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P波振幅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吴艳芳[1](2021)在《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消融结局及左房基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导管消融结局不良。肺静脉电隔离是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基石。在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肺静脉电隔离仅能使少部分患者的房颤终止并转复为窦性心律。伊布利特是一种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常用于房颤终止以辅助消融。本研究拟评估消融术中对伊布利特的心律反应和消融后长期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纳入138例首次行导管消融的非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均未终止,并被给予静脉输注伊布利特(1.Omg)。在伊布利特输注后房颤终止者定义为伊布利特反应者(n=86),房颤未终止者定义为无反应者(n=52)。研究的主要终点是首次导管消融后出现持续时间>30s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结果所有入组患者平均年龄(61±10)岁,男性占73.6%,长程持续性房颤占32.6%。在伊布利特输注后,62.3%患者的房颤直接地或者经转为心房扑动后转复为窦性心律。较长的房颤病程与房颤终止失败相关(优势比1.009,95%可信区间1.002~1.007,P=0.011)。在首次导管消融后中位随访610天(四分位距:475~1106),伊布利特无反应者(n=24,46.2%)比伊布利特反应者(n=26,30.2%)有更多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log-rank,P=0.01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伊布利特无反应者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明显相关(风险比1.994,95%可信区间1.117~3.561,P=0.020)。结论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持续的患者中,对伊布利特输注的心律反应可以预测导管消融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这可能有助于房颤的复发风险分层和个体化的心房颤动管理。背景一些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常难以终止,尤其是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伊布利特常用于终止心房颤动以辅助消融。前期研究发现对伊布利特的反应可以预测导管消融后长期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但尚不明确其与左房重构的关系。本研究拟通过评估房颤患者的左房低电压区,以研究其与对伊布利特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纳入首次行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均未终止,并且接受了静脉输注伊布利特(1.Omg)。在伊布利特输注后心房颤动终止者定义为伊布利特反应者,心房颤动未终止者定义为伊布利特无反应者。所有入组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窦性心律下进行双极电压标测。低电压区(low voltage zones,LVZ)定义为双极电压振幅<0.5mV。LVZ存在定义为低LVZ面积>5%的左房表面面积。结果研究共纳入5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10)岁。所有患者中,37例(68.5%)为男性,46例(85.2%)为非阵发性心房颤动,16例(29.6%)为伊布利特无反应者。与伊布利特反应者相比,伊布利特无反应者中LVZ%≥9%的患者比例更高(56.3%比21.1%,P=0.011)。在LVZ分期上,伊布利特反应者中Ⅰ期24例(63.2%),Ⅱ期10例(26.3%),Ⅲ期2例(5.3%),Ⅳ期2例(5.3%);而伊布利特无反应者Ⅰ期 6 例(37.5%),Ⅱ 期 5 例(31.3%),Ⅲ 期 1 例(6.3%),Ⅳ期 4 例(25%)。伊布利特无反应者LVZ程度明显高于伊布利特反应者(P=0.043)。伊布利特无反应者左房后壁LVZ的分布明显高于伊布利特无反应者(81.3%比34.2%,P=0.002)。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左房后壁LVZ与伊布利特终止房颤的疗效相关(优势比6.653,95%可信区间 1.495~29.603,P=0.013)。结论肺静脉电隔离后对伊布利特的反应与左房LVZ的程度和左房后壁LVZ相关,伊布利特输注后房颤持续者的左房LVZ程度更高,这可能解释在导管消融后其长期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更多。背景对于消融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律的患者,肺静脉电隔离会终止少部分患者的房颤。对于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持续的患者,伊布利特和(或)直流电复律被用于终止房颤。前期研究发现对伊布利特的反应与左房低电压区的程度相关。本研究拟分析房颤终止的不同方式与其他电生理基质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纳入消融前为房颤心律且首次行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根据消融术中房颤终止的方式,将入组者分为肺静脉电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时房颤终止者(PVI反应者)、导管消融联合伊布利特的房颤终止者(伊布利特反应者)、导管消融联合电复律的房颤终止者和导管消融联合伊布利特及电复律的房颤终止者(伊布利特无反应者),其中后3组定义为PVI无反应者。所有入组患者分别在消融前和转复后进行双极电压标测以评估肺静脉肌袖和左房的电压。在消融前、转复前和伊布利特用药前后测量房颤的周长。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患者,平均年龄(62±10)岁,其中男性24例(72.7%),持续性房颤21例(63.6%)。所有患者中,PVI反应者4例(12.1%),伊布利特反应者18例(54.5%),导管消融联合电复律的房颤终止者2例(6.1%),伊布利特无反应者9例(27.3%)。与PVI反应者相比,PVI无反应者的左房容积(98.9±24.2 ml比71.0±11.0 ml,P=0.005)和左房面积(101.4±19.3 cm2比74.8±7.5 cm2,P=0.015)更大,左上肺静脉(32.4±7.7 mm 比 19.0±3.8 mm,P=0.003)和左下肺静脉肌袖(15.6±4.3 mm比8.1±5.9 mm,P=0.004)更长。与伊布利特无反应者相比,伊布利特反应者中基线房颤周长更长(173±20 ms 比 148±14 ms,P=0.003),由伊布利特引起房颤周长的延长幅度更大(96±52 ms 比 49±28 ms,P=0.019)。各组间左房低电压面积和百分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消融术前为房颤心律的患者中,PVI时房颤终止者的肺静脉肌袖较短,这为这部分患者仅需行肺静脉电隔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PVI后房颤持续者,基线房颤周长和房颤周长的延长幅度可能是影响伊布利特终止房颤疗效的重要因素。
