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陵公园木虱种类、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肖东学[1](2020)在《中国异皮亚科线虫的分类及地理分布研究》文中认为胞囊线虫(异皮亚科)(Cyst nematode,Heteroderinae)是一类适应能力强,分布范围广、寄主范围多样并有明显寄主专化性的植物寄生线虫,每年对世界的作物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种病原线虫微小很难发现,待到危害严重时很难防治。对异皮亚科线虫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明确其种群分布及其进化关系,对农业上预防该病害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对各种植物根基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并在各个省/市主要大豆产区的农田中进行采样调查。通过淘洗-过筛法对土样中的胞囊进行分离,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分离出的胞囊进行鉴定并对种群密度进行计算。试验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异皮亚科线虫鉴定及地理分布研究:2017-2019年对采自全国七个省份共计349份植物根基土样进行胞囊线虫的分离鉴定。通过形态学与分子学鉴定,鉴定出一个仙人掌胞囊线虫属的新种,命名为藜胞囊线虫(Cactodera chenopodiae n.sp.),鉴定出一种中国发生新病害,旱稻胞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危害玉米,并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C.estonica,并总结了在农业生产中危害严重的异皮亚科线虫种群的地理分布。2.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密度调查及毒力类型研究:2017-2019年对采集于全国18个省共计337份农田中大豆根基土壤样品进行大豆胞囊线虫的分离。调查发现18个省份均有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布。并结合此前研究,采用热力图的表达形式对2015-2019年各省份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对辽宁地区的大豆胞囊线虫进行毒力表型研究,首次鉴定了大连、葫芦岛、本溪、锦州和铁岭市的大豆胞囊线虫HG类型,在沈阳市法库县鉴定出新的HG Types 7。3.异皮亚科线虫系统进化研究:利用本研究鉴定的胞囊线虫扩增出线粒体COI基因结合GeneBank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对异皮亚科线虫的系统进化进行初步研究。基于COI基因的系统发育表明,大豆胞囊线虫(H.glycines)种群在不同地区存在着遗传差异。以贝叶斯法(BI)和最大似然法(ML)建立异皮亚科线虫种群进化树,发现中国的大豆胞囊线虫可以划分为两个分支;并试验出适合快速、稳定的提取单条胞囊线虫线虫总DNA的方法,采用NaOH法能更为方便快捷并且高质量的获得单条胞囊线虫的总DNA。
张若男[2](2020)在《陕西省小流域昆虫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流域是典型的人类持续发展和区域健康生态环境互作的复杂体系,流域内部资源持续开发与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昆虫多样性作为生态环境稳定的最重要指标,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本研究在2019年7月至8月,利用扫网采集和灯诱采集对商洛市柞水县东川流域和延安市志丹县吴堡川流域的昆虫类群进行了调查统计,首次对两个流域昆虫群落结构特征、α多样性、β多样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了两个流域昆虫科级分类特征,并初步筛选了不同功能的环境监测指示昆虫。最后,还对调查的方法和结果的局限性进行了简要讨论。(1)两个流域鉴定到昆虫标本7421头,隶属于19目213科。其中东川流域鉴定到16目137科1366号标本,吴堡川流域鉴定到16目190科6055号标本。两个流域内均为双翅目昆虫的科级类群占比最高,半翅目昆虫的采样个体数比例最高。(2)利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川流域目级优势类群为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科级优势类群为长蝽科,亚优势类群为茧蜂科;吴堡川流域目级优势类群为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科级优势类群不明显,亚优势类群为叶蝉科、茧蜂科、叶甲科。(3)利用Marg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川流域昆虫类群丰富度半翅目、蜻蜓目、脉翅目高于吴堡川流域,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低于吴堡川流域;昆虫类群多样性东川流域鞘翅目、鳞翅目、蜻蜓目高于吴堡川流域,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脉翅目低于吴堡川流域;昆虫类群均匀度东川流域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蜻蜓目、脉翅目高于吴堡川流域,仅半翅目均匀度低于吴堡川流域。(4)利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川流域和吴堡川流域昆虫类群的相似性指数在0.3~0.7之间,没有极相似类群和极不相似类群。所有类群中,鳞翅目、膜翅目的相似性指数最接近两个流域的昆虫相似性指数。东川流域三大分支流域的昆虫相似性指数和膜翅目相似性指数进一步证实膜翅目可作为昆虫相似性比较的指示昆虫。(5)对人为干扰因素的研究中,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是正向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表明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高于非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负向的,远离人群活动的区域发现了更多的昆虫种类以及一些不常见的昆虫种类。膜翅目可作为干扰指示昆虫。(6)Ind Val值法(indicator value)对两个流域膜翅目指示种类进行筛选,泥蜂科、钩土蜂科可作为东川流域环境指示昆虫,茧蜂科、蚁科、金小蜂科可作为吴堡川流域环境指示昆虫。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3](2020)在《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繁多、习性复杂,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产卵时,寄生蜂携带的毒液、多DNA病毒等寄生因子就会随之进入寄主体内,发挥调控寄主生长、发育、免疫、代谢、行为的作用,从而保障了寄生蜂后代的发育。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寄生蜂的系统分类、资源普查、生物学、生态学、寄主调控、人工繁殖、释放应用、田间保护和助增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整理。
