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产品英文名称特征分析

通信网络产品英文名称特征分析

一、通信网络产品英文名称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1](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李红周[2](2021)在《北京电旗通讯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中国通信行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上,美国向中国开展“科技冷战”,尤其在5G领域,不停地对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进行封杀,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通信行业的发展。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家在政策上全力支持通信行业的发展,并于2019年6月6日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颁发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牌照,预示着中国5G的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正式开始,这为通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从技术角度观察,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为通信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现有的工作方式带来了挑战。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3年的民营企业,专注经营通信产业细分领域网络优化行业,旨在提升通信网络的网络质量。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企业自身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建立竞争优势,需要企业制定适合的竞争战略。本文以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竞争战略理论探讨企业的竞争战略。首先对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介绍企业的基本状况,分析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得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并采用IFE矩阵进行内部因素评价。其次,对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利用PEST模型分析企业的宏观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企业的产业环境,得出企业面临的机遇和威胁,采用EFE矩阵对外部因素进行评价。最后,在总结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基础上,构建QSPM矩阵制定出适合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的最优成本供应商竞争战略。为了便于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并针对最优成本供应商竞争战略提出相应的实施途径以及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郝时宇[3](2021)在《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以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手机导航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应用快速发展的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与运营商通信网络的大规模覆盖。从2009年3G网络在我国正式商用到2014年以后4G网络的全面部署,再到2019年5G商用牌照发放,十年间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跨越了3代。在全国性通信网络快速更新换代的背后,是大规模工程建设的支撑。2014-2019年,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数量由340万个增长到841万个;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由2046万公里增长到4750万公里。本文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论文以笔者亲身参与过的一个典型的通信工程项目——C市联通2019年基站回传本地网络建设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项目组对以往项目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充分考虑了客户需求和项目现场实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方法,不仅达成了项目启动之初定下的质量目标,而且收获了客户的满意和信任。本文总结了项目组在C市项目中的质量规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四个主要质量管理环节的实践过程,初步形成了一套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或可为全国千余个同类型基站回传网络提供参考。管理,可以理解为管人理事。按此划分,在本次C市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对人的管理,包括明确质量目标责任人、建立制式沟通机制、规范重大操作流程、加强人员资质审核和培训、制定外包商考核规则等;对事的管理,包括项目设计方案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标准化、项目质量自检与抽检制度的标准化等。本项目对人和事的综合管理,涵盖了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在达成工程指标的同时,聚焦于客户满意度,力图从多方位提升项目的整体质量,诠释了精益求精、客户至上的工程服务精神。5G时代已来,通信工程的项目管理也将进入新的时代。本文总结的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经验,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研究和项目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姜海洋[4](2021)在《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G提供了高速度、低时延、高带宽的网络环境,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互联互通”。网络性能的提升促进了位置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给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以下简称LBS)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5G和大数据环境下,LBS产业结构及平台服务模式发生新变化。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LBS商业模式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自身营销模式的优化设计,而是与产业链相关的参与者共同合作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应用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位置服务相关的技术、管理及立法等层面的优化设计方案,建立所有参与者互相影响、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学术界对于LBS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如何优化位置服务商业模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学者们还没有对5G商用带来的新变化形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研究结论比较分散,对LBS商业模式及其生态系统优化问题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思路,已有研究成果滞后于当前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如何开展5G环境下的LBS商业模式优化设计,建立各方共赢的生态系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以5G商用为背景,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并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 LBS商业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论文着重关注了 LBS商业模式理论要素及产业优化问题,从LBS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及技术原理入手,将LBS位置服务属性特征与5G技术特点相结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国内市场实际的商业模式优化设计方案。