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2003年台湾的对外贸易与外资投资(论文文献综述)
盛九元,胡云华[1](2021)在《震荡中的台美经贸往来解析:2000-2019》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对外贸易始终是带动台湾经济发展最主要动能。尽管从2002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对象、顺差来源地和投资对象,但台美贸易与投资始终对台湾经济具有重要影响。2000-2017年期间,台美贸易与投资经历了一系列的波动,但整体呈现稳定与提升的态势。在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台美贸易往来更加密切,而投资则稍显滞后。从今后的发展趋势分析,台美经贸关系将更接紧密,尤其是在相互投资方面,这也将对两岸经贸关系产生显着的影响。
闫永军[2](2019)在《“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当局上台执政以来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的对外新战略。其推出打破以往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所推行的“南向政策”单一的局限性,并重新定位台湾地区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重心,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南亚及大洋洲等18国,加大与政策实施范围国家的经贸合作,来促进区域发展交流及合作,提升台湾地区经济产业格局及多元化。但实则是为减少对大陆的经济依赖,设想联借助“美日印”对抗大陆,实现“脱中远中”和“台独”的政治意图。2019年3月11日蔡英文在召开所谓的“国家安全会议”上,提出反制“一国两制”,会议为此抛出所谓对抗统一的指导“纲领”,涉及两岸关系、经济、“外交”、安全、“国防”等七大方面。自蔡英文上台执政以来始终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到如今的对抗统一,反制“一国两制”的做法,在“去中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来挑战两岸关系底线,将引发两岸更对立,使两岸关系陷入僵局,这将对台湾未来发展造成益发难以控制的严重后果,台湾当局极力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也难逃失败的局面。越南于1986年推行“革新开放”以来,搭乘经济全球化便车,拟定政策积极吸引利用外资推动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促进工业化建设获得了重要的资金、技术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加之其处于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等条件,越南逐渐成为世界新的投资热点地区。其中,台湾地区与越南20世纪末建立经贸往来后,台湾与越南之间经贸往来较为频繁。从“南向政策”到“新南向政策”几经演变,基于地缘、政治、历史等多方因素,台越经贸合作紧密,越南一直以来都是台湾经地区投资的重点国家之一,合作领域从单纯的经贸往来拓展到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区域链结等领域。通过合作,双方的贸易额呈现上升趋势、合作层次逐渐深化。介于此,本文选择以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往来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南向政策”和国际经济格局调整背景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的经贸合作何以为继。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及台湾学者对“新南向政策”及在此背景下对台湾地区与新南向国家之间的交往现状,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阐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政策概述。分别从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及演进历程对“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进行了概述,辨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后续部分展开分析明晰台湾地区与越南所处的政策背景。第三部分为经贸合作发展现状研究。经贸往来现状部分主要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从合作基本概况、主要内容和途径等方面分析“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所取得的短期性成效;第四部分为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概况,从双方贸易、投资、合作吸引力和国际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等方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应性地从贸易结构、投资环境、影响互吸力的因素和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第五部分为关系评析。根据上一部分的现状分析,尝试对“新南向政策”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行评析,得出台当局企图撇弃“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的“新南向政策”最终是行不通的结论。并指出“新南向政策”本身的缺陷不利于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深化。台当局必须搞好两岸关系,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才能推进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第六部分为结语。回顾梳理论文通篇基本内容。
翟广萌[3](2019)在《附加值贸易视角下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供应链的不断深化,产品主要从发达国家流向南美、非洲、中东、亚洲等新兴物流市场,在各个国家进行加工组装后再出口到其他国家进行消费。原本以一国海关进出口统计的贸易额已经无法反映一国真正的进出口额。这也导致了在此基础上测算出的隐含碳排放量存在差异。因此寻找新的统计方法来测算隐含碳排放,并找出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因素,协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我国的参与全球气候减排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介绍了贸易隐含碳的相关背景知识与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归纳。接着介绍了投入产出模型与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下的贸易额计算方法。同时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本文运用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法对2000-2014年中韩两国27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其次,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对驱动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最后,基于三种不同承担机制对双边应承担的碳排放责任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对韩国贸易出口大于进口,但贸易隐含碳排放却是进口大于出口;中国真实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在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下被高估;从行业整体观察,可以发现在2000-2014年间,中国对韩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被高估了约10.87亿t,高估率为60.3%;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则被高估了约6.92亿t,高估了 63.6%;从行业细分来看,中国被高估最为严重的出口行业分别是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制品业、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等,平均被高估了 65.7%;中间投入结构效应和出口规模效应是导致中国为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国的重要原因;比对三种不同的责任分担机制,中国应承担的碳排放责任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者责任、共同承担责任、消费者责任。因此对中韩两国而言,以“共同承担责任”原则为基础,以附加值贸易利益作为分担因子的碳排放责任界定原则,相比较比其它两种原则更具公平性。
