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利文献的作用及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唐忠[1](2021)在《支持产品概念设计的专利知识挖掘方法及其原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概念设计是产品创新的核心,是一种基于知识驱动的问题求解过程,其实质是对知识进行迁移和重组的过程。作为创新设计的产物,专利文献成为了一种新的激发设计者获得创新灵感的知识资源,它与产品创新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如何从海量专利文献中挖掘并利用专利知识辅助概念设计就成为了产品创新设计的关键。专利文献的分类和检索是专利知识挖掘与支持产品概念设计的必要工具和重要研究内容。本论文以中文专利文献为研究对象,以获取产品概念设计所需知识为目的,从专利分类和专利知识检索的角度出发,对其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和支持产品概念设计的方法与工具进行研究,提出了支持产品概念设计的专利知识挖掘新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现有概念设计求解过程模型的相关研究,对构成概念设计求解过程模型的设计元素信息进行分析,构建了专利知识辅助产品概念设计的需求-功能-原理-结构(Requirement-Function-Principle-Structure,RFPS)过程模型,建立了功能基来规范表达该模型中的功能,并对模型中各层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2)以现有的几种特征权重计算方法为例,首先分析并阐述了专利分类中如何合理地对测试集专利进行特征权重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种无监督特征权重计算方法。然后,针对目前有监督词语权重方法在专利分类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建立了一种融合词-文本-类别的多层次专利特征权重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累积剩余熵提出了一种有监督词语权重方法。最后,针对无监督和有监督特征权重计算方法均未考虑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问题,构建了加权词向量并引入证据理论、圆周卷积和卷积神经网络来完成加权词向量的合成。更进一步地,为了解决传统向量空间模型存在的稀疏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的向量空间模型来实现专利的特征权重计算。通过实验分别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根据专利中所蕴藏的设计知识的特点,分别用动名词词组(动词+名词对)、动词和名词代表专利中的功能知识、原理知识和结构知识,完成了专利知识的表示。以Stanford Corenlp为词性标注工具,阐述了专利知识的提取规则。针对专利中的附图知识,给出了从专利中提取专利附图的算法。建立了以专利标题和摘要为索引的专利知识组织与存储策略,为进一步地实现专利知识的检索提供了支持。(4)作为利用专利知识的必要工具之一,专利知识检索决定了专利知识应用(即迁移与重组)的效率与效果。针对关键词检索方法会出现使用同义词的现象以及关键词不能充分表达检索意图的问题,根据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建立了意图单元来识别与理解检索意图,提出了基于IPC的专利知识检索方法,并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计算流程。考虑到每个意图单元和每个专利中所包含的功能动词数不可能完全彼此相同,分别从IPC和专利中提取了完整的用于描述动作的功能动词集,进而定义了用于专利知识检索的功能绝对性指标,解决了专利知识检索中仅用余弦函数计算相似度存在的问题,提高了专利知识检索的准确性。(5)以前述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发了支持产品概念设计的专利知识挖掘原型系统(Patent Knowledge Mining Prototype System,PKMPS)。将PKMPS应用于压水型反应堆辐照样品孔塞的创新设计中,展示了PKMPS各功能模块的窗口布局,同时详细介绍了各功能模块的操作规则与使用方法。初步验证了PKMPS在辅助产品概念设计上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卜和蛰[2](2020)在《面向机械产品专利的机构信息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飞速发展,企业需要为产品创新设计快速获取大量设计知识。专利文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明知识载体,能够提供大量有效的创新知识服务于产品设计。机械产品的运动机构自动识别与提取有助于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创新质量。但针对专利文献,目前尚缺乏专利文本的运动机构自动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论文将根据专利文献的制度约束与文本信息的表达特点,研究机械产品专利的机构信息智能化获取方法。通过分析专利文献中机构信息相关的目标提取文本,制定面向中文机械产品专利的机构信息自动识别与提取思路。根据专利文献组件名称的制度约束,建立机械零部件名称的自动识别与提取方法。运用汉语分析方法、语义相似度计算和知识图谱,自动获取机械产品专利的连接单元体语义。通过连接关系的属性识别,实现机械产品专利的运动机构信息智能化获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构信息目标提取文本分析。分析专利文献各个专利文本蕴含的技术知识,构建机械产品专利的技术方案模型,确定运动机构提取的目标提取文本,制定运动机构信息自动识别与提取的策略。(2)组件信息自动识别与提取。通过分析提炼专利文献撰写规则对组件名称的制度约束,制定面向中文专利文本的组件名称提取策略;构建组件名称左右边界词的判定方法和机械零部件名称的切分标记词库;建立识别组件名称的特征标签,提出中文专利组件名称的精确提取方法。(3)连接单元体语义自动识别与提取。分析专利文本中连接单元体语义的语义特征词,构建机械领域表示连接关系的关系指示词词库;结合专利文献描述语句的表达特点与汉语语义分析,制定连接单元体语义的提取规则;利用相似度计算方法识别专利文本中连接单元体语义句式类型,对指定句式类型进行知识图谱要素的转换。(4)运动机构信息识别。基于识别的连接单元体语义,通过识别连接关系的动、静属性进行构件识别,通过识别动连接属性的运动副类型进行运动副信息识别,进而达到机构信息识别与提取的目的。以中文机械产品专利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黎伟洋[3](2020)在《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中,知识是产品创新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能有效辅助设计者创新。我国高速列车制造商为进入国际市场,急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速列车创新设计是一个需求驱动,技术牵引的过程,有效获取客户需求、行业技术等创新设计所需的知识,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获取方法在获取这部分内容时,存在获取不及时、不准确、费事费力等问题。因此,本文将以科研项目和企业需求为基础,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实时、自动地获取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对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进行了分析,针对其特点,提出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技术研究的研究框架,并制定了总体技术路线,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研究了基于知识挖掘的多主体客户需求动态获取方法。针对乘客,首先,从社交网络平台获取乘客发文数据;然后,通过构建文本分类器去除文本噪声;最后,采用K-means算法进行发文的主题聚类,并从中获取乘客需求项及其偏好。针对运营商,首先,从制造商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中导出运营商原始需求数据;然后,采用均值和众数填充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填补;最后,根据历史需求水平的变化情况计算其变异度,从而完成多主体客户需求的获取,为创新设计提供方向。(3)研究了基于知识挖掘的行业技术动态获取方法。首先,从专利网站中获取专利文献数据;然后,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文献中获取技术、功效词;其次,基于哈工大同义词词林计算词语间语义相似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K-means语义聚类,提取出技术项和功效项;最后,根据专利主题挖掘出技术相关的功效、产品结构,并计算技术的生命周期和技术所属企业占比,从而获得技术及其相关的属性,为创新设计提供手段。(4)在完成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将知识进行可视化展示和管理,为工程师后续进行创新设计提供数据基础。