围绕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论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论文将LBS商业模式与5G应用紧密结合,对LBS商业模式相关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对LBS商业模式的内在机理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推动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融合。(2)对LBS商业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建立LBS商业模式优化模型。从技术、管理、立法等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建立政、产、学、研、用生态系统,提出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建议。(3)为提升精准定位能力,采集真实消费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和技术仿真验证,提出LBS精准定位的具体建议,建立与5G环境相适应的LBS精准定位与营销管理体系。(4)开展位置服务隐私保护方法研究。分析5G环境下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点,提出新的适应5G环境的隐私保护方法,并结合国内目前LBS市场特征及相关领域法律保护特点提出管理和立法建议。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优化模型。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了 LBS商业模式优化模型,从技术、管理、立法角度提出基于政产学研用生态系统理念的LBS商业模式优化设计方案。对基于LBS的精准营销商业模式进行优化设计,为5G时代LBS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提出具体建议。(2)优化了 LBS用户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和研究模型。引入网络效应、技术感知及用户动机变量研究网络效应动机理论。优化了网络效应、动机理论对于LBS用户行为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机制。将网络效应作为外部变量、技术感知和用户动机作为自变量,对位置服务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建立结构方程研究分析消费者的使用意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3)优化室内位置预测算法,解决大型建筑物内定位不准难题。为提高LBS精准定位能力,解决大型建筑物室内的定位能力不足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精确的用户和店铺位置预测和分析方法,采用两层XGBoost算法来预测用户当前所在的店铺和位置信息,并通过商场中的真实顾客数据来检验算法的有效性,为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设计提供技术支撑。(4)提出5G环境下位置隐私信息保护方案。针对5G环境下位置服务隐私保护难点,提出了新的位置隐私信息保护技术方法和立法建议。论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5G环境的融合定位隐私保护方法并进行仿真验证,通过初步降维、定位耦合保护、对称加密传输有效提升了位置隐私信息保护能力。同时,论文对国内外位置隐私信息保护管理和立法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个人位置隐私信息管理模型和立法建议。

何洁[5](2021)在《攀枝花供电公司内网安全监控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攀枝花供电公司的电力通信网安全监控管理主要通过通信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业务管理软件和工具实现,存在着管理操作不便、数据分散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电力通信网安全监控管理效率,本文设计实现了一套内网安全监控平台。在内网安全监控平台中,通过对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功能接口进行集成映射,在此基础上建立告警管理、统计分析、设备管理、系统管理等内网安全监控管理的业务管理服务,可以实现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数据视图,提高电力通信网的安全监控管理效率。在本文中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基于系统的应用环境及开发技术,分析和介绍了SNMP协议技术、.NET Web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等,作为系统的研发技术和工具支持。2.探讨分析了攀枝花供电公司电力通信网的发展现状、安全监控模式及问题,提出系统的研发目标,并对系统进行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分析,提出系统的功能目标包含告警管理、统计分析、设备管理、系统管理等,性能目标包括并发能力和响应时间等。3.基于软件设计技术,对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进行设计,同时对SNMP服务组件进行模型结构设计,按照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对各模块的C#功能类及功能时序流程进行设计分析,最后介绍系统的数据库逻辑和物理设计。4.采用SNMP协议技术的SDK开发包、.NET Web技术对系统的内部功能进行了开发实现,介绍关键功能实现流程、核心代码,并展示系统的部分运行界面。在实际运行环境下进行功能和性能验证,得到系统达到了预期的开发目标,满足了攀枝花供电公司的内网安全监控管理集成化管理要求。

刘赟宇[6](2020)在《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发展使得人类生活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革命已经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并引发教育由内而外的变革。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基础,泛在学习实现了“人人、处处、时时”的学习,也就是4A学习,任何人(Anyone)、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使用手边任何工具(Anydevice)来进行的学习活动,随之而来的是高等院校师生对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传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我国良好的网络基础,师生们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在家中上网获取信息和开展泛在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在空间和时间维度的限制,以其灵活性、便捷性、经济性和人性化的这些优势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为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活动,形成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在泛在学习视域下构建新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和核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转变,剖析学习方式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2)在泛在学习视域下,梳理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及彼此关联,分析教学环境,总结教学理论,归纳了结绳学习规律和泛在学习变维规律,结合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依据五个构成要素构建教学模式。(3)在分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高职教育通信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移动通信基站运行与维护》的教学实验,其中的理论课程主要采用线上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开展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实训课程采用仿真软件、演示视频、虚拟现实等教学手段,遵循知识可视化、内容情境化、动手动脑的教学理念,开展实训课程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验证教学效果。