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一、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1](2021)在《肝病超声诊断指南》文中指出超声检查无创、实时、价廉,无辐射、便于反复进行,是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超声检查新技术如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发展迅速,可有效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评估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程度以及监测肝病治疗效果,在临床肝病及其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诊断价值。本指南规范了肝病多模态超声技术(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弹性超声)检查的仪器调置、患者准备及医生检查方法;对肝脏弥漫性病变(炎性病变、纤维化、硬化)、多种占位性病变及肝病介入操作的多模态超声技术诊断标准进行了定义和规范,同时推荐了超声监测周期及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何小敏,咸建春[2](2020)在《关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的管见》文中研究指明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对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及提高临床医师的专业水平具有积极作用。认真学习《指南》内容后,本着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对《指南》中的术语、实验室检查、病理学诊断、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等方面提出疑问并进行初步探讨。

王立蓉,俞谦,孟桂霞,殷国庆,王庆强,臧桂珍[3](2020)在《老年病毒性肝炎病人继发肝硬化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老年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血清胱抑素C(Cys-C)以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分析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2018年我院和中大医院收治的老年病毒性肝炎病人80例,其中40例继发肝硬化病人为观察组;未继发肝硬化病人4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2、TIMP-1、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黏连蛋白(LN)的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ys-C水平,比较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对老年病人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MMP-2、TIMP-1和Cys-C以及肝纤维化相关因子HA、PCⅢ和LN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行抗病毒治疗和保肝治疗是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的保护性因素(P <0. 05),饮酒和晚睡是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的老年病人血清MMP-2、TIMP-1、Cys-C、HA、PCⅢ和LN水平都显着升高;抗病毒治疗和保肝治疗能有效降低继发肝硬化的风险,而饮酒和晚睡则会加重肝硬化进程,应加强对上述因素的重点干预。

刘丽莉[4](2020)在《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因其人群普遍易感性呈全球性流行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约有7,100万HCV感染者,但80%的患者对自身感染不知情。丙型肝炎相关死亡病例逐年增加,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2016年,WHO提出了彻底消除HCV感染的战略目标。因此,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已感染HCV人群,简化HCV筛查手段,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成为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我国医院对拟进行手术或侵入性医疗操作的住院病人常规筛查HCV,但缺乏进一步确诊和治疗,对实际筛查情况的认识也不充分。另一方面,基于实验室检测的普遍丙肝筛查难以实现。为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和筛查率,充分掌握和利用医院已有的筛查数据,同时开发快速、便捷且成本低的HCV筛查工具必不可少。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针对丙肝病毒感染筛查的策略与方法展开以下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住院患者的HCV筛查情况,并提出更有价值的HCV筛查策略。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包含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多中心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信息和HCV筛查结果,计算总体筛查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的非肝病相关科室住院患者HCV阳性率。进而推算在现行政策下每年接受筛查的人数及可检测出的HCV抗体阳性患者的数量。制定更好的HCV筛查和管理策略。结果:2016年8个中心的总住院患者850,379人,其中HCV筛查人数为512,938,最终有467,008例(51.20%为男性)非肝病相关科患者纳入研究,非肝病相关科室HCV筛查率大于50%。HCV抗体阳性患者4,129例,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8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5%–0.91%),男性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91%,高于女性的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HCV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反,年龄越小,HCV抗体阳性率越低,证实了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HCV筛查和防控所做相关努力的积极影响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上人群占HCV抗体阳性患者的90.14%(3,722/4,129),其中,606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儿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低为0.13%(95%CI,0.06%–0.20%),肿瘤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80%(95%CI,1.36%–2.24%)。根据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全国医院总住院患者为1.75亿人次,如果各医院同样能达到50%的筛查率,推算2016年在医院接受丙肝筛查的人数为8,750万人,进一步按照我们的阳性率推算可发现约77万非肝病科丙肝抗体阳性患者。最后,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加强HCV筛查后管理的建议。结论:八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人群HCV筛查率高达50%以上,加强对已筛查人群的管理,可发现更多的丙肝病毒的感染者,有效提高丙肝诊断率及治疗率。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对住院患者检查结果充分利用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找到中国的千百万已感染患者,加快消除丙肝的步伐。第二部分:目的:HCV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性研究,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进行首次临床效能评价。明确其应用于筛查HCV中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推动清除HCV进程。方法:在不同地区的三家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通过与已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比,评估维尔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江苏维尔试剂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并应用现有的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雅培ARCHITECT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及英科新创丙肝抗体检测试剂)进行血清HCV抗体检测。对于维尔试剂及雅培试剂结果为阳性的样本,通过HCV RNA检测进一步验证。此外,根据受试者意愿,一部分患者也接受了美国Ora Quick快速丙肝病毒检测试剂的检测及维尔试剂的自采自测。结果:共纳入1,179名受试者,其中慢性丙肝感染者486例,其他非丙肝感染的肝病患者108例,体检人群585例。以雅培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为参考依据,Well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考核试剂)的敏感性为91.88%(95%CI,88.97%–94.09%),特异性为98.00%(95%CI,96.58%–98.86%)。考核试剂与英科新创生物科技公司的HCV抗体检测试剂的一致性为97.02%(1,138/1,179)。考核试剂与Ora Quick试剂的一致性为98.50%(197/200)。此外,受试者应用考核试剂自我检测结果与研究人员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Kappa=0.979)。HCV RNA检测结果还表明,在39例考核试剂出现假阴性的样本中,仅1例检测到HCV RNA阳性,同时在172例HCV RNA阳性病例中,考核试剂可检测到171例为阳性。结论: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能力能够满足HCV筛查需求。该试剂检测快速,无创,不需要仪器,成本低,且易于操作,特别适合用于社区及家庭医疗中的HCV筛查。有望未来用于HCV的全面筛查,识别已感染人群,尽早实现消除HCV的目标。