林超然[4](2020)在《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研究 ——以3D打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面对以技术保护为导向的国际环境,摆脱技术依赖、全面提升我国技术水平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受限于创新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关键共性技术是社会技术构成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开发关键共性技术,能够保障国家产业安全、推动创新型集群发展、指导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选择、实现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并带动多产业协同升级。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主体缺位、搭便车等问题,导致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阻碍了我国技术创新由追赶向超越转变之路。因此,通过科学手段识别关键共性技术,预测关键共性技术未来趋势,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的对策建议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首先在梳理和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关键共性技术等概念的概念、内涵和特征;通过专利计量理论、共现理论以及技术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关键共性技术的理论背景;基于国内外研究趋势构建了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研究框架,并根据研究框架对本研究的总体逻辑思路做出解析。其次,基于本研究所提出的关键共性识别及预测的研究框架,设计了数据的采集思路,研究选择以专利数据作为技术信息来源,并以3D打印技术为例,构建了专利检索表达式获得3D打印相关专利数据,经过专利文本预处理以及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模型聚类,获得了3D打印技术主题类别信息以及时间趋势。再次,从动力因素、微观基础以及宏观表现三方面探讨了技术主题演化机理,并通过演化博弈仿真分析,验证了演化假设;基于这些假设条件,得到3D打印相关技术主题的混淆关系以及转移关系,为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提供了分析基础。接下来,基于共现理论和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构建了关键共性技术的识别框架,使用Viterbi算法识别专利文献中的专业术语,通过将技术主题的共类特征数值化,作为共性程度的度量,将技术主题节点在技术演化转移网络中的关键程度作为技术关键性的表征,并使用Page Rank算法衡量技术主题的关键性。应用该框架得到3D打印技术的关键性度量以及共性程度度量,进而识别得到3D打印技术领域种的关键共性技术;为验证识别框架的准确性,将识别结果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所提出关键共性技术做以对比,对比显示识别结果相关程度较高。随后,结合LDA主题模型以及HMM模型,预测3D打印技术主题研发趋势、3D打印技术主题研发结构,并从短期、中期和长期角度预测未来3D打印技术领域中关键共性技术构成;采用灰色预测、IPC分类号聚类方法作为对比,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且预测准确程度优于对比方法;通过随机剔除原始数据后重复实验验证了本研究方法的稳健性。最后,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角度提出促进我国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构建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配套服务工作、建立政企以及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机制等,强调国家扶持、中介服务专业化、技术共享、技术创新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快我国3D打印关键共性技术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框架总体效果较好,识别精度高、预测结果准确且稳定性较高。3D打印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案例中,共得到31个技术主题,其中底座、降噪减震以及喷头技术是目前研发热点,激光粉末成型技术、可循环技术、彩色打印技术、打印头技术、义齿打印技术、打印过程中冷却散热技术、底座技术以及树脂光固化技术为3D打印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未来针对喷头、作业平台等技术主题的研究将逐渐减弱,而激光聚焦、打印头、彩色打印、可循环、物料/送料、控制以及义齿等技术主题,将成为未来几年的研发焦点,是值得投入研发力量的重要研发方向。
刘刚[5](2020)在《基于文本挖掘的产品专利设计知识提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早期专利挖掘建立在结构化着录项数据基础上,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的兴起,专利挖掘逐步向以非结构化数据为数据源进行深层次挖掘的方向发展。本文首先对进行深层次专利挖掘所采用的专利术语提取、文档建模、专利分类聚类、知识提取等技术现状进行综述。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基于语义信息的特征词选取及文档建模研究、专利文献二类聚类分析研究、针对聚类结果提取其设计知识研究。其次,本文着重介绍了研究过程中采用到的文本挖掘技术,并对文本挖掘的技术特点及其一般流程进行总结。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词语词性改进专利关键词识别算法,提出结合语义信息选取专利文献特征词的方法。针对选取的特征词计算其TF-IDF值,并建立向量空间模型(VSM),完成自然语言到数学模型的映射。基于组合创新的思路,提出从二类专利文献聚类结果中提取设计知识的算法。在该算法中以VSM模型为研究对象,以余弦相似度为衡量文本相似的标准,应用k-means算法对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在同聚类结果中计算设计知识的新颖值并排序,异聚类之间参考各设计知识间的相容性形成设计知识矩阵,供设计人员参考,设计人员可以逐个分析矩阵元素,选取具有创新设计点的知识进行方案改良设计。将理论成果进行应用,结合研究中提出的算法以及研究成果,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设计并实现了产品专利设计知识提取系统,可以针对专利文献进行产品设计知识提取。
张月[6](2019)在《基于专利文本挖掘的技术集群研究》文中提出在技术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技术集群已成为技术发展优势的重要模式,科学技术决策受技术集群分析的影响,能否在未来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也由它所决定。专利文献包括了世界范围内九成以上的技术情报,与一般的技术类期刊信息相比提前五年左右。鉴于此,本文从知识学习的角度出发,以R-studio和LogletLab2软件为工具,提出了技术集群研究的新思路:主要为技术集群的分类及发展趋势预测。本研究在分析了专利文献、技术集群、文本挖掘之间的联系,提出了通过专利文本挖掘的方法对技术集群展开研究的算法。首先,对专利文献的文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其次,提取专利文本全文的重点词以及词频,并依据此构建相关系数矩阵;再次,通过系统聚类算法实现专利文献的聚类并提出了技术集群分类的方法;最后,识别出不同技术集群,运用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描述技术集群生命周期发展曲线,分析技术集群所处的发展阶段,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为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本文以煤化工技术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收集908篇专利文献,构建了用于存储专利文献的数据库,使用R-studio软件对专利文献的全文进行预处理,得到56个关键词及其词频,构建了相关系数矩阵;对煤化工技术专利进行聚类分析,将煤化工细分为六大技术集群:污水处理技术、煤气净化技术、煤气化技术、传统煤化工、污染物监测技术以及煤液化技术;最后借助LogletLab2软件绘制出六大技术集群发展曲线,判断出传统煤化工技术已经进入衰退期,污水处理技术和污染物检测技术处于发展期,煤气净化技术、煤气化技术和煤液化技术发展进入成熟期,煤化工技术正向着更加环保、环保、可靠、高效的方向发展。