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坑工程中的可视化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琦[1](2021)在《基于FLAC3D的深基坑支护稳定性模拟与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深基坑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鉴于岩土力学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周边地表和地下构(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影响,基坑开挖工程的稳定性已成为保证工程安全建设的关键。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应用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岩土工程领域的数值模拟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尤其在模拟和可视化基坑稳定性问题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某深基坑开挖支护工程为实例,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上,设定了基坑开挖方案和支护方案,进行了基于FLAC3D的未添加支护时进行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土体位移和受力情况,添加支护后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土体位移和受力情况,以及各个结构单元的受力情况。FLAC3D软件记录和模拟了开挖过程中基坑主体和典型剖面的应力及应变状况,可为基坑的施工以及支护设计合理性检验提供参考。对比分析支护前后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受力及变形情况,所得主要结论为:(1)研究区及其附近无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适宜建筑;(2)基坑开挖设计的支护方案为土钉墙、护坡桩、梁单元和锚索单元的复合使用;(3)支护后开挖基坑导致的土体变形明显小于支护前直接开挖产生的土体变形;(4)添加支护体系后,支护体系对预防土体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塑性变形起到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塑性区的范围明显减小。综合实际勘测结果和模拟分析,发现本次建立的基于FLAC3D的深基坑模型设置基本合理,模拟结果对于基坑开挖和支护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柳颂丹[2](2020)在《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施工工艺及经济性分析》文中指出土钉墙支护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设备简单,自承能力好和造价低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基坑、边坡等的支护中。虽然土钉墙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传统土钉墙在材料选用上,选用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完成支护结构,而这两种材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施工完成后不可回收利用,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其次在施工工艺上,土钉墙喷射混凝土面层,会造成扬尘,污染空气,不符合国家绿色环保的政策。为了响应国家和北京市“淘汰落后产能”的号召和解决传统土钉墙存在的问题,研发绿色土钉墙,绿色土钉墙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本文对绿色土钉墙进行结构构造设计、受力变形分析、施工工艺研究和经济性分析,以期将绿色土钉墙推广到工程实际应用中。针对此目标,本文的研究成果有:(1)研发两种新型土钉墙支护体系,提出绿色土钉墙的概念。绿色土钉墙支护体系由不同的构件组成,采用装配式施工工艺,对绿色土钉墙的各组成构件进行了研究。(2)结合实际工程,对应用到该工程中的土钉长度、面板厚度、连接杆厚度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比选。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绿色土钉墙的支护效果进行模拟,分析了土钉的轴力变化和基坑的位移变化情况,并与传统土钉墙的土钉轴力和基坑位移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绿色土钉墙代替传统土钉墙的可行性。(3)应用BIM技术,结合实际工程,对绿色土钉墙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绿色土钉墙的安装和拆卸过程,对基坑当中阴角、阳角和基坑中的高低跨处的处理进行了配板设计的研究,并通过三维图型展示了出来。(4)结合工程实例,对绿色土钉墙和传统土钉墙的直接工程费进行了造价分析,分析可得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的直接工程费造价最高,传统土钉墙直接工程费造价最低,绿色土钉墙造价比传统土钉墙造价高主要是因为原材造价高,需要对设计进行优化来降低造价;绿色土钉墙造价虽高,但社会效益显着,值得推广应用;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从设计、施工、生产、运输等几个方面研究了绿色土钉墙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方法。
罗超[3](2020)在《基于CATIA的BIM技术在边坡稳定性中的研究应用》文中指出传统的CAD(Computer Aided Design)平面设计方法对于日趋增长的边坡工程的更多需求,已经略显与捉襟见肘,因此将BIM技术运用到岩土边坡工程中,可以在许多方面能够将其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于保障边坡品质与安全的前提条件下,使得边坡方案的优化和施工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但存在一定的问题是,现在国内各个企业公司以及研究所等运用的BIM软件,基本都是Revit、Catia等BIM技术中的核心软件,而其存在的问题就是很难与各个行业中所对应的分析软件、计算软件等专业性较强的软件相结合,这就使得BIM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产生了相当大的阻力,只有小部分的领域能够与BIM技术无缝衔接,这就使得BIM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局限性。BIM技术也很少运用于边坡工程的领域,原因就是BIM中的建模软件与岩土边坡工程中专业性较强的软件之间的结合十分困难(比如理正勘察软件、ABAQUS软件等),这样就无法对边坡支护的方案进行有关的分析。传统的边坡设计方案,采用点线面的方式来表示各支护方式,与实际的岩土边坡工程情况有出入,用分析得到的结果对边坡工程的指导很难达到准确、有效的程度,因此边坡工程中需要用到的方法应该更加的科学与直观,便于设计施工。本文以大连渤海大道龙王北山段路基开山及弃土工程边坡的K0+850-K0+950段为例,运用CATIA软件建立各部分BIM模型,之后通过CATIA FOR ABAQUS插件建立起两款软件之间的桥梁,从而有效的解决了CATIA与ABAQUS之间无法结合的问题,使其合二为一后,通过边坡稳定性中最常用的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研究了边坡的稳定性。将BIM技术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这样就使得所研究的边坡不仅能够用可视化的模型表达出来,还能够通过分析计算得到其稳定性状况,充分结合了两者的优势。本文对于工程案例的建模分析,体现了BIM技术结合有限元分析的可行性,为未来边坡工程中的BIM研究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及价值。
