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医学英语学习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大学生医学英语学习的因素及对策

一、影响大学生医学英语学习的因素及对应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宋娟[1](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马婷婷[2](2021)在《《大学IR标准指标集》(教学IR)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11月2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杂志社、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承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国特色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会”举行。会议中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等学校体制改革面临的迫切任务。为响应高校体制改革的需要,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用的文本是《大学IR标准指标集》。大学IR(Institutional Research)(制度研究)是指为了改善大学的经营、支援学生、提高教育质量,所进行的收集、分析校内数据、制定改善措施、实行验证措施等广泛的活动。本书由玉川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由关东地区IR研究会的20名成员共同编着而成。本书详细介绍说明了139个大学IR的指标或指标群,通过对教学、财务、研究和经营的相关指标进行解说,并举例介绍了指标的应用和计算方法。本书对日本高校改革各项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译者希望通过对本书的翻译实践,能够对国内的大学各个方面的改革有所借鉴和参考价值。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参考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对等来指导翻译实践的: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同时要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通顺,符合译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读者反应相似。本次翻译实践,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加译、减译、意译、借译等具体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文本的动态对等的最优化。从理论、方法到具体实践,一步步体验翻译的过程,解决遇到的翻译问题。在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文本的作者以及教学IR的内容,文本的特点。在简单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之后,以其相关理论及原则为基准,运用各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去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句子、篇章翻译的各种问题,并展开分析。翻译词汇部分非常考察译者的严谨性,要注意查阅好资料,以防出现中日表达不对应的情况。在句子翻译中,要注意句子逻辑关系、前后文的联系,注意中日文句子表达方式的不同。通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体会各种翻译方法在具体的事例中带来的不同翻译结果。用符合译文本身的语法构造,尽最大可能让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达到相似的理解。这对译者来说是翻译中最大的困难,也是最检验译者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的途径。

王海燕[3](2021)在《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精英型”,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于2002年实现了“大众化”,又于2019年实现了“普及化”。根据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型”阶段,有一个重要特征:承担高等教育“增量”任务的大部分高校是由专科高校升格而成的本科高校,由成人高校转制而成的普通高校,以及由中专升格的高等职业院校。这些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再培养研究型人才、通识型人才,而是培养专业型人才、职业型人才。如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成为高校进入新世纪之后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专业型、职业型人才。在师范院校深造的大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投入,增强专业认同,掌握学习方法,学好专门知识和技能。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及其相关关系,既具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意义。一方面,本研究可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专业认同度,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这一研究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有所帮助。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和环境层面出发,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了学习投入的三个维度(认知、情感和行为投入)和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专业认同);经过专家评定和题项的筛选后,编制了学习投入和专业认同的现状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采用问卷星方式发放问卷,选取江西省一所师范高校和云南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开展学习投入和专业认同的现状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调查,发现:第一,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和专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第二,总体而言,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呈现正相关,可以建立回归方程。本还研究发现:师范本科生的行为投入、行为性专业认同和适切性专业认同较低,表明当前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的行动力不足、专业的实践性欠缺。依据研究的现状,本研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了使专业学习在师范院校中真正发挥最大效能,本研究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是重视志愿选择,鼓励自主决定;二是加强专业教育,提高专业适应;三是加强自主学习,促进行为转化。本研究还提出关注公费生在师范院校培养中的重要性,针对公费生专业学习投入问题,从学生、学校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策略以改善公费生专业学习的效果。学生层面主要是说明公费生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投入的建立和提升。学校层面主要说明公费生的教师专业认同如何建立,即三个阶段的不同培养模式,包括入学初期:教师专业认同的培养;学习中期:教师专业技能的实践;学习末期:教师职业认同的期许。

王纲[4](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王清华[5](2021)在《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本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源自尊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以积极心理学和认知行为理论为依托进行干预对照实验,探索能够有效提升医学生自尊水平降低其学习倦怠水平的措施,为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研究方法:1.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连榕基于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并结合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在中国本科医学生群体中使用的信效度进行全面检验。该部分的样本为来自两所医科院校的本科一年级医学生,统计方法包括探索性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转法、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法、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皮尔逊相关分析法、重测信度组内相关系数法。2.