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正培本治则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潘芳,刘睿翃,耿嘉玮,花宝金,庞博[1](2020)在《辨标本虚实论治肿瘤的临床思维方法探讨》文中提出肿瘤中医病证范畴广泛,病因病机复杂,临床症状与证候特点呈现多样化,标本缓急各异,多有从化、易于传变。因此临证辨别标本、虚实、缓急、顺逆裁定治则是肿瘤防治的重要临床思维方法,辨标本虚实思维,即思维学中理论思维和关系概念在中医临床思维中的具体体现。具体包括辨本虚、标实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基于治病求本与扶正培本治则、病因辨证与祛邪解毒治则、攻补兼施治则等多种思维方法,临证应依据实际需求,将辨标本虚实论治肿瘤临床思维方法与辨病思维、辨证思维、治未病思维、三因制宜思维、杂合以治思维、中西医汇通思维融会贯通,随证立法,灵活运用。
姜晓晨,庞博,王萍,唐旭东,陈岩[2](2020)在《脾胃藏象学说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文中提出肿瘤的病位广泛、内伤病因、正气内虚病机、扶正培本治则,甚至"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用药经验都与脾胃藏象学说密切相关。正气内虚、脏腑经络失和是肿瘤的发病基础,中焦脾胃运化无源、升降失权、燥湿相抟是产生火、痰、瘀、浊、毒等致病邪气的关键病机。本文探讨了脾胃藏象学说与肿瘤的病因、病机、治则,并对脾主运化与健脾和胃消积法,脾主运化与健脾利水化痰法,脾主升清、胃主通降与升清降浊、调畅气机法,脾主统血与益气摄血法,脾在体合肉与补虚劳法,胃主受纳与醒脾开胃法,营出于中焦与健脾益气养血法,胃喜润恶燥与滋阴清热法,内生阴火与甘温除热法等内涵进行了阐述。
黄普觉(Ng Pu Jue)[3](2021)在《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将导师赵英杰教授多年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其研究和总结的部分,主要是赵英杰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此研究以赵英杰教授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挖掘其辨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独特方法,使其能够在中医药领域里,指导后学者通过“病证结合”,利用专方贯穿疾病全过程使用。方法1.理论研究部分1.1.整理古时医学圣贤及不同朝代的名医,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文献记载。主要整理其相关病名,发病的病因病机,临证时的辨证分型,不同的治疗法则、所使用的方剂及药物。1.2.检索和归纳当代近十年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报导,并把各个不同的研究进展综合起来。1.3.总结赵英杰教授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独到见解。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不同看法进行整理归纳。2.临床研究部分2.1.通过三年跟随导师赵英杰教授门诊抄方,对赵英杰教授所诊治的非小细胞肺癌病案进行收集。总收集案例85例,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总结归纳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与独特的思维方法。2.2.总结归纳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辨治分型和使用的方药,各种临床主要表现如咳嗽、咳血、皮疹、便秘等症状的证治经验。探讨赵英杰教授在临床诊疗中如何“病证结合”,从宏观的中医整体观念,转换到微观的精准医学,把握全局,分析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特色和整体优势。2.3.对赵英杰教授所诊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案资料,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后续整理,展开统计分析,再总结归纳所有挖掘的数据,加以分析讨论。病例资料中,进行观察研究主要有性别与年龄,多种不同症状的发生率,常见证候,常用处方,常用药对,所有草药的四气五味与归经的分布及草药的频数和频率。3.讨论部分通过观察所收集的病例,数据挖掘结果,结合跟师三年的理论整理,再综合赵英杰教授的证治经验,作出相应的总结。探讨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规律,提出常见症状、证候及方药的使用,使其能够在中医药领域里,指导后学者通过“病证结合”,利用专方贯穿疾病全过程使用。结果1.重点论述赵英杰教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认为其病理演变过程、病因病机主要以脾气亏虚为本,癌毒、痰、瘀、热胶结为标。痰、瘀、热与癌毒可互为因果、相互搏结而形成瘤体,并夺取精气而伤害机体。然而,唯有正气虚损不足以御邪时,邪毒才得以致病,因虚而患病,因虚而致实的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证。2.详细介绍赵英杰教授在临床诊疗中,如何辨治非小细胞肺癌各种不同的常见症状与并发症。例如:咳嗽、咳血、皮疹、便秘等,并探讨赵英杰教授对诸多症状与疾病不同的辨证思路与处方用药的经验和体会。3.从病案选录与处方用药的分析中,发现符合标准的患者共有85例,男性共有42例,占总例数的49.41%;女性共有43例,占总例数的50.59%。年龄大概在29-92之间,平均年龄大约66.41岁。在85例患者当中,所挖掘出的临床症状共有314个;总体所使用的药物有182味,主要的药物种类,分别以最高使用率依次递减,有补气药、清热解毒药、温经散寒药、活血化瘀药、止咳平喘药;常用药物之四气以温类药为主,其次是寒类药,五味以甘味最为常见,占37.28%、其次苦味占33.43%,主要归经以脾经最为常见,占24.59%。其次肺经占22.99%。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机纲要是“脾气亏虚为本,痰热瘀毒胶结为标”而脾气亏虚为本,是发病的先决条件,可贯穿疾病始终。癌毒则是非小细胞肺癌病因病机的关键要素,而痰瘀又是形成癌毒的附加条件。治疗方面,运用复法辨治本病,强调脾肺同治,清、补并用的方法进行。再根据肺癌本虚标实的临床特点,确立以“健脾清肺”为主的治疗法则,自拟健脾益气清肺汤予以治疗。赵英杰教授独具一格地遣方用药,体现了其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特理念与精辟的见解。在众多病例和处方用药分析中,可以观察到神疲与咳嗽为诸症之首,舌脉之象则以舌暗红和脉细最为多见;基本核心处方则以健脾益肺、化痰散结、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等治法综合遣方;从总体所使用的药物显示,扶正主要是补气温阳,祛邪则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先。
周慧锋,郝迎旭[4](2019)在《郝迎旭教授应用扶正培本治则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经验撷菁》文中认为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及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扶正培本法是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治则之一,在肿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郝迎旭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5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肿瘤,常用扶正培本法,并结合术后、放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肿瘤的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扶正法,取得效果突出。
