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子膜法制碱装置进槽盐水加酸的必要性及操作条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林向俊,刘凯[1](2021)在《2种氯酸盐分解工艺对比》文中研究指明分析离子膜制烧碱技术中氯酸盐分解的必要性。介绍氯酸盐分解反应原理。对比蒸汽直接加热和换热器加热2种不同工艺的流程和实际运行效果。蒸汽直接通入工艺能够达到非常良好的分解效果,且反应充分,彻底,能量利用率高。换热器换热工艺安全性更高。
乔霄峰[2](2018)在《超高电流密度离子膜电解槽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氯碱行业属于基础化工原材料行业,通过电解氯化钠产生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为很多行业提供了工业原料。我国氯碱产能大约4000万吨,占世界氯碱产能的一半左右,是我国化工基础材料的主要支柱之一。中国氯碱行业迅速发展始于2000年以后,受制于当时的电解结构和离子膜性能,开始每台电解槽最大产能为2万吨,每套装置最大不超过10万吨,后期每台电解槽最大产能提升到3万吨,每套装置最大不超过25万吨。目前早期整套装置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阶段,在不提高能耗的前提下,提高单台和整套装置的产能,可以为客户节约一次固定资产投入。单台电解槽的产能主要取决于电解槽运行电流密度、电解面积等,目前国内主流电解装置的设计电流密度在6KA/m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设计电流密度提高到7KA/m2,再将电解面积适当扩充,将每台电解槽最大产能扩充到4.5万吨。本文重点研究目标为电解装置电流密度的提升,涉及到导电结构及导电面积、气液分离、膜的利用率、内部循环和泄漏电流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运行电流密度的提升,势必会造成电解槽电压的升高,通过对导电结构的核算,有效控制电解槽的结构电压降;超高电密下大量的气液混合生成物在电解室内集中,良好的气液分离结构可以有效引导生成物及时分离并排出电解室;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大大提高离子膜的利用率,也是产能提升的一个有效手段;电解反应越剧烈,越需要更多的电解液补充,也需要更加合理的内部循环结构使电解液传质更加均匀;降低泄漏电流,可以增加电流的利用率,同时保护设备的使用寿命。在进行以上研究的同时,对电解结构进行模型搭建,通过仿真模拟对关键结构进行验证,对关键结构进行实验设计,对关键因子的水平进行分析定义,确定设计过程中结构的设计范围,并通过合理的设计优化,确定结构方案。此外,结合实际生产工序,对新电解槽的设计制造做了有效尝试,制定了相关的制造工艺流程,对相关的运行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也希望能够设计制造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于广大氯碱客户。
王尚兵[3](2018)在《离子膜制碱技术中的pH值控制及探讨》文中提出在离子膜制碱工艺中,p H值调节与控制直接影响盐水质量、离子膜寿命及设备的使用状况,对运行成本与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在日常生产与操作中,p H值须调节控制在合适的指标范围内。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生产情况,阐述离子膜制碱技术中p H值调节与控制,探讨各工序p H值指标范围。
栗新织,张保庄[4](2017)在《延长螯合树脂塔再生周期项目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进进螯合树脂塔前的盐水处理工艺和装置,在一次盐水装置加入新型药剂,使粗盐水中的Ca2+、Mg2+近似完全反应,使一次盐水质量得到较大的改善,可有效降低树脂塔的运行负荷,延长其连续运行时间,拉长树脂塔再生周期,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缩减废水排放,解决了氯碱生产系统水平衡的瓶颈。
刘宏,陈晓峰[5](2015)在《离子膜法电解槽膜极距改造及运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新疆华泰重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对氯工程自然循环电解槽及北化机自然循环电解槽进行膜极距改造的原理、实施过程及效果分析。
林晓晨,柳宪越[6](2010)在《离子膜制碱工艺改进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离子膜制碱生产中存在工艺成本高、效率低、方法陈旧等问题,提出节能减排等改进建议。通过3种方法改进离子膜的生产工艺,分别是采用玻璃钢管件从而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节约成本;使用高电流密度的离子膜提高电流效率;采取必要的加酸过程来延长离子膜的使用寿命。
