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贾琼[1](2021)在《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能够助推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档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清晰系统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文明传承,加强历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因此,以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内容组织、聚合与开发等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数据化应用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推进的重点领域。一方面,用户对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获取的需求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政府、社会和个人对历史档案的政治需求、学术需求、文化需求愈发迫切,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等新特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格局,数字人文、数据挖掘、知识组织等理论方法正在广泛应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数据化加工、深度组织与实际应用等工作。但是面对卷帙浩繁、异构多元的历史档案资源,其深度聚合、语义互联、知识映射等问题的应用有效性有待解决。基于此,引入关联数据技术,构建实现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解决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在理论层面、技术应用层面和实践层面具有较强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场景。本研究在历史档案资源价值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系统的梳理了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资源聚合、关联数据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具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在明确本研究基本研究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以档案价值论、档案知识组织、数字人文等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导,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关联数据技术驱动下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明确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关联强度、关联维度、关联阶度以及关联粒度四个维度,基于对历史档案资源层级的划分,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整体框架。其次,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对常用的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元数据标准选择的思路和步骤,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描述的元数据方案;在对历史档案知识分类、知识本体层级划分等工作的基础上,以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档案为案例对象进行元数据实例研究,并以盛宣怀档案为例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通过元数据元素识别、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等过程,实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的构建。第三,基于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进一步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语义化操作与发布流程,强化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方案的可操作性。第四,详尽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的主要功能,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服务平台。最后,针对目前历史档案资源服务现状,提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实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模型构建、技术方案、实现路径等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为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对于激活历史档案价值实现,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满足政府、社会及个人的现实需求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颜雅玲[2](2020)在《地市级档案馆信息服务优化研究 ——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这个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里,社会对开放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逐步增加,档案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及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日益凸显,档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政务公开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持续开展,进一步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理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发挥自身优势,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档案馆信息服务方式,为公众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利用。然而一些地市级档案馆受管理体制、人才不足等因素制约,导致发展面临着一些瓶颈。本文采用新公共服务和整体性治理理论探析政务公开背景下地市级档案馆信息服务开展情况,并采用文献法、案例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例,阐述了政务公开环境下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代表的地市级档案馆开展档案信息利用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的现状,并归纳出档案馆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档案资源开发滞后、开放力度不大、分布不均匀、馆藏不合理等;二是线上服务工作中缺少多媒体宣传、网站建设不完善等;三是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政府信息收集范围小、报送不及时,政府信息公开和档案开放之间的冲突,政府主动公开信息少,档案馆公信力不够等问题;四是档案馆工作人员稳定性不强、专业水平低、对政府信息内容了解不多等。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对公众需求的认识、档案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通过借鉴国内外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研究的经验,提出从创新档案馆服务理念、推进馆藏资源整合共享、优化档案馆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加强人才建设等方面的优化对策。本文在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研究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问题,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不但丰富了地市级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档案馆开展政府信息服务提供参考。