郭亚楠[4](2019)在《山东省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及天敌多样性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聊城市林地多为人工纯林,林分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差,天敌种类少、数量少,加之近年来高温少雨,林木树势衰弱,林业有害生物基数偏高,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风险增大,为了查清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危害、寄主植物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采用人工踏查法,对聊城市辖区内的片林、苗圃等地进行调查,得到了聊城市比较完整的病虫害杂草名录。调查到林业有害昆虫中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共6目73科290种。天敌昆虫膜翅目、鞘翅目、脉翅目、半翅目、螳螂目、蜻蜓目6目9科18种。根据害虫危害的部位,分出食叶害虫225种,顶芽枝梢害虫75种,蛀干害虫74种,花果种实害虫37种,地下害虫31种,其中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占害虫种类总数的68%。害虫与天敌比例大约为16:1。对林业有害昆虫的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79月昆虫类群最丰富,也是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害虫活跃的高峰期。调查并鉴定出的病害120种,其中真菌引起的病害101种,细菌引起的病害10种,病毒引起病害3种,植原体引起的病害4种,生理性病害2种;按危害部位分类,分出叶部病害80种,枝干病害48种,根部病害5种,种实病害19种,其中叶部病害和枝干病害种类最多,占种类总数的85%。还调查到倍足纲1种,蛛形纲螨类5种,软体动物1种,有害植物17种。调查发现山东省新纪录1种。我们对危险性害虫美国白蛾及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为指导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奠定基础。
郑殊红[5](2019)在《榕树和天竺桂落叶剂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榕树(Ficus microcarpa Linn.f.)和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是福州市主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应用形式多样。通过调查,发现两者主要作为行道树,榕树以骨干树、天竺桂以特色树应用最为典型;福州地区除冬季外,多数季节高温多雨,植株生长旺盛,叶幕层空气不流通,叶片病害发生严重,由于药剂选择的局限性,防治效果不理想。为提升园林绿化应用效果,两者栽种方式均以大树修剪后再移植为主,由于修剪工程量大,导致移植成本高,且成活率低。为了解决行道树叶部病害和降低移植成本问题,本研究开展了榕树和天竺桂冬、夏季集中落叶试验,通过在冬季促使植株集中落叶,将植株叶片携带的病原菌随叶片集中落下并处理,在短时间内迅速且彻底的控制叶部病害,同时增加冬季人行道路光照,且植株集中落叶后重新生长新叶,不影响次年夏季遮荫;在夏季移植前集中落叶,减少修剪环节从而达到减少移植成本目的,且减少修剪伤口,提高植株抵抗力,从而提高移植成活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了福州市榕树和天竺桂园林应用现状,发现榕树在福州市园林绿化中以骨干树种植为主,园林应用多样,包括行道树、孤植树、遮荫树、园景树,以行道树为主。榕树萌发力强但发枝力差,枝梢密集,煤烟病发生严重。作为行道树时,严重影响景观效果,且煤烟污点在雨天随雨滴落下,严重影响行人出行,目前主要采用药剂防治,但是毒害大且效果不理想。天竺桂在福州市作为特色树种种植,主要作为行道树、庭园树、配植树,萌发力强发枝力差,枝梢密集,叶部病害发生严重,主要为叶斑病和炭疽病,病害大面积爆发时,不得不将树砍掉。榕树和天竺桂在园林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大树修剪移植的栽种方式,但修剪工程量大,移植成本高,成活率低。2.分析了落叶剂对榕树叶片集中脱落及生理生化的影响,冬季试验结果显示:乙烯利0.8%、碘化钾0.2%、尿素2%是最适宜的落叶剂组合,施用后达到了理想的落叶和萌发效果,落叶率和萌发率分别达95.02%和83.23%。通过生理指标测定发现,喷施落叶剂之后植株叶片逐渐衰老,生理指标从第1 d开始发生变化,其中叶绿素总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大,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上升,抗氧化酶系统中SOD活性下降和IAA氧化酶活性上升,抑制植株生长促进衰老,从而离层产生,叶片脱落,第7 d之后植株恢复生长,生理指标逐渐恢复至原来的水平。夏季试验结果显示:乙烯利0.8%、碘化钾0.1%、尿素8%是最适宜的落叶剂组合,施用后落叶率和萌发率分别达到100%和99.50%,且喷药后植株表型无损伤,树体从开始落叶至恢复具遮荫效果时间最短,为36 d,效果好。3.分析了落叶剂对天竺桂叶片集中脱落及生理生化的影响,冬季试验结果显示:喷施乙烯利0.4%、碘化钾0.1%、尿素4%组合后落叶率和萌发率分别达78.14%和74.14%,25 d后补喷乙烯利0.4%、碘化钾0.1%、尿素4%组合能使叶片全部脱落,达到了理想的落叶效果,且喷药后植株无损伤现象。通过生理指标测定发现,喷施落叶剂之后植株叶片逐渐衰老,生理指标从第1 d开始发生变化,其中叶绿素总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大,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上升,抗氧化酶系统中SOD活性下降和IAA氧化酶活性上升,抑制植株生长促进衰老,离层产生促使叶片脱落,第15 d之后植株恢复生长,生理指标逐渐恢复至原来的水平。夏季试验结果显示:乙烯利0.4%、碘化钾0.1%、尿素4%是最适宜的落叶剂组合,其落叶率为59.68%,满足天竺桂带土球移植的修剪量,且萌发率最高,为62.63%,喷药后植株表型无明显损伤,从开始落叶至恢复遮荫效果时间最短,为42 d,效果好。
吴可嘉[6](2019)在《杭州市校园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园林绿化事业不断进步,园林植物种类越来越多,但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使得植物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园林植物受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侵入,不但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而且降低了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近些年国内外对高校校园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少之甚少,高校校园作为特殊的空间,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存在特殊性,而校园绿化普遍存在缺失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缺乏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研究等问题,因此,高校校园绿化病虫害防治研究对营造校园优美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和紫金港校区、下沙高教园区、小和山高教园区进行实地调查,并对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治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调查区域内共有58科95属120种植物,53种乔木,57种灌木,7种草本,3种藤本。落叶树种50种,常绿树种70种。其中蔷薇科植物种类最多,有11属14种;其次是木犀科,有5属7种,木兰科有3属7种。2.调查区域内植物共发生44种病害,以叶部病害为主;调查区域内植物共发生44种虫害,其中食叶类害虫共17种,蛀干类害虫共2种,刺吸类害虫共18种。发生及危害严重的病害有紫薇白粉病、紫薇煤污病、西府海棠锈病、山茶炭疽病、樱花褐斑穿孔病共5种。