(4)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确定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构建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教学模式提供评价方法和依据。研究具有三个创新点。第一是基于泛在学习在时间、空间、虚实之间维度变化的特点,结合结绳学习规律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梳理教学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及彼此关联,构建了泛在学习视域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达到学生精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第二是基于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首次采用自然实验法对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验证了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为后续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提供了方法。第三是从理念和方法上,突出融合创新。在研究思路上,力求将教育学与工学有机融合,结合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时代背景,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刘山[7](2020)在《CRH5型动车组PIS系统重联监控设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对日常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和谐号动车组已成为现代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一种便利的交通工具。为保证动车组的安全运行,和为旅客提供更高更舒适的优质服务,与之相伴的动车组检修陪测调试技术也一直不断地更新换代。目前,在动车组进行返厂检修运维的过程中,一些重联检测试验往往需要两列动车组配合才能进行,现存问题为单列动车组在检修车间没有其它车辆配合进行重联试验,旅客信息系统检测试验又为重联检测试验中的重点测试项。因此,需开发设计出一款高速动车组的重联监控PIS系统设备的监视设备,以下称为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由于我国铁路系统对列车行车安全的高标准、高要求。本文对高速动车组PIS系统运行过程展开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该系统的应用背景和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CRH5型动车组在模拟重联状态下对列车上PIS系统设备的监控。(1)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根据设计需求,可实现人机交互,具有实时显示监控的功能。具体包括可监测并存储UIC568音频信号,解析在列车级R S485控制总线传输的控制命令。(2)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的硬件设计。该装置的硬件设计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分为系统主控模块,UIC568音频信号采集输入模块,数字音频转模拟量输出模块,数字信号处理采集输入模块,485转换模块和ETH数据通信模块。装置系统的主控模块采用基于ARM-Cortex-M4架构的嵌入式平台,能够对整个监控系统进行控制和对各数据进行逻辑处理判断,系统主控模块又包括了主控制器CPU的控制电路、RS485驱动电路、串口驱动电路等。RS485控制信号输入模块实现对车辆级RS485控制总线控制命令的实时采集。UIC568音频信号采集输入模块实现将音频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并转化和存储。数字音频转模拟量输出模块实现将音频数据通过扬声器播放输出。数字信号处理采集输入模块实现实时采集数字信号和状态获取。ETH数据通信模块则是采用可扩展的集成芯片带有MAC+PHY的物理层,将整个检测系统通过以太网接口接入以太网。(3)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的软件程序设计。根据实际的功能需求,对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软件整体架构进行开发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监控计算机应用层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UDP通信,上位机监控软件界面开发;第二部分是下位机监控软件的驱动程序设计,主要包括以太网驱动程序、RS485驱动程序、串口驱动程序、音频信号采集输入输出驱动程序等。(4)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的设备功能测试。通过对设备功能进行模拟与实际现场的测试,最终验证被测对象能够高效且可靠的完成测试任务。主要测试内容为司机乘务员广播试验、列车员电话对讲试验和485控制指令试验。

王慕雪[8](2020)在《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从物联网概念出现至今,我国一直十分注重物联网的发展,发展物联网已成为落实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学习借鉴国外物联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对我国物联网研究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The Internet of Things:Enabling Technologies,Platforms,and Use Cases)为翻译素材,重点对科技术语翻译进行分析总结。物联网英语术语作为科技英语术语的一种,具有专业性强、语义严谨等特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将原文中出现的术语分为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和未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两类,继而开展调查分析工作。对已有规范译文的术语,重点是甄别行业领域,选取规范译文,并从缩略词、复合词和半技术词三个方面总结术语的翻译方法,为术语翻译提供指导;对尚未有规范译文的术语,基于术语特征和已有术语翻译方法,提出直译法、拆译组合法、不译法以及多种译法结合等翻译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希望本实践报告能够为从事科技类文献翻译工作的译者提供一定参考。

伍勇[9](2020)在《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下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的构建和效果分析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顽固性高血压作为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血压难控制、心脑肾并发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给公共卫生事业和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临床上如何科学有效的干预管理这类患者一直是心血管领域专家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拟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开发建立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从多维度探讨其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效果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价,为临床进一步推广提供宝贵的实践参考依据。方法1、运用荟萃分析评估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远程健康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先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由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对入选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后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从而为实施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远程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2、连续选取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运用自行研发的网络信息平台,借助现代通信技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电子血压计,通过动态监测患者血压,进行定期随访、健康生活行为宣教和科学指导合理用药,从而构建一体化、规范化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管理系统。