薛鑫磊[4](2020)在《基于BIM的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速度也日趋迅速,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不断的出现在城市的中心。由于城市中心的既有建筑物已经非常的密集,支持这些建筑物运作的地下管线网络也错综复杂,若是要在这种条件下安全的进行新建筑物建设,这对施工技术水平和工程信息管理水平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在新建工程时,因建筑物基础施工或地下空间合理利用的需要,通常需要向下开挖并形成一定深度的基坑,为确保基坑工程及其周边既有建筑和管线的安全,合理的基坑支护、信息管理、信息传递和实时监测是不可缺少的。当前,以传统人工监测基坑的方法具有监测布点分散、评估片面和不直观的特点,同时基坑信息管理零散,传递不及时,且缺少对监测对象如基坑工程状态的立体可视化呈现。因此,开展基于BIM的基坑监测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是必要的。首先,基于BIM技术建立基坑工程的结构模型,直观的对基坑工程构件设施进行空间定位,协调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使用BIM技术对基坑工程进行施工的三维模拟,以结构模型作为基础,将工程各部分构件设施划分到不同时间的施工阶段,建立进度模拟模型,保证基坑施工的有序进行。其次,使用BIM技术的协同化特性进行基坑工程信息管理,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以方便各施工参与方决策。最后,基于BIM技术可以对基坑监测信息进行立体可视化的呈现,建立基坑监测的信息数据模型,直观的展现基坑构件设施的实时状态,保证基坑施工的安全。本研究中将BIM技术应用至基坑工程,从基坑工程的模型出发,研究了基于BIM的基坑监测信息化的管理。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调研,总结了当前基坑工程的信息管理与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支撑。基于BIM技术划分了基坑工程的构件类别,以Revit软件为基础设计了基坑工程信息管理与三维可视化监测的功能与界面。基于国家标准为基坑工程的构件建立编码,并开发Revit软件基坑工程快速建模功能。通过Revit软件已有功能和Revit API二次开发,实现了所设计的基坑工程信息管理和三维可视化监测预警功能。基于天津市儿童医院改扩建地下车库基坑工程,应用研究成果,进行基坑工程的信息管理与三维可视化监测预警。本研究实现了基坑工程信息的协同化管理、监测信息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和智能预警,为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提供了保障,弥补了传统施工方式的不足,同时提升了建筑行业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周钊[5](2020)在《基坑开挖地铁隧道微扰动控制及监测可视化》文中提出轨道交通作为大中型城市的重要公共交通形式正日益普及,而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性是保障地铁正常运营的基本前提。目前,随着紧邻地铁基坑开挖工程的日渐增加,对于基坑开挖影响下隧道结构响应的控制和评估问题正愈显重要。一方面,紧邻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需要在设计阶段优化确定基坑开挖对紧邻隧道影响相对较小的开挖方案;另一方面,由于盾构隧道结构响应的复杂性,紧邻隧道的实际响应需要结合精细化的现场监测和数据呈现平台来全面呈现,以更方便地发现问题,为决策者完善解决方案提供更有效支持。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基坑开挖引起的邻近盾构隧道微扰动及其控制措施和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可视化两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阐述了深基坑施工影响下紧邻环境的变形机理和变形特征,总结分析了施工环节深基坑紧邻环境的微扰动控制措施、具体方法及其相关特点。2、基于上海徐汇中心某大型基坑群工程,利用PLAXIS3D软件对基坑群开挖影响下紧邻隧道的响应状态开展模拟分析及定性定量评价,从优化基坑开挖方式和提高围护体系抗变形能力两方面,包括基坑群分区开挖顺序、单坑开挖下部结构回筑以后再开挖紧邻基坑、地连墙厚度、支撑体系刚度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对项目的基坑群开挖顺序的合理安排及围护体系刚度和地下连续墙厚度的合理选择提出了建议,可以为类似实际工程提供经验参考。3、基于BIM软件REVIT和DYNAMO可视化编程插件,开发了基于分布式监测数据集的盾构隧道三维可视化系统。该可视化系统将隧道结构参数化建模和监测数据可视化进行有机融合,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监测数据驱动盾构隧道管片位置姿态改变同时结合颜色映射实现隧道变形状态的可视化呈现;2)片元层结合颜色映射的面状分布式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呈现;3)灵活变换的线状分布式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呈现。4、基于南京地铁二号线紧邻开挖基坑的地铁盾构隧道为例,结合光纤监测系统采集的分布式数据,建立了监测段隧道的综合可视化模型,实现了监测段隧道监测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呈现,通过与传统二维图表呈现方式的对比,说明本可视化系统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王英汀[6](2019)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基坑变形监测和岩土体参数反演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技术能够高精度、高密度、高速率及无接触地获取目标物的三维坐标信息。在工程变形监测领域,该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监测的缺点,而且改善监测人员的作业环境,推动监测自动化与数字化的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关于该技术的应用研究尚不成熟。本文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基坑变形监测以及岩土体参数反演中的应用展开研究,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特点;通过精度试验,研究了扫描仪测距和测角中误差分布规律;提出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新的监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例中;最后,针对扫描监测连续、大数据性的特点,增加反分析输入样本数量,进行岩土体参数反演分析。