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气虚症、自由基与中医衰老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孙亚东[1](2020)在《猫慢性肾病(CKD)临床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针对猫CKD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目前治疗方法单一、有效率不高等问题,本研究对猫CKD临床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研究、比较中药等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试图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猫CKD方法,为临床治疗猫CKD提供新思路。辽宁地区猫慢性肾病临床发病情况调查统计2009-2018年辽宁地区60家动物医院就诊病例24125例,CKD 1173例。统计各年CKD病例占就诊总病例数,发现CKD患病率逐年上升;统计品种分布,英国短毛猫、家猫和美国短毛猫发病率最高,分别占CKD患病数的30%(320/1173),18%(215/1173)和17%(200/1173);统计发病年龄,0-4年发病率8.8%(104/1173),大于14年发病率37%(441/1173),CKD发病率跟年龄联系紧密,年龄大发病率高;统计病因,肾后梗阻性和不明原因占比最高,分别达到26.4%(310/1173)和24.6%(289/1173);统计临床症状,其中体重下降及多尿两个症状比例高,分别是86.7%(1016/1173)和60.1%(706/1173)。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慢性肾病研究分析32例猫CKD证型与血肌酐等指标的关系,同时研究中药肾衰1号(CK1)对中早期CKD患猫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肾阳虚证Scr,P及收缩压上升水平最高,贫血程度最严重;肾气虚证Scr,P升高水平最低,贫血程度最轻,收缩压升高幅度最小。检测指标与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辨证分型的客观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可降低患猫血液指标,改善高血压、贫血状态及临床症状积分,提高生存质量。肾衰1号对肾气虚和脾肾气虚型有效率分别达到100%(11/11)和88.8%(7/9),效果好于其它证型。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84.3%。本研究证明肾衰1号能改善中期CKD肾脏功能和临床症状。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猫慢性肾病研究研究中药肾衰1号和针灸分别治疗CKD患猫30例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A组(中药组)Scr与肾小球滤过率治疗前比较极显着下降(P<0.01),HCT和UPC显着下降(P<0.05),中药组在改善肾功能及贫血方面作用明显;B组(针灸组)在治疗后Scr,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极显着(P<0.01),HCT显着升高(P<0.05)。B组在改善肾功能及贫血方面作用明显。A组治疗后的GFR值下降幅度极显着于B组(P<0.01)。两组治疗后的总积分都下降,A组治疗后的总积分改善程度显着优于B组(P<0.05)。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和73.3%,A组的治疗效果好于B组。结果证明A、B组均能改善早期CKD肾脏功能和临床症状。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研究筛选符合标准患猫20只,随机分成C、D两组。C组中药结合PD治疗,D组单纯PD治疗。研究腹膜透析方法、并发症及中药结合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的疗效。结果表明PD并发症主要包括水潴留20%(4/20),低蛋白血症35%(7/20)等;C、D两组治疗后肾功能指标、营养状况及贫血改善良好;C组治疗后的BUN浓度下降幅度显着优于D组(P<0.05),C组治疗后的GFR值,Alb,Hb浓度升高幅度显着大于D组(P<0.05);C、D组有效率分别为70%和50%。证明中药肾衰1号结合PD及PD均能改善中后期CKD肾脏功能和临床症状,中药肾衰1号对CKD后期的残存肾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调查发现猫CKD发病和多种因素有关,辽宁地区猫CKD发病率逐年升高;生化指标有利于CKD的中兽医辩证分型,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CKD具有降低生化指标,改善症状的明显功效;针灸治疗猫CKD具有一定的降低生化指标,改善症状的功效,中药肾衰1号结合治疗效果优于针灸治疗;腹膜透析治疗猫CKD具有较明显的降低生化指标,改善症状的功效,中药肾衰1号结合腹膜透析治疗效果优于腹膜透析。
杨大伟,马宝东,赵用,陈岩松[2](2020)在《固本排浊汤治疗轻中度痛风性肾病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固本排浊汤治疗轻中度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就诊于医院风湿科的轻中度痛风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5例。对照组应用药用炭片;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应用固本排浊汤。疗程均为30 d。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本次试验结果显示,两组试验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1.4%(32/35),对照组为74.3%(26/3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化检查方面:治疗组血尿酸、肌酐、尿素及24 h尿蛋白水平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反应蛋白升高程度明显高于治疗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应用西药基础上,通过应用固本排浊汤治疗轻中度痛风性肾病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尿酸、肌酐、尿素及24 h尿蛋白水平,防止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吕润[3](2020)在《基于8-iso-PGF2α水平探讨二至天癸颗粒对DOR患者IVF治疗结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二至天癸颗粒对于高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患者IVF卵细胞质量、卵巢反应性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从氧化应激角度探讨该药对高龄肾气虚型DOR患者疗效的作用机理,进而补充肾主生殖与卵巢藏泄理论。方法:选取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高龄肾气虚型DOR不孕症患者66例,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补肾中药治疗组(实验组)与安慰剂对照组各33例;另选取高龄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患者33例为高龄正常对照组。