3、再连续选取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采用顽固性高血压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进行随访管理,随访1年,统计两组总成本,比较两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参照该发生率分析两组成本/效果、成本/效用。结果1、最终纳入22篇文献,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健康干预组与常规医护干预组比较,其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且更加接近于正常收缩压范围,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低于对照组,且更加接近于正常舒张压范围,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程健康干预组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及危害知晓率、遵医嘱服药率、定时测量血压的患者比例、坚持合理饮食的患者比例、戒烟戒酒的患者比例、积极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的患者比例这6个方面,与常规医护干预组比较,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顽固性高血压随访管理系统经过1年的随访效果评估,运行良好,数据稳定;与管理前相比,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有了明显提高,吸烟率、饮酒率明显下降,低盐膳食率、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系统管理后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和24h收缩压变异系数明显降低;清晨血压经过系统管理后明显下降及清晨血压达标率较管理前相比明显提高。3、观察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两组随访1年总费用作为成本,以第12个月随访时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患者占比为效果,结果显示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比对照组多付出818.3元,敏感性分析呈现出一致性结果;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为效用指标,获得单位QALY所需成本,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QALY需增加成本188.7元,敏感性结果显示基本一致,观察组获得单位QALY所需成本低于对照组。结论1、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或者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健康干预模式较传统的医护干预模式能更好的控制血压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本系统稳定简便易行,系统管理对促进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长期科学合理服药及有效控制血压效果具有显着的效果,适合对顽固性高血压人群的综合干预管理。3、基于现代智能通信网络技术的随访管理系统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干预,可实现医患间信息实时交流,符合患者个性化需求,能有效减少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降低获得单位QALY所需成本,且成本/效果在可接受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通信网络产品英文名称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信网络产品英文名称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北京电旗通讯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战略理论基础
        2.1.1 战略管理相关概念
        2.1.2 战略管理体系
        2.1.3 战略管理基本过程
    2.2 竞争战略分类
        2.2.1 总成本领先战略
        2.2.2 差异化战略
        2.2.3 聚焦战略
        2.2.4 最优成本供应商战略
    2.3 战略分析工具
        2.3.1 PEST模型
        2.3.2 波特五力模型
        2.3.3 SWOT模型
        2.3.4 EFE矩阵模型
        2.3.5 IFE矩阵模型
        2.3.6 定量战略规划矩阵模型
第三章 北京电旗内部环境分析
    3.1 北京电旗概况
        3.1.1 企业基本概况
        3.1.2 核心业务概念释义
    3.2 内部资源分析
        3.2.1 组织资源
        3.2.2 物质资源
        3.2.3 技术资源
        3.2.4 财务资源
        3.2.5 人力资源
        3.2.6 信誉资源
    3.3 内部能力分析
        3.3.1 市场营销能力
        3.3.2 安全生产能力
        3.3.3 运营支撑系统管理能力
    3.4 内部关键因素评价(IFE)
第四章 北京电旗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产业环境分析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2.2 买方的议价能力
        4.2.3 潜在的进入者
        4.2.4 替代品
        4.2.5 同业竞争者
    4.3 外部关键因素评价(EFE)
第五章 北京电旗竞争战略选择
    5.1 北京电旗的竞争战略匹配(SWOT)
    5.2 北京电旗的竞争战略选择(QSPM)
第六章 北京电旗竞争战略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
    6.1 北京电旗竞争战略实施途径
        6.1.1 模块化设计
        6.1.2 大规模定制
        6.1.3 人员本地化
        6.1.4 全面质量管理
        6.1.5 信息技术的应用
    6.2 北京电旗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6.2.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2.2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6.2.3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6.2.4 优化管理信息系统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2.1 项目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2.1.1 项目的定义及特点
        2.1.2 质量管理的定义
        2.1.3 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2.2 项目质量管理主要过程
        2.2.1 项目质量规划
        2.2.2 项目质量保证
        2.2.3 项目质量控制
        2.2.4 项目质量评估
    2.3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第三章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规划
    3.1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介绍
        3.1.1 项目背景
        3.1.2 基站回传网络介绍
        3.1.3 本次项目工程规模
        3.1.4 项目建设流程和工期
    3.2 开工前网络质量问题梳理
        3.2.1 质量问题梳理
        3.2.2 影响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
    3.3 制定质量目标
    3.4 明确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3.5 建立制式沟通机制
第四章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保证
    4.1 规范项目重大操作
        4.1.1 重大操作定义
        4.1.2 严格遵守“三个禁止,八个必须”
        4.1.3 规范重大操作流程
    4.2 规范项目方案设计