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以1499名来自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医学生为样本,对消极完美主义、自尊和学习倦怠三个心理学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检验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是否有中介作用。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中介分析。3.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采用类实验设计,对医科大学本科一年级共374名医学生进行干预对照实验,干预手段是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量研究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对干预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有效提升医学生自尊水平降低学习倦怠水平进行检验;采用方差分析和事后最小显着差异组间比较法对干预的持续效果进行检验;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了解实验组被试对干预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及接受课程培训后的收获体会。定性研究方法:采用主题分析法对实验组被试的开放式问题作答反馈进行主题提取,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在医学院校更好地开设此类课程提供建议和借鉴。结果:1.对连榕根据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改编的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在医学生群体中使用的信效度检验结果为: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三个公因子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一共可以解释42.595%学习倦怠的总方差,所有20个题项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30。其中,因子“情绪低落”能够解释28.783%学习倦怠的总方差,因子“行为不当”能够解释7.957%学习倦怠的总方差,因子“成就感低”能够解释5.855%学习倦怠的总方差。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一阶结构方程模型和二阶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各项指标均达标(χ2/df=2.240,CFI=0.919,TLI=0.907,GFI=0.935,AGFI=0.918,RMSEA=0.047,SRMR=0.049)。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应用于本科医学生群体时的聚合效度良好(每个题项与其所属的分量表高度相关:r值均大于0.45);区分效度良好(每个题项与其所属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均高于与其它两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重测信度良好(组内相关系数ICC达到0.70以上)。2.本科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和学生性别与学生母亲的学历显着相关: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问题(53.90±12.49 vs.52.45±11.70,P=0.024);与母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医学生相比,母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医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54.95±10.84 vs.52.02±13.01,P=0.003);与母亲学历为中学的医学生相比,母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医学生也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54.95±10.84 vs.53.01±11.68,P=0.035)。医学生的自尊与消极完美主义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38,P<0.001);医学生的自尊与学习倦怠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48,P<0.001);而医学生的消极完美主义与学习倦怠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30,P<0.001)。消极完美主义对自尊有显着的负向效应(a=-0.385,95%CI:-0.433,-0.338,P<0.001),自尊对学习倦怠有显着的负向效应(b=-0.417,95%CI:-0.465,-0.369,P<0.001),消极完美主义对学习倦怠的总效应为正向且显着(c=0.306,95%CI:0.257,0.355,P<0.001),加入中介变量自尊后消极完美主义对学习倦怠的正向直接效应依然显着(c’=0.145,95%CI:0.097,0.194,P<0.001),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a*b=c-c’=0.161,BCa 95%CI:0.132,0.191,P<0.001)。3.干预对照类实验结果:实验组被试在接受为期8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后,自尊水平显着高于其干预前的基线自尊水平(31.13±3.90 vs.29.81±3.85,t=-5.997,P<0.001,Cohen’s d=0.44),而学习倦怠水平则显着低于其干预前的基线学习倦怠水平(42.85±9.94 vs.51.16±8.26,t=19.997,P<0.001,Cohen’s d=1.46);与对照组被试相比,实验组被试的自尊水平在干预结束后测中显着高于对照组被试的自尊水平(31.13±3.90 vs.29.23±3.61,t=4.909,P<0.001,Cohen’s d=0.51),而其学习倦怠水平在干预结束后测中则显着低于对照组被试的学习倦怠水平(42.85±9.94 vs.50.08±10.64,t=-6.792,P<0.001,Cohen’s d=0.70);实验组的医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整体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表示该课程对情绪管理、改善心理状况和了解心理学相关知识有很大帮助;定性数据主题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仍需改进。干预结束6个月后的跟进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干预手段其干预效果的有效性持续存在。结论:1.连榕根据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改编的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在医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医学生学习倦怠水平的有效工具。2.本科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和学生性别与学生母亲的学历密切相关,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贯穿积极心理学和认知行为疗法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医学生的自尊水平并降低其学习倦怠水平,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小芳[6](2021)在《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APP扩散行为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个人学习方式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发生深刻变革,智能手机APP已成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媒介。众多英语词汇APP当中,一部分被推广使用,而另一部分却被遗忘在角落。这与使用者对其第一感知有直接关系,即所谓“感觉既是真理”。而这种使用者对APP的感知,在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中则认为是由APP的创新属性所决定的。因此,有必要从学习APP本身的创新属性出发研究其扩散行为,从而推演到其他学习型APP的设计和扩散变得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以创新扩散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词汇学习APP为例,厘清英语词汇学习APP扩散的创新属性影响因素,提出创新扩散的研究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英语词汇学习APP的创新扩散模型以及在不同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行为差异,总结英语词汇学习APP创新扩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并提出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分析英语词汇学习APP的创新属性及提出扩散路径模型。从创新属性,即从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性、可观察性五个方面系统分析英语词汇学习APP的创新属性,并依据创新-决策模型提出研究模型。(2)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APP的使用行为影响因素调查。依据研究模型,借鉴前者相关研究,结合英语词汇学习APP的自身特点和调查对象的个体特征编写测量问卷并在网上发放与回收。(3)大学生使用英语词汇APP的影响因素模型验证。通过信效度检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路径分析、多群组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结合英语词汇APP自身特点提出英语词汇学习APP在大学生群体中创新扩散的相应建议。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认为创新属性对大学生英语词汇APP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其中主要因素即对使用意向有显着影响的相容性和可观察性,次要因素则是英语词汇APP的相对优势,易用性和可试性。此外,专业和学历对相容性与使用意向关系层面上均有调节作用;英语水平对可观察性与使用意向关系层面上有调节影响。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提出用创新扩散理论解释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创新推广过程,以英语词汇学习APP为切口,结合创新扩散理论探索英语词汇学习APP的创新属性对其扩散行为的影响。现实层面上,依据创新属性考虑产品创新设计对英语或其他学习类APP以及学习资源设计开发者提供有力参考,有助于英语词汇APP进一步扩散。