王萌[3](2020)在《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电子文件激增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针对电子文件管理形成了一种新的实践管理模式——后保管模式。后保管模式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档案保管模式,它的核心是电子文件由其形成机构保管,而不必移交给档案馆,档案馆的职能定位从单纯的文件保管机关转变为一个监督形成者保管其生成档案的监管中心。在后保管模式形成之初,它仅仅是一种思想上的转变。然而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率先尝试探索了后保管模式的实践方式,它接受了后保管的思想,并制定了后保管政策宣布实施。在近二十多年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中,澳大利亚一直在积极探索,不断更新档案实践管理模式,为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提供了广泛的意见。所以,笔者选用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后保管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力求探究澳大利亚后保管模式的核心特征及发展过程,剖析澳大利亚后保管模式的精髓,为我国电子文件的保管工作提出参考建议。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和质性研究法,笔者根据研究主题选取了12位国内外访谈对象,身份分别为国内外电子文件领域研究专家及档案馆工作者。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设计不同的专家访谈提纲。在访谈完成后,对访谈结果进行质性分析,分析总结了各位被访者关于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的形成背景、实施情况、演变过程以及评价。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的形成(包括形成背景、具体内容、实施情况)以及后续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从而辩证地对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作出评价,并由此引发了对于中国电子文件管理实践模式的启示,为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工作提供了一系列参考建议。
陈艳[4](2020)在《我国省级档案数据治理体系框架构建研究 ——基于浙江省实践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治理”这一活跃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术语在“国家治理”实践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又化身为热词活跃在档案学研究领域,档案治理、数据治理、档案数据治理等概念成为档案学学科新的研究理论范畴和实践前沿工作新词。本文选取浙江省为研究案例,分析和总结浙江省档案数据治理工作的体系构架,并试图构建档案数据治理体系的一般模型,以期在理论上,完善我国档案数据治理理论研究;在实践上,为我国的档案数据治理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全文共分为以下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篇,首先分析了档案数据治理兴起的背景,主要背景原因包括大数据时代、开放数据趋势和档案“单套制”转变等:其次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与不足;再次是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明确了现今有关档案数据治理的理论研究进度,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最后梳理了治理理论与数据治理理论,并给出了本文相关概念的定义,包括档案数据、档案治理、档案数据管理、档案数据治理等。第二大部分为实践经验篇,从治理内容、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和治理成果四个层面分析了浙江省档案数据治理实践工作。浙江省档案数据治理体系形成了以浙江省档案局为中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主体结构,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支撑、活动保障等举措推进治理过程,采取的治理举措涉及到数据管理、安全治理和服务治理三个方面,最终形成了智慧档案、平安档案、最多跑一次、一网查档,百馆联动、异地查档,跨馆服务等治理成果。第三大部分为理论贡献篇,提出了由生态层、基础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以及组织结构、政策措施、质监管理、数字化、数据化、数据汇集、数据过滤、数据资产、共享平台、开放平台和媒体平台十一个维度所构成档案数据治理体系架构的一般模型。
姜费腾[5](2020)在《Y海事局档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对档案的研究可以研判工作发展方向,掌握高效工作方法,维持国家政策的正常执行,以保持国家政策科学决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建局以来,Y海事局把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研究档案管理工作,有助于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提高档案服务海事中心工作的能力。本文以Y海事局的档案管理现状作为分析对象,采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案例借鉴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公共服务、档案管理等理论对国内外档案管理特别是海事档案管理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讨论海事档案管理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研究Y海事局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对其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借鉴现代档案管理模式及先进经验,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改进策略。
张燕[6](2020)在《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档案与记忆共生相长,恒久绵长。“社会记忆”现已成为学界共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域。社会记忆再生产属于一种普遍性社会现象,档案领域为其重要领域和典型场域。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是近几年档案学界出现的新课题,以探索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在机制、参与社会再生产发展规律为问题导向。本文引入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汲取档案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营养,综合运用档案记忆理论、社会记忆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媒介传播理论等,从档案、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出发,深入阐释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实质、运作过程与作用机理,从学理上就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抽象与分析,并以变革中的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与分析语境,探讨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发展与推进机制。本研究采用“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范畴统摄多方面的档案实践,进一步提炼其概念、要素、结构、性质、功能、运行机理等,初步构建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档案记忆表现为从中介切入的“刻写”的社会记忆形态。档案记忆再生产是行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融文本形式、内容、意义再生产于一体,经由生成、加工到消费的往复更新过程,实现档案记忆的累积、更新、展演、传播与共享。作为一项典型的记忆实践活动,档案记忆再生产以记忆传承、社会治理、文化认同三大社会功能的发挥,作用于整体社会记忆再生产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借鉴文件连续体模式,本文构建了档案记忆再生产参与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将既往受忽视的媒体要素纳入其中,从档案记忆社会化、社会记忆档案化两个维度突出加工性和往复更新性。