        4.2.1 光传输可靠性设计
        4.2.2 与外部网络对接设计
        4.2.3 语音业务Qo S设计
    4.3 规范项目实施标准
        4.3.1 设备替换的流程标准化
        4.3.2 硬件施工的标准化
        4.3.3 割接前信息采集标准化
    4.4 规范外包商管理
        4.4.1 外包商人员准入
        4.4.2 外包商人员技能培训
        4.4.3 外包商人员质量管理培训
        4.4.4 外包商违约处罚规定
第五章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控制
    5.1 对工序和细节的质量控制
        5.1.1 对工序的质量控制
        5.1.2 设备割接时的质量控制
        5.1.3 对施工细节的质量控制
    5.2 项目硬件质量检查制度
        5.2.1 硬件质量自检
        5.2.2 硬件质量抽检
    5.3 项目网络质量巡检评估制度
        5.3.1 站点巡检评估
        5.3.2 网络整体巡检评估
        5.3.3 网络问题整改
    5.4 解决客户重点关注问题
        5.4.1 业务闪断次数控制
        5.4.2 解决手机游戏卡顿问题
第六章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评估
    6.1 项目质量目标达成
    6.2 客户满意度评估
        6.2.1 客户满意度问卷调查
        6.2.2 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
        6.2.3 一对一回访
    6.3 后续改进措施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3 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架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LBS技术及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2.1.1 LBS技术架构及理论
        2.1.2 LBS数据结构与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2.1.3 LBS技术发展研究
    2.2 LBS商业模式及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2.2.1 LBS商业模式相关研究
        2.2.2 LBS商业模式发展历程
    2.3 LBS用户隐私保护方法相关研究
        2.3.1 LBS隐私保护技术相关研究
        2.3.2 LBS隐私保护管理与立法相关研究
第三章 LBS商业模式特征及存在问题
    3.1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特征分析
        3.1.1 LBS商业模式分类
        3.1.2 5G时代LBS商业模式特征
    3.2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发展路径及趋势
        3.2.1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发展路径分析
        3.2.2 5G时代LBS商业模式前沿趋势研究
    3.3 LBS商业模式风险评估及存在的问题
        3.3.1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风险评估
        3.3.2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LBS用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LBS用户行为领域研究综述
    4.2 LBS用户行为研究设计
        4.2.1 研究假设
        4.2.2 变量测量
        4.2.3 研究方法
    4.3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4.3.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3.2 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4.3.3 实证检验分析
第五章 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优化研究
    5.1 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优化设计
        5.1.1 基于协同创新的LBS商业模式优化设计
        5.1.2 LBS+O2O商业模式优化设计
        5.1.3 基于LBS的反向团购商业模式
    5.2 基于机器学习的LBS用户位置预测研究
        5.2.1 位置预测服务研究背景
        5.2.2 位置应用数据处理
        5.2.3 位置预测研究方法
        5.2.4 服务项目提升建议
    5.3 基于平台化运营的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
        5.3.1 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特征
        5.3.2 5G环境下LBS精准营销平台原理
        5.3.3 LBS精准营销平台优化设计
第六章 LBS用户隐私保护方法研究
    6.1 5G环境下移动用户位置隐私保护方法研究
        6.1.1 位置隐私保护研究现状
        6.1.2 融合定位的隐私保护算法及性能分析
        6.1.3 算法总结与未来研究重点
    6.2 位置隐私信息管理与立法研究
        6.2.1 个人位置信息概念及隐私信息泄露风险
        6.2.2 国内外个人位置隐私信息法律保护现状
        6.2.3 个人位置隐私信息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6.2.4 个人位置隐私信息保护立法建议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攀枝花供电公司内网安全监控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研发技术与工具
    2.1 SNMP技术
        2.1.1 SNMP协议
        2.1.2 MIB树
    2.2 .NET Web技术
        2.2.1 .NET平台
        2.2.2 ASP.NET技术
        2.2.3 C#技术
    2.3 SQL Server数据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需求概述
        3.1.1 内网现状
        3.1.2 管理模式
        3.1.3 系统目标
    3.2 系统功能需求
        3.2.1 告警管理功能需求
        3.2.2 统计分析功能需求
        3.2.3 设备管理功能需求
        3.2.4 系统管理功能需求
    3.3 系统性能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功能模型设计
        4.1.2 网络拓扑设计
        4.1.3 SNMP组件设计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1 告警管理模块设计
        4.2.2 统计分析模块设计
        4.2.3 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4.2.4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逻辑设计
        4.3.2 物理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配置
    5.2 SNMP组件功能实现
    5.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3.1 告警管理模块实现
        5.3.2 统计分析模块实现
        5.3.3 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5.3.4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概述
    6.2 系统测试内容
        6.2.1 功能测试内容
        6.2.2 性能测试内容
    6.3 系统测试结果
        6.3.1 功能测试结果
        6.3.2 性能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学习方式演变及泛在学习产生
    3.1 学习方式的演变及泛在化趋势
    3.2 泛在学习的技术基础
    3.3 泛在学习的课程形式
第4章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4.1 教学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4.2 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分析
    4.3 教学环境构建
    4.4 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4.5 教学活动分析