黄文绿[4](2016)在《2003年以来越南与台湾的经贸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越南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越南革新开放以来,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促进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获得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因地缘战略、自然资源的优势和政治、外交、经济及引资政策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越南从2003年起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成为新的世界投资热点。近年台湾对越投资虽取得较大进展,但总体规模偏小,略显滞后。越南成为台湾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投资伙伴之一。经过20多年的革新开放以来,尤其是跨入21世之后,越南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增高,每年增长11%以上。而外国向越南市场进行投资是越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台商向越南市场的投资逐渐并全面地改变越南的经济发展。台湾商人也进一步扩大双边的投资合作机构,通过开放和投资彻底地扩大自由贸易区的巨大利益,并一步扩展越南或东南亚地区市场上的对外贸易。自2003年以来,越南与中国台湾地区经贸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双方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合作领域日益拓宽,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十几年来,越南已成为中国台湾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在WTO框架体系下,越南与中国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了解越南的投资环境并合理地利用越台的经济合作,将有利于提高台方的投资效益。本文对台商自2003年来在越南的投资状况实现真切地研究和分析,一共分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选题的缘由,通过梳理文献论述了中国台湾和越南经贸现状,同时也叙述了本文采用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分别阐述了越南和中国台湾革新开放和市场化政策的历程和现状;第三部分,讨论了越南和中国台湾自2003年以来能够保持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的主要原因,同时分析了两者之间关系所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CAFTA组织建立后对台越经贸合作的巨大影响。通过分析越南和中国台湾各自经济政治现状,以及国际环境条件,得出几个结论:越台双方在经贸投资方面上的互补性以及双方政治经济意图的一致性,是越南和台湾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在东南亚地区各国家现在的投资环境与以前不一样,并且越南政已经府采用了改善自己国家包括许多地区的投资环境的措施,另外,越南政府还加强国内市场对台资的吸引力。由此可见,只要越南政治局面一直稳定,几年来加入wTO之后,越南投资市场仍是台商在东盟各国地区的投资热潮点。但不可忽视的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越南与台湾的经贸合作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越南市场相对狭小,还存在着许多局限,不足以满足台湾企业发展投资的要求;基础设施不足,越南的劳动力难以满足台商企业的高素质劳动力要求;政府机构臃肿,台商企业在越南的投资地方主要集中在越南胡志明市和河内市,其中制造业投资总额占有80%的总投资额。这些原因已限制了越南和中国台湾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本文还为此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
许家云[5](2015)在《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行为研究 ——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学术界和政策层关注的焦点,人民币汇率变动会对全球贸易、投资及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在当前全球失衡和中美贸易巨额顺差的背景下,以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甚至将人民币汇率低估作为全球失衡的关键诱因,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更是变得异常高涨(Krugman,2010;Bergsten,2010)。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1994-2012年人民币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分别达到64.31%和42.49%。其中,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实施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具体地: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通过计算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汇改当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2%,截止到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31%。本文在此背景下全面系统地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微观影响,分别从出口企业生产率、企业出口的动态变化、多产品企业的出口行为以及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另外,本文对截止到2007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进行样本匹配,测算企业层面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标,从而更为准确地考察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行为的影响。并且作为拓展分析,本文分别基于企业出口动态、多产品企业的出口行为及出口产品质量的视角,在有关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出口企业的研究中,首次引入生存分析模型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从而丰富和拓展了这类文献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包括八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具体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该部分我们回顾并梳理了关于汇率变动与贸易、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动态影响等相关文献。第三章为人民币汇率的制度演变与指标量化,首先对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路径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状况进行了回顾,然后介绍了企业层面贸易加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标的测算方法。第四章至第七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其中第四章考察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该章在第二章人民币汇率对企业生产率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2000-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和高度细化的海关数据实证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制造业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全面系统地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工业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首先构建了一个汇率变动对企业出口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将该影响具体分解为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然后采用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后还进行了扩展分析,即进一步考察人民币汇率与企业出口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第六章是从多产品企业出口动态的角度考察人民币汇率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效应,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微观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机制,并依此给出相应的理论假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生存分析模型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多产品出口企业的出口价格、出口数量、出口产品范围和出口持续期等的影响,最后还进一步采用生存分析方法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对多产品企业中核心产品和非核心产品出口持续期的差异化影响。第七章则是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角度考察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效应,它或许是国内首篇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人民币汇率变动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的研究。