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背诵”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一、“背诵”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论文文献综述)

向颖[1](2021)在《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言文作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主要载体,学好文言文,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来讲,学好文言文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然而,文言文存在碎片化现象,教学并不乐观。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高速发展,又使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带来信息资源丰富、学习方式灵活等好处的同时,也带来感觉障碍、知觉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一系列弊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碎片化学习的内容知识缺少体系。本论文以改进文言文碎片化为立足点,试图谋求文言文碎片化学习和文言文课堂学习的互利共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界定了文言文及其内容知识、碎片化与碎片化学习的概念,并分析了初中生碎片化学习现状、文言文碎片化改进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文言文碎片化改进和文言文碎片化学习的互助价值。第二部分:主要以教师问卷调查和学生问卷调查为依据,分析初中文言文碎片化在教材、教师、教学内容上可能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针对初中文言文碎片化的现状及原因,提出文言文碎片化改进的建议。主要包括构建文言文知识体系,设计单篇群文并行的阅读教学和横纵向联系并重等教学方法,以及指导初中生进行碎片化学习。

于宏伟[2](2021)在《部编版与苏教版初中文言文相同篇目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上课的第一手资料,教材选择哪些内容、如何将这些内容科学编排在一起,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笔者将2016年新出版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与极具地方特色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21篇相同篇目的文言文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优劣,对文言文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为文言文教学提供帮助。本论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正文部分首先对两版教材文言文编写的理论依据进行比较,主要有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理念。由于两版教材都是新课标下的产物,但不同的编写理念,导致了两版教材在相同篇目的编排中存在差异。其次对两版教材文言文的编排体系进行比较,包括编排特点和编排位置。两版教材都采取先文白混编再文言文集中编排的方式,但相同篇目在两版教材中被编排的位置有所不同。再次是对两版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的差异进行比较,包括对两版教材中相同篇目的文本、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的比较。在选文上,部编版教材更遵循原版;在课前提示上,部编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较充分,而苏教版则略显不足;在练习题的设置上,部编版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课外扩展阅读、加强写作训练、加强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苏教版习题总量少,在字词类题目的设置上侧重对字词的辨析和扩展。最后对两版教材文言文共同篇目的选编情况进行评价,针对不足对编写提出一些参考建议:文言文的编排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材在选文上要选取权威版本的内容;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练习题的数量要少而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训练,习题的设置要有弹性和程序性,并做好习题的监控与评价。

朱姝颖[3](2021)在《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探析》文中指出本论文旨在帮助师生意识到诵读教学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对诵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诵读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基础且重要的作用,但如今的诵读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语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但诵读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诵读技能缺乏、诵读时间较少、诵读内容局限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让大家了解到诵读的价值,提高师生对诵读的重视,改进诵读教学方法,让学生提高对诵读的兴趣并养成独立自主的诵读习惯。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诵读教学的价值。诵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感、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见,诵读教学对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非常基础的作用,是需要且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第二部分: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本章是对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笔者以喀左县第三初级中学为实践单位,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老师和学生分别展开访谈和调查。结合谈话内容和问卷数据分析了诵读法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和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针对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章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首先要提高诵读教学的意识,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诵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的情况下进行诵读指导;其次可以采取灵活的诵读方式,如开展一些诵读活动;再次面对不同的文体时可以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最后可以实施多角度的诵读教学评价。