治疗组取卵前服用二至天癸颗粒预处理三个周期,三组患者均采用拮抗剂方案,治疗组于Gn启动日口服二至天癸颗粒,同时予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等剂量安慰剂颗粒。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肾气虚证候积分变动状况;三组患者Gn用量及天数,HCG注射日血激素水平、获卵数、正常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以及卵巢卵泡液及血清中8-iso-PGF2 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的表达。结果: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肾气虚症状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Gn用量减少,正常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均增高明显(P<0.05);2.比较三组患者卵巢卵泡液及血清中8-iso-PGF2 α、SOD、AOPP水平表达,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及卵泡液中8-iso-PGF2 α、AOPP水平均明显降低,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血清中SOD明显增高,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卵泡液中SO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间血清及卵泡液中8-iso-PGF2α、SOD、AOPP 比较,DOR患者血清中8-iso-PGF2 α水平明显高于卵泡液中8-iso-PGF2 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与卵泡液中8-iso-PGF2 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血清及卵泡液中SOD与AOPP水平比较,血清中SOD与AOPP水平均较卵泡液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补肾中药可明显改善肾虚型高龄DOR不孕症患者的肾虚状态,减少Gn用量,提高其正常受精率及可利用胚胎率;2、补肾中药可能是通过调节体内氧化应激反应进而促进生殖细胞分化,提高卵细胞质量及胚胎发育潜能;3、基于8-iso-PGF2α、SOD、AOPP水平,从氧化应激角度丰富完善了“肾主生殖”与“卵巢藏泄”的中医学思想理论体系。
韦文华[4](2020)在《显微手术联合聚精汤对VC不育症患者InhB、FT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对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术后口服聚精汤治疗,观察患者抑制素B、游离睾酮及精液质量改善情况,研究聚精汤对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共观察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按照就诊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共30例为单纯手术组,行显微手术治疗;B组共30例为手术联合中药组,在行显微手术治疗后予中药聚精汤口服12周。12周后分别检测A、B两组患者的抑制素B、游离睾酮水平和精液常规(精子浓度、精子活率、精子前向运动)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内相比较,A组患者术后抑制素B、游离睾酮和精液质量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较,B组患者术后抑制素B、游离睾酮和精液质量恢复情况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聚精汤可以显着促进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术后生精功能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2.抑制素B、游离睾酮与精液质量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价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手术效果的指标。3.显微手术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的有效手段。
吕挺豪[5](2019)在《老年慢性肾脏病中药干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本中心70例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以评价中医综合治疗对老年慢性肾脏病的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于2017年3月-2019年3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完成收录70例中药治疗老年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研究,观察血常规的变化率(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24小时尿常规的变化率(24小时尿肌酐,白蛋白,尿素,ACR),尿常规的变化率(红细胞,白细胞,尿白蛋白),肝肾功能的变化率(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肌酐,尿素,尿酸),终点试验的发生率。随访方式为面对面以及电话随访,并采用血生化记录标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中药治疗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6个月后发现总体血常规,肝肾功能,24小时尿检验,尿常规均无明显变化,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无明显恶化。结论:中药治疗老年慢性肾脏病短期时间尚未能看到明显改善,但各类常规检查提示患者无明显恶化,说明在基础西医治疗上再搭配综合中医药治疗可以稳定老年慢性肾脏病的进展与减缓恶化。此研究如能再做较长期的跟踪观察评定效果会再有更明显的疗效。