刘涛[2](2021)在《P波对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及房颤患者基因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颤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了。目前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已经从最初的“多子波学说”到目前的“局灶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和“肺静脉波”学说。自Haissagueeree在房颤的“驱动”说和“多子波折返”说基础上,结合临床上手术消融结果提出了新的“肺静脉波”假说,该假说认为,肺静脉及其周围的心房组织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键部位,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的快速异位激动在通过肺静脉前庭时容易形成折返及颤动样传导,并进而导致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对双肺静脉-前庭行电隔离术的导管导管消融已成为阵发性房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此外,最近的技术进步已经将导管消融的适应症扩展到持续性房颤,然而,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长期成功率还不太令人满意。事实上,普通12导联心电图的是一种简单易用且价格低廉的工具,关于其P波分析能否用于检测持续性房颤的术后复发,是否反映出术后心房电结构和解剖结果的改变,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研究。这项研究将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以及对于术后患者的管理,特别是对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MicroRNAs在心房颤动中发挥着多种作用,包括调节心脏组织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不同的micro RNAs在房颤患者中被证实上调或下调表达。有研究认为,circ RNA作为micro RNA水平的调节器发挥作用,因此circ RNAs可能是房颤发生发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此外,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涉及房颤的circ RNAs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为将来研究circ RNAs在房颤中的潜在作用奠定了基础。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基于GEO数据集进行了综合分析,以进一步识别房颤中异常调节的circ RNA,探索房颤发生的基因水平的机制。通过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注释和蛋白互作关系网络构建进行进一步探索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功能,旨在为房颤在分子生物,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的探索提供更多基础依据,为开发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和药物治疗提供新靶点。第一部分 P波参数及麦氏指数在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目的:研究普通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P波相关的参数(时限、振幅、离散度)及麦氏指数对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晚期心房颤动(AF)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我们回顾了2018-2020年80例持续性房颤完成环肺静脉-前庭导管消融治疗术患者的信息,收集了手术当日采集的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并分别测量、计算了各导联P波参数(振幅、时限、离散度)及麦氏指数,并随访观察这80例患者术后早期(3个月内)和晚期(3个月后至术后1年内)房颤的复发情况。分别比较、分析P波各参数及麦氏指数的差异对术后早、晚期房颤复发的影响,对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者,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其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价值。结果:随访至术后3个月时,60例(75%)房颤未复发;术后12个月时,68例(85%)房颤未复发。各P波参数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如下所示:(1)P波振幅:早期复发组Ⅱ、AVR、V2-V6导联P波振幅较早期未复发组低,P<0.05;晚期复发组Ⅱ AVF V2-V6导联P波振幅较晚期未复发组低,P<0.05。(2)P波时限:早期复发组Ⅲ导联较早期未复发组P波时限长,P<0.05;晚期复发组V1导联P波时限较晚期未复发组长,P<0.05。(3)P波离散度(Pd):早期未复发组与复发组两组之间、晚期未复发组与复发组两组之间及复发组(早、晚)之间各自比较,P d均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4)麦氏指数:早期复发组Ⅲ导联较早期未复发组麦氏指数大;晚期复发组V1导联麦氏指数较晚期未复发组大,与P波时限变化一致。早、晚期复发组间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5)ROC曲线:选取在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者作为X轴(即(1)早期复发组Ⅲ导联及晚期复发组V1导联P波时限。(2)早期复发组Ⅱ、AVR、V2-V6导联及晚期复发组Ⅱ AVF V2-V6导联P波振幅。