陈宝玲[4](2021)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于2019年在上海等六个地区开始试点使用,本文以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五册教材中古诗文选编对为研究对象,辅以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对比,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图表法等研究方法,多方位分析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的特点。本论文主要由摘要、含绪论在内的共五章正文内容和结语等部分构成,每部分的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创新性以及研究现状的陈述,同时对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对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文的分析,通过与人教版教材在古诗文选文总数量、精读与自读课文的数量与比例、不同体裁的古诗文数量与比例、选文作者的变化、选文新增篇目与删减篇目的梳理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统编教材古诗文选文方面的变化以及表现出的古诗文选文理念的更新、选文总数量的增加、名家经典篇目的增加等特点。第三章是对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编排的分析。主要分析古诗文单元编排理念上的变化,及表现出的特点,包括单元任务、单元导语等的变化,也分析了古诗文课文内部编排的变化,包括因为留白、注释排版变化而带来的页面的整体变化,也包括一课多文的编排模式等。第四章是通过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对比,分析两阶段教材之间的共同点,从中寻找两个阶段教材之间的衔接性、包括编写理念、选文标准、单元组织结构、对课外诵读的重视等方面。第五章是对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情况的总述和对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特点对语文教学启发的陈述,以及针对教材选编存在的小问题而提出的相关建议的陈述。结语部分是对文章分析内容的总结性陈述以及对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总结。

张攀波[5](2021)在《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以秦皇岛市Y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代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诞生既是对中国千年以来古典诗歌传统的反叛,也受到国外现代诗歌相对深远的影响,并在独特的成长环境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当前推行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数量较之前人教版有所增加,可见对其重视度提升。现代诗歌是语言的舞蹈,它打破一惯的日常用语传统和约定俗成的语法规范,对语言潜力进行最大化挖掘,在用词、修辞、句式结构上别出心裁、独具一格,对它进行感知分析,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但笔者通过对秦皇岛市某中学调查,发现现代诗歌语言教学并不理想。针对存在问题,本论文结合现代诗歌语言特征,力图从语言本体论视域出发,探析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概述。该部分对本研究中的现代诗歌、语言本体论概念进行界定,并基于现代诗歌文本,分析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及其教学价值;第三章:初中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目的是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当前现代诗歌语言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为后文提出解决策略提供依据。第四章: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该章节是针对现存问题,从加强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的价值认知、提升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素养以及优化现代诗歌语言教学方法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本篇论文遵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思路,着力提升现代诗歌教学水平。

张苇[6](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练习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练习系统被称作思维和操作的演练场,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关于习题的热议,也越发激烈。如何利用习题提高教学质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当前练习系统的编写与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后练习利用率低”“习题处理随意”“习题趣味性不足”“与生活联系较弱”等。部编本作为一本新投入使用的教材,目前有关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多是对编写理念与习题形式和结构的把握,而具体到对特定文本的练习系统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把现代诗歌的课后练习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就是想通过这一特殊的文本来谈练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泛化练习系统,从而实现文本与练习的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选择现代诗歌这一文体也是基于以下考虑:随着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作为一个特殊时代产物的现代诗歌,具有重要的地位;练习题为理解文本提供了研究的视角,更有助于师生把握重难点;练习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将其简单泛化研究,现代诗歌的课后练习更注重“朗读背诵”“仿写创作”“意象分析”“想象感知”,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现代诗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对现代诗歌课后练习的研究,是从选取篇目研究开始的,再结合题量、题型来进行细致的划分,归纳出习题的特征,如题量少而精炼、题目类型丰富多样、难度具有层次性。可见习题设置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需求。后又以问卷调查数据为辅证,以此探索现代诗歌练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指出习题存在的优势,但也有不足。在结合优秀的练习案例中继续发扬习题的优势,弱化习题的劣势甚至消除,探索一些有益练习系统的编写策略与使用策略。在平衡教师对练习系统主导地位的同时,尽可能的发挥习题的价值,提升学生利用习题进行现代诗歌自学的能力,发挥习题在课前、课时、课后的不同功用。避免造成习题资源的浪费,正确认识习题的功能,避免为应试而蒙蔽习题潜藏的价值。此外,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紧扣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来对习题进行恰当的变型,灵活的使用习题,努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增进学生对于习题的认识,发挥习题最大的效用。要在习题中为学生积累相应的语文知识,开发处理习题的方法,拓宽习题的学习和教学功能,提高学生处理习题与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总之,以现代诗歌这一问题探索练习系统,对提升习题的编制、使用以及理解现代诗歌内容是可行的,也是对部编本现代诗歌练习系统研究的补白,通过研究也确实能得出相应的有益于现代诗歌教学的练习路径与策略。

