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线的动态 ISDN (AODI) 服务

永远在线的动态 ISDN (AODI) 服务

一、永远在线动态ISDN(AODI)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王燕[1](2007)在《移动通信网络与固定网络相互融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演进,移动通信网络与固定网络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选题结合省级移动通信网络向下一代网络演进,涉及固定移动相互融合的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FMC的标准制定情况,关键技术、体系结构、市场需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并重点对作为下一代网络理想目标架构的3GPP在Release5版本提出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目标网络架构、网络融合思路以及用户移动性接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针对省级移动网络现状、NGN系统能否向IMS平滑演进,以及演进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依据逐步实现移动固定网络融合的建设思路,采用UMA免牌照无线接入技术标准,提出一种省级移动通信网络与固定电信网络相互融合的解决方案。本文的解决方案贴近我国移动运营商网络的实际,特色明显,对我国电信网络向下一代网络平稳演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婷婷[2](2006)在《混凝土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集成多学科知识,将现代计算机、通信、可视化、人工智能、管理学等多类知识综合应用于大坝安全监控领域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了研制混凝土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的实现方法和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探讨了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的功能和总体结构体系,同时,以先进的UML建模语言为基础,并考虑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了系统的多维软件体系结构。 (2)构建了混凝土坝结构健康诊断的结构体系。据此,以混凝土坝结构健康状况为诊断目标,依据诊断理论的思想,利用粗糙集理论、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等多领域知识,进行有机智能融合,提出了基于粗糙集的模糊神经网络健康综合诊断方法。 (3)建立了基于数据仓库的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的智能集成结构,从多个角度对不同类型的大坝监测信息进行智能集成,使得大坝的各种信息的潜在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 (4)提出了融合小波分析对大坝数据仓库数据预处理的方法,进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大坝数据仓库中数据预处理的效率和数据信息的质量。同时,研究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分析模式,挖掘出蕴藏于大坝数据仓库中的潜在有用知识。 (5)探讨了利用现代可视化技术提高大坝安全管理水平的方法。将可视化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的可视化中,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大坝监测数据进行三维立体可视化,并采用OLAP技术对其进行多维分析,以求更加有效地剖析数据。 (6)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以古田溪一级大坝为例,开发了福建省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

双锴[3](2006)在《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下一代网络代表了电信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而目前对于NGN的业务控制能力以及限制等问题尚缺乏深入的认识。业务控制能力体现了NGN的优势,而限制则表明了NGN需要演进的方向,因此对NGN业务控制能力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软交换是NGN控制层的核心实体,软交换的业务控制能力决定了NGN对所提供业务的控制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下一代网络中的业务控制能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分析NGN业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业务分类标准:信令/媒体链接的对应关系。此分类标准以面向业务开发者的角度对业务进行分类并向业务开发者提供有价值的开发信息。通过此新的业务分类标准可以看到NGN所支持的业务种类比传统电信网络大为丰富。 2.将NGN的业务控制能力根据其操作的信息对象不同定义为四个类别:呼叫类,承载类,用户属性信息类与消息类,提出了NGN中新增的业务控制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出NGN的业务控制能力相对于传统电信网络得到了较大的增强。 3.从网络实现的细节中抽象出一个通用的业务描述模型,分析了构成业务的四个基本元素:端点,通信链接,端点与通信链接的关联,通信链接之间的关联。并以对象图的形式分析了业务的静态属性,以有向图的形式描述了业务可能的动态行为。 4.针对NGN业务提供体系结构下目前已存在多种标准业务接口的现状,提出了基于软交换的一个呼叫关系模型与以之为基础的通用业务视图。不同的标准业务接口通过各自的视图转换层即可以接入采用该模型的业务提供平台。 5.针对下一代网络中多媒体业务/移动业务对于呼叫控制能力的功能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结构、信令—承载控制相分离的通用呼叫状态模型。此模型不仅能够完成灵活的多媒体/移动呼叫控制功能,而且能够以统一的方式处理多种信令协议,特别适用于要求在下一代网络中支持多媒体业务/移动业务的软交换实体。 6.选择TLA(Temporal Logic of Actions)作为形式化描述的工具,基于通用的业务描述模型与呼叫控制模型的状态迁移规则,给出了业务动