发生及危害严重的虫害有月季长管蚜、光肩星天牛、温室白粉虱、杜鹃三节叶蜂、红蜡蚧5种。3.对紫薇白粉病、紫薇煤污病、海棠锈病、山茶炭疽病、樱花褐斑穿孔病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总结调查区域内虫害种类、类型、为害部位、寄主种类、危害程度等,并对月季长管蚜、光肩星天牛、温室白粉虱、杜鹃三节叶蜂、红蜡蚧等分析其发生规律,并归纳总结出校园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原因。4.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分别进行蚜虫黄板诱杀试验、天牛物理捕杀试验、月季白粉病高效低毒农药选用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在蚜虫黄板诱杀试验中,黄板南北向放置和东西向放置对诱杀效果无显着影响。在时间上,黄板诱杀技术可有效延缓5-10天的虫害发生期。在数量上,采用黄板诱杀技术的区域虫害发生量明显比对照区要少。因此,黄板诱杀蚜虫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2)在天牛物理捕杀试验中,采用两种类型的捕杀,一是用捕虫网捕捉成虫、踩死,二是用小铁锤击杀产卵痕,经试验发现,对校园内天牛采用物理捕杀的防治效果达到88.5%。因此,物理捕杀防治措施简便、经济有效,值得推广。(3)在月季白粉病高效低毒农药选用试验中,选用中保飞歌代森锰锌腈菌唑62.25%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中保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中保苯醚甲环唑10%乳油1500倍液、新朝阳粉锈宁0.4%可溶液剂300倍液4种农药,等量清水做对照,经试验,防治效果依次是:中保飞歌代森锰锌腈菌唑62.25%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中保苯醚甲环唑10%乳油1500倍液防治效果>中保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效果>新朝阳粉锈宁0.4%可溶液剂300倍液防治效果。5.基于前期调研与试验结果,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常规防治措施可从植物检疫、栽培养护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建立病虫害预警防控网络体系等方面着手;季节性防治措施方面,对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期对病虫害的防治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对高校校园绿化病虫害防治研究,确定高校校园植物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等基本情况,并对主要的病虫害进行防治试验,分析病虫害发生原因,进而提出校园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为有效防控高校校园绿化病虫害、提高校园美化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颜东昇[7](2018)在《扬州市园林害虫调查及蚧壳虫的防治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推出,扬州园林事业不断发展,市内植物种类得到丰富。伴之而来的是园林植物上的害虫种类增多,局部地区害虫发生愈加频繁,被害植物生长不良,进而严重影响整个园林景观。园林重要害虫-阶壳虫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不容忽视,其危害轻则影响植物局部正常发育,重则导致整株死亡甚至成片园林植物死亡,对园林景观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更好地做好扬州园林害虫的防治工作,笔者于2016-2018年对扬州市城市园林害虫进行了调查采样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主要害虫的发生、危害情况,针对扬州市园林植物上的蚧壳虫开展调查,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2016-2018年通过对扬州市个园、何园、荷花池公园以及主城区内部分街道的绿化带进行调查采集,鉴定出扬州市城市园林植物害虫10目、88科283种。2、通过对扬州园林害虫发生害虫危害监测发现,近2年的气候条件适于害虫的发生危害,且一年四季害虫发生情况各不相同。此外,调查发现,蛀干性害虫的危害逐年加重,危害范围变广,暴食性食叶害虫是扬州园林植物害虫最为常见,最主要的害虫种类。3、调查表明,目前危害扬州园林植物的蚧壳虫主要有8种,其中紫薇绒粉蚧、草履蚧、白蜡蚧、日本龟蜡蚧为优势种,发生危害程度最为严重。其次是桑白盾蚧、卫矛矢尖蚧、朝鲜球坚蚧和红蜡蚧,为间歇爆发为害的种类。4、药剂试验表明:(1)对红蜡蚧初孵若虫的防治以40%氧化乐果乳油、10%烯啶虫胺乳油和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的防治速效性最好;40%氧化乐果乳油、10%烯啶虫胺乳油、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4%阿维·啶虫乳油和70%吡虫啉(艾美乐)水分散粒剂均表现有较好的持效性,防效达到85%以上。对红蜡蚧雌成虫以40%氧化乐果乳油和10%烯啶虫胺乳油防效最好,药后15天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5.23%和80.67%。此外,药剂对初孵若虫的防治效果均高于雌成虫,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应做好初孵若虫的防治;(2)选用浓度为500倍的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在施药7天后,对白蜡蚧的防治效率达100%;而选用浓度为1000倍的氧化乐果乳油和浓度为1000倍的22%噻虫·高气氟微囊悬浮-悬浮剂(阿立卡),在施药7天之后,对白蜡蚧的防效均能达到96%;选用浓度为1000倍的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和500倍的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阿立卡),在施药7天之后,对白蜡蚧的防效分别为92.74%和91.54%;浓度为2000倍的40%氧化乐果乳油,施药7天后的防效仅为43.41%。此外,施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有时会在植物表面出现白斑,40%氧化乐果乳油属于高毒,对人及动物危害大,目前在园林部门已很少使用。综合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阿立卡)和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具有良好的渗透性等特点,建议合理交替使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和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阿立卡)防治园林蚧壳虫。