张逸,赵刚,曹云云[6](2017)在《加味玉肾露配合非布司他片治疗痛风性肾病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中药复方配合非布司他片治疗痛风性肾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痛风性肾病患者9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应用非布司他片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应用我院制剂加味玉肾露。随诊观察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尿酸(UA)、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变化,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UA、SCR、BUN、β2-MG、TC及TG水平较低(P<0.05);HDL水平较高(P<0.05)。结论:在非布司他片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加味玉肾露能够调节痛风性肾病的血脂,保护肾脏,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徐涛,高萍,王冰,孙前明,詹向红[7](2015)在《五脏与衰老关系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脏衰老学说是中医衰老学说的主流,但脏腑致衰说往往从先后天之本脾肾立论,忽视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及肺主气、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根据中医整体观念,机体的衰老不只是某一脏或两脏虚衰而导致,是五脏生理功能共同衰退变化的结果,所以在临床上应当和五脏之气血阴阳,以延缓衰老。
刘占文,李玮[8](2014)在《中医对衰老理论的研究概述》文中提出衰老是人体生理过程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全身性的、缓慢的、渐进的、十分复杂的退化过程。它的到来不可避免,但可以延缓。古往今来很多医家都高度重视衰老理论。衰老理论的研究对确立延缓衰老治则和方法,指导延缓衰老的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医对衰老机制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衰老学说,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衰老理论。但概括起来可分主虚说、虚实夹杂说和综合衰老几类。
田清涞[9](2013)在《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文中认为中医学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对衰老机理有其独特见解。中医学说衰老机理大致可归纳为四种:一是脏腑虚衰学说,二是气血失常衰老学说,三是精气神衰老学说,四是津液不足衰老学说。其中,脏腑虚衰学说又分别从肾脏虚衰、脾虚、肺脏衰弱、心脏虚衰、肝脏虚衰五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艾斯木提拉·奴拉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玉苏甫[10](2012)在《中药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的势越来越明显,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延缓衰老、阐明衰老的机制成为国内外医学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中药抗衰老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延缓衰老方药。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抗衰老中药及其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衰老发生机制的研究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可分两大类:一是生理性衰老,指机体在发育成熟后,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
二、肾气虚症、自由基与中医衰老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气虚症、自由基与中医衰老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猫慢性肾病(CKD)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猫慢性肾病研究概况 |
1.2 肾脏解剖生理 |
1.2.1 肾脏的解剖结构 |
1.2.2 肾脏的生理功能 |
1.3 慢性肾病病因和病理生理 |
1.3.1 慢性肾病的风险因子及病因 |
1.3.2 慢性肾病生理病理 |
1.4 慢性肾病临床症状 |
1.5 慢性肾病的诊断方法 |
1.5.1 慢性肾病的常规诊断方法 |
1.5.2 慢性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
1.6 慢性肾病的治疗方法 |
1.6.1 慢性肾病的西医治疗方法 |
1.6.2 慢性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
1.6.3 慢性肾病的腹膜透析治疗方法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例信息 |
2.1.2 仪器设备 |
2.1.3 药品及试剂 |
2.2 方法 |
2.2.1 中药治疗方法 |
2.2.2 血压测定方法 |
2.2.3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方法 |
2.2.4 慢性肾病穴位选择及治疗方法 |
2.2.5 慢性肾病患猫腹膜透析治疗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病例诊断标准 |
2.4.1 西医诊断标准 |
2.4.2 中医诊断标准 |
2.4.3 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
2.4.4 慢性肾病的疗效判定标准 |
2.4.5 慢性肾病的监测指标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辽宁地区猫慢性肾病临床调查结果 |
3.1.1 慢性肾病发病率 |
3.1.2 慢性肾病品种分布 |
3.1.3 慢性肾病性别分布 |
3.1.4 慢性肾病年龄分布 |
3.1.5 慢性肾病病因 |
3.1.6 慢性肾病临床症状 |
3.1.7 慢性肾病分级系统 |
3.1.8 慢性肾病的实验室指标 |
3.2 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慢性肾病结果 |
3.2.1 猫慢性肾病的中医证型 |
3.2.2 猫慢性肾病各证型的观察指标 |
3.2.3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的肾功能指标 |
3.2.4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尿液分析结果 |
3.2.5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血压值 |
3.2.6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贫血改善情况 |
3.2.7 中药肾衰1号治疗效果 |
3.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 |
3.3.1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肾功能指标 |
3.3.2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尿液分析结果 |
3.3.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肾小球滤过率 |
3.3.4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贫血改善 |
3.3.5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效果 |