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王郁鑫[7](2019)在《文本挖掘在专利文献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保护知识产权,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的做大做强至关重要。申请专利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有效措施,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更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虽然每一篇专利文献都有其详细的IPC分类号,但是专利文献具有数量大、增长快和文本非结构化的特点。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难以发现专利文献中所隐含的大量技术信息和知识,专利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文本挖掘技术为深度分析专利文献提供了可能。运用文本挖掘的理论和工具来分析专利文献,可以有效地导航企业的创新研发,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处理和分析专利文献,探讨了文本挖掘技术在专利文献分析中的应用。在硕士研究中选择文本聚类为切入点,针对传统的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Word2Vec的文本距离计算公式W2vdist;针对传统的聚类算法缺乏稳定性和精度的问题,本文结合萤火虫算法和W2vdist,提出了一种融合萤火虫算法和K-Medoids算法的新型算法K-OFA。最后,设计实现了一个专利文本挖掘系统。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文本挖掘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文本挖掘技术在专利文献分析中的应用场景。(2)针对文本语义相似度无法很好度量的问题,基于Word2Vec工具,结合LDA主题模型和EMD距离,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文本距离计算公式W2vdist。(3)传统的萤火虫算法存在收敛慢、易早熟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对萤火虫算法进行了优化,然后运用类比的思想,将改进后的萤火虫算法应用于文本聚类。(4)设计了相关的实验,测试了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的聚类效果。(5)基于.NET Framework平台,设计实现了一个专利文本挖掘系统。以具体的功能模块为例,简述了基于三层架构的系统开发过程。
乔征[8](2018)在《基于网络的专利信息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大数据为平台,以计算机存储设备为载体的电子信息越来越多。专利信息是当代社会极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它蕴含了很多的有用信息,它能够反应科技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充分利用好可利用的专利信息,可以了解世界的技术发展趋势、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等信息,有助于技术人员拓展思路,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从而在本职岗位上更好地探索新的技术领域、开发新的技术方法和寻求新的技术方向。专利申请是获得专利权的必经程序,专利权的获得,要由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批准后颁发证书。关于专利的申请,世界各国专利法的基础要求基本一致,然而专利文件的特点是以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摘要这些非结构化文档为主,并附有说明书附图、摘要附图等多媒体数据,随着专利数量的急剧增长,依靠人工手段寻找有用专利信息,并进行快速有效的专利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本课题不仅分析了专利信息检索系统的现状,而且对专利信息检索系统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研发一套的查准率和查全率较高的专利信息检索系统。本系统基于经典的信息检索模型,通过网络实时更新的专利文件作为一般数据库,运用计算机软件,从专利资料中抽取出关键词,形成术语数据库,一般数据库和术语数据库共同作为生成索引文件的数据库。本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登陆管理、专利文献的检索、专利文献的分析和专利文献下载四个功能模块。
黄颖[9](2018)在《基于专利文献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发展变革的步伐日益加速,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连续过程,涵盖从科学研究到产品市场的各个环节。技术创新中技术竞争力的提升并不取决于所有技术的发展进程,而是依靠那些具有巨大潜力、可能影响未来技术走向的少数关键技术。如何有效地识别并追溯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脉络已经成为技术管理领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关注的重要命题。本论文围绕技术管理领域中对于技术演化路径识别这一核心问题,以专利文献为基础,采用文献计量学、文本内容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技术演化理论架构→技术演化中的生命周期识别→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领域与主题的变迁→技术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主路径分析”为研究主线,提出了一套系统可行的技术演化路径分析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梳理技术演化的动因与理论依据。在明晰技术演化和技术演化路径相关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演化的四个理论基础(技术范式理论、路径依赖理论、技术组合理论和技术进化理论),探究了基于“需求拉动”和基于“技术推动”不同动因下技术演化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技术演化路径内涵的剖析以及相关概念(如技术路线图等)的辨析,为后续构建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方法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提出基于引文网络演化的技术生命周期识别方法。技术演化在不同的周期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技术内容和演化特征,分析技术生命周期是刻画技术演化路径的重要基础。本论文从动态视角构建基于专利直接引用的引文演化网络,将引文网络中节点与引用关系的增长过程模拟成城市化形态发展进程,通过绘制历年累积专利引文网络结构演化,对比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特征和拟合曲线得到技术生命周期的时间范围。从动态的引文网络演化视角描述生命周期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技术演化进程与特征,并且只关注那些存在专利引用的节点和连接弧,可以有效地减少由噪声数据和冗余数据引起的误判。第三,提出基于专利分类与专利文本的技术领域与技术主题演化分析方法。为避免由单一信息源无法准确发掘专利文献之间不同维度关联的缺陷,本论文基于技术专利分类号的共现关系构建共类分析网络,通过社区发现算法来识别不同技术发展阶段的技术子领域分布,追溯不同技术领域的兴起、发展与更迭情况;同时基于专利标题文本提取技术主题词,运用隐含狄利克雷分配模型构建专利文档与技术主题的对应关系,从主题相似性角度追溯技术主题的新生、衍生、融合和消亡情况,最终实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技术领域的演化情况进行全方面的剖析。第四,提出基于专利家族关键主路径的技术演化主路径识别方法。专利引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专利技术之间的演进关系,本论文针对主路径分析的构建要素,提出基于专利家族而非单个专利的专利引文网络构建方法,提高了引文网络的规模和密度,从而发掘出更多潜在引用关系;通过区分专利审查员和发明人的引用权重,提高了重要专利被囊括在关键主路径上的可能性;构建全局视角下提取关键主路径的方法体系,从而更加准确地描绘出技术演化的发展脉络,避免因过度选择性遗漏重要技术发展分支。