陈葵仙[8](2018)在《东莞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景观评价》文中指出东莞市古树名木是东莞先人留下的绿色遗产,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自然、气候、地理、人文的变迁记印,快速化的城市发展和旧城更新,使东莞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这些具有历史、经济、景观、人文等价值的古树名木的生存正面临空前未有的威胁,研究如何合理有效的挖掘与利用古树名木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东莞市古树资源状况进行科学、系统、细致的调查,对其种类数量、区域分布、年龄结构、生长表现、健康状况、保护状况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分析东莞市古树名木资源结构特点与周围环境的景观特点,建立古树名木景观评价模型,为东莞市古树名木保护和地带性物种多性保护提供数据依据,及东莞市城市发展及生态建设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东莞市散生存活古树名木种类和数量均较丰富,共记录2827株,63种,隶属于33科52属。主要树种有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木棉(Bombax ceiba)、杧果(Mangifera indica)、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高山榕(Ficus altissima)、荔枝(Litchi chinensis)、樟(Cinnamomum camphora)、朴树(Celtis sinensis)、龙眼(Dimocarpus longana)等,以细叶榕的株数最为丰富,达1864株,而篦齿苏铁(Cycas pectinata)、莞香(Aquilaria sinensis)、广东箣柊(Scolopia saevat)、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滇刺枣(Ziziphus mauritiana)等23个树种,数量仅有1株。由此可见,东莞市古树名木树种的数量极不均衡。(2)各镇街所占古树名木数量差异较大,古树名木株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厚街镇(214株)>石碣镇(190株)>寮步镇(189株)>石排镇(183株)>虎门镇(172株)>万江街道(169株)>中堂镇(154株)>茶山镇(149株)>企石镇(138株)>道滘镇(124株)>东城街道(120株)>高埗镇(100株)>望牛墩镇(87株)>清溪镇(73株)>东坑镇(69株)>麻涌镇(62株)>塘厦镇(54株)>常平镇(52株)>莞城街道(50株)>大岭山镇(49株)>桥头镇(48株)>横沥镇(45株)>长安镇(45株)>大朗镇(44株)>谢岗镇(41株)>石龙镇(41株)>樟木头镇(34株)>洪梅镇(29株)>南城街道(27株)>沙田镇(25株)>凤岗镇(16株)。古树名木的数量与东莞市各镇街的面积、户籍人口密度、常住人口密度和GDP总量均无明显关系。(3)东莞市古树名木的树龄在500 a以上共记录84株,占总株数2.97%;树龄在300 a至499 a之间的古树共记录234株,占总株数8.27%;树龄在300 a以下的古树共记录2496株,占总株数88.29%;具有特殊意义的树共记录13株,占总数的0.46%。东莞市古树名木保有量相对幼龄化及其年龄级的参差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古树树龄与各镇街区域面积、人口密度、经济总量等未达到显着相关,名木和人口密度具有显着相关性。(4)植物的生长受区域环境和立地条件的影响。古树名木由于树龄大,生命力底下,从其生长状态看,长势正常有2151株,占总株数的76.09%,长势出现衰弱症状的有591株,总株数的20.91%,长势较弱濒危状态的有85株,总株数的3.01%。古树名木生长树越高的,其胸径和冠幅相应较大,胸径和冠幅生长较为密切,具有合理的生物学特征,整体生长表现良好。(5)通过对东莞市古树名木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景观为研究对象,收集五种古树景观类型样地有代表性的照片65张。采用美景度评判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对景观进行评价,作为独立景观,独木成林的景观SBE值较高,被建筑物限制生长空间的SBE值较低。以古树景观的SBE值作为因变量,再利用语义解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SD)对古树景观要素进行量化,量化值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剔除变量法进行运算,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古树景观评价模型。东莞市古树景观的主要影响因素视线开阔度、树冠饱满度和层次感。
王京,王剑峰,于丹,朱海,薛豹[9](2018)在《沈阳大学北校区皂角幽木虱的鉴定及防治建议》文中指出皂角幽木虱[Euphalerus robinae(Shinzi)]是为害皂荚树(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主要害虫之一,目前在沈阳大学北校区内的皂荚树上已发现大量的成虫、卵及若虫,对树木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并影响了师生的生活。因此,对皂角幽木虱进行形态鉴定,根据其发生规律做好皂角幽木虱的防治工作是提供良好绿化环境的关键。简述了皂角幽木虱的形态、生活史、发生原因、为害症状及程度,并提出防治建议。
林魏巍[10](2018)在《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部,以戈壁荒漠区为主,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天然植被主要有胡杨、梭梭等,生态环境恶劣。为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绿化造林。随着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林木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为摸清该市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于2017年3月—9月期间对该市林木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主要虫害药剂试验。本研究在林木病虫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森防站历史数据,对该市主要病虫的发生趋势、年际动态、危险性评估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市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以及针对该市林业管理现状的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对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为害症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面积等进行调查,发现林木害虫共计226种,天敌昆虫50种。其中食叶害虫151种,顶芽及枝梢害虫21种,蛀干害虫28种,地下害虫19种,种实害虫4种,以及3种蜱螨目节肢动物;林木病害56种,其中种子及苗木病害3种,叶部病害34种,果实病害1种,枝干病害13种,根部病害4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种。2.小板网蝽、杨圆蚧、白杨透翅蛾、杨十斑吉丁、榆树煤污病等均有发生,属克拉玛依市广布种,危害严重;春尺蠖、杨圆蚧、杨树腐烂病等病虫害属克拉玛依市危险性病虫害,需加强防治力度;3.在不同的林分类型中,整体上在用材林中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最多,危害最重,;其次为防护林,以食叶及刺吸类害虫危害最重;绿化林带最轻。蛀干类害虫在用材林发生最重。在同种林分类型中,各主要病虫害在混交林中比在纯林中危害程度轻。4.使用杀玲脲、苦参碱和阿维菌素混合液、高效氯氰菊酯3种药剂分别对春尺蠖不同龄期幼虫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依次可达96%、92%和99%;用高效氯氰菊酯对沙枣木虱和杨梦尼夜蛾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均可达90%;吡虫啉不适用于沙枣木虱的防治,防治退减率较低,并出现防治后虫口密度增大的现象;杀扑磷对草履蚧防治效果较好,杨树纯林绿化带内,防治退减率可达83%以上。5.针对克拉玛依市不同林分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原则和防治建议,并针对该市病虫害发生情况,编写了《克拉玛依市主要病虫害防治历》。