3.4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 |
3.4.1 腹膜透析并发症 |
3.4.2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肾功指标 |
3.4.3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贫血改善 |
3.4.4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血气和血细胞计数结果 |
3.4.5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尿液分析结果 |
3.4.6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基础生理指标 |
3.4.7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总积分及症状积分 |
3.4.8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总疗效及分级疗效 |
4 讨论 |
4.1 辽宁地区猫慢性肾病临床调查结果分析 |
4.1.1 慢性肾病的发病率 |
4.1.2 慢性肾病的品种性别分布 |
4.1.3 慢性肾病的临床症状 |
4.2 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分析 |
4.2.1 慢性肾病中医证型及疗效 |
4.2.2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贫血影响 |
4.2.3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肾功能影响 |
4.2.4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血磷影响 |
4.2.5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血压影响 |
4.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分析 |
4.3.1 针灸穴位选择及针法 |
4.3.2 中医证型选择 |
4.3.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4.4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结果分析 |
4.4.1 腹膜透析方法 |
4.4.2 腹膜透析并发症 |
4.4.3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效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固本排浊汤治疗轻中度痛风性肾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标准 |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5 安全指标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
3.1 实验室指标 |
3.2 疗效标准参考 |
3.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4.2 两组治疗前后肾脏指标变化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CRP水平比较 |
5 结论 |
(3)基于8-iso-PGF2α水平探讨二至天癸颗粒对DOR患者IVF治疗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入选标准 |
(四) 病例排除标准 |
(五)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六) 样本量的计算 |
二、研究方法 |
(一) 临床病例分组 |
(二) 技术路线 |
(三) 药物、设备及试剂 |
(四) 方法与步骤 |
三、观察指标 |
(一) 临床指标 |
(二) 实验数据 |
四、统计学分析 |
五、一般资料 |
(一) 年龄分布比较 |
(二) 病程比较 |
(三) 病史比较 |
(四) AFC比较 |
(五) 基础内分泌激素水平比较 |
(六) 治疗前肾气虚症候积分比较 |
六、研究结果 |
(一) 治疗前后肾气虚症候积分比较 |
(二) Gn用量及Gn天数比较 |
(三) HCG日激素水平比较 |
(四) 获卵数比较 |
(五) 正常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比较 |
(六) 临床妊娠率比较 |
(七) 8-iso-PGF2 α在血清和卵泡液中的表达 |
(八) AOPP在血清和卵泡液中的表达 |
(九) SOD在血清和卵泡液中的表达 |
(十) 8-iso-PGF2 α水平与获卵数、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的关系 |
(十一) AOPP水平与获卵数、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的关系 |
(十二) SOD水平与获卵数、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的关系 |
讨论 |
一、肾气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学发病机理 |
(一) 肾主生殖与卵巢藏泄理论的关系 |
(二) “五七”肾虚致衰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
二、肾虚可致体内氧化应激水平上升 |
三、8-iso-PGF2α、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与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在卵泡液氧化应激中的作用 |
(一) 8-iso-PGF2α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 |
(二)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 |
(三) 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 |
四、基于8-iso-PGF2 α、SOD及AOPP水平探讨补肾中药改善DOR治疗结局的分析 |
(一) 二至天癸方改善DOR患者肾气虚症状 |
(二) 二至天癸方改善DOR患者的IVF治疗结局 |
(三) 补肾中药改善DOR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 |
五、补肾调冲法对提高DOR患者IVF-ET周期卵细胞质量的机理探讨 |
(一) 补肾调冲类类药物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
(二) 补肾调冲法提高卵细胞质量的理论依据 |
(三) 补肾调冲法对卵巢内微环境的调控 |
(四) 补肾调冲法的代表方药--二至天癸方剂的解析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
六、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女性生殖功能下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科研课题 |
(4)显微手术联合聚精汤对VC不育症患者InhB、FT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病例标准 |
1.3.1 纳入病例标准 |
1.3.2 排除病例标准 |
1.4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研究方法 |
2.1 A组研究方法 |
2.2 B组研究方法 |
