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印行业产品安全认证(论文文献综述)
王连昭[1](2020)在《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鉴定意见作为我国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在诉讼中发挥着的作用日趋重要,由于其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的特点,又被称作科学证据,甚至对审判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党和国家对规范司法鉴定管理十分重视: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2016年5月1日,重新修订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正式实施。2016年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完善对证人、鉴定人的法庭质证规范。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提高出庭作证率。”2016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健全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衔接机制的意见》。2016年11月,司法部印发了《司法鉴定委托书》等7种文书格式。2017年9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2018年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8年第17号国家标准公告,由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制的《文件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等11项标准获批,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19年4月1日起实施。基于以上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规定与司法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司法鉴定技术规范标准的修订与完善,结合实证调研中发现的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鉴定意见的质证、审查等司法实践中较为突出、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的相关建议,为落实“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及司法鉴定标准化,在诉讼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司法鉴定的作用,提供实践和理论上的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约22万字,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笔迹鉴定意见概述。要研究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规范,前提是需要明确笔迹鉴定意见作为证据的相关基本属性,只有对笔迹鉴定意见进行清晰的界定与诠释之后,才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首先,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诠释。笔迹鉴定意见属于司法鉴定意见的一个类别,是我国法定证据种类之一。笔迹鉴定意见产生于司法鉴定活动,应用于诉讼审判活动,具有科学性与法律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对于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的理解,应从鉴定科学、诉讼法律以及管理体制等多个视域下加以把握。第二,笔迹鉴定意见的历史发展。我国笔迹鉴定发展历史悠久,可分为古代的萌芽与起源,近代的变化与演进,现代的进步与繁荣等三个阶段,同时应考量与借鉴域外笔迹鉴定意见的特点与优势。第三,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实践中,对笔迹鉴定的理论是否科学的质疑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对主观经验判断的质疑与对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困惑。从书写技能与书写习惯、书写习惯与笔迹特征、经验判断与定量分析三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的认知进行探讨,再从笔迹鉴定意见的生成、笔迹鉴定意见的实质、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三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进行理性把握,丰富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理论。最后,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适用。整理英美法系国家可采性与相关性等规定,大陆法系国家证明力与证据能力等规定,以及我国法中的证明力与证据能力的相关规定,研究笔迹鉴定意见作为证据转化为定案根据的条件。以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现状分析与笔迹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完善笔迹鉴定意见证据能力规定以及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机制。第二章,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标准化是我国笔迹鉴定以及司法鉴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保障司法鉴定质量,完善司法鉴定证据审查的前提与基础。本章从四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的标准进行阐述。首先,笔迹鉴定意见标准概说。整合各方观点,详细论述司法鉴定标准的概念与定义,笔迹鉴定标准的概念与定义,以及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概念与定义。从标准、法律法规、科学技术三个视角,探讨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科学性与法律性、统一性与适时性、明确性与模糊性等基本属性。第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分类。笔迹鉴定意见的标准包括: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和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四个部分。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可分为案件受理程序标准、案件鉴定程序标准和案件归档程序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可分为形成方式技术标准、鉴定条件技术标准、比较检验技术标准和综合评断技术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可分为基本情况表述标准、鉴定过程表述标准、鉴定意见表述标准和比对表的制作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可分为鉴定意见质证标准、鉴定意见认证标准和鉴定意见争议解决标准。