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如下:(1)阐述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基坑监测及岩土体参数反演的发展现状,着重对该技术在变形监测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尽管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目前在变形监测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但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在岩土体参数反分析的应用更是少有研究。(2)详细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组成及特点及本研究所用的法如Focus S150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系统阐述了点云数据的概念并进行数据处理相关算法的研究,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3)开展了靶球最佳扫描距离及扫描仪精度试验。扫描仪的精度主要分为测距精度和测角精度,通过试验获得了测距以及测角外符合中误差,验证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于基坑变形监测的可行性。(4)依托工程案例,研究三维激光扫描深大基坑监测方案,提出一种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于基坑变形监测的方法,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扫描点云数据获取及处理,获取变形可视化云图。进一步地,对支护结构及周边道路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最后借助传统监测方法对扫描监测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5)研究三维激光扫描点云作为岩土体参数反演分析训练样本的反分析方法。提取扫描点云监测数据作为输入层,进行岩土体参数反演分析。通过均匀设计的方法选取样本并代入MIDAS获取反演所需响应数据,利用MATLAB工具箱进行BP神经网络训练,并将反演结果带入MIDAS正演进行效果评价。
安鹏[7](2019)在《深基坑桩锚支护监测数据分析及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尤其在城市人口密集区深基坑工程得到了广泛应用。深基坑工程是一项多因素相互影响的高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基坑处于动态变化,不同部位与深度处的支护结构与土体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因此对基坑工程进行全方面的监测就十分必要,同时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基坑各部位所处应力应变状态,从而对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等提供指导,也为类似的基坑工程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依据。本文以郑州某医院门诊医技楼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基坑施工过程中重点部位的受力与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基坑各支护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定桩锚支护的支护方案。根据基坑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设计要求及支护结构特点,制定了基坑支护结构的监测方案。(2)通过对基坑监测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桩顶土体、围护结构、锚索等部位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对规律的产生进行分析。根据监测数据对基坑的安全和稳定进行判断和预警。(3)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整个基坑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各工况下桩锚结构与土体的受力和变形数据。(4)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数值模拟与监测数据均在预警值范围内,表明基坑属于安全与稳定状态,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最大误差率为7.3%,数值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基坑真实情况。
孙博[8](2019)在《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参数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空间的使用除了传统的地面空间以外,地下、海底、天空也都被逐步纳入开发的范畴。基坑工程的复杂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这些都对基坑工程的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IM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针对项目工程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管理的一种全新方法。目前我国的BIM技术主要应用于项目设计、3D建模、工程优化、碰撞检测等方面,但是BIM技术在基坑工程建模和计算方面的应用并不完善。为了提高基坑工程设计的效率,本文将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软件,基于Autodesk Revit平台,对基坑工程参数化建模及计算功能进行二次开发。同时对支护结构计算配筋,工程图纸输出以及基坑工程量统计等功能进行代码开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研究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各类支护结构的形状构造与应用范围。同时基于BIM的主流建模软件Revit进行二次开发,对Revit自带的支护结构族库进行补充,方便用户在基坑模型上插入支护结构时使用。(2)学习C#语言与Revit API帮助文档,利用Revit API中介绍的方法对基坑地质族模型进行参数化设计研究。用户仅需要在开发窗口界面输入基坑定位点与各层岩土参数,就可以在项目中直接生成基坑族模型。(3)查阅文献资料,比较总结多种计算土压力的方法。本文将利用朗肯土压力计算理论对基坑工程土压力进行自动计算。(4)总结分析多种排桩支护结构计算理论。本文将利用等值梁法对排桩支护结构进行锚固长度概算、配筋计算以及截面验算、配筋验算等。(5)通过C#窗口与Revit项目的数据互传实现快速生成基坑工程图纸的功能,同时开发出钢筋快速标注插件以及基坑工程量统计插件,真正实现了基坑工程建模、计算、出图一体化。(6)完善整合插件开发系统。通过某地实际工程项目的基坑模型对整个插件系统的实用性进行验证。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实现基坑工程的参数化建模、模型参数添加、结构计算、结构校核、自动配筋、钢筋自动标注、自动出图、工程量自动统计等功能。