结合实践考察,本研究探析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以及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情境变化。档案记忆再生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时空,从古至今呈现出由封闭、分散、单一走向开放、系统、多元的演变轨迹。档案记忆再生产受档案记忆系统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媒介技术等外部因素,以及档案记忆再生产主体、档案记忆制度、档案记忆资源等内部因素。步入快速演进的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度嵌入社会结构,社会转型、国家治理、文化消费、媒体融合等社会情境的变化共同推动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发展。聚焦具体环节,本文深入解析档案记忆再生产在生成、加工、消费三方面的变化。档案记忆生成环境从传统、单一、单向度转向电子环境、竞争记忆场域和交互语境;生成主体从官方、精英走向民间、大众;生成对象从传统形态记忆转向数字记忆,并扩展到新媒体档案记忆、个体档案记忆。档案记忆加工目的趋向意义再生产,从注重史学研究到追求共享记忆;加工形态由文本到可视化,并以空间记忆和影像记忆为代表;加工方式转向数字化、叙事化、创意化、融合化。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由传统用户到数字消费者;消费对象从内容到注重情感、认同、价值等的意义消费,并成为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主要内容;消费方式转向数字化、个性化、品牌化、休闲化,消费途径趋向在线获取。本研究提炼概括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探究这一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推进机制。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在路径、取向、内容、方式、范围五方面,由单向性、生产性、凝固性、单一性、区域性转向多元化、消费性、流动化、融合化、全球化。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将产生多重影响,包括数字记忆迈向智能、媒体记忆加速融合、共享记忆趋向反思、社会记忆竞争加剧、社会记忆遗忘凸显。档案部门可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主旨、主体、客体、中介、关系等维度,实施价值引导、协同参与、消费者培育、多维叙事、媒体融合和伦理约束等六大机制,提升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能级,促进社会记忆及整个社会再生产。研究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蕴涵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深度关切。当下媒体融合浪潮方兴未艾,对档案领域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媒体不仅作为记忆中介,更作为重要的记忆机制作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本文将档案和档案工作视作一种社会建制,统摄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论域,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实践活动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应,从理论层面进行抽象与建构,在丰富档案记忆理论研究的同时,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黄珊珊[7](2020)在《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科学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飞快,信息安全与以往的信息安全有着显着的历史逻辑延续性,但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风险链、风险域以及风险度都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档案事业获取新的发展机遇,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安全更加不容忽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形成网络空间多极治理体系,搭建档案信息共享共治平台。本文重视档案信息安全思想的融入,一方面使得档案信息安全制度得以完善;另一方面使得相关主体的利益获得协调,实现多种信息安全手段的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和有序。现如今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提升,人们对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档案信息的安全也会存在一些隐患。目前电子档案逐渐替代了传统纸媒档案,后者主要是安全指数低、保存难度高、管理成本高,这也使得电子档案的优点得到了彰显。故此需要在管理制度上实现二者的融合,实现同步管理,在被利用的档案与技术文件收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档案的存储和管理,对一些原件,也应当进行妥善的保管。本文对档案信息安全的治理进行深度研究,从治理的理念、治理的必要性、治理的手段这三方面着重进行分析。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存在的理论空白和不足,分析现有技术、制度、人才培养等方面不健全的原因,提出建立新型的、全面的学术构想,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孟瑞芳[8](2019)在《信息生态视角下档案保护生态系统的变迁及维护研究》文中认为档案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原始记录,档案保护不仅有利于档案寿命的延长,而且对档案内容的保存至关重要。档案保护的使命是对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档案进行集中收集、有效保管和方便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档案种类逐渐增多,围绕档案有序管理和安全保护所采用的方法和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时代,以纸质载体为核心的传统时代的档案保护理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面对大量的电子档案的产生,档案保护关注点由实体安全向信息安全转变,档案保护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档案形成内容的丰富性、参与主体的多样性、过程的风险性、外部作用的影响明显增强等特点。信息生态理论是信息理论与生态学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档案作为最原始、最真实的信息资源,运用生态、信息生态视角,以档案载体的演变为纲,重新审视以及梳理档案保护生态环境的变迁,能够丰富档案保护理论的内容。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构建出档案保护生态系统模型,以应对数字时代复杂环境给档案保护工作带来的挑战,更好的满足对未来档案保护工作的指导。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生态基础理论视角下档案保护生态系统的构成。首先阐述了信息生态的基础理论,包括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链理论。其次,信息生态和档案保护二者具有较强联系,在此基础上阐述信息生态理论引入档案保护的可行性以及信息生态对于档案保护生态系统构建的指导意义,从而剖析用信息生态视角研究档案保护的原因,然后着重阐述档案保护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第二部分是档案保护生态系统的变迁,按照载体的演变,分为三个时代,纸前时代、纸质时代、纸后时代,首先阐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档案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及其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档案保护生态系统变迁的原因以及规律。第三部分是档案保护生态系统的维护。信息生态链基础理论强调环节之间的链式关系,针对档案保护领域,档案保护工作涉及到形成、保管和利用三个环节,从信息生态链的角度来加强档案全过程安全管理,其中包括对纸质档案的安全保护。这完全符合了生命周期理论对档案保护工作的指导作用。在每个环节,从档案保护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层面提出维护策略。