(3)早期复发组Ⅲ导联及晚期复发组V1导联的麦氏指数。),以房颤是否复发为Y轴,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其中早期复发组Ⅱ导联及晚期复发组Ⅱ AVF导联P波振幅的AUC分别为0.793;0.754;0.85。小结:1.P波振幅:早期复发组Ⅱ、AVR、V2-V6导联P波振幅较早期未复发组低;晚期复发组Ⅱ AVF V2-V6导联P波振幅较晚期未复发组低。2.P波时限:早期复发组Ⅲ导联较早期未复发组P波时限长;晚期复发组V1导联P波时限较晚期未复发组长。3.麦氏指数:早、晚期复发组组内及组间各自比较,均未见显着性差异。4.ROC曲线:以早期复发组Ⅱ导联及晚期复发组Ⅱ、AVF导联P波振幅为X轴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0.754;0.85。第二部分 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持续性房颤ciro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心房颤动(AF)患者中与circ RNA相关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 RNA)的潜在网络。方法: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分别检索了房颤患者心脏组织的circ RNA、miRNA和mRNA表达谱,并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分别检索了数据库中房颤患者差异表达的circ RNAs(DEcirc RNAs)、miRNAs(DEmiRNAs)和mRNAs(DEmRNAs),并建立DEcirc RNA-DEmiRNA-DEmRNA互作调控网络。还对Ce RNA调控网络中DEcirc RNAs和DEmRNAs的宿主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分析,并通过体外实验和电子验证来验证DEcirc RNAs、DEmiRNAs和DEmRNAs的表达。结果:房颤患者共检测到1611个DEcirc RNAs、51个DEmiRNAs和1250个DEmRNAs。由62个circ RNA、14个miRNAs和728mRNAs组成DEcirc RNA-DEmiRNA-DEmRNA互作调控网络。其中识别出2对ce RNA调控对,分别hsa-Circ RNA-100053-hsa-mi R-455-5p-TRPV1和hsa-Circ RNA-005843-hsa-mi R-188-5p-SPON1。此外,还获得了6对miRNA-mRNA调控对,包括hsa-mi R-34c-5p-INMT、hsa-mi R-1253-DDIT4L、hsa-mi R-508-5p-SMOC2、hsa-mi R-943-ACTA1、hsa-mi R-338-3p-WIPI1和hsa-mi R-199a-3p-RAP1GAP2。m TOR是DECirc RNAs宿主基因的一条显着富集的信号通路。此外,DECirc RNA-DEmiRNA-DEmRNA调控网络中DEmRNAs信号通路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中显着富集。Hsa-Circ RNA-402565、hsa-mi R-34c-5p、hsa-mi R-188-5p、SPON1、DDIT4L、SMOC2和WIPI1的表达验证与整合分析一致。小结: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识别出2对ce RNA调控对,分别hsa-circ RNA-100053-hsa-mi R-455-5p-TRPV1和hsa-circ RNA-005843-hsa-mi R-188-5p-SPON1调控对。结论:1.早期复发组Ⅲ导联P波时限、Ⅱ、AVR、V2-V6导联P波振幅晚期复发组V1导联P波时限、Ⅱ、AVF、V2-V6导联P波振幅对房颤是否复发有影响,其中早期复发组Ⅱ导联及晚期复发组Ⅱ、AVF导联P波振幅对房颤是否复发有较大影响。2.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识别出2对ce RNA调控对,分别hsa-circ RNA-100053-hsa-mi R-455-5p-TRPV1和hsa-circ RNA-005843-hsa-mi R-188-5p-SPON1调控对。
张旭[3](2020)在《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指标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中,应用冠状动脉内注射联合静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对UA患者心电图主要指标变化的短期影响。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自身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择期入院接受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三组:(1)A组:对照组;(2)B组:短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3)C组:长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每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在入院期间接受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择期PCI治疗。本研究每组给药方法分别如下:(1)A组:PCI术后即刻开始持续静脉泵入生理盐水(1ml/Kg.h),持续至PCI术后6小时;(2)B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含有0.5mg尼可地尔的生理盐水10ml,并在PCI术6小时内,以2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尼可地尔6小时,共12mg;(3)C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含有0.5mg尼可地尔的生理盐水10ml,以2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尼可地尔24小时,共48mg。本研究在应用尼可地尔治疗前24小时以及应用尼可地尔治疗后24小时的两个重要时间点对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研究结果1、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共6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A组共纳入23例患者,男性14例,平均年龄为63.43±12.55岁;B组共20例患者,男性12例,平均年龄为66.45±8.06岁;C组共20例患者,男性15例,平均年龄为65.80±9.49岁。2、三组患者基线特征无显着差异,其中包括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史、实验室各项检查以及心脏超声指标等临床资料(P>0.05)。