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前急救医疗管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如涛[1](2022)在《院前急救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及继续教育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而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目击者在现场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而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借助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抢救与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因此,加强院前急救人力资源的管理对提高急救质量、降低临床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尊重人作为组织管理中的重点,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与人性,加强其继续教育,能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培养每一位急救人员的群体意识与共同奋斗的组织精神,从而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因此,本文将以院前急救为起点,分析院前急救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方法及效果,探讨院前急救人力资源继续教育机制,以提高医院院前急救能力。
蒋红兵,魏强,方莹,梁会鑫,邢艳萍,许斌[2](2021)在《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加强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管理方法,以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效率。方法:从院前急救医疗设备使用环境、使用人员和使用状态3个方面,分析其使用特点,采用鱼骨图分析法找出造成院前急救医疗设备使用情况不佳的原因;从采购、使用和保障环节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结果:在设备采购环节注重急救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坚固耐用、多功能、一体机、网络化和品牌型号一致性等因素,使急救设备便于使用;加强使用培训、制定操作规程和完善使用记录,使急救人员规范使用急救设备;在保障环节中严验收、勤保养、密检测、配备人员和配置工具,使急救设备随时可用。2020年南京市院前急救出救车次同比上升3.38%,而可视喉镜、心电图仪、心肺复苏机和呼吸机的成功使用次数同比分别上升了11.35%、22.06%、110.14%和36.42%,患者综合满意度得到提升。结论:针对性的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管理措施,能够确保医疗设备的性能和状态完好,可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效率。
贾玲,幸奠国,陈凤,张燕[3](2021)在《我国院前急救地方立法现状、问题与建议》文中提出通过检索北大法宝、法律图书馆等法律数据库,对我国42部院前急救地方立法的立法地区、效力级别、体例结构、立法时间、立法名称及立法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指出院前急救地方立法中存在法律规定不足,院前急救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急救制度供给不足等问题。同时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急救立法经验,建议提升院前急救立法层级,健全院前急救体制机制,完善社会急救制度,建立院前急救监督执法体系,为完善我国院前急救立法体系提供参考。
鲁玲玲,李方航,杨丽娟,寿筱涛[4](2020)在《基于交通流量大数据的城市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基于交通流量大数据的城市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6月珠海市10家具有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医院,将其院前急救工作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交通流量大数据的管理方式,对院前急救工作量指标的情况进行观察,并选取980个小区中心点样本;选取80名医护人员与100例患者代表,观察实施基于交通流量大数据的管理方式前后医护人员与患者代表的满意度情况。结果:2020年1月至6月接警17437次,实际出车16698次,救治病人15344例,死亡人数48例,大型事故次数123次,大型事故救治人数354例,空车率为8.61%,平均出车公里数为6.13公里;与实施基于交通流量大数据的管理方式前相比,施基于交通流量大数据的管理方式后,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满意度均显着提升,差异显着(P<0.05)。结论:基于交通流量大数据的城市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提升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满意度。
于丹[5](2020)在《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在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院前和院内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验证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急救流程在院前响应时间、院内响应时间上是否有所缩短,以及院前急救效果,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是否提高。为院前规范的网络信息化急救流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急救中心引进网络技术,更新急救设备,进行新技术设备培训,制定平台急救流程标准,院前急救单位与各接诊医疗单位建立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验证平台应用效果:以平台应用时间为分界线,选取浙江省某地区急救中心于2019年8-12月院前接诊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平台急救流程;2019年1-5月院前接诊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20急救流程。对两组的院前响应时间、院内响应时间、院前急救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平台应用前后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进行对比。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P<0.05代表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果1.