苗守香[9](2019)在《中国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基于1961年以来档案保护教材的分析》文中认为我国档案保护学科自1954年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档案保护技术方法的研究,形成了一大批的学术成果。对于纸质档案制成材料的损毁规律以及最大限度延长其寿命的研究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档案保护理论和知识体系。1961年第一本档案保护教材《档案保管技术学》的出版,建立了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雏形。随着照片档案、磁载体档案等新型载体档案出现,档案保护学者积极的投身于其保护方法的研究,拓宽了档案保护学科的研究范围,扩充了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容,给档案保护学科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电子档案的大量形成,逐渐成为档案保护的重点,档案学者发现纸质档案保护的方法理念并不适用电子档案,然而原有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仍以纸质档案保护为核心,因此必须要进行革新,建立一个全新的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满足当前保护需求。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包括建立的背景、标志以及建立后所带来的影响。第二部分论述了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逐渐成熟,成熟的标志包括:体现知识体系核心内容的教材建设不断繁荣、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主体内容趋于稳定、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不同形式的架构。第三部分主要就21世纪以来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即电子档案的出现给原有知识体系带来诸多挑战、原有知识体系局限性日显。第四部分探讨了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重新架构,分别从原有知识体系的调整与完善、新知识体系构建的设想两方面进行论述。
李木兰[10](2019)在《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特里·库克是近现代档案学的重要人物。其档案学思想不仅影响着加拿大的档案界,也对中国的档案实践和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文章运用文献统计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对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的形成进行统计和梳理,系统分析并阐释“新来源观”、“宏观鉴定论”、“后保管模式”和“档案学范式思想”本身的内在逻辑、相互之间的联系。其次,利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其思想与传统来源观、谢伦伯格鉴定思想及传统保管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说明其思想的时代适用性。再次,阐明其档案学思想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在档案界引起了社会记忆研究热和档案资源观的改变,引导当前中国档案范式研究和引发学者对档案学范式的深层次思考;另一方面,在档案实践领域中对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鉴定工作和档案职业产生的积极作用。最后,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领域,特里·库克的档案学思想对当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全面研究其档案学思想,有助于深入把握其思想精髓,予以中国档案学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启迪中国档案界对国外档案学理论和思想适当的学习和借鉴,利于档案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创新。从而为中国档案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浅谈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畴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
2.1.2 档案资源聚合 |
2.1.3 关联数据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
2.1.4 研究述评 |
2.2 相关理论 |
2.2.1 档案价值论 |
2.2.2 知识组织理论 |
2.2.3 数字人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 |
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 |
3.1.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 |
3.1.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流程 |
3.1.3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目标 |
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的多维分析 |
3.2.1 关联强度 |
3.2.2 关联维度 |
3.2.3 关联阶度 |
3.2.4 关联粒度 |
3.3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构建 |
3.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层级划分 |
3.3.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结构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 |
4.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
4.1.1 常用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比较分析 |
4.1.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思路 |
4.1.3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步骤 |
4.1.4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 |
4.1.5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实例 |
4.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建模 |
4.2.1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分类体系 |
4.2.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的类型 |
4.2.3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 |
4.2.4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实例 |
4.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
4.3.1 元数据元素识别 |
4.3.2 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 |
4.3.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与聚合 |
5.1 历史档案资源语义化处理 |
5.1.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语义化转换 |
5.1.2 历史档案资源RDF化过程 |
5.1.3 历史档案资源实体语义关联关系识别 |
5.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 |
5.2.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URI命名 |
5.2.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存储 |
5.2.3 基于D2R的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 |
5.2.4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实例 |
5.3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聚合 |
5.3.1 关联数据聚合方法 |
5.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互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 |
6.1 基于关联数据的聚合服务功能 |
6.1.1 历史档案资源检索服务 |
6.1.2 历史档案资源推荐服务 |
6.1.3 历史档案资源可视化服务 |
6.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服务平台结构设计 |
6.2.1 存储层 |
6.2.2 描述层 |
6.2.3 服务层 |
6.2.4 应用层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策略 |