闫哲[10](2018)在《国家和区域视角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专利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专利质量问题正逐渐引起关注,提高专利质量已成为中国创新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国开始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其中新兴产业是进行专利质量提升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抓手。但采取何种举措提升新兴产业专利质量,亟需开展相关实证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各区域之间经济、科技水平差异较大,研究中国专利质量需要进一步考虑区域间的异质性问题。在上述背景之下,本文选取集成电路制造、石墨烯和高速铁路作为典型新兴产业,综合采用专利计量学、多指标综合评价、计量经济学等多种方法,基于大样本数据,分别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对我国典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究什么是专利质量,如何评价专利质量,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相比专利质量上的差距具体如何,在国内区域层面的质量差异具体如何,专利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各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路径和实际作用效果如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我国新兴产业专利质量的对策建议。(1)专利质量的概念界定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专利质量与专利价值概念的辨析,从技术质量、法律质量和经济质量三个分维度对专利质量概念进行界定,并基于三个质量分维度及专利质量形成的四阶段过程-专利创造、专利申请、专利审查、专利授权后,分别构建了适用于单项及整体专利质量测度的“三维度-全过程”专利质量评价体系。(2)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我国专利质量区域测度研究。本文首先对三个典型新兴产业分别建立技术分类体系和中文专利检索策略,并下载数据构建新兴产业中国发明专利数据库;随后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各区域各产业进行专利质量测度,并基于中国专利奖评奖结果进行检验;最后从时间分布、创新主体类型、技术子领域、质量分维度及微观专利质量分布等多角度系统揭示了典型新兴产业区域专利质量的差异性特征。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得出各区域在典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存在明显差异。(3)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我国专利质量国际测度研究。本文首先根据所构建英文专利检索策略下载专利数据建立新兴产业国际发明专利数据库;随后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开展专利质量测度,并基于各国家/地区的产业现实发展情况进行检验;最后从发展趋势、创新主体类型、技术子领域、申请专利局、质量分维度等多个角度对比了典型新兴产业中国专利质量与世界典型国家/地区的差距。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得出我国专利质量与典型国家/地区相比总体存在差距。(4)我国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本文首先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实地访谈和文献调研识别出五类共58个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基于关注度排序发现专利资助政策、专利审查标准与质量等因素较为重要;随后在对现有模型进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并根据所构建模型,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揭示了重要影响因素对专利质量的具体作用路径。研究还得出创新主体类影响因素更为重要、专利促进政策应注重提升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和专利管理水平等结论。(5)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我国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本文选择上一部分所识别出的各类别中较重要影响因素,综合采用变系数和不变系数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揭示了影响因素对区域层面典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及不同分维度的具体作用,并从仅针对企业专利和分析间接作用两方面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研究得出专利权人研发投入的提高、区域专利资助政策资助阶段的后移、我国第三次专利法修订、专利审查标准的提高、专利代理质量的提升及所在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等因素对新兴产业专利质量或其中具体质量分维度的提升有明显促进作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于各区域专利发展战略定位,从技术质量、法律质量和经济质量三个维度提出推动新兴产业专利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发现对于集中精力和资源着力解决现阶段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专利文献的作用及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利文献的作用及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支持产品概念设计的专利知识挖掘方法及其原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产品概念设计概述 |
1.2.1 产品创新设计相关概念 |
1.2.2 概念设计的内涵 |
1.2.3 概念设计过程模型的研究 |
1.3 辅助产品创新设计的功能基和专利知识研究 |
1.3.1 产品功能的定义与表达 |
1.3.2 功能基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研究 |
1.3.3 基于专利知识辅助产品创新设计的研究 |
1.4 面向产品创新设计的专利分类与检索研究 |
1.4.1 面向产品创新设计的专利分类研究 |
1.4.2 面向产品创新设计的专利检索研究 |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2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体系架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
2 专利知识辅助产品概念设计过程模型及其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基于功能基的概念设计求解过程模型 |
2.2.1 功能基的建立 |
2.2.2 建立基于功能基的概念设计求解过程模型 |
2.3 专利知识辅助产品概念设计过程模型 |
2.4 基于功能基的专利分类关键技术 |
2.4.1 专利获取及其标签设定 |
2.4.2 专利成分选择及预处理 |
2.4.3 特征选择与专利向量化表示模型 |
2.4.4 专利分类算法与分类性能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功能基的专利分类特征权重计算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专利分类中测试集专利特征权重计算方法分析 |
3.2.1 现有的无监督特征权重计算方法分析 |
3.2.2 现有的有监督特征权重计算方法分析 |
3.3 无监督的专利特征权重计算方法 |
3.4 有监督的专利特征权重计算方法 |
3.4.1 融合词-文本-类别的多层次专利特征权重计算模型 |
3.4.2 基于累积剩余熵的专利特征权重计算 |
3.5 基于语义的专利特征权重计算方法 |
3.5.1 词向量模型及基于词向量的专利特征权重计算 |
3.5.2 基于加权词向量的专利特征权重计算 |
3.5.3 基于证据理论的专利特征权重计算 |
3.5.4 基于圆周卷积的专利特征权重计算 |
3.5.5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专利特征权重计算 |
3.5.6 基于语义向量空间模型的专利特征权重计算 |
3.6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3.6.1 无监督的专利特征权重计算结果与分析 |
3.6.2 有监督的专利特征权重计算结果与分析 |
3.6.3 基于语义的专利特征权重计算结果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支持产品概念设计的专利知识挖掘与检索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专利知识表示及其提取规则 |
4.2.1 专利知识的表示 |
4.2.2 专利知识的提取规则 |
4.3 基于国际专利分类表的专利知识检索意图识别与理解方法 |
4.3.1 问题的提出 |
4.3.2 建立基于国际专利分类表的意图单元 |
4.4 基于国际专利分类表的专利知识检索方法 |
4.4.1 功能动词的建立 |