王佳欣[5](2020)在《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证候漂变的证素分布特征》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合并NAFLD的CHB肝郁脾虚证发生证候漂变时的证素分布特征及证候漂变的生化学、病毒学和组织学基础,深入认识合并NAFLD的CHB肝郁脾虚证的证候变化过程,探讨其病位、病性分布特点,提高辨证的准确度,丰富合并NAFLD的CHB中医治疗思路。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住院的95例合并NAFLD的CHB肝郁脾虚证患者。观察时限为3个月,每2周记录患者中医四诊资料,每1个月记录患者实验室指标。观察期间若发生证候漂变即结束观察。“证候漂变”是指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固有疾病出现了新的证候,但由于新发证候不够多或程度不够重,尚不足以导致证型改变,也不足以形成新的证型的现象。将采集的证候漂变组的四诊资料运用《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系统》计算机软件提取出病位及病性证素,总结分析发生证候漂变患者的证素分布特征。同时对入组患者基线实验室指标运用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证候漂变的生物学基础。结果:1.本课题纳入的95例患者中,49例(51.6%,95%CI:41.6%,61.6%)发生了证候漂变。2.基线资料:证候漂变组BMI(t=-2.338,P=0.022)、LDL-c(Z=3.098,P=0.002)、肝CAP值(t=-2.300,P=0.024)均比未发生证候漂变组高;两组HBsAg定量、HBeAg状态、HBV DNA载量、ALT、AST、ALP、GGT、TBIL、TC、TG、FPG、LSM值、年龄、性别、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证候漂变组中证素积分≥70分的证素:在发生证候漂变前后均存在的病位证素有肝、胆、胃,发生证候漂变时新发的病位证素有肾、心神、胞宫;在发生证候漂变前后均存在的病性证素有痰、湿、阴虚、阳虚、气滞、气虚、血虚,发生证候漂变时新发的病性证素有热、寒、血瘀、血寒、精亏。4.证候漂变组存在积分(积分>0,无论是否≥70分)的所有证素:入组时及发生证候漂变时肝、肾、心、筋骨病位证素积分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在发生证候漂变前后均存在,发生证候漂变时新发的病位证素有肾、心、筋骨。入组时及发生证候漂变时水停、阴虚、阳亢、气滞、气不固、血虚、精亏病性证素积分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虚、气滞、气不固、血虚、精亏在发生证候漂变前后均存在,发生证候漂变时新发的病性证素有水停、阳亢。结论:1.在合并NAFLD的CHB肝郁脾虚证患者中,证候漂变现象客观存在,51.6%(95%CI:41.6%,61.6%)的患者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发生了证候漂变,且BMI、LDL-c、肝CAP值水平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证候漂变。2.在合并NAFLD的CHB肝郁脾虚证患者中,病位证素肝以及病性证素阴虚、气滞、气不固、血虚、精亏出现在整个病理过程,发生证候漂变后常见的新发病位证素为肾、心、筋骨,新发病性证素为水停、阳亢。