7.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实施策略 |
7.1.1 实现多源异构历史档案资源采集方法 |
7.1.2 建立多元协作的组织机制 |
7.1.3 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 |
7.1.4 提供泛在化关联数据应用服务 |
7.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的保障机制 |
7.2.1 政策保障 |
7.2.2 技术保障 |
7.2.3 人才保障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地市级档案馆信息服务优化研究 ——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档案馆及其性质 |
2.1.2 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 |
2.2 理论基础及启示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地市级档案馆开展信息利用服务的现状 |
3.1 地市级档案馆的基本概况 |
3.1.1 地市级档案馆馆藏情况和人员构成 |
3.1.2 档案开放利用和政府信息公开查询 |
3.2 案例分析——温州市档案馆 |
3.2.1 概况 |
3.2.2 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情况 |
3.2.3 档案馆信息服务开展情况 |
3.3 温州市档案馆信息服务情况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3.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地市级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1 馆藏档案资源匮乏 |
4.1.2 线上服务技术薄弱 |
4.1.3 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尚存不足 |
4.1.4 档案馆在政府信息服务方面的公信力不够 |
4.1.5 缺少专业人员与高端人才 |
4.2 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管理体制的制约 |
4.2.2 对政务公开背景下公众新需求认识不足 |
4.2.3 档案法规制度在保障档案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的障碍 |
4.2.4 缺乏有效的档案馆信息服务监督和反馈机制 |
第五章 地市级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优化的对策 |
5.1 创新档案馆公共服务理念 |
5.1.1 坚持以公共利益为宗旨 |
5.1.2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 |
5.2 推进档案资源整合共享 |
5.2.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整合公众所需资源 |
5.2.2 推行政府信息“文档一体化” |
5.2.3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与现行文件资源的整合 |
5.2.4 提高数字档案资源整合共享 |
5.3 优化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和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
5.3.1 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方式 |
5.3.2 重视网络平台的宣传工作 |
5.3.3 完善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 |
5.3.4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
5.4 建立有效的档案馆信息服务监督和反馈机制 |
5.4.1 建立有效的档案工作监督机制 |
5.4.2 推进档案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
5.5 加强档案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 |
5.5.1 创新人才引入方式 |
5.5.2 加强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
5.5.3 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政府信息服务水平 |
5.5.4 加强档案人才资源整合力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问卷调查 |
(3)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文件 |
2.1.2 “后保管” |
2.1.3 后保管模式 |
2.2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2.1 文件连续体理论 |
2.2.2 新詹金逊主义 |
第三章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的访谈调查 |
3.1 访谈调查的目的及访谈原因 |
3.1.1 访谈原因 |
3.1.2 访谈目的 |
3.2 研究设计 |
3.3 访谈实施 |
3.3.1 访谈准备 |
3.3.2 访谈实施 |
3.3.3 访谈结果 |
3.4 访谈文字内容分析 |
3.4.1 开放性编码 |
3.4.2 主轴编码 |
3.4.3 选择性编码 |
3.4.4 Nvivo软件分析结果 |
第四章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的形成 |
4.1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的形成背景 |
4.1.1 理论背景 |
4.1.2 实践背景 |
4.2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的内容 |
4.2.1 电子文件保管的一般要求 |
4.2.2 电子文件的创建和管理原则 |
4.2.3 电子文件价值的鉴定原则 |
4.2.4 元数据和背景信息要求 |
4.2.5 文件形成机构职责与国家档案馆职责 |
4.2.6 特殊情况下的档案转移要求 |
4.3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的实施 |
4.3.1 实施范围 |
4.3.2 实施阶段 |
4.3.3 实施结果 |
第五章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的演变 |
5.1 分布式保管模式向集中式保管模式的转变 |
5.1.1 集中式保管政策的形成 |
5.1.2 集中式保管政策的发展 |
5.2 集中式保管模式向集中与分布并行模式的转变 |
5.2.1 澳大利亚档案理事会的分布式保管政策 |
5.2.2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分布式保管政策 |
第六章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的评价及启示 |
6.1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的评价 |
6.1.1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的优势 |
6.1.2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的局限性 |
6.2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的启示 |
6.2.1 推行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 |
6.2.2 加强电子文件管理体系建设 |
6.2.3 优化电子文件管理策略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The interview to David Roberts |
附录2 :访谈提纲——The interview to the Australia archivist |
附录3 :访谈提纲——The interview to Frank Upward |
附录4 :访谈提纲——The interview to Adrian Cunningham |
附录5 :访谈提纲——The interview to Luciana Duranti |
附录6 :访谈提纲——国内专家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我国省级档案数据治理体系框架构建研究 ——基于浙江省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数据时代 |
1.1.2 开放数据趋势 |
1.1.3 “单套制”转变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价值 |
1.2.2 理论价值 |
1.3 研究内容 |
1.3.1 理论基础研究 |
1.3.2 浙江案例分析 |
1.3.3 理论创新探究 |
1.3.4 研究总结展望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网络调研法 |
1.4.3 案例研究法 |
1.4.4 实地调研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局限性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依据 |
2.1 研究综述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1.3 研究述评 |
