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对血浆内皮素和醛固酮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启帆[1](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穴位埋线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研究,探求穴位埋线协同西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招收的66例肝火亢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西药组与合用组,每组各33例,西药组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日早晨服用一片,合用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疗法,每20天埋线一次,连续治疗两次。治疗前后均对受试者进行血压、血浆内皮素、中医证候积分的监测,再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总有效率:合用组为90%,西药组为76.67%,两组均有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降压效果:两组治疗均有效,收缩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用组更优。3.血浆内皮素:两组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用组更优。4.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较前改善(P<0.05),在多个症状/体征分值上,均较前下降,西药组在眩晕、头痛、耳鸣、面赤几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的各项分值,除心悸、失眠、耳鸣、便秘、溲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多项合用组均优于西药组。结论:1.两组间总有效率相当,但加用穴位埋线疗法后,舒张压的下降更明显,对血压的控制效果更优。2.两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均较前下降,但合用组对水平的调节更优。3.两组均在中医证候的改善上有一定作用,合用组在多项上均优于西药组。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2](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刘玉茹,徐慧敏,杨克雅,吴昌维[3](2016)在《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脑钠肽与心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脑钠肽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即予以患者正性肌力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心功能为Ⅳ级的患者可以适当加入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服用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即予以患者口服40 mg螺内酯,早晚各1次,同期口服50 mg美托洛尔,早晚各1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脑钠钛、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水平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6%(116/120)比80.0%(96/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内皮素、脑钠钛水平低于对照组[(38±5)ng/L比(49±6)ng/L,(87±6)ng/L比(98±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46±5)%比(41±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低于对照组[(87±9)m L比(98±9)m L,(42±6)m L比(51±6)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7%(2/120)比10.0%(12/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5,P<0.05)。结论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降低体内血浆内皮素及脑钠钛水平,同时对心脏功能也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4](2015)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文中指出1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1.1高血压流行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高血压是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1700万,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
王东[5](2010)在《芪红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脑钠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芪红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CHF)的机理。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硝酸酯类药物、p受体阻滞剂、间断应用洋地黄制剂、间断应用利尿剂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31)在前者基础上加用中药芪红汤(1袋/次、2次/天)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NYHA分级、体征、血浆ET、BNP浓度的变化。结果:经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中医证侯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NYHA分级明显下降(P<0.01),体征改善、血浆ET和BNP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芪红汤联合心衰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减轻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2)芪红汤能协助降低心衰患者血浆ET和BNP水平。
李国春,黄新武[6](2005)在《氯沙坦在国内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氯沙坦(losartan商品名科素亚)是1994年上市并应用于临床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药,为一新型抗高血压药物,通过竞争性拮抗Ⅰ型AngⅡ受体(AT1),阻断AngⅡ所引起的病理生理作用而发挥效应。国外临床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年在我国的临床应用亦有进展。现将氯沙坦国内的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孟繁蕴[7](2003)在《强心通脉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强心通脉饮对气虚血瘀、心肾阳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选择86例气虚血瘀、心肾阳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45例予强心通脉饮治疗,41例予心宝丸治疗,分别对其进行系统临床研究;实验观察强心通脉饮对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浆神经内分泌激素及大鼠肾髓质AQP2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本方可明显改善CHF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心功能,降低ET-1、ANP的水平;动物实验表明,本方显着改善心衰大鼠HR、ASP、ADP、LVSP、LVEDP、±dp/dt max,降低心衰大鼠血浆ET-1、ANP及肾AQP2mRNA表达水平。结论:强心通脉饮是在神经内分泌综合调控的基础上,通过多环节而发挥其抗心衰作用。
彭传敏[8](2002)在《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变化及抗心衰药物对其影响》文中认为
邓家强[9](2002)在《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对血浆内皮素和醛固酮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 (ET)和醛固酮 (Ald)水平的变化。方法 :4 5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氯沙坦组 2 5例 ,以利尿剂、洋地黄和氯沙坦 (5 0mg ,qd)治疗 3wk ;对照组 2 0例 ,仅以利尿剂和洋地黄治疗。结果 :治疗 3wk后 ,2组血浆ET和Ald水平较 3wk前显着下降 ,差值分别为 (- 8.2± 2 .3)pmol·L- 1,(- 2 1± 3) pmol·L- 1;(- 19.3± 1.4 )pmol·L- 1,(- 38± 3) pmol·L- 1(P <0 .0 1) ,但氯沙坦组下降更明显 (P <0 .0 1) ,治疗后 2组SV ,EF ,CO和CI有显着提高 (P <0 .0 1) ,2组间比较差异亦非常显着 (P <0 .0 1)。结论 :氯沙坦可以增加CHF病人的SV ,EF ,CO和CI ,并可降低血浆内ET和Ald ,显着改善心功能