各类疾病院前响应时间比较:心搏骤停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3.137,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511,P<0.05)低于对照组;创伤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516,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071,P<0.05)低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2.374,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3.575,P<0.05)低于对照组;神经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156,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5.457,P<0.05)低于对照组;呼吸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4.015,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189,P<0.05)低于对照组;消化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177,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9.111,P<0.05)低于对照组;儿科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3.921,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13.074,P<0.05)低于对照组;妇产科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712,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675,P<0.05)低于对照组;中毒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796,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4.972,P<0.05)低于对照组;其他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989,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3.529,P<0.05)低于对照组。2.各类疾病两组现场急救处置时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类疾病院内响应时间比较:心搏骤停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4.18,P<0.05)、院内交接时间(t=2.642,P<0.05)低于对照组;创伤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3.189,P<0.05)、院内交接时间(t=2.250,P<0.05)低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3.900,P<0.05)、院内交接时间(t=3.718,P<0.05)低于对照组;神经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3.135,P<0.05)、院内交接时间(t=3.989,P<0.05)低于对照组;呼吸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5.623,P<0.05)、院内交接时间(t=6.720,P<0.05)低于对照组;消化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23.428,P<0.05)、院内交接时间(t=2.211,P<0.05)低于对照组;儿科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0.042,P<0.05)、院内交接时间(t=2.999,P<0.05)低于对照组;妇产科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2.573,P<0.05)、院内交接时间(t=4.809,P<0.05)低于对照组;中毒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20.432,P<0.05)、院内交接时间(t=2.440,P<0.05)低于对照组;其他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24.393,P<0.05)、院内交接时间(t=5.521,P<0.05)低于对照组。4.各类疾病两组急救效果比较结果如下:心肺骤停类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5.6%和37.5%,试验组复苏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5,P<0.05);除神经系统疾病类、消化系统疾病类、其他疾病类的试验组和对照组急救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其余大部分疾病类别的急救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平台应用后患者及其家属对技术、态度和程序各维度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平台应用前(P<0.05)。结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应用可以优化急救流程;可以缩短院前和院内响应时间,从而缩短整个急救时间;提高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提高大多数类别疾病救治效果;可减少院前意外发生、医疗纠纷和患者投诉;提高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林子[6](2020)在《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院前急救医疗作为急救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急诊医学的始发环节,有着救治的紧迫性、就诊的随机性、医疗环境的不可预知性、治疗条件的有限性、抢救的高风险性等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院前急救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其医疗风险也高于一般的医疗活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各个阶段都容易引发医疗纠纷。文章通过对院前急救医疗现状、特点及相关医疗纠纷进行全面考察,重点梳理了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部分介绍了院前急救医疗概况,包括四种院前急救医疗模式(独立型、指挥型、附属型、综合型)和紧迫性、随机性、医疗环境不可预知性、治疗条件有限性、高风险性的院前急救特点,以及五个院前急救医疗服务阶段(通信、出车、现场急救、转运维持、交接),还有院前急救相关立法情况;第二部分笔者对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现状进行简单阐述,主要在所整理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相关案例的基础上,从医疗纠纷发生阶段、案件类型、医疗纠纷诉讼主体、证明责任、援引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中的法律问题,主要提出:院前急救医疗法律主体问题、急救行为的证明问题、民事责任认定问题、法律适用和法律风险防控等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准确界定法律主体、加强院前急救证据制度化建设、提高院前急救民事责任的认定水平、推进院前急救医疗法律规范的制订和实施以及强化院前急救风险防控等方面具体的对策建议。最后,本文立足价值分析,提出在维护患方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保障院前急救医疗机构的正当利益,在法律的框架内院前急救医患双方的权益平衡,从而促进我国院前急救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彭锐豪[7](2020)在《广州市创伤及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本研究主要了解广州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进一步分析创伤首要原因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伤亡影响因素,阐明创伤与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病学规律,掌握道路交通伤亡危险因素,旨在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和救治策略,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广州市院前急救创伤救治体系提供参考依据。