该章首先测算了企业层面的贸易加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标和产品质量指标,然后实证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第八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该部分对全文结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然后得到相应的政策启示并给出该领域将来的研究方向。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最终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为:(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净效应为正,其通过企业资本劳动要素配置效应、企业选择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对制造业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上述结论在考虑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内生性等问题之后依然稳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因企业是否为纯出口企业、贸易方式、技术水平和所有制的不同而具有显着的异质性;作为人民币汇率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制约因素,若企业融资能力越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积极影响越大。(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出口决策、出口价格、出口数量和出口额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且从标准化系数来看,其对出口价格、出口数量和出口额的影响相对较大。这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更多体现在集约边际,而不是扩展边际;另外,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不同特征企业的出口行为具有显着的异质性影响;最后,通过采用离散时间生存分析模型的研究还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显着缩短了企业出口的持续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和企业出口关系研究的文献,为客观评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提供了微观层面上的依据。(3)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企业出口价格下降,出口数量减少,且该效应因企业生产率和产品在多产品企业中地位的提高而显着增强;生存分析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有助于延长核心产品的出口持续期,但却缩短了非核心产品的出口持续期;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缩小了企业的出口产品范围,并且提高了企业出口产品的集中度,即人民币升值使企业集中出口核心产品,加速了企业出口产品之间的优胜劣汰,长远来讲有益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竞争力。(4)人民币升值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但是该效应因企业生产率水平、融资约束、所有制和贸易方式的不同而具有显着的异质性;通过对出口贸易进行分解,我们发现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新进入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但不利于退出企业;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新进入产品的质量提升,不利于退出产品,并且对持续存在的产品质量提高具有积极影响;此外,相比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的质量提高更快;通过引入生存分析模型的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显着缩短了出口低质量产品的企业的出口持续期,但却可以延长出口高质量产品的企业的出口持续期。本章从微观层面证实了人民币升值有益于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论断,对我国继续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推动外贸产品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视角为中国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化、出口变动、出口产品范围以及产品质量升级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诠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文丰富了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异质性企业出口行为的研究,对我国继续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推动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甘霖[6](2015)在《两岸四地金融服务贸易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区域经济合作和服务贸易日渐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华经济圈的金融服务贸易进行研究,分析大陆、香港、台湾、澳门金融服务贸易关系。本文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国际和国(区)内两个角度,探讨四地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地位和国(区)内水平。其次,研究四地金融服务贸易优势与劣势,主要运用显性(出口)比较优势和显性(进口)比较劣势指数,对称性显性比较优势和对称性显性比较劣势指数以及相对贸易优势指数进行分析。然后采取对称性贸易互补性和对称性贸易竞争性指数分析四地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和互补程度。最后,以香港为例,对香港和大陆、香港与台湾之间实际的金融服务贸易依存度进行分析,并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模型,对影响香港和大陆、香港与台湾之间金融服务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首先,香港金融服务国际和区内实力是四地中最强。其次,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说明香港金融服务有竞争优势,而台湾、大陆、澳门没有出口显性比较优势。保险服务上四地均无出口显性比较优势。对称性贸易互补性指数表明澳门与大陆、香港的保险服务有一定互补性。台湾与大陆保险服务及台湾与香港金融服务有一定互补性。大陆与香港金融服务存在互补性。香港与澳门、台湾金融服务有一定互补性。对称性贸易竞争性指数表明香港与澳门、大陆、台湾的金融服务存在竞争,但竞争度不高。四地保险服务均不存在竞争。贸易依存度说明香港对大陆金融服务依存度高于大陆对香港金融服务依存度,而台湾对香港依存度要高于香港对台湾依存度。其中又属香港对大陆的依存度最高。面板分析结果,表明输入地国内生产总值、两地商品贸易总额都对一地向另一地输入金融保险服务贸易有正影响,即输入地经济实力越强,双方之间商品贸易关系越密切,就越吸引其它地区向输入地输出金融保险服务。
陆宇嘉[7](2014)在《中国地区环境不平等及其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爆发的环境公平运动使人们意识到不同群体间存在环境不平等问题。此后,学术界根据其内涵进行扩展性研究,将环境不平等问题的讨论从群体扩展至地区。比较而言,中国的环境不平等在学术和政策的层面上,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中国工业遵循着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能源效率利用低下,致使生态环境长期遭受工业污染的破坏,节能减排势在必行。然而,减少污染排放就意味着可能的经济利益减少以及治污减排成本的提高,减排任务的安排更涉及到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分配。要合理地安排减排任务,则需要兼顾地区发展及污染排放的不平等特征。此外,环境污染的最终承担者为社会成员,地区环境负担差异会使人们面临不同的环境风险,而环境不平等的加剧则会产生环境不公平,因此研究地区环境不平等是分析群体环境不平等的基础,也是分析环境公平的起点。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不平等度量理论及测度指标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从中国环境污染现实出发,度量和分解了以工业污染排放为主体的地区环境不平等,考察了诸因素对环境不平等的影响机制。从环境治理角度出发,测度分解了地区间环境治理效率,探讨了政府环境规制对地区环境不平等的影响,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的地区环境不平等。首先,不同于以往研究中的人均污染排放量(排放密度)数据,本文运用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数据,采用Gini、泰尔T指数和泰尔L指数共三类不平等指标度量工具,从“省际”层面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视角测度了1997-2011年各年度中国的地区环境不平等,并对不平等指标进行了组群分解。结果显示,无论是从分省还是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角度来看,中国地区的环境不平等状况均十分明显。从污染物排放的不平等程度来说,地区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不平等程度最高,工业废气次之,工业废水最低。从变化趋势来看,从1997-2011年,地区间工业废水排放与工业废气排放不平等呈现倒U型过程,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不平等则为N型。