杨羽[7](2021)在《《关雎》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文本教学价值的视角》文中提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古典诗歌选文的比重,提高了对古典诗歌的关注度。由于时代久远、文言记载等原因,学生理解古典诗歌存在一定的困难。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教学古典诗歌存在轻视文本分析、忽视交给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过度依赖多媒体和教学活动的现象。语文名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语文名师有着对古典诗歌文本细致的解读,并且还能交给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古典诗歌文本的魅力。因此,本文尝试以文本教学价值为研究视角,选择程翔、李华平、李前尚三位语文名师的《关雎》课例进行比较研究,总结提炼出三位语文名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共同追求,以期为古典诗歌教学提供有效方法。本文遵循“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分析——三位名师《关雎》课例比较研究——得出古典诗歌教学启示”的研究思路,分六章论述文本教学价值视角下的《关雎》名师课例比较研究。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方向,界定核心概念,并提出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理论概述。概述文本层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文本层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分析的可行性。第三章,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分析。依据文本层次理论,分析古典诗歌的文本教学价值,并确定《关雎》的文本教学价值选择路径。第四章,三位语文名师《关雎》课例比较研究概述。从选取文本教学价值视角的意义及三位名师课例的原因两个方面概述《关雎》课例比较研究的背景。第五章,文本教学价值视角下三位语文名师《关雎》课例比较研究。基于文本层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比较研究三位语文名师《关雎》课例,提炼出共同的文本教学价值追求。第六章,从课例比较研究中得到相应的启示。本部分主要从文本意义的建构和学生主体意义的建构两个方面,得到促进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实现的方法。

张文璐[8](2021)在《新世纪以来初中语文教科书唐宋诗文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和现行统编本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学阶段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唐宋诗文是指唐代和宋代以文章与诗歌样式呈现的作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学好唐宋诗文,能让学生在整体古诗文学习中有所参照,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构建、思维发展与审美鉴赏的能力,进而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学习、理解与继承传统文化。统编本教材投入使用年限尚短,比较研究苏教版、人教版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唐宋诗文的编写,可以探讨出各版本教材编写的优缺点,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有助于实际教学。三个版本教材在唐宋古文编写上编排体式不同、数量不一,各个系统的编排重点也存在差距。因此,从教材的五大系统入手,先分别对比三版本教材唐宋古文在选文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等方面的区别,再通过比较相同篇目所处位置、在教材中的地位、课前提示、课文注释和课后练习的区别,探讨各版本教材在编排上的优缺点。新世纪以来,“一纲多本”局面下的初中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简化了汉语知识的编排,克服了过于追求汉语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应试教育影响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的状况,但是还存在课文编排标准不一、助读系统较为零碎、课后练习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僵化等问题。而统编本教材注重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除了注重培养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还重视选文的思想性,力求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基于此,统编本教材优化了单元结构,改变了作业设置,突出任务性学习理念。统编本教材还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增加了所选古诗文的数量,体裁也趋于多样化。具体选编情况分析中,课文系统主要研究唐宋诗文选文总数和占比;助读系统主要分析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和注释、插图等方面的优缺点;练习系统主要分析课后练习编排情况。可以看出,人教版更为注重经典篇目的学习,苏教版的选文更具时代性,而统编本教材则是在兼顾时代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此外,三版本教材都将八年级设置为唐宋诗文编排和学习的重点时期,但是人教版和苏教版在数量和年级编排上还存在分布和比例不太合理、学习任务重等问题。相比而言,统编本中唐宋诗文在位置编排和数量分布上更加合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此外,在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上,统编本教材都取长补短,对苏教版人教版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优化,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更加系统化,注释数量和内容更加合理,课后练习也更加注重综合性,更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理念。但是,统编本教材还存在古诗文学习目标较为笼统、合编课文标准不定、练习题量较大且没有考虑到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需要改进。因此,基于三个版本教材的对比,对统编本的教材编写和教师的使用提出建议。