陈欣[7](2008)在《100kt/a离子膜烧碱技改项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制碱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解制碱技术。与隔膜法电解制碱技术和水银法电解制碱技术相比,它已被世界公认为是目前技术最先进和经济最合理的烧碱生产方法,是当今电解制碱技术升级改造的发展方向。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从满足企业未来发展要求出发,就采用这一先进技术展开了技术、经济层面的分析。通过论证,决定启动引进日本旭化成公司高电流密度自然循环复极式离子膜电解槽技术和设备项目。论文首先从国内外氯碱产品市场供求和前景预测分析入手,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就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必要性以及项目风险、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工作原理、工艺指标、能耗、费用等几个方面对离子膜法与隔膜法两种制碱技术进行了比较。就技改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工艺、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节能环保、劳动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并阐述了对项目建设管理的见解。该项目建成后,满足了企业需要,为企业赢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同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在项目建设管理上的经验也可作为其他企业实施技改建设管理的参考依据。
李晓波[8](2007)在《混凝微滤工艺处理高砷水源水和低放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微滤工艺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出水水质稳定、污泥产生量少等优点,在水处理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混凝微滤工艺处理高砷、高氟水源水的效果、影响因素以及产生的污泥处置,研制开发了车载式低水平放射性废水处理装置,并进行了冷试验验证,扩大了混凝微滤工艺的应用领域。烧杯试验和小试规模的混凝微滤膜反应器运行试验结果表明,以FeCl3为混凝剂的混凝微滤工艺适用于各种水质的高砷水源水处理,在Fe3+投加量4 mg/L时即可将高砷水源水中砷的浓度由100μg/L左右降低到10μg/L以下,出水平均浊度仅为0.05 NTU,pH值较原水提高0.48左右,Fe含量低于0.03 mg/L。当原水硅含量大于3.50 mg/L时,需增加适当的预处理措施。以Al2(SO4)3为混凝剂的铝盐混凝微滤工艺在Al2(SO4)3投加量为50 mg/L时,可以将高砷水源水中砷的浓度从100μg/L左右降低到10μg/L以下,Al2(SO4)3投加量150 mg/L时可将氟的浓度从4 mg/L左右降低到1.0 mg/L以下,也可同时将砷的浓度从100μg/L左右降低到10μg/L以下,出水平均浊度为0.07 NTU,出水中铝、SO42-浓度及其它指标均能很好地满足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比两种工艺的特点后发现,在处理高砷水源水时,应优先选择铁盐混凝微滤工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延缓膜比通量下降速度。对于氟同时超标的高砷水源水,只能采用铝盐混凝微滤工艺同时去除砷和氟。膜阻力计算结果表明,无机污染阻力所占比例很小,有机污染是铁盐混凝微滤工艺膜比通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铝盐工艺的不可逆污染较为严重,是膜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于污泥处置的试验表明,高砷水源水处理所产生的含砷污泥不属于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水泥固化是降低含砷污泥浸出液中砷浓度的有效方法,固化体TCLP浸出液中砷的浓度仅为污泥的10%左右。掺入少量铁盐含砷污泥可使路用基材强度提高约10%,使含砷污泥得到了有效利用。采用(HNO3+KMnO4)氧化预处理+铁盐混凝(离子交换)+中空纤维微滤膜组合工艺的车载式低放废水处理装置设置两级结构和参数相同的膜分离反应器,均安装膜面积为20 m2的主出水膜组件和膜面积为1.0 m2的辅助膜组件,整个装置在PLC控制下自动运行,安装有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出水水质稳定,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结构紧凑、移动灵活。装置处理能力为500 L/h,冷试验结果表明,浓缩倍数可以达到1010。