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环境不平等程度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环境不平等程度,中国的地区环境总体不平等主要来自于区域内部差异,而区域内部不平等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内各省市差异的贡献。这说明,东部地区的各省市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工业污染排放差异最为明显。在地区环境不平等测度的基础上,论文从环境影响的IPAT经典分析框架、Grossman分解模型以及Verbeke and Clercq模型出发,利用1997-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分区域面板数据对污染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假说进行了再检验,确定了不同视角下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方程,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夏普利值分解法对地区环境不平等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从分省还是分区域的角度来看,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间并不存在倒U型曲线,相反存在一个U型曲线,但无论对哪一种工业污染物鲜有省市达到相应的经济发展拐点。第二,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以及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法(FGLS)对分省和分区域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方程进行估计发现,无论是对分省面板还是分区域面板数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率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间均存在显着的负效应。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最为显着,因此是影响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最重要因素。而对外经济依存度因素则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正相关,但并不显着。第三,影响地区间环境不平等的决定性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并且随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越来越显着。产业结构、城镇化率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是影响地区间环境不平等的第二梯队因素,而最末位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程度。实际上,在估计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决定方程时,无论从省市或区域角度上看,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都是一个不显着的影响因素,因此这里分解的结果与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相互对应。最后,在运用DEA三阶段法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地理变量,本文从政府环境规制角度对2004-2011年中国各省市的环境污染治理效率进行了测度,并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对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与区域间环境治理差异进行了分析,以探讨政府环境规制对地区环境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部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率在三大区域中水平较高且变动相对平稳,但仅在2004年达到效率最佳前沿面。中西部综合效率在样本期间全部无效且明显低于东部,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将各区域综合效率进行分解后发现,在2008年以前东部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水平较高得益于纯技术效率的贡献,从2009年开始则得益于规模效率的贡献,中部地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相对低下成为制约其综合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东中部环境污染治理差距更多体现在纯技术效率上,而西部却受到投入要素总量不足、纯技术效率效率及规模效率低下三方面的约束。由此可见,正是在区域间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差距以及累积效应的长期共同作用下,造成了中国东中西部环境治理差异的逐渐扩大,并且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西部的劣势,巩固了地区间的环境不平等。
单宇航[8](2014)在《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政策及环境之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伴随全球经济贸易新一轮更高程度的开放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不同范围,多种形式的贸易合作与谈判日益增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贸易政策在一国或地区经济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对外贸易政策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高效发展。山东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省份,对外开放一直是强省建设的必经之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对外贸易发展,山东的出口贸易无论从规模还是结构上均实现了跨越式进步,已俨然成为贸易大省。但是贸易大省不等同于贸易强省,我省在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出口贸易规模相对偏小、出口贸易依存度和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产业结构的发展层次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外贸名牌等。而台湾地区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在六十多年来的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总能适时掌握时机,通过不断调整经济贸易发展政策,突破自身海岛型经济的限制因素,密切参与国际分工,成就了亚洲“四小龙”的“台湾奇迹”。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如何把握机会,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提升出口商品竞争力,如何有效的发挥贸易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如何全面提升出口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以获得国际贸易分工中的一席之地,台湾地区的发展在这些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范例。因此,本文首先从理论基础切入,归纳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出口贸易竞争力的相关内容,指出贸易政策在一国或地区经济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结合现实情况,通过对山东与台湾地区出口贸易环境、概况的对比和数量角度的分析,对两地区的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做一初步定位。随后,对山东与台湾地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采用的贸易战略与政策进行梳理和比较,得出两地区在贸易政策实施路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由定性分析转入定量分析,从增长性、结构性、发展性三个角度出发,运用多样化的指标对山东与台湾地区出口贸易绩效进行测定评估与比较分析,衡量相关贸易政策对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最后,在参考和借鉴台湾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演绎法,根据贸易战略和政策的不同侧重点,针对不同目的,给出山东在区域贸易政策实施中的策略建议。相较于前人的研究,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选题角度和研究内容量方面。在选题上,选取外向型发展区域代表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外贸大省山东作为研究对象,力图探讨开放型经济体发展过程中贸易政策的重要作用与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符合当前国家积极推进区域对外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趋势。在研究内容量方面,突破以往单一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范围,通过对山东和台湾地区不同阶段的贸易政策的梳理和比较,着重研究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对两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不同效果,并以此为基础,在对比分析中探讨当前形势下山东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的政策选择取向和改进空间,提高了对策建议的可行性和具体性。