蒋孟书[6](2020)在《无创诊断技术评估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较常见的实验室检查、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腹部彩超等非侵入性检查结果评估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构建一个评估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回归模型,并比较模型、RPR(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小板比率)、GPR(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率)及PSR(血小板/脾脏长径)对于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并发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及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脾脏长径(spleen diameter,SD)、脾脏厚径(spleen thickness,ST)、肝脏硬度(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以及肝功能分级。以胃镜检查结果为准将患者分为无/轻度EV组和中/重度EV组。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预测中、重度EV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一个预测重度EV的回归方程模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比较RPR、GPR、PSR与重度EV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模型、RPR、GPR及PSR对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并发重度EV的诊断效能,结合最大Youden指数,找出最佳分割点,并计算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分析162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轻度EV组患者和中/重度EV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其中PLT、WBC、RDW、GGT、TB、ST、SD、LSM、肝功能分级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LSM、ST、PLT是中、重度EV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预测重度EV的回归方程模型:logitP=-4.596-0.022×PLT(109/L)+0.115×LSM(kPa)+0.058×ST(mm)。RPR、GPR、PSR与重度EV均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21、0.584、﹣0.539(p<0.01),相关系数强度GPR>PSR>RPR,其中PSR与重度EV呈负相关。模型、GPR、PSR和RPR对于预测重度EV的AUC分别为0.861、0.839、0.813、0.802,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0%、71.9%,89%、74.2%,60.7%、94.5%,87.7%、62.9%,其中模型的预测价值最高,其次为GPR、PSR、RPR。结论:1.LSM、ST、PLT是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独立预测因素。2.RPR、GPR、PSR对于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较高。3.基于LSM、ST和PLT组成的模型对于预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价值优于RPR、GPR、PSR。