花宝金[5](2018)在《中医药防治肿瘤概述及展望》文中提出中医药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医肿瘤发展至今,对于国际肿瘤的发展有两大贡献:"扶正培本"和"带瘤生存"。业界主要以"扶正培本"治则为基础进行相关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显示了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作用及优势点,验证了"带瘤生存"的理念。但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优势依旧不能充分体现,进一步明确中医药防治肿瘤总体方向,发挥中医学精髓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与指导作用,系统研究优化中西医防治肿瘤优势结合的模式,加大中医药在肿瘤症状管理中的作用,加强转化研究,深入阐释"调理"的科学内涵,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医肿瘤团队及学科建设,对于中医药防治肿瘤体系建设及突破目前肿瘤治疗的瓶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梁燕凯,路夷平,吕培文,花宝金,朴炳奎,庞博[6](2018)在《明清时期中医古籍肿瘤防治认知源流述要》文中研究表明明清以来,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日渐成熟,对肿瘤的认识逐渐加深,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症候、鉴别、治则、方药、外治、调护均有更深入的论述。明·李仲梓《医宗必读》在分期论治基础上,提出"初、中、末三法",并明确提出攻补兼施治法用于各类肿瘤。其后随着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肿瘤防治理论体系已经相当完备,不断发展创新,时至今日,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治疗肿瘤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赵杰[7](2017)在《孙桂芝教授论治肿瘤学术思想及从气血津液辨治大肠癌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孙桂芝,1937年生人,籍贯山东。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审专家,中国癌症康复会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孙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至今已经40余年,中西医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在中医肿瘤界具有较高声誉。本文系统梳理了其学术思想渊源、全面总结了其学术思想内涵、详细分析了其治疗肿瘤的特色治法,并以病案为依据阐述了其辨治各种肿瘤的学术观点。临床研究以方药为线索,基于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人机结合等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的方法,分析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的证治规律,进而总结其学术思想,并通过采集孙桂芝教授临证病例,形成前瞻性病例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验证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形成其辨治大肠癌中医诊疗方案,获得名老中医专家本人及传承人的高度认可,成熟度较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目的]1.系统总结孙桂芝教授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渊源、内涵及临床经验,凝炼孙桂芝教授论治肿瘤的学术思想,阐述其诊疗特色。2.系统研究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的经验,重点对其用药经验进行总结,藉此探讨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的学术思想。3.观察和验证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孙桂芝教授辨证论治大肠癌经验的稳定性可靠性,并进一步补充完善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临床经验,形成孙桂芝教授中医诊疗大肠癌方案。[方法]1.理论研究部分①跟师实践通过跟师临诊,仔细观察老师四诊方法,认真做好跟师笔记、撰写月记,并对典型及复诊病例进行详细记录,分析老师用药经验和辨证思路,探索老师临证用药规律。②研读经典认真研读老师所列中医古籍书目,虚心向老师请教,结合临床认真书写经典学习心得,夯实中医药理论功底。③访谈回顾通过与老师访谈和整理老师本人及同门前辈的着作、发表的学术论文,探求老师学术思想渊源,深入理解老师学术思想。④临床应用将老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主动用于临床,进一步总结和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并在实践中验证学习成果。2.临床研究部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采用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及人机结合的研究方法。①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近10年孙桂芝教授诊治大肠癌处方数据库,以大量临床病例为基础,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②通过建立孙桂芝教授治疗大肠癌前瞻性病例数据库,将收集到的前瞻性66例经孙桂芝教授诊治的大肠癌患者结构化病历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与前期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1.理论研究(1)学术思想渊源孙桂芝教授于1972年入门中医,通过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曾受诸多中医名家授业,逐步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学会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掌握中医诊治疾病的规律。通过反复研读经典着作、查阅医学期刊、跟随专家抄方学习等方式,不断夯实中医理论,积累丰富临床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与其曾经跟随着名肿瘤专家余桂清教授和段凤舞教授学习和工作经历密切相关,深得二位名师的真传,并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科研实践有所创新。工作中善于将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注重将临床的发现通过实验研究予以验证,以达到理论上的升华;注重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通过临床与科研相互促进,二者相得益彰,进一步提高了学术水平,对其学术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孙桂芝教授学术思想立根于岐黄理论,兼纳各家学说之精华,受余桂清和段凤舞二位老专家影响最大。学术思想形成的关键在于其勤学善记、严谨治学以及渊博通达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基础,形成于临床经验积累和科研探索,最终形成了扶正祛邪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2)学术思想内涵气血为本,重视脾肾:孙桂芝教授认为,肿瘤的发生与人体气血关系密切,肿瘤正气虚损之本在于气血失调。