二、北陵公园木虱种类、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陵公园木虱种类、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异皮亚科线虫的分类及地理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异皮亚科线虫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
1.1 异皮亚科线虫的经济危害 |
1.2 异皮亚科线虫分类学的历史演变及分类概况 |
1.3 异皮亚科线虫传统分类技术 |
1.4 分子生物学在异皮亚科属、种系统进化应用 |
1.5 线虫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意义 |
1.6 我国异皮亚科线虫研究概述 |
第二章 异皮亚科线虫的鉴定及地理分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标样来源 |
2.1.2 胞囊的分离 |
2.1.3 二龄幼虫的孵化 |
2.1.4 胞囊线虫阴门锥的制备 |
2.1.5 光学显微镜观察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异皮亚科线虫线虫的分布 |
2.2.2 异皮亚科线虫的鉴定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密度监测及毒力表型研究 |
3.1 材料方法 |
3.1.1 主要仪器和药品 |
3.1.2 土样采集 |
3.1.3 土壤样品中胞囊的分离 |
3.1.4 胞囊数目及胞囊内卵数统计 |
3.1.5 线虫群体扩繁 |
3.1.6 鉴别寄主 |
3.1.7 卵悬液的制备 |
3.1.8 接种 |
3.1.9 毒力类型的鉴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2017-2019年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布 |
3.2.2 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密度调查 |
3.2.3 2015-2019年各省份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密度研究 |
3.2.4 大豆胞囊线虫毒力表型研究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异皮亚科线虫系统发育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COI序列来源 |
4.1.2 单条胞囊线虫DNA的提取 |
4.1.3 PCR扩增 |
4.1.4 PCR产物电泳检测及测序 |
4.1.5 测序结果分析 |
4.1.6 异皮亚科线虫线虫系统发育树构建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单条线虫DNA的PCR产物电泳检测 |
4.2.2 异皮亚科线虫系统进化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异皮亚科线虫的鉴定与地理分布 |
5.2 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 |
5.3 异皮亚科线虫系统进化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2)陕西省小流域昆虫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流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1.1.2 昆虫多样性的重要性 |
1.2 昆虫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2 国内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3 流域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 指示生物研究概述 |
1.3.1 指示生物的概念及类群 |
1.3.2 指示昆虫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4.1 本研究的内容 |
1.4.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昆虫多样性调查方法 |
2.1.1 调查流域环境特征 |
2.1.2 调查时间、地点 |
2.1.3 调查方法 |
2.1.4 标本制作与鉴定 |
2.2 昆虫多样性评估方法 |
2.2.1 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D) |
2.2.2 Simpson多样性指数(L) |
2.2.3 Marglef丰富度指数(D') |
2.2.4 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 |
2.2.5 Pielou均匀度指数(J) |
2.2.6 Jaccard相似性系数(I) |
2.3 指示生物筛选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小流域昆虫群落结构组成 |
3.1.1 东川流域昆虫群落结构组成 |
3.1.2 吴堡川流域昆虫群落组成 |
3.1.3 流域昆虫群落结构差异 |
3.1.4 流域昆虫名录 |
3.2 小流域昆虫多样性分析 |
3.2.1 不同研究区域昆虫优势度差异 |
3.2.2 不同研究区域昆虫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差异 |
3.2.3 不同研究区域昆虫种类相似性分析及相似性指示昆虫初探 |
3.3 小流域昆虫多样性人为影响因素分析 |
3.3.1 自然保护区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
3.3.2 人类活动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及干扰指示昆虫初探 |
3.3.3 不同流域膜翅目环境指示类群初探 |
3.3.4 小流域昆虫目科昆虫图示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附录 小流域昆虫目科特征总结 |
1 直翅目 |
2 半翅目 |
3 鞘翅目 |
4 膜翅目 |
5 双翅目 |
6 鳞翅目 |
7 蜻蜓目 |
8 脉翅目 |
9 缨翅目 |
10 蜚蠊目 |
11 毛翅目 |
12 长翅目 |
13 襀翅目 |
14 啮虫目 |
15 螳螂目 |
16 蜉蝣目 |
17 革翅目 |
18 广翅目 |
19 竹节虫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3)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蜂的分类和资源发掘 |
1.1 寄生蜂的分类研究 |
1.2 寄生蜂的资源发掘 |
2 寄生蜂的生物学 |
2.1 幼蜂发育 |
2.2 寄主选择 |
2.3 寄主适合度 |
2.4 寄生效率 |
2.5 行为学特性 |
2.5.1 母代雌蜂的照料行为 |
2.5.2母蜂的学习经历 |
2.5.3 雄性蜂的争斗行为 |
2.5.4 寄生蜂的视觉和嗅觉 |
2.6 飞行和扩散 |
3 寄生蜂的生态学 |
3.1 生物因素 |
3.1.1 种间竞争 |
3.1.2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与挥发物 |
3.1.3 微生物 |
3.1.4中性昆虫 |
3.1.5转Bt基因抗虫作物 |
3.2 非生物因素 |
3.2.1 温湿度 |
3.2.2 光照和颜色 |
3.2.3 化学农药 |
3.2.4 其他因素 |
4 寄生蜂对寄主生理、发育、生殖、行为的调控 |
4.1 寄生因子及功能 |
4.1.1 毒液 |
4.1.2 多DNA病毒 |
4.1.3 畸形细胞 |
4.1.4 其他因子 |
4.2 寄生蜂对寄主免疫、代谢、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 |
4.2.1 对寄主免疫的影响 |
4.2.2 对寄主营养代谢的影响 |