2.2 理论依据 |
2.2.1 治理理论概念梳理 |
2.2.2 数据治理理论概念梳理 |
2.3 概念定义 |
2.3.1 档案数据与档案治理 |
2.3.2 档案数据管理与档案数据治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浙江省档案数据治理体系要素分析 |
3.1 治理内容 |
3.1.1 数据管理 |
3.1.2 安全治理 |
3.1.3 服务治理 |
3.2 治理主体 |
3.2.1 中心治理主体 |
3.2.2 多元治理主体 |
3.3 治理过程 |
3.3.1 政策支持举措 |
3.3.2 技术支撑举措 |
3.3.3 活动保障举措 |
3.4 治理成果 |
3.4.1 智慧档案 |
3.4.2 平安档案 |
3.4.3 最多跑一次 |
3.4.4 一网查档,百馆联动 |
3.4.5 异地查档,跨馆服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档案数据治理体系架构构建策略 |
4.1 生态层: 维护档案数据治理安全环境 |
4.1.1 档案数据治理组织结构 |
4.1.2 档案数据治理政策措施 |
4.1.3 档案数据治理质监管理 |
4.2 基础层: 搭建档案数据治理基础设施 |
4.2.1 档案数字化 |
4.2.2 档案数据化 |
4.3 数据层: 控制档案数据治理数据流向 |
4.3.1 档案数据汇集 |
4.3.2 档案数据过滤 |
4.3.3 档案数据资产 |
4.4 应用层: 打造档案数据治理服务平台 |
4.4.1 档案数据共享平台 |
4.4.2 档案数据开放平台 |
4.4.3 档案数据媒体平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Y海事局档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综述分析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档案 |
2.1.2 档案管理 |
2.1.3 海事档案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档案管理理论 |
3 Y海事局档案管理现状 |
3.1 Y海事局简介 |
3.1.1 组织机构情况 |
3.1.2 主要履行职责 |
3.2 Y海事局档案管理发展历程 |
3.2.1 起步阶段 |
3.2.2 规范阶段 |
3.2.3 提升阶段 |
3.3 Y海事局档案管理流程和管理机制 |
3.3.1 档案管理流程 |
3.3.2 档案管理机制 |
3.4 Y海事局档案管理取得的成绩 |
3.4.1 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完善 |
3.4.2 室藏档案数量逐渐壮大 |
3.4.3 档案工作制度不断健全 |
3.4.4 档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
3.4.5 档案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
3.4.6 编研利用效果有力提升 |
4 Y海事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4.1 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4.1.1 队伍配置不健全 |
4.1.2 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
4.1.3 工作积极性不强 |
4.2 档案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4.2.1 档案工作规范化程度不一 |
4.2.2 档案收集不及时、不齐全 |
4.3 档案编研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4.3.1 重藏轻用的落后理念未消除 |
4.3.2 海事档案编研层次有待提高 |
4.3.3 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不够精细 |
4.4 档案管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4.4.1 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淡薄 |
4.4.2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
4.4.3 电子归档程序不规范 |
5 国内其它海事局档案管理案例分析 |
5.1 国内其它海事局档案管理 |
5.1.1 江苏海事局档案管理 |
5.1.2 连云港海事局档案管理 |
5.1.3 南京海事局档案管理 |
5.1.4 江阴海事局档案管理 |
5.2 经验启示 |
5.2.1 应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
5.2.2 应建立健全、专业的的档案管理队伍 |
5.2.3 应加大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投入 |
6 加强Y海事局档案管理的对策 |
6.1 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
6.1.1 完善专兼职档案员队伍配置 |
6.1.2 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
6.1.3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惩戒机制 |
6.2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和机制 |
6.2.1 建立健全责任制 |
6.2.2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
6.3 提升档案开发利用水平 |
6.3.1 加强档案宣传工作 |
6.3.2 充分发挥档案服务和指导作用 |
6.3.3 精细化开展档案价值鉴定工作 |
6.4 大力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 |
6.4.1 提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
6.4.2 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管理和利用制度 |
6.4.3 认真推进电子档案归档和纸质档案数字化 |
6.5 重视档案安全体系建设 |
6.5.1 加强档案实体安全保障 |
6.5.2 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
1.2.1 主要概念 |
1.2.2 理论基础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1.1 国外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1.2 国内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2 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2.1 国外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2.2 国内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3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3.1 国外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3.2 国内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阐释 |
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 |
3.1.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双重维度 |
3.1.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表现 |
3.1.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比较分析 |
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结构 |
3.2.1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形式、内容与意义 |
3.2.2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主体、客体与关系 |
3.2.3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加工与消费 |
3.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性质与功能 |
3.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性质 |
3.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功能 |
3.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运行机理 |
3.4.1 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启示 |
3.4.2“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构建 |
3.4.3“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内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与转型情境 |