刘彤[4](2003)在《ISDN及其在现阶段的发展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ISDN的概念、种类、相关业务和优势 ,随后提出了ISDN所面临的问题和现阶段的发展策略。

张茂州[5](2002)在《ISDN 一个被忽视的热点》文中研究指明ADSL、Cable Modem、以太网接入、光纤到户、无线接入……各种宽带接入方式已经被炒的十分火热,世界范围内的宽带热潮,似乎预示着人类将进入高速

文君[6](2002)在《永远在线动态ISDN(AODI)业务》文中提出

吴穗亮[7](2001)在《AO/DI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中国电信在ISDN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预计在近2~3年内,ISDN业务将有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尽管新技术层出不穷,媒体上大量地推介着宽带上网业务,然而,ISDN作为一种价格低廉、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的产品,在中国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由于在现有的电信资费上,ISDN的D信道的使用是不计通话费用,因而,可以利用D信道实现低流量的免费的数据业务。AO/DI正是这类业务的一种,介绍AO/DI技术特点以及其主要的应用。

欣闻[8](2001)在《ISDN新业务AODI》文中研究表明

陈德智[9](2001)在《ISDN:你的风采是否依旧》文中研究说明 热衷网络的读者一定不会忘记去年开始的“ISDN一线通飓风行动”。正是这场由中国电信,上海贝尔和思科(CISCO)联合发起,席卷全国9个重要省市,11个特大和大型城市的“一线通飓风”,在中国掀起了认识、理解和应用ISDN的热潮,使一度冷冷清清的ISDN成为市民的追宠。目前,在国内通过ISDN上网的用户已超过80万,比1999年增长200%。