陈芳[10](2009)在《温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温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醛固酮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为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温心汤,14天为一疗程,观察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YHA心功能分级、Lee氏心衰积分以及血清醛固酮水平的变化情况,从而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醛固酮水平的影响。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作为安全性指标,以确定温心汤是否有毒、副作用。结果:治疗14天后,两组中医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0.91%,对照组有效率82.35%,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ee氏心衰积分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ee氏心衰疗效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醛固酮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组内比较P<0.01),治疗组血清醛固酮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未发现与试验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温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温心汤改善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过度激活的RAAS系统,降低患者血清醛固酮水平有关。
二、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对血浆内皮素和醛固酮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对血浆内皮素和醛固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埋线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一般性资料 |
2.1 病例来源及估算 |
2.2 随机分组情况 |
2.3 对照设计 |
2.4 盲法 |
3 病例筛选标准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5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4 研究方法 |
4.1 技术路线图 |
4.2 研究材料与药物 |
4.3 治疗措施 |
4.4 观察指标 |
4.5 不良事件的处理 |
4.6 质量控制 |
5 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
6 结果 |
6.1 病例完成情况 |
6.2 基线分析 |
6.3 研究结果 |
6.4 小结 |
讨论 |
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1.1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的认识 |
1.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
2 西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2.1 西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的认识 |
2.2 西医对高血压病机制的研究 |
2.3 西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
3 立题依据 |
3.1 穴位埋线治疗高血压病的依据 |
3.2 肝火亢盛型的选取依据 |
3.3 选穴依据 |
3.4 血浆内皮素的研究 |
3.5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相关研究 |
4 疗效分析 |
4.1 穴位埋线对总有效率的影响 |
4.2 穴位埋线对血压的影响 |
4.3 穴位埋线对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
5 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综述 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件三:血压计录单 |
附件四:硕士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
1.2.1. 1 总体用药: |
1.2.1. 2 单一用药: |
1.2.1. 3 联合用药: |
1.2.1. 4 复方制剂: |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
2.2 药物分类 |
2.2.1 利尿剂 |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
2.2.3钙通道阻滞剂 |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
2.2.7. 1 硝酸酯类[34] |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
3.1 利尿剂 |
3.1.1 概述 |
3.1.2 分类 |
3.1.3 用药原则 |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2 钙通道阻滞剂 |
3.2.1 概述 |
3.2.2 CCB的分类 |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
3.2.3 用药原则 |
3.2.3. 1 适应证: |
3.2.3. 2 禁忌证: |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3.3.1 概述 |
3.3.2 分类 |
3.3.3 用药原则 |
3.3.3. 1 适应证: |
3.3.3. 2 禁忌证 |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3.4.1 概述 |
3.4.2 分类 |
3.4.3 用药原则 |
3.4.3. 1 适应证: |
3.4.3. 2 禁忌证: |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5 β受体阻滞剂 |
3.5.1 概述 |
3.5.2 分类 |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
3.5.3 用药原则 |
3.5.3. 1 适应证: |
3.5.3. 2 禁忌证: |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 α受体阻滞剂 |
3.6.1 概述 |
3.6.2 分类 |
3.6.3 用药原则 |
3.6.3. 1 适应证: |
3.6.3. 2 禁忌证 |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 固定复方制剂 |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
3.7.1. 1 概述: |
3.7.1. 2 分类: |
3.7.1. 3 用药原则 |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
3.7.2. 1 分类: |
3.7.2. 2 应用证据: |
3.7.2. 3 应用原则: |
3.7.2. 4 方案推荐 |
3.8 中枢性降压药 |
3.8.1 概述 |
3.8.2 分类 |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
3.8.3 用药原则 |
3.8.3. 1 适应证 |
3.8.3. 2 不良反应 |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
3.8.4 方案推荐 |
4 国产创新药物 |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
4.1.1 药理学 |
4.1.2 创新点 |
4.1.3 药物作用 |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
4.1.5 规格和用法 |
4.2 尼群洛尔片 |
4.2.1 药理作用 |
4.2.2 降压特点 |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4.2.4 药物规格 |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
4.3 阿利沙坦酯 |
4.3.1 临床药理学 |
4.3.2 创新点 |
4.3.3 临床效果 |
4.3.4 安全性 |
4.3.5 禁忌证 |
4.3.6 药物相互作用 |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
4.4.1药理学 |
4.4.2适应证 |
4.4.3 原创点 |
4.4.4 开发背景 |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4.4.6 循证证据 |
4.4.7 药物规格 |
4.5 左旋氨氯地平 |
4.5.1 药学部分 |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
4.5.4 临床推荐 |
4.5.5 |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5.1.1 概述 |
5.1.2 降压药物选择 |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1.2. 2 药物推荐: |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
5.2.1 概述 |
5.2.2 降压药物选择 |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5.3.1 概述 |
5.3.2 降压药物选择 |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3.2. 2 目标管理: |
5.3.2. 3 药物推荐: |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
5.4.1 概述 |
5.4.2 降压药物选择 |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
5.5.1 概述 |
5.5.2 降压药物选择 |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5.2. 2 指南推荐 |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
5.6.1 概述 |
5.6.2 降压药物选择 |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6.2. 2 指南推荐: |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5.7.1 概述 |
5.7.2 降压药物选择 |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
5.7.2. 2 指南推荐: |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
5.7.3. 5 监测血钾: |
5.8 高血压急症 |
5.8.1 概述 |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
5.8.3 |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
6.1.1 概述 |