朱从军[9](2007)在《入槽盐水加酸工艺的探讨》文中提出国内复极式离子膜法制碱装置,除引进的国产化装置前期设计一般电槽均不加酸运行,但是离子膜运行过程,特别是膜运行后期,其各项指标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劣化,电流效率也会相应降低,从而对电槽的阳极寿命日益形成严重影响,因此,从
李强[10](2007)在《电化学法处理鱼油脂废水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鱼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陆源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目前对于鱼油脂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分离法、化学混凝法和生物降解法,这些方法不能兼顾经济效益和处理效果。本文对电解法处理鱼油脂废水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该方法对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具有探索意义和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在于探索电解作用去除有机物污染物的机理。试验研究证明电解处理鱼油脂废水的机理不是纯一的电解作用,而是一种综合作用;不仅包括电极对有机污染物的直接氧化降解,同时包括电催化性电极所产生的多种氧化剂如Cl2、HClO、·OH等的间接氧化作用,还包括阴阳两极产生的微小气泡的气浮作用。另一方面在于解决电解法处理鱼油脂废水的影响因素及最佳条件控制。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单因素分析,研究电解处理过程中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最后确定了pH、电解质投加量、电解电压和电解时间四个主要因素并试验确定了各自的最佳作用范围。进而通过正交匹配实验确定了电解法处理鱼油脂废水的最佳操作条件为;pH=6,电解质投加0.6g,电压20V,电解40分钟。经过验证该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88.4%,浊度去除率为98.8%。在确定了电解处理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基础上,本文还对电解槽结构和运行方式,阴阳极材料、尺寸大小和极间距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计算得出理论分解电压、电流密度、槽电压和额定电压。最终设计出一套基于工厂实际应用的电解发生器。经过理论分析确定pH、电解质投加量和电解电压三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电解处理试验,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操作条件为pH=6,NaCl投加30g,电压8V。此时COD去除率为92.6%,浊度去除率为99.1%。实验表明该电解发生器对鱼油脂废水的处理效果比较令人满意,达到设计要求。实验研究表明,电解法处理鱼油脂废水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并且具有较高的有机物去除率,工业应用前景显而易见。另外,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同类型含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为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二、离子膜法制碱装置进槽盐水加酸的必要性及操作条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子膜法制碱装置进槽盐水加酸的必要性及操作条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2种氯酸盐分解工艺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淡盐水系统中氯酸盐分解的必要性 |
2 氯酸盐分解反应原理 |
3 氯酸盐分解工艺简介 |
4 不同氯酸盐分解工艺比较 |
4.1 蒸汽直接接触加热法 |