2方法(1)采集2008~2017年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调度指挥平台数据库中所有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采用R语言及Arc Gis 10.2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2)收集2013~2017年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道路交通事故登记数据库中道路交通事故案例,使用Spss 20.0及Arc Gis 10.2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3)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广州市道路交通伤害伤亡事件18513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道路交通伤害伤亡事件的影响因素。(4)统计分析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圆形分布分析法、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3结果(1)十年间院前创伤患者数呈先增后减波动趋势,共439596人,创伤院前急救率呈下降趋势(?2=2524.38,P<0.01),均高于30%;创伤发生率为23.97/万~47.88/万,呈下降趋势(?2=533.64,P<0.01)。创伤好发年龄为21~50岁,男女性比为1.80:1。圆形分布分析法与季节指数提示创伤的时间分布具有聚集性,一年中,6~8月、10~11月为创伤高发期(P<0.01),2月为低发期;一天中,上半天10~11时及下半天17~18时为创伤高峰时段(P<0.01),凌晨3~6时为低谷时段。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创伤空间分布存在聚集性,除2014年外,其余年份全局Moran’s I指数>0(Z>1.96,P<0.05);热点分析显示创伤患者存在热、冷点,热点主要分布在白云、天河及黄埔区,尤以白云区的钟落潭镇、人和镇、江高镇、太和镇、永平街道、均和街道、京溪街道,天河区的龙洞、凤凰、长兴、新塘、棠下、元岗、黄村、珠吉及车陂街道,黄埔区的大沙、联和、鱼珠、永和、红山、文冲、长洲街道最为明显;冷点则主要分布于荔湾、越秀及海珠区。前三顺位创伤类型分别为道路交通伤(40.93%)、跌倒伤(25.54%)及撞击伤(11.59%);跌倒伤占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且女性高于男性;前四顺位创伤部位分别为颅脑(31.23%)、颜面(19.04%)、下肢(17.13%)及上肢(11.66%);在≥18岁时,下肢创伤占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且女性高于男性;上肢创伤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下降。(2)五年间道路交通伤害共13245例,致伤14415人,致死4098人,伤亡比为3.52:1,直接经济损失427.83万元。机动化程度达174.41~192.59辆/千人;致死率为20.80%~22.38%。圆形分布分析法显示道路交通伤害发生、致伤及致死时间分布具有集中倾向,且重叠于创伤发生时间,一年中高峰期在下半年(Z发生=8.32,Z致伤=8.41,Z致死=5.08,P<0.01);一天中高峰时段为上半天8~9时(Z发生=35.36,Z致伤=19.05,Z致死=19.74,P<0.01)及下半天20~21时(Z发生=46.79,Z致伤=81.11,Z致死=13.74,P<0.01),致死高峰时间为凌晨3~4时。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道路交通伤害发生、致伤及致死人数的Moran’s I指数均>0,均存在空间正相关(Z发生=13.55,Z致伤=12.28,Z致死=19.73,P<0.01),三者空间分布呈聚集性;热点分析发现道路交通伤害发生、致伤及致死均存在热、冷点(Z发生、Z致伤、Z致死>1.96,P<0.05),热点主要分布在白云、花都、从化及增城区,尤以白云区的人和镇、花都区的狮岭镇,梯面镇,炭火镇,花山镇,花东镇,雅瑶镇及新华街道、从化区的太平镇、增城区的中新镇,石滩镇,朱村街道最为明显,其致伤热点还包括增城区九龙镇,致死则还包括从化区鳌头镇、城郊街道、街口街道(Z发生、Z致伤、Z致死>2.58,P<0.01);冷点区域与创伤相仿,主要分布在荔湾、越秀及海珠区。(3)对道路交通伤害伤亡影响因素作单因素筛选,在空间因素中,从化区的致死率(37.03%)较高(?2=525.05,P<0.01);在时间因素中,一天中的上半天致死率(50.93%)较高(?2=52.24,P<0.01);在道路因素中,路面情况非完好(34.29%)、路表处于施工、凹凸、路障、塌陷等其它情况(31.07%)、路面结构为土路或沙石等其它情况(28.07%)、地形为山区(28.92%)、道路等级为国道及县道(23.42%及24.30%)、道路类型为高速公路(33.54%)、道路线型为一般弯坡(40.18%)、路口路段为窄路(39.39%)时致死率较高(P<0.05)。在环境因素中,天气为阴及雨天(32.04%及31.80%)、能见度小于50米(25.26%)、夜间无照明(33.06%)、四种交通控制方式(26.45%)、道路物理阻隔为中心阻隔加机非阻隔(25.51%)、中央防护设施为活动护栏(30.43%)、路侧防护设施为防护墩/柱(33.38%)时致死率较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时段、路面情况、地形、道路等级、道路类型、道路线型、照明条件、交通控制方式、道路物理阻隔及路侧防护设施类型是道路交通伤亡的危险因素(P<0.05)。4结论(1)广州创伤形势依然严峻,创伤具有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关注创伤的高危与特殊人群、高峰时期与时点、重点区域、常见类型及部位对其防控及救治至关重要,对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参考价值。(2)道路交通伤是创伤的主要类型,随着机动化程度的提高,道路交通伤害的致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在其时间分布上表现出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相关性,工作、娱乐活动活跃的时间道路交通伤害则较多;在其空间分布上则表现出与社会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城乡结合区域道路交通伤害则较多。(3)通过道路交通伤害伤亡事故单因素分析,明确各因素中道路交通伤害致伤、致死人数较多及致死率较高的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道路交通伤亡的影响因素包括时间、空间、道路、环境方面等10个因素。
王敏[8](2019)在《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及可行性策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江西省1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探讨适合我国社会急救开展的可行性策略,为社会急救成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重要组成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为有关政府部门组织社会急救的有效开展提供可借鉴的途径与方法。方法:1.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在深入阅读国内外社会急救相关的文献后,选取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及临床急救专家、医学院校教师和地方急救公益组织发起人进行访谈,初步拟定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问卷条目,并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及实施预实验确保问卷质量,编制最终问卷;2.