第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研究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诉讼证明活动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司法鉴定制度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技术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关系。最后,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实施保障。提出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应有专业的起草小组,应顺应时代文化背景并采取动态的修正模式。第三章,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实证研究。本章包含四个实证研究项目,实证研究的对象依次是笔迹鉴定意见书的表述情况与存在问题,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运用情况,笔迹鉴定标准的实践与改革建议。首先,笔迹鉴定文书规范实证研究。以我国10家司法鉴定机构的130份近两年(2017-2018年)的笔迹鉴定意见书为研究样本,对目前笔迹鉴定意见书较为普遍存在的“重结论,轻程序”、分析说明模板化、比对表标识不规范、非确定性鉴定意见不断增多等典型问题进行归纳及原因分析,说明这些存在问题导致的消极后果,探讨从统一并提高笔迹鉴定表述标准,加强笔迹鉴定文理表达研究,把握笔迹鉴定表述的简略性与详细性、模糊性与准确性、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特点等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书的制作与表述加以完善。第二,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应用的实证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对上海市2018年涉及笔迹鉴定的408份裁判文书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变量包括裁判文书数量与类型、申请鉴定事由、审判层级、法院层级与单位、鉴定机构、笔迹鉴定项目、笔迹鉴定意见结果、是否重新鉴定、法院采信情况、案件判决情况多个要素,较为全面的展示了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在案件诉讼中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实践应用中出现的裁判文书表述、鉴定启动程序、鉴定人出庭、笔迹鉴定意见表述、鉴定意见认证采信等典型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改革优化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标准实践认知的现状调查。采用“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实践认知问卷”对我国8所司法鉴定机构99名文书鉴定人进行调研。调查结果发现,鉴定人充分认可《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对笔迹鉴定工作的重要规范和指导意义,但对于鉴定意见的种类与分级仍存在较大争议,对于鉴定意见的判断依据还不够明确,对获得继续培训教育有较大需求。建议通过制定《笔迹鉴定技术规范指导意见》解释、说明相关技术难点,落实《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应用。相关部门应加快面向鉴定人、办案人员的技术规范指导、应用、培训等工作,进一步扩大技术规范影响力,充分发挥技术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最后,笔迹鉴定标准实践与改革的调研分析。采取走访调研、电话采访、微信调研、委托调研等方式。调研提纲针对法官、鉴定人、司法行政人员、律师共设计了35个问题,主要侧重了解法官、鉴定人、司法行政人员、律师对现有司法鉴定相关法律法规、司法鉴定标准、笔迹鉴定标准的主观评价以及优化改革的主流态度。为研究、完善我国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标准提供现实依据与参考建议。第四章,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规范研究。基于实践中笔迹鉴定意见书在制作与文字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为依据,结合鉴定人开展鉴定工作,书写鉴定文书的具体情况,以《司法鉴定意见书》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基本情况、检验过程与分析说明、鉴定意见三个主要部分,提出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等相关研究与建议。首先,我国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将2019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文件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分别与已经废止的司法部《文书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规范》和公安部登记管理,同时制定并使用的公共安全行业鉴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第二,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研究。分别对案情概述表述规范,鉴定材料表述规范,委托要求表述规范,进行相关规定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表述规范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研究。分别对检材检验表述规范、样本检验表述规范、比较检验表述规范、综合评断表述规范、比对表的制作规范,进行相关规定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表述规范建议。最后,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研究。参考美国、荷兰等国家的笔迹鉴定结果的种类,比较分析我国国家标准与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对笔迹鉴定结果种类的不同划分以及区别和联系。结合我国对不同种类鉴定意见的判断依据,针对现有技术标准鉴定意见分级偏主观,级别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缺乏足够的量化依据和客观的评价标准等问题,提出在鉴定意见种类判断依据的规定上应对鉴定人对鉴定种类的选择上加以一定的限制。在现行技术规范的表述标准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表述规范,并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第五章,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研究。目前学术研究以及司法实践中,对鉴定意见证据的审查主要集中于法律层面和程序层面,没有针对鉴定意见实质性审查的具体研究成果和立法规定,导致法官在审查鉴定意见时显得力不从心。本章,从笔迹鉴定的技术标准、技术原理、技术步骤、技术方法等方面,重点研究对笔迹鉴定意见的实质性审查。第一,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标准研究。