气血生成有赖于脾肾,即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的共同作用。故扶正培本治疗肿瘤宜从调补气血入手,健脾益肾、补气生血是具体治法。痰瘀为标,癌毒是根:血气不平,癌毒从生。肿瘤的发生是在正气亏虚或失调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内外因素激化而成为癌毒。癌毒内蕴,津液输布不畅,聚而为痰浊;癌毒盘踞,阻滞气机,血行不畅,停而为瘀;癌毒耗伤正气,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迟缓,也能致瘀;癌毒痰瘀纠结,常常郁而化热,形成热毒内壅;癌毒阻滞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失健,不能运化水谷津液,可致湿浊内生;癌毒盘踞,不断掠夺人体气血津液以自养,导致五脏六腑失去气血津液濡润,以致正气亏虚;正虚邪盛,又易致恶性肿瘤迅速生长、扩散及转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孙桂芝教授认为癌毒是肿瘤之根,是病因病机的关键因素,病理产物“癌毒”一旦蕴育而成,即推动本病的发生、发展,贯穿疾病始终,在恶性肿瘤病机变化及转归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形之邪癌毒,导致人体气血津液失调从而表现为有形肿块,具有质地较硬、发病迅速、易肿易溃等特点,与痰瘀性质相关,因此痰瘀为标。中西汇通,病证结合:孙桂芝教授善于将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注重将临床的发现通过实验研究予以验证,以达到理论上的升华,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结合中西医理论,提出“在肿瘤诊疗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是必要的和有效的”的观点。在肿瘤的诊治过程中,首先深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病位的肿瘤选用相应类别的方剂和药物。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主诉症状、体征、舌苔、脉象进行辨证选方用药。并根据不同病理类型肿瘤选用相应药味,将辨证与辨病完美结合。攻补兼施,复方多法:孙桂芝教授认为: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治病求本、审证求因、综合分析,选取适当的治疗手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既要以攻毒之品以祛邪抗癌,又要时刻考虑保护患者的正气,在治则上采取扶正祛邪兼顾的策略,将多种治法有机配合,选方用药上攻补兼施,方中有方,药中有补有攻。治疗肿瘤时主张攻补以适事为度,用药宜平和之剂,不过用大补之药、大毒之药,治疗应采取复方大剂以全面地兼顾病情。在一张方子里,集众味于一方,融数法为一炉,一张方子的药物往往多达二十余种,然而法度森严,井然有序,不同药物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扬长避短,注重整体综合调节,整个处方多靶点、多途径发挥疗效,从而收到常法难以企及的效果。天人相应,既病防变:孙桂芝教授善于将“天人相应”、“治未病”的思想理念运用到肿瘤的防治中,对促进肿瘤患者的康复、提高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肿瘤的治未病思想在于既病防变,即肿瘤根治术后适宜调摄,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其复发,特别是春秋两季尤为重要。春季自然界阳气上升,人体内的肿瘤细胞也会在春季活跃起来,因此需要在春季用药物来提高正气抵御病邪的复苏。秋季阳气下降,人体常易受凉燥之邪侵袭,秏伤人体阳气,致正气亏虚,机体免疫力下降,肿瘤细胞易乘虚而入。因此,在秋季也要服用中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防治肿瘤复发转移。身心同调,综合以治:孙桂芝教授强调“治身在于动,治心在于静”,重视肿瘤患者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心情开朗,树立与肿瘤抗争的决心,达到最有利的治疗效果。在临证中语言诙谐幽默,善于用生活中的常识举例,深入浅出地将肿瘤防治中的一些知识讲给患者,既让患者理解了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目的和意义,也让患者听后心情豁然开朗,正确选择肿瘤治疗方法。老师根据肿瘤的发病特点,将肿瘤比喻成敌人、把肿瘤治疗的三个重要方法手术、化疗、放疗喻为“正规军”的“三大战役”,化疗就是化学战,放疗就是原子战,将中医药治疗比喻为人体的“公安部”,为人体能够正常运转进行日常的保驾护航。她说:“中医中药就是小米加步枪,虽针对肿瘤的治疗不如西医手术、放化疗效果那么猛烈,却一样可以战胜肿瘤这个敌人,保持人体的长治久安。”循经施治,靶向治疗:中医肿瘤的诊治多属内科范畴,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多以脏腑辨证为主。孙桂芝教授熟谙中医基础理论,不仅擅长脏腑辨证,更将各种辨证方法融会贯通。其辨治肿瘤学术思想之一即是将经络理论灵活运用于肿瘤的辨证治疗中,达到肿瘤靶向治疗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孙桂芝教授特色治法总结软坚解毒法:包括软坚散结消其形,清热解毒折其性,专病有祛邪专药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孙桂芝教授认为:肿瘤为病理物质异常积聚形成的局部肿块,质地较硬,为有形之邪。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的治疗原则,在祛邪法中首重软坚散结之消法,其代表药对为“炮山甲、鳖甲”。孙桂芝教授利用穿山甲走窜之性通经活络通其瘀滞,再配以鳖甲软坚散结化其有形之结聚,二者相须为用,“无坚不摧、无结不散”,是其治疗肿瘤的关键药物。其次,孙桂芝教授认为,肿瘤病性属热毒,治宜清热解毒之品苦寒直折,清解郁蕴结聚之邪毒,所以清热解毒法是肿瘤祛邪的重要治法之一。现代药理学研究亦表明:清热解毒药不仅能够抗炎减毒抗癌,还能调整机体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孙桂芝教授治疗肿瘤清热解毒法的代表药物主要有重楼、菝葜、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等。孙教授认为:这几味清热解毒药物具有广谱抗癌作用,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肿瘤,是治疗肿瘤的必用药物。此外,还从气、血、津液三大方面将孙桂芝教授特色治法总结为调气六法、治水五法、治血二法。调气六法包括培土生金、金水相生补气法,实脾补肝法,健脾补气法,疏肝理气法,理肠胃之气法(升降消调胃气法、提壶揭盖调大肠气机法),理下焦之气法;治水五法包括泻肺利水法、益气行水法、通阳利水法、健脾利水渗湿法、温阳化饮法;治血二法包括健脾益肾补血法和益气活血法。(4)孙桂芝教授学术思想应用临床经验是孙桂芝教授论治肿瘤学术思想的具体应用。根据孙桂芝教授对不同部位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基础方、祛邪方及验案举要三个方面总结了孙桂芝教授从肾辨治脑瘤、从肺肾辨治肺癌、从热毒辨治鼻咽癌、从肝辨治乳腺癌、健脾益肾法辨治食管癌、实脾法辨治肝癌、祛腐生肌法辨治胃癌、从肝脾辨治胰腺癌及胆囊癌、扶正解毒辨治肾癌和膀胱癌、从气血津液辨治大肠癌、从肝论治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及治疗肿瘤放化疗并发症的经验。2.从气血津液辨治大肠癌临床经验研究在系统总结孙桂芝教授论治肿瘤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两个部分的研究工作,第一部分基于孙桂芝教授临床诊治大肠癌时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形成的电子病历、处方信息及前期课题研究中的病例数据,初步总结孙桂芝教授治疗大肠癌的辨证及用药经验;第二部分是本人在跟师学习期间,对孙桂芝教授治疗大肠癌进行的较系统的应用观察研究,进一步完善孙桂芝教授辨证论治大肠癌的临床经验,形成孙桂芝教授中医诊疗大肠癌方案,同时验证其经验的稳定性。