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江西省1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计收回问卷4005份,以观察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及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情况;3.将所调研的大学生按急救知识背景分为三组,分别为普通组(1274份)、急救MOOC学习组(1335份)、急救学生社团组(1396份),分析不同背景的大学生群体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并探讨适合我国社会急救开展的可行性策略;4.运用SPSS2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编制的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18项和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意愿需求问卷31项,其中问卷的I-CVI为0.842,S-CVI为0.918。2.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和学校课程(54.58%),而通过电视(15.36%)、书籍(14.98%)、家人及朋友(7.78%)及其他渠道(7.30%)较少。3.在调查的所有大学生中,绝大多数(90%以上)愿意学习基础的急救专业知识和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但对于参加社会急救仅22.30%表示非常愿意,50%以上学生选择有条件愿意实施社会急救。4.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实施社会急救意愿程度的因素与性别、生源地、之前是否听说过社会急救、之前是否听说过“好人免责法”、之前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之前是否实施过急救等有关。5.通过来自不同群体之间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急救学生社团组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度最高,急救MOOC学习组次之,普通组最低。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调查问卷内容严谨、条目合理,可用于对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情况调研。2.高校大学生对学习社会急救具有强烈的意愿需求,但参与社会急救实施的意愿整体不高,且大学生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程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3.青年大学生是实施社会急救的潜在力量,但需要有组织、针对性加强其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政策保障等多方面条件。
邢军[9](2018)在《中国院前急救的发展问题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院前医疗急救承担市民日常院前急救服务和突发灾害事件、重大事故紧急医疗救援,负责重大活动医疗保障。时间就是生命,急危重症患者大都是突然发病,如何能争分夺秒地对危重病人进行有效的基础生命支持,并迅速转送至相应医院救治,尽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是院前急救机构应该承担的任务,是政府应尽的公共管理职责,政府如何为社会成员提供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大连市院前急救按属地原则建设和管理,有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型多种院前急救模式,也是国内各地普遍存在的主要几种院前急救服务模式。论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现状调查等方法,通过对大连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国内院前急救发展概况分析,阐明目前大连市院前急救存在着站点和救护车辆不足、作业能力差距较大、院前急救人才缺乏、法律体系薄弱和指挥调度能力低等问题。分析了国外及地区院前急救进展,总结了先进经验,提出政府应该承担起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之一的院前急救服务职责,要完善院前急救法律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现代化调度指挥系统、构建社会化大急救体系。要强化政府责任,建立统筹规划,反应迅速、公平可及、高效运转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满足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需求和普通患者多样化需求。论文明确了政府在院前急救中的责任,政府要切实履行公共产品提供者职责,加大院前急救资源投入,规范管理,高效率运作,以保障社会成员能够公平、可及的得到院前急救服务。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责,在保障基本服务的同时,适当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力量提供非急救转运服务,为患者提供多样化服务;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并将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全社会参与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
金心蕊[10](2018)在《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口稠密的江苏省内,院前急救所承担的日常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突发事件应对以及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障任务十分艰巨。着眼院前医疗急救整体架构与建设,从体系化的角度对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的现状与改进对策展开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了解当前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现况,寻找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提出有助于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对策,以期填补省级层面院前医疗急救全面性、系统性研究的空白,从而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进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需求。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是江苏省内的13家市级急救中心(站),部分数据内容涉及县级市急救中心(站)。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和开展专家访谈对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立法现况和院前急救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采用率比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对江苏省市级急救中心运行状况、基础建设、资源配置、调度出救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各市急救中心建设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展开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各模块相关性分析以探索其潜在的联系;通过整理总结专家访谈内容了解院前急救工作开展中的问题与难点。