周小渟[7](2021)在《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国际通用语,其传播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在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必然带来语言的碰撞。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语言激烈碰撞,社会动荡与大批西人的到来使晚清社会西学东渐之风盛行,英语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因此,晚清时期可以被看做英语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起始阶段。目前学界对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研究往往聚焦于教育教学和西学东渐,偶有涉及中英语言接触,但信息比较零散,未有针对此阶段的英语传播进行的系统分析与归纳。本研究基于对“史料”与“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借助语言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晚清社会为时代背景,以路径、动因、影响及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总结这一阶段英语传播的状况和效果,力图建构语言传播的研究模式。具体研究问题如下:一、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语言传播机制?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传播机制是如何产生的?最终效果如何?三、英语在中国晚清社会的传播揭示了哪些语言传播规律?对当下中国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有怎样的启示和借鉴?语言传播具有社会性,对某一时期某种语言传播进行研究需采用跨学科视角。本研究以库柏语言传播变量、夸克语言传播模式和语言选择主义为理论框架,建构由路径、动因、影响、规律构成的语言传播研究模型,对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较全面的探讨。笔者通过文献爬梳,整理出大量与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相关的原始资料(包括奏折、地方志等史料汇编和当时出版的中英文报纸等)、近代着作(包括晚清时期英语传播过程中亲历者的着作及其它相关着作)以及当代论着(包括期刊论文、专着等)。以质性研究为方法,同时利用史料进行相互佐证,从中提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受晚清时期历史背景影响,英语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传播主要由来华西人群体及晚清政府洋务派群体主导。其中,来华西人主要指“英美传教士群体”和“英美商人群体”。“英美传教士群体”主导的英语传播活动集中在教会教育与翻译出版上,体现了传播的文化路径;而“英美商人群体”受经济利益驱动,引导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主的民间教育机构的创办,促使中西交往中产生了“皮钦英语”这种语言变体,显露出经济对语言传播的影响。晚清政府洋务派则通过政府支持,从政治层面推动了英语在中国社会的传播。由不同群体主导的文化、经济、政治传播路径共同构成了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机制。其次,语言传播的主体是人,人们基于生活环境刺激产生不同的动机与目的,做出语言传播行为。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的主导群体与被主导群体在当时环境影响下,或主动或被动地传播英语,导致以文化、经济、政治为路径的传播机制的产生。最终促使中文吸收了大量英语外来词,在促进汉语语法研究完善的同时,为民国时期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给后世带来了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双重影响。最后,晚清时期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下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传播的一般规律。(一)英语在晚清外语传播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体现了语言传播中的竞争规律;(二)晚清来华西人群体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不断进行传播路径的调整,这体现了语言传播中同样存在着“路径依赖”规律;(三)当时的英语传播对后世的影响说明了语言传播由下及上,再到由上及下的受众规律;(四)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在文化、经济、政治层面既平行又交互的传播规律。综上所述,晚清时期不同群体受客观环境与自身目的驱使,通过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主导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对后世中国的语言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并揭示了一定的语言传播规律。这就提醒我们,我国在制定汉语推广政策时应注意外语竞争和受众规律的影响,利用“路径依赖”规律,制定适用于目的国的汉语传播政策。期望该研究能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李雪[8](2020)在《国际期刊论文引言语步的词块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词块(formulaic sequences)在语言中普遍存在,承载着意义表达的主要功能,是话语社团(discourse community)成员在学术交流中重要的话语特征之一,已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语料库语言研究方法的兴起,词块研究在语言学界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局面。基于目前词块研究的现状,本研究结合自上而下的语类分析方法与自下而上的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方法,探析不同学科作者在期刊论文引言语步高频词块的使用特征。本文将从频数分布、形式结构、语篇功能、意义单位等几个方面,依次分析毗邻式词块(n-grams)与非毗邻式词块(phrase frames)在学术英语语篇中的学科特质与语类特质。毗邻式词块与非毗邻式词块在学术语篇中大量出现,这两种词块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其中,毗邻式词块研究重在讨论固化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毗邻式词块的结构、功能与意义单位,探讨词块各个层面(词汇与词汇、词汇与语法、形式与意义)的共选关系以及学科与语类对词块使用的制约关系。而非毗邻式词块重在关注词块的变异性及词汇变体的语义聚合关系。通过非毗邻式词块的分布特征,如内部变异性、词汇变体与词块数量的相关性等,映射语篇的程式化程度、词块与词汇变体的组合与聚合关系,以及非毗邻式词块使用的学科特质与语类特质。本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自建专题语料库,语料来自四个学科(语言学、市场营销学、生物学、机械工程学,分别代表软性纯科学、软性应用科学、硬性纯科学、硬性应用科学学科)的383篇国际期刊英文论文引言部分。其次,本文依据“创立研究空间”语步模式,人工标注“语步—语阶”单位。为保证标注的信度,本文采取双人标注,并为此开展Kappa检验与百分比一致性计算。接着,根据语料库数据驱动的方法,通过自动提取与人工筛选,确定各学科的高频词块。为了确保本文“语步—语阶”框架开展词块研究的可行性,本文开展了对应分析,探讨了语步—语阶概念框架与人工标注的可行性。在确保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了四个学科期刊论文引言部分的语步—语阶序列与呈现重点(即必要语步与可选语步)。在语类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依次分析了毗邻式词块与非毗邻式词块在引言部分的整体分布特征、以及学科差异性特征。接着,统计共用词块的使用特征,主要包其括频数分布与意义单位分析。最后,结合语步分析,从两种词块的形式结构、语篇功能,描述两种词块的学科化倾向与语步特质性,并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还设计了学术英语教学辅助工具,以期验证、探索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在研究的语类分析部分,本文发现,各学科期刊论文引言有不同的语步—语阶序列与呈现重点。同时,不同学科之间又出现重合的特征,这些特征反应了各学科“软—硬”、“纯科学—应用科学”的学科属性。