(1)基于临床用药的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证治规律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老师辨治大肠癌的用药经验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从药物功效看,处方数据库中排在前5位的药物类别分别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补虚药居首位,说明补益虚损是孙桂芝教授比较重视的治疗方法,第二、三大类为清热解毒药和活血化瘀药,二者所占比例无较大差异,与居第一位的补益药相差也不悬殊。其他如利水渗湿药和理气药所占比例基本相同。说明孙老师治疗大肠癌并非一味进补,而是攻补兼施。②将各类药物按功能具体分类后,排在前4位的药物类别分别是:补气药、清热解毒药、补阴药、破血消症药。发现补虚药中又以补气药为第一位,其次为补阴药,说明大肠癌气阴两虚为本,进一步明确了孙老师辨治大肠癌以补气养阴作为扶正培本之法,清热解毒和破血消症为祛邪之法。③根据中药的功效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孙桂芝教授治疗大肠癌方法多样,体现了她擅长复方多法的特点。常用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法、益气活血法、消肿散结法、利尿利湿法、散结止痛法等。④从药物的使用频次、剂量及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等方面看,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遣方用药涉及332味药物,根据出现频次归纳总结了20味最为常用药物,分别为醋山甲(2180)、甘草(2134)、鳖甲(2124)、黄芪(2110)、重楼(1739)、大血藤(1616)、北败酱草(1518)、太子参(1457)、白花蛇舌草(1372)、藤梨根(1385)、白花蛇舌草(1372)、鸡血藤(1278)、麸炒白术(1246)、酒黄精(1223)、枸杞子(1199)、金荞麦(1168)、虎杖(1081)、土茯苓(1045)、酒女贞子(956)、醋鸡内金(927)、清半夏(915)。单味药物使用剂量均为常用量,结合其煎服方法为“一剂药服用两天,每次服用50~100ml”的情况,说明孙老使用药物剂量偏轻,这与大肠癌患者多体虚,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的情况相符,体现了孙老大病缓治的治疗思路。此外,最常用的20味中药中扶正类药占40%,祛邪类药占60%,体现出孙老师在扶正祛邪相结合治疗大肠癌的过程中,更注重祛邪的学术特点。所有处方中,药物四气分类上,频次由高至低排列次序为:寒、温、平、凉,极少使用热性药物。说明孙桂芝教授处方用药寒温并用,总体偏平、凉,这与其对肿瘤病性属热的认识相关。药物五味分类上,频次由高至低排列次序为:甘、苦、辛、咸、酸。按药性理论进行分析,说明孙桂芝教授治疗大肠癌多用味甘、苦、辛、咸、淡的药物。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体现了辨治大肠癌扶正培本的思想;苦能清泄火热、燥湿、坚阴,辛能行气行血,咸能软坚散结,淡能利水渗湿,说明大肠癌具有湿、热、瘀、滞互结的特点。⑤通过社团划分法,根据药物之间关联密切程度,划分出4个类别的常用处方,从4个常用方组成看,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处方主要以健脾益肾、补气养血滋阴为扶正培本之法,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祛邪之法,每方均注重使用调胃气的药物,体现了其重视胃气的学术思想。⑥为进一步明确药物组成的层次关系及配伍规律,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平台,多层次网络算法,分别计算4个处方的核心方药及药物加减,挖掘分析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的核心处方和药物配伍规律。根据方证对应关系,采用以方测证的方法,分析出孙老师辨治大肠癌常用证型有4个,分为湿热蕴毒型、瘀毒互结型、脾虚气滞型、气阴(脾肾)两虚型。4个证型也体现了大肠癌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证候表现,初期正气充足,多为气血瘀滞、湿热毒蕴所致,以抗癌消瘤为主;中期正气尚可,兼有湿、瘀、热毒等征象,祛邪兼以扶正;后期属正虚邪实,故治以攻补兼施;晚期正气耗伤,气血亏虚为主,治以健脾益肾,补气养血,软坚散结,重在扶正培本。常用对药有:“醋山甲、醋鳖甲”、“重楼、白花蛇舌草、菝葜、金荞麦”、“藤梨根、虎杖”、“生蒲黄、蜂房”、“全蝎、蜈蚣”、“生麦芽、醋鸡内金”、“大血藤、北败酱草”等。根据研究结果发现,“气虚”“阴血亏虚”“热毒”、“瘀血”、“痰湿”、“气滞”为大肠癌主要证候要素。说明大肠癌病因病机主要以“气、血、津液”的失调为三条主线。气机失调,则表现为:气虚、气滞;血行失调,则表现为:血瘀、血虚;津液的失调,则表现为:湿邪内蕴、痰浊内阻、阴津亏虚。临床中各种证候之间又经常相兼存在。大肠癌的病因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血阴亏为本,热毒内蕴、气滞痰瘀为标。当治以补气滋阴养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化痰。同时也表明从气血津液辨治大肠癌是孙桂芝教授防治大肠癌学术思想的核心内涵,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是其基本治疗原则。(2)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在初步挖掘整理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证治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66例前瞻性大肠癌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再度总结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的临床经验,以验证前期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完善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的证候临床表现特征,形成孙桂芝辨治大肠癌中医诊疗方案。结果发现:①通过核心方比较,并结合处方功效特征相似度比较,前瞻性研究病例所获得的四个分类与非前瞻性研究病例的四个分类基本吻合,能够形成前后一一对应的关系。说明前瞻性病例研究结果与非前瞻性病例研究结果拟合度较高,提示前期数据挖掘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②采用卡方检验,通过计算类别与症状间的p值,筛选p<0.05(代表类别-症状两者间相关性很强:这个症状和这个类别关系很紧密)密切关联的症状,得到各类别特异性症状信息,结合与孙桂芝教授访谈,将专家临证思辨认识与临床实际数据相结合,得出孙老师辨治大肠癌常用4个证型“湿热蕴毒型”、“瘀毒互结型”、“脾虚气滞型”、“气阴(脾肾)两虚型”的临床表现特征,进一步总结完善了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的临床经验,形成并验证了临床有效方药的构成、适应症和随症加减等内涵,从而形成孙桂芝教授中医诊疗大肠癌方案。[结论]孙桂芝教授学术思想立根于岐黄理论,兼纳各家学说之精华,受余桂清和段凤舞二位老专家影响最大。学术思想形成的关键在于其勤学善记、严谨治学以及渊博通达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基础,形成于临床经验积累和科研探索,最终形成了扶正祛邪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学术思想内涵包括:气血为本、重视脾肾;痰瘀为标、癌毒是根;中西汇通、病证结合;攻补兼施、复方多法;天人相应、既病防变;身心同调、综合以治;循经施治,靶向治疗。特色治法包括:软坚解毒法、调气六法、治水五法、治血二法。其学术思想应用体现在其从肾辨治脑瘤、从肺肾辨治肺癌、从热毒辨治鼻咽癌、从肝辨治乳腺癌、健脾益肾法辨治食管癌、实脾法辨治肝癌、祛腐生肌法辨治胃癌、从肝脾辨治胰腺癌及胆囊癌、扶正解毒辨治肾癌和膀胱癌、从气血津液辨治大肠癌、从肝论治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及治疗肿瘤放化疗并发症的经验。