黄欣璐[9](2014)在《FDI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国别差异分析》文中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加入WTO,我国几十年来的经济实况和统计数据都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转型和贸易结构升级的积极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双边贸易借助在华FDI规模的拓展也相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中国的外贸和外资利用水平均逐年提升,FDI对我国进出口双边贸易的影响自然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侧重于研究我国的贸易总量与FDI关系的学术论文相对已成体系,然而对外资的来源国进行区分讨论的尚属少数。文章恰是立足国别差异,探究不同投资国的FDI对二者的双边贸易存在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贸易效应是创造性的还是转移性的。然后在上述实证结果的基础上为我国主要的投资及贸易往来国进行分类与评价,进一步考察其与中国未来的贸易潜力。文章采用引力模型,搜集中国的13个主要资本来源国2001年至2012年的数据,应用面板数据模型,从实证角度阐述了外国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的相互作用。综合衡量之下,外国直接投资能够一定程度上加快双边贸易量的增长,然而资本来源国的不同却使其影响程度不一,甚至效果相反。文章中,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美国和德国的投资存量是促进型的,新加坡、荷兰和法国等国的投资存量是替代型的。随后,以此实证结果为依据,运用贸易潜力评价指数来衡量我国与选定国家之间所具备的贸易潜质,并将样本国家分类,为进一步吸引外资提供侧重点,为深入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政策的客制化提供合理的标准。
王敏[10](2014)在《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发展新趋势、成因与前景分析》文中认为近几年来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台湾对东盟投资额和双方贸易额快速增长,东盟在台湾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以及双方经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其中台湾与新加坡率先签订"经济伙伴协议",标志着台湾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关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东盟经济的"引力"、大陆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湾当局政策"助力"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台湾与东盟经贸往来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东盟对台湾经济重要性将持续上升,台湾也将东盟及主要国家列为对外商签FTA的重点对象,但可预见的是,双方经济关系将继续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运行,且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大局。
二、2002-2003年台湾的对外贸易与外资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2003年台湾的对外贸易与外资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1)震荡中的台美经贸往来解析:2000-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一、台美贸易的现状与走势分析 |
(一)2000-2017年台美总体贸易情况 |
(二)2000-2017年台美贸易依存度分析 |
(三)2000-2017年的台美贸易结构分析 |
二、2000—2017年台美间直接投资分析 |
(一)台美相互投资的背景与进程 |
(二)美国与台湾间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
(三)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析 |
三、台美贸易和投资的基本特点及发展 |
(一)2000-2017年台美贸易与投资的基本特点 |
(二)中美贸易冲突对台美贸易与投资的影响 |
(2)“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基本念的界定 |
1.“新南向政策” |
2.经贸合作 |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概述 |
(一)“南向政策”概述 |
1.“南向政策”提出背景 |
2.“南向政策”提出的目的 |
3.“南向政策”的内容及演进历程 |
(二)“新南向政策”概述 |
1.“新南向政策”提出背景 |
2.“新南向政策”提出目的 |
3.“新南向政策”基本内容 |
4.“新南向政策”发展进程 |
(三)“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的异同 |
1.“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相同之处 |
2.“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不同之处 |
三、“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发展现状 |
(一)“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的基本概况 |
1.台湾地区与越南贸易概况 |
2.台湾地区与越南投资概况 |
(二)“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的主要内容 |
1.双方贸易合作 |
2.投资领域合作 |
3.金融及保险领域合作 |
4.台湾地区与越越南旅游业领域合作 |
(三)经贸合作的基本途径 |
1.政府间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
2.利用民间组织及网络服务平台促进经贸合作 |
3.发展人文交流促进经贸合作 |
(四)经贸合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
1.双方贸易趋势增长稳定 |
2.投资产业合作领域有所扩展 |
3.金融和保险业合作趋势不断加强 |
四、“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1.双方贸易失衡,台湾长期处于顺差状态 |
2.双方投资比例悬殊较大,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性 |
3.双方合作优势下降,相互吸引减弱 |
4.双方经贸合作面临区域化组织冲击 |
(二)原因分析 |
1.台湾过于集中出口制造类产品,导致了双方贸易失衡 |
2.越南以外资引入为主,导致双向投资不平衡 |
3.越南推行外资结构多元化,因而双方相互吸引减弱 |
4.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 |
五、对“新南向政策”背景下的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的评析 |
(一)“新南向政策”的根本缺陷不利于双方经贸合作 |
1.“新南向政策”存在忽视推行中的客观制约因素的缺陷 |
2.“新南向政策”政策存在忽视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的缺陷 |
(二)提升越南工业水平并去除台政策的政治色彩才能促进双方经贸合作 |
1.越南需提升自身的制造业水平才能纠正贸易失衡的局面 |
2.摒弃“新南向政策”的政治意图,双方经贸合作才有真正的吸引力 |
(三)加速融入区域组织,化解双方经贸合作面临区域化组织的冲击 |
1.融入区域组织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
2.只有在大陆的支持下,台湾才能避免区域化组织的冲击 |
(四)搞好两岸关系才能真正促进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 |
1.回望历史,正视两岸关系 |
2.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建立两岸互信,才能促进台越经贸合作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附加值贸易视角下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可能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可能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贸易隐含碳排放 |
2.2 隐含碳的测算方法研究 |
2.2.1 测算方法 |
2.2.2 基于附加值视角下的隐含碳分析 |
2.3 碳排放责任机制 |
2.4 碳排放影响因素 |
2.5 文献述评 |
3 附加值贸易视角下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再测算 |
3.1 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 |
3.2 投入产出模型 |
3.3 附加值视角下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 |
3.4 数据来源 |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贸易统计视角下中韩双边贸易现状 |
4.2 中韩完全碳排放系数 |
4.3 基于不同贸易统计视角下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分析 |
4.4 附加值视角下中韩分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分析 |