立足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基础理论,结合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现状与困境,从鉴定意见书的“基本情况”部分、“鉴定过程与分析说明”部分、“鉴定意见与附注”部分的提出质证要点。第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研究。立足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基础理论,结合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诉讼需求与制度缺陷,从鉴定意见不予采信的情形、限制采信的情形(有条件采信)、证明力降低的情形,对完善、细化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提出相关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意见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基于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仅具雏形且可塑性强的考量,结合前期研究成果与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构建公益属性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想,实施司法鉴定行业协会管理为主,法院监督为辅的管理模式,以期进一步促进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第四,冲突笔迹鉴定意见解决机制研究。产生冲突笔迹鉴定意见有诸多因素,可以归纳为启动程序、鉴定材料、技术标准、重新鉴定等几方面原因。我国应尽快构建冲突鉴定意见的预防机制和选择机制,不断完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司法鉴定为诉讼服务的功能和价值。
王驰[2](2020)在《石化类国有企业公共采购服务创新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和支柱,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如何在共享发展的理念下,创新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服务,做好物资采购工作,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是很多央企在实践和探索的方向。创新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服务模式,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服务效率,还可以提升生产安全水平,助力行业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石化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服务创新服务分析,得出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服务创新的三个要点,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分析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服务的提供成本和使用成本,企业内部收益和外部效益,来证明通过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服务的创新,可以实现资源更有效的配置,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还可以提升监管水平。通过制度技术双向调试模型研究中国石化采购资源共享平台易派客,研究其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总结其在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服务创新中解决的三方面核心问题,提出了国有企业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服务创新的经验,即:践行“让采购更专业”,通过统一交易平台推进采购标准化;引入全民监督,让采购交易在阳光下进行;聚焦用户需求,共享增值服务。最后针对政府在引导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服务创新,提升交易服务水平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颜彤[3](2020)在《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会展业作为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全新拓展,以其特有的“富矿效应”,近10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以平均每年20%的超速发展,日益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随着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朝阳产业”的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将更加重视绿色、低碳、环保,朝着可循环、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方向发展。中国对外贸易集团是隶属商务部的国有企业,主要业务是主办各类大型专业展览;运营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展馆;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参股(控股)公司经营展览类工程、餐饮酒店、商旅广告、物业经营、进出口贸易等会展产业链系列业务。广交会是中国对外贸易集团面向全球提供商品展示、商务洽谈、产品推介等服务贸易业务的主要平台,广交会所有业务由集团负责具体实施。本论文拟从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的实践现状入手,通过调研和理论研究,从展品选择,展馆的节能改造,布展与撤展和展会绿色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对广交会的绿色运营现状进行剖析,系统分析广交会绿色运营实践现状以及取得的效果,找出制约绿色运营发展面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低碳环保发展意识有待加强;缺乏全过程、全方位联合的执行和监督等。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以降低污染、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以广交会运营过程中的绿色运营为主要内容,提出展会绿色运营的对策和建议,分别从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规划与设计、运行与控制、维护与优化进行阐述。通过提升场馆功能,打造绿色展馆;布展、展示、撤展全过程绿色管理;绿化展会产业全服务链;智慧广交会助力绿色运营等方面来进行规划设计。同时通过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切实提高低碳环保意识;严格管理,从源头上推进绿色发展;完善节能节材绿化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形成良好绿色氛围等方面构建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绿色会展发展的相关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展会智慧化水平;实施生态管理模式;加大绿色会展人才培养力度等措施,确保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的落实和固化。稳步推进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实现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声誉的目标。