4.2 板式换热器加热法 |
4.3 两种工艺效果比较 |
5 结语 |
(2)超高电流密度离子膜电解槽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概述 |
1.1 氯碱行业的历史、现状和情况发展分析 |
1.1.1 几种工艺方法的发展历程和优缺点 |
1.1.2 阳离子交换膜法制烧碱技术发展与现状 |
1.2 电解设备供应商的产品技术介绍 |
1.2.1 蓝星北化机NBZ-2.7Ⅱ型自然循环离子膜电解槽 |
1.2.2 氯工程公司nx-BiTAC型电解槽 |
1.3 离子膜电解槽的分类及其特征 |
第二章 超高电流密度电解槽的设计 |
2.1 电解槽设计基础 |
2.1.1 电解槽电流密度的界定 |
2.1.2 电解槽的结构构成 |
2.2 电解单元面积设计和适用性 |
2.3 研究与解决电解结构导电及对电耗的影响 |
2.4 模型搭建及研究 |
2.4.1 计算流体力学及模拟方法 |
2.4.1.1 数学模型 |
2.4.1.2 FLUENT模拟 |
2.4.2 计算流体和模拟结果 |
2.4.2.1 气体体积分数 |
2.4.2.2 温度分布 |
2.5 电解槽内部环境及结构的研究 |
2.5.1 气液分离结构对离子膜平稳运行的综合设计 |
2.5.2 电解液的充分循环研究 |
2.6 泄漏电流装置的研究 |
第三章 生产制造工艺技术研究与试验验证阶段 |
3.1 结构强度试验 |
3.1.1 半内置气液分离结构的强度检验 |
3.1.2 边框结构强度试验 |
3.1.3 工艺试验 |
3.2 压差对离子膜影响 |
3.2.1 试验搭建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3.2.3 结论 |
3.3 运行工艺条件研究 |
3.4 设计试验验证阶段 |
第四章 结论 |
4.1 解决的主要技术难题 |
4.2 核心技术及创新点 |
4.2.1 核心技术 |
4.2.2 创新点 |
4.3 项目取得的成果 |
4.4 项目存在问题及改正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3)离子膜制碱技术中的pH值控制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子膜制碱工艺生产原理 |
1.1 生产基本原理 |
1.2 生产工艺流程简述 |
2. p H值在离子膜制碱技术中的控制及探讨 |
2.1 一次盐水精制 |
2.2 二次盐水精制 |
2.3 出槽淡盐水p H值 |
2.4 脱氯淡盐水p H值 |
3. 结语 |
(4)延长螯合树脂塔再生周期项目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氯碱生产状况 |
2 螯合树脂塔的运行及再生 |
2.1 置换盐水 |
2.2 纯水反洗 |
2.3 盐酸再生 |
2.4 纯水洗涤 |
2.5 Na OH再生 |
2.6 纯水再次洗涤 |
2.7 盐水置换 |
3 树脂塔再生原料 |
4 树脂塔再生经济效益分析 |
4.1 各种物料价格 |
4.2 树脂塔再生一次费用 |
5 延长树脂塔再生周期的必要性和意义 |
6 项目实施运行情况 |
7 结语 |
(5)离子膜法电解槽膜极距改造及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分析 |
2 离子膜烧碱生产工艺简介 |
2.1 盐水精制系统 |
2.2 阳极液系统 |
2.3 阴极液系统 |
2.4 脱氯岗位工艺流程 |
3 膜极距改造 |
3.1 膜极距改造的原理 |
3.2 膜极距改造的施工 |
3.3 1#装置电解槽膜极距改造情况 |
3.3.1 1#装置电解槽改造前运行基本状况 |
3.3.2 1#装置电解槽改造后运行情况 |
4 华泰氯碱厂二、三号装置离子膜运行现状 |
5 三套装置膜极距改造投资及预期 |
5.1 1#电解槽整体改造投资及预期 |
5.2 2#、3#装置电解槽整体改造投资及预期 |
6 结语 |
(6)离子膜制碱工艺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子膜制碱工艺 |
1.1 离子膜制碱工艺原理 |
1.2 电解槽阳极液循环 |
2 离子膜制碱工艺的改进 |
2.1 采用玻璃钢管件 |
2.2 提高膜质量 |
2.3 加酸的必要性 |
2.4 节能减排方面的改进 |
2.4.1 反渗透系统浓水回收利用 |
2.4.2 脱氯工段的回收利用 |
3 结 语 |
(7)100kt/a离子膜烧碱技改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技改分析 |
1.1 氯碱工业简介 |
1.2 国内外氯碱工业生产技术及现状 |
1.3 国内外氯碱产品市场供求情况的现状及近期、远期需求量的预测分析 |
1.3.1 世界氯碱市场需求情况及预测分析 |
1.3.2 国内氯碱市场供求情况及预测分析 |
1.4 国内氯碱产品的销售预测、竞争能力和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分析 |
1.5 国内外市场氯碱产品价格分析 |
1.6 企业概况及技改必要性分析 |