这些数据可大体反映出学科作者对于使用何种修辞策略、以及传播何种信息的侧重,体现出学科话语社团对学术社团成员的制约。同时,结合这两种学科属性可以阐释学科文化是如何影响着语类结构的构建、以及相应的语言形式的选择。毗邻式词块分析结果表明,引言部分的毗邻式词块分布具有明显的次语类特征。通过分析共用毗邻式词块的频数分布与意义单位,本文发现,部分共用毗邻式词块存在搭配、语义倾向与语义韵的差异。从语义韵的层面,相比一般态度意义,微观的具体态度意义更能区分学科差异。通过统计并分析引言语步的毗邻式词块分布,本文发现,这些分布主要是“纯科学—应用科学”的学科属性差异,而且主要体现在“介绍本研究”语步。非毗邻式词块研究结果表明,学科间存在内部变异性的差异。非毗邻式词块的频数与词汇变体之间呈现出中等程度相关(0.4—0.6)到强相关(0.6—0.8)。非毗邻式词块存在少量学科共用词块,其词汇变体的语义聚合可明显反应出学科差异。统计引言语步的非毗邻式词块分布,本文发现,这些分布同样存在“纯科学—应用科学”的学科属性差异,差异主要集中在“确立研究领域”语步与“介绍本研究”语步。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与学术英语教学实践接口的探索等方面,以期为语类研究、特别是语类视角下的学术英语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丁玲[9](2020)在《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形成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流程,并在多个领域教学中得到运用。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现状,我们了解了国内外研究在研究数量、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以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异同。同时,我们注意到,国内对英语学习者在翻转课堂中满意度的探索还有待加强,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为了弥补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从学生的满意度角度出发,探究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情况以及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以期为基于翻转课堂的英语教学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来自南京四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以及相关任课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旨在回答以下五个问题:一、国内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满意度情况如何?二、课前、课中和课后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三、学生的满意度在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上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四、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五、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方面具有什么样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生对翻转课堂各个阶段的满意度均超过了一般水平,其中最高的为课中满意度,总均值达到了3.56,其次为课前满意度,最低为课后满意度;第二,课前、课中和课后满意度两两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学生在各阶段的满意度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和英语水平上都存在显着差异;第四,学生预期并不会直接影响学生满意度水平,而是通过感知质量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对满意度产生影响,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会对学生满意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满意度,但是可以通过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这两个中介变量对学生的满意度产生影响。第五,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本研究对于提高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改善翻转课堂英语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教育者需重视英语学习情境的创设,重视翻转课堂三个阶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将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注重课前和课中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课后阶段的教学;第二,教育者需不但需要重视英语的工具性,还需重视其人文性,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双重需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育者还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对满意度和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实现个性化教学;第四,教育者可依靠构筑学习共同体和科学的评价的体系,营造英语交流和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五,教育者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和课程性质,采取不同的翻转策略,做到“翻转有度”。在理论价值上,本研究构建了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自建了“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量表”和“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影响因素量表”。在实践价值上,有助于了解学生对英语翻转课堂的实际感受和需求,促使教育者发现翻转课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提供现实依据。

王建辉[10](2020)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构建与亚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可以显着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率,研究显示仅20~50%的患者能坚持心脏康复运动,且其运动行为水平远低于指南要求。个体对行为的归因方式可以影响其后期行为的产生,探讨冠心病患者坚持康复运动行为的归因方式及其效果可为干预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亚群进行个性化干预,可较好地提高干预效果。然而,仅基于归因方式和行为结局的亚群分类可能缺乏稳定性。因此,需明确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的归因方式影响其后期行为产生的作用路径,进而对不同的归因方式所产生的差异性行为结局进行分类,以便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精准化的干预措施。研究目的:(1)构建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确定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行为归因方式对其心脏康复运动行为的主要作用路径;(2)依据行为归因效果模型中的主要变量,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亚群分类,以期为冠心病患者精准化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文献计量学确定归因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整合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初步构建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概念框架。第二部分:研究工具的引进、修订与信效度检验。引进归因维度量表-Ⅱ(The Revised Causal Dimension Scale,CDS-Ⅱ)和多维度运动效能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 Exercise Self-Efficacy Scale,MSES),修订个我取向运动成就动机简表和运动成功期望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第三部分:模型实证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20年7月~9月选取唐山市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出院在6个月以上无运动禁忌症的冠心病患者703例,采用运动日记调查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水平,使用正负性情绪量表、运动成功期望量表、个我取向运动成就动机简表、MSES和CDS-Ⅱ对患者进行评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采用Bootstrap法抽取1000个样本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修订。