孔德昭[7](2019)在《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为临床决策者提供临床决策依据。2.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中医药未来临床试验研究指明方向。3.以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可视化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通过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质量,补充常用的证据质量评估方法对设计误差重视不足的缺陷,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提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改进建议,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医疗法的临床实施。资料与方法: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评估获得的临床证据体(Evidence body)的质量。通过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和设计误差(Design error)评估获得证据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运用证据等级水平对临床证据的系统误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运用‘Risk of bias tool’评估临床证据的具体系统误差。运用标准误(Standard Error)评估临床证据的随机误差风险大小。根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对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风险大小进行分级,并对影响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的其他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纬度构建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error matrix),将获得的临床证据按照这三个纬度进行等级排序,提出临床证据质量改进方法及建议。结果: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10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随机分配926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纳入的研究包含传统小柴胡汤及小柴胡汤加减方,疗程为3-8个月左右。其中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的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肝硬化人群,其余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3,95%CI[0.02,11.98];I2=69%;P=0.62;纳入两项研究;24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62,95%CI[0.45,0.85];I2=0%;P=0.003;纳入三项研究;222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2,95%CI[0.50,1.02];I2=38%;P=0.003;纳入两项研究;16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恶心的发生率(RR=5,95%CI[0.24,102.5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RR=2,95%CI[0.19,21.1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失眠的发生率(RR=0.11,95%CI[0.01,2.0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乏力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口干及口苦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腹胀及嗳气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小柴胡汤组成、疗程、剂型、剂量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18.94,95%CI[-29.42,-8.45];I2=97%;P=0.0004;纳入七项研究;63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22.75,95%CI[-44.64,-0.85];I2=99%;P=0.04;纳入六项研究;867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10项研究中有两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47项研究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8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随机分配552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有两项试验研究穴位注射疗法,三项试验研究穴位贴敷疗法,两项试验研究手针疗法,一项试验研究艾灸疗法。有7项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人群,纳入研究的疗程范围为14天-12个月。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7,95%CI[0.43,1.06];I2=0%;P=0.09;纳入3项研究;20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45,95%CI[0.27,0.74];仅纳入一项研究;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11,3.68];I2=98%;P=0.61;纳入两项研究;1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乏力的发生率(RR=0.67,95%CI[0.12,3.7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0.60,95%CI[0.15,2.3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胁肋疼痛的发生率(RR=0.67,95%CI[0.26,1.70];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心动过缓的发生率(RR=2.81,95%CI[0.12,66.17];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血常规显着异常的发生率(RR=0.62,95%CI[0.30,1.29];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RR=4.5,95%CI[1.04,19.5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针灸疗法、疗程、诊断标准、参与者合并疾病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21.35,95%CI[-33.60,-9.09];I2=81%;P=0.0006;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18.31,95%CI[-35.44,-1.18];I2=94%;P=0.04;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8项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79项研究由于缺少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我们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临床证据体质量评估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共有两项meta分析、52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17%(9/54)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2%(1/54)的证据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20%(11/54)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72%(39/54)的证据仅报告替代结局指标,43%(23/54)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57%(31/54)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19%(10/54)的证据报告小柴胡汤的化裁组成,0%的证据可被评估为实用性研究,4%(2/54)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meta分析研究。共有两项meta分析,7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两项病例系列报告研究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22%(18/81)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1%(1/81)的证据既报告了全因死亡率又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19%(15/81)的证据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36%(29/81)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12%(10/81)的证据报告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7%(6/81)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58%(47/81)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4%(36/81)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9%(3/33)报告了针灸疗法的个体化裁,0%的证据报告了医疗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0%的研究可被评估为优效性研究或实用性研究,4%(3/81)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RCT研究。结论:1.获得的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并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未达到所需样本量,因此结论尚不能确证。2.获得的针灸疗法(穴位注射、中药贴敷、手针、艾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手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手针、艾灸、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针灸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但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且未达到所需样本量,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因此关于针灸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有益性结论尚不能确证。而对于针灸疗法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胀事件的风险,同样由于只有一项研究能够提供数据,未达到所需样本量,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其结论同样不能确证。3.纳入的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均具有高风险偏倚,研究质量均很低。未来的研究应该对于研究人群的诊断标准以及合并疾病进行更严格清晰的限定,并且应针对不同的合并疾病进行分层随机;应设计更长随访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更多针对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并应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替代结局指标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的关系。对于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小柴胡汤方剂组成、不同的剂量以及不同的疗程进行试验设计;更多设计对比小柴胡汤与安慰剂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对于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如激光针刺等更多疗法,或者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更多设计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4.由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是证据体中证据等级最高者,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前,先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中获得各种误差最小化、质量最高的证据,并且在进行系统综述时运用试验序贯分析以及GRADE分级以辅助评价证据体的质量。5.运用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发现目前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我们提出提高中医临床证据质量的相关建议:在未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应对导致高风险系统误差的试验要素(如随机化、盲法、随机分配隐藏、不完整的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进行严谨的设计、实施和报告;应设计足够样本量以及多样性参与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减少随机误差;应更多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应在研究设计阶段即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参与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详细报告;应设计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尽可能的进行实效性及优效性研究;针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对于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试验设计和实施阶段清楚定义个体化裁的细节,并制定医疗干预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6.“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可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的证据体质量的可视化及证据评估,与目前常用的偏倚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以及Grade分级标准既相互支撑,又可弥补后两者对于设计误差具体影响因素评估的不足。