1.7 技改方案分析 |
1.8 项目投资分析及风险与对策分析 |
1.8.1 投资估算 |
1.8.2 经济分析 |
1.8.3 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利润及分配 |
1.8.4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
1.8.5 风险分析及对策 |
1.8.6 综合评价 |
1.9 项目实施初步规划 |
1.10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饱和食盐水溶液电解过程的理论基础 |
2.1 氯碱生产电解原理 |
2.2 电解定律 |
2.3 电流效率 |
2.4 槽电压 |
2.5 电能的消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碱工艺路线的选择 |
3.1 核心设备结构的比较 |
3.1.1 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外形与结构简图 |
3.1.2 离子膜电解槽外形与结构简图 |
3.2 工作原理的比较 |
3.2.1 隔膜法电解槽的原理 |
3.2.2 离子膜法电解槽的原理 |
3.3 工艺流程及工艺指标的区别 |
3.3.1 隔膜法的工艺流程 |
3.3.2 离子膜法的工艺流程 |
3.3.3 工艺指标的比较 |
3.4 能耗比较 |
3.5 投资、运转费用比较 |
3.6 结论 |
第四章 项目建设管理 |
4.1 项目组织结构 |
4.2 项目进度管理 |
4.3 项目安全管理 |
4.3.1 以人为本,加强安全教育 |
4.3.2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和现场检查 |
4.3.3 狠抓反"三违"活动 |
4.3.4 全面推行HSE管理体系 |
4.4 项目质量管理 |
4.4.1 先进技术及装备确保装置的高质量、高效能 |
4.4.2 明确任务目标,确保优秀的工程质量 |
4.4.3 统一价值观,与施工单位建立管理新模式 |
4.4.4 强化工程过程监督 |
4.4.5 严格按照国家专业规范组织验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键技术问题及应对措施 |
5.1 电解槽的选型 |
5.1.1 单元槽形式的选择 |
5.1.2 电解液循环方式 |
5.1.3 电解槽运行的电流密度 |
5.2 一次盐水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 |
5.2.1 原料路线确认的原则和依据 |
5.2.2 工艺技术方案的比较和选择理由 |
5.2.3 最终确定的一次盐水工艺流程 |
5.2.4 HVM膜系统工艺描述 |
5.3 氯气压缩机的选择 |
5.3.1 液环式与离心式压缩机工艺流程的比较 |
5.3.2 液环式压缩机与离心式压缩机的特点 |
5.3.3 机组选择 |
5.4 自控技术确认 |
5.4.1 自控水平和主要控制方案 |
5.4.2 仪表类型的确认 |
5.4.3 关键仪表的选择 |
5.5 用电负荷规划及供电方案的确定 |
5.5.1 用电负荷及负荷等级 |
5.5.2 供电电源及可靠性阐述 |
5.5.3 供电方案 |
5.6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及环境保护措施 |
5.6.1 厂置 |
5.6.2 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及排放标准 |
5.6.3 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
5.6.4 项目采用的环保措施 |
5.7 节能措施 |
5.8 劳动保护及相应防范措施 |
5.8.1 生产中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
5.8.2 防范措施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装置性能指标考核 |
6.1 一次盐水 |
6.2 二次盐水、电解、淡盐水脱氯 |
6.3 蒸发 |
6.4 氯处理、氯压缩、氯气液化 |
6.5 氢处理、高纯盐酸 |
6.6 公用系统 |
6.6.1 高纯水、软水装置 |
6.6.2 冷水机组 |
6.6.3 空压机组 |
6.6.4 循环水装置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技改结论及展望 |
7.1 项目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混凝微滤工艺处理高砷水源水和低放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全球及我国水资源短缺状况 |
1.1.1 世界水资源危机 |
1.1.2 我国水资源现状和短缺状况 |
1.2 饮用水的安全现状 |
1.3 饮用水中的砷及我国的高砷水源水状况 |
1.3.1 砷的性质及饮用水中的砷 |