第四部分:描述性研究,以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中的主要变量为细分变量,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构建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的亚群模型。以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性资料为描述变量,描述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各亚群特征。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初步构建了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概念框架:冠心病患者运动行为的归因方式通过运动成功期望、情绪反应、运动效能和运动成就动机四个中介变量,作用于心脏康复运动行为。第二部分:中文版CDS-Ⅱ的 I-CVI 范围为 0.88~1.00,S-CVI/Ave 为 0.98;中文版 MSES 的 I-CVI 为 0.88~1.00,S-CVI/Ave为0.92;个我取向运动成就动机简表的I-CVI为0.88~1.00,S-CVI/Ave为0.98;运动成功期望量表的I-CVI和S-CVI/Ave均为1。中文版CDS-Ⅱ的因子分析提取了 4个因子,中文版MSES的因子分析提取了 3个因子,均与源量表一致。中文版CDS-Ⅱ各维度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928、0.854、0.907和0.859;中文版MSES、个我取向运动成就动机简表、运动成功期望量表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918、0.938、0.969。第三部分: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拟合良好(χ2/df=3.922,GFI=0.964,AGFI=0.929,NFI=0.966,CFI=0.974,IFI=0.974,TLI=0.957,RMSEA=0.065)。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行为归因方式通过情绪反应、运动成功期望、运动成就动机和运动效能作用于心脏康复运动行为。第四部分: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亚群分为四类,分别为:主动运动型(22.8%);较主动运动型(35.6%);无助不运动型(39.6%);调控运动型(16.8%)。四类亚群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目前是否参与工作、收入水平和冠心病病程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的归因方式通过情绪反应、运动成功期望、运动成就动机和运动效能为中介变量作用于心脏康复运动行为,构建了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有四类亚群:主动运动型、较主动运动型、无助不运动型、调控运动型。定位不同亚群的特征有助于识别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的不同需求,为临床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二、影响大学生医学英语学习的因素及对应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大学生医学英语学习的因素及对应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8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2.2 教师教育理论
    3.3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扎根理论
        4.2.4 德尔菲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工具NVivo简介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5.5.2 计算权重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5.6.1 一级维度分析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5.8 小结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学校层面
        6.3.2 教师个体本位
    6.4 小结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7.1 学校层面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7.2 个体层面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资料图片
附录4

(2)《大学IR标准指标集》(教学IR)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翻訳実践の绍介
    1.1 翻訳の背景と意义
    1.2 起点テキストについて
        1.2.1 着者の绍介
        1.2.2 起点テキストの绍介
        1.2.3 起点テキストの特徴
第二章 ナイダの动的等価理论と翻訳方法
    2.1 ナイダの动的等価理论の绍介
    2.2 翻訳方法の绍介
第三章 翻訳事例の分析
    3.1 语汇の翻訳
        3.1.1 外来语の翻訳
        3.1.2 职名の翻訳
        3.1.3 ほかの语汇の翻訳
    3.2 文の翻訳
        3.2.1 受身文の翻訳
        3.2.2 使役文の翻訳
        3.2.3 长文の翻訳
    3.3 文章の翻訳
第四章 翻訳実践报告のまとめ
    4.1 翻訳実践についてのまとめ
    4.2 成果と不足点
参考文献
谢辞
附録Ⅰ
附録Ⅱ

(3)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习投入
        2.1.1 学习投入的内涵
        2.1.2 学习投入的维度和测量
        2.1.3 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
        2.1.4 不同学习投入度的学生类型
        2.1.5 在线学习投入度
    2.2 专业认同
        2.2.1 专业认同的内涵
        2.2.2 专业认同的维度
        2.2.3 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认同
        2.2.4 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2.2.5 专业认同的研究方法
    2.3 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的关系
    2.4 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历史背景与存在问题
        2.4.1 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
        2.4.2 公费师范生的历史背景
        2.4.3 公费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2 自我认同理论
        3.1.3 生态系统理论
    3.2 研究思路、调查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思路
        3.2.2 调查对象
        3.2.3 研究方法
第4章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差异分析
    4.1 学习投入的问卷设计
        4.1.1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内涵界定
        4.1.2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衡量维度
        4.1.3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问卷研制、修订与形成
        4.1.4 学习投入量表信度分析
        4.1.5 学习投入量表效度分析
    4.2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分析
        4.2.1 学习投入度的描述统计分析
        4.2.2 不同性别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2.3 不同年级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2.4 不同专业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2.5 不同家庭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2.6 不同专业志愿选择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2.7 是否独生子女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2.8 是否学生干部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3 公费生与非公费生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4.4 基于访谈内容分析师范院校本科生的学习投入现状
        4.4.1 课堂学习投入现状分析
        4.4.2 学习投入的高峰期
        4.4.3 学习收获较多的情况
        4.4.4 学习成就感的现状分析
        4.4.5 小结
第5章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5.1 专业认同的问卷设计
        5.1.1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内涵界定
        5.1.2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衡量指标