3、对照组患者心电图各项指标在注射生理盐水前后自身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尼可地尔治疗组中,相比于尼可地尔用药前,在用药后QT间期离散度和Tp-e间期这两项指标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短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中(B组),QT间期离散度从43.95±11.16ms缩短至30.85±8.63ms,Tp-e间期从99.50±15.71ms缩短至80.50±20.38ms(P<0.05)。长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中(C组),QT间期离散度从38.25±13.40ms缩短至28.80±9.74ms,Tp-e间期从98.25±11.72ms缩短至86.50±8.12ms(P<0.05)。4、将两个用药组(B组+C组)合并后与对照组(A组)进行比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尼可地尔治疗组的QT间期离散度和Tp-e间期均明显缩短。尼可地尔用药组中,QT间期离散度从41.10±15.51ms缩短至29.82±9.15ms,Tp-e间期从98.87±13.70ms缩短至83.50±15.61ms(P<0.05)。研究结论1、择期接受PCI治疗的UA患者中,冠脉内注射联合静脉内持续泵入尼可地尔可缩短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Tp-e间期。2、尼可地尔用药6小时和24小时均可缩短择期PCI治疗的UA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Tp-e间期。
曹鹏[4](2020)在《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P波最大时限(P-wave maximum duration,Pmax)与最小时限(P-wave mininum duration,Pmin)以及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验证是否心电图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以及两者结合使用时对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回顾性研究方式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被诊断为有阵发性房颤患者共196人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相同时期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无心房颤动的其他患者194人作为对照组,以同一型号的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自动分析仪采集符合条件的心电图,并测量出P波最大时限和P波最小时限,计算出P波离散度。对于所有连续变量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S表示,运用T检验进行分析;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运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对按属性类别分类的计数资料、分类变量等数据,以百分比(%)、构成比等表示,应用卡方(c2)检验。以上检验应用水准a=0.05,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Pmax≥110 ms和Pd≥40 ms的取值范围时,以及当Pd≥40 ms+Pmax≥110 ms满足后面条件: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界定值时,定为“平行试验”;必须两项指标同时达到各自的界定值时,定为“系列试验”。分别测算各自的灵敏度(sensitivity,Se)、特异性(specificity,Sp)、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PV(-)],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曲线下面积(ROC-AUC),对以上试验诊断的指标预测进行准确度分析。结果:两组平均年龄为(66.7±10.54)对(67.73±10.04)岁,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性别及伴随疾病等一般性资料经c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max、Pd和LAD均大于对照组,分别为(124.47±18.10)对(118.09±14.78)毫秒、(45.40±21.50)对(25.6±17.40)毫秒、(40.75±7.58)对(38.05±5.95)毫米,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min小于对照组(77.51±17.09)对(90.51±15.98)毫秒,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Pmax≥110 ms时,Se=78.1%,Sp=27.3%,PV(+)=52%,PV(-)=55.2%;当Pd≥40 ms时,Se=67.3%,Sp=82%,PV(+)=79%,PV(-)=71.3%;“平行试验”时,Se=85.7%,Sp=25.3%,PV(+)=53.7%,PV(-)=63.6%;“系列试验”时,Se=59.7%,Sp=84%,PV(+)=79.1%,PV(-)=67.4%。在以下情况时,其ROC-AUC的值AZ分别为:Pmax≥110 ms时,AZ=0.527,95%CI:0.470~0.584,P=0.358,与原假设AZ=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测诊断价值不高;Pd≥40 ms时,AZ=0.747,95%CI:0.697~0.796,P<0.001,与原假设AZ=0.5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测诊断价值比较高;Pd≥40 ms+Pmax≥110 ms时,AZ=0.719,95%CI:0.667~0.770,P<0.001,与原假设AZ=0.5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测诊断价值比较高。结论:1.P波最小时限减小,以及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和左心房内径的增大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心房结构性重构后在心电图上的一种表现。2.当Pmax≥110ms被用于“诊断试验”的诊断时,误诊率高,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不高。3.当Pd≥40 ms时,特异性高,误诊率低,对房颤的预测价值较高。4.当Pmax≥110 ms+Pd≥40 ms时,“平行试验”灵敏度(敏感性)较高,漏诊率较低,可以作为阵发性房颤的普查筛查诊断预测指标。“系列试验”特异度高,误诊率低,可以将两项指标联合用作对已经筛检出来的高危人群作进一步排除患阵发性房颤可能的诊断指标。5.P波离散度作为体表心电图无创、方便、经济和快速的试验诊断指标,其预测价值高,可以被用来预测阵发性房颤的发生。