1.3.2 我国的高砷水源水现状 |
1.4 高砷水源水处理技术 |
1.4.1 传统的水源水除砷技术 |
1.4.2 膜法水处理技术简介 |
1.4.3 膜法饮用水除砷技术 |
1.5 低放废水处理技术 |
1.5.1 低放废水及其传统处理技术 |
1.5.2 膜法水处理技术在低放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试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除砷试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
2.1 试验装置 |
2.1.1 试验装置简图 |
2.1.2 装置设备及材料 |
2.2 试验装置运行方法及工艺参数的选择 |
2.2.1 试验装置工作程序 |
2.2.2 工艺参数的选择 |
2.3 主要分析项目和测试方法 |
第三章 铁盐混凝微滤工艺处理高砷水源水的试验研究 |
3.1 铁盐混凝微滤工艺除砷机理 |
3.2 烧杯试验方法 |
3.3 铁盐投加量与砷的去除效果 |
3.4 原水水质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3.4.1 原水pH值对除砷的影响 |
3.4.2 原水有机物含量对除砷的影响 |
3.4.3 阴离子对除砷的影响 |
3.4.4 阳离子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3.4.5 硅对混凝微滤工艺的影响 |
3.5 模拟高砷水源水的处理试验 |
3.5.1 运行情况简述 |
3.5.2 砷的去除效果及其与的铁砷比关系 |
3.5.3 浊度的去除情况 |
3.5.4 高砷水源水处理前后pH值的变化 |
3.5.5 有机物的去除情况 |
3.5.6 出水铁及阴阳离子含量 |
3.5.7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 |
3.5.8 膜比通量的变化 |
3.6 不同水质高砷水源水处理试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铝盐工艺及其与铁盐工艺的比较 |
4.1 工艺参数的确定 |
4.1.1 混凝pH值 |
4.1.2 混凝剂投加量 |
4.2 铝盐混凝微滤工艺处理模拟高砷水源水的试验 |
4.2.1 运行情况简述 |
4.2.2 砷的去除情况 |
4.2.3 出水浊度 |
4.2.4 pH值变化 |
4.2.5 有机物 |
4.2.6 出水水质 |
4.2.7 混合液固体浓度及膜比通量 |
4.3 高砷高氟水源水处理试验 |
4.3.1 烧杯试验 |
4.3.2 膜反应器同时去除氟和砷的效果 |
4.3.3 pH值与出水浊度 |
4.3.4 出水铝及硫酸根 |
4.4 工艺比较 |
4.4.1 除砷效果的比较 |
4.4.2 出水浊度的变化 |
4.4.3 出水pH值的异同 |
4.4.4 膜比通量与混合液固体浓度 |
4.4.5 污泥产生量的比较 |
4.4.6 铁盐与铝盐工艺的适用对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膜污染与膜阻力 |
5.1 混凝微滤工艺中的膜阻力 |
5.1.1 膜阻力构成 |
5.1.2 膜比通量与膜阻力的关系 |
5.1.3 膜清洗与膜阻力 |
5.2 铁盐混凝微滤工艺的膜污染与膜阻力 |
5.2.1 膜阻力 |
5.2.2 铁盐工艺中的膜污染构成 |
5.2.3 膜比通量下降的原因 |
5.3 铝盐工艺的膜阻力与膜污染 |
5.3.1 膜清洗及膜阻力 |
5.3.2 膜污染阻力 |
5.4 混凝剂对膜污染与膜阻力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含砷污泥的理化性能与初步处置 |
6.1 含砷污泥的物理性能 |
6.1.1 含砷污泥的自然沉降性能 |
6.1.2 铁盐含砷污泥的干化试验 |
6.2 含砷污泥的化学性能 |
6.2.1 含砷污泥的化学成分分析 |
6.2.2 含砷污泥的浸出毒性 |
6.3 含砷污泥处理与处置的初步研究 |
6.3.1 含砷污泥的水泥固化 |
6.3.2 含砷污泥的初步利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车载式低放废水处理装置的研制 |
7.1 装置研制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
7.1.1 车载式低放废水处理装置的适用性和关键技术环节 |
7.1.2 研制的指导思想 |
7.2 低放废水处理初步工艺设计 |
7.2.1 低放废水处理系统工艺选择 |
7.2.2 系统主要工艺参数 |
7.2.3 设备运行的控制 |
7.3 低放废水处理的冷试验 |
7.3.1 冷试验设计 |
7.3.2 冷试验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7.3.3 模拟低放废水处理结果 |
7.3.4 辅助膜组件浓缩混合液 |
7.3.5 主膜组件浓缩混合液的试验 |
7.3.6 冷试验结论 |
7.4 低放废水处理系统的完善 |