研究结果:(1)院前医疗急救法律体系尚不成熟,法律位阶和效力较低,缺乏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对全国院前急救进行全局性、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各地区在院前急救具体开展过程中也缺少明确的界定和规制,医疗机构选择权、搬运伤者职责、院前公众紧急救助免责问题等方面易产生纠纷。(2)院前医疗急救模式仍不成熟,由于行政区域规划的不断变化,各地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仍处于整合完善阶段,社会急救知识普及程度同发达国家相比较低。(3)院前医疗急救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江苏省市级急救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状况、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运行水平等存在地区差异。(4)救护车数量与行业配置标准仍有差距,未能达到国家规定每五万人一辆救护车的标准。(5)院前医疗急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处于困境,专业医护工作队伍显着匮乏,每年人员流失率较高。(6)准确定位地点是院前医疗急救调度的重点,也是调度和出救过程中的难点。花费过多时间确认病患所在具体位置这一环节上,会延缓调度员分派救护车赶往现场的速度。建议:(1)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如急救技能的社会培训与资格认证、院前公众善意紧急救助责任的豁免、公众场所基础急救器械的配备标准。(2)优化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提供。改进调度与出救过程中常见纠纷点,引入先进手机定位技术方便调度工作的开展,协同多部门畅通救护车行进路线。(3)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员队伍建设。创新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管理机制,提高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薪酬待遇,加快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岗位等级、注重能力培养与提升。(4)加大政府经费支持力度,完善院前医疗急救资源的配置,并缩小地区差异。(5)加快探索院前急救分类救护形式,缓解院前医疗急救资源短缺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6)重视120急救社会普及和宣传工作。
二、院前急救医疗管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院前急救医疗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院前急救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及继续教育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院前急救的概念 |
2 院前急救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方法及效果 |
2.1 院前急救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必要性 |
2.2 院前急救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方法 |
2.3 院前急救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效果及优点 |
3 院前急救人力资源继续教育机制 |
4 结束语 |
(2)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院前急救医疗设备使用特点 |
1.1 急救设备使用环境 |
1.2 急救设备使用人员 |
1.3 急救设备使用状态 |
2 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管理措施 |
2.1 急救设备采购环节 |
2.2 急救设备使用环节 |
2.3 急救设备保障环节 |
3 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管理效果 |
4 结论 |
(3)我国院前急救地方立法现状、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院前急救地方立法现状 |
1.1 立法省市、效力级别和体例结构 |
1.2 立法名称 |
1.3 立法发展阶段 |
2 院前急救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 |
2.1 立法层级偏低,部分立法失修 |
2.2 院前急救体制机制不健全 |
2.2.1 院前急救网络规定不具体 |
2.2.2 有关急救人员的规定较欠缺 |
2.2.3 专项经费规定不完善 |
2.2.4 院前急救服务管理不规范 |
2.3 社会急救制度供给不足 |
3 完善院前急救立法的建议 |
3.1 提升院前急救立法层级 |
3.2 健全院前急救体制机制 |
3.2.1 具体化院前急救网络建设 |
3.2.2 强化院前急救人力保障 |
3.2.3 明确院前急救经费来源 |
3.2.4 规范院前急救服务管理 |
3.3 完善社会急救制度 |
3.3.1 制定现场紧急救护行为的免责条款 |
3.3.2 提高公众急救培训规定的可操作性 |
3.3.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急救 |
3.4 建立院前急救监督执法体系 |
(4)基于交通流量大数据的城市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020年1-6月份院前急救工作量指标情况 |
2.2 基于交通流量大数据的城市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实施前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比较 |
2.3 基于交通流量大数据的城市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前后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3.1 交通拥堵因素对研究区域救护车可达性的影响 |
3.2 交通拥堵因素对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影响 |
(5)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在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样本量计算和抽样方法 |
2.4 研究方法 |
2.4.1 对照组采用120急救流程 |
2.4.2 试验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急救流程 |
2.4.3 试验组各疾病分类实际应用情况 |
2.5 预试验 |
2.6 数据收集 |
2.7 统计学分析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原则 |
2.10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各类疾病患者一般资料 |
3.2 试验组和对照组响应时间比较 |
3.2.1 心搏骤停类响应时间比较 |
3.2.2 创伤类响应时间比较 |
3.2.3 心血管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
3.2.4 神经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
3.2.5 呼吸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
3.2.6 消化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
3.2.7 儿科类响应时间比较 |
3.2.8 妇产科类响应时间比较 |
3.2.9 中毒类响应时间比较 |