朱文斌[9](2018)在《深基坑开挖方式对支护结构与围岩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基坑工程作为建筑物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开挖方式支撑形式和计算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常见的开挖方式有:放坡开挖、盆式挖土、中心岛式挖土等。在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支护形式有:排桩、地连墙、土钉墙等等。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基坑整体变形的一个控制,而不同可开挖方式是对基坑的变形影响是不同的,本文以此讨论了二种开挖方式:分段分层开挖、分层开挖对基坑变形的影响,着重对比其在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与周边土体变形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针对其变化规律,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作业提出一些建议。本文结合合肥地铁4号线,宿松路站基坑开挖等相关资料,揭示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和基坑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基于工程案例和实测数据,利用大型通用软件Midas·GTS建立数值模型,并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校验;利用该模型研究不同开挖方式下开挖过程中动态变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1.分段分层开挖对基坑的影响较分层小,分段分层开挖造成的地表沉降和支护结构变形都小于分层开挖造成的地表沉降和支护结构变形2.由于本工程特殊的开挖方式,基坑在第1段、东段开挖完成后,周边的土体沉降呈现二端小,中间大的状态,支护结构的变形也是如此,呈现二端变形较小,中间变形较大的状态。3.基坑在西段、8段、7段、6段、5段开挖完成后,在距离基坑西端60米至108米范围内基坑的支护结构发生了一定突变,该部分的土体沉降也偏大。主要是因为第第4段、3段、第2段封堵桩和该部分土体的限制了西段至第5段支护结构的变形,造成了基坑右端60米至108米范围内变形过大。4.分段分层开挖的基坑周边土体的沉降和支护结构的变形成推进式发展,与开挖的方向一致,而分层开挖周边的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变形成整体下降式,随着开挖的进行,周边的土体和支护结构整体发生变形。
叶晓康[10](2018)在《基于视觉测量的基坑变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深基坑工程近年来在地下空间和高层建筑中都得到长足发展,由于其工程规模大,深度深,深基坑也是工程事故较为频繁的领域。其事故频发给工程界提出了诸多技术难题。除了合理的选用支护结构,制定可靠的施工方案外,还需对基坑变形进行监测与预警。传统基坑监测通常采用全站仪、经纬仪等利用小角度法或极坐标法、改进的极坐标法等进行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由于全站仪、经纬仪使用时的通视要求,限制了监测点的布局,进而影响基坑监测的精度和时效性。论文从视觉测量的角度着手,提出基于视觉测量的基坑监测方案,为基坑健康监测方案提供一个新思路。论文的研究重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介绍了机器视觉测量的现状,并分析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基坑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2)从工程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主流的基坑监测研究方向,通过对比、分析各方法的优劣,总结基于视觉测量的基坑监测研究方向的优势。(3)详细介绍了机器视觉系统的组成,并就系统的核心组成即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优化,提出采用多目标优化靶点中心的图像处理方案,并通过多维特征误差补偿方法,减小误差优化中心点。(4)阐述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对处理后的图像信息进行比对、分析、计算得出变形情况;采用基于BP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对基坑的变形进行预测和预警。(5)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该系统,一是将系统计算的变形数据与第三方基坑监测单位的监测数据比对,确定系统的准确性;二是对系统的仿真与预警部分进行校验,通过预测数据与实际监测数据的比对,确定仿真系统的可靠。(6)总结了论文研究的内容,就该系统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并指出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基坑工程中的可视化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坑工程中的可视化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LAC3D的深基坑支护稳定性模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基坑支护概述及常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地形地貌与水文气象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2.4 地质条件 |
第三章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
3.1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
3.2 岩土工程性质评价 |
3.3 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
3.4 基坑开挖与支护设计 |
3.4.1 周边环境分析 |
3.4.2 基坑开挖与回填 |
3.5 对设计和施工的说明与建议 |
第四章 基于FLAC3D的深基坑支护数值模拟 |
4.1 模型简介 |
4.1.1 土钉与锚杆的模拟 |
4.1.2 地下连续墙与支护桩的模拟 |
4.1.3 本构模型的选择 |
4.2 模型建立 |
4.2.1 工程概况 |
4.2.2 计算模型和地层参数 |
4.3 基坑支护方案 |
4.4 模拟实例 |
4.4.1 模型建立 |
4.4.2 初始、边界条件 |
4.4.3 监测存储 |
4.4.4 初始应力计算 |
4.4.5 结构支撑和基坑开挖设置 |
4.5 小结 |
第五章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5.1 无支护时基坑应力及变形分析 |
5.1.1 无支护时基坑应力分析 |
5.1.2 无支护时基坑变形分析 |
5.2 模型支护添加后模型变形分析 |
5.2.1 土钉墙体 |
5.2.2 桩单元 |
5.2.3 梁单元 |
5.2.4 锚索 |
5.3 支护后开挖模型的应力和应变分析 |
5.3.1 支护后基坑应力分析 |
5.3.2 支护后基坑变形分析 |
5.4 基坑开挖支护前后短边剖面应力和变形对比 |
5.4.1 基坑开挖支护前后短边剖面应力分析 |
5.4.2 基坑开挖支护前后短边剖面地面变形分析 |
5.4.3 塑性区分布 |
5.4.4 变量监测 |