4.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 |
4.1.1 古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
4.1.2 近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
4.1.3 现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
4.1.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演变轨迹 |
4.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
4.2.1 档案记忆系统外部环境因素 |
4.2.2 档案记忆系统内部构成因素 |
4.2.3 档案记忆再生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
4.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情境 |
4.3.1 新媒体时代社会转型的发展 |
4.3.2 新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的转变 |
4.3.3 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的兴起 |
4.3.4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变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转型 |
5.1 档案记忆生成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
5.1.1 档案记忆生成的内容与方式 |
5.1.2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
5.1.3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
5.2 档案记忆生成环境的转变 |
5.2.1 从传统环境到电子环境 |
5.2.2 从单一场域到竞争记忆场域 |
5.2.3 从单向语境到交互语境 |
5.3 档案记忆生成主体的转变 |
5.3.1 从官方走向民间 |
5.3.2 从精英走向大众 |
5.4 档案记忆生成对象的转变 |
5.4.1 从传统记忆到数字记忆 |
5.4.2 新媒体档案记忆的兴起 |
5.4.3 个体档案记忆的显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加工转型 |
6.1 档案记忆加工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
6.1.1 档案记忆加工的内容与类型 |
6.1.2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
6.1.3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
6.2 档案记忆加工目的的转变 |
6.2.1 传统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 |
6.2.2 从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 |
6.3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转变 |
6.3.1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社会化 |
6.3.2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协同化 |
6.4 档案记忆加工形态的转变 |
6.4.1 档案记忆加工的视觉化转向 |
6.4.2 档案记忆加工之影像生产 |
6.4.3 档案记忆加工之空间生产 |
6.5 档案记忆加工方式的转变 |
6.5.1 档案记忆加工的数字化 |
6.5.2 档案记忆加工的叙事化 |
6.5.3 档案记忆加工的创意化 |
6.5.4 档案记忆加工的融合化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消费转型 |
7.1 档案记忆消费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
7.1.1 档案记忆消费的过程与特点 |
7.1.2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
7.1.3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
7.2 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的转变 |
7.2.1 从传统档案用户到数字消费者 |
7.2.2 档案记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融合 |
7.3 档案记忆消费对象的转变 |
7.3.1 从档案记忆资源到记忆资本 |
7.3.2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新动向 |
7.3.3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边界 |
7.4 档案记忆消费方式与途径的转变 |
7.4.1 档案记忆的数字化消费成为基本方式 |
7.4.2 档案记忆的个性化消费成为重要方式 |
7.4.3 档案记忆的品牌化消费成为优选方式 |
7.4.4 档案记忆的休闲化消费成为新兴方式 |
7.4.5 档案记忆的在线消费成为主要途径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影响与推进机制 |
8.1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 |
8.1.1 档案记忆再生产路径:单向性转向多元化 |
8.1.2 档案记忆再生产取向:生产性转向消费性 |
8.1.3 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容:凝固性转向流动化 |
8.1.4 档案记忆再生产方式:单一性转向融合化 |
8.1.5 档案记忆再生产范围:区域性转向全球化 |
8.2 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 |
8.2.1 数字记忆迈向智能 |
8.2.2 媒体记忆加速融合 |
8.2.3 共享记忆趋向理解 |
8.2.4 社会记忆竞争加剧 |
8.2.5 记忆遗忘冲突凸显 |
8.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推进机制 |
8.3.1 面向主旨的价值引导机制 |
8.3.2 面向生成、加工主体的协同参与机制 |
8.3.3 面向消费主体的消费者培育机制 |
8.3.4 面向客体的多维叙事机制 |
8.3.5 面向方式的媒体融合机制 |
8.3.6 面向关系的伦理约束机制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7)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课题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课题研究重点、难点 |
(二)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的必要性及体系构成 |
第一节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
一、档案信息安全威胁的存在 |
二、档案信息共享与服务的需求 |
第二节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体系 |
一、档案信息安全的内涵 |
二、档案信息安全治理体系构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理念及主体构成 |
第一节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理念 |
一、多利益相关方治理理念 |
二、一体化发展理念 |
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 |
四、总体国家安全观理念 |
第二节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主体 |
一、政府主体 |
二、非政府主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手段及人才培养 |
第一节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手段 |
一、技术手段 |
二、法律手段 |
三、经济手段 |
第二节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人才培养 |
一、专业人才培养 |
二、大众普及教育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8)信息生态视角下档案保护生态系统的变迁及维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相关概念及范畴界定 |
0.1.1 信息生态 |
0.1.2 档案保护 |
0.1.3 档案保护生态系统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意义 |
0.3.1 理论意义 |
0.3.2 现实意义 |
0.4 创新和不足 |
0.4.1 创新之处 |
0.4.2 不足之处 |
1 信息生态基础理论视角下档案保护生态系统的构成 |
1.1 信息生态基础理论 |
1.1.1 信息生态系统 |
1.1.2 信息生态链 |
1.2 信息生态理论与档案保护的关联性 |
1.2.1 档案保护引入信息生态理论的可行性 |
1.2.2 信息生态理论对档案保护生态系统构建的指导意义 |