        5.1.3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问卷研制、修订与形成
        5.1.4 专业认同量表信度分析
        5.1.5 专业认同量表效度分析
    5.2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分析
        5.2.1 专业认同的描述统计分析
        5.2.2 不同性别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2.3 不同年级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2.4 不同专业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2.5 不同家庭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2.6 不同专业志愿选择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2.7 是否独生子女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2.8 是否学生干部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3 公费生与非公费生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5.4 基于访谈内容分析师范院校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
        5.4.1 报考师范院校的原因
        5.4.2 师范生身份的看法
        5.4.3 专业选择的原因
        5.4.4 专业的喜爱程度
        5.4.5 毕业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
        5.4.6 未来职业的想法
        5.4.7 小结
第6章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6.1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6.1.1 专业认同总分与学习投入总分的相关性
        6.1.2 专业认同各维度与学习投入各维度的相关性
    6.2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
        6.2.1 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6.2.2 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各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原因分析和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学习投入的总体为中等水平
        7.1.2 专业认同的总体为中等水平
        7.1.3 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的关系
    7.2 原因分析
        7.2.1 内部因素
        7.2.2 外部因素
    7.3 基于专业认同视角提高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总体建议
        7.3.1 重视志愿选择,鼓励自主决定
        7.3.2 加强专业教育,提高专业适应
        7.3.3 加强自主学习,促进行为转化
    7.4 公费生专业学习投入的改善策略
        7.4.1 学生层面
        7.4.2 学校层面
第8章 研究的总结、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调查
附录二 大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在医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检验
    1 前言
    2 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测量工具
        2.2 方法
        2.3 结果
        2.3.1 学习倦怠量表描述性统计分析
        2.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2.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2.4 讨论
    3 聚合效度、区分效度与重测信度
        3.1 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测量工具
        3.2 方法
        3.3 结果
        3.3.1 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
        3.3.2 重测信度
        3.4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量工具
        2.2.1 社会人口学因素问卷
        2.2.2 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
        2.2.3 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2.2.4 Rosenberg单维自尊量表
        2.3 统计学分析
        2.4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社会人口学因素
        3.2 连续型变量之间的相关
        3.3 分层线性回归分析
        3.4 中介效应检验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认知行为理论有效提升医学生自尊水平从而降低学习倦怠水平的干预对照实验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材料
        2.2.1 研究对象
        2.2.2 测量工具
        2.2.3 干预手段
        2.3 分析方法
        2.4 伦理和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线水平比较
        3.2 实验组干预前后心理学变量水平比较
        3.3 对照组前测后测心理学变量水平比较
        3.4 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心理学变量水平比较
        3.5 实验组课程满意度调查定量数据分析
        3.6 实验组课程反馈定性数据分析
        3.7 实验组前测、后测、跟进测心理学变量水平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研究中使用的问卷及量表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
    参考文献
    本综述核心内容导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APP扩散行为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创新扩散理论
        2.1.1 理论基础
        2.1.2 创新扩散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2.2 研究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2.2.1 英语词汇学习APP的创新属性分析
        2.2.2 研究模型
        2.2.3 变量定义及研究假设
    2.3 问卷设计
        2.3.1 大学生个人特征部分
        2.3.2 使用行为部分
        2.3.3 创新属性部分
        2.3.4 使用意向部分
    2.4 问卷前测
        2.4.1 样本基本情况
        2.4.2 信度检验
        2.4.3 效度检验及题项修正
第3章 实证研究
    3.1 样本基本情况
    3.2 spss信效度分析
    3.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3.3.1 验证性因子分析
        3.3.2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
        3.3.3 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检验
        3.3.4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3.4 路径分析
    3.5 多群组分析
    3.6 比较分析
    3.7 假设检验
第4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创新属性对研究模型的影响
        4.1.2 调节变量对研究模型的影响
    4.2 建议
        4.2.1 增加资源和功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4.2.2 关联平台,促进学习
    4.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 APP 的使用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论文结构
        1.研究问题
        2.论文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
        2.理论基础与认识依据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
        1.英语传播
        2.晚清时期
        3.晚清时期传教士
    第二节 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1.国外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2.国内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晚清以前英语传播回顾