4.5 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 |
4.6 基于附加值贸易利益的碳排放责任分担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绿色贸易 |
5.2.2 企业自主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减少高耗能产品出口 |
5.2.3 优化出口结构,学习他国先进经验 |
5.2.4 制定新分担机制,合理公平分配责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2003年以来越南与台湾的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关于越南与台湾经贸合作的研究综述 |
2. 贸易互补性 |
(三) 研究方法及论文可能创新 |
二、2003年以来越南与台湾经济发展的状况 |
(一) 越南经济发展现状概况 |
(二) 台湾经济发展概况 |
1. 台湾经济增长情况 |
2. 台湾对外贸易情况 |
3. 台湾对外投资情况 |
4. 台湾经济在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三) 越南和台湾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政策 |
1. 越南经济改革开放历程 |
2. 越南经济市场化的政策 |
3. 台湾经济革新开放30多年的历程和成就 |
三、2003年到2009年越南与台湾的经贸往来 |
(一) 双边经贸合作关系状况 |
1. 贸易金额不断增长 |
2. 投资活动日趋活跃 |
3. 合作关系日渐加强 |
(二) 台湾在越南扩大经贸合作关系的主要原因 |
1. 外交上寻找新的突破 |
2. 摆脱经济困境 |
3. 越南进行开放政策和市场的吸引力 |
4. 台湾向越南市场投资的主要特点 |
四、2010年CAFTA建成后对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的影响 |
(一) CAFTA的发展历程 |
(二) CAFTA给台湾在越南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1. 政策机遇 |
2. 市场机遇 |
3. CAFTA给台湾对越南直接投资带来的挑战 |
五、越南—台湾双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在面临的问题及个人的建议 |
(一) 越南—台湾双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在面临的问题 |
(二) 越南与台湾经贸合作关系对策的建议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行为研究 ——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1.2.2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汇率决定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1 汇率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2 汇率决定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汇率传递理论 |
2.2.1 关于汇率传递效应的国外研究 |
2.2.2 关于汇率传递效应的国内研究 |
第三节 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国内外研究 |
2.3.1 关于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国外研究 |
2.3.2 关于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国内研究 |
第四节 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行为的影响 |
2.4.1 汇率变动与出口企业生产率 |
2.4.2 汇率变动与企业出口动态 |
2.4.3 汇率变动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与指标量化 |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路径分析 |
3.1.1 汇率制度分类 |
3.1.2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历程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 |
第三节 企业层面人民币汇率指标的构造与测算 |
3.3.1 汇率测算方法概述 |
3.3.2 选取实际有效汇率测算企业层面人民币汇率变动 |
3.3.3 数据库的匹配 |
3.3.4 贸易加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 |
第四章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率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
4.2.1 计量模型设定 |
4.2.2 指标测度 |
4.2.3 数据说明 |
第三节 估计结果及分析 |
4.3.1 基准回归 |
4.3.2 分组回归 |
4.3.3 稳健性分析 |
第四节 进一步分析: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企业出口边际与出口动态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第三节 计量模型、变量和数据 |
5.3.1 计量模型构建 |
5.3.2 指标测度与数据说明 |
第四节 基准估计结果及分析 |
5.4.1 基准估计结果 |
5.4.2 人民币汇率与企业出口行为:“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 |
5.4.3 稳健性分析 |
第五节 人民币汇率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异质性影响 |
5.5.1 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 |
5.5.2 企业规模的异质性 |
5.5.3 企业融资约束的异质性 |
5.5.4 企业所有制和贸易方式的异质性 |
第六节 拓展分析:人民币汇率与企业出口持续时间 |
5.6.1 数据处理及初步分析 |
5.6.2 估计结果及分析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动态:多产品企业的视角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说 |
第三节 模型构建、指标测度及数据 |
6.3.1 计量模型构建 |
6.3.2 指标测度 |
6.3.3 数据说明 |
第四节 实证分析及结果 |
6.4.1 人民币汇率对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价格和出口量的影响 |
6.4.2 汇率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和出口产品集中度的影响 |
6.4.3 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人民币汇率与多产品企业的出口持续期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数据与模型构建 |
7.2.1 计量模型构建 |
7.2.2 指标测度 |
7.2.3 数据说明 |
第三节 基准估计结果及分析 |
7.3.1 基准估计 |
7.3.2 异质性分析 |
7.3.3 稳健性分析 |
第四节 人民币汇率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动态分解 |
第五节 产品质量视角下人民币汇率对企业出口持续期的影响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
8.1.1 主要结论 |
8.1.2 政策启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
(6)两岸四地金融服务贸易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现有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金融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 |
2.1 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 |
2.2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演化 |
2.2.1 外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
2.2.2 内生比较贸易优势理论 |
2.2.3 现代服务贸易理论 |
2.3 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 |
2.3.1 国内影响因素 |
2.3.2 国际影响因素 |
第3章 两岸四地金融服务贸易的状况 |
3.1 两岸四地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地位 |
3.1.1 两岸四地金融服务贸易出口 |
3.1.2 四地金融与保险服务出口占世界金融保险服务出口比 |
3.1.3 两岸四地金融保险服务进口 |
3.1.4 四地金融与保险服务进口占世界金融保险服务进口比 |
3.1.5 两岸四地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 |
3.2 两岸四地金融保险行业状况 |
3.2.1 大陆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
3.2.2 台湾的银行业实力强于证券业 |
3.2.3 澳门金融保险业市场额度小 |
3.2.4 香港发达的金融保险市场 |
第4章 两岸四地金融服务贸易关系实证分析 |
4.1 两岸四地金融服务贸易指标相关性分析 |
4.1.1 两岸四地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
4.1.2 两岸四地的金融服务贸易互补性 |
4.1.3 两岸四地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性 |
4.1.4 两岸四地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
4.2 香港与大陆和台湾的金融保险服务贸易关系 |
4.2.1 香港和大陆金融保险服务贸易依存度 |
4.2.2 香港与台湾金融保险服务贸易依存度 |