4.2.3 对寄主内分泌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4 对寄主生殖的影响 |
4.2.5 对寄主抗逆性的影响 |
4.2.6 对寄主行为的影响 |
5 寄生蜂的人工繁殖 |
5.1 替代寄主 |
5.2 补充营养 |
5.3 低温贮藏 |
5.4 滞育调控 |
5.5 其他因素 |
6 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
6.1 寄生蜂的人工释放 |
6.1.1 单种天敌释放 |
6.1.2 多种天敌联合释放 |
6.2 寄生蜂的保护和助增 |
6.2.1 作物间作 |
6.2.2 种植蜜源植物 |
6.2.3 植物支持系统和生态调控 |
7 总结和展望 |
(4)山东省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及天敌多样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聊城市概况 |
1.1.1 聊城市地理环境简介 |
1.1.2 聊城市林木资源概况 |
1.1.3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构概况 |
1.2 聊城市林业主要病虫害历年情况 |
1.3 国内外林木有害生物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林业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
1.3.2 国内林业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
1.3.3 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研究中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工具和试剂 |
2.2 调查范围 |
2.3 调查对象和内容 |
2.3.1 调查对象 |
2.3.2 调查内容 |
2.4 调查方法 |
2.4.1 踏查 |
2.4.2 标准地及样方设置 |
2.4.3 标本采集 |
2.4.4 采集记录 |
2.4.5 标本鉴定 |
2.5 标本、影像及数据整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聊城市11 县(市、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总体情况 |
3.2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
3.2.1 倍足纲 |
3.2.2 蛛型纲 |
3.2.3 腹足纲 |
3.2.4 昆虫纲 |
3.2.5 病害 |
3.2.6 有害植物 |
3.2.7 天敌昆虫 |
3.3 聊城市新发现的山东省新纪录种 |
3.4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特点分析 |
3.5 聊城市林业检疫性和危险性有害生物情况 |
3.5.1 美国白蛾在聊城市发生防治情况 |
3.5.2 悬铃木方翅网蝽在聊城市发生防治情况 |
3.6 聊城市林业有害昆虫群落结构 |
4 讨论 |
4.1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 |
4.2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建议 |
4.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榕树和天竺桂落叶剂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榕树园林应用概述 |
1.1 榕树栽培历史 |
1.2 榕树的园林绿化应用 |
2 天竺桂园林应用概述 |
2.1 天竺桂形态特征 |
2.2 天竺桂的园林绿化应用 |
3 落叶剂在园林植物的研究进展 |
3.1 落叶剂的概念及用途 |
3.2 落叶剂在园林植物应用的研究进展 |
4 研究目的意义 |
4.1 目的及意义 |
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福州市榕树和天竺桂园林应用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福州市榕树园林应用现状调查 |
1 调查方案 |
1.1 调查范围 |
1.2 调查时间 |
1.3 调查方法 |
1.4 调查内容 |
2 调查结果 |
2.1 福州市主要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 |
2.2 福州市榕属植物园林应用形式调查 |
2.3 福州市主干道路榕树的生长情况调查 |
2.4 福州市榕树栽种方式调查 |
第二节 福州市天竺桂园林应用现状调查 |
1 调查方案 |
1.1 调查范围 |
1.2 调查时间 |
1.3 调查方法 |
1.4 调查内容 |
2 调查结果 |
2.1 福州市天竺桂的应用现状调查 |
2.2 福州市主干道路天竺桂的生长情况调查 |
2.3 福州市天竺桂的栽种方式调查 |
第三节 福州市榕树和天竺桂园林应用调查总结 |
1 调查总结 |
2 存在的问题 |
2.1 榕树和天竺桂叶部病害发生严重 |
2.2 榕树和天竺桂夏季移植修剪工程量大且成活率低 |
3 拟解决措施 |
3.1 冬季集中落叶以快速降低植株叶部病原菌 |
3.2 夏季移植前集中落叶以减少修剪环节 |
第三章 落叶剂对榕树叶片集中脱落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冬季落叶剂对榕树叶片集中脱落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1.2 供试材料 |
1.3 试剂 |
1.4 试验处理及取样 |
1.5 试验指标统计与测定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榕树落叶率的影响 |
2.2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榕树萌发率的影响 |
2.3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榕树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榕树落叶及萌发的影响 |
3.2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榕树生理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节 夏季落叶剂对榕树叶片集中脱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1.2 供试材料 |
1.3 试剂 |
1.4 试验处理 |
1.5 试验指标统计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榕树落叶率的影响 |
2.2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榕树萌发率的影响 |
2.3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榕树树冠恢复所需时间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榕树落叶剂应用技术操作要点 |
1 冬季榕树落叶剂应用操作要点 |
2 夏季榕树落叶剂应用操作要点 |
第四章 落叶剂对天竺桂叶片集中脱落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冬季落叶剂对天竺桂叶片集中脱落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1.2 供试材料 |
1.3 试剂 |
1.4 试验处理及取样 |
1.5 试验指标统计与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天竺桂落叶率的影响 |
2.2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天竺桂萌发率的影响 |
2.3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天竺桂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天竺桂落叶及萌发的影响 |
