性胸腹水的治疗为从“清热、解毒”过渡至“化湿、解毒”的序贯治疗;④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恶性胸腹水的生长,但总有效率相对较低。为进一步提高华蟾素抑制胸腹水生长能力,西医方面可在安全范围内增加用药剂量或者对其主要抗肿瘤成分提取纯化以增加抗肿瘤成分浓度,中医方面,治疗后期局部辨证多转为“寒湿、毒证”,因此治疗在继续“以毒攻毒”的基础上转用“温化水湿”的治疗,如对华蟾素加热炮制以将其药性转为“性温、有毒”之品,或使用热灌注、P53灌注等治疗;⑤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能有效改善恶性胸腹水的局部压迫症状,但作为一种局部治疗,对原本KSP平均值为(44.67±7.76)的患者的全身状态无明显改善作用,旦恶性胸腹水急性症状得到缓解后应该开始联合全身治疗;⑥华蟾素局部灌注治疗不良反应小,患者可良好耐受。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与控制胸腹水量的疗效以及降低胸腹水中红细胞水平的疗效间可能存在正向相关。
杨延龙,张丞,纪荣,国旭祺,苏永华,朱国福[7](2011)在《中药“创伤膏”治疗化疗药物渗漏局部皮肤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创伤膏"对化疗药物渗漏局部皮肤组织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检测肿胀消退指数、瘀斑发生率、瘢痕脱离率以及病理切片等,研究中药"创伤膏"对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盐酸阿霉素所造成的化疗药物渗漏局部皮肤组织损伤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药"创伤膏"作用于化疗药物渗漏局部皮肤组织损伤模型后,大鼠背部皮损浅红、轻度水肿、溃疡较小,且肿胀消退时间较短,瘀斑发生率低而瘢痕脱落率较高,病理组织显示弥散性炎细胞浸润,表皮完好。结论:中药"创伤膏"对化疗药物渗漏局部皮肤组织损伤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邱玉梅[8](2011)在《裴氏消风散联合碳酸氢钠治疗表阿霉素渗漏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安全、有效的表阿霉素渗漏损伤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家兔12只制作成表阿霉素渗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3只。A组用3%碳酸氢钠1ml加5%地塞米松0.1mg作局部封闭、用裴氏消风散冷外敷;B组用0.1g/5ml利多卡因1ml作局部封闭后用硫酸镁湿敷;C组用0.1g/5ml利多卡因1ml作局部封闭后用烧伤膏外敷;D组用0.1g/5ml利多卡因1ml作局部封闭后冷敷。治疗后2天、7天取4组局部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20天对局部皮肤损伤进行分度评价。结果:治疗后2天、7天四组局部组织进行组织学评价及20天局部皮肤损伤进行分度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A组效果最优。结论:局部配合裴氏消风散联合碳酸氢钠地塞米松治疗组,具有减轻表阿霉素渗漏所致局部组织损伤及促进损伤修复的良好作用。
杨延龙,张丞,纪荣,国旭祺,苏永华[9](2011)在《紫草素促进化疗药物渗漏局部皮肤组织损伤愈合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紫草素对化疗药物渗漏局部皮肤组织损伤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皮下注射盐酸阿霉素造成化疗药物渗漏局部皮肤组织损伤模型,分为未处理组、喜辽妥阳性对照组、紫草素实验组,每组15只。造模30m in后进行相应干预,未处理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他组用相应药物在损伤处涂擦。外敷面积直径为15-20mm,均匀涂满为度。每日外敷2次,连续用药3周。观测大鼠局部损伤皮肤组织肿胀消退指数、瘀斑发生率、瘢痕脱离率;光镜观察并分析炎细胞浸润、水肿、坏死、出血、血栓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表现。结果与未处理组及喜辽妥组比较,紫草素组大鼠背部皮损浅红、轻度水肿、溃疡较小,且水肿消退时间较短,肿胀消退指数升高,瘢痕发生率降低而其脱落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切片显示弥散性炎细胞浸润,表皮完好。结论紫草素对化疗药物渗漏局部皮肤组织损伤愈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谭巧靖,沈洁,覃雪玲,梁凤华[10](2011)在《不同溶液引起渗漏性损伤的机制分析及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静脉渗漏性损伤相关因素的认识,根据不同溶液的特点,总结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临床经验。在发生了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情况下,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处理,减轻损伤程度,将患者痛苦减至最低点。
二、中药外敷治疗阿霉素渗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外敷治疗阿霉素渗漏(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及技术路线 |
1 相关概念定义 |
1.1 局部疼痛感的操作性定义 |
1.2 中药湿热敷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
2 文献回顾 |
2.1 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因素 |
2.2 静脉输液10%氯化钾的必要性及输注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疼痛的产生机制 |
2.3 中西医干预静脉输液引起疼痛的临床护理方法 |
2.4 中医护理技术在静脉输液引起疼痛干预中的优势 |
2.5 文献回顾总结 |
3 研究目的 |
4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验证 |
1 经验方来源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查阅法 |