7.4.1 膜反应器锥体高度和曝气系统 |
7.4.2 主膜组件的膜面积及高度 |
7.4.3 辅助膜组件的改进 |
7.4.4 膜清洗程序及设计浓缩倍数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电化学法处理鱼油脂废水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体的有机物污染特点及危害 |
1.2 油脂废水的处理方法 |
1.2.1 物理法处理技术 |
1.2.2 生物法处理技术 |
1.2.3 化学法处理技术 |
1.2.4 物理化学法处理技术 |
1.3 鱼粉加工油脂废水对海洋水质的影响 |
1.4 国内外鱼粉加工油脂废水处理发展现状 |
1.4.1 物理法 |
1.4.2 化学法 |
1.4.3 物理化学法 |
1.4.4 生物法 |
1.5 电解法在鱼油脂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
1.6.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6.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6.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电化学法处理鱼油脂废水的机制 |
2.1 电化学方法及特点 |
2.2 电解法去除鱼油脂废水机理 |
2.2.1 电解反应机理 |
2.2.2 强氧化-气浮作用 |
2.2.3 活性中间体的产生 |
2.2.4 氯气及次氯酸的产生 |
2.3 本法氧化系统的优点 |
第3章 电化学法处理鱼油脂废水的效果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仪器设备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实验试剂的制备 |
3.1.4 实验电解装置设计 |
3.2 鱼油脂废水制备 |
3.3 COD的测定 |
3.4 电解法处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3.4.1 电解液温度的影响及选择 |
3.4.2 极间距的影响及选择 |
3.4.3 搅拌和静置的影响 |
3.5 等电点的影响及选择 |
3.5.1 理论依据 |
3.5.2 实验方法 |
3.6 实验室条件下各影响因素单因素实验 |
3.6.1 pH值的影响及选择 |
3.6.2 电解质投加量的影响及选择 |
3.6.3 电解时间的影响及选择 |
3.6.4 电解电压的影响及选择 |
3.7 实验室条件下各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
3.8 四个主控因素的确定 |
第4章 电解发生器的设计 |
4.1 电解发生器的设计原则 |
4.2 电解发生器的设计内容 |
4.3 电解槽结构形式 |
4.4 电极材料的选择 |
4.4.1 阳极材料 |
4.4.2 阴极材料 |
4.5 电极尺寸的确定 |
4.5.1 阳极尺寸的理论计算 |
4.5.2 极距的确定 |
4.5.3 阴极尺寸和电流密度的确定 |
4.6 理论分解电压的计算 |
4.7 槽电压的分析计算 |
4.7.1 过电位 |
4.7.2 电解液电压降 |
4.7.3 阴阳极以及接触电阻的欧姆电压降 |
4.8 小结 |
第5章 鱼油脂废水中试实验 |
5.1 电解法鱼油脂废水处理系统 |
5.2 试验方法 |
5.3 正交实验 |
5.4 中试实验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四、离子膜法制碱装置进槽盐水加酸的必要性及操作条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2种氯酸盐分解工艺对比[J]. 林向俊,刘凯. 氯碱工业, 2021(04)
- [2]超高电流密度离子膜电解槽开发[D]. 乔霄峰.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3]离子膜制碱技术中的pH值控制及探讨[J]. 王尚兵. 中国盐业, 2018(02)
- [4]延长螯合树脂塔再生周期项目浅析[J]. 栗新织,张保庄. 氯碱工业, 2017(02)
- [5]离子膜法电解槽膜极距改造及运行分析[J]. 刘宏,陈晓峰.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5(06)
- [6]离子膜制碱工艺改进研究[J]. 林晓晨,柳宪越. 辽宁化工, 2010(03)
- [7]100kt/a离子膜烧碱技改项目研究[D]. 陈欣. 浙江工业大学, 2008(11)
- [8]混凝微滤工艺处理高砷水源水和低放废水的试验研究[D]. 李晓波. 天津大学, 2007(07)
- [9]入槽盐水加酸工艺的探讨[J]. 朱从军. 石河子科技, 2007(06)
- [10]电化学法处理鱼油脂废水的应用研究[D]. 李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07(07)