3.2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天竺桂生理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节 夏季落叶剂对天竺桂叶片集中脱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1.2 供试材料 |
1.3 试剂 |
1.4 试验处理 |
1.5 试验指标统计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天竺桂落叶率的影响 |
2.2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天竺桂萌发率的影响 |
2.3 不同落叶剂处理对天竺桂树冠恢复所需时间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天竺桂落叶剂应用技术操作要点 |
1 冬季天竺桂落叶剂应用操作要点 |
2 夏季天竺桂落叶剂应用操作要点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1.1 福州市榕树和天竺桂园林应用现状调查 |
1.2 落叶剂对榕树叶片集中脱落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1.3 落叶剂对天竺桂叶片集中脱落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2 展望 |
3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硕士攻读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杭州市校园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寄主 |
2.1.2 植物病害 |
2.1.3 植物虫害 |
2.1.4 化学防治 |
2.1.5 生物防治 |
2.1.6 物理机械防治 |
2.2 国外研究动态 |
2.3 国内研究动态 |
2.4 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
2.4.1 多样性 |
2.4.2 隐蔽性 |
2.4.3 突发性 |
2.4.4 灾害性 |
2.4.5 不可预见性 |
2.5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
2.5.1 园林植保人员环保意识淡薄 |
2.5.2 片面注重病虫害防治成效 |
2.5.3 病虫害防治公共意识淡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2 调查内容 |
3.3 病虫害调查方法 |
3.3.1 病害调查方法 |
3.3.2 虫害调查方法 |
3.4 病虫害危害程度评估标准 |
3.4.1 病害危害程度评估标准 |
3.4.2 虫害危害程度评估标准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校园植物病害调查结果 |
4.1.1 园林植物病害种类调查 |
4.1.2 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分析 |
4.2 校园植物虫害调查结果 |
4.2.1 虫害种类调查 |
4.2.2 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原因 |
4.3 校园植物病虫害发生原因 |
4.3.1 植物引种的不合理 |
4.3.2 植物群落配置与结构不合理 |
4.3.3 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
4.3.4 管理人员意识不强 |
4.3.5 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当 |
4.4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试验 |
4.4.1 蚜虫黄板诱杀试验 |
4.4.2 天牛物理捕杀试验 |
4.4.3 月季白粉病高效低毒农药选用试验 |
5 校园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
5.1 校园病虫害常规防治措施 |
5.1.1 建立病虫害预警防控网络体系 |
5.1.2 植物检疫 |
5.1.3 栽培养护防治法 |
5.1.4 物理机械防治法 |
5.1.5 化学防治法 |
5.1.6 生物防治法 |
5.2 病虫害季节性防治措施建议 |
5.2.1 春季防治 |
5.2.2 夏季防治 |
5.2.3 秋季防治 |
5.2.4 冬季防治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结果 |
6.1.2 病虫害防治试验结果 |
6.2 病虫害防治措施建议 |
附录1 调查区域内植物名录表 |
附录2 调查区域内植物主要病害名录表 |
附录3 调查区域内植物主要虫害名录表 |
附录4 调查区域内病害化学防治措施 |
附录5 调查区域内虫害化学防治措施 |
附录6 调查区域内植物病虫害危害表 |
附录7 调查区域内主要虫害图片 |
附录8 调查区域内主要病害图片 |
作者简历 |
参考文献 |
(7)扬州市园林害虫调查及蚧壳虫的防治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城市园林植物现状和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
1.1.1 城市园林植物的生长现状 |
1.1.2 城市园林植物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
1.2 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策略及方法 |
1.2.1 城市园林害虫的防治策略 |
1.2.2 城市园林害虫的防治方法 |
1.3 城市园林害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
1.3.1 缺乏统一的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
1.3.2 园林设计和选用树种不合理 |
1.3.3 农药的种类及用量问题 |
1.4 我国城市园林害虫的常见类型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扬州市城市园林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调查 |
2.1 调查与研究方法 |
2.1.1 调查地点 |
2.1.2 调查方法 |
2.1.3 种类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扬州市园林害虫种类的调查 |
2.2.2 扬州市城市园林害虫发生危害特点 |
2.2.3 扬州市城市园林蚧壳虫发生危害调查 |
2.3 讨论 |
第三章 扬州市园林植物蚧壳虫的药剂防治试验 |
3.1 蚧壳虫的药剂防治实验 |
3.1.1 红蜡蚧的药剂防治试验 |
3.1.2 白蜡蚧的药剂防治试验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红蜡蚧的药剂防治效果 |
3.2.2 白蜡蚧的药剂防治效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扬州园林植物主要蚧壳虫的防治技术应用 |
4.1 蚧壳虫防治技术 |
4.1.1 苗木检疫 |
4.1.2 园林养护 |
4.1.3 物理防治 |
4.1.4 化学防治 |
4.1.5 生物防治 |
4.2 蚧壳虫防治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
4.2.1 加强人员技术培训 |
4.2.2 加强新媒体宣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东莞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景观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缘起 |
1.1.1 东莞市古树名木普查和保护概况 |
1.1.2 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威胁 |
1.1.3 城市园林建设的迫切需求 |