3.2.10 其他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
3.3 试验组与对照组急救效果比较 |
3.3.1 心搏骤停类急救效果比较 |
3.3.2 创伤类急救效果比较 |
3.3.3 心血管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
3.3.4 神经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
3.3.5 呼吸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
3.3.6 消化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
3.3.7 儿科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
3.3.8 妇产科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
3.3.9 中毒类急救效果比较 |
3.3.10 其他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
3.4 院前急救满意度调查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研究评价 |
6.1 创新和展望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期间研究成果 |
(6)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院前急救医疗概况 |
(一)院前急救医疗的模式特点 |
(二)院前急救医疗的阶段划分 |
(三)院前急救医疗的立法情况 |
二、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现状分析 |
(一)医疗纠纷发生阶段分析 |
(二)医疗纠纷案件类型分析 |
(三)医疗纠纷诉讼主体分析 |
(四)证明责任分析 |
(五)瑕疵证据情况分析 |
(六)援引法律规范情况分析 |
三、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中的主要法律问题 |
(一)法律主体问题 |
(二)急救行为的证明问题 |
(三)民事责任认定问题 |
(四)法律适用问题 |
(五)法律风险防控问题 |
四、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中法律问题的对策思考 |
(一)准确界定诉讼中的法律主体 |
(二)加强院前急救证据制度化建设 |
(三)提高院前急救民事责任的认定水平 |
(四)推进院前急救医疗法律规范的制订和实施 |
(五)强化院前急救医疗法律风险防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广州市创伤及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对象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广州市2008~2017年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3.2 广州市2013~2017年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3.3 道路交通伤害伤亡影响因素分析 |
4 讨论与建议 |
4.1 讨论 |
4.2 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8)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及可行性策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急救 |
1.2.2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
1.2.3 院前急救 |
1.2.4 社会急救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问卷编制方法 |
2.1.1 初步拟定问卷的架构与条目 |
2.1.2 专家函询 |
2.1.3 问卷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2.1.4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问卷信效度评价 |
2.2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意愿调研及策略研究调查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工具 |
2.2.3 资料的回收与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问卷编制结果 |
3.1.1 专家咨询结果 |
3.1.2 条目内容的增删与拟定 |
3.1.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3.2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结果 |
3.2.1 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3.2.2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查 |
3.2.3 不同特征下高校大学生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程度比较 |
3.2.4 高校大学生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
3.2.5 不同背景的大学生群体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程度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问卷分析 |
4.1.1 问卷函询专家组成合理且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较高 |
4.1.2 问卷条目编制严谨内容科学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
4.2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结果分析 |
4.2.1 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途径 |
4.2.2 大学生对学习社会急救具有强烈的意愿需求 |
4.2.3 大学生参与社会急救实施的意愿整体不高 |
4.2.4 大学生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程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
4.3 可行性策略及建议 |
4.3.1 成立急救地方公益组织和大学生社团 |
4.3.2 开设高校急救相关课程(如MOOC、SPOC) |
4.3.3 加强政府支持,研发“救在身边”APP等互联急救系统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研究创新性及局限性 |
6.1 创新性 |
6.2 局限性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中国院前急救的发展问题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 创新之处 |
本章注释 |
2 院前急救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救护车 |
2.1.2 急救服务半径 |
2.1.3 院前急救作业单元 |
2.1.4 医疗救护员 |
2.1.5 院前医疗急救 |
2.1.6 院前急救机构 |
2.1.7 院前急救服务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本章注释 |
3 中国院前急救的发展现状——以大连市为例 |
3.1 中国院前急救的发展概况 |
3.1.1 中国院前急救历史沿革 |
3.1.2 中国院前急救发展主要模式 |
3.1.3 中国院前急救立法情况 |
3.2 大连市院前急救发展现状 |
3.2.1 院前急救机构设置情况 |
3.2.2 院前急救服务模式 |
3.2.3 救护车配备情况 |
3.2.4 医务人员配备情况 |
3.2.5 调度指挥系统情况 |
3.2.6 业务工作情况 |