在教材编写上,应当进一步扩大选文范围、确立合编课文的标准、进一步改进练习系统;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及时更新观念和教法、注重课外古诗词诵读并且确立不同合编课文的教学核心,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张蓬[9](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郭媛媛[10](2021)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研究 ——基于接受美学视角》文中提出中国现代诗歌也叫“白话诗”,起源于清末,相对于古典诗歌,现代诗歌的格式和韵律更加自由。现代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一部分,但因为各种原因,并未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很多教师虽然迫切想提高现代诗歌的教学水平,但不知道如何教给学生正确的鉴赏诗歌方法。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提出应当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在现今的教学模式下,我们需要拓展学生期待视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从感情基调、意象、意境等方面教给学生现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发挥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避免消极的被动接受。为此本文还提出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唤起学生的期待视野,强化读者意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然后在召唤结构的理论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确定未定点、填补空白点,感受现代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等特点。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初中语文现代诗选文概况,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的分布情况和选文特点进行分析。第二章选取某初中进行教师与学生的访谈调查,进行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现状分析,得出初中现代诗教学存在忽视学生期待视野,应付考试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读者意识,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不凸显;忽略现代诗的“空白点”和“未定点”,缺少课外拓展延伸;教师理论素养积累不足等问题。第三章叙述了接受美学与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适用性。第四章为接受美学视角下初中现代诗教学策略,共提出了巧用期待视野,激活课堂;强化读者意识,提高审美能力;运用召唤结构,我手写我心,再创现代诗;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四种策略。第五章依据第四章提出的教学策略,针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进行现代诗学习,本文设计并实践两个接受美学视角下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案例。第一个教学案例为余光中的《乡愁》,第二个教学案例为外国现代诗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二、“背诵”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背诵”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碎片化学习与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初中生碎片化学习问题分析
    第三节 文言文碎片化学习与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互助意义
第二章 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
    第一节 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调查分析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改进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
    第一节 构建文言文知识体系
    第二节 科学设计文言文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
    第三节 指导初中生碎片化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部编版与苏教版初中文言文相同篇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部编版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编写的理论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
    (二)教材编写理念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部编版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编排体系
    (一)两版教材中的文言文编排特点
        1.部编版文言文编排特点
        2.苏教版文言文编排特点
        3.两版教材文言文编排特点的异同
    (二)两版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的编排位置
三、部编版与苏教版文言文相同篇目的差异比较
    (一)文本
        1.文本的差异
        2.文本产生差异的原因
    (二)助读系统
        1.助读系统的差异
        2.助读系统产生差异的原因
    (三)练习系统
        1.练习系统的差异
        2.练习系统产生差异的原因
四、部编版与苏教版文言文相同篇目的评价与建议
    (一)两套教材相同篇目编写的评价
        1.对部编版在相同篇目处理上的评价
        2.对苏教版在相同篇目处理上的评价
    (二)初中教材文言文编写的建议
        1.文言文编排体系
        2.文言文选文系统
        3.文言文助读系统
        4.文言文练习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诵读教学的价值
    (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五)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现状调查
        1.调查说明
        2.调查问卷、访谈记录及统计分析
    (二)存在问题
        1.教师没有贯彻诵读教学
        2.学生缺乏对诵读的学习
    (三)成因分析
        1.教师缺乏诵读自觉和技巧
        2.对诵读的认识不足
        3.诵读的时间不够充足
        4.诵读的内容比较局限
        5.诵读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三、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
    (一)提高诵读教学的意识
    (二)提升教师诵读素养
    (三)改变教学方法
        1.保证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采取灵活的诵读方式,开展诵读活动
        3.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