4.3 香港与大陆台湾金融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4.3.1 面板模型的分析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章 两岸四地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
5.1 充分利用互补性 |
5.2 提升金融服务业实力 |
5.3 深化商品贸易合作 |
5.4 落实CEPA和ECFA协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地区环境不平等及其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的概念界定 |
1.2.1 环境不平等 |
1.2.2 地区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创新 |
1.5.2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 不同群体间的环境不平等研究 |
2.1.1 美国的群体间环境不平等 |
2.1.2 其他国家的群体间环境不平等 |
2.2 不同地区间的环境不平等研究 |
2.2.1 跨国层面的地区环境不平等 |
2.2.2 一国内部不同地区间的环境不平等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地区环境不平等的现状分析 |
3.1 不平等测度的图表工具基础 |
3.1.1 高矮序列 |
3.1.2 频率分布图 |
3.1.3 洛伦兹曲线 |
3.2 不平等测度指标 |
3.2.1 指标遴选公理性原则 |
3.2.2 基尼系数 |
3.2.3 广义熵指数 |
3.2.4 阿特金森指数 |
3.3 中国的环境污染现状 |
3.3.1 中国整体环境污染排放状况 |
3.3.2 分省环境污染排放状况 |
3.3.3 东中西部环境污染排放状况 |
3.4 中国地区环境不平等的度量与分析 |
3.4.1 工业污染排放的洛伦兹曲线 |
3.4.2 地区环境不平等测度的数学公式 |
3.4.3 省际环境不平等测度 |
3.4.4 三大区域的环境不平等测度 |
3.4.5 中国地区环境不平等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地区环境不平等的影响因素 |
4.1 影响环境污染排放的因素 |
4.1.1 环境压力评价的 IPAT 模型 |
4.1.2 Grossman分解模型 |
4.1.3 Verbeke and Clercq分解模型 |
4.2 环境库兹涅茨假说 |
4.2.1 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经验研究 |
4.2.2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检验证据 |
4.3 地区环境污染排放与经济发展 |
4.3.1 初始模型及数据说明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4.4 环境污染决定方程 |
4.4.1 模型构建与指标数据说明 |
4.4.2 计量方法 |
4.4.3 实证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地区环境不平等的夏普利值分解 |
5.1 基于回归方程的 SHAPLEY 值分解法 |
5.2 省际环境不平等的分解 |
5.2.1 工业废水 |
5.2.2 工业废气 |
5.2.3 工业固体废弃物 |
5.3 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的环境不平等分解 |
5.3.1 工业废水 |
5.3.2 工业废气 |
5.3.3 工业固体废弃物 |
5.4 本章小结 |
6 政府环境规制与地区环境不平等 |
6.1 现行的政府环境规制 |
6.2 DEA 三阶段模型及变量数据说明 |
6.2.1 效率的定义 |
6.2.2 DEA三阶段法 |
6.2.3 变量及数据 |
6.3 环境治理效率的测度及分解 |
6.3.1 实证结果 |
6.3.2 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分析 |
6.4 政府环境规制对地区环境不平等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中国地区间环境不平等状况明显 |
7.1.2 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了地区工业污染排放 |
7.1.3 经济发展是影响地区环境不平等的决定性因素 |
7.1.4 地区间的环境治理效率差异巩固了地区环境不平等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表 2 2004‐2011 年各省市环境治理综合效率(TE) |
附表 3 2004‐2011 年各省市环境治理纯技术效率(PTE) |
附表 4 2004‐2011 年各省市规模效率(SE) |
(8)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政策及环境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0.3 研究内容 |
0.4 研究方法 |
0.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0.6 技术路线 |
1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
1.1 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
1.1.1 国际贸易政策的分类 |
1.1.1.1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
1.1.1.2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基础 |
1.1.1.3 当代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基础 |
1.1.2 国际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发展 |
1.1.2.1 国际贸易战略及政策的选择依据 |
1.1.2.2 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战略政策的发展趋势 |
1.1.2.3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政策的发展趋势 |
1.2 出口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应用 |
1.2.1 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
1.2.2 出口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1.2.2.1 宏观层面——IMD 和 WEF 的国家竞争力理论 |
1.2.2.2 中观层面——Michael E.Porter 的产业竞争力理论 |
1.2.2.3 微观层面——基于资源观和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
1.2.3 出口贸易竞争力的测算应用 |
2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环境与现状 |
2.1 山东出口贸易之基础环境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总体经济发展概况 |
2.2 山东出口贸易之发展现状 |
2.2.1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 |
2.2.2 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出口贸易依存度 |
2.2.3 海外市场的变迁与深化 |
2.3 台湾出口贸易之基础环境 |
2.3.1 地理位置 |
2.3.2 总体经济发展概况 |
2.4 台湾出口贸易之发展现状 |
2.4.1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 |
2.4.2 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出口贸易依存度 |
2.4.3 海外市场的变迁与深化 |
2.5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概况之比较分析 |
2.5.1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基础环境之比较 |
2.5.2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发展现状之比较 |
2.5.2.1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比较 |
2.5.2.2 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出口贸易依存度比较 |
2.5.2.3 出口市场变迁比较 |
3 山东与台湾对外贸易政策发展与比较 |
3.1 山东对外贸易战略及政策之发展演变 |
3.1.1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阶段 |
3.1.2 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过渡阶段 |
3.1.3 出口导向战略发展阶段 |
3.1.4 适度管理的贸易自由化阶段 |
3.2 台湾对外贸易战略及政策之发展演变 |
3.2.1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时期 |
3.2.2 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时期 |
3.2.3 产业升级为主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时期 |
3.3 两岸贸易战略及政策发展路径之比较分析 |
3.3.1 两岸贸易发展战略路径的相似性 |
3.3.2 两岸贸易发展战略路径的差异性 |
4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绩效测定与比较 |
4.1 出口贸易绩效之增长性评价指标测定与比较 |
4.1.1 山东出口贸易绩效之增长性评价指标测定 |
4.1.1.1 山东 GDP 增长率及人均 GDP 增长率 |
4.1.1.2 山东出口总额增长率 |
4.1.1.3 山东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的增长率 |
4.1.2 台湾出口贸易绩效之增长性评价指标测定 |
4.1.2.1 台湾 GDP 增长率及人均 GDP 增长率 |
4.1.2.2 台湾出口总额增长率 |
4.1.2.3 台湾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的增长率 |