6.1.2 降压药物选择 |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
6.1.2. 2 指南推荐: |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1.3. 1 降压目标: |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
6.2.2 诊断和评估 |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
6.2.2. 2 诊断和评估: |
6.2.3 综合干预 |
6.2.3. 1 非药物治疗: |
6.2.3. 2 药物治疗 |
6.2.3. 3 其他治疗: |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
6.3.1 概述 |
6.3.2 降压药物选择 |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
6.3.2. 5 联合用药: |
6.3.3 注意事项 |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
6.4.1 概述 |
6.4.2 降压药物选择 |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5 老年高血压 |
6.5.1 概述 |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
6.5.5 药物选择 |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
6.6.1 概述 |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
6.6.3. 2 术前准备: |
6.6.3. 3 预后: |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
6.6.4. 2 药物治疗: |
6.7 难治性高血压 |
6.7.1 概述 |
6.7.2 降压药物选择 |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
6.8.1 概述 |
6.8.2 降压药物选择 |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
6.9.1 定义与病因 |
6.9.2 诊断 |
6.9.3 药物治疗 |
6.9.4 其他治疗 |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
6.1 0. 1 概述 |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
8 小结 |
(3)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脑钠肽与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和脑钠钛水平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
2高血压药物分类 |
3用药原则及规范 |
4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
4.1高血压伴冠心病 |
4.2高血压伴房颤 |
4.3高血压伴肾病 |
4.4高血压与卒中 |
4.5高血压伴心力衰竭 |
5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药物选择 |
6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的应用原则 |
7小结 |
(5)芪红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脑钠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诊疗标准 |
3.纳入对象 |
4.研究内容 |
5.观察指标 |
6.疗效评定标准 |
7.统计学方法 |
8.质量控制手段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强心通脉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治疗范围 |
(三) 诊断标准 |
(四) 纳入标准 |
(五) 排除标准 |
二. 研究方法 |
(一) 随机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方法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五) 检测方法 |
(六) 统计学方法 |
三. 一般资料分析 |
四. 治疗结果 |
(一) 临床心功能疗效观察 |
(二) 临床总疗效观察 |
(三) 心衰患者症候群积分比较 |
(四) 心率.血压.两项乘积的观察 |
(五) 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
(六) 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1).心钠素(ANF)的变化 |
(七) 安全性观察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强心通脉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实验二 强心通脉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浆内皮素(ET-1)的影响 |
实验三 强心通脉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浆心钠素(ANF)的影响 |
实验四 强心通脉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肾水通道蛋白2mRNA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一. 中医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认识 |
二. 气虚阳微.血瘀.水泛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 |
(一) 心气虚衰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始动因素 |
(二) 气虚阳微是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根本病机 |
(三)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心为主,多脏兼病 |
(四) 血瘀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心病理环节 |
(五) 水饮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产物 |
三. 治法探讨 |
(一)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理念 |
(二) 补气温阳.活血利水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大法 |
四. 强心通脉饮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一) 强心通脉饮的组方意义及特点 |
(二) 现代药理研究举隅 |
五. 强心通脉饮的临床疗效分析 |
(一)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可改善心衰症状 |
(二) 改善血流动力学 |
(三) 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作用 |
(四) 利尿作用 |
(五) 对心肌代谢的影响 |
(六) 负性频率作用 |
六. 强心通脉饮动物实验作用机理探讨 |
(一) 强心通脉饮可改善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 |
(二) 强心通脉饮可降低心衰大鼠血浆内皮素(ET-1)的水平 |
(三) 强心通脉饮可降低心衰大鼠血浆心钠素(ANF)的水平 |
(四) 强心通脉饮可调节心衰大鼠水通道蛋白AQP2mRNA的异常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变化及抗心衰药物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衰时各种神经内分泌的变化 |
2 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对心血管系统的效应 |
3 抗心衰药物对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作用 |
3.1 利尿剂: |
3.2 洋地黄: |
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和AngⅡ受体拮抗剂 (AT1受体拮抗剂) : |
3.4 β-受体阻滞剂: |
3.5 磷酸二酯酶制剂 (PDEI) : |
3.6 血管扩张剂: |
(9)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对血浆内皮素和醛固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10)温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对血浆内皮素和醛固酮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埋线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D]. 杨启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 [3]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脑钠肽与心功能的影响[J]. 刘玉茹,徐慧敏,杨克雅,吴昌维. 医学综述, 2016(13)
- [4]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06)
- [5]芪红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脑钠肽的影响[D]. 王东.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2)
- [6]氯沙坦在国内应用研究进展[J]. 李国春,黄新武. 中国药师, 2005(11)
- [7]强心通脉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孟繁蕴.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03)
- [8]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变化及抗心衰药物对其影响[J]. 彭传敏. 广西医学, 2002(04)
- [9]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对血浆内皮素和醛固酮的影响[J]. 邓家强.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2(01)
- [10]温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 陈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