4.4.2 基于国际专利分类表的专利知识检索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支持产品概念设计的专利知识挖掘原型系统及其应用实例 |
5.1 引言 |
5.2 系统开发环境及总体框架 |
5.2.1 系统开发环境 |
5.2.2 系统总体框架 |
5.3 专利知识挖掘原型系统开发及其应用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面向机械产品专利的机构信息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构信息识别、提取与表达研究现状 |
1.2.2 机械产品专利文本信息提取研究现状 |
1.2.3 连接单元体语义识别与提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机构信息识别与提取的目标文本分析 |
2.1 专利文献文本信息分析 |
2.2 机械产品专利的技术方案信息模型构建 |
2.2.1 机械产品专利技术主题 |
2.2.2 机械产品专利技术特征 |
2.2.3 机械产品专利技术方案模型 |
2.3 权利要求书制度约束分析 |
2.3.1 国内外权利要求书的文本格式 |
2.3.2 机械领域专利权利要求书撰写方式 |
2.4 机构信息目标提取文本与提取策略建立 |
2.4.1 系统组件名称目标提取文本 |
2.4.2 系统组件连接关系目标提取文本 |
2.4.3 基于目标文本分析的机构信息自动识别与提取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制度约束的机械领域专利组件信息自动识别与提取 |
3.1 专利文献中组件名称的制度约束分析 |
3.2 基于制度约束的组件信息提取策略制定 |
3.2.1 组件名称相关文本句式结构模型 |
3.2.2 组件名称左右边界词判定方法 |
3.2.3 基于制度约束的组件信息提取策略 |
3.3 基于统计规律与降噪算法的零部件名称切分标记词构建 |
3.3.1 右边界词编码规律统计与信息降噪算法 |
3.3.2 基于用词特征的左切分标记词构建方法 |
3.4 基于字频差值的同一特征标签组件名称提取 |
3.4.1 同一特征标签的组件名称集合构建 |
3.4.2 同一特征标签组件名称的精确提取方法 |
3.5 组件信息自动提取实验及结果分析 |
3.5.1 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评价指标 |
3.5.2 组件名称自动提取实验基本流程 |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句式规则的连接单元体语义自动识别与提取 |
4.1 机械产品专利语义分析与连接关系词词库构建 |
4.1.1 机械产品专利技术方案语义分析 |
4.1.2 机械产品专利连接单元体语义模型 |
4.1.3 系统组件连接关系词词库构建 |
4.2 连接单元体语义句法与句式分析 |
4.2.1 用户词典分词与自定义词性标注 |
4.2.2 基本短语分析与短语提取规则建立 |
4.2.3 基于短语提取规则的连接单元体语义提取过程 |
4.2.4 连接单元体语义句式分析 |
4.3 连接单元体句式词性相似度计算 |
4.3.1 词性集合元素相似度计算 |
4.3.2 词性序列相似度计算 |
4.3.3 词性序列综合相似度计算 |
4.4 连接单元体语义关系图构建 |
4.4.1 知识图谱表达模型 |
4.4.2 句式转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连接单元体语义的机构信息识别方法 |
5.1 机械产品机构信息模型 |
5.2 基于连接关系属性的机构信息识别 |
5.2.1 直接接触语句表达的机构信息识别 |
5.2.2 居中组件接触语句表达的机构信息识别 |
5.3 机械产品专利信息提取平台及机构信息提取实例 |
5.3.1 机械产品专利信息提取平台构建 |
5.3.2 机械产品专利机构信息提取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3)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客户需求挖掘研究现状 |
1.2.2 行业技术挖掘研究现状 |
1.2.3 我国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现状 |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 |
1.3.1 文章研究内容 |
1.3.2 全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技术分析 |
2.1 概述 |
2.2 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分析 |
2.2.1 创新设计知识定义 |
2.2.2 创新设计知识挖掘基本过程 |
2.3 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研究框架 |
2.4 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技术路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知识挖掘的多主体客户需求动态获取 |
3.1 概述 |
3.2 面向SNS的乘客需求动态获取 |
3.2.1 数据收集 |
3.2.2 基于规则及NB的数据处理 |
3.2.3 基于主题聚类的数据分析 |
3.3 面向PDM的运营商需求动态获取 |
3.3.1 数据收集 |
3.3.2 数据处理 |
3.3.3 需求水平变异度分析 |
3.4 实例分析 |
3.4.1 乘客需求获取 |
3.4.2 运营商需求获取 |
3.4.3 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知识挖掘的行业技术动态获取 |
4.1 概述 |
4.2 数据收集 |
4.3 面向NLP的专利文献数据处理 |
4.3.1 文本预处理 |
4.3.2 技术功效词抽取 |
4.4 基于语义聚类的专利文献数据分析 |
4.4.1 基于K-means的语义聚类 |
4.4.2 专利文献主题分析 |
4.4.3 主题共现关系获取 |
4.4.4 技术生命周期获取 |
4.4.5 技术占比获取 |
4.5 实例分析 |
4.5.1 数据收集 |
4.5.2 数据处理 |
4.5.3 数据分析 |
4.5.4 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实现 |
5.1 概述 |
5.2 系统分析 |
5.2.1 需求分析 |
5.2.2 用户分析 |
5.2.3 系统运行环境 |
5.3 系统方案设计 |
5.3.1 系统架构设计 |
5.3.2 系统功能设计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5.4.1 创新设计知识管理 |
5.4.2 创新设计知识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研究 ——以3D打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研究基础及框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专利文献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2.1.2 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2.1.3 关键共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2.2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理论基础 |
2.2.1 专利计量理论 |
2.2.2 共现理论 |
2.2.3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
2.3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框架构建及解析 |
2.3.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框架构建 |
2.3.2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框架的解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专利文献采集及聚类 |
3.1 专利文献采集及聚类方案设计 |
3.1.1 专利文献数据获取方案 |
3.1.2 专业术语识别方案 |
3.1.3 专利文献预处理方案 |
3.1.4 专利文献技术主题聚类方案 |
3.2 专利文献数据采集处理 |
3.2.1 案例产业选择 |
3.2.2 专利文献数据获取 |
3.2.3 专利文献预处理 |
3.3 专利文献数据技术主题聚类分析 |
3.3.1 LDA模型迭代次数确定 |
3.3.2 LDA模型主题数量确定 |
3.3.3 LDA模型结果及分析 |
3.3.4 技术主题分类准确性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主题演化机理及关键共性技术特征分析 |
4.1 技术主题演化机理分析 |
4.1.1 技术主题演变的微观基础 |
4.1.2 技术主题演变的宏观表现 |
4.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特征分析 |
4.2.1 技术主题共现主题词分布 |
4.2.2 技术主题混淆关系分析 |
4.2.3 技术主题转移关系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专利文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
5.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