龚克增[5](2019)在《超声心动图指标E/E'值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最大速度(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E')的比值(E/E'值)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就诊于我院首次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共288例。第一部分按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晚期复发情况分为晚期复发组(n=67例)和晚期无复发组(n=221例)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影响房颤晚期复发的因素,晚期复发定义为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且持续30s以上的患者。第二部分根据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根据E/E'最佳截断点值将房颤患者分为两组;1、E/E'值较高组(E/E'≥13.45,n=55);2、E/E'值较低组(E/E'<13.45,n=233),比较两组间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的晚期复发率的差异性。结果:1、平均随访时间24.9±15.8(3-53)月,晚期复发67例(23%)。在房颤晚期复发组和房颤晚期未复发组行单因素分析,可能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有影响的危险因素包括房颤早期复发、E'值、E/E'值(P<0.05)。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E/E'值(P=0.021,HR=1.080,95%CI:1.012-1.153)及早期复发(P=0.000,HR=4.719,95%CI:2.889-7.708)是房颤晚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E/E'值预测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97(95%CI0.511-0.583),最佳截断点值为13.45(敏感度40.3%,特异度87.3%)。2、第二部分根据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根据E/E'最佳截断点值将研究人群分为两组;1、E/E'值较高组(E/E'≥13.45,n=55);2、E/E'值较低组(E/E'<13.45,n=233)。在E/E'较高组和较低组中,年龄、高血压、术后胺碘酮治疗、术后普罗帕酮治疗这4组数据存在差异(P<0.1),将上述4组数据在两组之间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各有患者55例。Kaplan-Meier分析(Log-Rank检验)示E/E'值较高组(E/E'≥13.45)的房颤晚期复发率高于较低组(E/E'<13.45,P=0.009),COX单因素回归分析示E/E'值较高(E/E'≥13.45)是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HR=3.322,95%CI:1.560-7.075)。E/E'值预测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4(95%CI0.547-0.761),P=0.009,最佳截断点值为13.25(敏感度75%,特异度62.2%)。结论:E/E'值≥13.25是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预测因子。
林永霞,姚锦容,黎文婷[6](2014)在《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核素治疗的心电图和甲状腺功能水平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131I治疗前后的心电指标和甲状腺功能水平的变化。方法对176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患者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和血清甲状腺激素FT3、FT4、TSH水平检测,分析对比在131I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心电图检查有不同程度的ST-T病理性下降和T波改变(降低、双向、倒置),在Ⅱ、Ⅲ导联可出现"不典型的肺型P波"或低振幅的双峰变型P波,P-Q间期及Q-T间期延长,FT3、FT4升高,TSH降低。治疗后相关指标多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检测和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是指导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131I治疗的重要手段。
李湘平,尹桃,钟广伟,李炜,罗艳红,相玲丽,刘泽灏[7](2011)在《平肝潜阳药物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阳上亢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血淋巴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平肝潜阳药物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阳上亢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淋巴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平肝潜阳法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阳上亢证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4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阳上亢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平肝潜阳法中药复方;对照组口服甲巯咪唑片剂。3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和体征记分的变化,观察心电图(P波),甲状腺激素(TSH,FT3,FT4),B超和不良反应等变化;采用双向凝胶电泳-串联质谱法分离和鉴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阳上亢证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正常人之间差异蛋白表达,并观察应用平肝潜阳法药物干预后差异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具有减慢心率、降低P波振幅、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缩小甲状腺肿块体积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改善中医症状和减少副反应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以改善口干、烦躁易怒、面部烘热症状更为明显(P<0.05)。