    第四节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研究
        1.晚清社会传教士的相关研究
        2.晚清社会翻译情况的相关研究
        3.晚清社会近代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传教士
    第三节 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1.前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2.后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出版与英语传播
        1.翻译机构与英语传播
        2.报刊出版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传教士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文化特征
        1.双向语言文化传播
        2.群体性书面语传播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经济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经济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英美商人
    第三节 民间英语培训机构与英语人才培养
    第四节 “皮钦”英语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英美商人主导的英语传播的经济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政治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晚清政府洋务派
    第三节 近代化教育与英语传播
        1.三类新式学校与英语传播
        2.官派留美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活动与英语传播
        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学传播
        2.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与译员培养
    第五节 洋务派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政治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规律及其影响
    第一节 外来语言传播竞争激烈
        1.其他外语的传播情况
        2.影响外语竞争的因素
    第二节 路径依赖及其体现
        1.路径依赖及其内涵
        2.英语传播路径依赖
    第三节 英语传播中人的因素
        1.晚清来华西方人
        2.晚清政府洋务派
        3.个体被动传播者
    第四节 传播受众:底层-精英-群众的传播模式
    第五节 文化、经济、政治层面的平行交互传播
    第六节 英语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影响
        1.对汉语的影响
        2.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局限及启示
    第一节 主导性局限及表现
        1.来华西人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2.洋务派们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第二节 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1.应对传播中的竞争现象
        2.注重主导者的路径依赖
        3.尊重受众传播相关规律
        4.结合“场论”防范预警
    第三节 对外语政策与规划的启示
        1.应对英语的语言霸权
        2.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第一节 结论与贡献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国际期刊论文引言语步的词块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术语界定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词块的计量文献分析
        2.1.1 计量文献研究设计
        2.1.2 计量文献研究发现
    2.2 词块的提取标准
        2.2.1 毗邻式词块的提取标准
        2.2.2 非毗邻式词块的提取标准
    2.3 词块的分析框架
        2.3.1 词块的结构形式分析框架
        2.3.2 词块的语篇功能分析框架
        2.3.3 词块的意义分析框架
    2.4 学科差异与词块研究
        2.4.1 学科差异与学科分类
        2.4.2 学科差异与词块研究
        2.4.3 核心词块与典型词块
    2.5 期刊论文语类与词块研究
        2.5.1 期刊论文语类与语步分析
        2.5.2 期刊论文语类与词块研究
        2.5.3 期刊论文语步与词块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语料
    3.2 语料标注
        3.2.1 标注方案
        3.2.2 标注过程
        3.2.3 信度报告
    3.3 词块的识别与提取
        3.3.1 毗邻式词块的识别与提取
        3.3.2 非毗邻式词块的识别与提取
    3.4 词块与语步—语阶的对应分析
        3.4.1 对应分析方法
        3.4.2 对应分析报告
    3.5 词块的分析框架
        3.5.1 毗邻式词块的分析框架
        3.5.2 非毗邻式词块的分析框架
    3.6 词块的研究路径
        3.6.1 毗邻式词块的研究路径
        3.6.2 非毗邻式词块的研究路径
    3.7 本章小结
4 期刊论文引言的语步—语阶序列分析
    4.1 语步的学科差异化分析
        4.1.1 语步的序列分析
        4.1.2 语步的循环与套嵌
    4.2 语阶序列的学科差异化分析
        4.2.1 语阶的整体分布
        4.2.2 语阶序列的学科差异化分析
    4.3 引言语阶的具体分析
        4.3.1 M1语步微观结构分析
        4.3.2 M2语步微观结构分析
        4.3.3 M3语步微观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毗邻式词块研究
    5.1 毗邻式词块的总体分布情况
    5.2 毗邻式词块的结构形式
        5.2.1 整体分布
        5.2.2 名词类词块
        5.2.3 介词类词块
        5.2.4 动词类词块
        5.2.5 句干类词块
        5.2.6 连接词词块
    5.3 毗邻式词块的语篇功能
        5.3.1 整体分布
        5.3.2 研究类词块
        5.3.3 文本类词块
        5.3.4 立场类词块
    5.4 共用高频毗邻式词块
        5.4.1 共用毗邻式词块的总体分布
        5.4.2 共用毗邻式词块的学科分类研究
        5.4.3 共用毗邻式词块的个案研究
    5.5 毗邻式词块在各语步的使用情况
        5.5.1 确定研究领域语步
        5.5.2 确立研究地位语步
        5.5.3 介绍本研究语步
    5.6 本章小结
6 非毗邻式词块研究
    6.1 非毗邻式词块的总体分布情况
        6.1.1 种类与数量的分布
        6.1.2 内部变异性
        6.1.3 数量与变异的相关性
        6.1.4 结构形式的分布
        6.1.5 语篇功能的分布
    6.2 共用高频非毗邻式词块
    6.3 非毗邻词块在各语步的使用情况
        6.3.1 确定研究领域语步
        6.3.2 确立研究地位语步
        6.3.3 介绍本研究语步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词块的学术英语教学辅助工具
    7.1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7.2 相关的英语教学辅助工具介绍
    7.3 基于词块的教学辅助工具开发
        7.3.1 设计与开发
        7.3.2 测试与反馈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启示
    8.1 主要发现
    8.2 研究贡献
    8.3 研究启示
    8.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语料库入选期刊
附录2 期刊论文引言语步序列
附录3 期刊论文引言语阶序列
附录4 期刊论文引言部分毗邻式词块的结构与功能分布
附录5 期刊论文引言语步毗邻式词块的结构与功能分布
附录6 期刊论文引言部分非毗邻式词块的功能分布
附录7 期刊论文引言语步非毗邻式词块的功能分布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9)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词、术语与人名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2.2 国内外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回溯
    2.3 高校英语翻转课堂学习者满意度研究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顾客满意度理论
    3.2 自主学习理论
    3.3 Moos环境结构理论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工具
        4.2.1 问卷设计