5.1.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原则 |
5.1.2 关键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
5.1.3 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
5.1.4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
5.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
5.2.1 关键技术主题识别 |
5.2.2 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
5.2.3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
5.3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结果评估 |
5.3.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评估数据来源 |
5.3.2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评估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专利文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 |
6.1 关键共性技术预测模型构建 |
6.1.1 关键共性技术预测模型假设条件 |
6.1.2 关键共性技术预测初始HMM建立 |
6.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实证分析 |
6.2.1 技术主题研发趋势预测 |
6.2.2 技术主题研发结构预测 |
6.2.3 关键共性技术构成预测 |
6.3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准确性和稳健性评估 |
6.3.1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准确性评估 |
6.3.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稳健性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国家制度层面对策 |
7.1.1 构建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制度体系 |
7.1.2 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配套服务工作 |
7.1.3 建立政企以及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机制 |
7.2 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企业层面对策 |
7.2.1 企业应重视关键共性技术战略布局 |
7.2.2 以长期视角看待关键共性技术发展 |
7.2.3 促进企业间关键共性技术共研共享 |
7.3 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特定技术领域层面对策 |
7.3.1 攻克当前关键共性技术中的重点领域 |
7.3.2 布局未来关键共性技术中的新兴领域 |
7.3.3 增进关键共性技术的多样性和长期性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图表目录 |
(5)基于文本挖掘的产品专利设计知识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专利术语抽取研究现状 |
1.2.2 文档建模研究现状 |
1.2.3 专利分类研究现状 |
1.2.4 专利知识提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成果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本挖掘概述与分析 |
2.1 文本挖掘概述 |
2.2 文本挖掘技术 |
2.3 文本挖掘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专利文本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
3.1 专利文献数据 |
3.1.1 专利文献信息采集 |
3.1.2 专利文献结构分析 |
3.1.3 专利文献知识分析 |
3.2 PDF文本专利数据转换 |
3.3 专利数据清洗 |
3.4 专利文本分词 |
3.4.1 基于word组件的专利文本分词 |
3.4.2 基于jieba组件的专利文本分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专利关键词识别及特征词选取算法研究 |
4.1 专利关键词识别 |
4.1.1 专利关键词 |
4.1.2 专利关键词识别算法研究 |
4.1.3 实验结果 |
4.2 特征词选取 |
4.2.1 特征词选取算法研究 |
4.2.2 实验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专利聚类分析的设计知识提取算法研究 |
5.1 基于TF-IDF专利文档建模 |
5.1.1 文档建模 |
5.1.2 实验结果 |
5.2 专利文献聚类分析 |
5.2.1 K-means算法 |
5.2.2 基于二类聚类的专利文献聚类分析 |
5.2.3 实验结果 |
5.3 基于专利聚类分析的设计知识提取 |
5.3.1 同聚类结果内新颖性知识提取 |
5.3.2 异聚类结果间相容性知识判别 |
5.3.3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产品专利设计知识提取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系统分析与设计 |
6.1.1 系统概述分析 |
6.1.2 系统架构设计 |
6.1.3 开发及运行环境 |
6.2 功能设计与实现 |
6.2.1 系统的主界面 |
6.2.2 PDF转换模块 |
6.2.3 数据清洗模块 |
6.2.4 文本分词模块 |
6.2.5 特征词提取模块 |
6.2.6 聚类分析模块 |
6.2.7 设计知识提取模块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专利文本挖掘的技术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专利文献文本挖掘概述 |
2.1.1 专利文献文本挖掘研究现状 |
2.1.2 专利文献文本挖掘的相关技术 |
2.1.3 专利文献分析的软件 |
2.2 技术集群概述 |
2.2.1 技术集群理论概述 |
2.2.2 技术集群研究现状 |
2.2.3 技术集群趋势预测研究 |
2.3 现有研究评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方法 |
3.1 文本挖掘技术 |
3.1.1 文本挖掘概念 |
3.1.2 文本挖掘的过程 |
3.1.3 文本挖掘与数据挖掘比较 |
3.2 专利文献 |
3.2.1 专利概述 |
3.2.2 专利文献 |
3.2.3 专利文献主要检索工具 |
3.3 聚类分析 |
3.3.1 聚类分析概述 |
3.3.2 系统聚类 |
3.4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
3.4.1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3.4.2 技术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
3.4.3 技术生命周期测量 |
3.5 技术集群分类及趋势预测的步骤 |
3.5.1 专利数据库的选择和数据收集 |
3.5.2 专利文献的聚类分析 |
3.5.3 技术集群的识别 |
3.5.4 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趋势预测 |
第四章 基于专利文本挖掘的技术集群研究R语言实现 |
4.1 专利文本特征选择算法 |
4.1.1 R语言软件准备 |
4.1.2 专利文献文本预处理 |
4.1.3 文本特征提取 |
4.2 基于系统聚类的文本聚类分析算法 |
4.2.1 关键词聚类 |
4.2.2 专利文献聚类 |
4.3 技术集群分类 |
4.4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
4.4.1 logistic模型 |
4.4.2 趋势预测 |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煤化工技术为例 |
5.1 中国煤化工技术发展现状 |
5.1.1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5.1.2 煤化工技术发展现状 |
5.2 煤化工技术专利文献收集与预处理 |
5.2.1 专利文献收集 |
5.2.2 数据预处理 |
5.3 煤化工技术专利文献聚类分析与技术集群 |
5.3.1 专利文献关键词提取 |
5.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
5.3.3 技术集群分类 |
5.4 煤化工技术集群发展趋势预测 |
5.5 结果分析 |
5.5.1 聚类分析 |
5.5.2 技术集群分类分析 |
5.5.3 趋势预测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6.1 总结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7)文本挖掘在专利文献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本挖掘研究现状 |