5.5 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施工工艺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土钉墙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传统土钉墙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改进新型土钉墙的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绿色土钉墙概念的提出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2章 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研究 |
2.1 概述 |
2.2 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构造组成研究 |
2.2.1 装配式预加载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支护体系研究 |
2.2.2 复合型预加载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支护体系研究 |
2.3 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分析 |
2.3.1 FLAC3D简介 |
2.3.2 工程简介 |
2.3.3 FLAC3D模型建立及土层参数反演 |
2.3.4 传统土钉墙模拟过程和受力变形分析 |
2.3.5 装配式预加载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支护体系受力变形分析 |
2.3.6 复合型预加载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受力变形分析 |
2.4 绿色土钉墙与传统土钉墙受力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IM的绿色土钉墙施工工艺研究 |
3.1 概述 |
3.2 装配式预加载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施工工艺过程研究 |
3.2.1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工艺原理 |
3.2.2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工艺流程 |
3.2.3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安装过程 |
3.2.4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工艺拆卸过程 |
3.2.5 BIM可视化分析及配板研究 |
3.2.6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方案编制要点 |
3.3 复合型预加载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工艺研究 |
3.3.1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工艺原理介绍 |
3.3.2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工艺流程 |
3.3.3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安装过程 |
3.3.4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工艺拆卸过程 |
3.3.5 BIM可视化分析及配板研究 |
3.3.6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方案编制要点 |
3.4 绿色土钉墙与传统土钉墙施工工艺的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经济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直接工程费造价分析 |
4.2.1 传统土钉墙直接工程费造价分析 |
4.2.2 装配式预加载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直接工程费造价分析 |
4.2.3 柔性面层土钉墙直接工程费造价分析 |
4.2.4 绿色土钉墙与传统土钉墙造价对比分析 |
4.3 绿色土钉墙与传统土钉墙其他经济效果对比分析 |
4.4 成本控制与管理方法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CATIA的BIM技术在边坡稳定性中的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BIM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BIM技术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
1.2.2 BIM技术在国外的研究进展 |
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1.1 BIM技术在边坡工程中的部分应用 |
2.1.2 CATIA建立边坡模型 |
2.1.3 将CATIA与 ABAQUS相结合进行分析 |
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3 边坡失稳条件、稳定性计算理论及常用的本构模型 |
3.1 边坡失稳的条件 |
3.1.1 边坡所处的地形地貌条件 |
3.1.2 地质构造 |
3.1.3 水文地质条件 |
3.1.4 地震作用 |
3.2 边坡稳定性计算理论 |
3.2.1 极射赤平投影法 |
3.2.2 极限平衡法 |
3.2.3 瑞典条分法 |
3.2.4 平面滑动法 |
3.2.5 传递系数法 |
3.2.6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3.3 岩土边坡工程中常用的本构模型 |
3.3.1 有限元模型理论 |
3.3.2 弹性模量 |
3.3.3 ABAQUS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4 CATIA及 ABAQUS软件简介 |
4.1 CATIA软件概况 |
4.1.1 BIM核心建模软件简介 |
4.1.2 CATIA软件的优点及选用 |
4.2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5 工程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1.1 地理位置 |
5.1.2 气象水文 |
5.1.3 地形地貌 |
5.1.4 地质构造 |
5.1.5 地层岩性 |
5.1.6 地表水及地下水情况 |
5.1.7 不良地质作用 |
5.2 边坡主要岩土工程参数的确定 |
5.2.0 岩土层参数的分析、统计 |
5.2.1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
5.2.2 岩土体力学参数 |
5.2.3 场地边坡地震效应评价 |
5.3 支护形式 |
5.4 本章小结 |
6 工程模型的建立 |
6.1 CATIA建立边坡BIM模型 |
6.1.1 主要构件模型的建立 |
6.2 ABAQUS软件中模型参数的设置 |
6.2.1 无支护状态下边坡模型的ABAQUS软件设置 |
6.2.2 预应力锚索支护下边坡模型的ABAQUS软件设置 |
6.3 本章小结 |
7 边坡稳定性分析 |
7.1 基于极射边坡赤平投影稳定性分析 |
7.1.1 结果分析 |
7.2 基于CAD及理正软件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7.2.1 基于CAD及理正软件的无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 |