李文全[4](2019)在《生态绿线:推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整合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为研究对象,先从对生态绿线这一新鲜词汇的理论渊源、词源分析、思维方式、功能及内容等角度展开释义与分析,得出生态绿线是一种倡导人们不断向高质量目标攀登的标杆,是生态文明理论在质量领域的特殊表达。文章在明确了生态绿线的释义及功能之后,对生态绿线与高质量的逻辑关系也进行了论述,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高质量的供给与高质量的需求,这需要一系列高水准的能够促进绿色发展的标准来实现。生态绿线以其自身的高标准、引导性、螺旋上升性和非强制性为独特视角,对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从国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并将我国能够促进绿色发展的生态认证制度分成了以产品、服务和环境为导向的三大类认证制度。文章在对上述三大类认证制度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如下四个问题:法律制度时效性不强且位阶较低;部分认证权威性不足且标准适用混杂;激励措施未能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监管制度不完善管控存在缺陷。并试图从法律完善、制度体系构建等角度入手,找出完善路径,并提出建设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的初步构想,通过统一的规范和制度统领来实现我国生态绿线视角下认证制度的发展。全文的正文部分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生态绿线释义及功能的分析与定位;第二部分主要是指出国内外具有推动绿色发展性质的认证制度的制度现状并在对比之下提出我国生态认证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部分主要是在整合推进我国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制度发展问题的探索;第四部分主要是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展开对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韩冰[5](2018)在《数码复印机的安全风险与防范》文中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办公领域,在给工作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新技术产品在保密要害部门的应用普及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给安全保密工作带来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从技术特点及实际用途分析,输出设备面临的形势尤其严峻。数码复印机是安全风险较高的办公设备之一,它综合了计算机、激光、数字、网络等多项高新技术,同时在各项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均存在安全风险。近年来,使用数码复印机造成失泄
马忻[6](2017)在《UPM芬欧汇川——可持续发展的森林工业企业》文中提出2017年6月29日,在UPM芬欧汇川"您的责任之选"发布会之后召开的媒体群访会上,多位UPM高层领导及UPM邀请出席的中国造纸协会理事长赵伟先生和中国造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曹振雷先生,共同就行业发展、科技创新等媒体关心的话题回答了中国造纸杂志社及多家大众媒体记者的提问。
赵芹[7](2015)在《基于低碳产品认证的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供应链收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摘要: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代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环保低碳的概念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除了考虑减少日常生活中碳排放量,办公产品的碳排放量降低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逐渐乐于把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作为一种保护环境的手段,要求购买对环境无害或碳排放量较低的商品。而各种认证制度特别是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的出台,更对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供应链上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以低碳为新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从原有基于末端治理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管理模式,需要实现从开发、生产到分销、使用及回收的全程低碳化。基于这一现状,本文根据低碳产品供应链、供应链优化、供应商评价及需求偏好等相关理论,结合低碳产品认证相关政策,对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供应链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定性分析了低碳产品认证政策对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供应链上各主体的影响。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低碳产品认证第二、三阶段会进行碳等级划分的政策,构建了低碳产品认证下的需求函数,给出了低碳产品认证下不同等级产品的成本及售价的计算方式,最终得到了低碳产品认证下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供应链的收益模型,并对之进行了数值模拟。随后进行了一个算例的分析,进一步对模型进行验证。希望由此能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双赢。
《个人电脑》编辑部[8](2012)在《商务专刊——承前启后,蓄势待发》文中研究指明关注并熟知业界发展的读者对于英特尔Tick-Tock(嘀嗒),又称钟摆节奏肯定是耳熟能详。夸张点说,这个在2006年问世的战略,与指导业界发展数十年的摩尔定律在过去几年对于整个PC产业发展的影响已经称得上是并驾齐驱。按照这一节奏,英特尔准时推出了采用22纳米制造工艺,代号为IvyBridge的新一代处理器——第三代英特尔智能酷睿处理器。随着计算平台的更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用产品也在进行着更新换代。从商用办公环境来看,IvyBridge无疑将成为未来两年主流的商用计算平台,无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台式机产品,都将从IvyBridge的诸多新特性中获益。除此以外,在显示、打印以及网络技术方面,都可以看到诸多新应用在逐步被用户采用。为了让您在商用产品采购中有更多的参考,我们在商务专刊中针对计算平台、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云计算、显示设备、打印设备以及网络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希望在您制定采购计划时能够有所帮助。