陈德智[10](2001)在《ISDN风采能否依旧》文中指出

二、永远在线动态ISDN(AODI)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远在线动态ISDN(AODI)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通信网络与固定网络相互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课题提出的背景以及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 固定移动网络融合需求分析
    2.1 业务需求分析
        2.1.1 概述
        2.1.2 业务需求分析
    2.2 运营商对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不同需求和差异
第三章 国际组织关于FMC标准化情况
    3.1 NGN定义
    3.2 国际标准组织FMC标准化的方向
    3.3 TISPAN基于IMS架构的FMC标准情况
    3.4 ITU基于IMS架构的FMC标准情况
    3.5 3GPP无线核心FMC标准情况
        3.5.1 IMS标准概述
        3.5.2 IMS标准演进过程
        3.5.3 3GPP中FMC相关工作
第四章 FMC关键技术和关键问题研究
    4.1 用户集中数据库技术
        4.1.1 两种现网用户数据模式
        4.1.2 网络融合对于数据管理的需求分析
        4.1.3 统一用户数据库的架构与功能
    4.2 用户认证技术,统一应用层认证技术
        4.2.1 IMS认证及相关安全机制
        4.2.2 Early IMS认证
        4.2.3 IMS AKA认证
    4.3 用户移动性接入技术,
        4.3.1 基于UMA技术的移动性接入
        4.3.2 基于VCC的融合
        4.3.3 基于SAE的融合
    4.4 业务平台技术
        4.4.1 业务平台能力
        4.4.2 业务平台类别
        4.4.3 业务平台实现方式
    4.5 IP网络规划
        4.5.1 基于MPLS的IMS IP承载网架构
        4.5.2 IMS对IP承载网技术要求
第五章 目标融合网络体系架构
    5.1 目标融合网络体系架构
    5.2 运营支撑系统的融合
    5.3 业务应用层的融合
        5.3.1 业务应用层的融合
        5.3.2 业务应用层的演进
    5.4 业务承载网融合
第六章 向目标网络融合的思路
    6.1 固定网向目标网络融合的思路
        6.1.1 PSTN网络现状与需求
        6.1.2 固定网络发展方向
        6.1.3 固定网络演进道路
    6.2 移动网络向目标网络融合的思路
        6.2.1 GSM/UMTS体系的发展路线
        6.2.2 3G R4核心网和固定软交换网的融合
    6.3 软交换演进
        6.3.1 概述
        6.3.2 采用基于呼叫控制的PES(CS-based PES)这种方案
        6.3.3 采用基于IMS的PES(IMS-based PES)这种方案
第七章 山西移动网络演进案例分析
    7.1 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架构
    7.2 核心网升级改造方式
        7.2.1 方式一:直接演进方式
        7.2.2 方式二:叠加演进方式
        7.2.3 方式三:分布演进方式
        7.2.4 演进方式比较
    7.3 网管的改造要求
    7.4 计费方式
    7.5 业务管理方式
    7.6 BOSS的改造要求
    7.7 终端的认证方式
    7.8 终端设备的要求
    7.9 码号分配方案
    7.10 IP地址分配方案
    7.11 IP承载网的改造要求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混凝土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体系
    2.1 概述
    2.2 DHDEWS的目标、功能和开发原则
    2.3 DHDEWS的总体结构
    2.4 DHDEWS的软件体系结构
    2.5 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坝健康诊断的方法
    3.1 概述
    3.2 混凝土坝结构健康诊断结构体系
    3.3 混凝土坝健康综合诊断方法
    3.4 混凝土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中的推理流程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仓库的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
    4.1 概述
    4.2 基于数据仓库平台构建大坝安全监测信息
    4.3 融合小波分析对大坝数据仓库数据预处理
    4.4 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的智能集成结构
    4.5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DHDEWS
    4.6 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的远程通信
    4.7 小结
第五章 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的可视化
    5.1 概述
    5.2 可视化技术
    5.3 DHDEWS的可视化网络结构和软硬件平台
    5.4 DHDEWS的可视化功能
    5.5 DHDEWS实现可视化的关键技术
    5.6 小结
第六章 福建省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
    6.1 概述
    6.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3 系统功能研制及实现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2 主要研究工作
    3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研究综述
    1.1 下一代网络技术概述
        1.1.1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
        1.1.2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
        1.1.3 下一代网络的研究现状
    1.2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研究概述
        1.2.1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内容研究现状
        1.2.2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提供模型概述
        1.2.3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描述方法研究概述
        1.2.3.1 DFC
        1.2.3.2 ANISE与CRESS
        1.2.3.3 MTS
        1.2.3.4 形式化描述技术
        1.2.4 目前研究成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章小结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的分析
    2.1 NGN业务分类
        2.1.1 面向业务使用者/管理者的业务分类
        2.1.1.1 按基本属性和提供方式分类