7.2.2 基于CAD及理正软件的预应力锚索支护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7.2.3 结果分析 |
7.3 基于BIM及 ABAQUS软件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7.3.1 基于BIM及 ABAQUS软件的无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 |
7.3.2 基于BIM及 ABAQUS软件的预应力锚索边坡稳定性分析 |
7.3.3 结果分析 |
7.4 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对比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基于BIM的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BIM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建筑工程监测现状 |
1.4 现状总结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1.7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基于BIM技术的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设计 |
2.1 引言 |
2.2 BIM信息化管理 |
2.2.1 BIM技术优势 |
2.2.2 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 |
2.3 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需求确定 |
2.3.1 基坑工程构件分类 |
2.3.2 基坑工程模型建立 |
2.3.3 基坑工程信息管理 |
2.3.4 BIM软件选择 |
2.4 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功能设计 |
2.4.1 权限管理模块 |
2.4.2 快速建模模块 |
2.4.3 监测系统模块 |
2.4.4 信息管理模块 |
2.5 Revit开发界面设计 |
2.5.1 可停靠窗口 |
2.5.2 面板功能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坑工程构件编码与结构模型搭建 |
3.1 引言 |
3.2 基坑工程BIM构件编码 |
3.2.1 编码流程 |
3.2.2 类别编码 |
3.2.3 个体编码 |
3.3 基坑工程快速建模 |
3.3.1 Revit族库组建 |
3.3.2 族文件载入 |
3.3.3 模型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IM的基坑工程信息管理与实时监测 |
4.1 引言 |
4.2 基坑工程信息管理 |
4.2.1 信息管理 |
4.2.2 监测管理 |
4.2.3 安全信息表格 |
4.3 基坑工程三维可视化监测 |
4.3.1 监测数据链 |
4.3.2 构件设施动态变化 |
4.3.3 监测模型颜色变化 |
4.3.4 云图动态表达 |
4.4 基坑工程监测预警 |
4.4.1 预警机制 |
4.4.2 位移监测 |
4.4.3 裂缝监测 |
4.4.4 其他监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津儿童医院改扩建地下车库基坑应用实例 |
5.1 引言 |
5.2 快速建模与构件信息管理 |
5.3 信息储存与管理 |
5.3.1 工程概况 |
5.3.2 进度信息 |
5.3.3 监测信息 |
5.3.4 安全信息 |
5.4 实时监测预警 |
5.4.1 邻近建筑 |
5.4.2 基坑内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坑开挖地铁隧道微扰动控制及监测可视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深基坑开挖紧邻环境微扰动研究现状 |
1.2.2 盾构隧道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研究现状 |
1.2.3 监测数据三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坑开挖紧邻隧道微扰动及控制措施 |
2.1 引言 |
2.2 深基坑开挖紧邻环境变形机理 |
2.3 支护结构和地表变形特征 |
2.4 深基坑施工紧邻地铁隧道的微扰动控制 |
2.4.1 深基坑施工紧邻地铁隧道微扰动的控制途径 |
2.4.2 深基坑施工紧邻环境微扰动控制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紧邻隧道基坑群开挖优化数值分析 |
3.1 引言 |
3.2 工程概况 |
3.3 PLAXIS3D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3.3.1 PLAXIS3D简介 |
3.3.2 土体硬化模型 |
3.4 数值分析 |
3.4.1 数值模拟分析思路 |
3.4.2 模型参数与边界条件 |
3.4.3 模型验证 |
3.4.4 施工步简化 |
3.4.5 不同开挖顺序影响模拟分析 |
3.4.6 各分区单独开挖影响模拟分析 |
3.4.7 支撑刚度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
3.4.8 地下连续墙厚度影响模拟分析 |
3.4.9 结论及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感测技术及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可视化 |
4.1 引言 |
4.2 光纤传感及其分布式数据介绍 |
4.2.1 光纤传感器概述 |
4.2.2 光纤感测技术得到的分布式数据前处理 |
4.3 可视化平台总体设计 |
4.3.1 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可视化的背景和意义 |
4.3.2 盾构监测数据可视化平台选择 |
4.3.3 可视化系统的模块和实现工具 |
4.3.4 BIM介绍 |
4.3.5 Revit |
4.3.6 Dynamo |
4.4 几何模型 |
4.4.1 隧道实体模型建立 |
4.4.2 地层模型和周边环境 |
4.5 数据模型 |
4.5.1 真实状态呈现 |
4.5.2 真实状态结合颜色映射可视化 |
4.5.3 云图呈现 |
4.5.4 线状数据呈现 |
4.6 南京地铁隧道光纤监测及数据可视化 |
4.6.1 隧道光纤监测系统 |
4.6.2 可视化呈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基坑变形监测和岩土体参数反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基坑监测的发展现状 |
1.2.3 岩土体参数反演的发展现状 |
1.2.4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变形监测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简介 |
2.1.1 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组成 |
2.1.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 |
2.1.3 法如Focus S150 扫描系统介绍 |
2.2 点云数据简介 |
2.2.1 点云数据的特点 |
2.2.2 点云处理软件分类 |
2.2.3 点云数据的处理 |
2.3 点云前处理相关算法 |
2.3.1 点云拼接研究 |
2.3.2 点云降噪研究 |