临床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近10年孙桂芝教授诊治大肠癌处方数据和前瞻性病例资料,通过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及人机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总结、验证、提炼加工导师辨治大肠癌的证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孙教授辨治大肠癌以“气虚”“阴血亏虚”“热毒”、“瘀血”、“痰湿”、“气滞”为主要证候要素,大肠癌病因病机主要以“气、血、津液”的失调为三条主线,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血阴亏为本,热毒内蕴、气滞痰瘀为标,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化痰。从气血津液辨治大肠癌是孙桂芝教授防治大肠癌学术思想的核心内涵,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是其基本治疗原则。孙桂芝教授运用气血津液辨证符合大肠癌病机演变规律,能为确立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孙桂芝教授辨证论治大肠癌经验是稳定的和可靠的,形成了其辨治大肠癌的中医治疗方案,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导师经验提供了客观依据。
林飞[8](2017)在《朴炳奎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及解毒消疹方治疗肿瘤靶向药所致皮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朴炳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首都国医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兼肿瘤科主任、现任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会长等职。朴炳奎教授在继承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创始人余桂清、段凤舞、张代钊等前辈们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突出和发挥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特色,提出“正气亏虚”“脏腑失衡”是恶性肿瘤的发病学基础,主张“扶正固本”治则在防治肿瘤中的主导地位,探索出以扶正固本为主导、祛邪解毒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基本治疗模式。我有幸成为朴师的学术继承人,通过跟师、文献复习、整理医案对朴师的学术思想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对肺癌靶向治疗的毒副反应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系统论述以毒论治肿瘤的观点。本论文包括朴炳奎教授扶正解毒法治疗肿瘤学术思想渊源、扶正解毒法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探析、解毒法治疗靶向所致皮疹的临床经验总结和数据挖掘及应用研究、解毒消疹方治疗靶向所致皮疹的临床研究五个方面。1.学术思想渊源朴炳奎教授先是从事内科工作,后来机缘巧合,走上了中医治疗肿瘤之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朴师提出“毒邪致癌”的中医学发病机制,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机体正气亏虚,邪气留滞,脏腑功能失调,邪毒内生所致。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以扶正固本为主导,祛邪解毒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基本治则模式。朴师强调临床就要通过辨证论治分清虚实之主次,辨别邪正之盛衰,认真权衡后立足扶正祛邪并施,力争达到扶正以祛邪、祛邪来扶正的效果。2.学术思想探析2.1从扶正固本法的发展演变、理论渊源、理论基础及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研究。朴师提出“正气亏虚”“脏腑失调”是恶性肿瘤的发病学基础,主张“扶正固本”治则在防治恶性肿瘤中的主导地位,探索出以扶正固本为主导,祛邪解毒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基本治则模式。扶正固本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肿瘤患者阴阳气血的扶助补益与调节而改善肿瘤患者的“虚证”状态,从而达到防治肿瘤的一种法则,它不是单单的扶助正气,而是通过调理,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临床上常用健脾益气、养阴生津、补肾温阳、益气生血法。朴师在临证时强调时时注意顾护胃气;临床上常用的药物配伍形式,通过对药配伍组合,使二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转化,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强调调畅气机是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主要治则之一,常用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升阳举陷、宽胸理气、下气通腑等治法;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病、证并重,临床上根据不同病种选取较好疗效的辨证主方,再结合患者全身状况,随证加减,方证结合,提高临床疗效。2.2从祛邪解毒法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辨证要点、常用治法及常用药物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研究。朴师认为癌毒一旦形成,停留体内,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失调,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转移,癌毒一方面耗伤人体正气,另一方面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诱生痰浊、瘀血、湿郁、火毒等多种致病因素,发生各种复杂证候。因此,正虚邪实是肿瘤发生的本质特征。认为“痰、瘀、郁、毒”是肿瘤发展的主要核心病机,祛邪解毒法是肿瘤的基本治疗原则。临床上解毒攻毒、化痰祛瘀、行气散郁、软坚散结是肿瘤治疗的常用治法。临证时朴师强调不同部位肿瘤,选择不同攻毒药物;定时换药,严防蓄积;合理配伍,中病即止;归经用药,提高疗效;把握整体,因人制宜。2.3学术经验特色2.3.1病证结合的辨治方法:临床上常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加以使用,常常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使用,如肺癌的患者根据辨病常常以沙参麦门冬汤为主加减;甲状腺癌、乳腺癌、妇科肿瘤,常常以逍遥散为主加减使用;胃癌、大肠癌常常以四君子汤+山药为主方加减;鼻咽癌常因放疗后导致的津液亏虚,常常以竹叶石膏汤为主加减;肾癌常以六味地黄汤为主辨证加减;前列腺癌常常以知柏地黄丸为主加减;肝癌以柴胡疏肝散为主;膀胱癌患者常常以猪苓汤为主加减使用等等。2.3.2扶正解毒以平衡为要:朴炳奎教授通过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扶正解毒法治疗肿瘤的核心内容是“调其不平”,集中体现了中医“平衡观点”的思想,临床中处处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使人体达到平衡状态是治疗的最终目的。2.3.3中西合用,西为中用:临床上朴炳奎教授认为我们要接受西医的治疗,不能排斥西医。