刘慧燕[8](2018)在《CK18片段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CK18分解片段血清学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情进展导致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探讨CK18血清学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科及感染科、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肝病科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252例,诊断符合2000年第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依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实验组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轻度组、慢性肝炎中度组、慢性肝炎重度组、肝硬化组,并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分别检测实验组、健康对照组的血清CK18分解片段M30及M65水平,并做组间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组各组与对照组间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慢性肝炎病情进展,ALT、AST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2.随着病情的加重,白球比数值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CK18片段M30及M65含量在健康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各组中呈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健康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各组、肝硬化组分别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健康对照组、慢性肝炎各组、肝硬化组之间各两两比较,各组间CK18片段M30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慢性肝炎重度组与肝硬化组组间CK18片段M30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与慢性肝炎各组间、健康组与慢性肝炎重度组间、健康组与肝硬化组间、急性肝炎组与慢性肝炎重度组、急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间CK18片段M65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轻度组三组间两两比较,CK18片段M65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中度组三组间两两比较,CK18片段M65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轻度组与慢性肝炎中度组、慢性肝炎轻度组与慢性肝炎重度组间CK18片段M65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血清CK18分解片段M30、M65含量逐渐升高,提示CK18片段对慢乙肝病情进展有临床价值。根据以往对于CK18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方面的相关研究结果,推测CK18对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进展有临床价值。其中CK18片段M30含量在慢性乙肝病情进展早期即出现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推测CK18片段M30可能对于慢乙肝肝纤维化早期诊断较敏感,CK18片段M65含量在慢乙肝病情进展晚期升高更加明显,推测血清CK18片段M65可能对肝纤维化的提示更具有特异性。

贾晓归,李鲜[9](2017)在《疏肝补脾降糖方治疗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疏肝补脾降糖方治疗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肝补脾降糖方。两组患者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2.10%和8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血糖改善状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补脾降糖方治疗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疗效较好,可显着降低临床症状积分,提高肝功能,降低血糖。

焦一鸣,王放,蒋玲霞[10](2016)在《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地位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1978—1990年,由于现代医学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认识不足,尚无特异性以及明显疗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经历代医家在漫长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类似疾病的理论及临床经验,在改善临床症状和部分生化指标上,其疗效优于现代医学,因此得到了国内医学界的认可及尊重,多次收录于《慢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指南),为当时防治病毒性肝炎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但1995年后推出的《慢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已基本见不到中医药辨证论治的身影,而是以中药制剂的形式出现,中医药实际处于配角地位。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地位由主角下降到配角,以至于目前已不推荐使用中医辨证论治了,只剩下中药制剂,说明中医药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已明显落后于现代医学的发展,若中医药工作人员不思索加速发展的措施,将面临淘汰的可能,我们应敢于承认这个现实,了解自己的缺陷,找出奋斗目标。