任丽娟[9](2011)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典型纸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生命周期评价(LCA)作为一种有效的环境管理工具,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论文针对LCA在我国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和数据调研的研究,同时按照Ⅲ型环境标志认证的技术要求及ISO14040的技术框架,对我国造纸行业中的复印纸和新闻纸两类纸产品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分析。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贯穿于各个行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电力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在其他行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过程中不可或缺。本论文开展了我国火力发电生命周期清单编制与分析。以我国2007年能源统计数据、电力生产数据为基础,选择1kWh为功能单位,利用IPCC方法以及相关污染物排放模型,得到了包括化石燃料的消耗、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及固体废弃物的主要环境排放清单。同时根据我国华北、华东、华中、东北、西北、南方、海南七大电网火力发电情况、燃料消耗比例、燃料成分、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建立了我国七大电网火力发电生命周期清单。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在各个行业、产品LCA分析中不可忽视。本论文以公路货物运输为研究对象,选择载重1吨行驶1km为功能单位,采用我国交通运输的基础数据,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每公里的燃油消耗因子、污染物排放因子的计算,得到了各种车型基于功能单位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量,建立了我国机动车公路货运行驶阶段的生命周期清单,其中包括了微型、轻型、中型、重型4类车型的燃油消耗和CO2、CO等9种气体污染物的排放,为我国产品、行业生命周期评价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最后,根据ISO14040的技术框架,采用KCL-ECO评价软件,对我国复印纸与新闻纸两类纸产品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分析。复印纸评价边界范围从纸浆生产到复印纸产品运送至一级经销商;新闻纸评价范围从制浆原料废纸的运输到新闻纸产品运送到用户;在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以吨纸为功能单位,分别建立了两类纸产品的生命周期清单,同时选择全球变暖、酸化、富营养化、光化学烟雾4类环境影响评价类型进行了两类纸产品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复印纸的环境影响潜势分别为全球变暖1767.45kg CO2-eq,酸化5.71kg SO2-eq,富营养化5.49kg NO3--eq,光化学烟雾0.37kg C2H4-eq;新闻纸的环境影响潜势分别为全球变暖1679.94kg CO2-eq,酸化12.33kg SO2-eq,富营养化13.30kg NO3--eq,光化学烟雾0.59kg C2H4-eq。
个人电脑编辑部[10](2011)在《商用产品采购专刊 新平台 新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商务笔记本电脑在商用电脑领域,笔记本电脑现在越来越多的成为了办公的主流设备。相对于台式机甚至是最新的LCD一体机,笔记本电脑在移动上的灵活性是毋庸置疑的,而无线网络的普及更加增强了笔记本电脑的移动性。我们可以在任何覆盖了无线网络的环境中连接互联网,可以通过VPN来安全的访问内部网络,即便不在公司也可以获得各种工作所需的数据。
二、复印行业产品安全认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印行业产品安全认证(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生成标准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 |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问题的创新 |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一章 笔迹鉴定意见概述 |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诠释 |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内涵与外延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属性与功能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分类与表述 |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比较与评析 |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与起源:古代笔迹鉴定的最初探索 |
二、变化与演进:近代笔迹鉴定的逐步转型 |
三、进步与繁荣:现代笔迹鉴定的高速发展 |
四、考量与借鉴:域外笔迹鉴定意见的优势比较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 |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理论基础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质疑困惑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认知探讨 |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理性把握 |
第四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适用 |
一、证据材料转化为定案根据的条件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评判 |
第二章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概说 |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内涵 |
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界定 |
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特性 |
四、笔迹鉴定标准的作用 |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分类 |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 |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制定依据 |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诉讼证明活动的关系 |