        4.多角度的诵读教学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B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4)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 创新性与核心概念界定
第2章 统编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文对比研究
    2.1 两版教材古诗文选文数量比较
    2.2 选文作者与年代比较
    2.3 统编教材古诗文选文篇目变化
    2.4 小结
第3章 统编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编排对比研究
    3.1 统编教材选文编排概况
    3.2 统编教材古诗文选文分布情况
    3.3 古诗文选文助读系统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统编高中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的衔接研究
    4.1 两阶段教材选编理念对比
    4.2 古诗文选编具体内容的衔接
第5章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古诗文选编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启发
    5.1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特点
    5.2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对教学的启发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以秦皇岛市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意义的研究
        1.2.2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1.2.3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策略及方法的研究
        1.2.4 综合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3.4 观察法
第二章 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现代诗歌的内涵
        2.1.2 语言本体论的内涵
    2.2 现代诗歌语言特征
        2.2.1 词汇的陌生化
        2.2.2 修辞的隐喻性
        2.2.3 结构的跳跃性
    2.3 现代诗歌语言教学价值
        2.3.1 提升语言能力
        2.3.2 促进思维发展
        2.3.3 促成精神成长
第三章 初中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3.1.1 有关问卷和访谈的设计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现代诗歌语言教学价值认知缺失
        3.2.2 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素养水平不足
        3.2.3 现代诗歌语言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第四章 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4.1 加强现代诗歌语言教学价值认知
        4.1.1 纠正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理念
        4.1.2 重视现代诗歌语言教学价值
    4.2 提升现代诗歌语言教学素养
        4.2.1 扩大现代诗歌阅读量
        4.2.2 扩充相关理论知识
    4.3 优化现代诗歌语言教学方法
        4.3.1 朗读法感知语言
        4.3.2 替换法比较语言
        4.3.3 创作法强化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6)部编本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练习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练习系统的编制
    第一节 现代诗歌练习系统题量、题型及结构分析
        一、现代诗歌课后练习题量
        二、现代诗歌课后练习题型
        三、现代诗歌课后练习结构
    第二节 现代诗歌练习系统设计的特点分析
        一、习题内容随文而定
        二、题量题型稳定求实
        三、层次明晰、叙述灵活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练习系统的优势与不足
    第一节 现代诗歌练习系统的优势
        一、彰显诗歌特色、朗读练习丰富
        二、侧重诗歌情感、分层训练赏析
        三、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表达
    第二节 现代诗歌练习系统使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练习处理随意、习题利用率低
        二、练习范例单薄、教师示例不足
        三、过度操练练习、考学分离明显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练习系统的编写和使用策略
    第一节 现代诗歌练习系统的编写建议
        一、依据课标:关注练习的有效性
        二、关注发展:学生心理与教育理论相结合
        三、整合过程:研发练习的教学性
    第二节 现代诗歌练习系统使用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
        二、教师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关雎》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文本教学价值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2.1 课例
        1.2.2 课例研究
        1.2.3 文本
        1.2.4 文本教学价值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课例研究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现状综述
        1.5.1 课例比较研究综述
        1.5.2 教学价值研究综述
        1.5.3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综述
        1.5.4 《关雎》文本教学研究综述
2 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文本层次理论
        2.1.1 文本层次理论概述
        2.1.2 文本层次理论的适用性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可行性
3 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分析
    3.1 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组成
        3.1.1 语音声韵的教学价值
        3.1.2 意义理解的教学价值
        3.1.3 形象意境的教学价值
        3.1.4 思想情感的教学价值
    3.2 《关雎》的文本教学价值选择
        3.2.1 抓住关键层次,进入文本内容
        3.2.2 适度层次分析,把握整体结构
        3.2.3 结合诗歌空白,引导个性解读
4 文本教学价值视角下语文名师《关雎》课例比较研究概述
    4.1 选取文本教学价值视角的意义