2.4 与现有变形监测技术的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扫描仪精度试验及分析 |
3.1 标靶最佳拟合距离分析 |
3.2 扫描仪精度原理及试验 |
3.2.1 精度原理 |
3.2.2 扫描仪精度试验 |
3.3 精度试验结果分析 |
3.3.1 试验测距精度分析 |
3.3.2 试验测角精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维激光扫描仪基坑变形监测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基本情况 |
4.1.2 工程地质条件 |
4.1.3 水文地质条件 |
4.1.4 支护结构体系和地下水处理 |
4.2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坑监测方案 |
4.2.1 基准点云获取 |
4.2.2 基坑扫描分区及变形点云获取 |
4.2.3 数据处理及可视化分析 |
4.3 扫描数据获取及处理 |
4.3.1 扫描数据获取 |
4.3.2 扫描数据处理 |
4.4 监测数据可视化分析 |
4.4.1 周边道路变形分析 |
4.4.2 基坑变形分析 |
4.5 传统变形监测分析 |
4.5.1 传统变形监测方案 |
4.5.2 周边道路地表沉降监测 |
4.5.3 坡顶水平位移观测 |
4.5.4 深层水平位移观测 |
4.6 与传统监测结果对比 |
4.6.1 周边道路地表沉降对比 |
4.6.2 基坑变形对比 |
4.6.3 原因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变形点云的岩土体参数反演 |
5.1 BP神经网络 |
5.1.1 BP神经网络概述 |
5.1.2 BP神经网络的计算步骤 |
5.2 均匀设计方法 |
5.2.1 均匀设计原理 |
5.2.2 反演参数确定 |
5.2.3 参数均匀设计 |
5.3 数值模拟 |
5.3.1 MIDAS简介 |
5.3.2 本构模型的选取 |
5.3.3 基本假定 |
5.3.4 模型建立 |
5.4 参数反演 |
5.4.1 网络层数 |
5.4.2 输入层和输出层节点数 |
5.4.3 隐层节点数 |
5.4.4 参数归一化 |
5.4.5 BP神经网络在MATLAB中实现 |
5.4.6 效果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深基坑桩锚支护监测数据分析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坑工程支护体系研究现状 |
1.3.2 基坑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3 基坑支护结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基坑桩锚支护体系理论研究 |
2.1 基坑支护常见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
2.1.1 放坡开挖 |
2.1.2 深层搅拌桩 |
2.1.3 土钉墙支护 |
2.1.4 排桩支护 |
2.1.5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 |
2.1.6 地下连续墙 |
2.2 土体本构模型 |
2.2.1 线弹性本构模型 |
2.2.2 邓肯-张本构模型 |
2.2.3 摩尔-库伦本构模型 |
2.3 支护桩力学分析 |
2.3.1 单支点桩计算 |
2.3.2 多支点桩计算 |
2.4 锚杆力学分析 |
2.4.1 锚杆自由段长度计算 |
2.4.2 锚杆锚固段长度计算 |
2.4.3 锚杆极限抗拔力计算 |
2.5 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
2.5.1 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 |
2.5.2 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
2.5.3 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深基坑监测数据分析 |
3.1 基坑监测意义 |
3.2 工程概况 |
3.2.1 工程简介 |
3.2.2 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
3.2.3 场地地下水情况 |
3.3 基坑支护方案与支护结构形式 |
3.4 基坑监测项目 |
3.5 监测设备及监测方法 |
3.5.1 支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
3.5.2 周围建筑物的沉降监测 |
3.5.3 周围建筑物的倾斜监测 |
3.5.4 支护桩的侧向位移(倾斜)监测 |
3.5.5 支护桩后土压力监测 |
3.5.6 支护桩内钢筋应力监测 |
3.5.7 锚索应力监测 |
3.5.8 角支撑轴力 |
3.5.9 支护桩后土体分层沉降监测 |
3.5.10 周围环境监测 |
3.5.11 护坡桩完整性检测 |
3.6 监测频率 |
3.7 监测报警值 |
3.8 施工工况分析 |
3.9 监测数据分析 |
3.9.1 支护桩顶水平位移分析 |
3.9.2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分析 |
3.9.3 周边建筑物倾斜监测 |
3.9.4 周边建筑物裂缝监测数据分析 |
3.9.5 土压力监测数据分析 |
3.9.6 锚索拉力监测数据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4 深基坑支护结构数值模拟 |
4.1 Midas/GTS软件介绍 |
4.1.2 Midas/GTS的主要功能特点 |
4.1.3 Midas/GTS的主要分析功能 |
4.1.4 Midas/GTS的操作流程 |
4.2 Midas/GTS中本构模型的选取 |
4.3 Midas/GTS计算模型的建立 |
4.3.1 计算模型的基本假设 |
4.3.2 建立计算模型 |
4.3.3 材料参数 |
4.3.4 开挖过程模拟 |
4.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4.1 土体应力 |
4.4.2 土体位移分析 |
4.4.3 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分析 |
4.4.4 锚索受力分析 |
4.5 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4.5.1 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4.5.2 锚索轴力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参数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BIM技术的应用现状 |
1.2.1 BIM技术在国外的应用现状 |
1.2.2 BIM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 |
1.2.3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与架构 |
2 Revit二次开发基础 |
2.1 BIM相关软件 |
2.1.1 BIM相关软件介绍分类 |
2.1.2 Revit建模软件简介 |
2.2 Revit二次开发工具 |
2.2.1 Revit API基础 |
2.2.2 Revit Lookup |
2.2.3 Revit应用编程接口 |
2.2.4 Visual Studio2015 |
2.3 Revit二次开发的步骤 |
2.3.1 Revit二次开发流程 |
2.3.2 二次开发代码调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模型创建 |
3.1 基坑工程的分类 |
3.1.1 基坑工程简介 |
3.1.2 基坑支护结构的分类及其功能 |
3.2 基坑地质模型的创建 |
3.2.1 基坑地质的参数化生成 |
3.2.2 给岩土层添加族参数 |