4.1.3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绩效之增长性评价指标比较 |
4.1.3.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
4.1.3.2 出口总额增长率和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的增长率 |
4.2 出口贸易绩效之结构性评价指标测定 |
4.2.1 山东出口贸易绩效之结构性评价指标测定 |
4.2.1.1 山东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 |
4.2.1.2 山东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 |
4.2.1.3 山东产业内贸易指数 |
4.2.2 台湾出口贸易绩效之结构性评价指标测定 |
4.2.2.1 台湾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 |
4.2.2.2 台湾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 |
4.2.2.3 台湾产业内贸易指数 |
4.2.3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绩效之结构性评价指标比较 |
4.2.3.1 三次产业结构 |
4.2.3.2 出口商品结构 |
4.2.3.3 产业内贸易指数 |
4.3 出口贸易绩效之发展性评价指标测定 |
4.3.1 山东出口贸易绩效之发展性评价指标测定 |
4.3.1.1 山东贸易竞争力指数 |
4.3.2 台湾出口贸易绩效之发展性评价指标测定 |
4.3.2.1 台湾贸易竞争力指数 |
4.3.3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绩效之发展性评价指标比较 |
4.3.3.1 贸易竞争力指数 |
5 新形势下实现山东出口贸易再发展的对策探讨 |
5.1 巩固基础,调整产业发展政策 |
5.1.1 确立战略性产业核心地位,优先发展高度相关产业 |
5.1.2 协调促进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互动平衡关系 |
5.2 强化提升,综合协调对外贸易政策 |
5.2.1 促进出口贸易增长之政策建议 |
5.2.2 提升出口贸易结构转变之政策建议 |
5.3 放眼全局,积极跨入自由贸易区新时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FDI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国别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主要内容、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1.3.1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投资与贸易的理论关系 |
2.1 传统阶段: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相对独立 |
2.1.1 国际贸易理论 |
2.1.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2 近期研究:投资与贸易的替代、互补关系 |
2.2.1 理论分析 |
2.2.2 实证分析 |
2.2.3 政策因素分析:补偿投资 |
2.3 理论新时期:投资与贸易的新型关系 |
2.3.1 由投资动机主导型 |
2.3.2 由投资行业主导型 |
2.3.3 由东道国对外政策主导型 |
第3章 我国FDI流入与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
3.1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
3.1.1 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全球FDI总额中比例较低 |
3.1.2 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国较为集中 |
3.1.3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显着 |
3.1.4 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进行结构优化 |
3.1.5 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由合资向独资转变 |
3.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
3.2.1 对外贸易依存度大 |
3.2.2 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 |
3.2.3 对外贸易伙伴日趋多元化,但仍较为集中 |
3.2.4 对外贸易支柱企业以三资企业为主 |
3.2.5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 |
3.3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
3.3.1 FDI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
3.3.2 FDI对进口贸易的影响 |
3.3.3 FDI对加工贸易的影响 |
第4章 FDI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
4.1 基于引力模型的国别差异实证分析 |
4.1.1 模型解释变量的选择和分析 |
4.1.2 样本及数据的选取 |
4.1.3 模型回归分析 |
4.2 贸易潜力的国别差异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明确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位,合理利用外资 |
5.1.1 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显着的负面效应 |
5.1.2 转变引资观念,提高引资质量 |
5.1.3 降低对外资依存度,提高国内资金使用率 |
5.2 突出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出口贸易的技术含量 |
5.3 推进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创造服务贸易的出口效应 |
5.4 革新外资企业的政策待遇,使外商投资环境合理化 |
5.5 利用贸易伙伴分类,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发展新趋势、成因与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几年来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发展新趋势 |
(一)台商对东盟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东盟跃升为台湾对海外(大陆以外国家和地区)投资[2]的最大目的地 |
(二)双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东盟在台湾对外出口市场中的比重持续攀升 |
(三)台湾与东盟各国的经贸交流合作与人员往来日趋热络 |
二、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
(一)引力:东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
(二)推力:大陆宏观经济环境深刻变革,促使部分台商转向 |
(三)助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外溢及台湾当局的政策扶持 |
三、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发展前景 |
(一)双方经贸往来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
(二)东盟在台湾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而台湾在东盟对外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趋于下降 |
(三)台湾将东盟和东盟主要国家列为对外商签FTA的重点目标 |
(四)双方经济关系发展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大局 |
四、2002-2003年台湾的对外贸易与外资投资(论文参考文献)
- [1]震荡中的台美经贸往来解析:2000-2019[J]. 盛九元,胡云华. 台湾研究, 2021(01)
- [2]“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D]. 闫永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3]附加值贸易视角下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研究[D]. 翟广萌.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2003年以来越南与台湾的经贸合作研究[D]. 黄文绿.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5]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行为研究 ——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许家云. 南开大学, 2015(01)
- [6]两岸四地金融服务贸易关系研究[D]. 甘霖. 湖南大学, 2015(03)
- [7]中国地区环境不平等及其影响机理研究[D]. 陆宇嘉. 重庆大学, 2014(05)
- [8]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政策及环境之比较研究[D]. 单宇航.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9]FDI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国别差异分析[D]. 黄欣璐. 天津财经大学, 2014(08)
- [10]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发展新趋势、成因与前景分析[J]. 王敏. 台湾研究,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