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司法鉴定制度的关系 |
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技术的关系 |
四、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关系 |
第四节 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保障基础 |
一、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统一的组织领导 |
二、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专业的起草小组 |
三、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顺应时代文化背景 |
四、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采取动态修正模式 |
第三章 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笔迹鉴定文书规范实证研究 |
一、文书研判:笔迹鉴定文书表述规范之现状 |
二、理性剖视: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规范之问题 |
三、改革进路: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规范之完善 |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应用的实证研究 |
一、研究样本概述 |
二、统计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标准实践认知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
二、结果与讨论 |
三、结论 |
第四节 笔迹鉴定标准实践改革的调研分析 |
一、调研情况概述 |
二、现行笔迹鉴定标准实践情况分析 |
三、优化统一笔迹鉴定标准调研分析 |
第四章 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规范研究 |
第一节 我国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 |
一、国家标准 |
二、行业标准 |
三、比较评析 |
第二节 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研究 |
一、案情概述表述规范 |
二、鉴定材料表述规范 |
三、委托要求表述规范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研究 |
一、检材检验表述规范 |
二、样本检验表述规范 |
三、比较检验表述规范 |
四、综合评断表述规范 |
五、比对表的制作规范 |
第四节 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研究 |
一、笔迹鉴定结果的种类 |
二、笔迹鉴定结果的依据 |
三、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 |
第五章 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研究 |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标准研究 |
一、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现状与困境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有效质证标准研究 |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研究 |
一、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诉讼需求与制度缺陷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有效认证标准研究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 |
一、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现状 |
二、现行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三、构建公益属性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探讨 |
第四节 冲突笔迹鉴定意见解决机制研究 |
一、冲突笔迹鉴定意见概述 |
二、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产生原因 |
三、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预防机制 |
四、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选择机制 |
结语: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2)石化类国有企业公共采购服务创新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1.2.1 公共资源 |
1.2.2 公共资源交易 |
1.2.3 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服务创新 |
1.2.4 价值规律与理性交易模式结合是一种创新趋势 |
1.2.5 共享经济模式是采购服务创新的核心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
1.4.1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石化类国有企业公共资源采购服务的现状 |
2.1 石化类国有企业采购服务创新的特点及问题 |
2.1.1 石化类国有企业采购服务创新特点 |
2.1.2 石化类国有企业采购服务创新的优势 |
2.1.3 石化类国有企业采购服务创新面临的问题 |
2.2 石化类国有企业采购服务创新案例——易派客 |
2.2.1 易派客成立背景 |
2.2.2 易派客发展现状 |
2.2.3 易派客运营特点分析 |
2.2.4 易派客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分析 |
2.2.5 外部企业运用案例 |
3 石化类国有企业公共资源采购服务创新的分析框架 |
3.1 石化类国有企业公共资源采购服务的特点 |
3.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技术制度调试模型 |
4 石化类公共资源采购服务创新分析 |
4.1 技术的创新 |
4.1.1 采购服务形式的创新 |
4.1.2 采购规律的应用创新 |
4.2 组织的变革 |
4.2.1 第一次组织变革 |
4.2.2 第二次组织变革 |
4.3 公共资源采购服务创新机制 |
4.3.1 采购服务电子化阶段:技术变革影响制度变革 |
4.3.2 共享模式下的采购服务阶段:制度变革影响技术变革 |
4.3.3 迭代发展的易派客平台:技术制度动态调试阶段 |
5 提升国有企业采购服务水平的启示 |
5.1 技术角度:完善平台功能并推广应用 |
5.1.1 不断完善平台功能,提高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服务效率 |
5.1.2 树立典型,推广成熟交易平台应用 |
5.2 制度角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
5.2.1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障国有资金安全 |
5.2.2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采购流程及监管措施 |
5.3 组织角度:依托技术和制度形式齐头并进 |
5.3.1 通过减税降费形式助力公共资源采购服务平台发展 |