        2.1.1.2 按功能特征分类
        2.1.1.3 按通信属性分类
        2.1.1.4 按会话控制分类
        2.1.1.5 按通信角色分类
        2.1.2 面向业务开发者/管理者的业务分类
        2.1.2.1 适用于NGN的业务分类
    2.2 NGN业务控制能力集合
        2.2.1 呼叫类业务控制能力
        2.2.2 承载类业务控制能力
        2.2.3 用户属性信息类业务控制能力
        2.2.4 消息类业务控制能力
    2.3 NGN业务控制能力的提供
        2.3.1 传统电信网控制智能的局限性分析
        2.3.2 下一代网络控制智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一个通用的业务描述模型
    3.1 通用的业务描述模型的必要性
    3.2 业务描述模型研究现状
    3.3 一个通用的业务描述模型
        3.3.1 端点
        3.3.2 通信链接
        3.3.3 用户与通信链接的关联
        3.3.4 通信链接之间的关联
        3.3.5 通用业务描述模型的状态转移
    3.4 多媒体业务描述实例
    3.5 与其它描述模型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软交换的会话控制模型与通用业务视图
    4.1 开放的业务接口与通用的业务提供体系结构
        4.1.1 基于协议的业务提供
        4.1.1.1 INAP协议
        4.1.1.2 SIP协议
        4.1.2 基于API的业务提供
        4.1.2.1 Parlay API介绍
        4.1.2.2 JAIN介绍
        4.1.2.3 Joint API介绍
        4.1.3 基于脚本的业务提供
        4.1.3.1 CPL语言
        4.1.3.2 VoiceXML
        4.1.3.3 CCXML
        4.1.3.4 XTML
        4.1.4 通用的业务提供体系结构
    4.2 通用业务视图与会话控制模型的功能需求
        4.2.1 业务逻辑控制需求
        4.2.2 软交换系统所提供的能力范围
    4.3 现有业务视图与会话控制模型介绍
        4.3.1 窄带智能网
        4.3.2 宽带智能网
        4.3.3 Parlay API
        4.3.4 TINA
    4.4 基于软交换的会话控制模型与通用业务视图
        4.4.1 呼叫模型的基本思想
        4.4.2 基于软交换的呼叫关系模型与业务视图
        4.4.3 业务视图提供的控制能力
        4.4.4 基于SBS-CRM/GSV的通用业务提供体系结构
    4.5 SBS-CRM/GSV应用说明及业务举例
        4.5.1 应用发起的两方通话
        4.5.2 呼叫转移
        4.5.3 三方通话
        4.5.4 应用发起的Dial Out会议
    4.6 与现有控制模型/视图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4.8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软交换的一种通用呼叫状态模型
    5.1 呼叫状态模型的功能需求
    5.2 呼叫状态模型的研究现状
        5.2.1 窄带智能网中的BCSM模型
        5.2.2 移动智能网中的控制模型
        5.2.3 宽带智能网的控制模型
        5.2.4 VoIP中的呼叫模型
    5.3 一种通用的呼叫状态模型
        5.3.1 信令链接控制模型
        5.3.2 承载控制模型
        5.3.3 模型间的指示关系
    5.4 基于呼叫状态模型的呼叫流程
        5.4.1 呼叫建立流程
        5.4.1.1 SIP协议—Invite携带SDP
        5.4.1.2 SIP协议—Invite没有携带SDP
        5.4.1.3 H.323协议—Normal方式
        5.4.2 呼叫过程中修改媒体链接
        5.4.2.1 SIP协议—修改原有媒体链接
        5.4.2.2 SIP协议—新建一条媒体链接
        5.4.2.3 H.323协议—新建一条媒体链接
        5.4.3 呼叫结束流程
        5.4.3.1 SIP协议
        5.4.3.2 H.323协议
    5.5 呼叫状态模型在IMS中的应用
    5.6 与其他控制模型的比较
    5.7 本章小结
    5.8 参考文献
第六章 NGN业务的形式化描述与验证
    6.1 引言
    6.2 时态逻辑简介
        6.2.1 时态逻辑的起源
        6.2.2 时态逻辑的分类
        6.2.3 系统的两个主要属性
        6.2.4 TLA简介
        6.2.4.1 TLA元素
        6.2.4.2 TLA公式
        6.2.4.3 描述系统的TLA公式
        6.2.4.4 TLA的推理规则
        6.2.4.5 TLA的特点与局限性
    6.3 本文使用的TLA的描述规则与方法
    6.4 业务动态行为的形式化描述
        6.4.1 集合定义
        6.4.2 常量定义
        6.4.3 函数定义
        6.4.4 谓词定义
        6.4.5 操作定义
        6.4.6 公式定义
    6.5 业务控制能力的形式化描述
        6.5.1 集合定义
        6.5.2 常量定义
        6.5.3 谓词定义
        6.5.4 操作定义
        6.5.5 活性属性公式定义
        6.5.6 公式定义
    6.6 NGN业务提供的形式化验证
        6.6.1 变量映射规则
        6.6.2 初始化条件证明
        6.6.3 安全属性的不变量
        6.6.4 不变量的证明
        6.6.5 业务动态行为的证明
        6.6.6 最后一步
    6.7 本章小结
    6.8 参考文献
    附录:本章公式中使用的缩写符号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总结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永远在线动态ISDN(AODI)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通信网络与固定网络相互融合的研究[D]. 王燕.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2]混凝土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D]. 李婷婷. 河海大学, 2006(03)
  • [3]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的研究[D]. 双锴.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4]ISDN及其在现阶段的发展策略[J]. 刘彤. 煤炭工程, 2003(03)
  • [5]ISDN 一个被忽视的热点[N]. 张茂州. 通信信息报, 2002
  • [6]永远在线动态ISDN(AODI)业务[J]. 文君. 电信技术, 2002(01)
  • [7]AO/DI技术及应用[J]. 吴穗亮. 广东通信技术, 2001(S1)
  • [8]ISDN新业务AODI[J]. 欣闻. 现代通信, 2001(12)
  • [9]ISDN:你的风采是否依旧[J]. 陈德智. 邮电商情, 2001(23)
  • [10]ISDN风采能否依旧[J]. 陈德智. 现代通信, 2001(08)

标签:;  ;  ;  ;  ;  

永远在线的动态 ISDN (AODI) 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