2组在总疗效方面比较无差异。正常组、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组治疗后淋巴细胞凝胶蛋白质点数依次为429±31,452±28和437±36。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有8个蛋白质表达下调,11个蛋白质表达上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表达下调8个蛋白质中有5个表达增强,而表达上调11个蛋白质中有8个表达降低。共得到10肽质量指纹图谱,2个无质谱结果,搜索到8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主要有通道蛋白、抗氧化蛋白、代谢相关蛋白、免疫相关蛋白和细胞信号转导蛋白等。结论:平肝潜阳药物中药复方能够调节甲状腺素水平、改善中医症状和体征、减少不良反应;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阳上亢证可能是通过调节部分血淋巴细胞蛋白质的表达而实现。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杜军保,李小梅,李奋,李渝芬,陈新民,袁越,黄国英[8](2011)在《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座谈内容1.临床心电图监测技术近年有哪些新进展?2.常规体表心电图和Holter心电图各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各自应用的指证是什么?3.在什么情况下做心电图运动试验?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何谓药物负荷心电图?4.心电图检测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有哪些不容忽视的现存问题?5.为什么不能用成人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来评估小儿心电图?儿科医生应如何看待心电图计算机自动回报结论?小儿心电图有哪些年龄特点?6.怎样判定ST-T是否异常?能否仅依据ST-T改变就诊断心肌受累(心肌损害)?在儿科导致ST-T改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7.如何评价心电图异常的临床意义?怎样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张乾忠教授: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心电图检测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心电监测设备不断更新,心电图检测技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已经普及。普通体表心电图目前已成为临床常规检测项目之一。许多儿科病房和重症监护室都备有心电图机,临
何静,刘旭辉,梁丽[9](2011)在《浅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心电图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系指由多种病因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心脏是甲状腺激素最重要的靶器官之一,心电图检查多有异常,其类型各不相同。为提高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电图特征的认识,现将甲亢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和可能机制分析总结如下。
孔庆武,徐萍[10](2005)在《甲亢性心脏病30例心电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甲亢性心脏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我院自1999年~2004年中共收集住院的甲亢性心脏病30例,以探讨其心电图意义及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住院病人均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甲亢,按国内学者提出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甲亢性心脏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P波振幅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P波振幅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消融结局及左房基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对伊布利特的反应和长期消融结局的相关性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对伊布利特的反应与左房低电压区的相关性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心房颤动消融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电生理基质的相关性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基质的评估和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延迟强化核磁共振成像评估心房纤维化的方法学探索和初步结果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P波对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及房颤患者基因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P波参数及麦氏指数在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持续性房颤ciroRNA-miRNA-mRNA调控网络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综述一 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P波分析的意义 |
综述二 非编码RNA在房颤中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指标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设计和对象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分组、患者信息采集以及给药方法 |
1.5 心电图测量 |