5.3.2 依托“互联网+”,建立信用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运营管理理论 |
2.2.4 绿色运营管理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现状分析 |
3.1 广交会概况 |
3.2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现状 |
3.2.1 广交会绿色发展计划 |
3.2.2 广交会绿色运营实践及效果分析 |
3.3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面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外部环境分析 |
4.1.1 政治(Political)因素 |
4.1.2 经济(Economic)因素 |
4.1.3 社会(Social)因素 |
4.1.4 技术(Technological)因素 |
4.2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SWOT分析 |
4.2.1 优势(Strengths)因素 |
4.2.2 劣势(Weaknesses)因素 |
4.2.3 机会(Opportunities)因素 |
4.2.4 威胁(Threats)因素 |
4.2.5 SWOT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构建 |
5.1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的规划与设计 |
5.1.1 制定绿色广交会展馆运营管理原则 |
5.1.2 建立绿色管理组织架构及团队 |
5.1.3 搭建绿色营销管理体系 |
5.1.4 加强广交会展馆绿色服务 |
5.2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控制 |
5.2.1 提升场馆功能,打造绿色展馆 |
5.2.2 展览全过程绿色管理 |
5.2.3 展会产业全服务链绿化 |
5.2.4 智慧广交会助力绿色运营 |
5.3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维护与优化 |
5.3.1 需获得有关管理体系认证 |
5.3.2 引入激励机制,完善操作规程 |
5.3.3 编制手册,营造绿色氛围 |
5.3.4 利用智能化系统,提高绿色运营水平 |
5.3.5 严格执行管理规定,工作落实到位 |
第六章 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
6.1 创造绿色企业文化,加大宣传力度 |
6.1.1 提升员工对绿色企业文化的认识 |
6.1.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
6.2 完善相关制度,加强行业引导 |
6.2.1 完善绿色运营发展相关制度 |
6.2.2 加强行业绿色环保引导 |
6.2.3 建立四方联动机制 |
6.3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
6.3.1 创新展会智慧服务 |
6.3.2 提升展会智慧化水平 |
6.3.3 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准 |
6.4 实施生态管理 |
6.4.1 意识生态化 |
6.4.2 效益生态化 |
6.4.3 产品生态化 |
6.4.4 营销生态化 |
6.4.5 管理体系生态化 |
6.5 加大绿色运营人才培养力度 |
6.5.1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
6.5.2 发挥企业大学优势,开展专业培训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环境因素识别登记表 |
附录B 重要环境因素一览表 |
致谢 |
(4)生态绿线:推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整合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存在的难点 |
第二章 生态绿线的释义及功能 |
2.1 生态绿线理念形成的理论基础探讨 |
2.1.1 生态文明理论 |
2.1.2 绿色生产与消费理念 |
2.1.3 标准化及合格评定理论 |
2.2 生态绿线的内涵与功能定位 |
2.2.1 生态绿线的词源分析 |
2.2.2 生态绿线与其它相关概念的比较 |
2.2.3 生态绿线是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思维方式 |
2.2.4 生态绿线思维的具体表现 |
2.2.5 生态绿线的功能和作用 |
2.3 生态绿线理念下认证制度与绿色发展制度的逻辑关系 |
2.3.1 生态绿线理念下认证制度再认识 |
2.3.2 认证制度与绿色发展制度的逻辑关系 |
第三章 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认证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3.1 国外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概况 |
3.1.1 生态绿线视角下美国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概况 |
3.1.2 生态绿线视角下欧盟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概况 |
3.1.3 生态绿线视角下澳大利亚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概况 |
3.1.4 对国外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的评价 |
3.2 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现状 |
3.2.1 以环境为导向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 |
3.2.2 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 |
3.2.3 以服务为导向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 |
3.2.4 对我国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的评价 |
3.3 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1 法律制度时效性不强且位阶较低 |
3.3.2 部分认证权威性不足且标准适用混杂 |
3.3.3 激励措施未能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
3.3.4 监管制度不完善管控存在缺陷 |
第四章 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绿色认证制度的整合与探索 |
4.1 探索统一的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认证制度的立法模式 |
4.2 明确统一的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认证制度的基本原则 |
4.3 构建统一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标准、标识体系 |
4.4 探索综合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保障与激励机制 |
4.4.1 探索综合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保障机制 |
4.4.2 探索综合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激励机制 |
第五章 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初步构想 |
5.1 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