        4.1.1 促进古典诗歌语言本位的回归
        4.1.2 促进古典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
        4.1.3 促进文本教学价值研究的发展
    4.2 选取三位语文名师《关雎》课例的原因
        4.2.1 三位语文名师具有代表性
        4.2.2 三位语文名师的教学理念体现文本教学价值
        4.2.3 三位语文名师的《关雎》课例以公开课进行
        4.2.4 三位语文名师的《关雎》课例体现文本层次
5 文本教学价值视角下三位语文名师《关雎》课例比较研究
    5.1 三位语文名师课例中体现文本教学价值选择的差异性
        5.1.1 文本关键层次选取的差异性
        5.1.2 文本整体结构把握的差异性
        5.1.3 文本层次空白填补的差异性
    5.2 三位语文名师课例中促进文本教学价值实现的差异性
        5.2.1 凸显学生主体的差异性
        5.2.2 创设教学情境的差异性
        5.2.3 引导协作会话的差异性
    5.3 三位语文名师课例中共同的文本教学价值追求
        5.3.1 文本意义建构的价值追求
        5.3.2 主体意义建构的价值追求
6 文本教学价值视角下名师《关雎》课例比较研究的启示
    6.1 促进学生进行文本意义建构的启示
        6.1.1 语言文字意义建构的方法
        6.1.2 文章文学意义建构的方法
        6.1.3 审美感知意义建构的方法
    6.2 促进学生进行主体意义建构的启示
        6.2.1 塑造学生价值观念的方法
        6.2.2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
        6.2.3 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新世纪以来初中语文教科书唐宋诗文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和现行统编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语文教科书发展与编写概况分析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初中语文教科书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三版语文教科书整体编写情况分析
        一、人教版、苏教版教科书总体编写情况分析
        二、统编本教材对前两套教科书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章 三版教科书中唐宋诗文编选情况分析
    第一节 三版教科书中唐宋诗文整体选编情况比较与评析
        一、课文系统
        二、助读系统
        三、练习系统
    第二节 三版教科书中相同唐宋诗文篇目比较分析
        一、三版教科书唐宋古文篇目统计一览
        二、相同篇目在三版教科书中的具体编排差异分析
第三章 对后续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对后续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扩大教材中唐宋诗文的选文范围
        二、明确古诗文合编课文的标准
        三、改进课后练习题量和内容
    第二节 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与教法
        二、注重课外古诗词诵读
        三、确立古诗文合编课文的教学核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三、从“文学”到“文章”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一、符合选文标准
        二、具有教学价值
        三、文化斗争需要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后记

(10)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研究 ——基于接受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初中语文现代诗选文概况
    第一节 现代诗在语文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分析
    第二节 现代诗选文特点分析
第二章 初中现代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忽视学生期待视野,应付考试为主要目标
    第二节 忽视学生读者意识,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不凸显
    第三节 忽略现代诗的“空白点”和“未定点”,缺少课外拓展延伸
    第四节 教师理论素养积累不足
第三章 接受美学与初中现代诗教学的适用性
    第一节 接受美学及其基本内涵
    第二节 接受美学运用于初中现代诗教学的适用性
第四章 接受美学视角下初中现代诗教学策略
    第一节 巧用期待视野,激活课堂
    第二节 强化读者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第三节 运用召唤结构,我手写我心,再创现代诗
    第四节 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第五章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现代诗教学案例
    第一节 教学案例《乡愁》
    第二节 教学案例《未选择的路》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列出作者、专着、论文、期刊名称、出版日期)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背诵”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研究[D]. 向颖.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部编版与苏教版初中文言文相同篇目比较研究[D]. 于宏伟. 延安大学, 2021(11)
  • [3]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探析[D]. 朱姝颖.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选编研究[D]. 陈宝玲.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5]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以秦皇岛市Y中学为例[D]. 张攀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6]部编本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练习系统研究[D]. 张苇.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7]《关雎》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文本教学价值的视角[D]. 杨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新世纪以来初中语文教科书唐宋诗文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和现行统编本为例[D]. 张文璐. 扬州大学, 2021(09)
  • [9]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 张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研究 ——基于接受美学视角[D]. 郭媛媛.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标签:;  ;  ;  ;  ;  

“背诵”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