1.1.4 当前东莞市古树名木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关于古树名木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和实践 |
1.3.3 国外古树保护和利用的研究现状 |
1.3.4 国外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古树名木 |
1.4.2 植物景观及其评价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范围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1.1 东莞市概况 |
2.1.2 东莞市近年来的城镇化进程 |
2.1.3 东莞市古树名木普查及保护规划 |
2.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2.1 研究对象筛选 |
2.2.2 研究对象数量及分布 |
2.3 调查过程简述 |
2.4 调查方法和操作 |
2.5 景观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5.1 景观美景度值分析 |
2.5.2 景观要素量化值分析 |
2.5.3 景观评价模型建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东莞市古树名木资源组成和分布 |
3.1.1 古树名木资源组成 |
3.1.2 古树名木区域分布 |
3.2 东莞市古树名木资源年龄结构 |
3.2.1 古树名木资源历史 |
3.2.2 古树名木树龄结构 |
3.3 东莞市古树名木当前的生长情况 |
3.3.1 古树名木整体生长概况 |
3.3.2 生长环境与生长势相关性分析 |
3.3.3 生长尺寸大小分析 |
3.3.4 地域条件对古树名木生长的影响 |
3.3.5 病虫害情况 |
3.3.6 立地条件影响的因素 |
3.4 东莞市古树名木的维护管理情况 |
3.4.1 制度保障 |
3.4.2 建档设标志 |
3.4.3 资金保障 |
3.4.4 科普宣传与科研开发 |
3.4.5 古树名木复壮技术 |
3.5 构建景观评价模型及其他价值分析 |
3.5.1 景观价值评价 |
3.5.2 其他价值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资源整体状况和特点评述 |
4.1.2 资源普查和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4.1.3 景观价值及开发利用思考 |
4.1.4 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4.1.5 古树名木保护和利用的一般原则及思路探讨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东莞市古树名木数量 |
附录B 东莞市古树名木树种生长尺寸大小表现 |
附录C 景观要素测评结果 |
附录D 东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
附录E 东莞市古树名木养护方案案例 |
(9)沈阳大学北校区皂角幽木虱的鉴定及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特征 |
1.1 成虫 |
1.2 卵 |
1.3 若虫 |
2 为害特点 |
2.1 发生规律 |
2.2为害数据统计 |
3 发生原因 |
3.1 气候影响 |
3.2 种植方式影响 |
3.3 人为因素影响 |
4 防治建议 |
4.1 物理防治措施 |
4.2 化学防治措施 |
4.3 生态防治 |
(10)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新疆常见林木病虫害 |
1.2.1 新疆常见林木害虫 |
1.2.2 新疆常见林木病害 |
1.3 新疆林木病虫害防治现状 |
1.3.1 食叶害虫防治现状 |
1.3.2 刺吸类害虫防治现状 |
1.3.3 蛀干害虫防治现状 |
1.3.4 叶部病害防治现状 |
1.3.5 枝干病害防治现状 |
1.3.6 存在的问题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内容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1.3 植被情况 |
2.1.4 土壤情况 |
2.1.5 林木病虫害调查区域 |
2.1.6 药剂防治试验地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3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方法 |
3.1 病虫害调查方案 |
3.1.1 调查范围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时间 |
3.1.4 调查内容 |
3.1.5 调查方法 |
3.2 药剂防治对象及试验地点 |
3.2.1 药剂选取 |
3.2.2 供试药剂 |
3.2.3 试验方法 |
4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4.1 林木病虫害调查结果 |
4.1.1 病虫害种类 |
4.1.2 主要病虫害分布情况 |
4.1.3 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危险性评估 |
4.1.4 不同林分类型林木病虫害危害程度分析 |
4.2 农业开发区主要病虫害防治结果 |
4.2.1 施药防治效果分析 |
5 防治原则及建议 |
5.1 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
5.1.1 农田防护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
5.1.2 果园病虫害防治原则 |
5.1.3 苗圃病虫害防治原则 |
5.1.4 绿化林带病虫害防治原则 |
5.1.5 用材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
5.2 防治建议 |
5.3 综合防治体系建立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校外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北陵公园木虱种类、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异皮亚科线虫的分类及地理分布研究[D]. 肖东学.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陕西省小流域昆虫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D]. 张若男. 西北大学, 2020(02)
- [3]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3)
- [4]山东省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及天敌多样性调查[D]. 郭亚楠.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5]榕树和天竺桂落叶剂研究与应用[D]. 郑殊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0)
- [6]杭州市校园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研究[D]. 吴可嘉. 浙江大学, 2019(06)
- [7]扬州市园林害虫调查及蚧壳虫的防治研究与应用[D]. 颜东昇. 扬州大学, 2018(05)
- [8]东莞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景观评价[D]. 陈葵仙.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沈阳大学北校区皂角幽木虱的鉴定及防治建议[J]. 王京,王剑峰,于丹,朱海,薛豹. 湖北农业科学, 2018(09)
- [10]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D]. 林魏巍.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