3.2 专家小组会议 |
4 研究结果 |
4.1 文献查阅结果 |
4.2 小组讨论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 |
第三部分 中药湿热敷在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中应用的护理操作流程优化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头脑风暴人员纳入 |
2.2 头脑风暴内容 |
2.3 头脑风暴讨论议程 |
3 研究结果 |
4 研究结论 |
第四部分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干预方法 |
2.4 研究工具与指标 |
2.5 资料收集方法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保护的措施 |
3 结果 |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检验 |
3.2 三组患者临床研究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中药湿热敷的作用机制 |
4.2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作用 |
4.3 中药湿热敷对疼痛引起心率血压变化的间接影响 |
4.4 中药湿热敷改善患者输液依从性的影响 |
4.5 中药湿热敷组患者的满意度 |
4.6 中药湿热敷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4.7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
第五部分 总结 |
1 本研究的结论 |
2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2.1 创新性 |
2.2 局限性 |
2.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全文) 药物引起静脉局部疼痛感的临床应用研究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 |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四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特殊药物 |
附录五 调查问卷 |
附录六 伦理审查审批件 |
附录七 知情同意书 |
(2)金黄膏外敷治疗康莱特注射液引起的静脉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炎 |
1.1 输液性静脉炎诊断标准 |
1.2 康莱特注射液所致的静脉炎 |
2 金黄膏的成分及作用 |
3 金黄膏应用 |
3.1 金黄膏外敷方法 |
3.2 金黄膏治疗静脉炎 |
4 小结 |
(3)外源性bFGF对阿霉素渗漏局部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实验材料 |
1.2建模方法 |
1.3干预与分组 |
1.4指标观察与方法 |
1.5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阿霉素不同处理组局部组织损伤程度肉眼观察比较 |
2.2阿霉素所致皮损在不同时间干预的病理观察比较 |
3讨论 |
(4)中药外敷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癌性疼痛 |
2 术后并发症 |
3 放射性皮肤损伤 |
4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 |
5 化学药物引起的局部损伤 |
6 恶性胸腹水 |
7 结 语 |
(5)延胡索合剂(YHS-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防治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各组外渗性损伤后肉眼表现 |
1.2.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 |
1.2.3 各组外渗性损伤程度比较 |
1.2.4 各组外渗性损伤面积 |
1.2.5 各组外渗性损伤愈合时间 |
1.2.6 各组病理形态学观察 |
1.3 讨论 |
1.3.1 建立动物模型的原则 |
1.3.2 吡柔比星溶液最终浓度的选择 |
1.4 小结 |
二、YHS-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各组外渗性损伤面积的比较 |
2.2.2 各组外渗性损伤愈合时间比较 |
2.2.3 各组外渗性损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表现 |
2.2.4 各组损伤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中EGFR、VEGF的表达 |
2.3 讨论 |
2.3.1 YHS-1主要中药成分的功效 |
2.3.2 皮肤损伤愈合过程 |
2.4 小结 |
三、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各组家兔注射吡柔比星后反应及静脉炎肉眼表现 |
3.2.2 不同浓度组实验家兔静脉炎发生情况 |
3.2.3 各组兔耳缘静脉炎病理损伤表现 |
3.3 讨论 |
3.3.1 吡柔比星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常见原因 |
3.3.2 建模方法的探索 |
3.4 小结 |
四、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各组静脉炎发生率及分级 |
4.2.2 各组静脉炎愈合时间比较 |
4.2.3 病理形态学观察 |
4.2.4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化疗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腔积液研究进展 |
1、恶性腹腔积液中医病因病机 |
2、恶性腹腔积液西医形成机制 |
3、恶性腹水中医治疗进展 |
3.1 引流腹水 |
3.2 腹腔内抗肿瘤中药灌注 |
3.3 中药口服 |
3.4 中药外敷 |
4、恶性腹腔积液西医治疗进展 |
4.1 腹水引流 |
4.2 腹腔-静脉分流术 |
4.3 全身化疗 |
4.4 腹腔内灌注化疗 |
4.5 生物免疫制剂 |
4.6 热疗 |
4.7 放射性粒子 |
综述二 恶性胸腔积液研究进展 |
1、祖国医学对恶性胸腔积液的病因病机认识 |
2、恶性胸腔积液的西医形成机制 |