2.3 注意事项 |
2.4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5 检测方法 |
2.5.1 血清抑制素B检测 |
2.5.2 游离睾酮检测 |
2.5.3 精液常规检查 |
2.6 病例完成情况 |
2.7 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前病情比较 |
3.3 抑制素B和游离睾酮比较 |
3.4 精液常规比较 |
4 讨论 |
4.1 西医对精索静脉曲张的认识 |
4.1.1 精索静脉曲张的生理病理 |
4.1.2 精索静脉曲张与不育症 |
4.1.3 精索静脉曲张与抑制素B |
4.1.4 精索静脉曲张与游离睾酮(FT) |
4.1.5 精索静脉曲张的治疗 |
4.1.5.1 精索静脉曲张药物治疗 |
4.1.5.2 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 |
4.2 中医对精索静脉曲张的认识 |
4.2.1 古代中医对精索静脉曲张的认识 |
4.2.2 现代中医对精索静脉曲张的认识 |
4.2.3 中医对精索静脉曲张的治疗 |
4.3 聚精汤分析 |
5 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精索静脉曲张与不育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老年慢性肾脏病中药干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写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研究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临床资料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标准 |
1.2.6 签署知情同意书 |
1.2.7 研究终点 |
1.3 研究方法 |
1.3.1 随访方式 |
1.3.2 治疗方式 |
1.3.3 观察指标 |
1.3.4 疗效评定方法 |
1.3.5 统计学方法 |
1.3.6 终点事件报告内容 |
2.研究结果 |
2.1.1 中药对患者血清肾功能的影响 |
2.1.2 中药对患者代谢的影响 |
2.1.3 中药对患者血常规的影响 |
2.1.4 中药对患者24小时尿液的影响 |
2.1.5 中药对患者尿液常规的影响 |
3.分析与讨论 |
3.1 老年慢性肾脏病现代流行病学现状 |
3.2 老年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 |
3.3 老年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现况 |
3.4 中医对老年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3.4.1 老年慢性肾脏病的病名和病机 |
3.4.2 中医药对老年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
3.4.3 中药治疗老年慢性肾脏病的近期疗效评价 |
3.4.4 中药对患者血清肝肾功能与脂质代谢功能的评价 |
3.4.5 中药对患者血常规的评价 |
3.4.6 中药对患者尿常规/24小时尿液的评价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老年慢性肾脏病进展风险与防治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件 |
(6)加味玉肾露配合非布司他片治疗痛风性肾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对照组 |
1.4.2 实验组 |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6 疗效判断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UA、SCR、BUN、β2-MG及24 h Upro水平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
3 讨论 |
(7)五脏与衰老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肾精(气)不足 |
2脾胃亏虚致衰 |
3心与衰老 |
4肺与衰老 |
5肝与衰老 |
6结语 |
(9)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医脏腑虚衰学说 |
(一) 肾脏虚衰与衰老 |
(二) 脾虚与衰老 |
(三) 肺脏衰弱与衰老 |
(四) 心脏虚衰与衰老 |
(五) 肝脏虚衰与衰老 |
二、中医其他衰老学说 |
(一) 气血失常与衰老 |
(二) 精气神虚衰与衰老 |
(三) 津液不足与衰老 |
三、结语 |
(10)中药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衰老发生机制的研究 |
1.1 中医延年学说 |
1.2 近代衰老学说 |
2 抗衰老中药及其作用机制 |
2.1 抗氧化作用 |
2.2 调节免疫作用 |
2.3 保护神经系统作用 |
2.4 对老化代谢产物的影响 |
2.4.1 抗衰老中药具有降低体内对过氧化物质 (LPO) 水平的作用 |
2.4.2 对单胺氧化酶 (MAO) 的影响 |
2.4.3 对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GSH-Px) 、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2.5 抗DNA损伤 |
3 展望 |
四、肾气虚症、自由基与中医衰老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猫慢性肾病(CKD)临床治疗研究[D]. 孙亚东.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2]固本排浊汤治疗轻中度痛风性肾病临床观察[J]. 杨大伟,马宝东,赵用,陈岩松. 辽宁中医杂志, 2020(08)
- [3]基于8-iso-PGF2α水平探讨二至天癸颗粒对DOR患者IVF治疗结局的影响[D]. 吕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显微手术联合聚精汤对VC不育症患者InhB、FT水平影响的研究[D]. 韦文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老年慢性肾脏病中药干预临床研究[D]. 吕挺豪.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加味玉肾露配合非布司他片治疗痛风性肾病临床观察[J]. 张逸,赵刚,曹云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6)
- [7]五脏与衰老关系初探[J]. 关徐涛,高萍,王冰,孙前明,詹向红. 中医学报, 2015(10)
- [8]中医对衰老理论的研究概述[A]. 刘占文,李玮. 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服务老年产业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9]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J]. 田清涞.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4)
- [10]中药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J]. 艾斯木提拉·奴拉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玉苏甫.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