    4.6 教学评价
    4.7 教学模式构建
第5章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实践
    5.1 设计原则
    5.2 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5.3 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
    5.4 数据分析及教学效果评价
第6章 教学模式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方法
    6.3 评价指标确定
    6.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着作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CRH5型动车组PIS系统重联监控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PIS系统简介
        1.2.2 动车组重联技术发展现状
        1.2.3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RH5型动车组列车通信协议原理与装置系统概述
    2.1 动车组重联关键技术
    2.2 动车组PIS系统UIC568 标准
    2.3 CRH5型动车组RS485重联通信协议介绍
        2.3.1 RS-485总线简介
        2.3.2 列车级和车辆级RS485总线
        2.3.3 RS485重联通信报文分析
    2.4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系统概述
        2.4.1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需求分析
        2.4.2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网络及硬线线路接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硬件设计
    3.1 外形结构设计
    3.2 控制板处理器选型
    3.3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3.4 主控芯片控制电路设计
    3.5 CPU板时钟电路
    3.6 RS485驱动电路设计
    3.7 数字量采集输入电路设计
    3.8 模拟量转数字量存储及数字量转模拟量输出电路设计
    3.9 ETH外设驱动电路设计
    3.10 控制板电源电路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开发环境
    4.2 下位机软件主程序设计
    4.3 初始化模块
        4.3.1 HAL库初始化
        4.3.2 GPIO引脚初始化
        4.3.3 USART初始化
        4.3.4 ADC初始化
        4.3.5 I2S总线初始化
        4.3.6 FREERTOS系统初始化
    4.4 数据输入处理模块
        4.4.1 AI音频数据处理转换
        4.4.2 DI电平数据处理转换
        4.4.3 RS485数据处理转换
    4.5 数据输出处理模块
    4.6 下位机ETH通信模块
        4.6.1 下位机ETH驱动程序设计
        4.6.2 下位机ETH数据发送程序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5.1 上位机软件设计开发环境
    5.2 上位机监控软件架构
    5.3 上位机监控软件通信程序设计
        5.3.1 UDP通信初始化
        5.3.2 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5.3.3 以太网报文定义
    5.4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5.4.1 音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5.4.2 485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5.5 上位机监控软件界面设计
        5.5.1 设备状态检查界面设计
        5.5.2 PIS语音波形界面设计
        5.5.3 PIS-485控制指令信息界面设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设备功能测试
    6.1 系统测试设计方案
    6.2 装置模拟测试
    6.3 装置实际现场测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8)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与过程描述
    1.1 翻译任务介绍
    1.2 翻译文本描述
    1.3 翻译工具介绍
    1.4 翻译过程设计
第二章 术语与物联网英语术语
    2.1 术语及术语翻译方法
    2.2 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
    2.3 物联网英语术语翻译方法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3.1.1 缩略词术语
        3.1.2 术语中的复合词
        3.1.3 术语中的半技术词
    3.2 未规范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3.2.1 直译法
        3.2.2 拆译组合法
        3.2.3 不译法
        3.2.4 多种译法结合法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4.1 翻译总结
    4.2 翻译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原文
附录3 译文
致谢

(9)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下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的构建和效果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1、强化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的现实意义
    2、RH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3、新的RH管理模式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互联网或者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健康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影响的荟萃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下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下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评价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正文参考文献
综述 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通信网络产品英文名称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2]北京电旗通讯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D]. 李红周. 河北大学, 2021(02)
  • [3]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郝时宇.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1)
  • [4]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优化研究[D]. 姜海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攀枝花供电公司内网安全监控平台设计与实现[D]. 何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 刘赟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7]CRH5型动车组PIS系统重联监控设备研究[D]. 刘山.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8]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D]. 王慕雪. 青岛大学, 2020(02)
  • [9]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下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的构建和效果分析评价[D]. 伍勇. 苏州大学, 2020(06)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  

通信网络产品英文名称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