二、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3)老年病毒性肝炎病人继发肝硬化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方法
    1.3 危险因素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血清MMP-2、TIMP-1、Cys-C和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2.3 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的单因素分析
    2.4 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硬化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丙肝的流行病学
        1.1.1 全球的疾病负担
        1.1.2 各地区流行状况
        1.1.3 全球基因型分布
        1.1.4 传播途径
        1.1.5 特殊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1.1.6 我国的丙肝流行病学研究
    1.2 HCV病原学
    1.3 HCV感染的自然史
    1.4 丙肝的预防与诊治
        1.4.1 预防措施
        1.4.2 实验室检查
        1.4.3 诊疗及管理
        1.4.4 抗病毒治疗
    1.5 防治丙肝面临的挑战
        1.5.1 WHO的战略目标
        1.5.2 我国丙肝防治面临的挑战
        1.5.3 HCV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5.4 HCV筛查策略
        1.5.5 HCV筛查方法
第2章 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HCV抗体的检测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3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布
        2.3.2 研究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2.3.3 不同性别、年龄间HCV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2.3.4 HCV抗体阳性患者年龄分布
        2.3.5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情况
        2.3.6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2.3.7 不同科室HCV抗体阳性情况
        2.3.8 全国丙肝抗体检测情况推算
        2.3.9 加强医院内丙肝筛查管理建议
    2.4 讨论
第3章 丙肝病毒感染快速筛查方法的效能评价
    3.1 研究方法
        3.1.1 总体方案设计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步骤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考核试剂检测
        3.2.2 参比试剂1检测
        3.2.3 血样采集及处理
        3.2.4 血清样本检测
        3.2.5 数据收集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受试者分布
        3.3.2 各中心检测情况
        3.3.3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3.3.4 检测结果描述性统计
        3.3.5 考核试剂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6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1的一致性
        3.3.7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2的一致性
        3.3.8 参比试剂1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9 参比试剂2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10 自采自测使用方式的适用性
        3.3.11 病毒学阳性检出率
        3.3.12 假阴性结果分析
        3.3.13 低滴度样本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本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证候漂变的证素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终止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基础治疗
        2.2 观察指标
        2.3 随访内容及相关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基线资料
    2 证素分布特征
        2.1 证素积分≥70 分的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2.2 证素积分≥70 分的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2.3 所有病位证素(无论是否≥70 分)积分对比及证素分布情况
        2.4 所有病性证素(无论是否≥70 分)积分对比及证素分布情况
讨论
    1 研究CHB合并NAFLD的意义
        1.1 CHB合并NAFLD的流行病学
        1.2 CHB合并NAFLD的发病机制
        1.3 CHB合并NAFLD的疾病进展及抗病毒疗效
    2 CHB合并NAFLD的中医临床研究
        2.1 中医学对CHB合并NAFLD的认识
        2.2 CHB合并NAFLD的中医药治疗
    3 合并NAFLD的 CHB肝郁脾虚证的证候漂变
        3.1 证候漂变概念的提出
        3.2 证候漂变的临床观察
    4 证素在合并NAFLD的 CHB肝郁脾虚证证候漂变中的运用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基线资料特征
        5.2 证素分布特征
    6 干预治疗对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
    7 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指征
    附录 B:知情同意书
    附录 C:肝活检知情同意书
    附录 D:四诊信息采集表
    附录 E:肝组织炎症坏死、纤维化分期标准
    附录 F:临床病例记录表
    附录 G:中英文对照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无创诊断技术评估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2.1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3.2.2 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3.1 纳入标准
        3.3.2 排除标准
    3.4 检测仪器
    3.5 研究方法
        3.5.1 一般资料
        3.5.2 实验室检查
        3.5.3 彩超检查
        3.5.4 瞬时弹性成像检查
        3.5.5 内镜检查
    3.6 分组方法
    3.7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对比
    4.2 与EV严重程度相关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4.3 与EV严重程度相关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4.4 预测重度EV的模型构建
    4.5 RPR、GPR、PSR与重度EV的相关性分析
    4.6 模型、RPR、GPR及PSR预测重度EV的效能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7)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灸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一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与综合的重要性和方法学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证据评价的工具现状及研制新的多维质量评价工具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CK18片段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分组
    1.3 排除标准
    1.4 伦理学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B超资料
    2.2 FibroScan检查
    2.3 CK18 片段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各组间的一般特征、实验室指标及LSM值比较
    3.2 各组间CK18片段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疏肝补脾降糖方治疗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1.5.2 观察组
    1.6 观察指标
    1.7 疗效判定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TBIL、ALB积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2h PG、Hb Alc积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10)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地位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角地位
2 配角地位
3 讨论

四、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病超声诊断指南[J].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05)
  • [2]关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的管见[J]. 何小敏,咸建春.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0(12)
  • [3]老年病毒性肝炎病人继发肝硬化危险因素分析[J]. 王立蓉,俞谦,孟桂霞,殷国庆,王庆强,臧桂珍. 实用老年医学, 2020(06)
  • [4]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D]. 刘丽莉. 吉林大学, 2020(08)
  • [5]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证候漂变的证素分布特征[D]. 王佳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无创诊断技术评估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D]. 蒋孟书. 吉林大学, 2020(08)
  • [7]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D]. 孔德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CK18片段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D]. 刘慧燕. 青岛大学, 2018(02)
  • [9]疏肝补脾降糖方治疗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研究[J]. 贾晓归,李鲜. 中医学报, 2017(08)
  • [10]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地位的变化[J]. 焦一鸣,王放,蒋玲霞. 中医学报, 2016(11)

标签:;  ;  ;  ;  ;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