5.2 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的基本制度运行 |
5.3 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的法律责任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数码复印机的安全风险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数码复印机工作原理 |
数码复印机安全风险与防范 |
1. 数码复印机固件和驱动程序 |
2. 复印管控 |
3. 复印机存储器 |
4. 复印数据传输 |
(7)基于低碳产品认证的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供应链收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论文的内容框架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低碳产品 |
2.2 低碳产品供应链 |
2.2.1 供应链低碳化的影响因素 |
2.2.2 低碳供应链分析 |
2.2.3 低碳供应链网络设计 |
2.3 供应链收益 |
2.4 供应链优化 |
2.4.1 普通供应链优化 |
2.4.2 低碳供应链优化 |
2.5 小结 |
3 基于低碳产品认证的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供应链分析 |
3.1 低碳产品认证下的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供应链 |
3.1.1 低碳产品认证 |
3.1.2 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 |
3.1.3 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供应链 |
3.2 低碳产品认证对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供应链上各主体的影响 |
3.2.1 低碳产品认证对供应商的影响 |
3.2.2 低碳产品认证对制造商的影响 |
3.2.3 低碳产品认证对分销商的影响 |
3.2.4 低碳产品认证对回收中心的影响 |
3.3 小结 |
4 基于低碳产品认证的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供应链 |
收益优化模型 |
4.1 基本理论和假设 |
4.2 低碳产品认证下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供应链收益建模及数值模拟 |
4.2.1 模型参数的解释 |
4.2.2 不考虑低碳产品认证的供应链收益模型 |
4.2.3 基于低碳产品认证的供应链收益模型 |
4.2.4 数值模拟 |
4.3 算例分析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典型纸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
1.2.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
1.2.2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与技术框架 |
1.2.3 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4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现状 |
1.3 论文选题依据 |
1.3.1 生命周期评价在我国所存在的问题 |
1.3.2 我国造纸行业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环境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我国火力发电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2.1 研究目的与研究范围 |
2.2 火力发电生命周期清单 |
2.2.1 电力生产情况 |
2.2.2 化石燃料消耗 |
2.2.3 环境排放计算 |
2.2.4 清单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公路运输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3.1 研究目的与研究范围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范围 |
3.1.3 研究对象 |
3.1.4 功能单位 |
3.2 公路运输清单分析 |
3.2.1 燃油消耗因子的确定 |
3.2.2 环境排放因子的确定 |
3.2.3 清单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纸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分析 |
4.1 复印纸生命周期评价分析 |
4.1.1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
4.1.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4.1.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4.1.4 生命周期解释 |
4.2 新闻纸生命周期评价分析 |
4.2.1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
4.2.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4.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4.2.4 生命周期解释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主要研究成果 |
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复印行业产品安全认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D]. 王连昭.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2]石化类国有企业公共采购服务创新案例研究[D]. 王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3]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研究[D]. 颜彤. 兰州大学, 2020(01)
- [4]生态绿线:推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整合与探索[D]. 李文全.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数码复印机的安全风险与防范[J]. 韩冰. 保密科学技术, 2018(12)
- [6]UPM芬欧汇川——可持续发展的森林工业企业[J]. 马忻. 造纸信息, 2017(08)
- [7]基于低碳产品认证的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供应链收益优化研究[D]. 赵芹.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8]商务专刊——承前启后,蓄势待发[J]. 《个人电脑》编辑部. 个人电脑, 2012(06)
- [9]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典型纸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 任丽娟. 北京工业大学, 2011(10)
- [10]商用产品采购专刊 新平台 新选择[J]. 个人电脑编辑部. 个人电脑,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