1.3 档案保护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
1.3.1 档案保护主体 |
1.3.2 档案资源 |
1.3.3 档案保护环境 |
2 档案保护生态系统的变迁 |
2.1 不同时代档案保护生态系统变迁表现 |
2.1.1 纸前时代档案保护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及其表现形式 |
2.1.2 纸质时代档案保护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及其表现形式 |
2.1.3 纸后时代档案保护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及其表现形式 |
2.2 档案保护生态系统变迁的原因 |
2.2.1 外部技术环境的变化是档案保护生态系统变迁的直接动因 |
2.2.2 信息载体的演变和信息人的态度是档案保护生态系统变迁的主导因素 |
2.3 档案保护生态系统变迁的规律 |
2.3.1 关注实体材料的耐久性为主向以信息安全为核心转变 |
2.3.2 由后端保护向前端控制与全过程保护相结合转变 |
3 档案保护生态系统的维护 |
3.1 从源头做好档案的安全保护工作 |
3.1.1 档案形成者要严把文档形成质量 |
3.1.2 建立完善的法规权责体系、细化档案保护标准 |
3.1.3 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助力档案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
3.2 在保管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全问题 |
3.2.1 档案管理者需明确自身职责并提升其业务水平 |
3.2.2 加强档案馆藏机构、数字档案馆(室)的生态化建设 |
3.2.3 不断进行档案保护技术的更新与升级 |
3.3 处理好利用共享和安全保护的关系 |
3.3.1 提高档案利用者的档案保护意识 |
3.3.2 运用信息安全技术规范档案利用行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中国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基于1961年以来档案保护教材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相关概念及范畴界定 |
0.1.1 相关概念 |
0.1.2 研究对象范畴与资料来源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意义 |
0.3.1 理论意义 |
0.3.2 现实意义 |
0.4 创新与不足 |
0.4.1 创新之处 |
0.4.2 不足之处 |
1 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20世纪6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末) |
1.1 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建立背景 |
1.1.1 档案保护工作急需理论指导 |
1.1.2 对苏联档案保护学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
1.2 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初步形成 |
1.2.1 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
1.2.2 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对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2 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逐渐成熟(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末) |
2.1 体现知识体系核心内容的教材建设不断繁荣 |
2.1.1 人大教材是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的主流 |
2.1.2 地方教材丰富着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容 |
2.2 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主体内容趋于稳定 |
2.2.1 研究对象以纸质档案为主,新型载体档案为辅 |
2.2.2 注重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
2.3 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不同形式的架构 |
2.3.1 知识要素平铺直叙法 |
2.3.2 知识单元模块架构法 |
3 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面临挑战(21世纪初—至今) |
3.1 电子档案的出现给原有知识体系带来诸多挑战 |
3.1.1 信息安全成为电子档案保护重点 |
3.1.2 技术与管理双重保护更为重要 |
3.1.3 电子档案保管系统面临的技术风险更多 |
3.2 原有知识体系局限性日显 |
3.2.1 静态后端库房保管理念已不合时宜 |
3.2.2 纸质档案的核心理论与实践发展空间狭小 |
4 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重新架构 |
4.1 原有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调整与完善 |
4.1.1 探究档案保护本质,重视信息安全 |
4.1.2 强调技术与管理协调发展 |
4.1.3 引入遗产观,为原有知识体系注入新活力 |
4.2 新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设想 |
4.2.1 新知识体系架构的原则 |
4.2.2 新知识体系架构的内容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10)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形成背景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 |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特里·库克的影响 |
第二节 特里·库克个人经历 |
一、教育背景 |
二、工作经历 |
三、成就简介 |
第三章 特里·库克的档案学思想内涵 |
第一节 新来源观 |
一、历史溯源及内容 |
二、与传统来源观的比较 |
三、对新来源观的评价 |
第二节 宏观鉴定论 |
一、历史溯源和内容 |
二、与谢伦伯格档案鉴定思想的比较 |
三、对宏观鉴定论的评价 |
第三节 后保管模式 |
一、历史溯源和内容 |
二、与传统保管模式的比较 |
三、对后保管模式的评价 |
第四节 档案范式思想 |
一、历史溯源和内容 |
二、对档案范式思想的评价 |
第五节 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体系 |
一、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
二、思想体系的小逻辑 |
三、思想体系的大联系 |
第四章 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对中国档案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中国档案理论的影响 |
一、促进中国档案资源观的转变 |
二、引发中国档案学范式的思考 |
第二节 对中国档案实践的影响 |
一、对档案资源建设的影响 |
二、对档案鉴定工作的影响 |
三、对档案职业人才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D]. 贾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2]地市级档案馆信息服务优化研究 ——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例[D]. 颜雅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3]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后保管模式研究[D]. 王萌.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我国省级档案数据治理体系框架构建研究 ——基于浙江省实践的研究[D]. 陈艳. 山东大学, 2020(11)
- [5]Y海事局档案管理研究[D]. 姜费腾.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6]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D]. 张燕. 上海大学, 2020(02)
- [7]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研究[D]. 黄珊珊.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8]信息生态视角下档案保护生态系统的变迁及维护研究[D]. 孟瑞芳. 辽宁大学, 2019(01)
- [9]中国档案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基于1961年以来档案保护教材的分析[D]. 苗守香. 辽宁大学, 2019(01)
- [10]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研究[D]. 李木兰.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