1.2.2 专利文献分析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和组织架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和研究 |
2.1 文本挖掘 |
2.1.1 文本挖掘的基本概念 |
2.1.2 中文文本挖掘的关键技术 |
2.2 专利文献 |
2.2.1 专利文献的特征 |
2.2.2 专利文献的处理难点 |
2.3 基于文本挖掘理论的专利分析方法 |
2.3.1 基于SAO的专利挖掘方法 |
2.3.2 基于深度学习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 |
2.3.3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专利文本分析方法 |
2.3.4 基于本体的专利技术功效图构建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词向量的文本距离度量方式 |
3.1 常用的距离度量方式 |
3.2 Word2Vec模型 |
3.2.1 独热编码 |
3.2.2 Word2Vec简介 |
3.2.3 CBOW模型 |
3.2.4 Skip-gram模型 |
3.2.5 Word2Vec模型的优化 |
3.3 LDA主题模型 |
3.4 W2v_dist算法模型构建 |
3.4.1 可行性分析 |
3.4.2 专利文本集处理和词向量训练 |
3.4.3 基于词向量的主题距离度量 |
3.4.4 基于主题距离的文本距离度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萤火虫算法的文本聚类 |
4.1 常用文本聚类算法 |
4.1.1 Agnes算法 |
4.1.2 Diana算法 |
4.1.3 K-均值算法 |
4.1.4 K-中心点算法 |
4.2 萤火虫算法 |
4.2.1 萤火虫算法概述 |
4.2.2 萤火虫算法模型 |
4.3 K-OFA算法模型构建 |
4.3.1 可行性分析 |
4.3.2 K-OFA算法总体设计 |
4.3.3 多维标度法 |
4.3.4 萤火虫算法的优化 |
4.3.5 基于优化萤火虫算法(OFA)的文本聚类 |
4.3.6 K-OFA算法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OFA算法有效性分析 |
5.1.1 测试函数 |
5.1.2 实验过程 |
5.2 基于K-OFA算法的专利文本聚类 |
5.2.1 实验数据集 |
5.2.2 实验评价指标 |
5.2.3 实验结果 |
5.2.4 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专利文本挖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1 系统需求分析 |
6.1.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6.1.2 系统角色分析 |
6.1.3 系统动态执行过程 |
6.1.4 系统功能分析 |
6.2 系统结构设计 |
6.2.1 系统网络结构 |
6.2.2 系统层次结构 |
6.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6.3.1 数据库表关系设计 |
6.3.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6.4 基于三层架构的系统开发过程 |
6.4.1 密码校验 |
6.4.2 密码修改 |
6.4.3 文献列表显示 |
6.4.4 文献新增 |
6.4.5 文献删除 |
6.5 系统界面 |
6.5.1 登录界面 |
6.5.2 修改密码界面 |
6.5.3 专利文献表界面 |
6.5.4 文本分词界面 |
6.5.5 数据清洗界面 |
6.6 聚类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基于网络的专利信息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专利信息检索基础 |
2.1 三种经典的信息检索模型 |
2.1.1 布尔模型 |
2.1.2 向量空间模型 |
2.1.3 概率模型 |
2.2 专利文献的作用 |
2.3 专利信息检索相关技术 |
2.3.1 专利信息检索系统 |
2.3.2 专利信息检索系统的构成 |
2.4 专利信息检索性能评价 |
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3.3 系统功能结构划分 |
3.3.1 系统登录及注册模块 |
3.3.2 系统检索模块 |
3.3.3 数据分析模块 |
3.3.4 信息下载模块 |
3.4 系统安全设计 |
第四章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1 数据库的访问流程 |
4.2 数据库的架构 |
4.3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
4.4 数据表结构设计 |
第五章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1 系统设计原则 |
5.2 系统登录的实现 |
5.3 专利的检索实现 |
5.4 专利分析实现 |
5.5 数据下载实现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目的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测试用例 |
6.4 测试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专利文献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目前研究与存在问题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研究框架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技术演化路径的概念与相关理论综述 |
2.1 技术与技术演化的概念界定 |
2.1.1 技术的概念 |
2.1.2 技术演化的概念 |
2.2 技术演化的理论基础 |
2.2.1 技术范式理论 |
2.2.2 路径依赖理论 |
2.2.3 技术组合理论 |
2.2.4 技术进化理论 |
2.3 技术演化的动因分析 |
2.3.1 基于“需求拉动”的技术演化 |
2.3.2 基于“技术推动”的技术演化 |
2.4 技术演化路径的概念界定 |
2.4.1 技术演化路径的定义与内涵 |
2.4.2 技术演化路径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3章 基于引文网络演化模型的技术生命周期研究 |
3.1 引言 |
3.2 技术生命周期的内涵与辨析 |
3.2.1 技术生命周期的内涵 |
3.2.2 技术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辨析 |
3.3 技术生命周期的划分 |
3.3.1 基于宏观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划分 |
3.3.2 基于S曲线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划分 |
3.3.3 基于Hype曲线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划分 |
3.3.4 其他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划分 |
3.4 技术生命周期的识别方法 |
3.4.1 基于成长曲线法的技术生命周期识别 |
3.4.2 基于专利指标法的技术生命周期识别 |
3.4.3 基于综合指标法的技术生命周期识别 |
3.4.4 其他识别技术生命周期的方法 |
3.4.5 先前技术生命周期识别方法的特点与不足 |
3.5 专利引文网络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研究 |
3.5.1 专利检索策略制定与数据获取 |
3.5.2 专利信息提取与专利引文网络构建 |
3.5.3 专利引文网络中社区与连接弧指标计算与绘制 |
3.5.4 专利引文网络指标拟合曲线选取与拟合 |
3.6 案例分析:增材制造技术的技术生命周期研究 |
3.6.1 增材制造技术的专利检索策略制定 |
3.6.2 基于引文网络的增材制造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
3.6.3 与传统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的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专利技术领域与技术主题的识别与演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专利分类的技术子领域识别与演化研究 |
4.2.1 不同专利分类体系的特征分析 |
4.2.2 基于DWPI手工代码的共类分析网络构建 |
4.2.3 基于改进Girvan-Newman社区发现算法的技术子领域识别 |
4.2.4 基于专利分类的技术领域演化分析 |
4.3 基于文本内容分析的技术主题识别与演化研究 |
4.3.1 文本信息内容的提取与预处理 |
4.3.2 基于层次术语集的LDA主题聚类识别 |
4.3.3 主题演化关系的类型分析与判别 |
4.4 案例分析:增材制造技术的领域与主题识别与演化分析 |
4.4.1 不同阶段下增材制造技术子领域识别与演化分析 |
4.4.2 不同阶段下增材制造技术主题识别与演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专利家族关键主路径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研究 |