3.3 大连市院前急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院前急救法律体系相对薄弱 |
3.3.2 急院前急救站点数量不足 |
3.3.3 救护车配备数量不足 |
3.3.4 院前急救作业能力差距较大 |
3.3.5 院前急救人才缺乏 |
3.3.6 院前急救指挥调度能力较低 |
本章注释 |
4 院前急救的国际经验借鉴 |
4.1 部分国家和地区院前急救发展现状 |
4.1.1 美国院前急救的发展现状 |
4.1.2 英国院前急救发展现状 |
4.1.3 法国院前急救发展现状 |
4.1.4 德国院前急救发展现状 |
4.1.5 香港地区的院前急救发展现状 |
4.2 国外院前急救的经验总结 |
4.2.1 健全的院前急救法律体系 |
4.2.2 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化院前急救体系 |
4.2.3 先进的指挥调度体系 |
4.2.4 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
本章注释 |
5 中国院前急救的发展对策建议 |
5.1 完善院前急救法律体系 |
5.2 加大政府对院前急救投入 |
5.3 加强院前急救规范化管理 |
5.4 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 |
5.5 建立现代化调度指挥系统 |
5.6 构建社会大急救体系 |
本章注释 |
6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院前医疗急救研究概述 |
2.境外院前医疗急救研究概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1.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现状分析 |
2.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
3.对策与建议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专家访谈法 |
4.统计分析法 |
5.案例分析法与比较总结法 |
三、质量控制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一、院前医疗急救立法研究 |
1.国家层面院前医疗急救立法现状 |
2.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立法现状 |
3.其他省市地区院前医疗急救立法概况 |
二、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基础设施建设 |
1.市级急救中心成立与建设 |
2.急救站点布局情况 |
三、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资源配置 |
1.救护车 |
2.人力资源 |
3.经费补助 |
四、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调度出救环节研究 |
1.院前医疗急救调度出救情况 |
2.院前医疗急救调度指挥系统 |
3.影响调度效率和质量的因素 |
五、市级急救中心建设与管理情况评价 |
1.市级急救中心建设与管理因子分析 |
2.市级急救中心建设与管理相关性分析 |
六、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开展中的困难 |
1.院前医疗急救调度环节的困难 |
2.院前医疗急救医疗服务环节的困难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一、院前医疗急救法律体系尚不成熟 |
1.医疗机构选择权 |
2.搬运伤者的职责 |
3.院前公众紧急救助免责 |
二、院前医疗急救模式仍不成熟 |
1.政府重视不足,起步发展较晚 |
2.院前医疗急救观念模糊 |
3.科普教育重视度不足 |
三、院前医疗急救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完善 |
四、院前医疗急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处于困境 |
1.院前医疗急救医护人员匮乏 |
2.人员配置缺乏合理性 |
五、准确定位地点是院前医疗急救调度的重点 |
第四部分 对策与建议 |
一、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 |
1.明确医疗机构选择权 |
2.规范急救技能的社会培训与资格认证 |
3.厘清院前公众善意紧急救助责任豁免规定 |
4.严格公众场所基础急救器械的配备情况 |
二、加快探索院前医疗急救模式 |
1.强化急救中心核心领导地位 |
2.探索分类救护形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
三、优化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提供 |
1.担架服务优化 |
2.引入先进手机定位技术 |
3.协同多部门畅通救护车行进 |
四、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员队伍建设 |
1.创新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配置结构 |
2.提高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薪酬待遇 |
3.加快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
4.建立专属职称评价体系,注重能力培养提升 |
五、加大政府经费支持力度,完善院前医疗急救资源配置 |
六、重视120急救社会普及宣传 |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本次研究创新之处 |
二、本次研究不足之处 |
三、对研究的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院前急救医疗管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院前急救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及继续教育机制[J]. 李如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01)
- [2]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管理研究[J]. 蒋红兵,魏强,方莹,梁会鑫,邢艳萍,许斌. 中国医学装备, 2021(04)
- [3]我国院前急救地方立法现状、问题与建议[J]. 贾玲,幸奠国,陈凤,张燕. 医学与哲学, 2021(06)
- [4]基于交通流量大数据的城市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研究[J]. 鲁玲玲,李方航,杨丽娟,寿筱涛.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0(06)
- [5]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在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研究[D]. 于丹.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6]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D]. 林子.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7]广州市创伤及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特征研究[D]. 彭锐豪. 暨南大学, 2020(03)
- [8]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及可行性策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王敏. 南昌大学, 2019(01)
- [9]中国院前急救的发展问题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邢军.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10]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D]. 金心蕊. 南京医科大学,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