治疗上常把西医的治疗等同于中医中祛邪的治疗,如肿瘤早期患者,身体状况较好,会建议患者尽快手术,术后配合中医药治疗;对于术后需要放化疗的患者,会建议正常治疗,结合中医扶正固本治疗;对于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放化疗及其他治疗,通过西医的祛邪治疗结合中医的扶正固本治疗,尽可能维持患者机体的平衡状态,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对于终末期的患者,则不建议西医的治疗,以中医药保守治疗为主,延长生存期。3.临床经验总结对于肺癌靶向治疗所致皮疹的临床治疗,朴师认为:3.1清解利湿为治疗大法:朴师认为靶向药物所致皮疹的发病,内因是由于湿热蕴郁,禀性不耐,外因是由于药毒之邪侵袭,两邪交蒸,内郁于脏腑,外泛于肌肤而成,故临床上可见纳呆、苔腻脉数,皮疹潮红肿胀作痒等湿蕴热重之症。因此在治疗上清解利湿为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3.2表里分治,分清主次:如果病情尚属初期阶段,皮疹限于身半以上,尤以头面部为主,皮疹虽红,但不艳红,而焮热作痒较甚,治宜祛风清解为主,宜用轻疏风热之品;如病情逐渐深入,药疹后期,气阴两伤,可见低热烦渴,口干口渴,皮疹红肿渐退,治宜养阴益气。3.3顾护脾胃,忌寒凉太过:皮肤病患者中经常出现脾胃功能受损者,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需要非常重视中焦脾胃的调理,如果药物过于苦寒,久服伤脾胃之气,正气受损而百病难去。3.4善用风药,灵活加减:风邪是瘙痒的重要原因,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瘙痒可选用疏风清轻的药物,内风宜养血息风。4.数据挖掘及应用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寻出朴炳奎教授治疗肺癌靶向治疗的用药规律,从而用客观数据来展现他的临床经验;同时对肺癌靶向治疗过程中出现皮疹的患者的用药规律进行筛选,结合深度访谈的形式,进一步确定朴炳奎教授治疗靶向所致皮疹的经验方。方法:采用显性知识及隐性经验的分析挖掘方法,对朴炳奎教授临床诊疗电子信息化模板的数据库60诊次(46例)肺癌靶向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含14例皮疹患者)。结果:通过数据挖掘,显示出朴师处方的核心思想以益气健脾为主,结合化痰祛湿、清热解毒为治则,体现出扶正与祛邪、辨病与辨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学术思想。结合专家访谈的形式,确立解毒消疹方的组成。结论:数据挖掘的结果与朴师治疗肺癌的扶正固本、祛邪解毒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得到了相互印证;确立了解毒消疹方的组成,即白芍、金银花、地肤子、蝉蜕。5.解毒消疹方治疗靶向所致皮疹的临床研究目的:以接受分子靶向治疗药物EGFRIs发生皮疹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常规辨证论治汤剂的基础上,以常规外用药物治疗为对照,采用发生皮疹的严重程度、瘙痒症状、指甲改变等情况为指标,观察中药复方解毒消疹方治疗分子靶向治疗药物EGFRIs引起的皮肤毒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口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EGFRIs发生皮疹的肿瘤患者常规辨治汤剂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中药试验组和外用对照组。中药试验组:采用解毒消疹方,同时配合外用硅霜乳剂。14天为1周期,共2个周期。外用对照组:外用硅霜乳剂。每日2次外用。14天为1周期,共2个周期。分别选取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结束时(4周)作为评价时点,以NCI CTCAE3.0标准进行评价,同时进行症状的分级量化。结果:解毒消疹方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8.7%;解毒消疹方治疗组对于瘙痒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9%,解毒消疹方治疗组在改善瘙痒症状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00<0.01)。结论:解毒消疹方治疗分子靶向治疗药物EGFRIs导致皮疹的患者是有效的,并且服用时间越长效果越佳,对于瘙痒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佳。为中医药辅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王辉,侯炜,孙桂芝,花宝金[9](2016)在《肿瘤扶正培本治法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说明扶正培本法是中医治疗肿瘤类疾病的重要治法之一,其理论内涵丰富、医学逻辑科学。近现代以来,中医药工作者结合现代临床和基础医学进展,对扶正培本法的科学内涵、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方案进行广泛的探索,收获了不少成果。而且从理论到实践,多层次、多方向对扶正培本法在肿瘤类疾病中的运用进行了积极的延伸。作者对扶正培本法在肿瘤类疾病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庞博,花宝金,刘刚[10](2016)在《朴炳奎诊治肿瘤“和合”学术思想述要》文中研究指明朴炳奎教授诊治肿瘤倡导"和合"学术思想,其认为"正气内虚""脏腑经络失和"是肿瘤发病基础,确立并充实了"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肿瘤综合治疗模式,提出以"和其不和""和而不同"为主导思想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临证遣方用药以和缓为期,重视患者心理康复,强调"形与神俱"和精、气、神在机体内的协调统一。
二、扶正培本治则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扶正培本治则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辨标本虚实论治肿瘤的临床思维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分辨本虚与标实证的临床思维 |
2 急则治标与缓则治本临床思维 |
3 治病求本与扶正培本治则临床思维 |
4 病因辨证与祛邪解毒治则临床思维 |
4.1 气滞 |
4.2 痰浊 |
4.3 血瘀 |
4.4 毒邪 |
5 攻补兼施治则临床思维 |
(2)脾胃藏象学说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脾胃藏象学说与肿瘤病因病机 |
1.1 脾胃失和是虚邪中人的内因 |
1.2 脾胃元气亏虚与升降失司是肿瘤发病的关键病机 |
2 脾胃藏象学说与肿瘤扶正培本、护胃气治则 |
3 脾胃藏象学说与肿瘤治法 |
3.1 脾主运化与健脾和胃消积法 |
3.1.1 围手术期: |
3.1.2 围化学药物治疗期: |
3.2 脾主运化与健脾利水化痰法 |
3.3 脾主升清、胃主通降与升清降浊、调畅气机法 |
3.4 脾主统血与益气摄血法 |
3.5 脾在体合肉与补虚劳法 |
3.6 胃主受纳与醒脾开胃法 |
3.7 营出于中焦与健脾益气养血法 |
3.8 胃喜润恶燥与滋阴清热法 |
3.9 阴火内生与甘温除热法 |
(3)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疗法则及方药 |
2. 西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
2.1 非小细胞肺癌流行病学现况 |
2.2 非小细胞肺癌病因和发病机制 |
2.3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类与肺癌分期 |
2.4 肺癌的诊断 |
2.5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学术思想 |
1. 赵英杰教授学术渊源 |
1.1. 从医之路 |
1.2. 经典启蒙,大师熏陶 |
1.3. 专攻恶性肿瘤 |
2. 病因病机理论 |
2.1. 癌毒是条件 |
2.2. 痰瘀乃形成癌毒的必要条件 |
2.3. 痰瘀乃癌毒转移的关键 |
2.4. 失去平衡是发病的关键 |
3.“扶正抑癌”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基本原则 |