1.6 主要研究结果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入选患者人口学特征及既往病史 |
2.2 入选患者介入治疗及合并药物治疗情况 |
2.3 入选患者实验室指标与心脏超声结果 |
2.4 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指标比较 |
2.5 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指标自身比较 |
2.6 尼可地尔组与对照组心电图指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原理、方法 |
1 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临床资料结果 |
2.2 主要观察指标的检验结果 |
2.3 用于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 |
2.4 设定界定值后试验诊断指标的对比 |
2.5 对试验诊断各预测值的准确度的评价 |
3 讨论 |
3.1 心房纤颤 |
3.2 P波离散度 |
3.3 本研究的结果发现 |
3.4 本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心房纤颤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超声心动图指标E/E'值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收集 |
2.2 相关定义 |
2.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4 房颤消融过程 |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
2.6 分组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基础资料 |
3.2 心房颤动晚期复发单因素分析 |
3.3 影响房颤晚期复发多因素分析 |
3.4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
3.6 倾向评分匹配 |
3.7 Kaplan-Meier分析(Log-Rank检验) |
3.8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 |
3.9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核素治疗的心电图和甲状腺功能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心电图监测 |
1.2.2 甲状腺功能检测 |
1.2.3 甲状腺大小、位置及重量的测量 |
1.2.4 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 |
1.2.5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8)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心电图监测技术近年有哪些新进展? |
2 常规体表心电图和Holter心电图各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各自应用的指证是什么? |
3 在什么情况下做心电图运动试验?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何谓药物负荷心电图? |
4 心电图检测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有哪些不容忽视的现存问题? |
5 为什么不能用成人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来评估小儿心电图?儿科医生应如何看待心电图计算机自动回报结论?小儿心电图有哪些年龄特点? |
6 怎样判定ST-T是否异常?能否仅依据ST-T改变就诊断心肌受累(心肌损害)?在儿科导致ST-T改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
7 如何评价几种常见心电图异常的临床意义?怎样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 |
(9)浅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心电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甲亢的心电图表现和机制 |
1.1房颤 |
1.2窦性心动过速 |
1.3窦性心动过缓 |
1.4各种传导阻滞 |
1.6 P波振幅改变 |
1.7左心室高电压 |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P波振幅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消融结局及左房基质的相关性研究[D]. 吴艳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P波对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及房颤患者基因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D]. 刘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指标影响[D]. 张旭.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关系的研究[D]. 曹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超声心动图指标E/E'值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影响[D]. 龚克增.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核素治疗的心电图和甲状腺功能水平分析[J]. 林永霞,姚锦容,黎文婷. 中国当代医药, 2014(08)
- [7]平肝潜阳药物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阳上亢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血淋巴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J]. 李湘平,尹桃,钟广伟,李炜,罗艳红,相玲丽,刘泽灏. 中国中药杂志, 2011(14)
- [8]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J].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杜军保,李小梅,李奋,李渝芬,陈新民,袁越,黄国英.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02)
- [9]浅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心电图特征[J]. 何静,刘旭辉,梁丽. 中国卫生产业, 2011(Z1)
- [10]甲亢性心脏病30例心电图分析[J]. 孔庆武,徐萍. 工企医刊,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