        4.2.2 初始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4.3 实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4.3.1 实测问卷的信度分析
        4.3.2 实测问卷的效度分析
        4.3.3 全模型的修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5.1.1 学生满意度分析
        5.1.1.1 学生满意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2 课前、课中、课后满意度相关分析
        5.1.1.3 不同变量下学生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5.1.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5.1.2.1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的相关分析
        5.1.2.3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的路径分析
        5.1.2.4 不同变量下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5.2 讨论
        5.2.1 学生满意度讨论
        5.2.1.1 课前满意度
        5.2.1.2 课中满意度
        5.2.1.3 课后满意度
        5.2.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讨论
        5.2.2.1 学生预期
        5.2.2.2 感知质量
        5.2.2.3 感知价值
        5.2.2.4 自主学习能力
        5.2.2.5 其他影响因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研究对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启示
    6.1 促进阶段衔接,重视语言学习情境
    6.2 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6.3 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
    6.4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渐进翻转
    6.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
    6.6 构建学习群体,营造英语交流环境
    6.7 构建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未来研究的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问卷调查量表
附录Ⅱ 访谈提纲与访谈资料编码结果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10)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构建与亚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四、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冠心病的疾病负担现状
    二、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现状
        (二)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三、归因效果模型构建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应用研究基础
        (一) 归因效果模型构建的理论研究基础概述
        (二) 归因应用研究概述
    四、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五、冠心病患者亚群研究
        (一) 亚群研究的方法学
        (二) 冠心病患者亚群研究现状
    六、文献回顾小结
第三章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构建(第一部分)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方法
        (三)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 归因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二) 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的概述
        (三) 理论整合的结果
        (四) 整合后的理论再描述
第四章 相关测量工具的引入、修订与检验(第二部分)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计算
        (三) 研究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测量工具的汉化与修订
        (五) 资料收集
        (六) 资料整理与分析
        (七)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二) 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四、讨论
        (一) 量表汉化科学严谨
        (二) 量表修订科学严谨
        (三) 研究工具的效度良好
        (四) 研究工具的信度良好
第五章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的实证研究(第三部分)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结果
        (一) 冠心病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性资料
        (二) 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运动水平
        (三)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中各变量现状
        (四) 冠心病患者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中各变量间的偏相关分析
        (五) 模型检验结果
    四、讨论
        (一) 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二) 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运动水平和各项日常体力活动水平现状
        (三)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中相关变量的现状分析
        (四)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中相关变量的偏相关性分析
        (五) 冠心病患者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分析
    五、小结
第六章 冠心病患者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的亚群研究(第四部分)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指标及工具
        (四) 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 系统聚类
        (二) 快速聚类
        (三) 判别分析
        (四) 冠心病患者亚群检验
        (五) 四类亚群患者间描述性变量分析
        (六)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亚群的类别描述及特征分析
    三、讨论
    四、对临床干预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和意义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性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 社会意义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影响大学生医学英语学习的因素及对应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大学IR标准指标集》(教学IR)翻译实践报告[D]. 马婷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 王海燕.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D]. 王清华.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APP扩散行为的实证研究[D]. 高小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7]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周小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国际期刊论文引言语步的词块特征研究[D]. 李雪. 浙江大学, 2020(08)
  • [9]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丁玲.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10]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行为归因效果模型构建与亚群研究[D]. 王建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2)

标签:;  ;  ;  

影响大学生医学英语学习的因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