3.1. 扶正抑癌的基本内涵 |
3.2. 扶正抑癌,以平为期 |
3.3. 扶正抑癌,恢复升降出入 |
3.4. 扶正抑癌,改变机体及肿瘤微环境 |
4. “病证结合”思维贯穿肿瘤疾病的治疗过程 |
4.1. “病证结合”的原理探讨 |
4.2. “病证结合”要点探讨 |
4.3. “病证结合”组方思维探索 |
4.4. “病证结合”的治疗法则:专病、专方、专药 |
5. 复法大方乃抗肿瘤的首要策略 |
5.1. 复法大方的概念及源流 |
5.2. 运用复法大方在肿瘤疾病的理论 |
5.3. 复法大方处方有序,主次分明 |
6. 配合西医治疗,分段论治 |
7. 以人为本,带瘤生存 |
8. 重视“治未病”思想指导肿瘤的防治 |
8.1. 未病先防 |
8.2. 既病防变 |
9. 倡导药食同源,心药并用,身心并调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临证经验总结 |
1. 本虚标实是肺癌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性质 |
2. 脾肺并治是辨治肺癌的重要法则 |
3. 复法以治,健脾清肺贯彻始终 |
4. 重视脾胃,固护中州 |
5. 清肺热配伍健脾或温阳之品 |
6. 谨守病机,分期辨治 |
6.1. 中西医结合,分段论治,重视并发症调治 |
7. 治疗肺癌的用药心得,专病专方专药 |
7.1. 精于配伍,擅用药对 |
7.2. 主证的治疗及用药 |
7.3. 常见兼证的治疗及用药 |
7.4. 慎用走窜虫类药 |
7.5. 重视活血化瘀 |
7.6. 擅用重剂,拯救顽疾 |
8. 验案举隅5例 |
8.1. 验案一: 肺癌第Ⅲ期放化疗后,3年内纯中药治疗肿瘤缩小并消失 |
8.2. 验案二: 肺腺癌根治术后,纯中药抗复发或转移 |
8.3. 验案三: 肺癌伴骨转移 |
8.4. 验案四: 肺癌第Ⅲ期化疗期间,无放疗或手术 |
8.5. 验案五: 肺癌第Ⅳ期,伴肝转移,脑转移,化疗全程配合中药辅助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证治规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中医辨证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整理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挖掘目标及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情况 |
4.2.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频数分析 |
4.3.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证候的频数分析 |
4.4.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法的频数分析 |
4.5.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频数分析 |
4.6.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四气频数分析 |
4.7.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五味频数分析 |
4.8.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归经频数分析 |
4.9.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最高频数的前十味药物的用量频次分析 |
5. 数据挖掘 |
5.1. 聚类分析结果 |
5.2. 药物之间关联度分析 |
5.3. 熵聚类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 |
6. 分析讨论 |
6.1. 一般情况,年龄 |
6.2. 一般情况,性别 |
6.3. 症状和体征频数分析 |
6.4. 证候频数分析 |
6.5. 方剂频数分析 |
6.6. 中药频数分析 |
6.7.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分析 |
6.8.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
6.9. 新方分析 |
7. 研究创新点 |
8.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郝迎旭教授应用扶正培本治则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经验撷菁(论文提纲范文)
扶正培本治则 |
扶正之法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
结语 |
(5)中医药防治肿瘤概述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肿瘤基础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
2 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基础研究 |
3 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研究 |
4 展望和建议 |
4.1 进一步明确中医药防治肿瘤总体方向 |
4.2 发挥中医学在肿瘤防治中的指导作用 |
4.3 优化中西医防治肿瘤优势结合的模式研究 |
4.4 加大中医药在肿瘤症状管理中的作用 |
4.5 深入阐释“调理”的科学内涵 |
4.6 进一步加强中医肿瘤团队及学科建设 |
(6)明清时期中医古籍肿瘤防治认知源流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1 明清时期中医肿瘤防治理论向体系化发展 |
1.1 对肿瘤病因与发病认识更加系统全面 |
1.2 倡导肿瘤病机阴阳学说与动态发展观 |
2 明清时期中医肿瘤防治经验向成熟化发展 |
2.1 肿瘤脉法别阴阳判顺逆 |
2.2 明清时期肿瘤防治经验丰富 |
2.2.1 张景岳倡导标本缓急与攻消散补治则并提出寓防于治思路: |
2.2.2 李仲梓等医家倡导分期论治与攻补兼施治则: |
2.2.3 赵献可倡导命门阴阳扶正之法: |
2.2.4 王绍隆倡导留止聚散之法: |
2.2.5 李时珍丰富了肿瘤防治本草学: |
2.2.6 明代外科肿瘤防治经验亦趋成熟: |
2.2.7 汪绮石清金保肺治则为后世肺癌扶正培本治法奠定理论基础: |
2.2.8 医宗金鉴倡导因人制宜防治思路: |
2.2.9 沈金鳌倡导治未病、护胃气的辨证论治思路: |
2.2.10 清代医家注重理气解郁法防治肿瘤: |
2.2.11 叶天士顾护胃阴、久病入络学术观点促进后世肿瘤防治理论发展 |
2.2.12 王维德丰富了肿瘤防治方剂学: |
2.3 明清时期肿瘤预后经验日臻完善 |
3 结语 |
(7)孙桂芝教授论治肿瘤学术思想及从气血津液辨治大肠癌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大肠癌古代文献研究 |
综述二 大肠癌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一、孙桂芝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1 入门中医,博采众家之所长 |
2 跟随名师,深得名家之真传 |
3 治学不辍,临床科研相得益彰 |
4 小结 |
二、孙桂芝教授学术思想内涵 |
1 气血为本,重视脾肾 |
2 痰瘀为标,癌毒是根 |
3 中西汇通,病证结合 |
4 攻补兼施,复方多法 |
5 天人相应,既病防变 |
6 身心同调,综合以治 |
7 循经施治,靶向治疗 |
三、孙桂芝教授特色治法总结 |
1 软坚解毒法 |
2 调气六法 |
3 治水五法 |
4 治血二法 |
四、孙桂芝教授学术思想应用 |
1 从肾辨治脑瘤经验 |
2 从热毒辨治鼻咽癌经验 |
3 从肺肾辨治肺癌经验 |
4 从肝辨治乳腺癌经验 |
5 健脾益肾法辨治食管癌经验 |
6 祛腐生肌法辨治胃癌经验 |
7 实脾法辨治肝癌经验 |
8 疏肝健脾法辨治胰腺癌经验 |
9 从肝脾辨治胆囊癌经验 |
10 从气血津液辨治大肠癌经验 |
11 扶正解毒法辨治肾癌经验 |
12 从湿热辨治膀胱癌经验 |
13 从肝辨治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经验 |
14 治疗肿瘤放化疗并发症经验 |
第三部分 孙桂芝教授从气血津液辨治大肠癌临床经验研究 |