3.2.3 如何给族参数赋值 |
3.3 插入支护结构族 |
3.3.1 新建支护结构族 |
3.3.2 解析几何绘制基坑边缘线 |
3.3.3 窗体控件操作以及插入支护结构 |
3.4 修改支护结构参数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Revit的土压力以及排桩支护结构设计计算 |
4.1 支护结构上部土压力计算 |
4.1.1 多种土压力理论简介 |
4.1.2 计算土压力并进行存储 |
4.2 排桩支护结构的锚固长度与配筋计算及验算 |
4.2.1 排桩支护结构的基本设计方法 |
4.2.2 排桩支护结构的锚固长度计算与验算 |
4.3 排桩支护结构配筋计算及验算 |
4.3.1 排桩支护结构纵筋面积的获取 |
4.3.2 排桩支护结构钢筋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Revit的图纸生成与工程量统计 |
5.1 图纸自动生成 |
5.1.1 窗体数据与项目数据如何互传 |
5.1.2 如何自动生成图纸 |
5.2 图纸上钢筋自动平法标注 |
5.3 基坑工程量统计 |
5.4 本章小结 |
6 工程实例—烟台某项目基坑工程参数化设计 |
6.1 工程概况 |
6.2 工程地质条件及土层参数 |
6.3 基坑支护方案选择 |
6.4 创建基坑工程模型 |
6.5 土层应力与排桩支护结构计算 |
6.6 图纸的生成与工程量统计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深基坑开挖方式对支护结构与围岩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基坑开挖相关理论 |
1.3.1 基坑的时空效应 |
1.3.2 土体开挖位移计算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工程背景与计算模型的建立 |
2.1 工程背景 |
2.1.1 工程概况 |
2.1.2 工程地质条件 |
2.1.3 基坑周边情况 |
2.1.4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
2.2 施工方式的选择 |
2.2.1 常见的施工方式 |
2.2.2 分段分层开挖 |
2.2.3 分层开挖 |
2.3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参数 |
2.3.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2.3.2 计算模型参数 |
2.3.3 计算模型单元 |
2.3.4 施工步的设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坑开挖模型计算与现场监测 |
3.1 施工现场监测 |
3.1.1 监测控制网的建立 |
3.1.2 监测范围 |
3.1.3 监测对象及项目 |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2 地表沉降分析 |
3.3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开挖方式下支护结构与土体变形的动态分析 |
4.1 地表沉降分析 |
4.2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分析 |
4.3 区别与讨论 |
4.3.1 地表沉降讨论 |
4.3.2 支护结构位移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视觉测量的基坑变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机器视觉 |
1.3 视觉测量研究现状 |
1.3.1 视觉监测设备发展现状 |
1.3.2 视觉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4 基于视觉测量的基坑监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基坑工程监测研究 |
2.1 监测原则 |
2.2 影响基坑变形的因素 |
2.3 基坑监测技术研究 |
2.3.1 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 |
2.3.2 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 |
2.3.3 基于GPS定位系统的基坑检测技术 |
2.3.4 基于视觉测量的基坑检测技术 |
2.3.5 技术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视觉测量的多靶点位移监测系统 |
3.1 机器视觉测量系统的组成 |
3.2 靶标 |
3.3 数据采集系统 |
3.3.1 光学系统 |
3.3.2 CCD传感器及图像采集卡 |
3.4 多目标优化靶点中心的数据处理系统 |
3.4.1 监测图像预处理 |
3.4.2 基于粗糙K均值聚类算法的靶点中心优化 |
3.4.3 基于多维特征的误差补偿 |
3.5 位移测量方法 |
3.6 监测数据分析、仿真与预警融合技术 |
3.6.1 基于监测数据的参数适配三维仿真技术 |
3.6.2 挖掘数据,预测基坑变形 |
3.6.3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预警算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开发与工程实践 |
4.1 工程概况 |
4.1.1 基坑概况 |
4.1.2 周围环境及地质概况 |
4.1.3 水文地质概况 |
4.2 测点布置 |
4.3 监测精度与频度 |
4.3.1 监测精度要求 |
4.3.2 监测项目与频度 |
4.4 系统的工程实践 |
4.4.1 计算位移 |
4.4.2 监测数据比对 |
4.4.3 监测数据分析 |
4.4.4 仿真系统的校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四、基坑工程中的可视化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LAC3D的深基坑支护稳定性模拟与分析[D]. 刘琦. 长安大学, 2021
- [2]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施工工艺及经济性分析[D]. 柳颂丹.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基于CATIA的BIM技术在边坡稳定性中的研究应用[D]. 罗超.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基于BIM的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D]. 薛鑫磊.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5]基坑开挖地铁隧道微扰动控制及监测可视化[D]. 周钊. 东南大学, 2020(01)
- [6]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基坑变形监测和岩土体参数反演中的应用[D]. 王英汀. 青岛理工大学, 2019
- [7]深基坑桩锚支护监测数据分析及数值模拟[D]. 安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12)
- [8]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参数化设计[D]. 孙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深基坑开挖方式对支护结构与围岩的影响分析[D]. 朱文斌. 安徽建筑大学, 2018(03)
- [10]基于视觉测量的基坑变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叶晓康. 苏州科技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