3、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治疗进展 |
3.1 抗肿瘤中药胸腔灌注 |
3.2 汤药口服 |
3.3 中药外敷 |
4、恶性胸腔积液的西医治疗进展 |
4.1 全身化疗 |
4.2 胸水引流 |
4.3 胸膜固定术 |
4.4 热灌注治疗 |
4.5 电视胸腔镜治疗 |
4.6 放射治疗 |
4.7 胸腔化疗药灌注 |
4.8 生物免疫制剂胸腔灌注 |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1、古文记载及现代研究对干蟾的认识及应用 |
2、华蟾素注射液的现代研究 |
2.1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组分 |
2.2 华蟾素注射液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
2.3 华蟾素注射液不同用药途径的抗肿瘤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恶性胸腹腔积液中医局部辨证标准 |
1.3 恶性胸腹腔积液的诊断标准 |
1.4 病例的纳入标准 |
1.5 治疗前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初步定量标准 |
1.6 病例的排除标准 |
1.7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及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方案设计 |
2.2 试验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评价标准 |
临床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2、结果 |
2.1 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对恶性胸腹水量变化的近期疗效评价 |
2.2 治疗前后KSP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变化 |
2.3 恶性胸腹水中RBC水平变化(n)的疗效评价 |
2.4 恶性胸腹水中肿瘤标记物水平变化(n)的疗效评价 |
2.5 不良反应及其与疗效间的相关性 |
第三部分 分析及讨论 |
1、研究结果分析 |
1.1 治疗期间胸腹水量变化 |
1.2 治疗期间肉眼血性胸腹水患者胸腹水中红细胞水平变化 |
1.3 恶性胸腹水中肿瘤标记物水平变化 |
1.4 KPS评分状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1.5 不良反应 |
2、中医理论对恶性胸腹腔积液治疗的指导 |
3、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腹水的可能机制 |
3.1 中医方面 |
3.2 西医方面 |
4、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1 临床思维的创新 |
4.2 评价方法的创新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裴氏消风散联合碳酸氢钠治疗表阿霉素渗漏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分组 |
1.2 方法 |
1.2.1 动物模型制作: |
1.2.2 渗漏损伤治疗方法: |
1.2.3 标本采集方法: |
1.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2.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紫草素促进化疗药物渗漏局部皮肤组织损伤愈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动物 |
1.1.2 药物 |
1.1.3 药物配制 |
1.1.4 主要器材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大体观测情况 |
2.2 组织病理学改变 |
3 讨论 |
(10)不同溶液引起渗漏性损伤的机制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
1.1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机制 |
1.2 临床表现 |
1.2.1 表现 |
1.2.2 评估 |
2 静脉渗漏的处理措施 |
3 讨论 |
四、中药外敷治疗阿霉素渗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D]. 王煜.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金黄膏外敷治疗康莱特注射液引起的静脉炎的研究进展[J]. 孙秋月.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S1)
- [3]外源性bFGF对阿霉素渗漏局部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J]. 梁淑霞,黄利全,丁明星,陈桂园,朱楼英. 中国现代医生, 2015(22)
- [4]中药外敷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概况[J]. 陈闯. 湖南中医杂志, 2013(05)
- [5]延胡索合剂(YHS-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防治及机制研究[D]. 孙甜甜.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6]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临床研究[D]. 周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7]中药“创伤膏”治疗化疗药物渗漏局部皮肤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 杨延龙,张丞,纪荣,国旭祺,苏永华,朱国福. 辽宁中医杂志, 2011(12)
- [8]裴氏消风散联合碳酸氢钠治疗表阿霉素渗漏损伤的实验研究[J]. 邱玉梅. 中国护理管理, 2011(09)
- [9]紫草素促进化疗药物渗漏局部皮肤组织损伤愈合的实验研究[J]. 杨延龙,张丞,纪荣,国旭祺,苏永华.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07)
- [10]不同溶液引起渗漏性损伤的机制分析及处理[J]. 谭巧靖,沈洁,覃雪玲,梁凤华.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