一、基于临床用药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证治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二、孙桂芝教授辨治大肠癌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三、研究结论 |
四、孙桂芝教授中医诊疗大肠癌方案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 查新报告 |
(8)朴炳奎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及解毒消疹方治疗肿瘤靶向药所致皮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肿瘤扶正固本治法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祛邪解毒法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靶向药物所致皮疹的中医药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一、朴炳奎教授扶正解毒法治疗肿瘤学术思想渊源 |
1. 机缘巧合,走上中医之路 |
2. 承前启后,创立肿瘤新说 |
3. 标本兼治,发挥中医优势 |
二、朴炳奎教授扶正解毒法治疗肿瘤学术思想探析 |
1、朴炳奎教授扶正固本法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总结 |
1.1 扶正固本法的发展演变 |
1.2 扶正固本法的理论渊源 |
1.3 扶正固本法的理论基础 |
1.4 扶正固本法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
1.5 朴师扶正固本法的临证应用特点 |
2、朴炳奎教授祛邪解毒法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总结 |
2.1 祛邪解毒法的理论渊源 |
2.2 祛邪解毒法的理论基础 |
2.3 祛邪解毒法的辨治要点 |
2.4 朴炳奎教授祛邪解毒的辨治及常用药物 |
2.5 朴师祛邪解毒法的临证应用特点 |
3、朴炳奎教授学术经验特色 |
3.1 病证结合的辨治方法 |
3.2 扶正解毒,以平衡为要 |
3.3 中西合用,西为中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朴炳奎教授解毒法治疗靶向所致皮疹的临床经验总结 |
一、对靶向药物所致皮疹的病机认识 |
二、靶向药物所致皮疹的辨治分型及要点 |
三、清解利湿为其治疗大法 |
四、表里分治,分清主次 |
五、顾护脾胃,忌寒凉太过 |
六、善用风药,灵活加减 |
典型医案 |
医案1 |
医案2 |
第四部分 朴炳奎教授解毒法治疗靶向所致皮疹的经验挖掘及应用研究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二、研究对象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1. 数据的整理 |
2. 数据分析挖掘方法 |
4. 数据分析挖掘方法 |
四、结果 |
1. 整体情况 |
2. 证候分布 |
3. 常用治法 |
4. 常用药物 |
5. 数据挖掘 |
五、结论 |
六、专家访谈 |
七、讨论 |
1. 中医学术传承的新趋势 |
2. 以人为本,人机结合的数据挖掘法 |
3. 少见病症的中医学术传承的新思路 |
第五部分 基于解毒法的解毒消疹方治疗靶向所致皮疹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剔除标准 |
5. 脱落标准 |
6. 终止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1. 样本含量 |
2. 随机分组 |
3. 治疗方案设计 |
4. 观察指标 |
5. 主要指标疗效判定标准 |
6. 统计方法 |
7. 技术路线 |
四、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临床皮疹疗效比较 |
3. 临床瘙痒症状比较 |
4. 临床脓疱样痤疮比较 |
五、项目的特色与创新点 |
六、研究结论 |
七、讨论 |
1. 肺癌靶向治疗是目前的热点 |
2. 皮肤毒性是靶向治疗的关注点 |
3. 解毒消疹方的组成分析 |
4. 解毒消疹方的疗效分析 |
5.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学术经验传承 |
6. 缺点与不足 |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9)肿瘤扶正培本治法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扶正培本治法的理论溯源 |
2 肿瘤扶正培本治法的理论探索 |
2.1 肿瘤扶正培本法中医临床基础理论阐发 |
2.2 肿瘤扶正培本法现代医学理论探索 |
3 肿瘤扶正培本治法的临床研究 |
3.1 肿瘤虚证的证候研究 |
3.2 扶正培本法对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 |
4 肿瘤扶正培本治法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 |
4.1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4.2 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
4.3 提高血清氧自由基的活性 |
4.4 抗肿瘤血管新生 |
4.5 抗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4.6 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
5 肿瘤扶正培本治法的研究总结与展望 |
(10)朴炳奎诊治肿瘤“和合”学术思想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1“和合”学术思想源流 |
2“正气内虚”“脏腑经络失和”是肿瘤发病基础 |
3 倡导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综合诊疗模式 |
3.1 中医与西医相结合 |
3.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4 注重“和其不和”“和而不同”的个体化治疗 |
5 遣方用药强调“以和为贵” |
6“形与神俱”的肿瘤康复观 |
四、扶正培本治则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辨标本虚实论治肿瘤的临床思维方法探讨[J]. 潘芳,刘睿翃,耿嘉玮,花宝金,庞博. 北京中医药, 2020(07)
- [2]脾胃藏象学说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 姜晓晨,庞博,王萍,唐旭东,陈岩. 北京中医药, 2020(05)
- [3]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研究[D]. 黄普觉(Ng Pu Jue).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郝迎旭教授应用扶正培本治则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经验撷菁[J]. 周慧锋,郝迎旭. 中国社区医师, 2019(34)
- [5]中医药防治肿瘤概述及展望[J]. 花宝金. 北京中医药, 2018(12)
- [6]明清时期中医古籍肿瘤防治认知源流述要[J]. 梁燕凯,路夷平,吕培文,花宝金,朴炳奎,庞博. 北京中医药, 2018(12)
- [7]孙桂芝教授论治肿瘤学术思想及从气血津液辨治大肠癌临床经验研究[D]. 赵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2)
- [8]朴炳奎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及解毒消疹方治疗肿瘤靶向药所致皮疹的临床研究[D]. 林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9]肿瘤扶正培本治法研究概述[J]. 王辉,侯炜,孙桂芝,花宝金. 世界中医药, 2016(11)
- [10]朴炳奎诊治肿瘤“和合”学术思想述要[J]. 庞博,花宝金,刘刚. 北京中医药,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