5.1 引言 |
5.2 主路径分析的要素识别与分析 |
5.2.1 主路径分析的要素识别 |
5.2.2 传统主路径分析的不足与改进思路 |
5.3 基于专利家族的专利引文网络构建 |
5.3.1 不同专利引文网络的构建要素 |
5.3.2 专利家族视角下的专利引文网络构建 |
5.4 基于引证相关度加权调节的主路径研究 |
5.4.1 节点连接弧权重的确定 |
5.4.2 主路径搜寻方法与方向的确定 |
5.5 案例分析:增材制造技术的技术演化主路径识别与分析 |
5.5.1 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关键主路径的识别与分析 |
5.5.2 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关键主路径的识别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主要知识产权机构专利文献类型识别代码 |
附录2 增材制造技术的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曲线) |
附录3 增材制造技术细分领域主要DWPI手工代码信息 |
附录4 增材制造技术各阶段技术主题的TFIDF数值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攻读学位期间负责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国家和区域视角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3.1 典型新兴产业选取 |
1.3.2 数据范围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专利基础理论 |
2.1.2 科学计量学理论 |
2.1.3 综合评价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现有的专利质量定义 |
2.2.2 现有专利质量评价研究梳理 |
2.2.3 现有专利产出影响因素研究梳理 |
2.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专利质量的界定、评价体系及分析框架 |
3.1 专利质量与专利价值的关系 |
3.2 专利质量概念界定 |
3.2.1 技术质量 |
3.2.2 法律质量 |
3.2.3 经济质量 |
3.3 评价体系构建 |
3.3.1 构建原则 |
3.3.2 “三维度-全过程”专利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3.3.3 与现有代表性评价体系的比较 |
3.4 分析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典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的区域测度研究 |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数据收集 |
4.2 典型新兴产业国内专利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构建 |
4.2.2 权重确定 |
4.2.3 评价结果检验 |
4.3 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国内区域专利质量测度总体情况 |
4.4 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国内区域专利质量差异比较分析 |
4.4.1 集成电路制造业 |
4.4.2 石墨烯产业 |
4.4.3 高速铁路产业 |
4.4.4 比较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典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的国际测度研究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数据收集 |
5.2 新兴产业国际专利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5.2.1 指标体系构建 |
5.2.2 权重确定 |
5.3 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国际专利质量测度总体情况 |
5.4 基于典型新兴产业的我国专利质量国际差距比较 |
5.4.1 集成电路制造业 |
5.4.2 石墨烯产业 |
5.4.3 高速铁路产业 |
5.4.4 比较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
6.1 研究问题 |
6.1.1 关键问题 |
6.1.2 相关研究进展 |
6.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6.2.1 研究思路 |
6.2.2 内容分析法 |
6.2.3 实地访谈 |
6.2.4 系统动力学方法 |
6.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专利质量影响因素识别 |
6.3.1 研究设计 |
6.3.2 基于实地访谈和文献调研的样本收集 |
6.3.3 编码过程 |
6.3.4 结果与讨论 |
6.4 我国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
6.4.1 模型借鉴 |
6.4.2 阶段-维度-效果模型 |
6.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专利质量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分析 |
6.5.1 系统边界确定 |
6.5.2 作用路径分析 |
6.5.3 结果与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典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7.1 研究问题 |
7.1.1 相关研究进展 |
7.1.2 关键问题 |
7.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7.2.1 研究假设与变量设计 |
7.2.2 数据来源 |
7.2.3 模型构建 |
7.2.4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
7.3 基于不变系数和变系数模型的实证分析 |
7.3.1 集成电路制造业 |
7.3.2 石墨烯产业 |
7.3.3 高速铁路产业 |
7.4 稳健性检验 |
7.4.1 针对企业专利的稳健性检验 |
7.4.2 针对区域经济水平间接作用的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推动我国新兴产业专利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
8.1 区域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协调发展的战略定位 |
8.1.1 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协调发展的含义 |
8.1.2 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
8.2 对策建议 |
8.2.1 技术质量维度 |
8.2.2 法律质量维度 |
8.2.3 经济质量维度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专利检索策略 |
附录 B:外文专利数据法律状态处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专利文献的作用及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持产品概念设计的专利知识挖掘方法及其原型系统研究[D]. 唐忠. 四川大学, 2021(12)
- [2]面向机械产品专利的机构信息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D]. 卜和蛰. 湖南大学, 2020(08)
- [3]高速列车创新设计知识挖掘技术研究[D]. 黎伟洋.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研究 ——以3D打印为例[D]. 林超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5]基于文本挖掘的产品专利设计知识提取技术研究[D]. 刘刚.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0(08)
- [6]基于专利文本挖掘的技术集群研究[D]. 张月.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7]文本挖掘在专利文献分析中的应用[D]. 王郁鑫.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8]基于网络的专利信息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D]. 乔征. 青岛大学, 2018(02)
- [9]基于专利文献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方法研究[D]. 黄颖.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10]国家和区域视角下新兴产业专利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闫哲.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